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阅读需要举三反一

合集下载

语文教学中举一反三和举三反一的综合运用

语文教学中举一反三和举三反一的综合运用

语文教学中举一反三和举三反一的综合运用作者:吴武升来源:《广东教育·综合》2017年第08期“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教是为了不需要教”。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的这两句话,强调了语文教材的例子的作用,同时强调了语文教材所要实现的最终目的和功能——不需要教。

那么怎样才能使语文教材的这些例子为实现“不需要教”的目的服务呢?关键是如何使用教材例子的问题。

其中举一反三和举三反一是巧用教材为例子的好方法。

举一反三,对于教师来说,就是指教师通过教材中一个例子的教学,能使学生闻一知十,触类旁通;对于学生来说,以一个例子或一个知识点作为基点,通过这一基点寻找出更多的思路或解题方案,从而求得更多的结果或答案,获得更多的知识。

在语文教学上,举一反三的教法常采用围绕某个问题,探索多种不同思路或答案。

例如在教学《琵琶行》一文时,琵琶女弹完一曲,接着是“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这一句,对其理解就可以通过多层次的引导,从而寻求答案:照应上,与开头的“夜”“船”“月”相呼应,结构上完整无缺;行文上,在写弹琵琶与琵琶女自述之间荡开一笔写环境,层次分明;描写上,烘托出悲凉的氛围,从而衬托出琵琶女技艺高超。

举三反一,对于教师来说,即教师教学了一个单元、几篇同体裁的文章或是一些相似例子等,从中为学生概括出带有规律性的东西;对于学生来说,通过对多个例子的学习理解后,异中求同,并探索出带有普遍性和规律性的东西,从中得到整体性的统一认识,并发现新的真谛。

在语文教学中,举一反三和举三反一都能发挥其启发式作用,都能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但是,它们在思维上又有各自的特点。

在研究对象上,举一反三立足于单个掌握,举三反一则着眼于整体认识;在思维方法上,举一反三主要采用发散思维、联想思维、求异思维等,举三反一主要采用集中思维、求同思维、归纳思维等;在推演过程中,举一反三是由个别到个别,由特殊到特殊,举三反一是由个别到普遍,由特殊到一般;在思维方向上,举一反三是辐射性,由一个“点”推及多方,举三反一是聚敛性,由众多的“路”归向一点。

举三反一

举三反一

举三反一大家对“举三反一”不是太了解,但对“举一反三”是比较了解的。

什么是“举一反三”呢?也就是我们讲一篇课文,比如讲一篇《春》,讲完之后,就希望我们的孩子会写像《春》这类文章的作文,会写春夏秋冬,这不就是“举一反三”了吗?学了一篇《背影》,就以为我们的孩子能写像《背影》一样的文章,写《我的爸爸》《我的妈妈》……这就叫“举一反三”。

这个“举一反三”的思路,就是从小学到初中,甚至包括高中语文教育的大思路。

按照这个思路,就必须抓牢这个“一”,就这一篇课文进行详细深入、全面系统的分析。

为什么要详细深人、全面系统呢?因为只有这样,我们的孩子才能“反三”。

所以举“一”要讲细、讲深、讲透、讲全,要求甚解,求深解。

要做到这一点,我们就需要花时间了。

讲《背影》,一节课行么?一节课不行的,两节课也不够,至少三节课吧。

小学的,我没有统计过,咱们算算中学的吧。

中学,从初一到高三,六年,我们能学多少文章呢?先看一个学期。

一学期最多学30篇,其实还学不了30篇。

因为这30篇是分等级的,有的是精讲的,有的是自学的。

百分之九十九的老师只完成了精讲的18篇文章。

假设全国各地所有的小学、中学老师每学期都教完30篇、每年都教完60篇,6年就是360篇。

何为“举一反三”?“举一反三”就是通过360个例子,让学生会读会写远远超出360篇的语言。

我们的数学教学确实需要“举一反三”。

一道题,两节课讲了20种解法,然后布置学生去做50道习题,一个半小时就完成了,这就是举一反五十了。

语文这样行吗?学了一篇《背影》,马上让孩子去写《我的爸爸》《我的奶奶》《我的爷爷》……很困难,吭哧吭哧一个半小时写五六百字。

我看别说举一反三,反一也很难!其实,学语言与学数学正相反,应该是“举三反一”。

我做过这样的尝试:在教学《背影》时,我曾经利用三节课时间,让孩子学了14篇文章。

怎么学呢?第一节课,精讲少讲,剩下两节课干嘛?自己看书。

不看课本,我补充了与《背影》类似的14篇文章,学生自由阅读,自由讨论。

试论语文教学的“举三反一”与“举一反三”

试论语文教学的“举三反一”与“举一反三”

1 “ 举三反一” 与“ 举一反三” 的含义
从 学 习过 程 的角度 来分 析 , “ 举三 反一 ” 教 学理 念 在语 文 教 学 实 践 中重 在 知 识 的积 累 , “ 举 一反 三 ”
教学 理念 在语 文教 学实 践 中重在 知识 的迁 移 。从 学 习方 式 角度来 分 析 , “ 举三反一” 教 学理 念 在语 文 教 学实 践 中重 于知识 的习得 , “ 举一 反 三” 教 学理 念在 语文 教学 实 践 中重 于 知识 的学得 。从 阅读 方式 角 度 来分析 , “ 举 三反一 ” 在 阅读 教学 实践 中侧 重 于略读 , “ 举 一反 三 ” 在 阅读 教 学实 践 中侧重 于精 读 。
“ 举 一反 三 ” 的教 学方 法 , 追 根溯 源 , 来 自我 国大 教 育家 孔 子 的论 述 。孔 子在 《 论语》 “ 述 而篇 ” 中提 到教 学 “ 举一 隅 , 不 以三 隅反 , 则不 复也 ” 。孔 子在 这里 是强 调 , 教师 的 “ 教” 要 让学 生对 所 学 习 的知识 经
2 “ 举 三反 一 ” 与“ 举一反 三” 关 系辩 正
“ 举 三反 一 ” 与“ 举 一反 三 ” 的关 系 , 在 具体 的语 文 教学 中表 现为 以下 几对关 系 。
2 . 1 暗 中摸 索与 明 里探讨 相 结合
“ 暗 中摸 索 ” 在词 典 中的解 释是 : 依靠 自己的力 量 去摸 索 探 求 。 “ 明里 探 讨 ” 是指 , 根 据 已有 经验 在 明处 进行 规 律探 讨 。前者 是 自己在 大 量 的实践 中总结 经 验 , 从 而解 决 问题 ; 后者 是依 据前 人 已经得 出 的 经 验去解 决 实 际 中更 多 的问题 。语 文 教 学 中的 “ 举 三反 一 ” 方 法 在 一定 程 度 上 也 就是 要 求 学 生 在语 文 学习中, 能 够 暗中摸 索 , 悟 出 自己的道 理与 经验 , 而“ 举 一反 三 ” 方 法在 一 定 程度 上 就是 要 求学 生 不 仅要 自学积 累 , 更要 根据 前人 的结 论 、 经验 处理 现在 的 问题 , 站 在 巨人 的肩 膀上看 世 界也就 是 这个道 理 。

语文(心得)之语文教学应当“举三反一”

语文(心得)之语文教学应当“举三反一”

语文论文之语文教学应当“举三反一”
本学期,语文模块三的教材一个突出特点是背诵量大。

第二单元诗歌,第三单元文言文几乎篇篇要求背诵,且篇幅很长,难度较大,《蜀道难》、《琵琶行》等都是以前高二、高三才接触的篇目,而且《琵琶行》不要求背诵。

现在第二单元刚讲完,学生已吃不消,纷纷要求减少背诵量;语文读本里的配套篇目很多同学也弃置一旁,无暇阅读。

此种情况,引起了我的思考。

“五四”以后,中国语文在操作上的总体思路是“举一反三”,即对二三十篇“里子”进行细致的把玩、拆解和分析,使学生依此能够解析其他的文章,因此“举一”强调精读、强调深透、强调细微。

但是,实践表明,语言的学习规律,恰恰在“举三反一”,语言学习的根本在于语感的培养,而语感是在大量的语言的撞击、刺激之下,才能产生的。

正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溜”。

因此,语文教学的根本出路在于阅读和积累。

从现行教材来看,目前高中语文新课程改革似乎也在强调积累的功用。

如果此时因为语文课时的空前紧张,因为很多学生的畏难情绪就放宽标准、降低要求,那么语文教学最终还是回到单纯“术”的教学中(当然,面对高考,“术”的教学也是必不可少的),学生的语文素养不会有大的提高,因此,尽管目前师生都面临着时间紧、任务重的困难,但是我认为拿出一定的时间和精力,指导学生阅读,督促学生背诵应是一个正确的选择。

阅读教学的“举三反一”与“举一反三”-精选教育文档

阅读教学的“举三反一”与“举一反三”-精选教育文档

阅读教学的“举三反一”与“举一反三”陈仁龙,广东省佛山市禅城实验高级中学教师。

一、“举三反一”是语文学习的传统从整体上看,“举三反一”是语文学习的传统。

《文心雕龙》云:“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

”意思是练习很多支乐曲之后才能懂得音乐,观察很多把剑之后才知道如何识别剑器。

学习语文也是这样的道理,要多多阅读各类文学作品,从中感知遣词造句、描摹景物、刻画人物、阐释事理、运用修辞、表达主旨等规律,然后才可以模仿作文。

基于这样的认识,中国古代教学采取简单易行的“举三反一”的方式,要求学生“死记硬背”。

其基本做法是:多读书,多背诵,多积累,先整体感悟,无需彻底弄清楚文章的深层含义,读多了,背多了,量变产生质变,写作就轻松了。

诚如特级教师韩军所言,大量积累、积淀于前,才会点滴模仿反刍于后。

无举三,则无反一;只举一,则永难反三,此乃铁律!这样学习语文,多快好省。

事实上,古代不少诗人和作家都阐述过“举三反一”的道理。

杜甫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这话形象地说明了阅读与写作的基本关系,读书是基础,多多益善。

欧阳修说:“作诗须多诵古今人诗。

不独诗尔,其他文字皆然。

”欧阳修的论述强调了一个道理,即读书是写作的根本。

明代程端礼云:“读书如同销铜,聚铜入炉,大鞴扇之,不销不止,极用费力。

作文如铸器,铜既销矣,随模铸器,一冶即成,只要识模,全不费力。

所谓劳于读书,逸于作文也。

”意思是说:读书就像熔化青铜,把铜块收集起来放入熔炉中,然后就用皮风箱给炉火扇风,不到铜全部熔化就不停止,所以非常地费工夫。

而写文章就像铸造铜器,这时铜已经熔化了,按照模具的形状来铸造成各种各样的铜器,那是一经冶铸就能成功的事情,只要识得模具,铸造过程全不费力。

程端礼用形象的比喻说明了读书和写作的关系。

写作必须基于读书,书读得越多,写作就会越轻松,也就是说,只有先“举三”,然后才能“反一”。

为什么“举三”可以“反一”?第一,读书能够积累丰富的素材书籍是人类经验的总结,是历史的见证,是文化的赋形,是智慧的结晶。

关于阅读课的教学实践与反思

关于阅读课的教学实践与反思

报告会 、 作 品讨论会 等 , 分 享 阅读乐 趣 , 交 流 阅读 成
果, 共 同 提 高 阅读 能 力 。
基 于此 , 笔者 以阅读课 的形式在 学生 的阅读方 面 做 了一点探索 。
一 .
开 设 阅读 课 的必 要性
1 . 阅读时 间被挤压 。
在现有教育体制下 , 升 学 仍 然 是 衡 量 学 校 与 学 生
后写评注 。
所 以, 学生阅读所 面临的教育氛 围也是 不容乐观
的, 阅读 孤 立 无 援 , 得 不 到理 解 与支 持 。
( 三) 学生 阅读 的不 良心理与行为 在上述 阅读处境 、 阅读 氛围 的影 响之下 , 学 生的 阅读心理 、 阅读行 为等就会发生 变化 , 产生一些 不 良



“ 五 四” 后开始 的 现代语 文教 育“ 总思 路 ” , 却 是
2 . “ 心灵鸡汤” 式 的 模式 化创 作 氛 围 。
“ 举 一反 三” 。举 三反一 , 讲究 积累 、 积淀 , 大量读 书 ,
整体感 悟 , 效 果多快好 省 ; 举 一反 三 , 讲 究惟学课 本 , 以少 胜 多 , 分 析解 剖 , 效 果 少慢 差 费 。 今 须 改 弦 易 辙 , 回归 传 统 。 多读 、 多看 、 多写, 要 有“ 厚积 ” , 才能 “ 薄发 ” ——
学 教 育
关 于 阅读 课 的 教 学 实 践 与 反 思
回 夸 筱 红
内容摘要 : 大量阅读, 是语 文学习的基础 。“ 厚积” 才能“ 薄发” 。而学生 目前的阅读 状况 不令人乐观。因此, 开设阅读课具有现 实意义 。 阅读课是课 内阅读与课外 阅读相结合进行 的。 课 内精读 , 课外泛读 , 并 向学生 明确 阅 读课读什 么, 怎么读 , 怎么记阅读笔记 , 写 阅读体会等等。 让 学生与书香作伴 , 让 阅读 成为生活常态。 希望通过 阅 读 指导课 的形 式, 更好地引导学生读 好书、 会读书 , 尽力拓宽学生 的阅读 面, 逐步 纠正 学生阅读 的不 良心理与行 为, 并提高 阅读鉴赏能力 , 在 阅读 中积淀致远 。 关键词 : 阅读 教 学 读什 么 怎么读 实践 反 思

语文教学中举一反三和举三反一的综合运用

语文教学中举一反三和举三反一的综合运用
图 实 践
语文教学 中举一反三和举三反一 的综合运用
文/ 惠来县 隆江中学 吴武升
“ 教材无 非是个例 子” “ 教是 为了 不需要 教” 。著名 教育家 叶圣 陶先 生的
现新 的真谛 。
在 语 文 教 学 中 。举 一 反 三 和举 相同之 处 ,这是属于举三反一 。在教学 《 孔 乙 己》一文时 ,为了让学生加深对文章主 题 内容 的理解 ,我列 举 了 《 范 进中举》
教师通过教材 中一个例子 的教学 ,能使
学生 闻一知十 ,触类旁通 ;对于学生来
漠 ,但 其 中一个 原 因也正 如 《 范进 中 举》一文所体现的一样 ,是科举制度对
孔 乙己的残害 。两文都表达 了作者对科
举 制 度 的批 评 。 最 后是 归纳 比较 。引 导 学 生 把 所 学 知 识 进 行 归 纳 比较 ,概 括 出
以综合运用举 一反 三和举三反一 。三步
比较 教 学 法是 一种 把 比较 教 学 法 细 分 为
和集 中思维得到锻炼 ,对学生创 造性思
维有较大 的培养作用 。 可见 ,举一反三和举三反一综合使 用 的好处和特点 。在综合运用时 ,往往 是先举一反三 ,多 向考虑 ,然后再举 三
反 一 ,归 纳 出规 律 性 的 东 西 。 这 样 能让 学 生 的认 识 迅 速 上 升 .有 利 于 消 除语 文
用教材例子 的问题 。其 中举一反三和举
三 反 一 是 巧 用 教 材 为 例 子 的好 方 法 。
较 中学生也明 白,造成孔 乙己悲惨命运 的主要原因也在于社会人与人之 间的冷
举一反三 .对于教师来说 .就是指
维、求 同思维 、归纳思维等 ;在推演过

语文阅读需要举三反一

语文阅读需要举三反一

语文阅读需要举三反一作者:张向青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2014年第10期《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阅读教学目标是:“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

”归纳起来有三个方面:一是培养语感;二是学习阅读方法;三是提高文学素养。

阅读能力的形成,语感的培养不是一日之功,需要长年累月的阅读与积累,正如大文豪苏轼的名言“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厚积”相当于“举三”,“薄发”相当于“反一”,即“举三反一”。

中学生的阅读现状是阅读兴趣不高,阅读时间不充裕;课外阅读匮乏,阅读内容不丰富。

如何在有效的时间内达到“举三反一”的效果?选取怎样的“三”?如何“举三”?就成了亟待解决的问题。

因此,我进行了如下尝试。

第一,读《论语》增益其所不能《论语》是儒家经典著作,汉语文章的典范,是培养学生语感的最佳选择。

首先,读《论语》学生可以获得情感道德熏陶。

“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教育学生首先要孝敬父母,友爱兄弟姐妹,其次在生活工作当中的言语行为要小心谨慎,讲信用。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则告诉学生从自身出发修养品德的重要性。

其次,读《论语》,学生可以从中汲取关于学习态度、学习方法的启迪。

“三人行必有吾师”、“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教育学生应向所有的人学习;“朝闻道,夕死可矣”,教会学生要终身学习;“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告诉学生学习必须要正确处理好学与思的关系,处理好继承与创新的关系,只有认真继承学习借鉴传统,才能不断推陈出新,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再次,读《论语》可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论语》是一部文言经典,要真正读懂读通,就必须借助工具书,运用学习文言文的知识和方法,联系上下文语境把句子读通读准,才能正确理解文意。

这样,学生可以把课内所学的文言文阅读方法迁移到课外。

借助《论语》的阅读,既促进学生课内文言文的学习,又拓展文言文阅读视野,提升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文阅读需要举三反一-中学语文论文
语文阅读需要举三反一
张向青
《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阅读教学目标是:“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

”归纳起来有三个方面:一是培养语感;二是学习阅读方法;三是提高文学素养。

阅读能力的形成,语感的培养不是一日之功,需要长年累月的阅读与积累,正如大文豪苏轼的名言“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厚积”相当于“举三”,“薄发”相当于“反一”,即“举三反一”。

中学生的阅读现状是阅读兴趣不高,阅读时间不充裕;课外阅读匮乏,阅读内容不丰富。

如何在有效的时间内达到“举三反一”的效果?选取怎样的“三”?如何“举三”?就成了亟待解决的问题。

因此,我进行了如下尝试。

第一,读《论语》增益其所不能
《论语》是儒家经典著作,汉语文章的典范,是培养学生语感的最佳选择。

首先,读《论语》学生可以获得情感道德熏陶。

“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教育学生首先要孝敬父母,友爱兄弟姐妹,其次在生活工作当中的言语行为要小心谨慎,讲信用。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则告诉学生从自身出发修养品德的重要性。

其次,读《论语》,学生可以从中汲取关于学习态度、学习方法的启迪。

“三人行必有吾师”、“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教育学生应向所有的人学习;“朝闻道,夕死可矣”,教会学生要终身学习;“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
而不学则殆”,告诉学生学习必须要正确处理好学与思的关系,处理好继承与创新的关系,只有认真继承学习借鉴传统,才能不断推陈出新,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再次,读《论语》可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论语》是一部文言经典,要真正读懂读通,就必须借助工具书,运用学习文言文的知识和方法,联系上下文语境把句子读通读准,才能正确理解文意。

这样,学生可以把课内所学的文言文阅读方法迁移到课外。

借助《论语》的阅读,既促进学生课内文言文的学习,又拓展文言文阅读视野,提升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第二,赏读名著练语感
叶圣陶先生说过:“阅读最重要的是训练语感,就是对语文的敏锐感觉。

”而要训练语感,最好的阅读材料就是名著。

俗语说“不动笔墨不读书”,做读书笔记有助于学生巩固记忆,积累宝贵资料,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首先:读名著积累美句。

名著中,有不少妙语佳句。

这些佳句是作者匠心独运的表现。

熟谙、掌握这些瑰丽的珍宝,能充实人的精神世界,铸就人美好的心灵。

摘抄积累这些佳句,可以陶冶人的情操,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其次:读名著学习技法。

名著的艺术特色精湛卓绝,对人有较高的陶冶审美作用。

其写法灵活多样,学生可以从中学习写作技巧。

因此,我们还要进行内容赏析式摘抄,学生摘抄出优美段落,然后进行赏析。

如《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有一选段“秋雨打着人的脸。

一堆堆深灰色的雨云,在低空缓缓移动。

秋深了,森林里一望无际的林木已经光秃秃的,老榆树阴郁地站着,让褐色的苔掩住树皮上的皱纹。

无情的秋天剥下了它们美丽的服装,它们只好光着枯瘦的身体站在那里。

……像筛子筛过一般的细雨不停地下着,寒冷的雨点浸透了衣服。

雨水冲坏了人们的劳
动成果,泥浆像稠粥一样从路基上淌下来”。

这一段运用自然环境描写,烘托出萧索、凄冷的气氛。

这样学生既学习了环境描写这种写作手法,又进行了语言积累。

再次:读名著练写作。

作文是语文综合能力的集中体现,阅读名著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写作内容,而且名著在构思、选材、行文、表达技巧、语言风格等方面能滋养学生,帮助学生提高作文技巧。

第三,美文连读备中考
中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除了依靠文言经典,中外名著之外,还需要一些短小精湛的美文起辅助作用。

因为这样的文章更接近中考的阅读篇章特点,更贴近学生的生活,更有益于教师阅读方法的指导,更容易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

应该选取怎样的文章来阅读呢?我们需要课内与课外相结合。

选取课内教材上的一篇文章,教师根据教材文本的某一特点(可以是思想内涵,可以是写作方法,也可以是同一作者),再另外选取几篇相类似或截然相反的美文供学生阅读,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对某一知识点进行深入解析。

这样,不仅增加了学生的阅读量,更能达到“举三反一”的效果。

通过美文联读,学生可以把课内知识迁移到课外,从而提高鉴赏能力。

总之,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语感的培养,都需要大量的阅读积累,“举三”方能“反一”。

张向青,教师,现居山东青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