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落的仡佬文明

合集下载

失落的文明为题作文

失落的文明为题作文

失落的文明为题作文失落的文明当我们提到失落的文明,很多人会想到埃及金字塔、巨石阵等古老文明遗产,它们已然落在我们视野范围之外,只能通过书籍、电影等媒介来了解它们。

然而,其实我们身边也有很多文明正在迅速地失落,这种失落离不开我们自己的怠惰和疏忽。

本文将从文明的角度来探究我们身边正在消逝的文明。

一、中心思想:我们身边的文明正在消失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和城市的膨胀,我们所在的环境也产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新的建筑物、道路、地下管道等一波波的修建,让我们逐渐远离了自然和原有的文明。

例如,我们曾经熟悉生活的巷子、院子等等,如今也渐渐难以见到。

车水马龙的城市交通,嘈杂的施工声,高耸入云的楼房,已将我们变得陌生而疏离。

这些城市所蕴含的原有文明包括建筑设计、风水布局等,也随之消失。

而在文化方面,曾经饱含智慧、传承着历史和文化的习俗和民风也在风雨飘摇之中。

像地方特色小吃、传统技艺、古老的庙宇、民居等,都在残喘着最后的气息。

大量流失的文物也成为这种文化的缩影。

近代城市化的进程带来了生活的便捷,但却也割断了我们与自然、文化之间的联系,使我们身边的文明正在失落。

二、例证与事实:城市文明的消失城市文明是世界各地都有的一个现象,它在短短的几十年间发生了巨变。

北京所失去的当年旧时的切实面貌就是很好的例子。

随着城市建设的加速推进,北京不断崛起的现代化高楼和广场,让有着千年历史的胡同城区逐渐被遗忘。

大量已建地铁站的商业开发都辐射到原本纯粹的民居社区。

早年记载清华园子:西院、东院、漪翠斋、竹园等园林建筑也已经遗失于年月之中。

现代化的碾压,一个个文明的根基在我们的不经意间却被扼杀。

很多城市的街市也比如深圳的中央公园、上海的森林公园、香港的维多利亚公园等,曾经是市民的休闲胜地,近几年却快速地消失。

那些曾经让人们感到舒适、清新的自然风景,如今已变得冷酷和无情。

曾经的和平和谐已悄然逝去,现代化的城市带来了新旧文明的冲撞,文明也逐渐消失。

三、语言表达:细节至上、真情流露城市文明的消失让很多人感到担忧,因为从一份文明走向消失,需要付出的代价是巨大的,散落在日常生活中的美好回忆,注定了消失后很难再重现。

仡佬族文化传承方式探究

仡佬族文化传承方式探究

仡佬族文化传承方式探究一、口口相传口头传统是仡佬族文化传承最重要的方式,所有的习俗、礼仪、讲究、历史事件等,都是通过口传方式来秘而不宣的。

在仡佬族家庭中,父母或者长辈天然成为了孩子的家庭教师。

同时,家庭成员之间也互相传承知识和技能,比如智力游戏、音乐舞蹈、竹编、药草制作等。

二、集体传承集体传承在仡佬族文化传承中也是非常重要的方式。

集体传承包括了比赛、庆典和聚会,这些活动通常代表了仡佬族文化的重要时刻。

比如,仡佬族传统的赛龙舟、赛高跷等传统比赛活动,以及各种节日庆典等。

在这种方式下,年轻人会能够亲身体验和感受乡土文化的魅力。

三、文化遗产保存文化遗产保存是仡佬族文化传承的重要方式之一。

相较于其他的传承方式,这种方式,可以保护和保存仡佬族文化的价值观、传统技艺以及文化艺术形式。

对于文化层面而言,重要的仡佬族文化遗产包括:文化建筑、文明礼仪、神话传说、传统音乐、服装装饰、竹制品、南药等等。

四、教育传承教育传承是保护和传承仡佬族历史和文化的有效途径。

这种教育方式可以在学校和家庭里编排出适当的教育内容,并确保把仡佬族文化融入到教育中。

在学校中,学生可以学习到仡佬族文化历史、传统文化、民俗风情等相关知识。

在家庭中,家长可通过生活教育,推动孩子通过阅读、互动交流等形式,了解仡佬族文化。

总的来说,仡佬族文化传承方式多种多样。

在传承中,需要注重传统文化的继承和保护,在不断地文化交流、借鉴中,不断将其传承下去。

在现代社会,文化传承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虽然随时代而改变,但是我们对于文化传承的责任,不容有失。

《失落的利莫里亚文明》读后感

《失落的利莫里亚文明》读后感

《失落的利莫里亚文明》读后感《失落的利格拉斯文明》内容简介:在古代印度充满神话色彩的史诗《梨俱吠陀》中,记录古时候了很久以前曾经有过的“三个大陆”。

其中一个邻近印度的大陆因火山爆发而被了碎片,沉入印度洋深处。

根据另一部史诗《罗摩衍那》的记载,只有少数幸存者孟加拉国到达了印度,成为被后世称为婆罗门的精英阶层。

这块沉没的的大陆被一些学者认为是与称誉亚特兰蒂斯齐名的利莫里亚大陆。

至于另一个大陆,则被认为是姆大陆。

考古但由于考古确凿证据的严重缺失,这三个大陆的真相一真处于重重谜雾之中。

不论是在时间的向度上所(哪一个大陆的历史更早?或者,其中的两个乃至全部三个都是同时的?),还是空间的维度上所(它们各自的西南角在哪儿?),学术界都各执一词,莫衷一是。

其中,争议最大的是利莫里亚----有史学家甚至认为它与姆(Mu)其实是同一个地方,是一个从印度洋延伸到太平洋的超级大陆。

不过,与之相反的看法也十分十分盛行,即:连系利莫里亚是一个与姆在时间与空间上都毫无联系的大陆。

这种理论认为,利莫里亚是波斯湾勒史前文明的代表,是早期人类文明的萨德基,而姆是稍后的太平洋史前文明的代表。

本书经过长期的学术研究与大量的实地考察,从人类学、考古学、语言学、地理学和地质学的多学科古生物学角度,全面梳理了从古至今关于利莫里亚/姆大陆及其文明的来龙去脉,穿越时间与空间组成的谜阵,追溯了一个可靠的史前超级现代文明的版图。

在本书中,作者通过大量的证据说明,利莫里亚是一个在史前某个儒勒该时期真实存在的王国,其人民生活和谐,能用高技术掌控天气,能飞檐走壁甚至进行基因管理。

作者断言,在利莫里亚曾经展现的是一幅人类故土的或伊甸园的最初景象。

在一场毁灭性的自然灾害之后,里莫利亚沉入大海,王国消失了,但部分幸存者仍在世界的其他地方将他们科学技术带往了亚太、波利民亚以及美洲。

作者认为:“在某种程度上,我们都是利莫里亚人的孩子。

”失落的利莫里亚文明读后感,来自当当网上书店的网友:这本书是由一种居高临下的眼光和一系列锲而不舍的侦察工作组合而成的杰作,二者缺一不可。

从自然崇拜看贵州仡佬族的审美心理

从自然崇拜看贵州仡佬族的审美心理

从自然崇拜看贵州仡佬族的审美心理贵州仡佬族是一个神秘的民族,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和独特的生态环境。

仡佬族人民以自然崇拜为传统信仰,根据几百年来的生活经验和文化传承,发展出了独特的审美心理和艺术表现形式。

在本文中,我们将从自然崇拜的角度出发,分析贵州仡佬族的审美心理。

一、自然崇拜自然崇拜是仡佬族人民的主要信仰。

在仡佬族的传统文化中,自然被视为万物之母,人和自然是一体的。

仡佬族人民普遍崇拜山神、水神、土地神等神灵,认为这些神灵可以赐福于他们,保佑他们的生活和工作。

他们认为自然是可以感知和理解的,而且人类和自然是相互依存的,因此他们既尊重自然,也在自然中寻找灵感和一种特殊的表现方式。

二、艺术表现形式自然崇拜也影响了仡佬族的艺术实践。

仡佬族人民喜欢用自然的元素来创作艺术作品,例如他们会用树皮和麻绳编织器物、用木材雕刻工艺品。

同时,在仡佬族的传统房屋和传统服饰中,也体现了自然灵感的元素。

在仡佬族传统建筑中,使用的材料通常是大木头,与自然相融,给人一种自然美的感觉。

传统服饰同样充满了自然之美,例如万峰林中的灰石色和绿森林中不同层次的绿色、红色、蓝色混合在一起,融合出深刻而和谐的色彩。

三、仡佬族的美学趣味自然是仡佬族美学思想的核心,在他们的审美心理中,美是自然赐予的礼物,也是自然奉献给人类的馈赠。

在仡佬族的生活中,他们会注意在美的自然景观中寻找和感受自然的灵性和生命的力量。

这些自然美景可以激发仡佬族人群的情感和精神力量,启迪他们的智力和创造力,进而影响他们的审美趣味和艺术表现。

四、结论通过分析自然崇拜在仡佬族的影响和其艺术实践,可以发现自然对仡佬族审美心理和美学趣味的影响是深刻而细腻的。

这种影响不仅是从物质和形式上,更是从精神和认知上存在的,同时也表明了自然和人类之间的互动和相互依存的关系。

进一步对自然和人类之间的相互联系进行探讨,不仅可以拓展我们的审美视野,推动艺术的创新发展,更能够使我们更加关注人类与自然的价值连结,引发我们对环境保护、经济和文化发展等问题的深度思考和探讨。

仡佬族历史故事

仡佬族历史故事

仡佬族历史故事仡佬族是中国南方的一支少数民族,居住在贵州、广西、湖南、云南等省份。

他们有着数千年的历史和文化传承。

下面我们来讲讲仡佬族的历史故事。

传说仡佬族先民是水神的后代,曾经生活在一个没有阳光的世界里。

后来,水神鲤鱼带着他们穿过九九八十一道波涛,来到了阳光照耀的世界。

仡佬族有一个非常著名的民间故事叫做《白布幸福》,讲述的是一个美丽的姑娘与一个农夫的爱情故事。

姑娘很爱农夫,但家里却订了别人的婚约,她不得已同意婚约。

农夫伤心欲绝,决定离开家乡。

姑娘送农夫到山腰,为他拆下自己身上的白布,包着他的行李,说:“带上我的幸福走吧。

”农夫感动落泪,带上白布飘然而去。

后来,农夫在外面走走,经历了很多困难,终于成了富翁。

他回到家乡,把财富与幸福都带给了那个已经成为别人妻子的姑娘。

故事传颂至今,成为仡佬族民间文化的珍贵瑰宝。

仡佬族有着自己独特的舞蹈文化。

他们的舞蹈通常表现出自然界和人类活动的场景和节日庆典的喜庆气氛。

例如,春节期间,仡佬族男女青年会手牵手组成长蛇舞,在山区里欢快地跳舞,表达出人们对生命、对春天、对生活的热爱。

另外,仡佬族还有丰富多彩的传统手工艺,如織布、绣花、编竹器等。

在这些手工艺品中,最具代表性的要数“蓝印花布”,这是一种用天然植物染色、印制而成的布料,具有浓郁、深沉的民族风情。

每一张蓝印花布都是手工打造的,蕴含着仡佬族人的热情和勤劳。

仡佬族人还有一种独特的婚礼习俗,叫做“捉对”。

新娘在前往婚礼现场的途中,要被众多未婚男女拦截,起初新娘会拒绝他们的追求,但随着新娘相处的时间,她最终会挑选一个自己喜欢的等待多年的男子。

当新娘和这个男子自愿定情后,两个人就可以正式举行婚礼了。

仡佬族的风土人情和文化传承,独特而宝贵,寓意着人类文明的多样性和共同发展。

希望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和尊重少数民族的文化,创造多元、和谐的社会环境。

遵义九天仡佬文化研学教育基地,作文

遵义九天仡佬文化研学教育基地,作文

遵义九天仡佬文化研学教育基地,作文在贵州的遵义,有一个神奇的地方,叫做九天仡佬文化研学教育基地。

这可不是一个普通的地方,它就像一个装满了仡佬族神秘宝藏的大箱子,等待着我们去一一打开。

我记得那天,阳光格外热情,仿佛知道我要去探索这个特别的地方,特意来为我加油鼓劲。

当我踏入这片土地,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座座具有仡佬族特色的建筑。

这些建筑可不是我们在城市里常见的高楼大厦,它们有着独特的风格,屋顶的线条优美流畅,墙壁上画着色彩鲜艳的图案,仿佛在诉说着仡佬族的古老故事。

沿着青石铺就的小路前行,我看到了一群穿着传统仡佬族服饰的人们。

女人们的衣服上绣着精美的花朵,男人们则戴着别致的头巾,他们的笑容如同阳光般灿烂,让我一下子就感受到了仡佬族人民的热情好客。

走进基地的一间屋子,里面摆满了各种各样的手工艺品。

有精美的竹编篮子,那竹子被削得又细又匀,编织得紧密而有序,拿在手里,感觉轻巧又结实。

还有用彩色丝线绣成的手帕,那针脚细密得就像春天里刚刚发芽的小草,密密麻麻却又整整齐齐,手帕上绣着的花鸟鱼虫仿佛随时都能从上面跳出来。

我特别留意到了一位正在做木雕的老师傅。

他坐在那里,眼神专注得就像在看自己最心爱的宝贝。

手中的刻刀在木头上轻轻游动,木屑纷纷扬扬地飘落下来,就像冬天的雪花。

他的手指粗壮有力,却又能灵活地操纵着那小小的刻刀,不一会儿,一个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就渐渐在木头上显现出来。

我站在旁边,看得入了神,忍不住问老师傅:“这得练多少年才能有您这手艺啊?”老师傅抬头看了我一眼,笑着说:“娃娃,这可不好说,得靠耐心和热爱,一天一天积累才行嘞!”继续往前走,我们来到了一个广场。

这里正在举行一场仡佬族的传统歌舞表演。

音乐响起,人们欢快地跳起舞来。

他们的动作整齐有力,脚步轻盈灵活,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我也被这欢快的氛围感染,跟着节奏扭动起来,虽然动作有些笨拙,但那一刻,我完全沉浸在了这欢乐的海洋中。

到了中午,肚子开始咕咕叫了。

我们品尝了仡佬族的特色美食。

在旅游开发中保护和发扬仡佬文化

在旅游开发中保护和发扬仡佬文化

在旅游开发中保护和发扬仡佬文化务川仡佬族苗族自治县积极探索文化保护和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正确处理好开发与保护之间的关系,在发展和利用中实现对仡佬文化的保护,取得明显效果。

早在两千多年前的殷商时期,仡佬族的祖先“濮人”就在务川这块土地上开荒辟草、繁衍生息。

历经濮、獠、仡佬数千年的历史演变,仡佬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创造了丰富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留下很多珍贵的文化遗产。

但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仡佬族人民原有的生产生活方式也发生了或大或小的变化,丰富多彩的仡佬民族文化正在逐步走向消逝。

据务川仡佬族苗族自治县文物保护中心2006~2009年对全县15个乡镇地域范围内遗存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查,在43个项目中,大多面临着传承乏人、濒临消失的状态,仡佬文化的传承和保护任重道远。

近年来,务川积极探索文化保护和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正确处理好开发与保护之间的关系,融合仡佬文化发展旅游产业,在发展和利用中实现对仡佬文化的保护,取得明显效果。

合理开发在利用中保护现代化是社会转型的必然过程,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

和其他民族一样,务川仡佬族人民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中,不可能永远生活在刀耕火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社会里,也会随着经济的发展而发展,也有追求生活富裕、共享现代文明的需求与愿望。

由于仡佬民族的生存环境是发展变化的,产生于特定生存环境下的民族文化也就不可避免地要随之产生变化,要想完全“原汁原味”地加以保护很难做到。

因此,面对现代文明的强烈冲击,有必要摒弃单纯的文化保护手段,通过科学合理的民族文化旅游开发,使仡佬文化在利用中得到保护。

增强文化自信心和自觉性要使民族文化得以保护和传承,必须在利用和发展中寻找出路,并产生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应,以此提高仡佬族人民对本民族文化重要性的认识和觉悟,从而自觉地去保护、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

前几年,务川自治县委、政府斥资数千万元对龙潭民族文化村进行包装打造,但在此过程中,村民除享受基础条件改变带来的便捷外,没有得到实在的经济收益,导致村民的文化自信心不足、自觉性不强。

仡佬文化传统

仡佬文化传统

仡佬文化传统
仡佬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贵州、湖南、广西等地。

他们有着丰富的文化传统,其中包括语言、服饰、饮食、音乐、舞蹈等方面。

仡佬文化传统深厚而古老,代代相传,成为了仡佬族人民的精神支柱。

在仡佬族的语言方面,他们使用的是仡佬语,这是一种独特的语言,和汉语完全不同。

仡佬语是一种口头传承的语言,没有文字,所以仡佬族人民非常重视口头传统,他们通过歌谣、神话、故事等形式将文化传统一代代传承下来。

仡佬族的服饰也是他们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男性通常穿着长袍和头巾,女性则穿着色彩斑斓的长裙和头巾。

这些服饰都有着特殊的意义,代表着仡佬族人民对传统的尊重和珍视。

在饮食方面,仡佬族有着独特的美食文化,他们喜欢吃酸辣味道的菜肴,尤其是泡菜和酸汤。

这些美食不仅满足了他们的口腹之欲,更是代代相传的文化符号。

仡佬族的音乐和舞蹈也是他们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他们喜欢在节日和庆典上跳起欢快的舞蹈,伴随着传统的音乐,展示出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传统的传承。

总的来说,仡佬文化传统是一种珍贵的文化遗产,它承载着仡佬族人民的智慧和勤劳,是他们生活的精神支柱。

我们应该尊重和珍视这些文化传统,让它们继续传承下去,成为中华民族丰富多彩的文化宝库的一部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失落的仡佬文明
———务川仡佬族的寻根之旅
“仡佬仡佬,开荒辟草”,“汉座坝,苗座丫,仡佬族座山旮旯”,这些仡佬先民们口耳相传的谚语,反映远古仡佬文明的点滴碎片。

花仡佬、水仡佬、红仡佬、土仡佬、批袍仡佬、剪头仡佬、锅圈仡佬、打牙仡佬,偶或在民间还能听到些许传闻,在浩瀚文献中还能依稀辨出仡佬族的斑驳的历史。

那些风雨飘摇的年代,在那金戈铁马的岁月,陨落了仡佬族的民族特征,消解了先民们聚居的部族,散淡而居,以巩固他们寻求生存勇气。

在历次民族纷争中,仡佬文明渐渐失落了。

于是仡佬后裔们开始了漫长的民族忍寻根之旅。

现今在务川,还有仡佬丫、仡佬寨、仡佬坝、仡佬罄、仡佬湾等地名,对于“无地无仡佬”的贵州,可以肯定是在务川这片神奇的土地上,曾有仡佬先民居住,民族专家们认为:以仡佬命名的地方仅有其名,而无仡佬族人居住。

而曾经居住的仡佬先民到哪里去呢?据史考证,至少有下面三个
去向。

一是民族战争被迫迁徙。

从仡佬族传说中推断,务川山高险峻,符合“仡佬族住山旮旯”的地理特征,古代早有仡佬先民炼汞进贡的记载。

仡佬族历史上曾被彝族、苗族、满族、汉族等征服,使得原本聚族而居的仡佬族不得不开始漫长的逃亡求生之旅,出现仡佬族在南方各地呈现点状聚村居住。

仡佬族本是弱小的民族,经历濮人、僚人、仡佬三个阶段演进。

在不断的被征服过程中,写就了仡佬族充满辛酸的历史。

仡佬部族分居各地,不断逃亡,各个支系渐次分化,弱化了民族整体特征。

在逃亡寻生过程中,各支系有不同的图腾崇拜,相传一支仡佬部族在逃亡过程中,躲藏到山洞,蜘蛛及时织网,躲过了一场劫难,这支仡佬族后来以蜘蛛为图腾崇拜。

历代的民族纷争,是导致仡佬文明陨落的主要原因。

二是民族融合。

不管是濮人、僚人、仡佬,从族聚到族散,散居到各地的仡佬先民渐渐丢失了自己的民族特征,融入其它民族,先进开始讲汉话,穿汉服,与汉族通婚,随汉族的人情风俗。

民族特征被逐渐消解,走向式微。

从大坪汉墓出土的文物显示,仡佬族的民族融合早在汉代就开始了,仡佬先民采砂炼汞,汉人同时已在务川这片土地上居住,仡佬文明与中原文明相比,处于明显的弱势地位,汉文化消解仡佬文化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在相对僻远的部族,仡佬文
明才得以较长时间的保存和传承。

在务川最偏远的茅天,蕉坝等地,当地居民一直认为自己是“古老族”后裔,就是例证。

仡佬族的融合加剧了本民族的弱化,同时也加快了仡佬的社会进程,让务川本埠更具有神奇的民族寻根色彩。

三是民族藏匿。

仡佬先民由于长期受到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经过迁徙、融合,民族弱化加剧,民族凝聚力的弱化,加上民族非平等,使仡佬先民们不敢承认自己的民族身份,被迫将自己的民族身份隐藏起来,自称汉人。

现在我们似乎有更多民族归真的证据:风俗习惯为民族甄别提供一些依据--务川独特的饮食文化、丧葬文化、节气文化。

如饮食文化中的“三幺台”,丧葬文化的“悬棺葬”,节气文化中“吃新节”,这些都是独有的民族甄别依据。

还有务川“大贰”成为仡佬独特的符号。

这些民族符号的存在,使得原本不敢承认自己民族身份的仡佬族后裔,在民族平等的今天,恢复了自己的民族成分。

一件件文物,中耳相传的民间传说,零星的史料记载,一幅幅仡佬先民画图(尤以台湾出版的《苗蛮图册》为最),让我们依稀看到仡佬先民生活的冰山一角:一场场硝烟弥漫的争斗,折戟沉沙,败走的民族灾难,被迫四处流浪的漂泊感,无一不在地诉说着这个民族的深重的灾难。

仡佬
后裔们,于是在近代开始了民族的寻根之旅,祈求找回自己失落的文明,皈依自己民族的精神家园,构筑起自己传承血脉的信念。

现代化进程也是个工业文明战胜农业文明的进程,随着工业文明的推进,仡佬后裔们的本真民族特点会渐次式微,如何保护自己民族特色,挖掘本民族的民族资源,继续民族的寻根之旅,显得尤为重。

首先民族资源的挖掘与整理。

仡佬族现呈点状分布南方几省,在越南也是仡佬移民,作为“采砂炼汞,仡佬之源”的务川,应当承担民族资源整合的重任,加快仡佬村落的民族资源调查,把必要的资源“移植”到务川,使之一代代传承。

目前,县域内的民族资源还有待进一步在学术的高度重新提炼,对民间艺术还有待进一步整理,对民族风俗习惯还有待进一步归纳,对民族的文化还有待进一步宣传。

民族文化的传承我们做工作好像还不够。

传承民族文化的主体在青少年,今天,我们在校园里看不到一本有关仡佬族的民族读本,作为文化传承主体的教师,对本民族的历史渊源知之甚少。

我们应该清醒认识到,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

加快民族宣传,把加快校本课程的开放作为重要突破口,或许我们在民族发展上才有可能持续性地有所作为。

仡佬族,一个漂泊的民族,一个永远在寻根的民族,注定我们务川永远处于寻根的旅途,注定我们要永远为失落的
仡佬文明奋斗。

既然我们在建设工业文明上处于劣势,我们何然不可把加快民族资源开发转化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势呢!把建设乡风文明、生态文明、民族文明作为务川自治县工作的中心,不必去过多追求GDP,大打务川发展的民族牌,培育自己的仡佬族艺人和创作团队,加快民族非物质文化的抢救工作,形成民族人才培养机制,或许是促进务川发展又一重要途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