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数次降低存款准备金率(精选)

合集下载

023央行降息时间表一览(完整版)

023央行降息时间表一览(完整版)

2023央行降息时间表一览(完整版)2023央行降息时间表1月份 - 第一次降准中国央行将在2023年1月决定实施第一次降准措施。

此举旨在提供更多的资金支持,以缓解银行业面临的压力,并为实体经济创造更多的贷款机会。

这将有助于刺激经济增长,并促进就业机会的增加。

3月份 - 第一次降息中国央行将在2023年3月宣布第一次降息,以进一步刺激经济活动。

此举将降低贷款利率和债券收益率,为企业和居民提供更多的融资便利。

降息措施将增加企业投资的吸引力,同时促进消费者支出的增长,从而推动经济复苏。

5月份 - 第二次降准中国央行将在2023年5月决定实施第二次降准措施。

随着经济的逐步复苏,金融体系需求进一步增加,降准将有助于增加银行体系的流动性。

这有助于提高银行借贷能力,同时为企业提供更多的融资支持,促进投资和消费的增长。

7月份 - 第二次降息中国央行将在2023年7月宣布第二次降息,以进一步刺激经济增长。

通过降低贷款和债券利率,央行将为企业和个人提供更多的融资机会,促进经济的升温。

降息措施也有助于降低企业的融资成本,促进投资和创业活动。

9月份 - 第三次降准2023年9月,中国央行将实施第三次降准措施,以继续支持实体经济的发展。

此举旨在提高银行信贷供给,增加流动性,为企业和居民提供更多的融资机会。

这将进一步推动投资和消费的增长,促进经济持续稳定的增长。

11月份 - 第三次降息中国央行可能将在2023年11月宣布第三次降息。

这一降息措施将降低贷款成本和融资成本,为实体经济提供更多的支持。

这有助于增加企业和个人的信贷需求,促进投资和消费的增长,刺激经济的活力。

2023央行降息原因1.降准正式落地在4月15日,央行正式宣布下调0.25个百分点的存款准备金率,降准将在4月25日正式落地。

虽然这次降准预计只向市场释放5.300亿左右的资金,但在当前市场相对比较宽裕的情况下,这次降准将会进一步缓解各大银行存款压力,对应的银行对存款需求就没有那么迫切,所以在流动性增加之后,降低存款利率一般是各大银行通常采用的做法。

下调存款准备金率对商业银行股价的影响研究

下调存款准备金率对商业银行股价的影响研究

下调存款准备金率对商业银行股价的影响研究许雅妮【摘要】中国人民银行自2011年以来3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表明了货币政策的转向,其目的在于防止经济的过快下滑.同时,存款准备金率下调会对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盈利能力以及股票收益率产生一定的影响.文章收集了5家大型商业银行和7家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的股票日收益率数据,运用事件研究法来研究下调存款准备金率宣布前后对商业银行股价的影响,结果表明,除了第一次存款准备金率下调对商业银行股价具有较大的影响,其他两次影响并不明显.【期刊名称】《常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3(014)003【总页数】4页(P41-44)【关键词】存款准备金率;商业银行;股票收益率;事件研究法【作者】许雅妮【作者单位】福州大学管理学院,福建福州350108【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B830.91存款准备金率、再贴现率和公开市场操作是央行货币政策的3大工具。

央行下调存款准备金率,对商业银行产生的影响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增加商业银行的可贷资金,从而增加市场的流动性;二是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整会对商业银行的盈利结构造成影响,使银行重新调整其资产结构及业务活动,影响其利润,进而影响其股价。

2011年以来,中国人民银行3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本文通过事件研究法研究其对商业银行股价的影响。

一、存款准备金率下调对商业银行的影响分析(一)2011—2012年存款准备金率下调的宏观背景中国人民银行分别于2011年11月30日、2012年2月18日、2012年5月12日宣布对金融机构下调存款准备金率0.5%,意示着央行货币政策从紧缩性向宽松转变。

2011年11月30日央行下调存款准备金率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首先,物价涨幅有所下降,同时输入性通胀压力有所缓解;其次,受全球金融危机和欧债危机影响,我国经济增速放缓;最后,股市暴跌,资本外流。

11月30日,央行宣布下调存款准备金率当天,沪深股市暴跌,上证指数逼近前期的最低点,央行下调存款准备金率试图平复市场的恐慌情绪。

中国历年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变动表

中国历年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变动表
6%
-2%
7
03年09月21日
6%
7%
1%
8
04年04月25日
7%
%
%
9
06年07月05日
%
8%
%
10
06年08月15日
8%
%
%
11
06年11月15日
%
9%
%
12
07年01月15日
9%
%
%
13
07年02月25日
%
10%
%
14
07年04月16日
10%
%
%
15
07年05月15日
%
11%
%
16
07年06月05日
11%
%
%
17
07年08月15日
%
12%
%
18
07年09月25日
12%
%
%
19
07年10月25日
%
13%
%
20
07年11月26日
13%
%
%
21
07年12月25日
%
%
1%
22
08年01月25日
%
15%
%
23
08年03月25日
15%
%
%
24
08年04月25日
%
16%
%
25
08年05月20日
16%
%
%
26
08年06月15日
%
17%
%
27
08年06月25日
17%
%
%
28
08年09月25日
%

宏观经济学知识拓展---1996—2002年我国连续8次降息

宏观经济学知识拓展---1996—2002年我国连续8次降息

1996—2002年我国连续8次降息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我国国民经济总体上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转变,受亚洲金融危机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我国自1997年以来出现了通货紧缩的趋势。

1996年5月—2002年2月,中国人民银行(以下简称“央行”)连续8次降低利率,这在我国央行的货币政策历史上是罕见的。

本案例通过分析我国连续8次降息的背景与过程,使学生了解降息对治理通货紧缩的作用以及我国治理通货紧缩的复杂性。

1. 1996—2002历次降息概览自1996年5月以来,央行连续8次降息,存款利率平均累计下调5.98个百分点,贷款利率平均累计下调6.92个百分点,使企业累计减少净利息支出近3000亿元。

总体而言,降息使企业降低了成本,提高了运营效益,支持了资本市场的发展。

降息也降低了国债发行成本,对启动投资、抑制通货紧缩起到重要作用。

1996—2002年间,定期存款的降息幅度最大,一年期定期存款利率从9.18%降到1.98%,降幅达78%;贷款利率从10.98%下调到5.31%,降幅为52%。

降息最频繁的是1996-1999年,连续7次降息,平均5个月左右降一次,仅1998年就降息3次,其频率之快、力度之大,前所未有。

2. 各次降息的特点分析第一次降息是试探性微调。

1996年5月1日,存款利率平均降低了0.98个百分点,贷款利率平均降低了0.75个百分点。

同时,央行与金融机构间的存贷款利率也相应下调。

此次降息是在国家成功控制了通货膨胀、国民经济在长达33个月的调整中实现了“软着陆”的背景下做出的决定。

这对于减轻国有大中型企业的利息负担具有一定意义,对居民消费市场和资本市场也起到一定促进作用。

据统计,居民消费倾向很快上升6.6个百分点,股市由此开始一个历时两年多的大牛市。

第二次降息是1996年8月23日,存款利率平均降了1.5百分比点,贷款利率平均降了1.2个百分点,这是8次降息中幅度最大的一次。

此次降息是宏观调控进入一个新阶段的显著标志,是央行进一步支持大中型国有企业,防止经济滑入低谷的及时举措,股市在当年年底创下历史新高。

存款准备金历年调整情况汇报

存款准备金历年调整情况汇报

存款准备金历年调整情况汇报存款准备金历年调整情况汇报一、概述存款准备金制度是央行用来控制金融机构放贷规模的重要工具,通过调整存款准备金率来影响金融机构的流动性。

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整直接影响到金融体系的资金供给和货币政策的执行,因此备受市场关注。

本文将对存款准备金历年调整情况进行汇报,并对其背后的原因和影响进行深入分析。

二、历年调整情况1. 2015年:央行宣布降低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2015年,面对经济增长放缓和通货膨胀持续走低的局面,央行宣布降低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释放长期资金约6000亿元,以支持实体经济发展。

2. 2017年:央行宣布再次降低存款准备金率2017年,央行再次宣布降低存款准备金率,这一次的调整主要是为了缓解中小银行流动性压力,支持小微企业和“三农”贷款。

3. 2020年:央行宣布将普惠金融公司存款准备金率调整至8%2020年,央行宣布将普惠金融公司存款准备金率由原来的9%下调至8%,以支持普惠金融公司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

三、分析与展望1. 背后原因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整往往与宏观经济形势和货币政策密切相关。

2015年和2017年的调整主要是为了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缓解流动性压力;而2020年的调整,则是为了支持普惠金融发展,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

2. 影响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整直接影响到金融机构的流动性和资金供给,对货币政策的执行和宏观经济的稳定都有重要影响。

不同类型金融机构的存款准备金率不同,调整对于金融机构的影响也不尽相同。

3. 个人观点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整是央行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通过调整来影响金融机构的放贷规模,对于稳定宏观经济和支持实体经济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但是在实际操作中,需要更加审慎和灵活,兼顾各方利益,以达到更好的调控效果。

总结存款准备金历年调整情况的汇报显示,央行在宏观经济形势和货币政策需要的情况下,通过调整存款准备金率来支持实体经济和金融市场发展。

这一举措对于维护金融体系的稳定和促进经济增长都具有积极意义,但在实际操作中需更加审慎和灵活。

我国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历次调整及原因分析(1)

我国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历次调整及原因分析(1)

我国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历次调整及原因分析【摘要】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整是货币政策工具之一,一方面影响基础货币的数量,另一方面通过乘数效应多倍扩张或收缩货币供应量。

近年来我国对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这一政策工具的运用比较频繁。

本文结合我国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整情况,分析了我国历次调整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原因,并给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存款准备金率通货膨胀压力流动性货币供应量存款准备金,也称为存储准备金,是指金融机构为保证客户提取存款和资金清算需要而准备的在中央银行的具有强制性的存款。

中央银行要求的存款准备金占其存款总额的比例就是存款准备金率,中央银行规定的存款准备金率被称为法定存款准备率。

存款准备金率的大小与否、高低与否都取决于当时的经济环境和经济政策。

存款准备金率是一个国家重要的货币政策之一,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整对金融机构会产生很大影响。

[1]准备金率越高,收缩的货币量越大,经济运行可用的资金越小,对经济发展起到负面作用。

反之,则扩大资金的可用量,促进经济较快发展。

存款准备金率主要是通过货币乘数和基础货币来影响货币供应量从而发挥作用的。

存款准备金率的倒数即为货币乘数,因此存款准备金率的轻微变动就可以极大地影响到货币乘数.[2]而且,从另一方面来说,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整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中央对经济走势的判断及未来发展的方向。

因此,公众和金融机构可以根据具体的政策变动来及时调整自身的支出和投资计划,从而保证政策调整的良好效果,这就是所谓的“宣告效应”。

与其他货币政策工具相比,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整的宣告效应更直接更有效。

[4]一、我国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历次调整情况1983年9月17日国务院决定中国人民银行专门行使中央银行职能,中国人民银行依法建立了存款准备金制度。

1986年1月7日,国务院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管理暂行条例》,对存款准备金制度进一步作了法律规定。

此后存款准备金率随着经济金融形势的变化进行多次调整。

最新央行历次降息一览表

最新央行历次降息一览表

一、2020年会降息吗?降息是各国央行用于刺激经济的重要手段之一,2019年全球经济增速放缓,包括美国、印度、澳大利亚、马来西亚、新西兰等在内的多个国家央行宣布降息。

2020年春节后的第一个交易日,人民银行开展1.2万亿元公开市场逆回购操作投放资金,中标利率下行了10个基点,实际上已经起到了市场预期的“降息”效果。

目前央行正不断强化以MLF为中心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公开市场操作中标利率下降后,中期借贷便利(MLF)操作中标利率也大概率会下调,LPR水平取决于银行报价的结果,所以MLF利率下调通常会带动LPR下行,也就是说本月20日公布的LPR有很大概率会下降。

二、历年央行降息时间表1、人民币存款基准利率调整表调整时间活期存款定期存款三个月半年一年二年三年五年1990.04.152.886.307.7410.0810.9811.8813.68 1990.08.21 2.164.326.488.649.3610.0811.52 1991.04.21 1.803.245.407.567.928.289.00 1993.05.15 2.164.867.209.189.9010.8012.06 1993.07.11 3.156.669.0010.9811.7012.2413.86 1996.05.01 2.974.867.209.189.9010.8012.061996.08.23 1.983.335.407.477.928.289.00 1997.10.231.712.884.145.675.946.216.66 1998.03.251.712.884.145.225.586.216.66 1998.07.011.442.793.964.774.864.955.22 1998.12.071.442.793.333.783.964.144.50 1999.06.100.991.982.162.252.432.702.88 2002.02.210.721.711.891.982.252.522.79 2004.10.290.721.712.072.252.703.243.60 2006.08.19 0.721.802.252.523.063.694.14 2007.03.180.721.982.432.793.333.964.41 2007.05.19 0.722.072.613.063.694.414.952007.07.21 0.812.342.883.333.964.685.22 2007.08.22 0.812.613.153.604.234.955.49 2007.09.15 0.812.883.423.874.505.225.76 2007.12.21 0.723.333.784.144.685.405.85 2008.10.09 0.723.153.513.874.415.135.58 2008.10.30 0.722.883.243.604.144.775.13 2008.11.270.361.982.252.523.063.603.87 2008.12.230.361.711.982.252.793.333.60 2010.10.20 0.361.912.202.503.253.854.20 2010.12.26 0.362.252.502.753.554.154.55 2011.02.09 0.402.602.803.003.904.505.002011.04.06 0.502.853.053.254.154.755.25 2011.07.07 0.503.103.303.504.405.005.50 2012.06.08 0.402.853.053.254.104.655.10 2012.07.06 0.352.602.803.003.754.254.75 2014.11.22* 0.352.352.552.753.354.00——2015.03.01 0.352.102.302.503.103.75——2015.05.110.351.852.052.252.853.50——2015.06.280.351.601.802.002.603.25——2015.08.26 0.351.351.551.752.353.00——2015.10.240.351.101.301.502.102.75——2、人民币贷款基准利率调整表调整时间六个月以内(含六个月)六个月至一年(含一年)一至三年(含三年)三至五年(含五年)五年以上1991.04.218.108.649.009.549.72 1993.05.158.829.3610.8012.0612.24 1993.07.119.0010.9812.2413.8614.04 1995.01.019.0010.9812.9614.5814.76 1995.07.01 10.0812.0613.5015.1215.30 1996.05.019.7210.9813.1414.9415.12 1996.08.239.1810.0810.9811.7012.42 1997.10.237.658.649.369.9010.53 1998.03.25 7.027.929.009.7210.35 1998.07.01 6.576.937.117.658.01 1998.12.07 6.126.396.667.207.56 1999.06.105.585.855.946.036.21 2002.02.21 5.045.315.495.585.76 2004.10.29 5.225.585.765.856.12 2006.04.28 5.405.856.036.126.39 2006.08.195.586.126.306.486.84 2007.03.185.676.396.576.757.11 2007.05.195.856.576.756.937.20 2007.07.21 6.036.847.027.207.38 2007.08.226.217.027.207.387.56 2007.09.156.487.297.477.657.83 2007.12.216.577.477.567.747.83 2008.09.166.217.207.297.567.74 2008.10.09 6.126.937.027.297.47 2008.10.30 6.036.666.757.027.20 2008.11.27 5.045.585.675.946.12 2008.12.234.865.315.405.765.94 2010.10.20 5.105.565.605.966.14 2010.12.26 5.355.815.856.226.40 2011.02.095.606.066.106.456.60 2011.04.065.856.316.406.656.80 2011.07.07 6.106.566.656.907.05 2012.06.085.856.316.406.656.80 2012.07.065.606.006.156.406.55 2014.11.22*5.606.006.15 2015.03.01 5.355.755.90 2015.05.11 5.105.505.65 2015.06.284.855.255.40 2015.08.264.605.005.15 2015.10.24 4.354.754.90。

历年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调整状况及政策效应

历年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调整状况及政策效应

历年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调整状况及政策效应历年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调整状况及政策效应摘要: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是重要的货币政策工具。

中国人民银行在面临国内外不同经济形势时,多次以其为重要工具进行宏观经济调整。

本文介绍历史上和现在正在进行的多次有代表性的存款准备金工具运用机器政策效应。

关键词:存款准备金通货膨胀刺激经济一、1984 年中国人民银行专门行使国家中央银行职能1984年国家将商业银行的职能剥离出去成立四大商业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建设银行)后,中国人民银行成为专职的中央银行。

为让人民银行掌握相当的信贷资金,以行使调整社会信用结构的职能,我国建立了存款准备金制度。

中国人民银行根据当时的实际情况,按存款种类核定了工农中3 个国家专业银行的一般存款缴存比例,实行差别准备金率:企业存款为20%,储蓄存款为40%,农村存款为25%。

过高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使当时专业银行资金严重不足,人民银行不得不通过再贷款(即中央银行对专业银行贷款)形式将资金返还给专业银行。

过高的法定准备金率造成了商业银行流动性不足,资金自求不能平衡的问题。

二、1985年至1997年防止经济过热和通胀提高存款准备金率1985年,为克服存款准备金率过高带来的不利影响,促进国有商业银行资金自求平衡,中央银行改变了按存款种类核定存款准备金率的做法,一律调整为10%。

这是自1984年建立存款准备金制度以来的第一次调整。

1987 年,为了集中资金支持国家重点产业和项目,中国人民银行将准备金比率上调2 个百分点。

1988 年,由于价格的全面放开和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过快,我国出现了改革以来较为严重的经济过热和通货膨胀。

于是央行又进一步将存款准备金率上调至13%。

这次调整起到了紧缩银根,抑制通货膨胀的作用。

自此以后,考虑到调整准备金的影响较大且剧烈,同时准备金率已经较高,直到1997 年未再作调整。

三、1998年至2003年应对亚洲金融风暴,存款准备金制度改革,确保经济发展,提高存款准备金率1997年7月东南亚爆发金融风暴,进而演变成为一场席卷全亚洲的金融危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