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面地域风格二胡流派的旗帜
二胡演奏中地域风格演奏技法之比较

二胡演奏中地域风格演奏技法之比较摘要:二胡演奏艺术发展至今已有百余年。
在此过程中二胡在结合地方音乐、戏曲特色的基础上不断推陈出新,当然其演奏技法也在传承和开拓中持续发展。
中国多元的地理文化格局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二胡曲目的创作与演奏风格。
而在二胡演奏过程中,能够较好地区分不同地域风格演奏技法和曲目特色非常重要,这有利于二胡曲目音乐意境的最佳呈现。
关键词:二胡演奏;技法;地域风格中图分类号:J632.2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0438(2021)08-0099-03(淮南师范学院音乐学院安徽淮南232000)二胡作为一种外来乐器在中国经历百余年的融合发展已经成为富有中华传统韵味的民族乐器,具有音质抒情优美、艺术呈现丰富的特质,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
我国地域辽阔,在地域文化上南北各具特色,这在二胡作品风格上也体现得较为明显。
在二胡演奏的地域风格演化进程中,南方主要侧重江南曲风,旋律以柔和、悠扬为主,曲调迂回曲折;而北方二胡主要集中于陕西、河南等地,旋律以跳跃舒展为主,曲调浑厚、奔放、高亢。
此外,二胡作为戏曲伴奏的主要乐器在其发展进程中,一直有大量戏曲元素融入而戏曲音乐本身也为二胡作曲提供源源不断的素材和灵感。
二胡演奏从地域流派划分上可以分为北派、南派、秦派、豫派四类,受地域与民俗戏曲文化的影响,各派二胡音乐、演奏皆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
具体说来,江南二胡乐曲深受江浙丝竹音乐的影响,在演奏风格上追求旋律的细腻流畅、婉转动人,节奏柔和、韵律优雅、力度起伏呈橄榄式,常以内外弦交替的润色手法让江南丝竹奏乐变得灵动流畅、恬静素雅。
东北二胡倾向于用多样的滑音来呈现乐曲,非常重视不同弓法为乐曲呈现带来的重大意义,在激情动荡的旋律展示中强调一音一拍一弓,而且在力度和弓速的要求上较为严格,让人感受东北音乐中那种特有的活泼、灵动、爽直的音乐风格。
陕西二胡以秦腔、陕北民歌为底蕴,其总体调式主音以上下四、五度音符为旋律主干,通过灵活运用秦腔调式贴切地展示出陕北黄土地中粗犷高亢、洒脱自如的音乐风格[1]。
谁是“胡”?--也谈中古时期的“胡”称

谁是“胡”?--也谈中古时期的“胡”称
徐汉杰
【期刊名称】《呼伦贝尔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6(24)3
【摘要】众所周知“胡”的概念一般是指与“汉”相对的外族群体。
而在中古时期,如果细究,“胡”的概念其实没有那么简单。
它有时候是北方外族的通称,有时又常常是某些民族的专称。
另外中古时期的“胡”称在情感上还带有贬义色彩,这种情感上的变动导致外族对“胡”称的讳言,从而又反过来作用于“胡”称的指代范围。
【总页数】6页(P13-18)
【作者】徐汉杰
【作者单位】内蒙古师范大学内蒙古呼和浩特 01002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23
【相关文献】
1.二胡演奏的艺术表现力--兼谈二胡教学 [J], 李墨
2.胡薇元卒年考--兼谈胡薇元与赵熙的交游 [J], 毛欣然
3.胡建国山水画作品谈胡建国工笔山水画的写意性 [J], 舟樯;
4.谈二胡曲《二胡随想曲第二号—蒙风》演奏风格 [J], 刘毅
5.一面地域风格二胡流派的旗帜——谈鲁日融先生与秦派二胡学科建设 [J], 郭琴星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丝绸之路与二胡艺术的传播

丝绸之路与二胡艺术的传播丝绸之路是一条从中国西北地区伊朗、中亚等国家,通往欧洲的古代商业贸易通道。
由于其中包含了众多的文化交流,不仅仅是一条贸易路线,丝绸之路成为了中亚、中东、南亚、东欧以及中国等地区文化交流的路线。
其中传统音乐是文化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二胡,是一种中国传统的弓弦乐器,在丝绸之路交流中也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
早在唐朝,二胡就已经流传到了中亚地区,成为丝绸之路上的代表性乐器之一。
古代丝绸之路是一条连接了东方和西方的交流通道,从彼此的文化和传统中互相受益,形成了一个独特的文化环境和音乐风格。
而在丝绸之路的传播中,二胡也成为了中国音乐文化中的重要一环,广受世界各地音乐爱好者的喜爱。
二胡的音乐特色独特,悠扬动听,弦声低缓,琴音细腻,配乐也简洁明快,与世界其他乐器的音色相呼应,表现出中华文化的优雅和艺术魅力。
除了作为乐器,二胡以其独特的音色和表现力还成为了许多音乐舞蹈作品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代表了中华文化在世界音乐舞台上的一面旗帜。
近些年,伴随着中国国际化进程的发展和世界文化多元化的融合,二胡的知名度和国际影响力也不断提升。
在世界音乐文化交流中,传播的不仅是音乐作品,更重要的是文化的传递与沟通。
丝绸之路和二胡艺术的交流尤为引人注目。
通过丝绸之路的文化传播,二胡的艺术与世界各国的乐器文化进行了相互碰撞和融合。
在这个艺术的大舞台上,不同文化的艺术家互相吸收和借鉴,才得以形成更加丰富多彩、具有独特风格和特色的艺术形态。
因此,丝绸之路和二胡艺术的广泛传播,不仅仅代表了音乐和文化,也代表了两个文化之间的广泛交流和相互影响。
我们可以通过了解丝绸之路和二胡艺术的传播,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文化沟通,从而打破文化壁垒,促进世界文化的交融和繁荣。
关于二胡曲的地域风格特点

关于二胡曲的地域风格特点从二胡的地方风格属性来讲,由于各地域、各民族的音乐语境、语感上的差异,所呈现出来的润腔方式和装饰手法不尽相同。
音高概念产生音律差异和声腔差异;旋律歌唱性和节奏的音律,轻重缓急的变速,表达音乐的张力和情绪的变化等等,都会产生不同的音乐语汇和风格。
本文无力涉及如此广阔的领域,仅从技术方面来探讨地域性的乐曲风格形成的几个重要组成因素。
一、山西二胡曲风格特点秦腔、媚户等地方戏曲是陕西音乐风格的主要代表。
《迷糊调》、《秦腔主题随想曲》、《兰花花叙事曲》等二胡曲都是这一风格二胡曲中代表性的作品。
特定的文化根性创造出特定的音乐文化特色。
其音乐风格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五声调为基础上,由调式主音及上、下方四、五度音构成骨干,形成围绕主音作四度上行或下行的旋律特点。
如《兰花花叙事曲》其主题音调采用信天游为素材,运用了以主音上行或下行四度旋律进行的框架结构,描绘出陕北黄土高原自然的地理环境和生存环境,旋律粗犷、高亢,极富歌唱性。
《秦腔主题随想曲》原为一首板胡曲,作品是以秦腔曲牌为基础发展而成。
在二胡演奏中,沿用了板胡的颤功技法,宽广的旋律线条和铿锵有力的声音,淋漓尽致的展现秦腔音乐豪放的性格和爽朗的特质。
其中“欢音”和“苦音”是形成陕西音乐荡气回肠旋律的重要因素。
“欢音”旋律多表现明朗、热情、粗狂的情绪。
就是运用“宫”为主音,以“3”和“6”为特性因,因而构成的“欢音”宫调式。
“苦音”的旋律则常表现感叹,悲凉的情绪。
为了突出“苦音”我们习惯上将实际演奏的si音略低于本律,从而形成了“苦音”悲凉的旋律色彩。
在演奏陕西风格的乐曲时,首先特别应该注意4、7两个音的处理。
在演奏这两个音时,多采用加揉、垫指滑音、颤指等方法来强调其音乐特点。
二、河南二胡曲风格特点河南位于我国中原地带,在地方剧种豫剧,曲剧,河南大调曲子音乐风格的影响下,形成一整套二胡地方风格演奏技法,风格性二胡乐曲以《河南小曲》,《豫乡行》为代表。
浅议西北风格二胡佳作

浅议西北风格二胡佳作二胡是中国传统乐器之一,其独特的音色和表现力在音乐界享有盛誉。
而西北地区的二胡演奏风格更是独树一帜,充分展现了西北地区的文化传统和民间风情。
今天,我们将探讨一些代表性的西北风格二胡佳作,带领大家领略西北风情的独特魅力。
西北地区的二胡风格主要包括陕西派、宁夏派和甘肃派等,每种风格都有其独特的音乐特点和表现形式。
以陕西派为代表的西北风格二胡作品更是在国内外享有盛誉。
陕西派二胡作品以其豪迈、深沉的音乐特色而著称,在表现西北地域特色和民俗风情方面尤为突出。
首先要介绍的西北风格二胡佳作之一是《二泉映月》。
这首曲子由著名的陕西二胡演奏家二泉所创作,其表现出的深沉与豪迈正是陕西风格二胡的代表。
整个曲子运用了古老的陕西民间音乐元素,以及二胡的独特演奏技巧,将月光和二泉的意境描绘得淋漓尽致,给人以深沉悠远之感。
《二泉映月》不仅在中国享有盛誉,更是成为中国音乐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深受国内外音乐家和音乐爱好者的喜爱。
另一首广受欢迎的西北风格二胡佳作是《红梅赞》。
这首曲子表现出了西北地区特有的高原风情和宁静美景,与《二泉映月》的豪迈雄壮形成鲜明对比。
《红梅赞》以婉转、悠扬的旋律展现了中国西北地区高原的广袤和红梅花的傲然怒放,给人以清新、舒缓之感。
这种风格的二胡曲目在表现西北地区的自然美景方面有着独到的魅力,使人们仿佛置身于高原之上,感受到了大自然的宁静和美好。
除了陕西风格的二胡作品外,甘肃风格的二胡作品也是备受推崇。
《驼铃》就是一首典型的甘肃风格二胡佳作。
这首曲子悠扬典雅,具有很强的田园意境。
通过二胡的演奏,再现了甘肃大地的广袤和驼铃游人的宁静,使人们感受到了大漠的壮阔和草原的深远。
这种风格的二胡曲目在表达田园风情方面有着独到的魅力,深受广大音乐爱好者的喜爱。
西北地区的二胡作品还包括了许多其他著名的曲目,如《渔舟唱晚》、《草原情歌》、《塞上曲》等等。
这些曲目不仅在国内受到热烈追捧,更是在国际上广为流传,成为了中国音乐文化的一部分。
浅议西北风格二胡佳作

浅议西北风格二胡佳作西北风格二胡音乐作品是中国传统音乐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独特的风格和表现形式使之成为了当今民乐界中备受关注的一类作品。
而在众多的西北风格二胡佳作中,有一些作品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鲜明的民族特色脱颖而出,成为了广受欢迎的经典之作。
在本文中,我们将对一些代表性的西北风格二胡佳作进行浅议,以期能够更好地展现西北风格二胡音乐的独特魅力。
谈到西北风格二胡音乐,就不得不提到其强烈的地域特色。
西北地区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不同的民族文化在这里得到了充分的融合和交融,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化传统。
正是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西北风格二胡音乐才得以形成并得以传承和发展。
西北风格二胡音乐以其豪放激昂的情感表达和雄浑壮美的音乐形式而著称,其音乐作品往往能够通过简洁明快的旋律和激烈激越的演奏方式表现出西北地区独有的民族气息和文化底蕴。
在西北风格二胡音乐作品中,有一首名为《马踏飞燕》的曲目深受广大听众的喜爱和赞誉。
这首曲目是由著名二胡演奏家华彦钧所创作并演奏的一首具有鲜明西北风格特色的二胡独奏曲。
《马踏飞燕》这首曲目以其豪放激昂的旋律和充沛澎湃的情感展现了西北地区广袤壮丽的草原风情,让人仿佛置身于广袤无垠的大草原上,感受到那一片纯净自然的美好神奇。
除了《马踏飞燕》外,还有一首名为《驼铃》的西北风格二胡曲目也是备受推崇的一部经典之作。
该曲目以其简练清晰的旋律和活泼跌宕的节奏展现了西北地区独有的荒凉辽阔的风景,让人仿佛能够听到荒漠中驼队行进的清脆铃声,感受到那一份沉稳深沉的生命力和激情活力。
还有一首名为《敖包吐艳》的西北风格二胡曲目也是不容忽视的一部精彩之作。
该曲目以其深厚悠远的旋律和激烈激越的表演形式展现了西北地区独有的宏伟辉煌的民族文化,让人仿佛置身于一片神秘莫测的宗教仪式之中,感受到那一份虔诚神圣的崇拜情感和庄严肃穆的仪式气氛。
西北风格二胡音乐作品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鲜明的民族特色成为了当今民乐界中备受关注的一类作品。
板胡的地方演奏风格与流派

板胡的地方演奏风格与流派板胡,是中国传统弦乐器之一,亦称琵琶胡、架胡等。
它具有独特的音色和韵味,广泛用于民间音乐演奏和流派发展。
在中国各地,板胡的演奏风格和流派各具特色,丰富多样。
本文将从地区的角度,介绍几个具有代表性的板胡演奏风格和流派。
一、北京流派:古朴端庄的艺术表现北京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中心,也是板胡演奏风格与流派的发源地之一。
北京流派的演奏风格受到明清时期宫廷音乐的影响,以古朴端庄、高亢激昂、加入许多滑音装饰等特点而闻名。
演奏者通过技巧娴熟的左手滑音和右手的拨弦,给人以深沉迷人的感觉。
著名的板胡演奏家张曙光就是北京流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以纯熟的技巧和充满情感的演奏风格,赢得了广大乐迷的喜爱。
二、上海流派:灵动婉转的独特风格上海是中国东部沿海地区的经济和文化中心,也孕育了独特的板胡演奏风格与流派。
上海流派的演奏风格受到外来音乐的影响,融合了西方音乐元素,呈现出灵动婉转的风格。
演奏者常常运用琵琶般的演奏技法,使得音乐更加细腻、丰富多彩。
杨昆琮是上海流派的代表人物,他的演奏风格独特,将古典与现代结合,创作出许多具有审美价值的作品。
三、四川流派:热情豪放的西南风情韵味四川是中国西南地区的一个重要省份,也是板胡演奏的重要发源地之一。
四川流派的演奏风格受到川剧和民间音乐的影响,以热情豪放、激情四溢的特点而著称。
演奏者通常以高亢的音色和独特的技巧展现出西南地区的独特风情。
四川省艺术团板胡演奏家张文生是四川流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将川剧和板胡演奏技巧相结合,创作出许多具有地方特色的作品。
四、广东流派:婉约细腻的粤剧音乐风格广东是中国南方的一个重要省份,也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
广东流派的演奏风格受到粤剧和南派音乐的影响,以婉约细腻、华丽动人的特点而闻名。
演奏者常常通过细腻的演奏技巧和音色表现出广东地区丰富多彩的音乐风情。
广东音乐学院教授黄英是广东流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她的演奏风格独特,将粤剧和板胡演奏相结合,创造出独特的音乐韵味。
浅议西北风格二胡佳作

浅议西北风格二胡佳作西北风格二胡佳作是指以西北地区音乐特色为主题和基础,运用二胡演奏技巧和艺术表达手法所创造的具有独特风格和高艺术水准的作品。
西北地区是中国独特的音乐文化发源地之一,其音乐风格鲜明、独特而且充满激情。
西北地区的音乐常以雄壮、豪迈、激昂为特点,这和该地区的地理环境和民族文化密不可分。
而二胡作为西北地区音乐的代表性乐器之一,与西北风格的音乐结合产生了更加独特的艺术魅力。
西北风格二胡佳作在曲调和演奏方式上都有一些独特之处。
首先是曲调,西北风格二胡佳作往往强调音乐的张力和节奏感,常常采用多调式和调性转换,使得曲调更加丰富多样,旋律曲线更加生动。
其次是演奏方式,西北风格二胡佳作更加注重韵律感和表现力,演奏时注重强弱音的对比和变化,使得乐曲更加生动有力。
西北风格二胡佳作的艺术水准也是非常高的。
首先是曲稳端庄,曲调舒缓,音色丰满。
其次是演奏技巧高超,演奏者在演奏过程中能够充分发挥二胡的表现力,使得乐曲更加细腻、动人。
再次是表现手法独特,西北风格二胡佳作常常使用大背景、大对位等手法,通过演奏者与乐器之间的对话和互动,表现出丰富的情感和意境。
西北风格二胡佳作在音乐传承和创新方面也有很大的意义。
一方面,它继承了西北地区音乐的传统,保留了西北音乐特色的同时又进行了创新和发展,使得二胡这一传统乐器在西北音乐中得以发挥更大的作用。
它也开辟了二胡音乐的新领域,丰富了二胡的演奏技巧和表现手法,为二胡音乐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借鉴和启示。
西北风格二胡佳作以其独特的风格和高水准的艺术表达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们关注和喜爱。
它既是西北地区音乐的杰出代表,也是二胡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西北风格二胡佳作还将继续有新的发展和突破,为我们带来更多美妙的音乐享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面地域风格二胡流派的旗帜“秦派二胡”作为二胡表演艺术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学派,依托民族乐器二胡为载体,展现了陕西传统音乐特色和本土文化意识,深具西部音乐美学意蕴。
现有作品不少于100首,其中不少作品已在海内外广泛流传。
“秦派二胡”艺术集创作、教学、表演、科研于一体,是新中国、新时代二胡艺术发展的产物,是陕西民族音乐家表现当代中国人文精神的一种创造。
提起“秦派二胡”就不得不提及它的开拓者和领路人——鲁日融先生。
鲁日融先生1954年毕业于西北艺术学院音乐系(西安音乐学院前身),他是学校培养的第一位二胡专业毕业生,也是第一位留校任教的二胡老师。
他以敏锐的眼光和辛勤的耕耘,率领着他的学生们开创了“秦派二胡”艺术,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奋斗,不仅得到了国内专家同仁们的一致认可和好评,还广播海外,扬名美国、东南亚等地。
人们提到“秦派二胡”艺术,提到它的代表作品《秦腔主题随想曲》《迷胡调》……自然,要提到鲁日融先生。
因为“秦派二胡”艺术自诞生起,它的建设、发展、辉煌、成绩,每一步都与鲁日融先生密不可分,可以说处处都凝聚着他的智慧和汗水。
一、鲁日融先生与“秦派二胡”学科的创立每每人们提及“秦派二胡”的形成和创立,总要说起1961年8月文化部在上海召开的“全国艺术院校首届二胡、琵琶教材会议”。
这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次由政府主持召开的就二胡教育、教材建设、二胡音乐创作与演奏等具有历史性的重要会议。
会议期间,中国音乐家协会上海分会还举办了两场民族音乐会,鲁日融先生作为教材会议的代表被邀请于9月4日在上海音乐厅演奏《丰收道情》《迷胡调》两首作品。
当时《文汇报》《新民晚报》评论说:“鲁日融的演奏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是独树一帜的陕西风格演奏家”。
著名二胡艺术家、上海音乐学院教授陆修棠先生则预言:“西安代表鲁日融用陕西戏曲音乐编创的《迷胡调》《秦腔主题随想曲》风格独特,像这样的作品对二胡演奏艺术是有所推动、有所突破的。
将来拓宽发展下去,很可能会形成一种新的流派、新的风格……”二胡界前辈蒋风之先生、刘北茂先生、张季让先生也都对这种新的创作理念给予了充分肯定,并鼓励说:“方向正确,坚持下去,定有收获……”这次会议之后,鲁日融先生更加坚定了创立陕西地域二胡风格流派的构想。
其实,早在这之前,他就已经开始了实现这个构想的努力。
鲁日融先生在学生时代和工作初期,就受到了油达民老师的影响,重视编写有地域特色的教材。
1957年油达民调离之后,鲁日融先生相继编写了《二胡教程》《新编迷胡小曲20首》和六首二胡独奏曲。
这些工作的完成,都是在1961年教材会议之前。
所以说事物的形成大抵都是如此,要经历一个从不自觉到自觉,从无意识到有意识的过程;一个先创造、建设,再梳理、总结的过程。
“秦派二胡”也不例外。
鲁日融先生创立了“秦派二胡”并为之奋斗,然而真正对其梳理和总结却是在1986年。
上世纪80年代,二胡界的老前辈张韶先生又一次提出了二胡派别的概念。
这时的“秦派二胡”还仍然被大家广泛称为“陕西风格二胡流派”。
鲁日融先生在他的文章《“秦派二胡”及其风格技法》中,第一次正式的书面提出“秦派二胡”这一称谓,并明确定义了“秦派二胡”的音乐风格、演奏技法以及其美学特征。
这也是首篇对“秦派二胡”艺术进行研究的论文。
二、鲁日融先生与“秦派二胡”学科的发展和建设一个派别的成立,不是一朝一夕之功,而是一个漫长而充满坎坷的过程。
有了奋斗的目标和方向只是“万里长征第一步”,接下来的努力,才是盖起“秦派二胡”这间大厦的一砖一瓦。
“秦派二胡”之所以能够“立派”,首要条件便是拥有大量的作品。
作为“秦派二胡”的开山鼻祖,鲁日融先生的艺术创作不仅丰富了“秦派二胡”的作品库,更是树立了“秦派二胡”作品的创作方向。
与鲁日融先生攀谈中得知,他从自己创作的20余首二胡曲中,精选出具有秦风秦韵的作品十首,命名为“秦韵十谱”,并出版。
《迷胡调》(1958年)、《秦腔主题随想曲》(与赵振霄合作。
1959年根据同名民族器乐曲移植改编)、《丰收道情》(1960年)、《信天游》(1961年)、《欢乐的秦川》(1964年)、《赶车》(1967年)、《采花》(1979年)、《曲江吟》(1979年初稿,1987年修改定稿)、《长安社火》(1981年与赵季平合作创作民族管弦乐版,1986年改为二胡独奏版)、《迷胡主题变奏曲》(2021年)从上述作品中,不难看出,鲁日融先生的“秦派二胡”创作所具有的特点:首先,半数以上的作品集中在1976年之前。
这个时期正是“秦派二胡”的“成长期”。
相对于“秦派二胡”的其他作品,如上世纪70年代的《送肥路上》(关铭、吴桐曲)、80年代的《兰花花叙事曲》(关铭曲)、《秦川谣》(吴桐曲)等,鲁日融先生的创作可以说“开秦派二胡创作之先河”。
给后面的“秦派二胡”创作奠定了基础,指明了方向。
其次,所有作品无一例外都是取材于陕西民族民间音乐。
如《迷胡调》《采花》取材于关中地方戏曲——迷胡;《信天游》取材于陕北民歌;《丰收道情》取材于陕北道情;《秦腔主题随想曲》《长安社火》取材于秦腔;《欢乐的秦川》取材于关中韩城秧歌;《曲江吟》取材于碗碗腔……这些作品,体现了“秦派二胡”博大的文化容量和蓬勃的艺术生命力。
再次,鲁日融先生的创作从1958年直至2021年,时间跨度之大不禁令人赞叹,一方面体现出先生笔耕不辍,不断为“秦派二胡”建设“添砖加瓦”;另一方面,更体现出先生敢于创新、与时俱进,以导师的身份不断为“秦派二胡”的发展“领航引路”。
“任何艺术流派的形成,绝不是靠一两个人或一两首作品,它必须有一个几代艺术家组成的‘传承带’,它还要有一系列代表曲目及由此构成的技法和风格”。
一个人不能叫做派别,一个派别至少应该有一群人组成一个具有明确传承关系的整体。
鲁日融先生作为西安音乐学院的二胡教师,正是为“秦派二胡”培养出了一代又一代的“后来者”和“接班人”。
这一代代的传承队伍,见证了“秦派二胡”艺术的形成和发展,这个队伍里的每个人,都与鲁日融先生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师承关系。
用先生的话说:“西安音乐学院是培养‘秦派二胡’艺术的摇篮”。
西安音乐学院在“秦派二胡”的发展和建设中是重要的基地,是传承的“第一线”。
這个队伍里,一部分留校工作,沿着鲁日融先生给出的方向,将“秦派二胡”继续传承下去。
更有相当一部分走向了演出团体、艺术研究机构等工作岗位,成为中央和地方专业院团的演奏家。
他们都在各自不同的工作岗位上传播着“秦派二胡”艺术。
这个庞大的传承、传播群体有一个共同的“根”——鲁日融先生。
三、鲁日融先生对“秦派二胡”学科建设的贡献为了拓展“秦派二胡”的艺术发展空间,鲁日融先生在长期的创作和舞台实践中,进行了深度的思考和探索。
通过发表论文、著书立说、编创教材等一系列工作来系统化、科学化、规范化“秦派二胡”建设,奠定了“秦派二胡”艺术的理论基础。
早在上世纪60年代初,鲁日融先生就开始着手编创“秦派二胡”的教材,他编写的《二胡教程》(上、中、下三册)以及《新编迷胡小曲20首》在1961年的“教材会议”上得以展示,并受到与会专家的一致认可与好评。
后来,这部《二胡教程》于1976年重新补充修订为上、下两册,成为“秦派二胡”的基本教材。
先生还为“秦派二胡”编创了百余首练习曲。
鲁日融先生撰写过多篇有关秦派二胡的文论,其中《“秦派二胡”及其风格技法》、《“秦派二胡”的形成与发展》成为学习、研究秦派二胡的重要文献。
《“秦派二胡”及其风格技法》发表于1986年的《群众音乐》刊物和天津音乐学院学报《音乐学习》,文章从“秦派二胡”音阶、调式特征、演奏技法等诸多方面,深度剖析了“秦派二胡”的风格特征,其分析模式也成为后人研究和解析“秦派二胡”的蓝本。
《“秦派二胡”的形成与发展》发表于2021年,这篇论文不但将“秦派二胡”的“身世来历”“成长过程”讲述的细致、翔实,更提出了“抓创作”“讲理论”“重教育”“促演奏”的四大指导性指示。
作为陕西省民族管弦乐学会会长,2021年他先后主持编写的《“长安乐派”研究文集》(17篇)和《秦派二胡曲论》,是两本关于“长安乐派”“秦派二胡”的大型著作,其中收编了“秦派二胡”曲谱33首,收录研究文论22篇;2021年出版《“秦派二胡”研究文论》,分“缘启篇”“耕耘篇”“探索篇”和“情缘篇”四大板块,收集论文共计37篇,16万余字。
除了在理论方面的贡献外,鲁日融先生还言传身教,通过演出、讲学和学术交流等活动,推动“秦派二胡”的传播与发展。
“艺术流派固然是人物、传承、作品三要素缺一不可,但是创造流派的人物如无艺术与人格魅力,那将是不可想象的。
中国历史上的戏曲流派哪一个不是这样呢?”“秦派二胡”艺术之所以有今天的成就,与首任“艺术总监”鲁日融先生的艺术魅力与人格魅力是密不可分的。
鲁日融先生对于“秦派二胡”的艺术定位非常准确。
不论是他编创的练习曲或是乐曲,无一不是从丰富的陕西地域音乐文化的土壤里汲取营养,这种“营养”有多种元素,又相对风格统一。
如陕北、陕南的民歌;关中的秧歌、社火;戏曲秦腔、迷胡、碗碗腔等等,虽然种类繁多,但无一不是陕西特色,无一不是体现了浓郁的“秦地”风韵。
这种植根传统的态度和艺术理念,支撑了“秦派二胡”走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历程,保持着蓬勃的艺术生命力。
鲁日融先生非常重视教材的建设和人才的培养。
“秦派二胡”的教材建设在先生的开创和带领下,可以说是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少到多、从简到繁、循序渐进不断地发展着,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目前已初具规模,而且已是琳琅满目、丰富多彩。
而“秦派二胡”作品则更是一代接一代不断有新曲目的涌现。
这种“接力”得益于鲁日融先生对于艺术和传承的严格要求。
鲁日融先生十分重视人才的传承和培养。
笔者作为新世纪“秦派二胡”接班人中的一员,虽然没有机会直接师从于鲁日融先生,但在一些演出和比赛的准备过程中,都曾亲身感受过先生的言传身教、聆听过先生的教诲。
可以说,西安音乐学院每一位二胡青年教师都得到过先生在艺术上的关心和指导。
鲁日融先生“善于”宣传和推广“秦派二胡”。
笔者认为,鲁日融先生不但是一位优秀的艺术家和教育家,更是一位出色的社会活动家。
“秦派二胡”之所以有今天的声誉,除了几代人的努力外,与宣传和展示也是分不开的。
《迷胡调》、《秦腔主题随想曲》等脍炙人口的名曲得以流传,无不是通过演出、比赛和学术交流。
这些都得益于鲁日融先生的艺术理念和人格魅力。
先生在艺术上不保守,更没有门户之见。
遇人请教,他总是“倾囊相授”。
由于鲁日融先生毫无保留的传授,使得“秦派二胡”得以在“异地”绽放出夺目的光彩,使“秦派二胡”广泛的传播于海内外。
可以肯定的说,鲁日融先生是“秦派二胡”这一地域风格二胡流派的“一杆大旗”,而继往开来的“秦派二胡”人,顺着这面“旗帜”指引的方向,一定能够将它发扬光大,为祖国的民族音乐文化平添一抹亮丽的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