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剩男怎么办?
农村剩男现象之我见

农村"剩男"现象之我见韩妮改革开放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发展和思想的解放,户籍制度改革、农村城镇化推动了农村和城市的融合,加快了中国小康社会的建成步伐。
随着国家的不断富强和人口素质提高,一个关于人口,关系民生,关乎社会稳定的问题日益彰显出来一一那就是剩男问题。
很多留守在贫困农村的男青年,成了一群被爱情遗忘的"半边天"。
由此而产生的社会问题引起了各级党委政府的关注。
下面我从以下三个方面谈谈我的看法。
一、造成农村“剩男”多的原因。
(一)落后的婚育观念,导致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
受传统生育观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很多人仍有“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养儿防老”、“多子多福”的观念,千方百计地要生育男孩。
特别是在农村,依靠男丁来解决经济来源、赡养老人等问题,仍是农民首要考虑的,也是偏好男孩的根源。
导致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
出生人口男女性别正常比值应该是107:100。
据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显示,我国出生人口性别比(以女孩为100)是118.06。
我县出生人口性别比(以女孩为100)是115.41。
虽然通过治理取得阶段性成果。
但总体来看,仍然超出正常值,处于偏高状态。
(二)农村女性外出务工,择偶范围扩大。
过去农村女青年受教育程度不高,经济独立性差,婚姻自主性弱,加上农村传统思想束缚,遵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择偶的标准很少。
在一个相对封闭和静止的环境里,大多数婚姻是相对稳定的。
但大批女孩子进城务工后,开阔了眼界,增长了见识,独立了人格,择偶范围和婚姻的自主权也理所当然地扩大。
新时代的女孩们外出打工,不少人不仅完成了"一人打工全家脱贫"的重任,还在外面找到了自己的终身伴侣,甚至一些已经结婚,有了孩子的妇女还要逃跑,因为觉得农村太落后太穷了。
(三)农村留守男人,知识技能落后,经济状况差。
由于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不够完善,农村重男轻女、养儿防老的思想从而导致男多女少。
男子需要在家照顾父母,种植农田,因此男子一般难以长时间远离家乡,即使远离家乡打工,也是在父母尚能照顾自身的时候。
关于农村大龄青年婚姻状况及对策建议

关于农村大龄青年婚姻状况及对策建议在农村,提到大龄青年婚姻,大家的脸上总是挂着那种“无奈”的笑容。
你知道吗?农村的单身大龄青年可不是随便就能找到对象的。
村里的人个个都像是“闲鱼”,过着平淡的日子,打理着自己的小天地,等着那个“女神”降临。
有的青年都快成了村里的“老古董”,还在抱怨“月亮总是我一个人的”。
这其中的原因呢,说白了就是现在的婚姻观念发生了变化。
以前,农村小伙子们大多都是一毕业就结婚,那个时候结婚的标准就是“有房有车”,可如今,很多人觉得这玩意儿太“虚”,更看重的是两个人的感情,甚至有些人干脆选择“慢半拍”,等着对的人出现。
还有呢,很多家长也在变,尤其是那些“见过世面”的。
以前总是催着孩子赶紧成家,现在却越来越开明,甚至会说“别急,慢慢来,找个合适的再说”。
这种变化其实挺好的,但问题是,大龄青年在村里待得久了,难免会感觉到孤独,特别是在那些过年过节的日子,看到身边的同龄人都成了家立了业,心里难免会有些“酸涩”。
再说说现在的交友方式吧,以前是青少年们在村头打打闹闹,慢慢熟悉了就谈起了恋爱。
如今,大家都在网上“泡”,刷着各种社交平台,或许在屏幕那头,有心动的对象,但问题来了,线下见面又成了难题。
这一见面,紧张得跟什么似的,连话都说不清楚。
有些小伙子甚至说,“哎,我这手都不知道该放哪里”,气氛一度尴尬得像是“冰块掉入了热汤里”。
网络上那些光鲜亮丽的生活,让人容易产生一种“错觉”,觉得自己总是比别人差,最后连主动追求的勇气都没有了。
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农村的姑娘们大多都想着走出去,拼搏一番,谁还愿意在村里待着呢?要不就是嫁到城里去,寻求更好的生活,结果就留下了一帮大龄青年在村里发愁。
老实说,这也是一种“人心向背”的现象,谁不想追求更好的未来呢?可这样一来,村里的“大龄剩男”就成了“捡漏”的目标,有些小姑娘明明有眼光,却为了所谓的“社会地位”,宁愿选择那些条件好的,而不是土里土气的小伙子,搞得这些小伙子心里也不是滋味,想着“我这辈子就跟黄土打交道了吗”。
农村剩男现象法经济学思考

农村剩男现象法经济学思考农村剩男是我国社会中一个特殊群体,与城市中的“剩女”不同,他们是被迫不能进入婚姻的。
在婚姻市场性别比例失衡、严重的婚姻挤压和高额的结婚成本的综合作用下,农村剩男的婚恋状况不容乐观。
结婚是婚姻市场中的交易行为,应当受到法律的规制,而法律调控是规范市场秩序的重要手段。
运用法律手段促进婚姻市场性别比例平衡,缓解对农村剩男的婚姻挤压,抑制婚姻价格不断增长的趋势,对农村剩男问题的解决有着积极作用。
标签:农村剩男;法经济学;法律对策doi:10.19311/ki.16723198.2016.25.058国家卫计委发布的《中国家庭发展报告2015》指出,剩男主要集中在农村,并且农村的剩男比例远高于城镇。
据统计,到2020年,预计20—45岁男性将比女性多3000万人左右。
这意味着农村未婚男性将越来越难找到结婚对象,并将剩余一部分男性迟延结婚或终身不婚。
1农村剩男的婚恋概况“剩男”是社会对大龄未婚男性的统称,而对于剩男年龄的界定却没有统一的观点。
《2010中国人婚恋状况调查报告》将剩男的门槛界定为30岁。
根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分析,我国农村30岁以上男性的未婚比例为6.09%。
当然,这并不是说这些人都不能正常进入婚姻,但足可见农村剩男数量之庞大。
2014年11月,荆楚网报道了对湖北农村光棍的调查,该报道显示在湖北罗田大河岸镇的村庄中大约每4户就有一户是光棍。
按照当地农村的风俗习惯,23岁还没有结婚就离终身光棍不远了,而仅有1600人的月山庙村23岁以上未婚男性就有100多人。
2015年6月,中国青年报刊发的一则新闻指出,河北省南部农村几乎村村有20多个未婚男青年,甚至出现了多个小伙排队跟同一姑娘相亲的情况,有人经过4年“几十次”相亲仍未“脱单”,有的村子在两三年内仅有一两家办喜事。
2016年7月,澎湃新闻网报道了甘肃省张掖农村的婚恋调查,该报道指出按照张掖市山丹县的市场情况,娶个媳妇至少要花费60万元,全家人不吃不喝要攒6年。
现今男多女少的状况,农村的剩男以后该怎么办?还能娶到媳妇吗?

现今男多女少的状况,农村的剩男以后该怎么办?还能娶到媳妇吗?大多数都是过一天算一天吧,我们公司里有好几个年龄在三十多的大龄剩男,与他们接触以后,发现他们真的是过一天算一天,根本就没有长远的打算,月底发工资了,就出去好好的大吃大喝一顿,然后找个地方发泄一下私欲,满足一下生理需求。
就这样要不了几天,工资也就用光了,成为赤贫户,然后就是节衣缩食的,苦熬着到月底。
月底发了工资,又开始肆意挥霍,就这样周而复始的下去,那个女孩愿意嫁给他们?解决此问题,一就是不要再重男轻女,其实农村现在还是有这种现象存在的,其次,我觉得思想开放些吧,允许一些人做他们想做的事,比如单身主义者,允许一些人爱他们想爱的人,这养可能会减少一些家庭问题的发生。
另外,天天报道国外美女过剩,引进一批呗。
农村的剩男,如果他在城里找到好工作,一份体面的工作,那么他可以在农村找到一个好姑娘时。
如果他成了一个小老板,那么他选择的余地就更大,说不定他能够娶一个城市的女孩。
如果他只在农村打拼的话,他可以找一个更穷一点的地方的人结婚,比如越南新娘等。
如果他在农村连自己都养活不了的话,那对不起了,估计得打一辈子光棍。
现实就是这么残酷,哎。
由于长期重男轻女偏见,造成了现今男多女少的状况,一部分剩男很难找到对象,真的令人同情。
这部分剩男只好过着独身生活,自食其力。
希望这部分人转变生活观念,没有老婆也能快乐生活一辈子,人的生活状态是多元的。
当然,这部分人年老了,国家养老体系也完整,会照顾他们的。
没办法,只能孤身一人,孤独终老,以后到退休年龄了,很痛苦的事!希望能领上退休金,30年后也不知道会变什么样,谁都说不准,到时缴了十多二十多年的五险,别到时退休金不够养活自己一个人,那就是把人逼上绝路,那就完蛋了,地又没地了,不然还可以回老家种个三亩地,不用买米不用买菜,贫富差距导致农村剩男的最重要原因,罪魁祸首那就是房价,要是农村剩男能买的起一家三口住的房子,那么娶妻生子就有希望了,现在新生儿那么低,再过个十几年,人口就明显下降了,可老人还是很多啊,那不平衡,也是件可怕的事,据说养老金是靠年轻人缴的钱去给老的人用,要是老人多,年轻少,那钱就不够用,那可怎么办?难道增加税来维持平衡吗?这不是成压榨了吗?农村剩男确实是个大问题,有家才心安,有孩子有希望,有老婆家才完整。
脱贫攻坚视角下农村大龄单身男性问题调研

脱贫攻坚视角下农村大龄单身男性问题调研作者:魏红梅来源:《中国集体经济》2020年第21期摘要:文章以陕西农村为例,调研发现不发达地区农村大龄单身男因其数量逐年增多,对当前扶贫工作和未来乡村发展将产生一系列影响。
大龄单身男物质精神双贫困,可能成为社会治安隐患,部分成为精准扶贫工作的难点;冲击婚姻伦理,阻碍乡风文明建设;老无所依必将成为未来农村养老的巨大包袱等。
通过探析原因,文章提出要将这一问题纳入构建乡村振兴制度框架的视野之中,尽快出台政策缓解并逐步解决农村大龄单身男问题。
精准扶贫到了攻坚克难的关键时刻,乡村振兴也开始布局谋篇,大龄单身男性问题日益凸显,成为最难啃的“硬骨头”之一。
根据西安交通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所教授李树茁所带领的团队对全国人口发展进行了估计:“2015 年至2045 年,每年男性过剩人口将达到15%以上,平均每年约有120 万男性找不到初婚对象”。
随着20世纪90 年代以来出生的男性迈入婚龄,西部不发达农村大龄男问题更加突出,可能引发严重的社会危机。
解决好农村大龄单身男的问题,不仅关乎其个人和家庭,也关乎扶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工作的圆满成功。
本文调研数据资料来自三个方面。
第一,深入到陕西农村与大龄单身男、村镇县扶贫干部等进行了深度访谈,了解农村大龄男的生活及脱贫状态。
第二,选取了陕西省委组织部2018年8月全省第一书记培训班的学员进行了问卷调查,总共发放问卷180份,有效问卷有163份,这一群体对扶贫和乡村建设有较为深入的思考。
第三,选取陕南镇安县Z村进行了深度调研,以解剖麻雀的方法对一个村大龄单身男生存状况及脱贫问题进行了实地调查。
一、陕西农村剩男问题基本情况陕西省全省贫困人口由2011年年底的775万人减少到2017年年底的183.27万人,脱贫591.73万人,贫困发生率由28.02%下降至7.54%,下降20.48%。
七年来陕西脱贫攻坚成效显著,但农村大龄单身男问题日益突出,访谈发现扶贫干部很头疼部分大龄光棍贫困户,而且贫困程度越深的村,剩男数量越多。
揭秘剩男生存现状

结婚是穷人的义务。
结婚,还是穷人的奢望。
几个月前,有个丑闻在我老家村里传开。
丑闻主角是我哥,至于是什么哥,我就不透露了,毕竟不是什么光彩的事儿。
他得了病,没法治断根的那种。
原因是经常往烟柳之地跑。
我挺同情他的,在宽慰的同时,且问了句:“现在半个镇的人都知道你有病,你娶老婆的事,怕是更难咯。
” 哥说:“算了,没得病也还是娶不到。
” 听到这,我便同情的更厉害。
他人不坏,很老实,老实到近乎都不属于这个世界。
十几年前,他母亲因病逝世。
从那之后第二年,小学毕业,年仅18岁的他,便踏上了漫长的相亲之路。
他说,相过的女孩,没有一百,也有八十了吧。
他又说,这些女孩他全看得中,只是,却没有一人看得中他。
没办法,在农村婚恋市场上,他实在不起眼。
家贫,早年丧母,父亲好吃懒做,再加上他自身就是那种,非常不讨女孩喜欢的性格——木讷,无进取心,不善言辞。
以至于,年过三十的他,连个女孩手都没拉过——假如没去红灯区的话。
但这个假如是不存在的。
何止是他,甚至可以说,那些十八线小县城的红灯区,大半收入都靠农村剩男撑着。
近年,社会学家刘燕舞做过田野调查,因男女出生比例悬殊过大, 中国农村大约有2000万左右的剩男。
2000万农村剩男什么概念? 中国有68万个行政村,平均每个村有近30个剩男。
且李树茁团队经实地调查发现,在农村大龄剩男中,超80%都身体健康,无任何身体障碍,纯属“被迫失婚”。
但,农村剩男也是人。
既有身体的需求,也有对建立家庭的渴望。
在经过苦苦挣扎后,有些成功脱单,有些却只能沦为红灯区的常客。
农村剩男,一个被文明社会遗忘了庞大群体,但在今天,我想写写关于他们的故事。
如果你的中学也在农村就读,你会发现,女生早恋,肯定遭父母反对,男生早恋,普遍畅行无阻。
如果是偏僻农村,那十有八九,男生早恋还能得到父母大力支持呢。
原因只有一个: 娶妻难,那就从“娃娃”抓起。
我老家是江西某农村,在那儿相亲,你要一次性拿不出30万现金,媒婆基本懒得理你。
社会中剩男光棍如果太多,20年后,会有产生什么后果?

社会中剩男光棍如果太多,20年后,会有产生什么后果?由于男女比例的失调,现阶段我国的男性人口比女性多三千万,在这种社会背景下,农村的一部分男人因为家庭条件不好,或者是自身太过于挑剔,到了30岁还没有找到对象,这层人就是大家通常所说的剩男,在我们当地,几乎每个村庄都有这样的人,大的村子可能有二、三十人,小点的村庄也有几个,还有的是因为家里穷,弟兄几个都处于单身状态,可以说当下的农村剩男是无处不在。
那么再过20年,这种现象会导致什么后果呢?我们暂且把农村30岁以上的大龄青年定义为农村剩男,像这样的农村剩男并不是某农村地区的个例,而是一抓一大把,成为普遍现象。
我这里是大河南河西走廊的一个无名小村庄,就我所在的村民小组,一共有54户人家。
而从这54户人家诞生的农村剩男,起码有10来个,这些人以后的命运基本已经定型,那就是后半生打一辈子光棍。
20年后,现在最年轻的30岁农村大龄青年也已超过50岁。
这意味着啥?意味着人生当中最辉煌的一段时间已成过眼云烟,等待他们的将是要考虑如何养老这一难题。
50岁的农村老光棍,一人吃饱,全家不饿,缺少挣钱动力,缺少生活情调,每天除了吃喝拉撒看电视,就是蹲在墙角晒太阳得过且过,任时光流逝,静静等死。
这世界本就是由男女两性组成,就像鱼离不开水,影子离不开阳光,鸟儿离不开天空。
50岁农村老光棍由于种种原因没有结婚,但这并不代表他们不想念异性。
有句玩笑话是这样说的:男人一旦单身太久,连看路边母猪的眼神都是直的。
50岁农村中老年光棍,结婚已无望,但他们也有生理需求啊。
怎么办?这个你就得问他们自己了。
曾经听说某地农村老光棍为了发泄欲望,竟然和邻居家猪圈里的母猪干起了“苟且之事”,真的让人无法想象。
这个故事的真假我们无法辨认,但是农村老光棍有生理需求这却是事实。
农村老光棍的脾气还很古怪。
我们这里的几个奔五老光棍,脾气大,自尊心强,敏感,不合群,有时候别人并没有恶意,简简单单的几句玩笑话,他们也会恼羞成怒。
农村剩男怎么办?

农 村 大龄 剩 男 现 象 显 现
记 老 咏 .如 一 l,,
选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择 例 中 毕 业 就 弁 , 多 教 会 外 出 打 【
过 了 1}; .就 到 了淡 I仑嫁 纪 如
1 10.4:100,这 种 『生别 失 衡 现 象 主 要 出 现 村 剩 男 列 为 重 点 扶 贫 对 象 , 通 过 教 育 培
在 少 儿 人 口和 劳 动 年 龄 人 口 中 。 其 中 , 训 等 手 段 提 高 谋 生 致 富 能 力 。方 便 他 们
出 生 在 1990年 后 的 少 儿 群 体 中 ,第 一 早 日成 家 ?部 分 农 村 剩 男 有 可 能 终 身 难
4倍 以 上 。 男 性 未 婚 比 例 在 2011年 、
2013年 和 2015年 分 别 为 4.4% 、5.O% 治 本之 策 在 于 缩 小 城 乡 差 距
和 5.4%, 而 女 性 未 婚 比 例 同 期 分 别 为
针 对 曰益 突 出 的 “农 村 剩 男 ”问 题 ,
0.7% 、1.1% 和 1_2%。
由 浙 江 大 学 中 国 农 村 家 庭 研 究 创 新 团队 撰 写 的 《中 国 农 村 家庭 发 展 报 告 (2016)》显 示 ,随着 社 会 的 发展 , 我 国 农 村 大 龄 未 婚 人 群 的 比 例 正 在 逐 渐 上 升 。 在 我 国 农 村 30周 岁 及 以 上 的 人 群 中 .2011年 未 婚 比 例 为 2.6%,2013 年 为 3.1% ,2015年 为 3.4% ,呈 现 明 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农村剩男怎么办?
作者:贾国强
来源:《中国经济周刊》2018年第09期
农村剩男,并没有一个明确定义,多指到了适婚年龄仍还单身的男青年。
目前这个群体大概有多少人,尚没有权威的统计数据。
春节期间,记者回到家乡,位于河南省鹿邑县的一个乡村,当地一些村民为村里大龄未婚男青年日益增多而忧愁。
一些农村地区为何会出现剩男现象,有没有切实有效的解决办法?
农村大龄剩男现象显现
在记者的老家,如果一名男青年选择初中毕业就弃学,多数会外出打工。
过了18岁,就到了谈婚论嫁的年纪。
如果到了25岁还没有结婚,一般就会成了人们眼中的大龄未婚男青年。
此次回家,父亲有些调侃地说:“村中有位老人数了数,咱们这个不到500人的村子,还有十几个20岁以上的小伙子没有结婚,在这些人中,30岁的你,被列为第二大龄未婚男青
年。
”母亲也在一旁“帮腔”,“和你一般大的那谁,现在都已经3个孩子了,大孩子都快小学毕业了。
”
父母的焦虑,缘于家乡的男青年找对象越来越难,有些人或许注定独身一辈子。
附近一些村庄也存在着大龄未婚男青年日益增多现象。
有细心观察的村民告诉记者,“现在三五成群的小伙子遛马路很常见,三三两两的大姑娘逛大街很少见。
以前没有出现过这种现象。
”
随着男青年结婚难问题凸显,老家的农村甚至出现个别的骗婚现象。
一位村民对记者讲述说,“邻村的一位男青年相亲成功后交了七八万元彩礼钱,不过这名女子一直拖延结婚,最后以退男青年一半彩礼钱结束。
男青年不懂法律知识,又没有直接证据,只能吃哑巴亏。
”
由浙江大学中国农村家庭研究创新团队撰写的《中国农村家庭发展报告(2016)》显示,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农村大龄未婚人群的比例正在逐渐上升。
在我国农村30周岁及以上的人群中,2011年未婚比例为2.6%,2013年为3.1%,2015年为3.4%,呈现明显的上升趋势。
从性别来看,在这3次调查中,男性未婚比例始终保持在女性的4倍以上。
男性未婚比例在2011年、2013年和2015年分别为4.4%、5.0%和5.4%,而女性未婚比例同期分别为0.7%、1.1%和1.2%。
谋生态度影响女青年择偶
不少农村地区为何会出现较为严重的剩男现象?业内人士认为,主要与农村出现性别失衡现象、大龄男青年家庭经济条件不高以及区域发展存在一定差距有密切关系。
《中国农村家庭发展报告(2016)》显示,我国农村男女总体性别比达到110.4:100,这种性别失衡现象主要出现在少儿人口和劳动年龄人口中。
其中,出生在1990年后的少儿群体中,第一胎的性别比为117.4:100,而第二胎男女性别比为126.4:100,第三胎及以上的男女性别比为146.3:100。
同时,男方的经济条件也是其能否摆脱单身的重要因素。
据媒体报道,在山东、安徽等地农村,仍盛行“一动不动”和“万紫千红一片绿”的彩礼。
所谓“一动”是指10万元以上的小轿车一辆,“不动”是指在市区有一套房子;所谓“紫”“红”“绿”则是人民币的颜色,即1万张5元、1000张100元和若干张50元,算下来超过15万元。
此外,区域发展差距也是一些地方出现剩男现象的原因。
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博士生孔德继熟悉农村问题并经常下乡调查,他告诉记者:“相比河南等地,经济发展较为落后的云南、贵州以及一些西北省份的农村剩男现象要严重一些。
因为河南、山东等地的男子通常重视家庭文化和具有积极就业谋生态度,打工赚的钱多会交给配偶管理,对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地区的女青年有一定的吸引力。
”
治本之策在于缩小城乡差距
针对日益突出的“农村剩男”问题,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北京市保安服务总公司海淀分公司副经理朱良玉认为,这不仅会造成买卖婚姻、性犯罪等问题,从长远来说,公共管理也可能面临重大考验。
他认为,农村剩男的复杂性需要引起全社会关注,需要政府层面介入、解决。
除了观念引导、加大监管、杜绝出生性别比失衡之外,治本之策在于缩小城乡差距。
“是否可以在精准扶贫中把农村剩男列为重点扶贫对象,通过教育培训等手段提高谋生致富能力,方便他们早日成家?部分農村剩男有可能终身难娶,如何保障他们在医疗、养老、低保、救济等方面的权利?这些都是需要及早关注的难题。
”
一位不愿具名的人口学者分析说:“看绝对数字,中国每个群体的数字都很大。
目前一些数据显示,全国有上千万‘光棍’,数字挺吓人,其实也不可怕。
我们需要将他们放在社会情境中去理解。
他们分散在全国几十万个村庄,平均每个村里也就几个人。
如果刻板化、抽象化,把他们当做3500万libido(泛指一切身体器官的快感)无法发泄的男人,这种可怕是想象出来的。
”
他还建议:“从国家层面看,目前农村低保户制度对老龄单身汉的照顾还是比较到位的;从社区层面看,对缺乏家庭支持的单身汉应给予支持,避免歧视等,这批人只能等待时间去消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