2成土过程

合集下载

2019统编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第五章《植被与土壤》全章节备课教案教学设计(含问题研究章末综合测试及答案

2019统编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第五章《植被与土壤》全章节备课教案教学设计(含问题研究章末综合测试及答案

【2019统编版】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第五章《植被与土壤》全章节教案5.1《植被》教学设计课程标准: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识别主要植被,说明其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教学目标和核心素养:1.人地协调观:认识植被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

2.综合思维:认识植被演化的过程,了解植被的形成,对植被的垂直结构、生态特征。

3.区域认知:结合不同的植被景观,知道其形成的自然环境。

4.地理实践力:观察、识别与植被有关的环境要素,具备一定的观察、调查等合作的意识、求知的态度和应用知识的能力。

教学重点:1.了解掌握主要植被的分布、生长特征。

2.理解主要植被与所在区域自然环境的关系。

教学难点:掌握主要植被与所在区域自然环境的关系。

课前准备:PPT课件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教师课件展示案例:2017年8月中旬,智利北部的沙漠地区出现罕见的丰沛降雨。

之后,奇迹出现了,曾经不毛的沙漠,遍地野花绽放,俨然成为花的海洋。

这片平常几乎看不到植物的“死亡之地”,为什么会短时间内变成花的海洋?其他沙漠中会出现类似的现象吗?学生思考后积极回答。

教师继续利用四川植被的文字材料引发思考,过渡到植被与环境是有关系的。

同时贯穿讲解全节。

四川沙鲁里山原始针叶林及阔叶林、四川荷花海高山栎原始林及高山杜鹃林、四川鲜水河大峡谷云冷杉针阔混交林因景观类型多样、分布广泛、保护完好、审美价值高,在中国丰富多样的森林景观中具有突出代表性,构成森林中国的美景大观,充分代表了诗意中国的自然美景!为什么在这里存在如此美景呢?二、新课讲授1.植被与环境找一找:植被的定义、植被的分类有哪些?如何区别呢?让学生结合课本82页的第一段话进行整合理解即可。

想一想:用图示法展示植被如何演化?让学生自主进行演示,再进行讲解,通过这样的方法进行记忆、理解。

(1)植物的演化过程[活动探究]引入下一个知识,植被垂直结构的分层(2)垂直结构差异通过图示,让学生得出垂直方向植被高度不同的原因。

第二章 土壤的形成、分类与分布

第二章 土壤的形成、分类与分布

3.母质透水性对成土作用有显著影响
总而言之,土壤母质与土壤矿物质的矿物组成和化学组成、土壤 机械组成有着先天的关系,同时也影响到土壤成土作用。
土壤的形成过程
(1)岩石风化过程 形成疏松的成土母质 形成原始土壤 形成成熟土壤 高等植物
(2)低等植物着生过程
(3)高等植物生长过程 微生物、低等植物 风化作用 岩石 成土母质
盐化、脱盐过程
盐化过程是指土体中各种易溶性盐类在土壤表层积 聚的过程。发生在滨海区、干旱区、半干旱区,形成具 盐化层的盐渍土。
脱盐化过程是指盐 渍土中可溶性盐在 降水、人为因素等 作用下降低或排出 土体或迁移到下层 的过程。
碱化、脱碱化过程
碱化过程是指土壤胶体上吸持较多交换性钠,使土壤呈碱 性反应,并引起土壤物理性质恶化的过程。结果在土壤底层形 成具碱化层的碱化土,pH值大于9.0。 脱碱化过程是指通过淋洗和化学改良,从土壤吸收性复合 体上除去钠离子的过程。 盐化与碱化相伴随进行。先盐化,发生脱盐化过程,土壤 胶体发生交换性钠吸附,从而产生碱化,即碱化土是盐化、脱 盐化相互交替的结果。
“岩漆”阶段:自养型微生

“地衣”阶段:异养型微 生物-原始微生物群落 “苔藓”阶段:生物风化 与成土过程速度升高
有机质聚积过程 是指在各种植物和水、 热等成土因素的综合作用下, 在土体中特别是土层上部大 量积累有机物的过程。
黏化过程
土体中粘土矿物的生成和聚集过 程。可分为残积黏化过程和淀积 黏化过程。 残积黏化:原生矿物进行土内风 化形成黏粒,未经迁移。 淀积黏化:风化作用形成的黏粒 受水份的机械淋洗,迁移到一定 深度的土层聚集,是该层黏粒含 量增加,质地变黏。
处于A层的下面,是物质淀积作用造成的。淀积的 物质可以来自土体的上部,也可来自下部地下水 的上升,可以是粘粒也可以是钙铁锰铝等,淀积 的部位可以是土体的中部也可以是土体的下部。 一个发育完全的土壤剖面必须具备这一个重要的 土层。

中国土壤系统类型(土纲)

中国土壤系统类型(土纲)

土壤类型特征20世纪50年代初到80年代末,苏联的土壤发生学分类对我国土壤学发展影响很深,不足之处是缺乏定量标准。

从2世纪60年代兴起、70年代广为应用的土壤系统分类成为当今世界土壤分类的主流。

中国土壤系统分类以诊断层和诊断特性为基础,是一个定量化、标准化和国际化的分类,该系统分类把中国土壤划分出14个土纲:有机土、人为土、灰土、火山灰土、铁铝变性土、干旱土、盐成土、潜育土、均腐土、富铁土、淋溶土、雏形土和新成土。

一、有机土1.土纲定义与成土环境有机土是在地面积水或长期土壤水分饱和,生长水生植物的条件下,以泥炭化成土过程为主,富含有机质的土壤,相当于土壤发生分类中的有机水成土,全球地势低洼地区都有分布。

有机土虽属非地带性土壤,但也有其特殊的成土环境。

首先是只要有潮湿潴水低地,无论寒带或温带都可发育有机土。

我,国有机土集中分布于东北的大小兴安岭、长白山地,青藏高原的江河源区,川西北的若尔盖盆地及祁连山地和巴颜喀拉山地。

通常所在地形为相对低洼、地表潴水,或具有不透水的冻土层的高寒滩地坡麓,河流宽谷低阶地,山麓潜水渗溢地段,湖滨平地,古冰碛洼地。

地下水位高,地表积水,多数地区为高寒沼泽化草甸,生长耐寒湿,中生、多年生,或混生湿生多年生草本植物,生长茂密,覆盖度80%~95%以上。

有机土发育地区年平均气温-2~-5℃,土壤冻结时间较长,年降水量400~600mm,蒸发量小,湿度大。

2.成土过程包括泥炭积累过程和潜育化过程。

(1)泥炭积累过程。

有机土发育于潮湿环境中,植物生长繁茂,覆盖度大,根系发达,入土深,每年有大量有机残体补给土壤,在长期低温和季节性冻结过湿条件下,增强了厌氧还原过程的作用土壤中几乎缺少纤维分解细菌,使不同时期产生的有机残体以未分解、半分解和部分腐殖化形式积累于土体表层,形成暗色调的泥炭层。

有机质含量200~500g/kg,泥炭层厚50~200cm。

(2)潜育化过程。

有机土As层之下,长期渍水处于厌氧环境,土壤中高价铁、锰的氧化物还原为低价形态,溶解度较大,可随水在土壤中移动并参与某些次生矿物的形成,生成蓝铁矿[Fe3(PO4)4·2H2O],硫铁矿(FeS2)、菱铁矿(FeCO3)、菱锰矿(MnCO3)等,土壤由黄棕转变为青灰,蓝灰、灰黑色,称潜育层。

成土的过程

成土的过程

成土的过程
土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它耗费了大量的时间才得以形成。

土的形成主要发生在地球的表面或土壤中。

大气影响、气象影响、地表影响以及生物影响,这4种力量是土的形成的主要影响因素。

大气影响主要通过风力和水蒸气来产生,风力可以将岩石粉碎,然后悬浮在空气中,水蒸气则可以在岩石表面上形成一层水滴,日夜变换加温带来了结晶膨胀,地壤层中的物质逐渐分解,最终形成尘土和土颗粒。

气象影响则表现为自然灾害带来的冲刷,如洪水和风沙,大量的水和风力可以把岩石粉碎,然后使之悬浮在空气中,有些岩石也可以在自然环境中直接分解,微小而不可见。

地表影响是指植物和动物活动所带来的影响,植物会促进岩石粉化,动物活动也会将土壤层中的物质搅动,使之重新构成新的颗粒。

最后,生物的影响是指生物的代谢会对土壤中的元素进行细胞内的勃识,并转化成生物燃料,同时也会将其他物质回归环境。

由此可见,土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多种影响因素共同作用,才能产生出一个复杂的土壤系统。

只有理解中土的形成来源史,才能充分发挥土壤的潜力,实现美好的生活未来。

土地二次平整工艺流程

土地二次平整工艺流程

土地二次平整工艺流程
土地二次平整是指将已经完成初次平整的土地再次进行调整和平整。

下面是土地二次平整的一般工艺流程:
1. 测量:通过土地测量仪器,对土地进行测量,获取地形、地势等数据,为后续工艺提供基础数据。

2. 土壤改良:对土地进行土壤改良,包括改善土壤结构、调节土壤质地等,以提高土地的透水性、保肥能力和抗旱能力。

3. 刨土:使用挖掘机等工具对土地表面进行刨土,去除不平整的部分,并将土壤堆积到需要填平的地方。

4. 聚积土:将刨去的土壤集中堆积到需要填平的地方,并进行适当的压实。

5. 碎石填料:将适量的碎石填入土地的低洼区域,以增加土地的稳定性和排水能力。

6. 平整表面:使用均衡材料或砂土对土地表面进行均匀覆盖,使土地表面平整光滑。

7. 粉碎:使用碎石机等设备将大块的土壤或石块进行粉碎,使其变得更加均匀。

8. 压实:使用碾压机等设备对土地表面进行压实,使土壤更加紧密,提高土地的稳定性和承载能力。

9. 清理:对施工过程中产生的垃圾、渣土等进行清理,保持现场整洁。

10. 润湿:对整平后的土地进行适量的浇水,使土壤充分吸水,提高土壤的质量和保水能力。

11. 修整:对土地进行最后的修整,使土地表面平整、光滑。

以上是土地二次平整的一般工艺流程,具体的工艺步骤和工具的使用可能会因地区、土地条件等因素而有所不同。

土壤成土过程

土壤成土过程

第五节土壤形成过程土壤形成过程是指地壳表面的岩石风化体及其搬运的沉积体,经受其所处环境因素的作用,形成具有一定剖面形态和肥力特征的土壤的历程。

土壤形成过程实质是生物积累过程和地球化学过程的对立和统一(教材P158)是复杂的物质与能量迁移和转化的综合过程,母质与气候之间的辐射能量交换是这一综合过程的基本动力,土壤内部物质与能量迁移和转化则是土壤形成过程的实际内容。

土壤形成过程有以下特点:(1)土壤形成过程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自然演化过程。

随着时间进行的。

(2)是在一定的空间条件下进行的。

土壤形成过程是在一定的地理位置地形和地球重力场之下进行的。

地理位置影响着这一过程的方向、速度和强度,地球重力场是引起物质能量在土体中作下垂方向移动的主要条件,地形则引起物质能量的水平移动。

(3)土壤形成过程是个动态系统,由一系列生物的物理化学的基本过程构成。

(4)是个复杂的开放系统。

一、基本成土过程一般把土壤中物质的交换与转化看作为成土过程,把土壤中能量的交换与转化看作是成土过程的动力。

概括起来,各种基本土壤形成过程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1、有机物与无机物以固体、液体或气体的形式加到土壤中。

2、这些物质从土壤中丧失。

3、在土壤内部有机物或无机物的迁移。

4、在土壤内部有机物或无机物的转化。

(一)淋溶(eluviation)与淀积(illuviation)过程是指土壤剖面中物质以溶液的形式从一处迁移到另一处的运动。

各种盐分在土壤中的迁移淀积都是以溶解在水中的形式的淋溶淀积过程。

如脱钙与钙积,脱盐与盐化。

溶解迁移(lixiviation transport)是地表风化壳或土体中物质与水作用形成真溶液,并随水溶液迁移的过程。

溶解迁移与化合物或矿物的溶解度相关,受重力作用元素以向下迁移为主,某些土壤中也有受毛管力作用而向表土聚积迁移的现象。

常见盐类溶解迁移顺序是:CaCl2> MgCl2>NaCl>KCl> MgSO4>Na2CO3 > CaSO4>CaCO3。

主要成土过程

主要成土过程

阐述我们说,土壤是成土母质在必定的天气条件和生物的作用下,经过一系列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化学的过程,经过长时间的演变而渐渐形成的。

那么,这系列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化学的过程,究净是什么样的过程呢,这就是我们下边要学习的内容:主要成土过程。

在成土过程中,与成土过程关系最大的就是土壤中物质的淋溶与淀积过程。

所以在介绍主要成土过程以前,我们先说明一下土壤中主要矿物成分的淋溶和淀积特色。

土壤中常有成分的淋溶难易程度:一价盐 ;二价盐 ;三价盐 .难:Fe、Al、Mn:强酸及强碱条件下易淋溶;Si:在强酸或强碱条件下硅酸失水析出二氧化硅,呈白色粉末状析出在土体表层。

假如不是强酸或强碱条件,在淋溶强时会以硅酸形式淋溶。

多半成土过程的形成都与不一样矿物的淋溶与淀积过程亲密有关。

1、原始成土过程:在裸露的岩石表面或薄层的岩石风化物上着生低等植物,如地衣、苔藓,及细菌、真菌等微生物,在低等植物和微生物的作用下,开始积累有机质,并为高等植物的生长发育创建了条件。

这是土壤发育的最先阶段,即原始土壤的形成。

原始土壤的基本特色是土层浅陋,腐殖质积累少,无显然的腐殖层。

2、灰化过程:冷湿天气条件下;寒温带针叶林;灰化土纲:灰化土指在土壤表层SiO2残留, R2O3及腐殖质淋溶、淀积的过程。

主要特色是强酸性淋溶。

灰化土发育冷湿天气条件的寒温带针叶林下。

在冷湿的天气条件下,土壤形成了酸性淋溶特色。

( 1)淋溶型:寒温带针叶林散布区降水量固然不多,但冬天低温,积雪很厚,大大降低了水分蒸发生用,永冻层广布,地表水分充分;别的,在严寒的天气条件下,地表有机质分解迟缓,形成厚的枯枝落叶层和泥炭层,也有强的蓄水作用,使地表水分充分,因些有益于淋溶作用的进行。

( 2)酸性环境:在针叶林植被下,残落物富含单宁、树脂类物质。

在针叶叶下占优势微生物真菌的分解作用下,产生强有机酸-富里酸。

又因为在针叶林植被下,残落物中盐基含量较少,富里酸得不到中和,使土壤表层呈强酸性。

第三章 土壤形成过程

第三章 土壤形成过程
盐分组成主要是钾、钠的氯化物、硫酸盐、碳酸盐和重 碳酸盐。
图 盐化过程图解
土壤主要成土过程
(二)生物过程
包括氮的固定,有机质转化等过程。
(1)原始成土过程
N素固定
自养型微生物(地衣、苔藓等) 有机体形成
异养型微生物(细菌、真菌等)
有机残体分解 腐殖质合成
土壤N素+腐殖质 矿物、岩石风化释放出矿质养分
第三章 土壤形成过程
第一节 地质大循环与生物小循环 第二节 主要成土过程 第三节 土壤发育
第一节 土壤形成过程中的大小循环
地质大循环:指地面岩石的风化、风化产物的淋溶 与搬运、堆积,进而产生成岩作用。
生物小循环:指植物营养元素在生物体与土壤之间 的循环;植物从土壤中吸收养分,形成植物体,后 者供动物生长,而动植物残体回到土壤中,在微生 物的作用下转化为植物需要的养分,促进土壤肥力 的形成和发展。
2. [化学淋溶]由于新化学组分的产生导致淋溶发生
(1)灰化
Fe、Mn有机络合、螯合物形成, 导致Fe、Mn淋溶, 伴有原生、次生矿物的分解、合 成;
灰白色层
灰化过程
在寒温带、寒带针叶林植被和 湿润条件下,土壤中铁铝与有 机酸性物质螯合而淋溶淀积的 过程。
在强酸性淋溶作用下,土壤矿 物遭受破坏。铁、铝和有机质 发生化学迁移,二氧化硅在表 层残留,形成灰白色的淋溶层 (灰化层)和铁、铝氧化物的 淀积层。
土壤形成过程:
成土母质在各种物理、化 学和生物作用影响下发生 物质迁移和转化,致使土 壤发育程度不断提高的过 程。
主要成土过程
我们将土壤中物质的交换与转化看作为成土 过程;但不把土壤中能量的交换和转化作为 成土过程,而仅仅将它看作是成土过程的动 力;尽管能量交换和转化与物质的交换和转 化常是相伴发生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 据有关资料:【中国大兴安岭北部灰土(相当于
漂灰土)剖面表层活性Fe2O3和Al2O3含量均低于2%; 而在心土层活性Fe2O3和Al2O3含量均超过4%;底
土层活性Fe2O3和Al2O3含量均在3%以下】。试结合
你所学的知识分析在寒温带针叶林条件下,土壤中 Fe2O3和Al2O3迁移转化特征。
潴育化过程
7、潜育化过程
指低洼积水地区土体发生的还原过程。 土层缺氧,还原占优势,高价铁锰转化为 亚铁锰,形成一个颜色呈蓝灰或青灰色的 还原层。
8、潴育化过程
指土壤形成中的氧化 还原过程。主要发生在直 接受地下水浸润的土层中, 由于地下水雨季升高,旱 季下降,土层干湿交替, 引起土壤中铁锰物质处于 还原和氧化的交替过程。
四、土壤的主要成土过程
1 2 土壤形成过程的概念 基本土壤形成过程
四个基本过程
输入、输出过程代表土壤系统与外界环 境的物质交换,而转迁和转化反映土体内 部的物质位移、变动与重新组合。
土本土壤形成过程
在自然界中,土壤形成过程的基本规
律是统一的,但是,由于成土条件的复杂
11、人为熟化过程
土壤熟化过程是人为培养土壤的过程。 通过耕作、灌溉、施肥和改良等方法,在土
壤上部形成人为表层(Ap),并不断改变原有
的土壤某些过程和性状,使土壤向有利于作
物高产方面发育。
土壤旱耕熟化过程图解
思考题与个案分析
1. 请列举四个最为广泛的成土过程,并分别给每个 成土过程一个实例。 2. 试分析重要成土过程特点及其发生的环境条件。
成土过程中氧化-还原过程特征图
9、盐化过程
指土体上部易溶性盐 类的聚积过程。 地下水位高的干旱半 干旱地区。 当土壤中含盐量达到 0.2%以上,而危害 作物正常生长发育 时,就形成盐土。
10、碱化过程
指土壤胶体中吸附较多的代换性钠,使 土壤呈强碱性反应,并引起土壤物理性质 恶化的过程。 盐化和碱化是有密切联系的,二者往往 相伴而生,但有本质区别。
4、铁铝化过程
指土壤形成中土体脱硅、富铝铁过程。 在热带、亚热带高温多雨气候条件下发 育,在弱酸条件下,盐基离子和硅酸根离 子随水淋溶,铁铝氧化物相对富集起来。 红壤、砖红壤上表现最突出的一种成土 过程。
5、钙化过程
指碳酸盐在土体中淋 溶、淀积的过程。 在干旱与半干旱地区发育。 淋溶作用较弱,易溶 性盐类大部分淋失,硅铁 铝氧化物在土体中基本不 发生移动,钙在土体中淋 溶淀积,在土体中、下部 层位形成一个钙积层。
性和多变性,决定了土壤形成过程总体的
内容、性质及表现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 因此,根据土壤形成中的物质能量迁移、
转化过程的特点,划分出以下基本成土过
程。
1、腐殖化过程
是一种生物成土过程,指进入土壤的有 机残体转化为腐殖物质并在土壤表层积累 的过程。 冷湿的草原及草甸植被下最发育。
2、泥炭化过程
指有机质主要以植物残体形式在土体上 部积聚的过程。 由不同分解程度的有机残体累积于地表。 发生于地下水位很高或地表有积水的沼 泽地段。
6、粘化过程
指土体中粘土矿物的生成和聚积过程。 在温带、暖温带、半湿润和半干旱地区, 水热条件比较稳定,发生强烈的原生矿物 分解和次生矿物的形成,或表层粘粒向机 械淋洗,在土体中下部明显聚积,形成一 个较粘重的层次,称粘化层。 风化强度比铁铝化过程弱。
受土壤水分状况影响的成土过程有:
碱化过程
盐化过程 潜育化过程
与土壤有机质迁移转换相关的成 土过程有:
泥炭化过程 腐殖化过程
3、灰化过程
指土体亚表层SiO2残留, 铁铝氧化物及腐殖质 淋溶及淀积的过程。 在寒温带针叶林下最发 育。 形成两个差别明显的淋 溶层和淀积层。
P代表年均降水量;PE代表年均陆面蒸发量
与土壤矿物迁移转换相关的成土 过程有: 黏化过程(clayification) 富铝化过程(alitization)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