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 冒

合集下载

中医师-中医内科学-感 冒

中医师-中医内科学-感 冒

第一单元感冒感冒是感受触冒风邪,邪犯卫表而导致的常见外感疾病,临床表现以鼻塞、流涕、喷嚏、咳嗽、头痛、恶寒、发热、全身不适、脉浮为特征。

本病四季均可发生,尤以春冬两季为多。

在一个时期内广泛流行、病情类似者,称为时行感冒。

病因病机1.感冒的常见病因外感六淫、时行病毒。

2.感冒的病机外邪侵犯肺卫的途径有二,或从口鼻而入,或从皮肤内侵。

感冒的基本病机是卫表不和,肺失宣肃。

感冒病位在肺卫,主要在卫表。

病理因素为六淫之邪。

感冒的病理性质,常人多属实证,虚体感冒则属虚实夹杂。

根据四时六气不同,以及体质的差异,临床常见风寒、风热、暑湿三证。

虚体感冒除表证外,还可见正虚的表现。

诊断和类证鉴别1.感冒的诊断要点(1)临证以卫表及鼻咽症状为主,可见鼻塞、流涕、多嚏、咽痒、咽痛、周身酸楚不适、恶风或恶寒,或有发热等。

若风邪夹暑、夹湿、夹燥,还可见相关症状。

(2)时行感冒多呈流行性,在同一时期发病人数剧增,且病证相似,多突然起病,恶寒,发热(多为高热),周身酸痛,疲乏无力,病情一般较普通感冒为重。

(3)病程一般3~7日,普通感冒多不传变,时行感冒少数可传变入里,变生它病。

(4)四季皆可发病,而以冬春两季为多。

2.感冒与风温早期的鉴别感冒特别是风热感冒与风温初起颇为相似,但风温病势急骤,寒战发热甚至高热,汗出后热虽暂降,但脉数不静,身热旋即复起,咳嗽胸痛,头痛较剧,甚至出现神志昏迷、惊厥、谵妄等传变入里的证候。

而感冒发热一般不高或不发热,病势轻,不传变,服解表药后,多能汗出热退,脉静身凉,病程短,预后良好。

辨证论治1.感冒的辨证要点感冒首先应辨别普通、时行感冒;其次须辨别虚体、实体感冒;其三还要辨别风寒、风热、暑湿感冒。

(1)鉴别普通感冒与时行感冒:普通感冒与时行感冒的鉴别可参见诊断要点。

(2)辨感冒之虚实:实体感冒一般以风寒、风热、暑湿症状为主,病程短,痊愈快;虚体感冒者病程长,常呈反复感邪、反复发病之势,同时兼有气、血、阴、阳虚损症状。

感---冒

感---冒

《类证制裁伤风》 清 林佩琴
外感风邪 引起感冒
麻桂二汤证 轻重两症候
病名出现
辛凉,辛温 两治法
时行感冒病名 出现
1.3 病因要素病机病性病位:
明清多感冒 伤寒互称
因在外六淫侵袭,风为主因(轻)或时行疫毒(重)。 由口鼻或皮毛传入 使卫表不和(主),肺气失宣 在肺卫 性表实分寒热
2.定
2.1 定病:感冒
二荆寒 - 银葱热
新香鸡正 -暑湿破
气虚参苏 -玉屏解 再造阳葳- 蕤阴弱
3.变:
3.1 症变
风寒感冒,症状较轻 荆防达表汤
外感风寒,内伤湿滞 藿香正气散
时行感冒,风寒夹湿 荆防败毒散
气虚感冒,咳痰无力 参苏饮
风湿在表,身重痹痛 羌活胜湿汤
表虚自汗,易受风邪 玉屏风散(表虚自汗)
风热表证,热毒重者 银翘散
全身状况不重
有传变
高热,全身症状明显 病情较重,可化
(一气一病,症状相 热入里,继发,
似)
合其他病症
2.2 定证型 :
1 风寒风热(寒热轻重)
2 不同兼夹 (是否为暑湿感冒或燥邪)
3 偏实偏虚 (区分虚实)
鉴别 3:证型鉴别
治 则 : 寒热轻重
寒热兼夹
寒热虚实兼夹
用方
解表达邪
实 寒重 热轻 无 头痛,肢节酸痛,
阳虚气弱,症状明显 再造散
风热袭表,肺气不宣 葱豉桔梗汤
素体阳虚,喑哑声嘶 麻黄细辛附子汤
身热心烦,有汗不畅 新加香薷饮
干咳痰少,舌红少苔 加减葳蕤汤
头痛头胀,咳嗽不爽 鸡苏散
3.2 病传变 预后多良好。但诱发其他宿疾则预后不佳。体虚者容易加重或反复。风热得汗,
须清热方解。

感冒PPT课件

感冒PPT课件

【病因病机】
伤风 时感
病因 发病季节 病情表现 有无传变 及特点
外感六淫 冬春气候 病情多轻 无 以风为主 多变时发 全身症状
病率高, 不重 一般呈散 发性
时行疫毒 季节不限 病情多重, 可以发生, 有广泛的 病急,全身 表现化热 传染流行 症状显著 入里, 继 发、合并
【病因病机】
❖ 三、相关检查
①外寒内热证:风寒外受 , 表寒未解 , 入里化热 , 或因肺热素盛 , 风寒外束 , 热为寒遏 。 ❖症状: 烦热,恶寒,无汗或少汗骨楚,咳逆气急, 痰稠,声哑咽痛,舌苔白罩黄,边尖红,脉数。 ❖治法: 解表清里。 ❖方药: 麻杏石甘汤加味。
❖ 银翘散
银花、连翘:既有辛凉透邪、清热之功,又具芳香辟秽解毒之效。 薄荷、牛蒡子:辛凉之性疏风清热而利咽喉。 荆芥穗、淡豆豉: 辛温之性助君药开皮毛而逐邪,芳香辟秽。 竹叶:清上焦热 芦根:清热生津 桔梗:宣肺止咳 甘草:既可调和诸药,护胃安中,又可合桔梗清利咽喉。
【辨证论治】
❖ 变证:
本病通常可作血白细胞计数及分类检查, 胸部X线检查。部分患者可见白细胞总数 及中性粒细胞升高或降低。有咳嗽、痰多 等呼吸道症状者,胸部X线摄片可见肺纹 理增粗。
【辨证论治】
❖ 一、辨证要点
本病邪在肺卫,辨证属表实证,但应根据 证情,区别风寒、风热和暑湿兼夹之证, 还需注意虚体感冒者的特殊性。
【辨证论治】
《医学心悟·论汗法》认为:“ ……凡一切阳虚 者 , 皆宜补中发汗 , 一切阴虚者 , 皆宜养阴发汗。 挟热者 , 皆宜清凉发汗。挟寒者 , 皆宜温经发 汗……”
【概述】
《血证论·感冒》:“血家最忌感冒 , 以阴 血受伤 , 不可发汗故也。然血家又易感冒 , 以人身卫外之气 , 生于太阳膀胱 , 而散布于 肺。血家肺阴不足 , 壮火食气 , 不能散达于 外 , 故卫气虚寒 , 易召外感。……若照常人 治法 , 而用麻桂羌独愈伤肺津。肺气益束 而不能达……”

信念可以战胜疾病

信念可以战胜疾病
“ 闲” 出来 的 感 冒
爆 紫 临床 观察 发 现 , 活 动较 少 的人患 感 冒的机会 竹 燕 叟
素与人体内在 的免疫功能有着密切 的 关 系 ,积极 的心 理状 态 可 以增 强 大脑 皮层的功能 ,提高整个神经系统的活 力 ,使 自身 的免疫 功能和抗病 能力大 大提高 。人的信念能够充分调动机体 的巨大潜能 , 通过调整、 替代 、 补偿 、 重 新组 合 等 一 系列 生 理 过程 ,使 组 织 和 细胞 的功能与代谢趋于正常 ,建立起 新 的平衡 。 这整个过程 , 就好 比是战败
手 的触 摸 最容 易感 染 感 冒 , 因 徐 徐 为感 冒病毒 能在感 冒患者接 维 维
霖 霖
结果发现 ,其中注 重 自我 精神调 节 、 坚信 自己可以战胜 病魔 的患者 , 1 0年 生存 率达 7 0 %; 而
那 些做 了手术 之 后 就 精 神萎靡 ,甚 至 感 到绝望 的患者 ,

与 饮食关 系 密 切 , 有些 人 感 冒 是 由于饮 食 不 当 , 诸 如 过 多地



食用高脂肪食物 、 肉类 、 乳制 品、 黄酒等 , 降低 了体 内免疫 群 红 细 胞 的抗 病 毒 能 力 , 以致 感 山 旗 冒;过多地摄人高盐食物 , 导 翠 路 滴 领 致唾液分泌减少 , 使 口腔粘膜 水肿 、 充血 、 病毒增多 , 引起感 路 地 冒; 多食 高糖 食 物会 消耗 体 内 生 蓬 水分和营养物质 , 使免疫力降 百 万 低, 进 而诱 发感 冒。 鸟 马 歌 腾 “ 摸 ” 出来 的感 冒 通 过
比活动正常的人要高 2 — 3 倍 。据报道 , 某岛国惟一的电视发射塔倒 鸣 归 了以后 , 该国儿童感 冒的就诊率大幅度下降。经调查 , 孩子们原来整 孙 夏 天坐在电视机前 , 现在又蹦蹦跳跳地 回到大 自然 中去了 , 通过正常 绍 太 活动恢复了对感 冒病毒的抵抗力。

常见疾病防治:感冒

常见疾病防治:感冒

病理变化为: 肺气宣降失常
痰邪阻肺 肺失清肃 升降不利
肺脏气阴不足 肺不主气而升降无权
开封市中医药学校

中 医



4
第一节 感冒
据联合搜狐网健康频道进行的调查显示, 参与调查的3962人中,90.46%的人每年 至少感冒一次,其中61.74%感冒1—3次, 18.73%感冒3—5次,仅9.5 4%的人从不 感冒。
辨证要点:身胸热闷,脘痞肢,体泛酸恶,重腹,胀,头大重便,或溏咳,嗽小便短赤 痰粘,胸舌脉闷:脘舌痞苔薄,黄腹而腻胀,,脉便濡数溏。,苔黄腻
2、证机概要:暑湿遏表,湿热伤中,表卫不和,肺气不清。
3、治 法:清暑祛湿解表。
4、代 表 方:新加香薷饮加减。
附:虚体感冒
病因病机:体虚之人,卫外不固,感受外邪,常缠绵难愈, 或反复不已。 病性与演变:其病邪属性仍不外感受四时六淫
解表达邪
暑湿杂感者,又当清暑祛湿解表。
[辩证论治]
一、辩证要点——邪在肺卫,辩证属表实证。 (一)区分风寒与风热
鉴别 要点
证型
风寒证
恶寒发热 的轻重
恶寒重,发 热轻。
兼证
汗液
流清涕,吐痰稀 无汗 薄色白,咽不痛。
舌脉
舌苔薄白, 脉浮紧。
风热证
身热较甚, 咽痛明显,流黄 汗少 舌苔薄黄,
恶寒轻,微 涕,痰粘或黄。
内容概要
感冒


诊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概 述】

中医内科学-感冒

中医内科学-感冒

泻,苔腻
二、 治疗原则
风寒证治以辛温发汗;
风热证治以辛凉清解;
解表达邪
暑湿杂感者,又当清暑祛湿解表。
三、辨证论治
主证:恶寒、发热、鼻塞、流 涕、喷嚏、咳嗽、全身不适
(一)、风寒束表证 主证:恶寒重,发热轻,无汗,鼻塞声重, 或鼻痒喷嚏,时流清涕,咳嗽 .头 痛,肢节酸疼, 兼证: 咽痒,痰吐稀薄色白,口不 渴或渴 喜热饮,
食醋熏蒸法(每立方米空间用市售食醋5~10毫升,以1~2倍水 稀释后置锅中加热,门窗密闭,每次熏蒸一小时,在感冒流行期 间,每日或隔日熏蒸一次。可用于空气消毒,以预防感冒。 )
醋薄荷煎熏法(每立方米空间用食醋约5毫升,薄荷梗15克。取 上药放入不加盖的容器内,加水1~2倍煎熏,关闭门窗,预防者 在药熏之室内休息、睡眠,连续3天。能预防及控制感冒的流 行。)
1.六淫之邪
常以风 为先导
风与寒合—风寒证 风与热合—风热证 暑多夹湿—风暑夹湿证 重、变(病情)
言 其 常
2.时行病毒
流行性 传染性
传染、流行 季节 不限
二、病机
寒 平素体虚 气候突变 起居失当 劳累过度 肺有宿疾 时行病毒 肺失宣肃 风邪外袭—夹·热 暑 侵 卫外功能减弱 袭 肺 肺卫调节失常 卫 卫表不和 感 冒
病因 病情 热势高低 汗出后 轻重 效果 感 冒 风邪 轻 为主 发热不高 汗出热退 或不发热 脉静身凉 有无传变 发病季 节 四时皆 可 病程
多不传变
短,预 后良好
温 病
温邪 重 为主
寒战高热,汗出后热 甚则神昏、虽暂降, 惊厥、谵 但脉数不 妄 静,身热 旋即复起
有传变, 有明显 由卫而气, 季节性 入营入血
加减: 头胀痛甚:桑叶、菊花。 咳嗽痰多;贝母、前胡、杏仁。 咯痰黄稠:黄芩、知母、栝楼皮。 身热较著:石膏、鸭跖草。 乳蛾红肿疼痛:一枝黄花、土牛膝、玄参。 时行感冒:大青叶、蒲公英、草河车。 热郁寒遏:石膏合麻黄。 风热化燥伤津:沙参、花粉、梨皮。

中医内科-感冒

中医内科-感冒

2.历史沿革
(4)感冒之名出自北宋· 杨士瀛 《仁斋直指方· 诸风》篇“伤风方论”中 引用《和剂局方》参苏饮时谓其“治感 冒风邪,发热头痛,咳嗽声重,涕唾稠 黏。” 后代医家沿用此名,并将感冒与伤风并 称。
2.历史沿革
(5)《丹溪心法》认为感冒的病为在肺, 采用辛温和辛凉两大治疗法则。 《丹溪心法· 中寒》说:“伤风属肺者多, 宜辛温或辛凉之剂散之。”

病因
时行病毒侵袭 气候骤变时非时之邪伤人夹杂时行病毒,导致 时行感冒的发生 非时之邪:非其时而有其气。 时行感冒:病情较重,易广泛流行
非时之邪 夹时行病 毒伤人
病机
1.发病关键因素: 外邪侵袭人体是否发病, 关键在于卫气之强弱,同时与感邪的轻 重有关。 只有人体卫外功能减弱,肺卫调节疏懈, 外邪乘袭卫表。 ⑴若体质虚弱;⑵由于卫外功能暂时低 下,感受外邪而发病;⑶流感流行时, 很多人患病。⑷它如肺经素有痰热,或 痰湿内蕴,肺卫调节功能低下。
兼证 ①风寒兼湿:兼见身热不扬,肢体酸重,头 重。治疗祛风散寒胜湿,代表方剂羌活胜湿汤。 ②风寒兼里热(表寒里热):《菊人医话》 一是风寒外束,表寒未解,入里化热。 二是内有郁热,复感风寒。 表寒:恶寒发热,无汗,头痛 里热:口渴,咽痛,咳嗽气急,痰黄粘稠,苔 黄白相兼,脉浮数 治疗:解表清里。 方药:麻杏石甘汤。

讨论:


1.暑有暑湿与暑热之分,暑热没有表证 阶段,暑发阳明。暑湿有表证阶段。所 以是暑湿伤表,没有暑热伤表。 2.本型治疗不宜过用寒凉药。《温病条 辨》云:“温病最忌辛温,暑病不忌, 以暑必夹湿,湿为阴邪,非温不解,故 此方香薷、厚朴用辛温,而余则佐辛凉 矣。”
4.虚体感冒
(1)气虚感冒 症状:①风寒表证的症状:恶寒较甚,发热, 无汗,头痛身楚,咳嗽,痰白。 ②(肺脾)气虚的症状:咯痰无力,平素神 疲体弱,气短懒言,反复易感, 舌脉:舌淡苔白,脉浮而无力。 证机概要:素体正虚,卫外不固,风寒乘袭, 气虚无力达邪。 治法;益气解表。 方药:参苏饮加减。

“感冒”成词及词义演变论文

“感冒”成词及词义演变论文

“感冒”成词及词义演变论文概要:“感冒”一词的词义演变过程较为复杂,它由“感”和“冒”两个同义语素联合表示“遭受”、“感受”的意思,而后发生词义引申为感染义,最后演变为医学的专有名词,在演变为医学上的专有名词的这个过程不同于普通的词义引申,它与人们使用语言的心里机制有着密切的关系,对于這一类的词义的演变需要从社会语言学等多个角度进行探究。

目前所能检索到的“感”、“冒”连用的最早用例是在宋朝。

“感冒”一词产生于近代汉语时期3,这应当是没有疑问的。

在近代汉语时期,联合式的构词法在双音化趋势中占有强势地位,“感冒”采用的也是联合式构词法。

“感”和“冒”联用表示“感受”、“遭受”时,“感”和“冒”的语素义相同。

首先,让我们看一下“感”的语素义。

《说文·心部》:“感,动人也。

”“感动”是其本义,引申为“感受,感觉”。

“感”为动词,后面接宾语,表示“感受”、“遭受”、“感染”的意思。

如:例(2)中的“感”是“感受”的意思,这个义项在上古汉语中已经产生了。

例(3)中的“感”表示“感受”、“遭受”的意思。

例(4)中的“感”后面加的是疾病的名称,此时“感”表感染义。

同样地,在《汉语大词典》中,“冒”有11个义项,第10个义项为顶着;不顾。

后来“冒”引申为“遭受”的意思,它与“感”表遭受义时的用法是基本一致的,都是动词+宾语。

如:一、“感冒”的词义演变及原因“感冒”由“感”和“冒”两个动词连用,表遭受义,这与现代汉语中“指因受寒凉气候影响而产生的身体不适”这个意思相去甚远。

那么“感冒”是如何演变为现代汉语这个意思?笔者力求梳理“感冒”一词的词义演变,并利用“词义衍生”、“语言经济性规律”对“感冒”的词义演变作出一些分析。

(一)“感冒”表“感受、遭受”義由上面的论述可知“感冒”的本义为“感受、遭受”,作动词,后面常常加“风寒”、“湿气”等,其中“风寒”最为常见。

这在宋代已有一些用例,在明清白话文小说中更是大量存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感冒疾病概述:感冒俗称为伤风,是由多种病毒引起上呼吸道的急性炎症。

在一年四季均可发病,尤以冬、春季多见.依照诱发感冒的病原体、传播途径和症状的不同可分为普通感冒、流行性感冒(流感)和上呼吸道感染(上感)3类,后者包括鼻、咽、支气管和肺部的感染,多由细菌所引起。

自我判断:1、感冒后可能发热或不发热,普通感冒症状轻,有微热,体温在摄氏37~38度;流感发热较高,可到摄氏39~41度,会出现怕冷或寒战;如合并肺炎可达摄氏39度以上,一般会持续1~2周,小儿及儿童则可能伴有高烧、呕吐、腹泻等症状。

2、流鼻涕,嗓子疼,打喷嚏:感冒常流清鼻涕,约半数的病人伴有咽痛、关节痛、肌肉痛、浑身酸痛、流泪或乏力。

3、大约在感冒后2~4天出现出现咳嗽。

4、眼结膜充血:普通感冒不充血,流感者可充血,并畏惧光线。

5、如果到医院进行血液化验时,可见血细胞总数仍为正常或偏低。

当并发细菌性感染时,则血白细胞会增多。

6、普通感冒几无并发症,流感多会殃及气管、支气管和肺部。

选药指导:西药由于感冒发病急促,症状复杂多样,至今没有一种药物能解决所有这些问题,因此,宜根据主要症状选用药。

1、高热、头痛或关节痛为主:常用阿司匹林、拜阿司匹林、阿司匹林维生素C泡腾片、对乙氨基酚(扑热息痛、泰诺林、必理通) 、贝诺酯片剂或颗粒剂。

2、鼻塞和鼻黏膜充血:选用含有伪麻黄碱的制剂,以助于保持咽鼓管和窦口通畅,缓解鼻塞。

在药店可够到的制剂有新康泰克胶囊。

3、发热、周身酸痛、打喷嚏、流鼻涕:选用含有氯苯那敏(扑尔敏)和苯海拉明等制剂,如幸福伤风素、祺尔百服咛片、日夜百服咛片、海王银得菲片、服克、快克、康必得、达诺等;对伴有咳嗽者可加服复方甘草片、喷托维林(咳必清)片、苯丙哌林(咳快好)等。

4、鼻塞:可同时滴用1%麻黄素溶液或鼻通、萘甲唑林滴鼻剂、复方萘甲唑林喷雾、羟甲唑林滴鼻剂、赛洛唑林滴鼻剂。

中成药:传统医学依据感冒的病因分为风寒型、风热型和暑湿型3种,在用药上也有区别:1、风寒型感冒:病症的特点是恶寒重,发热轻,头痛、关节疼痛明显,鼻塞声重,流清鼻涕,口不渴,咳嗽时吐白稀痰,咽喉疼痛比较明显,或仅见咽痒,舌不红,苔薄白。

国家非处方药目录中的中成药:如风寒感冒冲剂、感冒清热颗粒(口服液) 、参苏丸(胶囊、片) 、午时茶颗粒(茶)可以选用。

2、风热型感冒:病症以发热重,恶寒轻,或微恶风,咽干而疼痛,甚至咽喉、扁桃体红肿疼痛,鼻塞、流黄鼻涕,口渴、想喝水,咳嗽吐黏痰,舌边尖红,苔薄黄为特征。

可选用风热感冒冲剂、羚翘解毒丸(水丸、浓缩丸) 、羚羊感冒片或板蓝根颗粒(片、糖浆、口服液、胶囊) 、桑菊感冒片(冲剂、感冒丸) 、银翘解毒颗粒(解毒片、解毒丸、冲剂、胶囊) 、双黄连口服掖、银柴颗粒、复方四季青片、加味银翘片等口服。

3、暑湿型感冒:多因受暑湿引起的头晕、烦闷、口渴、呕吐或腹泻,可伴有发热、恶寒、头痛或全身疼痛,不思饮食,舌苔白腻。

可选用藿香正气水(软胶囊、口服液、颗粒、胶囊、合剂、浓缩丸) 、六合定中丸、暑热感冒颗粒、十滴水(软胶囊) 、复方香薷水; 或口服仁丹,外用清凉油、薄荷锭。

明明白白用药:1、感冒后是否要服用抗生素宜权衡利弊,因为引起感冒和流感的罪魁主要是病毒,抗生素对病毒没有杀灭作用;同时滥用后会导致人体的不良作用和易使细菌产生耐药性。

但如果出现并发症,这多半是合并了细菌感染,这时病情较重,可并发化脓性扁桃体炎、支气管炎和肺炎,表现为高热不退、呼吸急促、咳嗽和咳痰,这时往往要服用抗生素(如氨苄西林、羟苄西林、头孢氨苄、红霉素、醋酸麦迪霉素、阿奇霉素等). 抗生素可以通过杀灭细菌生长而起到抗感染作用。

2、感冒药不宜长时间服用,一般退热药连续使用不超过3天,镇痛药不超过5天。

3、可辅助补充维生素C(或多种维生素)和微量元素(如葡萄糖酸锌),以帮助缓解感冒症状。

4、感冒期间口服含有伪麻黄碱制剂的老年患者和高血压、肺气肿、心脏病、前列腺肥大等患者,在使用前应向医师咨询;口服含有氯苯那敏、苯海拉明、异丙嗪等制剂者,服用后4小时内不宜驾车、高空作业或操作机械。

5、应用抗感冒药或解热药期间,不宜饮酒。

6、如果感冒药在连续服用1周后症状仍未缓解或消失者,应去医院向医生咨询,7岁以下的儿童如伴有耳朵疼痛,也要及时去医院。

用药小常识抗生素过度应用的危害:目前临床上应用抗生素在国内外都相当普遍,在美国每天的处方中,有1.5亿张是抗生素,有关专家认为其中有50%是不必要的,在中国情况也相同。

经常未经明确诊断或选择不当就用抗生素,这样不仅造成经济浪费,而且还耽误了治疗。

常见的伤风感冒是由于病毒引起的,抗生素对病毒无效,应用抗生素治疗不但无益还会减弱人体天然抵抗力,并可出现不良反应,因为抗生素的反应比较多,有些还很严重,如头孢素类、青霉素类的过敏反应,链霉素、庆大霉素对耳、肾的毒性,红霉素类对肝脏的毒性等,此外,还可促使细菌产生耐药性。

如应用抗生素预防细菌性感染不当,还可使合并症增多。

二、发热疾病概述:正常人体的体温为摄氏37度左右,昼夜的温差不会超过1度。

体温在性别和年龄上也略有不同,如女性略高于男性;新生儿略高于儿童;年轻人略高于老年人。

人体通过产热和散热机制来保持平衡,使体温在一日内保持恒定。

发热是指人体的温度超过正常范围,当口腔温度超过摄氏37.3度或直肠温度超过摄氏37.6度,昼夜间波动超过1度时即为发热(发烧),发热分为微热、中等热和高热,体温分别为摄氏37~38度、摄氏38~39、摄氏39~40度,当超过摄氏41度时为过高热。

发热是人体患病时所要表现的一种症状,其原因可以是细菌、病毒和寄生虫感染的结果,也可以是组织损伤、炎症、肿瘤和恶性疾病的继发性后果。

有时女性在月经期或排卵气也会发低热。

自我判断:发热的表现是体温升高,正常体温用腋下表测量为摄氏36.8度,口腔表为摄氏37.1度,肛门表为摄氏37.5度。

但下列问题也请您注意:1.体温发热有几天了?突发热为0.5~1天,持续热为3~6天。

2.伴有头痛、咽喉疼痛或咳嗽,可能是伴有感冒。

3.血液检测白细胞(血球)高于正常值,可能有细菌感染,白血球正常或低于正常值,可能有病毒感染。

4.发热如有间歇期,可能是化脓性感染或得了疾。

选药指导:西药1、发热时首选对乙酰氨基酚片(必理通囊型片、泰诺林控释片、百服宁、幸福止痛素),小儿可用乙酰氨基酚滴片(一滴清、爱尔星)、乙酰氨基酚糖浆剂(安佳热、热必退)或乙酰氨基酚溶液(儿童百服宁、泰诺林),其解热作用较强,缓和并持久,对胃肠道的刺激小,正常剂量下对肝脏无损害,较为安全有效,适宜老年人和儿童服用。

或选用阿司匹林(拜阿司匹林咀嚼片、拜阿司匹林维C泡腾片、巴米尔片、解热止痛片)、阿司匹林钙-脲散剂(素客同)。

2、胃肠有疾患者或对上述药物不适合者可服布洛芬片(芬尼康、芬必得、美林、布洛芬泡腾片),儿童可用滴剂(美林)、糖浆剂(易服芬),其退热作用与阿司匹林相似但较之更持久,对胃肠道的不良反应轻,是解热药物中对胃肠刺激性最低的一种。

对不能进食者,可以栓剂(服尔栓)替代使用。

3、对儿童感冒(病毒感染)初期的发热,可选用牛磺酸片或颗粒剂,为中药牛黄中的有效成分,具有清热解毒、镇静和抗炎作用;儿童高热时可口服阿苯片,具有解热镇静作用,尤其对高热伴有惊厥不安的儿童更为适用。

明明白白用药:1、应当指出的是,发热是人体的一种保护性反应,当体温升高时,体内的吞噬细胞活性增强,抗体的产生增多,有利于炎症的修复。

但另一方面,发热会使体力消耗,甚至可引起惊厥。

年老和体弱者在高热骤降时,有可能引起虚脱或大汗淋漓。

故对老年人应适当减量,并注意给药宜间隔4~6小时,同时要多喝水。

2、患有胃或十二指肠溃疡者、哮喘者不宜使用阿司匹林,为避免对胃肠道的刺激,解热药宜在餐后服,不宜空腹服用。

3、对孕妇及哺乳妇女、肝肾功能不全者、血小板减少症者、有出血倾向者应慎用解热药。

对特异体质者在使用后有可能发生皮疹、血管性水肿、哮喘等反应,应当谨慎使用,一旦发现宜及时停用,也不宜再使用其他同类解热药,因为本类药物中多数之间有交叉的过敏反应。

4、解热药一般限定服用3日,如症状未缓解应及时向医师咨询,不得长期服用。

5、如发热持续3日不退,或伴有寒战、胸痛、咳嗽时;或儿童发热在摄氏39度以上同时神志不清时请去医院诊治。

用药小常识小儿用药须知:儿童处于生长发育的动态变化之中,机体的各组织器官尚未成熟,功能也不完善那,与成人相比,更容易发生用药的不良反应,因此,用药时要注意下列各点:1、要正确计算小儿用药量,绝不能“差不多”、“大概齐”,药量不准,不是难以奏效,就是容易引起药物过量而产生不良反应。

婴幼儿用药更要考虑其生理特点,慎重用药。

2、不能贪图方便、省钱,把成人的药给小儿服用。

因为有些药物对儿童是禁用的,如处方药中的喹诺酮类药物,小儿禁用,非处方药中的盐酸雷尼替丁,16岁以下不推荐使用。

3、要按规定用药,如小儿热度不退,家长为了迅速退热而把解热药频频服用,这种做法是不妥的,可引起患儿脱水而发生虚脱。

其实在体温不超过摄氏38度时,只要多喝温开水即可。

再高时可采取物理降温,如枕冷水袋、酒精擦浴等。

同时应去医院查找发热的原因。

4、不滥用抗生素。

抗生素是处方药。

必须经医师诊病后对症选用。

不明病情,未经诊断,胡乱应用抗生素类药物,不仅不能起到治疗作用,反而可引起一些不良反应,应警惕。

5、不宜滥用维生素。

很多父母误认为维生素类是营养剂而不是药物。

其实无论任何一种营养剂,过量服用也会对儿童身体造成不良影响,尤其是脂溶性维生素(如维生素A、D、E及K等),服用过量会蓄积体内,引致慢性中毒,服量过大,还会引致急性中毒。

6、使用外用药也应小心。

尤其是对于新生儿,他们的皮肤、黏膜面积相对比成人大,皮肤角化层尚未发育完善,故此无论外用、滴眼及滴鼻的药物吸收量都较多,过量使用可能引致中毒。

例如皮质激素类软膏,不适于小儿,以免透过皮肤被吸收,鼓非处方药目录中仅收载了作用温和的氢化可的松,用以治疗婴儿湿疹等皮肤病。

还要牢记的是药物(包括外用药、内服药,特别是糖衣片)应放在儿童不能拿到的地方。

遇有不能解决的问题,应向医师咨询。

三、头痛疾病概述头痛是生活中最常见的症状,是人体在受到伤害性刺激后发出的一种保护性反应,也是很多疾病的前驱症状,同时又是患者寻求治疗的原因。

头疼痛的部位时时不定,起病有缓有急,疼痛有轻有重,发作也是反反复复。

引起头痛的病因很多,如急性发热、脑膜炎、副鼻窦炎或感冒常伴有头痛;另外头痛有时是某些特殊疾病的先兆,如高血压、动脉硬化病者突然发生剧烈头痛,提示脑血管意外的可能。

另外,近视、散光、屈光不正、青光眼或眼压升高也会导致头痛。

头痛分为轻、中和重度疼痛,人体伴随疼痛刺激的反应不仅表现为疼痛的感觉,而且常常引起一些生理功能的紊乱,如失眠、恐惧、紧张、焦虑不安、耳鸣、头晕、恶心、呕吐、肢体收缩等反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