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新坐标】(教师用书)高中地理 第二单元 资源利用与生态保护 第三节 资源及生态环境保护教学设计
【课堂新坐标】(教师用书)高中地理第二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教案新人教版必修3

【课堂新坐标】(教师用书)高中地理第二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教案新人教版必修3生态环境建设教案新人教版必修3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教师用书独具)●课标要求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存在的环境问题与发展问题,诸如水土流失、荒漠化等发生的原因。
森林、湿地等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了解其危害和综合治理保护措施。
●课标解读1.了解荒漠化的概念、类型。
2.理解西北地区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
3.了解荒漠化防治的内容、原则、重点和措施。
4.学会分析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的方法,探寻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的措施。
(教师用书独具)●新课导入建议楼兰遗址位于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若羌县北境,孔雀河道南岸7千米处,罗布泊的西北角。
据《史记·大宛列传》和《汉书·西域传》记载,早在2世纪以前,楼兰就是西域一个著名的“城廓之国”。
古楼兰是丝绸之路上西出阳关的第一站,当年在这条交通线上“使者相望于道”,交通繁忙,城市经济繁荣。
奇怪的是,声名赫赫的楼兰王国却从4世纪之后,史不记载,传不列名,突然销声匿迹了。
你知道古楼兰为什么消失吗?导入新课。
●教学流程设计课前预习安排:①看教材P16填写【课前自主导学】中的“知识1、荒漠化”并完成【思考交流】1②看教材P16~17填写【课前自主导学】中的“知识2、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③看教材P17~19填写【课前自主导学】中的“知识3、荒漠化的人为因素”并完成【思考交流】2④看教材P22~24填写【课前自主导学】中的“知识4、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并完成【思考交流】3建议方式:同学间可讨论交流→步骤1:导入新课→步骤2:老师提问,检查预习效果→步骤3:师生互动完成“探究1”【问题导思】1、2的设问,由浅入深的进行→步骤4:教师通过【例1】讲解研析知识“荒漠化的含义及类型”,总结方法规律步骤9:师生互动完成“探究3”【问题导思】1、2的设问,由浅入深的进行←步骤8:老师指导学生完成【当堂双基达标】中第2、3题,检查学生理解情况←步骤7:教师通过【例2】讲解研析知识“西北地区荒漠化的成因”,总结方法规律←步骤6:师生互动完成“探究2”【问题导思】1、2的设问,由浅入的进行←步骤5:老师指导下学生自主完成【当堂双基达标】中第1题,检查学生对探究点的理解情况步骤10:教师通过【图表活动解读】中教材P18图2.5的解读,讲解研析知识,“荒漠化的人为因素”→步骤11:老师指导下学生自主完成【图表活动解读】中的【图表应用】题和【当堂双基达标】中第4、5、6题,检查学生理解情况→先有学生自主总结本课时学习的主要知识,然后对照【课堂小结】以明确掌握已学的内容。
【同步备课参考课堂新坐标】高中地理(湘教版选修6)课件第2章 自然资源保护(共17张PPT)

优点:发热量高;便于 石油、 开采、运输和使用,基 天然 本上是无灰燃料 气 缺点:储量比煤少
我国:东北和华北;西部 地区是我国油气工业新的 战略接替区 世界:中东、拉美、俄罗 斯、亚洲、北美、西欧
名称 水能
特点 优点:可再生能源,具有综 合效益 缺点:分布和利用受地形和 气候制约显著
分布 我国:西南、中南、 西北。 世界:俄罗斯、巴西 、美国、加拿大
出,两区域该数值均达到 5 000 ,说明两区域风能资源丰 富。原因可结合两区域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图甲所示区域 为新疆,靠近蒙古—西伯利亚高压中心,冬季风力较大,而
图乙所示区域位于低纬沿海地区,夏季东南季风盛行,台风
频繁且受海陆风影响,风力较大。
第 (2) 题, 地 形 应结 合区域地形类型进行比较 , 新 疆 “三山夹两盆”,东南地区多丘陵;气候要根据气候类型不 同进行比较,新疆深居内陆,为温带大陆性气候,东南地区 为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气候;水文可从内外流河、流量、结冰
2.我国能源问题及成因
(1) 问题:①石油供应紧张。石油进口依存度提高,长
期依赖进口的局面难以改变。②石油进口的可靠性差。世界 石油资源主要集中在中东,中国进口的石油一半左右来自中 东, 1/4 来自西非,这些地区政局的不稳定,直接影响我国 石油进口的可靠性。③石油进口脆弱性强。中国石油进口运 输方式以油轮为主,大约占 90% ,增加了石油进口的脆弱 性。 (2) 成因:①我国经济发展快,能源需求量大;②我国
期、汛期等方面比较;植被应结合降水特征和自然带类型进
行比较,新疆降水少,多山地草原和荒漠,东南地区的典型 植被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第 (3) 题,分析区域风能开发的有利条件主要考虑两个 方面,一方面,该区域风能资源蕴藏丰富;另一方面,该区 域具备风能开发条件,比如能源需求旺盛,有一定的经济基 础和技术条件。图乙所示区域为我国东南地区,风能资源丰
高中地理 第2章 第3节 我国的地震、泥石流与滑坡课后

【课堂新坐标】(教师用书)2013-2014学年高中地理第2章第3节我国的地震、泥石流与滑坡课后知能检测湘教版选修5一、选择题我国主要的地质灾害是地震、滑坡和泥石流,影响最大的是地震灾害。
据此完成1~2题。
1.下列关于我国地震的叙述,正确的是( )A.地震规模东部地区大于西部地区B.东部沿海的浙江、江苏、广东、福建等省是地震的多发区C.我国地震灾情东重西轻,与东、西部人口、建筑物以及城市等方面的差异有关D.地震是一种纯自然现象,与人类活动无关2.我国地震和灾情分布的特点分别是( )A.东多西少,东重西轻B.东少西多,东重西轻C.东多西少,东轻西重D.东少西多,东轻西重【解析】我国地震的分布与灾情分布是不一致的。
以105°E为界,东部地区地震相对少一些,但由于人口密度大,建筑物以及城市密集,灾情严重;西部地区由于人口稀少,虽然是世界上大陆地震最活跃、最强烈和最密集的地区,但灾情却轻。
【答案】 1.C 2.B下图为“中国地震灾害灾情年际变化图”,据此回答3~4题。
3.从上、下两幅图对比分析可以得出( )A.死亡人数与经济损失成正比B.死亡人数与经济损失成反比C.1976年以后地震死亡人数减少与抗震能力提高有关D.1976年以后地震死亡人数减少与地震发生次数减少有关4.下列省区中地震造成的经济损失最大的是( )A.广东省B.台湾省C.湖南省D.云南省【解析】第3题,由图可以看出死亡人数与经济损失并不形成比例关系。
图中看出地震次数的变化,1976年以后地震死亡人数减少可能与抗震能力的提高有关。
第4题,比较四省份台湾省地震频次高,强度大,经济密度大,所以可能造成的经济损失最大。
【答案】 3.C 4.B(2013·北京朝阳高二检测)下图为我国某山区四个聚落的航空照片,框线内为居民密集区。
读图回答5~6题。
5.图中不容易发生泥石流和洪灾的聚落是( )A.甲B.乙C.丙D.丁6.应对泥石流灾害的措施正确的是( )A.在较陡山体凹坡处建临时躲避棚B.逃生时向沟岸两侧山坡跑C.顺沟谷方向上游或下游逃生D.加强泥石流沟谷下游的检测工作【解析】图中甲、乙、丁聚落位于山谷出口处,且山地坡度陡峻、易发生洪灾和泥石流。
课堂新坐标高中地理湘教版选修课件第章第节生态环境保护

下一页
上一页
返回首页 第二十七页,共41页。
下一页
1.下列对我国不同区域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及其防治措施的叙述中,正确 的是( )
A.森林破坏主要分布在黄土高原和东南丘陵 B.荒漠化主要分布在内蒙古、青海、宁夏及新疆等地 C.扩大自然保护区,建立生态走廊、采育结合、合理放牧,实行禁渔制度 的主要目的是保护湿地 D.退耕还林,植树种草,改坡为梯的主要目的是防止水土流失
上一页
返回首页 第二十八页,共41页。
下一页
【解析】 黄土高原和东南丘陵虽然存在不同程度的森林破坏,但更严重 的生态环境问题是水土流失(土壤侵蚀)。故 A 项错;内蒙古、青海、宁夏和新疆 等地的生态环境问题虽然是由于草原退化而导致的土地荒漠化,但荒漠化的分 布不只在这四个省区,它主要分布在华北、西北半干旱、干旱地区,故 B 项错; 保护湿地的主要防治措施是建立湿地自然保护区,停止围垦和退田还湖,故 C 项错;排除前三项,只有 D 项正确。
【答案】 D
上一页
返回首页 第二十九页,共41页。
下一页
2.对濒危野生动植物最有效的保护办法是( ) A.建立自然保护区 B.建立动、植物园 C.建立珍稀濒危动植物人工繁育基地 D.建立遗传资源种质库
【解析】 野生动植物的原生地最适合其繁衍和进化,因此,对濒危动植 物最有效的保护方法是建立自然保护区。
上一页
返回首页 第十五页,共41页。
下一页
1.我国生态环境恶化的原因 我国生态环境恶化,既有自然因素,也有人为因素,但主要是人为因素。 资源的不合理利用是造成生态恶化的主要原因。其联系如下图:
上一页
返回首页 第十六页,共41页。
下一页
2.我国不同区域的生态环境问题及防治措施
高中地理第二单元资源利用与生态保护2.3资源及生态环境保护学案鲁教版选修6(2021学年)

高中地理第二单元资源利用与生态保护2.3 资源及生态环境保护学案鲁教版选修6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高中地理第二单元资源利用与生态保护 2.3资源及生态环境保护学案鲁教版选修6)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高中地理第二单元资源利用与生态保护 2.3 资源及生态环境保护学案鲁教版选修6的全部内容。
第二单元资源利用和生态保护第三节资源及生态环境保护【学习目标】1。
根据有关资料,结合实例说明资源保护的具体措施。
2.结合城市生态和农村生态建设的初步知识,针对某一生态问题,说出生态环境保护的主要措施及其作用。
3。
通过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的探讨,加深对资源和生态保护必要性的认识,强化资源保护与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学习策略】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图象、表格等材料,通过读图、分析材料,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课前调研】收集有关新疆吐鲁番的资料,根据吐鲁番市生态环境的主要特点,提出吐鲁番可持续发展的设想。
与同学交流.【课堂活动】活动建议1: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研讨自然资源保护。
(1)在自然资源系统内部,土地、_______、______、生物资源等在不同区域的组合与相互匹配,构成了不同的资源类型与资源结构.在自然资源系统外部,存在着_______和_______之间的矛盾,即___________。
(2)资源问题的本质是什么?我国不同地区表现出的资源问题不同,试举例说明。
(3)自然资源问题发展的影响因素有哪些?自然资源问题表现在哪些方面?(4)保护自然资源的目标是什么?对不可再生资源和可再生资源应采取什么措施?(5)结合教材P43《活动》中的图2-3-2,说说为什么牧民一地“愁”、一地“乐”?从以上两种情况,我们可以得到什么样的启发?o活动建议2: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农村生态建设.(1)什么是农村生态建设?其主要内容是什么?(2)读教材P44表2—3—1,说一说我国不同地区的农村生态建设的重点。
课堂新坐标高中地理湘教版选修课件第章第节可再生资源的利用与保护以土地资源为例

上一页
返回首页 第二页,共50页。
下一页
●课标解读 1.以土地资源为例,认识人类对可再生资源不合理利用造成的问题,并 理解其主要特征。 2.结合中外防治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的经验,知道土地资源保护的措 施。 3.结合具体案例说明我国在保证耕地持续供应中进行的科学开发和整理 土地方面成功的经验。
上一页
上一页
返回首页 第八页,共50页。
下一页
1.我们为什么要大规模植树造林? 【提示】 植树造林的理由:①保护生物多样性,②保持水土抵御风沙, ③进行碳中和,④人类生存保障,⑤创造经济价值,⑥履行责任环保教育,⑦ 积极应对气候变化,⑧亲近自然回馈自然等。
上一页
返回首页 第九页,共50页。
下一页
科学开发和整理土地,保证耕地持续供应
返回首页 第三页,共50页。
下一页
●新课导入建议 由我国“3·12”植树节和《土地复垦条例》的出台进行设问,导入新课 ——可再生资源的利用与保护。
上一页
返回首页 第四页,共50页。
下一页
●教学流程设计
上一页
返回首页 第五页,共50页。
下一页
上一页
返回首页 第六页,共50页。
下一页
课标解读
重点难点
上一页
返回首页 第二十页,共50页。
下一页
2.我国农村建房大都缺乏统一规划,普遍存在“外紧内松”、“摊煎饼” 式向外扩延,形成众多的“空心村”。“空心村”现象带来哪些主要问题?
【提示】 既导致土地大量闲置和浪费,也对农村的居住环境造成不良影 响。
上一页
返回首页 第二十一页,共50页。
下一页
3.“加大开发耕地力度”和“防止盲目扩大耕地面积”相矛盾吗? 【提示】 加大开发耕地力度并非单指的扩大耕地面积,同时也包括提高 土壤有机质含量、改良土壤、增加肥力的措施。扩大耕地面积的途径主要是通 过土地整理来实现,而不能依靠开垦新的宜农地来实现。生态条件恶化的地区 还要做到退耕还林、还草、还湖、还沼泽,做到开发耕地与保护环境相协调。
【课堂新坐标】(教师用书)高中地理 第二单元 第三节 旅游活动设计教学设计 鲁教版选修3

第三节旅游活动设计(教师用书独具)●课标要求学会收集旅游信息,根据旅游资源状况确定旅游特点,选择合理的旅游路线。
●课标解读1.通过各渠道收集旅游地的信息。
2.根据选择的各种因素综合判定旅游地选择。
3.制定旅游活动计划的内容。
(教师用书独具)●新课导入建议目前,中国旅游者越来越多地将目光投向具有独特风情的澳洲。
以澳洲经典十日游的日程安排为例,旅游者经过10小时的飞行之后,到达墨尔本,安排市区观光,参观教堂、艺术中心等景点。
然后去被喻为“考拉之都”的布里斯班观赏澳洲特产动物;在冲浪者天堂——黄金海岸,参加对游人极具吸引力的水上活动,如沙滩排球、游泳、冲浪等。
到悉尼参观举世闻名的悉尼歌剧院,最后则安排到堪培拉市区观光。
引入新课——旅游活动设计。
●教学流程设计错误!⇨错误!⇨错误!⇨错误!⇨错误!⇨错误!⇨错误!⇨错误!⇨错误!(1)收集内容:包括景区特色、景区内外交通状况、气候条件、最佳游览时机、出行花费和周边旅游点等情况。
(2)收集渠道①亲朋好友介绍:旅游信息相对真实,易被采纳和接受。
②媒体介绍:旅游信息具有直观性和详尽性等特点。
③现代技术查询:方便、快捷、信息量大。
④向旅行社咨询:专业、可获取旅游线路、报价等信息。
2.选择旅游地(1)在选择旅游地时,应充分考虑旅游目的、旅游动机、身体状况和经济条件,选择合适的旅游地点、出游方式和旅游内容,还要考虑旅游时间和交通状况。
(2)应注意的问题:避免从众心理,适当避开过热的旅游地点和旅游期。
3.制定旅游活动计划旅游活动计划一般包括以下内容:(1)旅游地与旅游活动主题。
(2)旅游线路设计与旅游日程安排。
这是旅游活动计划的核心内容。
(3)经费预算。
(4)物品准备与注意事项。
(5)其他:旅游活动目的、参加对象、出游方式、接待部门、食宿安排等。
1.一般而言,经济距离越长,人们的出游能力越低,但为什么地处偏远的西藏、云南会成为国内旅游的热点?【提示】距离越远,两地之间的环境差异越大,会增加对游客的吸引力。
【课堂新坐标】(教师用书)高中地理 第二节 旅游开发中的环境保护教案 必修3

第二节旅游开发中的环境保护(教师用书独具)●课标要求举例说明旅游开发过程中环境保护的措施。
●课标解读1.结合具体实例理解旅游开发中出现的环境问题及其危害。
2.了解旅游环境容量的概念、分类。
3.结合具体实例说出旅游环境保护的具体措施。
(教师用书独具)●新课导入建议山西平遥古城是我国21处世界文化遗产之一,城墙始建于公元前827年~前782年,当时是夯土筑成。
2009年“十一”期间接待游客量达到3.3万人次,日门票收入超过400万元。
2008年10月17日,山西平遥古城南墙突然倒塌,倒塌部分墙面出现加大的裂缝。
从这则信息中可以看出,该旅游景点在开发中存在一定的环境问题。
那么我们在进行旅游资源的开发中应该注意哪些环境保护!导入新课——旅游开发中的环境保护。
●教学流程设计措施。
1.(1)环境污染:主要表现为空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以及噪声污染等。
(2)对生物的危害。
(3)开发建设和游人对地表环境、自然资源的破坏。
(4)对视觉效果的破坏。
2.对社会环境的负面影响(1)对传统社区文化的破坏。
(2)对文物古迹的破坏。
(3)旅游热点地区过度城市化造成的一系列城市问题。
1.景区规划重视旅游环境保护的必要性是什么? 【提示】 大规模的现代旅游开发已经产生了众多的环境问题,使自然生态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受到破坏,人们不得不思考现代旅游开发怎样才能与环境相协调,最终保证旅游业1.定义:或称旅游承载能力,持续发展的旅游活动量。
2.分类⎩⎪⎨⎪⎧旅游极限容量旅游合理容量 3.意义⎩⎪⎨⎪⎧ 旅游景区规划的科学依据旅游景区可持续发展的保证2.旅游环境容量、旅游活动量、游客流量、旅游承载能力四个概念之间是何关系?【提示】 旅游活动量是旅游活动的规模,无害于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旅游活动量为旅游环境容量,也称作旅游承载能力。
旅游活动量与游客流量直接相关,所以常用游客流量的数值表示旅游环境容量。
1.重要措施:旅游开发中的环境立法和相关政策、法规的制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节资源及生态环境保护(教师用书独具)●课标要求针对某一生态环境问题,说出生态环境保护的主要措施及其作用。
●课标解读(1)通过学习,让学生了解我国资源问题的空间分布(2)利用简单的生活实例的讲解使学生明白自然资源保护的重要性。
(3)通过课文学习,使学生理解生态环境保护的主要措施。
(4)运用身边的实例讲解农村和城市生态建设。
(教师用书独具)●新课导入建议以我国典型的生态农业实例导入新课——资源及生态环境保护。
课前预习安排:预习有关教材内容并完成[课前自主导学]和[思考交流]→步骤1:导入新课,教师通过提问检查预习效果→步骤2:师生互动完成“探究1”中[问题导思]。
→步骤3:教师通过讲解[例1]分析其中蕴涵的方法规律↓步骤7:布置作业:课下完成[课后知能检测]。
←步骤6:教师利用[活动点拨]和[课堂小结]来验证本堂课教学效果。
←步骤5:教师对[例2]进行讲解,总结核心内容。
←步骤4:师生互动完成“探究2”的[问题导思]。
课标解读重点难点1.理解自然资源问题的表现及其解决的途径。
2.了解农村生态建设的含义和我国不同地区农村生态建设的重点。
3.了解城市生态系统的特点及城市生态建设的主要途径。
1.资源问题及生态问题的现状。
(重点)2.资源问题及生态问题的成因及保护措施。
(难点)自然资源保护(1)内部组成:土地、气候、水、生物资源等在不同区域的组合与匹配,构成不同的资源类型和资源结构。
(2)外部矛盾:存在着人口与资源之间的矛盾,即资源问题。
2.资源问题(1)空间分布:我国北方地多水少,南方地少水多,能源不足;东部主要表现为人口密集,西部干旱缺水,水资源与土地资源不匹配;华北地区则是人地、水土矛盾的叠加之处。
(2)表现及影响:人类对自然资源的需求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增长,资源利用不当造成环境污染,威胁着人类的健康和生命安全。
资源因掠夺开发而迅速退化甚至枯竭,影响人类社会进一步发展。
3.自然资源保护(1)目标: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减少资源消耗,实现在保护自然资源存量的前提下发展经济。
(2)措施①对不可再生资源⎩⎪⎨⎪⎧节约、综合利用加强资源勘测,增加后备储量,积极寻找新的替代品②对可再生资源⎩⎪⎨⎪⎧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在利用过程中促使其不断更新1.南方地少水多,存在水资源紧缺的问题吗?【提示】在南方尽管地少水多,但由于河流水污染与湖泊富营养化等,使水质不能符合要求,形成水质型缺水。
农村生态建设1.概念:是指运用生态学和生态经济学原理,通过有效的生态工程和基础设施建设,使农村生态经济系统持续、稳定、协调地发展。
2.内容⎩⎪⎪⎨⎪⎪⎧农村自然资源与环境保护农林产业结构合理调整农业资源多层与高效利用乡镇企业污染管理农村肥料、饲料、燃料建设发展生态型庭院经济生态农业或持续农业体制建设小流域综合治理与生态村建设等城市生态建设概念:通过运用生态学原理,实施生态工程,对城市进行的规划、设计、实施和管理,以达到或基本实现生态城市目标的综合性建设。
2.城市生态系统(1)概念:一个在人类活动支配下,以人为核心的人类社会经济活动与自然生态系统的复合体。
(2)特点⎩⎪⎨⎪⎧生物组成部分以人为主体;非生物组成部分包括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对资源的利用效率较低,分解功能不完全,自我调节和自我维持能力都较弱2.在我国农村,推广和实施各类生态农业模式的重要意义有哪些?【提示】建立良性生态系统(或形成生态良性循环),达到农业生产过程清洁化和农产品无害化;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民生活条件,提高农民生活质量。
自然资源保护1.自然资源按照性质如何分类?【提示】自然资源按照性质可以分为可再生资源和不可再生资源两大类。
2.从能源开发利用的角度,简述保障我国石油安全的具体措施。
【提示】①优化能源结构(扩大煤炭、水能、核能的利用率);②调整产业结构;③降低能耗,提高能源利用率;④加强地质勘探,努力开发本国的油气资源;⑤实现石油进口的多元化;⑥增加石油的战略储备。
1.自然资源的保护措施及目标2.我国不同地区自然资源问题的空间分布地区自然资源优势自然资源劣势资源问题南北差异北方土地资源多,能源和铁矿丰富水资源缺乏,磷矿、有色金属矿少地多水少,水土配合不佳南方水资源丰富,有色金属、磷矿丰富土地资源少,能源缺乏地少水多,易发生洪涝灾害东西差异东部土地肥沃,水资源丰富土地资源缺乏人地矛盾突出西部能源资源丰富干旱缺水水土资源不匹配,水资源是限制农业生产的瓶颈华北地区平原面积广阔降水相对较少、水资源短缺人地矛盾、水土配合不佳,人口与资源矛盾加剧我国耕地资源面临巨大压力的原因1.自然原因(1)耕地比重小:我国山地面积大,耕地比重小,约占总土地面积的13.7%。
(2)分布不均:东南占耕地面积的88.4%,西北占11.6%。
(3)中、低产田比重大:中、低产田约占耕地面积的23。
2.人为原因(1)我国人口多,增长迅速,造成人均耕地面积减少。
(2)非农业建设用地增加,土地退化、沙化、土壤污染等原因造成耕地资源减少。
目前全球有11亿人缺乏安全饮水,每年有500多万人死于与水有关的疾病。
预计到2025年,全球23的人口将生活在不同程度的缺水地区。
有资料表明,伴随水资源危机而出现的“环境难民”在1998年达到2 500万人,第一次超过“战争难民”的人数。
据预测,在2025年,由水荒导致的难民将多达1亿人。
根据上述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1)世界性水资源紧张的主要原因是( )A.人类不合理地开垦荒地B.酸雨和臭氧层的破坏C.气候变化D.工农业发展和人口增长(2)在目前状况下,缓解水资源紧张的主要方法是( )A.减少浪费和污染B.加强海水淡化C.发展生态农业D.修建水库和跨流域调水【思路点拨】本题主要运用水资源短缺问题的相关知识。
【解析】第(1)题,局部地区的水资源紧张主要是由于水资源分布不均,而全球性水资源紧张则主要是由于生产、生活对水的需求增长过快。
第(2)题,目前条件下缓解水资源紧张的重点应放在节流上,即减少浪费和污染。
【答案】(1)D (2)A农村生态建设与城市生态建设的对比【问题导思】1.农村生态建设就是发展生态农业吗?【提示】不是。
农村生态建设是指运用生态学和生态经济学原理,通过有效的生态工程和基础设施建设,使农村生态经济系统持续、稳定、协调地发展。
发展生态农业只是农村生态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
2.城市生态系统和自然生态系统在组成和结构上有很大不同,这对加强城市生态环境保护有哪些启发?【提示】城市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和自我维持能力都较弱。
当受到外界干扰时,其生态平衡只有通过人们的正确参与才能维持。
因此,要加强城市生态建设和保护,要努力做好城市生态立法、景观布局、城市绿化、环境污染防治和城市灾害预警、城市环境卫生和城市资源配置等工作。
能力弱生态城市建设是促进我国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下图表示生态城市建设面临的三条道路。
K1表示生态环境质量安全警戒线,K2表示生态环境质量恶化警戒线。
读下图,完成下列问题。
(1)我国生态城市建设中最不可取的道路是( )A.K2线B.AC曲线C.AD曲线 D.AB曲线(2)生态城市建设的核心是协调好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质量之间的关系,为解决我国北方城市冬季采暖期耗煤带来的问题,可采取的措施是( )A.因地制宜利用地热等清洁能源,使空气洁净B.大量使用家庭空调制暖,使用方便C.在煤炭资源丰富地区集中供热,再输送到采暖城市D.减少煤炭使用量,增加石油消费比重【思路点拨】解答本题主要是认真读图析图,从图中获取有效信息。
【解析】第(1)题,从图中可以看出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生态环境质量的变化。
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生态环境质量恶化警戒线K2没有变化;AC曲线和AD曲线生态环境质量先降低后升高;AB曲线的生态环境质量持续下降,这是最不可取的。
第(2)题,要解决我国北方城市冬季采暖期耗煤带来的问题,保持城市清洁,就要减少化石燃料的燃烧,使用新能源和清洁能源。
【答案】(1)D (2)A教材P43活动【点拨】:由于生活质量的差异导致了牧民的“愁”与“乐”,其根本原因在于是否遵循了因地制宜的原则,促进了当地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答案】(1)牧民“愁”是因为牧民为了短期的经济利益,超载放牧,导致了草场退化、沙化,生态环境恶化,草场载畜量降低,从而造成新一轮的超载放牧,形成恶性循环,牧民收入越来越低。
牧民“乐”是因为甘肃省会宁县的牧民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对可再生资源草地在利用过程中促使其不断更新,实现在保护自然资源存量的前提下发展经济,形成了良性循环,牧民增产增收。
(2)对比以上两种情况,我们得到的经验教训是:对可再生资源,不能进行掠夺性开发;应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在利用过程中促使其不断更新,保护资源和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教材P46活动【点拨】农村生态型庭院经济能够充分利用庭院空间发展生产,不仅能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还会取得显著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答案】在农村生态型庭院经济的各种模式中,物质和能量会尽可能多地流向人类,废弃物得到了充分的利用,提高了物质养分的利用率,并且把保护生态环境和发展农村经济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利用空间和生物链,最大限度地利用和实现各种资源的价值,并保证了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不但促进了经济发展,还保护了生态环境,维护了农业生态平衡。
下表是2009年部分国家和地区稀土储量、产量和消费量占世界百分比统计表,读表回答1~2题。
国家储量百产量百消费量百分比(%) 分比(%) 分比(%)中国36 97 41美国13 0 13日本0 0 26其他51 3 20要原因是( )①世界稀土资源的储量基数提高②世界稀土资源的开采量增多③我国稀土资源的过度开采④我国稀土资源的消费量下降A.①③B.①④ C.②③D.②④2.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看,我国在稀土资源开发利用方面应采取的合理措施是( ) A.针对稀土资源储量丰富的优势大力开采B.减少初级矿产品的出口C.对稀土资源进行鼓励性开采D.进一步扩大稀土资源在世界市场上的出口份额【解析】第1题,我国稀土资源储量占世界比重的下降,可能与我国稀土储量的下降和世界稀土总储量的上升有关。
第2题,为了促进我国稀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我国应减少对稀土资源的乱挖滥采,进行保护性开采;同时加大对稀土的提炼与加工,减少初级矿产品的出口。
【答案】 1.A 2.B3.(2013·银川模拟)下图为我国北方某地区大规模开发矿产资源前后比较示意图,读图回答问题。
矿产资源开发前矿产资源开发后(1)列举在矿产资源开发过程中,该地区会出现的主要环境问题。
(2)简述解决该地区上述问题的主要措施。
【解析】第(1)题,通过两图的对比可以看出,煤炭的开发使得地表植被遭受破坏,容易引发水土流失等生态问题;过度挖煤会引起地面塌陷,破坏地下水的含水层结构;煤炭的运输与存放还会造成大气污染和水污染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