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脊髓ppt
神经系统概述-2

脊髓
白质
前角:运动神经元胞体,其轴突组成前根,分
布到四肢、躯干骨骼肌肉。 由许多具有一定功能的神经纤维束(传
导束)所组成。
(二)脊神经
1、脊神经的对数 ●31对 2、脊神经的组成 前根:运动性 ●脊神经
后根:感觉性
●脊神经是混合神经
前支、后支
(1)椎体Vertebral Body (2) 棘突Spinous Process (3) 上关节突Articular Process (4)横突 Transverse Process (5)椎孔 Foramen (6) 椎弓根Pedicle
顶叶:中央沟与顶枕裂之间。
枕叶:为顶枕裂之后的部分。 颞叶:为大脑外侧裂以下的
部分。
脑岛(岛叶):大脑外侧 裂的深面。
② 大脑半球的底部
额叶底面一条 纵行纤维束为嗅囊, 嗅囊的前端膨大为 嗅球。嗅球与嗅神 经相连,与嗅觉有 关。
(2)大脑半球的内部结构
灰质 — 大脑皮质(层)
大脑半球
白质
侧脑室
基底神经核
分泌腺的活动。
姚书p353
3、小脑
(1)小脑的位置和外形
小脑位于大脑半球枕叶的下方,延髓和脑 桥背侧。 两侧膨隆部分为小脑半球,中间狭窄部分 为小脑蚓部。小脑表面有许多沟与回。
(2)小脑的内部结构
小脑内部为白质,其中几对神经核统 称为中央核,最大的为齿状核。 小脑与脊髓、脑干都有许多神经纤维 相联系。
②
脑桥
腹侧面: 以脑桥臂与小脑相通。
背侧面: 形成第四脑室底的 上部; 与延髓背面之间以 横行的髓纹为分界。
③ 中脑
腹侧面: 大脑脚:一对纵 行隆起,其中主要 有锥体束通过。
背侧面: ●上丘与下丘
脊髓损伤 (2).ppt

损伤位置 C4以上 C4—T1 T3、4 T7、8 T9、10 T11、T12
障碍平面 第二肋以上 第二肋 乳头连线 剑突 脐部 腹股沟
前侧损伤综合征: 驰缓性瘫痪;感觉正常。 (下运动神经元性损害)
后侧损伤综合征: (1)深感觉、触觉丧失; 痛觉、温度觉存在。 (2)自发痛。 (3)感觉性共济失调。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4、腰骶段:
※下肢驰缓性瘫痪、感觉丧失 ※下肢腱反射消失 ※二便失禁
5、园 锥:
※鞍区感觉障碍 ※无张力性尿潴留(膀胱通尿肌麻痹) ※性功能障碍
6、马尾段:
※下肢驰缓性瘫痪 ※下肢后侧、鞍区感觉障碍 ※二便失禁 ※性功能障碍
脊髓完全损伤与不完全损伤的鉴别:
早期皆表现为“脊髓休克”。24小时内 观察骶髓支配的运动、感觉、反射的变化 做为鉴别要点。
四、并发症:
褥疮、呼吸道感染(坠积性肺炎)、 泌尿系感染或结石、体温失调、便秘。
五、辅助诊查手段:
X线、CT、MRI、肌电图、 SEP(诱发电位)等。
六、治疗:
(一)早期治疗:
1.急救措施:抗休克、补充血容量和能量、 保证呼吸(呼吸机、人工呼吸、 气管切开)
2.膀胱冲洗、留置导尿。 3.处理骨折、脱位。 4.处理血肿、水肿:脱水剂、止血剂、
自动反射性膀胱:
园锥以上的脊髓损伤,低级中枢 反射未破坏,膀胱充盈至一定程度, 能自动有力地收缩而完成排尿,不受 意识控制。
A、截瘫指数法:
感觉:0 ——正常;1 ——部分缺失;2——完全缺失。 运动:0 ——正常;1 ——部分缺失;2——完全缺失。 反射:0 ——正常;1 ——部分缺失;2——完全缺失。
神经系统解剖ppt课件

行
总结 表12-至2大脊脑髓皮层白质的结构与功能
纤 2.脊髓小脑束 维 束 3.脊髓丘脑束
将下肢和躯干下部的深感觉信息经小脑传至大脑皮层,与 运动和姿势的调节有关
感觉传导通路的重要部分,传入后根的痛温觉、触压觉分
别经脊髓丘脑侧束和前束上传至丘脑,进而上传至大脑皮
层
下 1.皮质脊髓束
行
的 2.红核脊髓束 纤
结构
功能
前角 主要参与躯干和四肢的运动支配
后角 参与感觉信息的中转
侧角
灰质 连合
C8-L2侧角:脊髓交感神经中枢,支配血管、内脏及腺 体的活动 S2-4:脊髓副交感神经中枢,支配膀胱、直肠和性腺
灰质前连合:主要为左右相互交叉的痛、温觉纤维及 一部分触觉纤维 灰质后连合:连接两侧后角
结构
功能 脊髓
上 1.薄束与楔束 传导深感觉、皮肤的精细触觉至薄束核和楔束核,进而传
内脏感觉核:孤束核
脑
1)非脑神经核
薄束核 楔束核 中缝核 下橄榄核 黑质 红核
脑
2.白质—纤维束构成
上行纤维束 内侧丘系 脊髓丘脑束 三叉丘系
脑
下行纤维束 皮质延髓束
锥体束 皮质脊髓侧束 皮质脊髓前束
脑
3.网状结构
脑
3.网状结构
功能: 1)对睡眠觉醒和意识状态的影响 2)对肌张力的调节 抑制区 易化区 高位中枢 去大脑强直
脑
下丘脑——视上核、室旁核 产生加压素、催产素、促垂体激素,释放入血, 进而调节内分泌活动和内脏活动。
脑
下丘脑主要功能
1)神经内分泌中心 2)皮质下调节内脏活动的高级中枢 3)通过与边缘系统的联系,参与对情绪 活动的调节 4)与人类昼夜节律的调节有关
2脊髓内部结构

讲稿主讲人:江会勇课题:脊髓(内部结构)学时:2学时授课内容:一、脊髓的内部结构从横切面观察脊髓,可见正中央有中央管central canal,管腔窄小不通畅,管腔内面为室管膜细胞所衬。
围绕中央管可见H形或蝶形的灰质。
每一侧灰质可见分别向前后方向伸出的前角anterior horn和后角 posterior horn,在胸髓和上部腰髓(L1~3)还可见向外伸出细小的侧角later alhorn。
前、后角之间的宽阔区域为中间带intermediate zone。
位于中央管周围、连接双侧的灰质称灰质连合。
白质籍脊髓的纵沟分为三个索。
前正中裂与前外侧沟之间为前索anterior funiculus,前、后外侧沟之间为外侧索lateral funiculus,后外侧沟与后正中沟之间为后索Posterior funiculus。
在中央管前方,左右前索间有纤维横越,称白质前连合。
在灰质后角基部外侧与外侧索白质之间,灰、白质混合交织,此处称为网状结构。
不同节段脊髓的灰、白质构成形态是不同的,这是由于不同节段脊髓因其所支配的身体部位不同而含有的神经元数量不同所致。
(一)灰质脊髓灰质由大量大小形态不同的多极神经元所组成。
从横切面看,各种相同类型的神经元往往聚集成簇或成层。
这些细胞群在有些地方则形成界线较分明的神经核。
这些细胞群往往还沿脊髓的纵轴排列,因此从立体角度看,它们多是占据不同节段、长度不一的神经元柱。
根据50年代Rexed的研究,全部脊髓灰质可以分成10个板层,这些板层从后向前分别用罗马数字I到X命名。
Rexed分层模式已被广泛用作对脊髓灰质细胞构筑的描述,但某些传统的脊髓核团名称目前也还在使用,了解二者之间的关系,有重要的实用意义。
灰质I—VI层组成脊髓后角。
I层laminal I很薄,罩在后角的背侧缘,接受后根的传入纤维,层内含有后角边缘核Posteromarginal nucleus。
1层laminal即传统描写的胶状质substantia gelatinosa,此核贯穿脊髓全长,由大量密集的小型细胞组成。
传染疾病学:2、脊髓灰质炎

AFP主动监测
神经系统检查要点
• 运动检查 • 感觉检查 • 反射检查 • 脑膜刺激征
运动检查
• 肌萎缩检查:是指肌肉体 积变小,两侧相同的肌肉 比较,可用带尺测量肢体 的周径
• 肌张力检查:是指在安静 情况下肌肉的紧张度。检 查时可触肌肉的硬度及作 被动运动体会其肌紧张度, 了解其阻力
AFP主动监测
季高温能存活几小时。在零下70度能存活8 年以上。 • 3.对紫外线、含氯消毒剂、过氧化氢、敏感, 甲醛能灭活病毒。煮沸立即死亡。
流行病学
• 传染源:各型患者和无症状带病毒者 • 患者:鼻咽分泌物排毒时间:病前5日至病
后一周 • 粪便排毒时间:病前十日到病后四周,长
者达4个月。 • 带毒者:隐性感染者带毒期一般为数周,
2013-2018年
实施 全球消灭脊灰 尾声战略计划
1988年 世界卫生大会
2000年
消灭脊灰目标
1999年
全球 最后1例 WPV Ⅱ
2012年 全球
最后1例
WPV Ⅲ
2015年 全球
证实消灭 WPV Ⅱ
脊灰减毒活疫苗OPV 三价:tOPV 双价:bOPV 单价:mOPV
2016年
全球脊灰疫 苗转换
脊髓灰质炎
主要内容
• 概述----了解部分 • 病原学----重点掌握 • 流行病学----重点掌握 • 发病机制----了解部分 • 临床表现----重点掌握 • 实验室检查----重点掌握 • 诊断及鉴别-----难点 • 治疗----- 掌握 • 预防----重点掌握
概述
脊髓灰质炎——简称脊灰,俗称小儿麻痹。 1、是由脊灰病毒引起的急性消化道传染病。 2、病毒主要侵犯脊髓灰质前角细胞的运动神经元。 3、多数没有症状,为亚临床型经过。 4、约1%-1‰的感染者出现急性单侧性(或双侧
神经系统的组成(2)脊髓、神经

神经系统组成
脑
中枢神经系统
神
经
系
统
脑神经
大脑 间脑 小脑 脑干——中脑、脑桥、延髓
周围神经系统
脊神经
教学流程
• 动画引入 • 出示图片,介绍脊髓的形态和位置 • 对照图片,分析脊神经的结构组成 • 观看影视片段,了解脊髓的功能 • 结合实例,加以运用分析 • 小结
谁下的命令?
• 看一看
这个动画告诉我们:
能传达命令的不只是大脑,脊髓本身也可以发出 命令 如:位与脊髓的排尿中枢,小儿因大脑的发育
尚未完善,对排尿的抑制能力较弱,所以排尿 次数多,而且容易发生夜间遗尿现象。
脊髓பைடு நூலகம்
——信息传递的桥梁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脊髓在人体的具体位置 2.了解脊髓和脊神经的基本形态和结构
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树立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辨证唯物主 义观点
教学重点
了解脊髓和脊神经的基本形态和结构
教学难点
脊髓与脊神经的结构与功能的对应关系
教材分析
• 在这部分内容中出现了很多概念名词, 知识较抽象。因此教师在讲授时要充分 利用各种教具,如投影、挂图、模型等; 同时应该从学生熟悉的日常现象入手, 对具体现象加以分析,揭示脊髓和脊神 经在神经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
脊髓的形态与位置
• 脊髓位于脊 椎骨形成的
椎管中,其
末端位于第
一腰椎和第 二腰椎之间。
正面观
背面观
脊柱
脊髓的结构
灰质
白质
灰质在中央,呈蝶形。白质在灰质的周围。 白质内的神经纤维在脊髓的各部分之间,以及脊髓和脑之 间,起着联系作用。
脑和脊髓的传导通路

后根同侧脊髓
(中枢突) 第2级神经元
白质前连合 脊髓小脑前束
小脑上脚
旧小脑皮质
3、楔小脑束
脊神经节
楔外侧核
颈神经后根脊髓 楔束 楔小脑束
躯干上部、上 肢、颈部肌、 肌腱、关节
脊神经 (周围突)
第1级神经元
第2级神经元
旧小脑皮质
小脑上脚
(二)痛、温觉和粗略触觉传导通路 1. 躯干、四肢的痛、温觉和触觉传导路 感受器 脊神经节 脊神经 (周围突) 第1级神经元 后角 后根中枢突
视网膜的视锥细胞和视杆细胞为感光细胞 →双极细胞→神经节细胞→节细胞的轴突 在神经盘处集合形成视神经→经视神经管 入颅腔→视交叉→视束→(在视交叉处视 神经纤维作不全交叉,来自两眼视网膜鼻 侧伴的纤维交叉,来自颞侧半的纤维不交 叉。视束纤维绕过大脑脚,多数纤维止于 外侧膝状体)外侧膝状体细胞→视辐射(经 内囊后脚)→枕叶距状沟上、下的皮质 (视觉中枢)。
脑和脊髓的传导通路
一
感觉传导通路
(一)本体感觉传导通路 1.躯干四肢的意识性本体感觉和精细触觉传导通路 感受器 肌、肌腱、 骨膜、关节 皮肤的精细 触觉 脊神经 (周围突) 第1级神经元 薄、楔束核 后根 薄、楔束 脊神经节
(中枢突)经脊髓后索
第2级神经元
丘脑腹后外侧核 内侧丘系交叉、 内侧丘系 经延髓、脑桥、中脑 第3级神经元 丘脑上辐射 经内囊后肢
③在功能上与锥体系是统一的整体,锥体外系功能的实现必 须依赖锥体系的发动,而锥体系功能的实现又必须有锥体外 系保证稳定的肌张力。 3.环路传导: 锥体外系的传导构成很多环路,主要有: GABA
① 纹状体
DA
黑质
多巴胺能通路 ,损伤可致震颤麻痹
神经系统解剖ppt课件

位置 起 始 后索 脊神经节
终止 薄、楔束核
行走方向
主要机能
上行
传导本体觉精细触觉
脊髓小脑束 侧索 后角细胞
小脑皮质
上行
传导本体性感觉
脊髓丘脑侧束 侧索 后角细胞
丘脑腹后外侧核 上行
传导痛温觉
脊髓丘脑前束 前索 后角细胞
丘脑腹后外侧核 上行
传导粗略触觉
皮质脊髓侧束 侧索 大脑皮质运动区 脊髓前角细胞 皮质脊髓前束 前索 大脑皮质运动区 脊髓前角细胞
皮质脊髓侧束
位置:外侧索 起于:大脑皮质运动区
延髓交叉(锥体交叉)后下行。 止于:脊髓灰质前角(皮质脊髓束)。 功能:控制随意运动。
皮质脊髓前束
位置:前索正中裂的两侧
起于:大脑皮质运动区, 在同侧脊髓下行,
止于:脊髓灰质前角
功能:控制肌肉随意运动。
15
脊髓主要传导束的位置、其止和功能
名称 薄束、楔束
锥体外侧沟:舌咽神经、迷走神经、副神经。 锥体交叉:锥体下段90%纤维互相交叉,叫锥体交叉。 橄 榄 体:在锥体外侧的卵圆形隆起。
锥体与橄榄体之间有舌下神经。 桥 延 沟:为脑桥与延脑间的腹面界沟,
有 展神经、面神经、位听神经发出。
27
脑神经
28
延髓的背侧面
薄束结节:延脑下部,后正中沟的两侧,内有薄束核。 楔束结节:薄束结节的外侧。内有楔束核。 绳 状 体:楔束结节的外上方。为脊髓、延髓入小脑的
下行 下行
控制随意运动
红核脊髓束 侧索 红核
脊髓前角细胞
下行
调节肌紧张(屈肌)
前庭脊髓束 前索 前庭外侧核
脊髓前角细胞
下行
调节肌紧张(伸肌)
网状脊髓束 前侧索 脑干网状结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躯体神经 somatic nerves
内脏神经 visceral nerves 传入神经(感觉神经)
按传导方向
传出神经(运动神经)
混合性神经
颈1
位置: (椎管内)
上端 平枕骨大孔
颈8 胸1 颈七
下端
成人,平L1下缘 婴幼儿,平L3下缘
胸12 腰1 腰5 骶 尾
外形
扁圆柱状:长42-45cm,最宽1~1.2cm
下行纤维束
(运动)
皮质核束 锥体系 (锥体束) 皮质脊髓束 Corticospinal tract
皮质脊髓侧束 皮质脊髓前束 Barne前外侧束
锥体外系: 红核脊髓束、前庭脊髓束、网状脊髓束、 顶盖脊髓束、内侧纵束
脊髓功能和脊髓损伤
概念:脊髓固有的反射 ,反射弧局限于脊髓。从属地位 分类1 • 反射 单突触反射,节段内反射,如牵张反射的膝反射 多突触反射,节段间反射,如屈肌反射 躯 体 反 射 分类2 • 传导功能 内 脏 反 射 牵张反射 肌张力反射:姿势反射的基础
脊髓
湖南省人民医院 神经内科 谢 春
神经系统组成
脑 brain
中枢神经系统 Central Nervous System
脊髓 spinal cord
脑神经 cranial nerves 与中枢关系 脊神经 spinal nerves
周围神经系统 Peripheral Nervous System
与外周关系
脊髓急性横断
感觉丧失和运动障碍 脊髓休克,反射异常和病理反射:如Babinski征 损伤侧的本体感觉和精细触觉
脊髓半切综合征 脊髓前角受损
损伤侧上运动神经元综合征
(Brown-Sequard综合征) 对侧身体痛、温度觉丧失 下运动神经元损伤 如脊髓灰质炎或称小儿麻痹症 感觉分离(本体感觉和精细触觉有,温、痛无) 如脊髓空洞症、脊髓出血和髓内肿瘤等
颈膨大:脊髓C4~T1 两处膨大
cervical enlargement
腰骶膨大:脊髓L2~S3
lumbosacral enlargement
脊髓圆锥 Conus medullaris
六条沟裂
前正中裂 anterior median fissure
前外侧沟(左、右):脊神经前根 后外侧沟(左、右):脊神经后根 后 中 后正中沟 posterior median sulcus 间 沟
外感受区
白质
前索
按位置
侧索
后索
上行纤维束
按功能
下行纤维束 固有束
后根进入带
背外侧束 (Lissauer)
上行纤维束
后根 (中枢突) 外侧部:小、细,背外侧束(Lissauer束),浅感觉、内脏感觉 薄束 fasciculus gracilis, T5以下,内侧 楔束 fasciculus cuneatus ,T4以上,外侧 脊髓小脑后束,L2以上,同侧胸核,小脑下脚,接受来自同侧躯干下 部和下肢的本体感受器及皮肤触压感受器,共济协调 脊髓小脑前束,起于对侧腰骶膨大部Ⅴ~Ⅶ层,小脑上脚,整个肢体 脊髓丘脑侧束lateral spinothalamic tract,对侧脊髓全长I 和Ⅴ层,痛、 温度觉 脊髓丘脑前束,粗浅触觉、压、痒觉 (感觉) 内侧部:大、粗,后索,深感觉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膝、跟腱、肱二 屈肌反射 深反射(腱反射): 头肌反射等 浅反射 立毛反射 躯体内脏反射 内脏内脏反射 膀胱排尿反射 直肠排便反射
内脏躯体反射
牵张反射
肌张力反射:增高或减退
躯体反射 反射表现
深反射(腱反射): 膝、跟腱、肱二 屈肌反射 头肌反射等
浅反射:减弱或消失
病理反射:跖反射(Babinski征)
较相应椎骨 高1个椎骨
如第2胸节 对第1胸锥 如第6胸节 对第4胸椎
如第11胸节 对第8胸椎 如第3腰节 对第11胸椎
胸12 腰1
腰5
骶 尾
较相应椎骨 高2个椎骨
较相应椎骨 高3个椎骨 平对T10~12胸椎 平对第1腰椎
内部结构
前角(柱) 中间带,侧角(柱)T1~L3
• 灰质 H形
后角(柱) 灰质前连合 中央灰质 灰质后连合
白质前连合病变综合征
牵张反射弧模式图
屈曲反射弧模式图
上 、下运动神经元损伤综合征比较
上运动神经元综合征 下运动神经元综合征
瘫痪特点
瘫痪范围 肌张力
痉挛性瘫(硬瘫)
范围广泛 增 高
弛缓性瘫(软瘫)
范围局限 降 低
肌萎缩
深反射 浅反射 病理反射
无,晚期有废用性萎缩
亢 进 减弱或消失 有
早期出现
减弱或消失
无
脊髓损伤类型
终丝 filum terminale 马尾 cauda equina
脊髓节段与椎骨的对应关系
脊髓节 上颈髓C1-4 下颈髓C5-8 相对椎骨 与相应椎骨同高 推算举例 如第2颈节 对第2颈椎 如第5颈节 对第4颈椎
颈1
颈8
胸1
颈七
上胸髓T1-4 中胸髓T5-8
下胸髓T9-12 腰 髓L1-5 骶、尾髓S1- 5、Co
• 中央管central canal
前索anterior funiculus
侧索
• 白质
后索 白质前连合
• 网状结构
Reticular formation
灰质 H形
前角(柱)
中间带,侧角(柱)T1~L3
后角(柱)
中央灰质 灰质前连合 灰质后连合
灰质分层与核团
层 次 对 应 的部 位 后角尖 后角头 后角颈 后角基底部 中间带 前角底部 前角 中央灰质 前脚内侧核、外侧核 对应的核团 后角边缘核 胶状质 substantia gelatinosa 后角固有核 网状核(外侧部,颈部明显) 本体感觉 大脑皮层运动区、感 (膨大处发达,分内外侧部) 觉区 胸核(背核),中间内侧核, 植物性反射中枢,调 中间外侧核、骶副交感核 节运动姿势反射 中间神经元 前角运动神经元 中间神经元 特点 I(边缘层) II III、IV V VI VII VIII IX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