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008肌松药及拮抗药.

合集下载

肌松药及肌松监测和拮抗

肌松药及肌松监测和拮抗
1. Lien CA, Belmont MR, Abalos A, et al. Anesthesiology. The cardiovascular effects and histamine-releasing properties of 51W89 in patients receiving nitrous oxide/opioid/barbiturate anesthesia. 1995, 82(5): 1131-1138. Searle NR, Thomson I, Dupont C, et al. A two-center study evaluating the hemodynamic and pharmacodynamic effects of cisatracurium and vecuronium in patients undergoing coronary artery bypass surgery. J Cardiothorac Vasc Anesth, 1999, 13:20-25.
小结
可用于全麻时的气管插管和各种手术的骨骼 肌松弛
起效时间与剂量呈正相关
独特的Hofmann消除,不依赖肝肾功能
8倍以下ED95剂量无明显组胺释放,无血流动 力学改变 代谢产物无残余肌松作用,恢复可预测性好
肌松监测
肌松监测的临床应用个体差异大,有利于作到肌松药剂量个体化;
赛机宁® (顺苯磺阿曲库铵) -插管
使用剂量
顺式阿曲库铵 (赛机宁®) 成人
(丙泊酚麻醉)
插管剂量 mg/Kg
插管时间 (sec)
临床作用时间 min
3ED95
0.15
120
阻滞90%时间 (min) 1.7 (1.3-2.7)

肌松药及拮抗剂

肌松药及拮抗剂

心律失常
肌松药可引起心肌传导阻滞和心 律失常,如心动过缓、房室传导
阻滞等。
心力衰竭
长期使用肌松药可引起心肌损伤, 导致心力衰竭。
其他并发症及其防治方法
1 2
过敏反应
部分患者对肌松药过敏,出现皮疹、瘙痒、呼吸 困难等症状。应立即停药并给予抗过敏治疗。
肝肾功能损害
长期使用肌松药可对肝肾功能造成损害。应定期 监测肝肾功能,及时调整药物剂量。
禁忌症
对肌松药过敏、严重肝肾功能不全、严重电解质紊乱、严重 神经肌肉疾病等患者禁用。
02 常用肌松药
非去极化肌松药
01
02
03
罗库溴铵
一种常用的非去极化肌松 药,通过与乙酰胆碱受体 结合,抑制神经肌肉传导, 产生肌松作用。
维库溴铵
一种快速起效的非去极化 肌松药,主要用于全身麻 醉和气管插管。
顺式阿曲库铵
新药研发完成后,需要进行严格的临 床试验来评估其疗效和安全性。这些 试验通常涉及大量患者,并采用随机 对照设计。
药物相互作用与配伍禁忌研究
药物相互作用机制
肌松药与其他药物的相互作用可能影响其疗效或引发不良反应。了解这些相互作用机制有助于预测和预防潜在问 题。
配伍禁忌研究
通过研究药物之间的配伍禁忌,可以避免联合用药时可能发生的药物反应,确保治疗安全有效。
去极化型肌松药
通过与乙酰胆碱受体结合,使骨骼肌 细胞膜持久去极化,从而抑制兴奋收缩耦联,使肌肉松弛。
非去极化型肌松药
通过竞争性拮抗乙酰胆碱受体,使骨 骼肌细胞膜保持极化状态,从而抑制 兴奋-收缩耦联,使肌肉松弛。
肌松药的适应症与禁忌症
适应症
主要用于手术麻醉、气管插管、机械通气等需要肌肉松弛的 场合。

麻醉科常用拮抗药汇总

麻醉科常用拮抗药汇总
麻醉科常用拮抗药汇总胡立01阿片类受体拮抗剂02苯二氮唑类拮抗剂03目录03肌松药物拮抗剂04呼吸兴奋剂05局麻药中毒拮抗剂与阿片类药物有关围手术期的恶心呕吐ponv发生率约30常见危害性芬太尼类诱发的呛咳fentanylinducedcough不同剂量与给药途径发生率在2872瘙痒尿潴留便秘眩晕等呼吸抑制respiratorydepression最严重的不良反应最危险致死原因苏醒延迟delayedrecovery增加了拔管风险降低了手术周转率阿片类药物拮抗剂阿片受体拮抗剂本身对阿片受体并无激动效应阿片类药物拮抗剂阿片受体拮抗剂本身对阿片受体并无激动效应但对受体有很强的亲和力对受体有很强的亲和力对受体受体和受体也有一定的亲和力可移除与这些受体结合的阿片类镇痛药物从而产生拮抗效应
肌松药物拮抗剂
去极化肌松药尚无有效的拮抗剂 抗胆碱酯酶药和钾通道阻滞剂 抗胆碱酯酶药:新斯的明、吡斯的明和依酚氯铵 钾通道阻滞剂:4-氨基吡啶 作用机制 抗胆碱酯酶药 ↓胆碱酯酶→乙酰胆碱分解↓→拟胆碱作用 作用于神经肌肉接头前膜引起逆向传导,使单一兴奋变为重复刺激,↑ACh释放, 增强肌纤维的收缩 增加离子流和增强神经肌肉兴奋传递 新斯的明直接激动N2受体 不良反应 心血管系统、气管和肠道的M胆碱样作用(哮喘、心律失常、心肌缺血、机械系 肠梗阻) 合用抗胆碱药如阿托品(2:1)15ug· kg-1
去极化肌松药与非去极化肌松药比较
去极化肌松药
N2受体 肌颤 激动药 有
非去极化肌松药
阻断药 无
强直后增强
T4:T1

>0.9

<0.7
抗胆碱酯酶药
脱敏感阻滞
协同

拮抗

罗库溴胺
(rocuronium)

肌松药与拮抗药

肌松药与拮抗药

Company Logo
OATP家族-Ⅲ相代谢

OTAP家族已有数十种成员 其共同作用都是转运机 体内源性化合物及清除 外源性物质 不同生物种类其类型可 能不同; 基因多态性可能导致不 同个体间的差异
罗库溴铵
Company Logo

∴在合用上述药物或有上述临床病理生理情况时 应适当增加肌松药用量
Company Logo

Aminosteroid
1
负荷剂量0.95mg/Kg 44%经尿排出,11%
2
代谢成3-OH、17-OH、 3,17-OH维库 3-OH维库有同等活性 10-25%由尿排出, 30-50%经胆汁排出 半衰期相对较短,清
药物化学结构对肝肾代谢的影响
肌松药
代谢途径
分子大小对药物在体 内代谢的影响
脂溶性和电荷基团的影响
分子量<350时主要 的排泄途径是尿液 分子量350~450 时两种途径都有 分子量450~850 时主要经胆汁排泄
胆汁途径:分子量大、 脂溶性、蛋白结合率高 尿中途径:分子量低、 水溶性、蛋白结合率低
∴在合用上述药物或有上述临床病理生理情况时 应适当减少肌松药用量
Company Logo

肌松药相互作用
拮抗肌松药效应的药物:
卡马西平、苯妥因、皮质激素、麻黄碱、去甲肾上腺素
雷尼替丁、氨茶碱,等
减弱肌松药效应的病理生理情况:
碱中毒、高血钙、高血钾、低血镁、烧伤和妊娠,等
管条件 中等时效 经肝肾排泄 无活性代谢产物
Pancuronium
Vecuronium
Rocuronium
Company Logo

Benzylisoquinolinium

肌松药拮抗的原理

肌松药拮抗的原理

肌松药拮抗的原理
肌松药物拮抗的原理是通过阻断或逆转神经肌肉接头的阻滞效应。

肌松药物可分为两类:非去极化肌松药和去极化肌松药。

非去极化肌松药(例如维库溴铵)通过竞争性地结合乙酰胆碱受体而阻断乙酰胆碱的作用,导致肌肉无法收缩。

为了对抗这种作用,可以使用辅助药物如新斯的明(新斯亭)等,将乙酰胆碱受体的亲和力降低,使其取代肌松药,从而使肌肉重新收缩。

去极化肌松药(例如琥珀胆碱)与乙酰胆碱受体结合后,引起乙酰胆碱在神经肌肉接头的过度释放,导致肌肉无法收缩。

为了拮抗这种作用,可以使用辅助药物如洛贝林(苏合香)等,阻断琥珀胆碱与乙酰胆碱受体的结合,使肌肉恢复收缩能力。

总的来说,肌松药物拮抗的原理是通过干预神经肌肉接头的乙酰胆碱受体活性,以阻断或逆转肌松药对肌肉的作用,从而恢复肌肉的收缩功能。

肌松药及其拮抗剂

肌松药及其拮抗剂
使肌松药临床作用时间延长 不良反应也可能增长
常用肌松药旳推荐剂量
• ED95:95% 有效剂量
应用剂量(mg)= 数倍 ED95×体重
成年患者体重 60 kg 麻醉诱导用 2×ED95 罗库溴铵 罗库溴铵剂量(mg)= 2×0.3 mg/kg×60 kg = 36 mg
尽量接近个体化旳要求 可使临床应用肌松药旳剂量
强直性肌营养不良患者对非去极化肌松药体现敏感 其他类型肌强直患者对非去极化肌松药则体现耐药 一般以为可用中、短时效非去极化肌松药 给药期间应进行严密旳肌松药效应监测
肌松药残留阻滞作用防治
肌肌松松药残药留残阻留滞阻作滞用作旳用危害
尽舌口后咽管坠 分临、 泌床下 物上颌 无已下力广坠排泛出应用中呼有、吸效短动通时力气效不 量肌足 下降松↓药↓ 并 但造增术对成长上返后其呼 流肌药误吸松理吸道药作风梗残用险阻留旳阻认滞识作逐低高用渐碳氧酸仍深血血时化症症有发发生生率↑
气严道重分咳者泌嗽可物无被无力致法排残出或危及生颈命对动低脉氧体敏化感学性感降受低器
术后肺部并发症风险↑
减弱机体对缺氧性 通气反应旳代偿能力
术后肌松药残留低通气经典体现
• SpO2 正常(术后吸氧是常规) • 严重高血压 • 病人清醒延迟 • 高碳酸血症(麻醉恢复室或病房监测
ETCO2吗?) • 呼吸性酸中毒(血气分析经常做吗?) • 眼结膜水肿,颅内高压,二氧化碳麻醉
乙酰胆碱受体
肌松药作用于 接头后膜受体
阻滞 神经肌肉兴奋
正常传递
产生肌肉松弛
理想旳肌松药
• 非去极化作用 • 起效快 • 时效短-可控性 • 恢复迅速 • 无蓄积作用 • 无心血管付作用 • 无组铵释放 • 能被完全拮抗 • 药效高 • 代谢产物无药理学上旳活性

肌松药的规范应用与拮抗及监测(nxpowerlite)

肌松药的规范应用与拮抗及监测(nxpowerlite)

特殊人群用药
孕妇、哺乳期妇女、儿童等特殊人群使用 肌松药时需特别注意用药安全,根据患者 病情和药物性质制定合理的用药方案。
禁忌症与慎用情况
对于存在严重肝肾功能不全、重症肌无 力等疾病的患者,应谨慎使用肌松药, 避免加重患者病情或引发不良反应。
03
肌松药拮抗策略
拮抗剂种类及作用原理
胆碱酯酶抑制剂
通过抑制胆碱酯酶,减少乙酰胆碱的水解,从而增加突触间 隙中乙酰胆碱的浓度,拮抗非去极化肌松药的作用。
06
总结与展望
本次项目成果回顾
1 2 3
肌松药使用规范制定
通过深入研究和实践,我们成功制定了肌松药的 规范应用指南,为临床医生提供了明确的用药指 导。
拮抗剂应用方案优化
针对肌松药的拮抗问题,我们进行了大量实验和 数据分析,提出了优化的拮抗剂应用方案,有效 提高了拮抗效果。
监测方法改进
在肌松药使用过程中,我们改进了监测方法,采 用了更加灵敏、准确的监测技术,确保患者用药 安全。
给药途径及时间选择
给药途径
肌松药可通过静脉注射、肌肉注射等途径给药,需根据药物性质和患者情况选 择合适的给药途径。
给药时间
肌松药的给药时间需根据手术进程和患者情况灵活调整,通常在麻醉诱导后或 手术开始前给予。
联合用药注意事项
药物相互作用
肌松药与其他药物可能存在相互作用,如与 抗生素、利尿剂等合用可能增加肌松药的毒 性反应,需加强监测和调整用药方案。
加速度仪法
利用加速度仪测量肌肉收 缩时产生的加速度变化, 间接反映神经肌肉传导功 能。
机械测定法
通过测量肌肉收缩时产生 的力量或位移,评估神经 肌肉传导功能。
药效学评价指标解读
01

【2019年整理】肌松药及其拮抗药

【2019年整理】肌松药及其拮抗药

琥珀酰胆碱(司可林)

阻滞特点: 1肌颤后松弛 2强直刺激或TOF刺激后无衰减 3无强直后增强现象 4抗胆碱酯酶药增强阻滞 5非去极化肌松药可拮抗
琥珀酰胆碱(司可林)

不良反应: 1心血管系统:神经节刺激使 HR↑,BP↑, 多见于成 人;心脏M受体作用使 HR↓, 多见于小儿和二次用药 后,术前给与阿托品预防。 2高血钾。 3眼内压↑、颅内压↑、胃内压↑,预先给与非去极化肌 松药。 4肌痛 5Ⅱ相阻滞:阻滞特点:强直或TOF刺激有衰减,可由 抗胆碱酯酶药完全或部分逆转。 6恶性高热
肌松药及其拮抗药
北大医院麻醉科 李坚
目的
• 松弛骨骼肌以利气管插管和机械通气, 并为手术操作创造有利条件。 • 减少全麻药和吸入麻醉药的用量,提高 手术安全性。
神经肌肉解剖和生理
各种肌松药的临床药理比较
肌松药作用机制
去极化肌松药的阻滞作用
•去极化肌松药有类似乙酰胆碱的作 用,与接头后受体结合引起膜的去 极化,从而引起肌肉收缩。 •去极化肌松药不为神经肌肉接头处 的乙酰胆碱酯酶所分解,造成持续 去极化,使相邻肌膜丧失兴奋性。
无需抗胆碱酯酶药拮抗


插管剂量0.5-0.6mg/kg,插管时间3-5min,持 续时间80-100min.
潘(泮)库溴铵

中效肌松药,强度为箭毒5倍。 70-80%经肾、15-20%经胆汁分泌,肝脏代谢, 代谢产物仍有肌松作用。 解迷走神经和促儿茶酚胺释放作用,HR↑、 BP↑。 插管剂量0.08-0.1mg/kg,插管时间3-5min, 持续时间80-100min。

该受体对去极化肌松药非常敏感,对非去极化
肌松药不敏感。
肌松药对神经肌肉接头外受体的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008.肌松药及拮抗药《心血管麻醉及体外循环》胡小琴主编发表日期:2006-10-25 15:21:49 浏览数: 11第八章肌松药及拮抗药伍丽明神经肌肉阻滞药又称肌肉松驰药,简称肌松药。

1942年首次应用于临床麻醉,八十年代前,临床常用的肌松药主要有琥珀酰胆碱、筒箭毒碱、双甲基筒箭毒碱、三碘季铵酚等。

但是,这些药物都具有一定的心血管副作用,这些副作用一般是由于刺激或抑制周围植物神经系统;或使血管肥大细胞释放组织胺及其它血管活性物质;或继运动终板去极化后,血清钾水平增高所致。

近年来,已陆续研制出一大批新型肌松药应用于临床麻醉,其心血管副作用明显减少。

这些新药都属非去极化肌松药,包括短效类、中效类和长效类。

中效肌松药阿曲库铵和维库溴铵、长效肌松药多撒库铵和哌库溴铵均已投入临床使用,与具有抗迷走副作用的潘库溴铵比较,无心血管不良反应;其他还有中效罗库溴铵和短效美维松。

第一节肌松药与胆碱能受体的相互作用乙酰胆碱是横纹肌神经肌肉接头的递质,它作用于胆碱能受体。

胆碱能受体主要分为毒蕈碱样受体和烟碱样受体(表8-1)。

毒覃碱样受体(简称M受体)存在于各种平滑肌、心肌和外分泌腺,毒蕈碱(一种季铵碱)对此受体可产生乙酰胆碱样的作用,受体能被阿托品类药物阻断;烟碱样受体(简称N受体)位于植物神经节和骨骼肌神经肌肉接头处,神经节和骨骼肌的烟碱样受体虽然不完全相同,但筒箭毒类药物也可阻断植物神经节的乙酰胆碱样作用。

进一步研究发现乙酰胆碱酯酶和血浆胆碱酯酶上也存在胆碱能受体。

表8-1胆碱能受体部位激动剂或底物阻断剂烟碱样受体神经肌肉接头烟碱、四甲铵、琥珀胆碱、十烃季铵筒箭毒、所有非去极化肌松药植物神经节烟碱、双甲基苯哌嗪六甲铵、筒箭毒毒蕈碱样受体(肠、膀胱、支气管、心房窦房结、瞳孔括约肌)毒蕈碱阿托品、三碘季铵酚、潘库溴铵酯酶受体乙酰胆碱酯酶活性部位血浆胆碱酯酶活性部位乙酰胆碱、乙酰甲胆碱苯甲酰胆碱、丁酰胆碱、琥珀胆碱新斯的明、吡啶斯的明、苯并醌氟肌松、四氢氨基吖啶、潘库溴铵神经肌肉阻滞剂为与神经肌肉接头处的胆碱能受体部位相互作用,从而干扰了神经冲动的传导,产生肌肉松弛作用。

因此,肌松药必须在化学结构上与乙酰胆碱具有某些相似之处(图8-1),药物与乙酰胆碱竞争,或模仿乙酰胆碱作用。

图8-1一、植物神经节筒箭毒碱在产生神经肌肉阻滞所需剂量范围内可阻滞神经节烟碱样受体,产生明显神经节阻滞作用。

其对副交感神经系统比对交感神经系统作用更强。

药物产生的神经节阻滞作用可抑制手术引起的植物神经反射,并可导致低血压。

有证据表明,筒箭毒碱引起的低血压,组织胺释放比神经节阻滞更为重要(表8-2)。

表8-2人氟烷麻醉下非去极化肌松药1.5~2×ED95阻滞剂量的心血管作用神经节阻滞迷走阻滞组织胺释放麻醉下(毒蕈碱样)COBPHR筒箭毒碱+-+++↓↓↓-氯二甲箭毒--+↓-↓-潘库溴铵-++--↑↑↑三碘季铵酚-+++--↑↑↑亚松安++↓↑↓↑法柴地宁++++-↓↑↓↑维库溴铵-------阿曲库铵--±-或↓-或↑-或↓-罗库溴铵-+--↑↑↑哌库溴铵------多撒库铵-------美维松--±-或↓-或↑-或↓-SVR=全身血管阻力,CO=心排量,BP=血压(平均动脉压),HR=心率。

氯二甲箭毒(又名美多寇林,Metocurine)和双丙烯去甲瓢箭毒(又名亚松安,Alcuronium)神经节阻滞作用较弱。

其它肌松药如三碘季铵酚、潘库溴铵、阿曲库铵、维库溴铵、哌库溴铵和多撒库铵在临床使用剂量下无神经节阻滞作用。

琥珀胆碱具有微弱植物神经节刺激作用,临床给药后偶可观察到高血压反应。

二、毒蕈碱样受体近期研究证实毒蕈碱样受体在性质上并不完全相同。

图8-2是心脏植物神经系统主要部分的示意图,图中将毒蕈碱样受体分别称为M1、M2和M3受体。

图8-2小动脉的毒蕈碱样受体不受神经支配,在激动剂和拮抗剂选择方面,与大多数非心脏毒蕈碱样受体相似,统称为M1受体。

乙酰甲胆碱引起的升压反应,可被阿托品阻断,但不受潘库溴铵影响,表明小动脉的M1受体与窦房结的毒蕈碱样受体不是同一类型。

心脏毒蕈碱样受体属于M2。

三碘季铵酚能阻断此受体,使心脏迷走神经失去活性。

其它肌松药潘库溴铵、法柴地宁(Fazadinium)、亚松安和罗库溴铵阻滞心脏毒蕈碱样受体的剂量接近于产生肌肉松弛需要的剂量,而筒箭毒碱、美多寇林、维库溴铵、阿曲库铵、哌库溴铵、多撒库铵和美维松,只有在剂量远超过神经肌肉阻滞的剂量时才阻滞心脏毒蕈碱样受体和其它毒蕈碱样受体(表8-2)。

迷走神经末梢不但与心脏窦房结和心房细胞紧密接触,而且还发出分支作用于交感神经末端的M2受体,抑制去甲肾上腺素的释放。

三碘季铵酚和潘库溴铵能阻断,使心率进一步增快,但维库溴铵几乎无效。

此外,交感神经的小多巴胺能中间神经元上有M2受体,能被潘库溴铵和三碘季铵酚阻断。

这些细胞由节前胆碱能神经纤维侧突释放的乙酰胆碱刺激M2受体而激活,释放多巴胺使神经节细胞超极化,最终抑制神经节传递,所以三碘季铵酚或潘库溴铵阻滞这些抑制细胞,可使多巴胺能细胞回路的抑制性调节作用失活,从而促进交感神经节的传递。

交感神经细胞除烟碱样受体外,还存在一种毒蕈碱样受体,其生理功能尚不清楚。

此受体对某些罕见的毒蕈碱样激动剂特别敏感,且不被三碘季铵酚或潘库溴铵阻滞。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三碘季铵酚和潘库溴铵可直接引起去甲肾上腺素释放,潘库溴铵和法柴地宁还阻滞交感神经末端对去甲肾上腺素的重吸收。

总之,上述讨论充分说明三碘季铵酚、潘库溴铵、法柴地宁等肌松药的心血管副作用,但临床上不应忽视患者个体间的巨大差异,最好选择肌松药时对原存在的植物神经系统平衡、术前药种类、麻醉药和其它药物处理等因素加以必要的考虑。

第二节肌松药的组织胺释放临床上给予肌松药后可出现与组织胺释放有关的免疫调节和化学调节反应。

肌松药引起的致命性过敏反应包括心血管衰竭、支气管痉挛、血管神经性水肿或肺水肿,常发生在麻醉诱导期。

易感患者多为年轻女性,常有过敏史(如对青霉素、洗发液或化妆品过敏)和哮喘史。

最常见于使用琥珀胆碱后。

非去极化肌松药中,亚松安所致严重过敏反应的发生率最高,而潘库溴铵引起过敏反应最少见,其次是维库溴铵。

肌松药的过敏反应一般属于Ⅰ型(速发型)变态反应,即IgE抗体与结缔组织、内脏和肺的肥大细胞及血中的嗜碱性粒细胞表面的受体结合,当抗原—肌松药与这些细胞表面结合的IgE联结时,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脱颗粒,快速释放组织胺、嗜中性白细胞趋化因子、血小板激活因子、前列腺素和白三烯等。

IgE抗体的存在说明以前曾接触过抗原,但大约80%的患者发病时为首次使用肌松药,这可能是由于肌松药的季铵基和其它分子特征恰恰是一些化学品如清洁剂、消毒剂和化妆品的共同组成部分,这类抗原产生的IgE抗体与肌松药发生交叉反应。

化学调节反应是由于药物直接作用于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表面,导致组织胺释放,而无抗体和补体参与。

这与速发型变态反应不同,而且发生率高得多。

此外,静脉注射药物偶尔可与血浆酶系统如补体直接相互作用,通过非免疫机制使肥大细胞脱颗粒和释放介质。

但到目前为止,有关肌松药的这一机制尚不清楚。

人体对组织胺高度敏感,低浓度即可引起危险的临床征象。

血浆组织胺水平仅稍许升高(1~2ng/ml),即可观察到因心肌收缩增强而出现血压暂时升高;较高水平(3~10ng/ml)时,可出现皮肤潮红、荨麻疹、心动过速和低血压;浓度超过10ng/ml,可引起支气管痉挛和心跳停止。

麻醉医师观察到的最常见体征为颜面潮红、低血压和心动过速。

动物实验和人体研究表明组织胺的即刻反应涉及H1受体,持续反应涉及H2受体。

并已证实组织胺对心血管的直接作用包括:⒈变速性作用(H2直接和通过儿茶酚胺释放);⒉变力性作用(H1负性肌力,H2正性肌力);⒊冠状血管收缩作用(H1收缩,H2扩张);⒋传导改变;⒌纤颤阈改变。

不同肌松药释放组织胺的能力不同。

阿曲库铵释放组织胺的能力大约是双甲基筒箭毒碱的二分之一,筒箭毒碱的三分之一;琥珀胆碱释放组织胺的能力大约是筒箭毒碱的百分之一;而三碘季铵酚、潘库溴铵、维库溴铵、哌库溴铵、罗库溴铵和多撒库铵在临床剂量范围很少释放组织胺(表8-2)。

另一点值得注意的是人嗜碱性粒细胞和不同解剖部位的肥大细胞在接触不同药物时,其组织胺释放能力不同。

例如,筒箭毒碱引起皮肤肥大细胞而不是嗜碱性粒细胞组织胺释放;与筒箭毒碱比较,阿曲库铵面色潮红较多见,但血浆组织胺释放相当低。

最后要说明的是肌松药与组织胺释放呈剂量依赖性,与其明显的血流动力学作用完全一致。

临床上减慢药物注射速度、联合应用H1和H2受体拮抗药可降低组织胺释放引起的副作用。

第三节肌松药的药代动力学肌松药的药代动力学一般属开放二室模型。

开始时血药浓度迅速降低,由于肌松药分布于血液、细胞外液以及与神经肌肉接头的受体相结合所造成,即消除相。

然后血药浓度缓慢降低,由于药物在体内排泄、代谢以及被神经肌肉接头部分再摄取所造成,即分布相。

筒箭毒碱主要由肾脏排泄,注药后三小时约三分之一以原形出现在尿中,小部分经胆系排泄。

其分布容积为0.3~0.6L/kg,血浆清除率为1~3ml/kg/min,消除半衰期为90~346分钟,具有明显个体差异性。

反复给药,易发生蓄积作用。

双甲基筒箭毒碱几乎完全以原形经肾排泄,经胆系排泌仅占2%。

三碘季铵酚在体内不分解,完全由肾脏排泄。

重复静脉给药可产生蓄积作用。

亚松安约90%原形自尿中排泄,其余经胆系排泄。

法柴地宁的消除半衰期较短,为76分钟,血浆清除率较快,其作用时间比筒箭毒碱或潘库溴铵短,比阿曲库铵长。

肾脏是其主要清除途径,小部分由胆系排泄,约3%在肝内代谢,代谢产物无活性。

潘库溴铵约30%原形由尿排出,小部分经胆系排泌。

在体内代谢部分约占15%~40%,经去乙酰化成为3-OH、17-OH和3,17-(OH)2代谢物。

其中主要是3-OH代谢物,约占75%,具有潘库溴铵30%~50%的神经肌肉阻滞活性,而17-OH和3,17-(OH)2代谢物仅有潘库溴铵1%~2%的活性。

代谢产物抗迷走作用较潘库溴铵弱,约75%由肾排出,20%经胆系排出。

潘库溴铵清除率为1.8ml/kg/min,消除半衰期为108~147分钟。

阿曲库铵不依赖肾脏排出,几乎完全通过霍夫曼(Hofmann)降解和酯性水解代谢。

绝大部分以代谢产物形式从尿或胆汁中排出。

霍夫曼降解过程为单纯的化学反应,不需肝、肾和酶参与,可在生理pH和温度下进行。

通过分子裂解失去正电荷,使神经肌肉阻滞活性所必需的双四价结构破坏而形成无明显肌松活性和心血管作用的正甲基四氢罂粟碱(Laudanosine,劳丹诺辛)和其它产物,同时伴随酯基水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