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燃烧条件实验的创新

合集下载

案例16 《探究燃烧的条件》实验的改进

案例16 《探究燃烧的条件》实验的改进

案例16 《探究燃烧的条件》实验的改进实验名称《探究燃烧的条件》实验的改进实验目的通过简单实用的实验,探究可燃物燃烧的条件:1、可燃物要与氧气充分接触2、要使可燃物达到燃烧时所需的最低温度。

实验原理利用白磷和红磷的着火点不同,但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都能与氧气发生反应,而生成的白烟五氧化二磷对人体有害。

实验仪器及药品改进1、大烧杯(500ml)、大试管两支、橡皮塞两个、镊子、坩埚钳、酒精灯、药匙、滤纸、火柴、红磷、白磷、一试管氧气(或空气)、热水改进2、同上两个气球(白色和红色)改进3、烧杯(500ml)、铜片(平整)、两个小集气瓶、镊子、酒精灯、坩埚钳、药匙、滤纸、火柴红磷白磷一试管氧气(或空气)热水实验装置教材图图1 图2 图3实验步骤及现象改进1:(见图1)(1)在大烧杯中加入四分之三大约80 ℃左右的热水,用镊子取两小块白磷,一块放入热水中,一块用滤纸擦干表面的水后放入干燥的大试管中塞上橡皮塞,在另一个干燥的烧杯中加入少量红磷,将两个试管同时放入盛热水的大烧杯中,观察现象。

(2)将收集氧气的大试管倒扣在热水中,用坩埚钳在水面下取下橡皮塞,扣住水中的白磷,观察现象。

改进2:(白磷量多时使用)(见图2)同上。

改进3:(见图3)(1)在大烧杯中加入四分之三大约80℃左右的热水,向其中加入一小块白磷,在大烧杯上放一块平整的铜片,左边放一小块表面用滤纸吸干水分的白磷,右边放少量红磷,观察现象。

(2)将收集氧气的大试管倒扣在热水中,用坩埚钳在水面下取下橡皮塞,扣住水中的白磷,观察现象。

仪器的组装说明:(注意事项)①大试管要干燥,白磷表面的水分要擦干。

②白磷的量不要太大,尤其是放在热水中的白磷,小绿豆大小即可。

③大烧杯里的热水占四分之三。

④往铜片上先放红磷,再放白磷,以免白磷先燃烧。

⑤燃烧后试管中或铜片上的白磷可能没燃完,小心处理。

高中化学实验创新设计 3篇

高中化学实验创新设计 3篇

高中化学实验创新设计 3篇探究物质燃烧的条件一、实验在教材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探究物质燃烧的条件,是化学上册第七单元的一个重要的实验.通过这个实验可以让学生明白物质的燃烧需要的一个条件:温度达到着火点.二、原实验存在的不足之处教材中的原型实验有以下几个不足的地方:1、白磷燃烧时有可能会溅起来,从而引起边上的红磷燃烧,导致出现的实验现象和教材中的实验现象有不同的地方,引起学生的歧义,认为红磷与白磷的着火点一样,达不到教材中实验希望达到的要求.2、白磷燃烧产生的五氧化二磷是一种有剧毒的物质,扩散到空气中会对空气造成污染,引起人体的中毒.三、实验的创新与改进之处通过我对实验的实践与探究,我在实际的教学中对实验进行了以下几个地方的改进:1、用两根试管代替铜片,把红磷和白磷分别放到试管里面进行反应.这样可以把试管放入热水中,加快反应的速度.2、在装有白磷的试管壁放入用氢氧化钠沾湿的海绵,这样白磷燃烧产生的五氧化二磷就可以利用和氢氧化钠反应的性质进行有效的吸收,避免大量的五氧化二磷排放到空气中.四、实验器材:铁架台(带铁夹),试管,烧杯,海绵,白磷,红磷,氢氧化钠五、实验原理及装置说明图4P+5O2=(等号上方标条件:点燃)2P2O5 6NaOH+ P2O5=2Na3PO4+3H2O六、实验过程1、取两支试管A、B,向A试管里装入适量的红磷,放入圆孔内.2、用镊子把切好的白磷放入B试管里.3、向B试管壁上放入海绵,蘸好氢氧化钠溶液,把试管放入圆孔内.4、把A、B两支试管放入烧杯里,向烧杯中注入80℃的热水.七、实验效果热水注入烧杯后不久,B试管中的白磷开始燃烧,产生大量的白烟,试管里充满白烟,过段时间,白烟慢慢变淡,导管口没有白烟冒出.A试管里的红磷没有燃烧.八、自我评价本实验是在原改进实验的基础上进行的改进,通过采用试管代替铜板,有效的解决了反应时间比较长,白磷引燃红磷以及排放的五氧化二磷无法处理的难题,而且操作相对而言属于比较简单的.特别是氢氧化钠的采用,解决了一些改进实验对五氧化二磷只收集不处理的不足.:探究质量守恒定律设计意图:通过自制简易实验装置,争用较少的实验步骤和实验药品,在较短时间内完成实验,对于定量性实验还要考虑系统误差小。

九年级化学实验燃烧的条件创新方案

九年级化学实验燃烧的条件创新方案

《燃烧的条件》实验创新方案一、创新实验名称:燃烧的条件作者:徐秀工作单位:龙山县第二中学二、创新实验目的:2012新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实验[7-1]探究“燃烧条件”的实验(第128页),虽然现象比较明显,但存在以下不足:1、实验时间长:实验在冬天且敞开的条件下,利用水蒸汽传热,效果不佳。

2、污染大:本实验要求在通风橱内进行,白磷在铜片上燃烧时,会产生大量的白烟(P2O5),弥漫教室造成污染,影响师生身体健康,不符合绿色化学理念。

3、存在安全隐患:向热水下通氧气时,水下白磷会到处“乱跑”,部分白磷会浮于水面,剧烈燃烧甚至飞溅,不安全。

4、实验可控性差:热水中白磷呈液态,通氧气时易成碎末不易控制,很难看到燃烧现象。

为使实验更科学、环保,现象更明显,对该实验作如下改进。

三、实验仪器及用品:大烧杯、酒精灯、大试管、小试管、橡皮塞、胶头滴管、滤纸、红磷、白磷、药匙、镊子、热水、玻璃管、试管夹、气球、火柴、滤纸。

四、实验装置图及说明:1、将原来白磷和红磷放在薄铜片上改为放在大试管里,并用带导管和气球的橡皮塞塞紧;2、将原来白磷用硬纸圈圈住放热水在热水中改为放在小试管里并浸没于水中;3、加热盛有大试管的烧杯。

五、实验操作:1、取三支试管,将一支小试管与一支大试管用胶带绑定,并将两支大试管编号为1、2,两个单孔橡胶塞上的导管绑好气球(课前完成)。

2、向500ml的烧杯中加入约400ml热水,再放在放有石棉网的三脚架上。

3、取少量干燥的红磷放入到1号试管,再塞上橡胶塞。

4、取两小块白磷,分别装入2号试管和小试管,将2号试管塞号橡胶塞,并向小试管内加入热水。

5、实验准备就绪后,将三支试管同时放入盛有热水的烧杯中,就开始计时。

6、向小试管内通入氧气,这里氧气最好是通到白磷燃烧完全为止。

7、实验结束后,再拆卸装置、清洗仪器和整理桌面(最后完成)。

六、实验创新点及其意义:1、通过实验,得出可燃物燃烧的条件并且现象明显、设计严密,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思维;2、通过实验,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3、通过实验,让学生体验到科学探究的乐趣,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敢于质疑,勇于创新的精神。

对可燃物燃烧条件探究实验的创新设计

对可燃物燃烧条件探究实验的创新设计

5 0 m1 注射器 1 个, 止 水 夹 2只 , 乳 胶 管 3根 , “ Y” 形 和直 角 玻 璃导 管 各 1个 , 氢 氧 化 钠溶 液 , 红 墨 水
等。
严谨 , 让 白磷 再次 燃烧 , 需 使 白磷再 与空 气 接触 , 但
由于试 管 内 的空气 有 限 , 所 以需 进 行 以下 操 作 。 继
泡后 , 其 表 面温 度 已 经达 到 着 火 点 , 故 此 时 可 观察 到 白磷 马上燃 烧起 来 。再次 抽动 注射 器 , 使 热 水 淹 没 燃烧匙 , 可 观察 到 白磷 不再燃 烧 。为使 实 验更 为
3 制 作 材料
2 7 mmX 2 0 0 mm 试 管 1支 , 铁架台 , 铁夹 , 燃 烧 匙 1个 , 5 0 0 ml 烧 杯 1个 , 6号 软 胶 塞 1个 ,
2 . 2 用途
本 教具 适用 于 利 用 白磷 来 探 究 可燃 物 的燃 烧 条件。
它仍未 燃烧 , 这 是 因 为 白磷 处 于 水 中, 水 将 白磷 与 试 管 内的 空气 隔 绝 了 。慢慢 推 动 注 射 器 使 管 内 的 水 位 下降 , 使 白磷 与 空气 接 触 , 因 白磷 在 热水 中 浸
4 制 作 方 法
( 1 ) 用 打 孔器 ( 或小 型 电钻 ) 在 6 号 软胶 塞上 戳

个 小孔 , 使 燃烧 匙 的铁 丝 能较 紧地 穿 过 软 胶 塞 ;
( 2 ) 通 过淬 火 手 段 在试 管 底 端 打 一 个 小 孔 , 即
其 对 可燃 物燃 烧 两 个 必 备 条件 的探 究 、阐述 并 不

室 里 的 仪 器 制 作 而 成, 便 于 教师 自制 。

九年级化学燃烧实验------改进探究燃烧条件的创新设计

九年级化学燃烧实验------改进探究燃烧条件的创新设计

探究燃烧条件的创新设计临澧县新安中学江姿一、实验或器材在教材中所处的地位与作用化学实验在化学教学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是任何其他教学方法无法替代的。

一个设计合理的演示实验,既可以帮助学生掌握化学概念,又有利于突破教学难点,更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燃烧条件的探究是初中化学中一个很重要的演示实验,它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本教材的演示实验现象不明显,操作不安全,且污染环境,不利于教学,为此我对该实验进行了改进创新。

二、实验原型及不足之处图一图二实验设计存在以下问题:1.铜片放在烧杯上通过热水的蒸气传热,传热效果较差,白磷需要较长时间才开始燃烧。

2.白磷燃烧后,因为铜片传热快,加上白磷燃烧的火心溅落,会引起另一边的红磷也燃烧。

3.向水中白磷通氧气,白磷会在水里到处“乱跑”并易形成碎末,实验时需要不断追寻,操作起来不太方便,实验现象也不太明显,有时部分白磷会浮于水面而发生燃烧甚至飞溅,白磷易燃且有剧毒,存在安全隐患。

4.白磷燃烧产生的浓烟污染环境。

总之该实验不能体现绿色化学实验要求,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

三、实验创新与改进之处我对实验进行如下改进:图三图四1.我将图一中的红磷和白磷分别放在两支试管中,塞上单孔塞,玻璃导管上各系一只气球,然后将试管放入热水中,观察现象(如图三)。

2.我将图二中的氧气收集在大试管中,然后将大试管直接罩在水中的白磷上,观察现象(如图四)。

四、实验器材烧杯(2个)试管(3个)单孔塞(2个)塞子(1个)气球(2个)玻璃导管(2个)五、实验原理及装置说明图三:在相同的温度下白磷燃烧而红磷不燃烧,说明可燃物燃烧需要达到一定的温度(此温度也就是可燃物燃烧的着火点)。

图四:水中的白磷开始不燃烧但是通入氧气后燃烧,说明可燃物燃烧需要氧气。

六、实验过程1. 将红磷和白磷分别放在两支试管中,塞上单孔塞,玻璃导管上各系一只气球,然后将试管放入热水中,观察现象。

2. 将氧气收集在大试管中,然后将大试管直接罩在水中的白磷上,观察现象。

燃烧条件探究实验的改进

燃烧条件探究实验的改进

实验改进燃烧条件探究实验的改进江苏省宜兴市行知实验学校(214262)薛昊1教材中的实验教材中的实验是:“在500mL的烧杯中注入400mL热水,并放入用硬纸圈圈住的一小块白磷。

在烧杯上盖一片薄铜片,铜片上一端放一堆干燥的红磷,另一端放一小块已用滤纸吸取表面上水的白磷”,用导管对准上述烧杯中的白磷,通入少量氧气(或空气)”(见图1)。

热水白磷图1教材中的实验装置2教材中实验的不足2.1不适于在教室中进行由于白磷、红磷的燃烧产物对人的呼吸道有强烈的刺激,此实验应在通风橱中或抽风设备下进行,而教室中并没有此类设施,所以在教学中此实验往往由演示实验变为教师口头描述O2.2操作不便且现象不明显用导管对准烧杯中的白磷通入氧气时,白磷易被氧气流吹得到处乱跑,不仅给操作带来不便,而且由于不便对准白磷,使得白磷的燃烧现象不明显。

2.3不便于处理实验用具和实验残余物,存在安全隐患白磷具有毒性,且极易燃烧,为安全起见,取用白磷的镀子要在通风厨中用酒精灯灼烧;吸干白磷表面的水的滤纸也要在通风厨中烧掉;实验中用过的水槽要冲洗数遍。

按教材上实验的做法,白磷必须在教室中从试剂瓶中取出,则使用的银子、滤纸和实验后铜片上的残余物不便于处理,从而带来一定的安全隐患。

3实验改进方案为了解决这些问题,笔者进行了改进,实验装置图见图2。

3教学反思由于该节内容是安排在欧姆定律内容的前面,无法直接用伏安法测出导体的电阻,只能通过同一电路(导体两端电压不变)的电流值大小间接地比较电路中的电阻值变化规律,所以是本节课无法绕开的难点。

如果只是通过铅笔组合创新实验来探究导体的电阻与哪些因素有关,感觉实验说服力有些不够,再用数字化传感器与改装后的鎳锯合金丝进行串、并联导体的电阻规律之量化实验探究,强化了导体串、并联电阻改变的本质就是改变了导体的长度或横截面积的道理,为下一步欧姆定律的教学扫除了科学思维的障碍,为后面欧姆定律的应用——串并联电路中电阻规律的理论推导卿了铺垫。

“探究燃烧条件”的教学反思与创新设计

“探究燃烧条件”的教学反思与创新设计
3 4
中小 学实 验与装 备 2 0 1 4年第 5期
第2 4 卷
自制 ・ 改进 ・ 创 新
“ 探究燃烧条件" 的教学反思 与创新设计
甘 肃省 临泽县 第二 中学( 7 3 4 2 0 0 ) 程 明银
化学实 验是 化学 教学 的重要 组成 部 分 , 化 学 实 验 的直观 性 是 学 生 获 得 知 识 、 培 养 能 力 的重 要 途 径 。化学 教师 在教 学 过 程 中做 好 演 示 实 验 尤 其 重 要 。一个设 计合 理 的成功 的演示 实验 , 既 可 以加 深 学生 对化学 知识 的掌 握和理 解 , 又有利 于 突破 教 学 的重 难点 , 更有 利于学 生 了解正 确使用 仪 器及 试 剂
条件 的实验 , 收到 了 良好 的效 果 。
对化 学实 验 的认 识 不 够 , 经 常用 讲 实 验 代 替 做 实 验, 或实验设 计 不够严 密 , 操作 缺乏规 范 , 从 而导 致 实验 教学 中存在 违背课 程标 准要 求 的做 法 , 这 不 利
于学 生科学 素 质 的全 面培 养 , 必 须予 以改进 。
的方 法 和操 作 过 程 。如 果 教 师能 充 分 利 用 演 示 实 验, 它 将能 有效地 激发 学生 学 习化学 的兴 趣 和探究 欲, 更 好地 帮助 学生学 好化 学 。不少化 学 教 师 由于
增加 用 导管 向热 水 中通 氧气 , 热水 中 的 白磷 燃 烧 ,
如 图 2所示 。这 个 实验 对 于燃 烧 条 件 的 得 出起 到 了很 大 的作用 , 通 过两个 简单 的实 验得 出了燃 烧所

差小 , 而 且避 免 了细绳 的体 积 对 实 验 结果 的影 响 。

燃星星之火 燎创新之光--《探究燃烧的条件》创新实验课堂设计

燃星星之火 燎创新之光--《探究燃烧的条件》创新实验课堂设计

2020年4月10日理科考试研究•化学版• 51 •燃星星之火溱创軒之光_《探究燃烧的条件》创新实验课堂设计姚倩(胶州市第十八中学山东青岛266300)摘要:本文通过对化学实验课思考,结合《燃烧的条件》这一节课的内容,设计了这节创新实验课.通过实验设计 和课堂展示两个过程,实现了师生共同实验创新.寓教于乐,寓教于创,本节课展示了教师和学生共同的智慧,以生为 本,教学相长.关键词:课堂设计;燃烧与灭火;创新实验;教学相长我国著名无机化学家、化学教育家戴安邦先生说 过:只传授化学知识和技术的化学教育是片面的,全 面的化学教育要求,既传授化学知识与技能,又训练 科学方法和思维.谨记先生的教诲,笔者在讲授《燃烧 与灭火》一节之后,对于燃烧的条件,进行了深人的实 验探究与创新,希望能提升学生科学探究技能,完善 学生的科学探究素养.以“以生为本,教学相长”的教学理念为支撑,本 文从课题背景目标解读等五个方面进行课例说明.1课题背景本节课基于鲁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课本第六单 元内容,课本上探究燃烧条件实验中实验用品种类繁 多、过程繁琐,燃烧可能产生…定的危险,同时点燃钢 丝棉的实验不可重复.本节课是在《探究燃烧的条件》之后再次走进实验室对课本内容的思考与创新;是对 燃烧与灭火知识的复习和提升;重在使学生进一步体 会“对照实验、控制变量”等实验方法在研究“一种现 象的多种影响因素”时的重要作用.再一次与生活相 联系的实验探究,是学生理解“化学源于生活,化学服 务于生活”的良好素材;是学生认识自我、改进自我、提高自我的最佳途径,是学生自己动手开启实验探究 与创新大门的金钥匙.学生的背景层面:学生已经准确地掌握了物质燃 烧的条件,已经认识到用对照实验法探究燃烧的条 件,已经具备化学实验基本技能,已经在之前的实验 学习中具备了一定的环保意识和创新意识,同时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2目标解读2.1 知识与技能目标(1) 加深对燃烧条件的认识;(2) 进一步了解灭火的原理.2.2 过程与方法目标(1) 通过自主设计实验方案,体验实验探究的过 程,学会运用控制变量法设计对照实验;(2) 通过实验评价,更好地认识自我、改进自我、提高自我.2.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 养成从化学的视角观察生活现象的好习惯;(2) 养成学会观察、学会思考、学会倾听、学会交 流、学会反思、学会创新的科学品质.3教学过程采用“问题衍生教学法”和“翻转课堂教学法”,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本节课的教学过程分为两个阶段:3. 1实验设计阶段布置家庭作业:请小组合作自己设计实验证明物质燃烧的条件,可以对课本实验进行改进,可以对做过的习题实验进行验证,也可以从生活中选择合适的材料进行实验创新.作业时间为一个星期.在此过程中,学生们查阅资料,小组讨论,找到了很多创新点.学生们的认真、执着、热情感染着教师,使教师全力配合他们,积极给予帮助和指导,为最终的课堂展示阶作者简介:姚倩(1985 -),女,山东青岛人,硕士,中学一级教师,研究方向:化学教育,化学创新实验,中学生心理健康,中学生家庭教育指导.• 52 •理科考试研究•化学版 2020年4月10日段打下良好的基础.设计这个作业阶段,是为了用足够长的时间,来开放实验的空间,通过对课本实验的改进与综合,通过对习题实验的验证与改进,通过对生活用品的设计与改造,使学生感受到化学与自己是息息相关的,感受到化学与生活是密切联系的,加深了对燃烧条件的理解,加深了对控制变量法的理解,加深了对化学实验的理解,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拓展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性.3.2课堂展示阶段在课堂教学环节,本节课设计了这样的几个主要的教学环节.3.2.1环节一:回顾旧知引导学生回顾燃烧的三个条件,为后续探究做好知识铺垫和方法铺垫.3.2.2环节二:学生活动探究(1) 合作实验.小组合作完成创新实验,教师规范 学生的实验操作,体会控制变M法在对比实验中的应用.(2) 创新实验展示.在实验展示过程中,有一组学 生利用仿照点滴板节省药品的优点,分别把几滴水和酒精滴加进燃烧匙,用火柴引燃,酒精燃烧水不燃烧,证明燃烧需要有可燃物(如图1所示);另一组同学利用废旧铁丝制作了一个Y型架(如图2所示),分别将石块和纸团放在两边,用两个酒精灯同时引燃,将控制变量法做得更精确,纸团燃烧石块不燃烧,证明燃烧需要有可燃物(如图3所示).同时这个Y型架两边同时放纸团和煤块时,纸团燃烧煤块不燃烧,可以证明燃烧需要温度达到着火点以上(如图4所示).图3图46所示).在小组讨论的过程中,有的同学对氮气的存 在是否影响实验结果产生了质疑,组内交流的过程中 结合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实验证明的氮气不燃烧 不支持燃烧的性质,解决了这个问题.在小组讨论的 过程中,体现了学生知识的系统性、连贯性,体现了小 组合作的重要性,体现了学生敢于质疑敢于挑战的 精神.如图7所示组装仪器并检查装置气密性之后在 试管底部放几块木炭,向其中通人氧气.可以看到木 炭不燃烧,也就是即使氧气充足,木炭在常温下也不 能燃烧.说明燃烧条件之一为温度达到可燃物着火点 以上.停止通氧气,点燃酒精灯,给木炭加热.可以看到图1图2还有的同学利用家中常见的物质:食醋和小苏打 来做实验.在烧杯中放入一定量的小苏打,倒人白醋, 一段时间之后,将燃烧的蜡烛放人,蜡烛熄灭,说明燃 烧需要与充足氧气接触(如图5所示).另一个同学做 了两支蜡烛一支罩烧杯一只不罩烧杯的对照试验,罩 上烧杯的蜡烛熄灭证明燃烧需要有充足的氧气(如图木炭不燃烧,澄清石灰水中有气泡冒出.说明高温条 件下木炭不与足量氧气接触不能燃烧.打开止水夹,向正在加热的试管中通入氧气.可以看到木炭燃烧,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燃烧条件之二为与充足氧气 接触,木炭燃烧产生二氧化碳.撤去酒精灯,向高温下的试管中通入氧气,木炭 燃烧;停止通氧气,木炭不燃烧,整个过程中玻璃制作2020年4月10日理科考试研究•化学版• 53 •的试管始终不燃烧,说明燃烧条件之三为物质具有可 燃性•3.2.4环节四:总结拓展提升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体现学科价值.从 化学走向生活,养成从化学的视角观察生活现象的好 习惯.4创新意义本节课的使用废旧铁丝自制Y形架,食醋和小苏 打,蜡烛,烧杯等材料,实验材料在生活中容易寻找, 实验仪器易于制造,实验过程有趣,实验便于推广.学 生参与积极性非常高,体验到探究的成功与乐趣,提 高了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教师的创新实验中,实验 用品简洁明了,用木炭做实验,药品常见易得,产物不 污染环境,体现了绿色化学的理念;将燃烧过程放在 试管中进行,安全可控,消除安全隐患;实验装置简 单,现象明显,实验成功率高,可反复进行实验,节约 药品,提高效率;实验自身具有对比性.实验确实简单,改进的也只是…点点,呈现的是 教师和学生认真思考的过程,交流共享的勇气,批判 质疑的态度,创新探索的热情,凝聚着热爱生活,热爱 科学之心.5效果评价本节课中,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和谐统一.教师引导学生学习,促进学生发展;学生思维活跃,考虑问题的角度多样,开拓了教师的思路.本节课是师生共同进步与发展的过程.本节课采用翻转课堂教学,提前一周让学生小组合作利用生活用品设计实验证明物质燃烧的条件,为学生提供足够的实验空间和时间,实践了“学生主体”的理念.本节课有着开放的实验环境,采用不同办法来解决问题,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品质,发展学生思维能力,挖掘学生潜能,在“做科学”的探究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参考文献:[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2] 师保国.核心素养的“教”与“评”—以创新素养为 例[J]•人民教育,2017(Z l):47 -50.[3 ]朱清勇.创新设计实验呈现奇妙化学——沪教版初中化学实验创新视角初探[J].化学教与学,2016(02) :81 -83.(收稿曰期:2020 - 01 -08)中考化学中有关共存题的群题技巧郭海珍(白银区武川新村学校甘肃白银730070)摘要:本文主要通过溶液物质共存的条件;微观视角下离子不共存的条件的原理进行分析其中的隐含条件,并列 举历年中考题进行分析论述.物质在同一溶液中能够大量共存;离子在酸性或者碱性溶液中能够大量共存;物质或离子 能够大量共存且形成无色溶液.通过归类教学,能使学生对这类问题有一个明确的解题思路.关键词:共存;物质;离子物质在溶液大量共存的化学原理,是在溶液中两 种离子之间不能结合生成气体,水或者沉淀.做题目 的时候只要将两种离子结合起来,看能否有沉淀,气 体或者水生成就可以判断了.如果有这些反应存在, 则视为不能大量共存.还要看清楚题目中是否有隐含 条件,例如,无色透明,p H大于7或者PH小于7.澄清透明与无色透明不一样,澄清透明意思是均一的溶 液,无色透明意思是没有颜色.物质共存是中考化学 的热点,也是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难点.在共存过 程中,涉及多种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再加上 要对溶液酸碱性方面的综合知识,使共存过程综合性 强.学生普遍感觉做共存题比较难,基于以上考虑,就作者简介:郭海珍(1969 -),女,甘肃白银人,本科,中学高级教师,研究方向:化学教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端插入盛有适量水的塑料瓶内)再加入少量白
磷于试管内,塞上一端可鼓入空气的橡皮塞,
2放021/3入/9 热水中,白磷燃烧。
8
❖ ⑤待白磷熄灭后,间断式地鼓入空气。
❖ ⑥往玻璃管内鼓入氧气
❖ 方案二:
❖ ①取出装有红磷的试管,擦干表面的水,套 上导管(导管的另一端插入盛有适量水的塑 料瓶内),塞上一端可鼓入空气的橡皮塞, 于酒精灯上加热至红磷燃烧,
1、可直接验证燃烧的三个 ❖ 条件的关系 :需同时具备 ❖ 2、也可取代教材中的实验 ❖ ——[实验7-1](教师只需 ❖ 设计相关的讨论题即可)
2021/3/9
11
7、自我评价
❖ 该设计科学性强、安全可靠; ❖ 操作简单、花时短; ❖ 解决了白磷燃烧的污染问题,可很好地
进行环保教育; ❖ 可反复操作,且效果好; ❖ 便于教学。
2021/3/9
12
❖请大家多多指导!
❖谢谢!
2021/3/9
13
放映结束 感谢各位的批评指导!
谢 谢!
让我们共同进步
2021/3/9
14
宜章县麻田镇学校初中部 黄四军
2021/3/9
1
1、实验在教材中所处的地和灭火》中有燃烧条件的演示实验 ——[实验7-1] 是学生认知可燃物燃烧条件的重要探究实验。
2021/3/9
2
2、实验原型及不足之处
2021/3/9
3
实验的不足之处:
❖ ①铜片上的白磷要燃烧,所需时间较长。
❖ ②金属片上即使放少量的白磷,燃烧产生 的白烟也会造成污染。
❖ ③白磷燃烧飞溅时易引燃金属片上的红磷, 损害师生的身体健康。
❖ ④水中的白磷吹氧气时,会四处游动,操
作起来很不方便。花的时间长,却很难看
到明显现象。
2021/3/9
4
3、实验创新与改进之处
❖ 实验创新与改进之处:
❖ ①将铜片改为具支试管放入热水中,传热 快,节省时间。
❖ ②通过鼓入空气,可控制试管内白磷的燃 烧,视觉效果好,学生记忆深刻。
❖ ③白磷和红磷通过具支试管分开,避免了 白磷燃烧飞溅引燃红磷的现象。
❖ ④水中的白磷放在金属圆柱体上,并套上 玻璃管避免了吹氧气时,白磷的四处游动。
2021/3/9
5
4、实验原理及装置说明
实验原理:
❖ 即燃烧的条件: ❖ ①可燃物; ❖ ②空气(或氧气); ❖③达到燃烧所需的 最低温度(着火点)。
2021/3/9
6
装置说明:
2021/3/9
7
方案一: 5、实验过程
❖ ①往大烧杯内倒入约300ml热水,盖上塑料盖
❖ ②取一支具支试管,加入少量红磷,放入热水 中;
❖ ③把玻璃管的一端套上金属圆柱体,放入热水 中,并加入少量白磷,塞上一端可鼓入氧气的 橡皮塞;
❖ ④取另一支具支试管,套上导管(导管的另一
❖ ②待红磷熄灭后,间断式地鼓入空气。
2021/3/9
9
6、实验效果
❖ (1)方案一③④:试管内 白磷燃烧而红磷不燃烧, 说明可燃物燃烧要达到 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
❖ (2)实验⑤白磷时燃 说明可燃物燃烧 要空气
2021/3/9
时灭, 需
10
❖ (3)实验⑥白磷剧烈燃烧, ❖ 说明可燃物燃烧需要氧气 ❖ (4)方案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