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诉衷情
赏析

八年级(下)第24课诗词五首赏析【诉衷情】陆游【作者简介】陆游(1125年—1210年),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今绍兴)人,南宋文学家、史学家、..........著名的爱国诗人.......。
陆游生逢北宋灭亡之际,少年时即深受家庭爱国思想的熏陶。
宋高宗时,因受秦桧排斥而仕途不畅。
乾道七年(1171年),应四川宣抚使王炎之邀,投身军旅,任职于南郑幕府。
嘉泰二年(1202年),宋宁宗诏陆游入京,主持编修孝宗、光宗《两朝实录》和《三朝史》。
书成后,陆游长期蛰居山阴,嘉定二年(1210年)与世长辞,留绝笔《示儿》。
陆游一生笔耕不辍,诗词文俱有很高成就,其诗语言平易晓畅、章法整饬谨严,................兼具李白的雄奇奔放与杜甫的沉郁悲凉,尤以饱含爱国热情对后世影响深远.................................。
【主旨】此词描写了作者一生中最值得怀念的一段岁月,通过今昔对比,反映了一位爱国志士的坎坷经历和不幸遭遇,表达了作者壮志未酬、报国无门的悲愤不平之情。
【大意】上片开头追忆作者昔日戎马疆场的意气风发,接写当年宏愿只能在梦中实现的失望;下片抒写敌人尚未消灭而英雄却已迟暮的感叹。
【艺术特色】全词格调苍凉悲壮,语言明白晓畅,用典自然,不着痕迹,不加雕饰,如叹如诉,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
一、“当年万里觅封侯”一句中的“觅封侯”用得好,试简析其妙处。
(3分)答: 1.“觅”是“寻求”“执著追求”的意思(1分)。
2.“觅封侯”借用班超“投笔从戎、立功异域、觅取封侯”的典故,表现了词人执著追求,渴望建功立业的凌云壮志(2分)。
(解释意思1分,答出用典故1分,答出表现内容1分)二、词的上阕讲述了作者当年怎样的经历?作者的情感是如何变化的?(3分)答:1.作者回顾了自己当年在梁州参军,渴望报效祖国,建功立业的往事(1分)。
2.“万里”和“匹马”对比...........,描述了出作者当年在战场英气勃发的场面(1分)。
对联大全对联故事

对联大全——对联故事对联大全——对联故事2012-07-22 17:23:07| 分类:对联大全|举报|字号订阅对联大全——对联故事对联赏析对联故事1. 前思后想看左传书往右翻坐北朝南吃西瓜皮向东拋相传湖北有个叫“贼二爷”的穷书生,县官想找碴,故意请“贼二爷”和众乡绅到黄鹤楼吃西瓜,县官出了上联,无人以对,“贼二爷”即应下联,顺手把西瓜皮朝县官身上甩去; 2. 水底月是天上月眼中人是面前人宋代寇准出上句,杨大年对下句3. 千年老树为衣架万里长江作浴盆明朝解缙七岁時,随父亲去长江洗澡,父亲脱下衣服掛在老树上说了上联, 解缙即答了下联;4. 四水江第一,四时夏第二,老夫居江夏,谁是第一,谁是第二三教儒在前,三才人在后,小子本儒人,岂敢在前,岂敢在后上联为张之洞,下联为梁启超5. 鞭打黄牛背棍戳黑狗牙一私塾先生课余闲走,脱口而念出上联,正巧被迎面而来的讨饭小孩听见, 接口应了下联;6. 武侯祠的楹联武侯祠遍及我国各地,其中最出名、至今保存最好的是南阳和成都的两祠;两祠中的两幅楹联,令人回味;其一南阳武侯祠:收两川,摆八阵,七擒六出,五丈原设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思三顾;取西蜀,征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按金木土爻之卦,水面偏能用火攻;这幅对联巧妙地使用数字,对得工整,概括了诸葛亮出山后27年的戎马政治生涯,综合了世代传说的种种事迹;其二成都武侯祠:能攻心,则反侧自消,从古知兵非好战;不审势,则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这幅对联道出诸葛亮治政治军的经验和他的高远境界;他的用兵之道,以功心为上,功城为下;治蜀采用严刑峻法,使蜀中风化肃然;7. 三味书屋周树人幼年时,在私塾“三味书屋”读书,当然那时他还未用“鲁迅”这个笔名;一天,老师出了个对子让学生们对,上联是“独角兽”;学生们纷纷对下联:“两头蛇”、“八脚虫”、“九头鸟”、“六耳猴”……又有一学生对“四眼狗”,老师越听越气;这时周树人对道:“比目鱼;”老师回嗔作喜,连说对得珠联壁合;8. 巧用词牌苏东坡有一次出上联:水仙子持碧玉簪,风前吹出声声慢;苏小妹对:虞美人穿红绣鞋,月下引来步步娇;9. 朱元章的妙联雪里白梅,雪映白梅梅映雪;风中绿竹,风翻绿竹竹翻风另对:江上红霞,江染红霞霞染江珠落碧荷,珠滚碧荷荷滚珠10.英雄气概这是李自成作的联:雨过月明,顷刻呈来新境界;天昏云暗,须臾不见旧江山;11.梅子酸牙有个叫伍文定的人与一个知府出游,见一家墙头露出一张少女的脸,知府出对子说:“墙内桃花,露出一枝难入手;”伍文定对道:“园中梅子,不消几个便酸牙;”——清梁章钜巧对录12.爱铜钱吴地有个人叫马承学,很喜欢骑马奔驰;他的朋友钱同爱便出个对句与他开玩笑说:“马承学,学乘马,汲汲而来;”马承学应道:“钱同爱,爱铜钱,孜孜为利;”对完后补充说:“这只是为了对仗工稳,并不敢讥笑老兄;”——清梁章钜巧对录13.医生对有个医生,自夸很善于对句;有一次,他到一个达官家里去,主人正用绸缎裁衣,便指着锻料出句说:“一匹天青缎;”医生对道:“六味地黄丸;”主人很高兴,把医生请进内院款待,并出“避暑最宜深竹院”七字让他对;医生立刻对道:“伤寒莫妙小柴胡;”正应对之间,忽然闻到微风吹来的一阵花香,主人便出句说:“玫瑰花开,香闻七八九里;”医生对道:“梧桐子大,日服五六十丸;”——清梁章钜巧对录14.无钱赎当头旧时送到典当铺去当的货物叫“当头”,如期用钱赎出来就叫“赎当头”;又古有“万事不如杯在手,一年几见月当头”的对子;有个人典当了东西,换了几个钱去赌博,进了赌场,手提着钱串说道:“万事不如钱在手;”旁边马上有人应道:“一年几见赎当头;”——清梁章钜巧对录15.双月与半风有个人同朋友一块回家来,正碰上妹妹在窗前捉虱子;妹妹出对子说:“阿兄门外邀双月朋;”哥哥对道:“小妹窗前捉半风“风”之繁体为“風”,“半风”隐指“虱”字;”——清梁章钜巧对录16.刻意求对有个人作了一首百韵诗献给他的上司,其中有一联写道:“舍弟江南没,家兄塞北亡;”上司看了,动了恻隐之心,说:“真没想到你家里的灾祸竟到了这种地步”这人却回答说:“实无其事,我哥哥也没死,弟弟也没亡;我只是为了追求诗句对偶贴切才这样写罢了;”有人听说了这件事,就戏谑他说:“你还不如写上‘爱妾眠僧舍,娇妻宿道房’呢;若这样写,还可以保全你兄弟的性命啊”——清小石道人嘻谈录17.不改父业一个衙役突然成了暴发户,就千方百计地供养他的儿子读书,还专门为他请了教书先生,为的是将来能改换门庭,光宗耀祖;无奈他的儿子已学会了做衙役的行当本色,终究难以改变;一天,这个衙役的哥哥手持羽扇踱步走来,教书先生就趁机出了上句让学生对下句:“大伯手中摇羽扇;”学生对出:“家君头上戴鹅毛;”先生无奈,只得又出六字对;“读书作文临帖;”学生忙对:“传呈放告排衙;”先生又出五字对:“读书宜朗诵;”学生对道:“喝道要高声;”先生又出四句对:“七篇古文;”学生又对:“四十大板;”先生越听越有气,就责骂:“打胡说;”学生以为又是让他应对,就连忙答:“往下站;”先生更生气了,骂道:“放屁;”学生马上对出:“退堂;”先生见学生实在无法引导,就只得无可奈何地用鼻子“哼”了一声,学生很机灵,当即对出下句:“喝;”——清小石道人嘻谈录18.朱督学书联杜后门清代有一姓朱的督学,浙江人;一年,回浙江监考,为防同乡来走后门,便书一联,悬于堂上:“铁面无私,凡涉科场,亲戚年家皆谅我;镜心普照,但凭文字,平奇浓淡不冤渠;”19.蒲松龄落第自勉蒲松龄少时几次赴考都名落孙山,于是愤而放弃科举转而著文;为激励自己,书一联刻于铜镇尺上:“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20.徐广文明代人徐广文,性情狂放,善调谑,机智聪敏;他年轻时,曾与侍御唐万阳一起游历; 一天晚上,二人坐在灯下,广文打瞌睡,万阳将他叫醒,并出句子让他对;上句说:“眼皮堕地,难观孔子之书;”广文对句说:“呵欠连天,要做周公之梦;”万阳听了大笑;——明江盈科雪涛谐史21.于谦对僧人明大臣于谦年幼时,母亲把他的头发梳成双角;有一天他在学馆玩,僧人兰古春见到后,逗他说:“牛头喜得生龙角;”于谦立即对出下句:“狗口何曾出象牙;”兰古春听了感到很惊奇; 于谦回家后对母亲说:“以后不梳双髻了;”过了几天,兰古春又过学馆,看到于谦已梳成三角发髻,又逗他说:“三角如鼓架;”于谦又对道:“一秃似擂槌;”——明冯梦龙古今谭概22.戴大宾妙对戴大宾八岁时在学校里,老师指着厅上的椅子出对说:“虎皮褥盖学士椅;”大宾立即对道:“兔毫笔写状元坊;”老师很惊奇; 十三岁时,戴大宾在乡试中得中,有个做官的来访谒他父亲,见大宾在庭院游戏,还是个稚童,以为不过是个小学生,就出对子试他说:“月圆;”大宾即对道:“风扁;”那人问:“风怎么会扁”大宾答道:“一有缝就钻进去,不扁怎能做到”那人又出一个句子说:“凤鸣;”大宾应声答道:“牛舞;”那人问:“牛何尝能舞”大宾解释道:“尚书上说:‘百兽率舞;’牛不在其中吗”——明冯梦龙古今谭概23.云生足下有个叫丘琼山的人,小时候跟着老师在乡里一官宦人家私塾读书;他很聪明,远近闻名,可那官宦人家的孩子却最不喜欢读书;有一天,老师外出,官宦人家的孩子也偷偷跑回家,只有丘琼山还在学堂学习;当时天下大雨,丘琼山的座位上方正好是个瓦缝,雨漏下来,滴在丘琼山的肩上;于是,丘琼山就把那个官家公子的座位移到漏雨的地方,把自己的座位换过去; 老师回来后,官家公子看到丘琼山占了自己的地方,便向老师告状;老师说:“我出对子给你们对,谁对上了,就算谁有理;”接着说出上联:“点雨湿肩头;”丘琼山脱口答道:“片云生足下;”这个下联暗含自己将来会步上青云的意思,老师十分赞赏;官家公子对不上,觉得既羞愧,又恼怒,便回家哭着把这件事告诉了他父亲; 他父亲大怒,把丘琼山召来,又出个对联考他:“孰谓犬能欺得虎”意思是:“谁说狗能欺负虎”把自己的儿子比作虎,把丘琼山比作狗;丘琼山立即答道:“焉知鱼不化为龙”意思是:“怎知鱼有朝一日不能变成龙”相传黄河鲤鱼跳过龙门即化为龙,古人常以此比喻某人科举中第,一下由平民变成高官;这位做官的听了丘琼山的话,很吃惊,明白他将来怕是不同凡响,便说好话安慰一番,送他回去了;——清褚人获坚瓠集24.诉衷情母女巧联对传说:苏小妹的女儿是个很有志气的女孩子在婚姻问题上她也很有主见;父亲的包办,母亲的“参谋”,媒婆的牵线搭挢,都没有起作用;后来,还是自己作主,嫁给了一个家境很不好却十分有才气的穷秀才;女儿嫁出之后,苏小妹很不放心,总担心闺女在夫家受不了那份罪,有一天,风雨交加,苏小妹忽然想起女儿住的那两间房也不知漏雨不漏雨,便带了丫环,撑上雨伞,顶着风雨到女儿家去了;一进女儿家小院便听到女儿在房内与丈夫在一起的念书声;苏小妹未急于进屋,先打量了一下女儿的房子,只见是两间顶上半瓦半草的房子,窗子已经因年久失修而坏了;大概是为了遮风雨吧,窗台上一盆挨一盆地摆满了海棠花, 海棠花的枝叶把大半个窗户都遮住了;苏小妹走上前去,刚到窗下, 便听到室内的读书声骤然停止了;一会儿,女儿欢笑着冲出屋来,把母亲让进了屋;苏小妹坐定之后, 环顾室内,见室内摆设虽然简陋但却有条不紊,她指着摆满窗台的海棠问女儿:“半窗红花为防风雨”女儿刚要点头说"是",一想不对,母亲这不是说了半副对联叫我对吗”便马上改口说:“一阵乳香便知母来”;苏小妹一听,想自己在上联中故意用了“红花”“防风”两位中药名,没想到女儿也真机灵,不但巧妙地用“乳香”、“知母”两味中药对上了,而且还说明了刚才读书骤停的原因,看来女儿出嫁后才学确是长进了;这时,女儿端上茶来,一边请母亲饮用,一边问母亲冒雨而来有何急事,苏小妹说:“哪有什么急事,就是为了来跟你对对子的,”说罢,她又道出了一个上联:高阳台上酷相思,为娘心念天仙子女儿听出了母亲是说因想念儿放心不下才来的,但也知道母亲这上联中用了高阳台、酷相思、天仙子三个词牌,对起来不易,她便故意扑上去在母亲怀中撒了一会儿娇,然后又很亲切地为母亲梳理被风吹乱了的头发;这样拖了一段时间后,下联也构思了出耿了,她这才对娘说:满庭芳中诉衷情,小女难得相见欢她在下联中也用了三个词牌名;满庭芳、诉衷情、相见欢;苏小妹见女儿生活得虽然清苦,但夫妻相亲相爱,志同道合,便放心了;临走时,她还给女儿留一些钱,女儿再三推辞不过,就收下了;25.乾隆出对点探花一次殿试,才子刘凤浩取中第三名探花;但他是个独眼人;乾隆皇帝钦点他时见到刘的相貌后有些犹豫,心想再考考他,如果确才识卓著, 就给他功名; 乾隆帝出的上联是:独眼不登龙虎榜刘凤浩应电报对道:半月依旧照乾坤此对含意深刻,乾隆心已嘉许,又念出一联再试他出道:东启明西长庚南箕北斗朕乃摘星汉刘凤浩只略一思忖,即信口答道:春牡丹夏芍药秋菊冬梅臣是探花郎刘凤浩的捷才终于使乾隆帝心悦诚服,随即钦点他为探花,登上金榜;。
陆游《诉衷情》原文、注释及译文

陆游《诉衷情》原文、注释及译文
【原文】
宋·陆游《诉衷情》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
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
此身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州。
【注释】
觅(mì)封侯:寻求建功立业、取得封侯的机会。
梁州:在今陕西一带。
天山:在今新疆。
这里借指边塞前线。
沧州:水边,古时隐居者住的地方。
这里借指词人晚年所居住的绍兴鉴湖边的三山。
【大意】
当年我曾胸怀报国之志,不远万里,单枪匹马地从军守卫梁州,驰骋于疆场,希望能有机会施展才华,收复失地,报效国家。
谁知如今,那边防要塞,竟在梦中也见不到了。
当年的貂皮战袍也早已蒙上了厚厚的灰尘,变得暗淡无光。
敌寇未灭,壮志未酬,我两鬓却已斑白。
满腔的热血只能化作眼泪空自抛洒。
谁能料想我这一生,虽然心总是惦记着抗敌前线,人却只能在这湖边静静地隐居。
陆游的诗大全

陆游的诗在平日的学习、工作和生活里,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一些耳熟能详的古诗吧,古诗有固定的诗行,也会有固定的体式。
那么你有真正了解过古诗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陆游的诗,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陆游的`诗11、《新春》老境三年病,新元十日阴。
疏篱枯蔓缀,坏壁绿苔侵。
忧国孤臣泪,平胡壮士心。
吾非儿女辈,肯赋白头吟?2、《假山拟宛陵先生体》叠石作小山,埋瓮作小潭。
旁为负薪径,中开钓鱼庵。
谷声应钟鼓,波影倒松楠。
借问此何许,恐是庐山南。
3、《示儿》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4、《游山西村》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柱杖无时夜叩门。
5、《梅花》闻道梅花坼晓风,雪堆遍满四山中。
何方可化身千亿,一树梅花一放翁。
6、《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7、《书愤》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州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8、《临安春雨初霁》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细分茶。
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
9、《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10、《冬夜读书示子聿》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11、《午饭》民穷丰岁或无食,此事昔闻今见之。
吾侪饭饱更念肉,不待人嘲应自知。
12、《梅花绝句》幽谷那堪更北枝,年年自分着花迟。
高标逸韵君知否?正在层冰积雪时。
13、《剑门道中遇微雨》衣上征尘杂酒痕,远游无处不消魂。
此身合是诗人未?细雨骑驴入剑门。
14、《沈园(一)》城上斜阳画角哀,沈园非复旧池台。
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
15、《沈园(二)》梦断香消四十年,沈园柳老不吹绵。
诉衷情近词牌格律

诉衷情近的词牌格律如下:
1. 正体:双调七十五字,上片七句三仄韵,下片九句六仄韵,
均不换韵。
以柳永《诉衷情近·雨晴气爽》词为代表。
2. 变体一:双调七十五字,上片七句三仄韵,下片九句六仄韵,均不换韵。
以晁补之《诉衷情近·小园过午》词为代表。
此与正体
大致相同,惟上片第五、六句俱四字,第七句七字异。
3. 变体二:双调七十五字,上片七句两仄韵,下片九句六仄韵,均不换韵。
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
平平中仄平平,平仄仄平仄仄。
平仄仄平平仄,中仄平平,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
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
仄平仄仄,平平仄仄,仄
平中仄。
仄仄平平仄。
残阳里。
脉脉朱阑静倚。
黯然情绪,未
饮先如醉。
愁无际。
晏殊《诉衷情》译文赏析

晏殊《诉衷情》译文赏析晏殊《诉衷情》译文赏析“流水淡,碧天长,路茫茫”出自宋代词人晏殊《诉衷情·芙蓉金菊斗馨香》芙蓉金菊斗馨香,天气欲重阳。
远村秋色如画,红树间疏黄。
流水淡,碧天长,路茫茫。
凭高目断,鸿雁来时,无限思量。
注释:①芙蓉:荷花;金菊:黄色的菊花;斗:比胜;馨:散布得很远的香气。
②天气:气候;重阳:农历九月九日,重阳节。
③红树:这里指枫树;间:相间,夹杂。
④流水淡:溪水清澈明净。
⑤碧天:碧蓝的天空。
⑥茫茫:广阔,深远。
⑦目断:指望至视界所尽处,犹言凝神眺望;凭高目断:依仗高处极目远望,直到看不见。
⑧鸿雁:即“雁”。
大的叫鸿,小的叫雁。
⑨思量:相思。
参考译文:在节气接近重阳的时侯,芙蓉和金菊争芳斗妍。
远处的乡村,秋色如画中一般美丽,树林间从浓密的红叶中透出稀疏的黄色.真是鲜亮可爱。
中原地区,秋雨少,秋水无波,清澈明净;天高气爽,万里无云,平原仰视,上天宽阔没有边际,前路茫茫,把握不住。
登高远望,看到鸿雁飞来,引起头脑中无限的思念。
赏析:《诉衷情·芙蓉金菊斗馨香》为宋代词人晏殊所作。
作者于仁宗宝元元年(1038年)赋此词,时四十八岁,为陈州(今河南淮阳)知州。
他由参知政事贬来此地已六年,常借酒遣怀,此词是秋天在开封登高远望时所作。
这是一首以写景为主的小令,上片写景,下片景中抒情,在节气将近重阳的时候,芙蓉和金菊争芳斗妍。
远处的乡村,秋色如画中一般的美丽,树林间叶子红红黄黄,鲜亮可爱。
秋水清浅无波,碧空万里无云,原野上的小路茫无尽头。
登高远望,鸿雁飞过之时,引起妻子对边远丈夫的“无限思量”,这是古诗词中的极平常的主题。
晏殊此首小令以疏淡的笔墨泼抹一幅秋景图,透露出淡淡的情思。
这是一首秋日野游,遣兴自娱的令词。
晏殊一生仕途坦荡,性情散淡,过着“未尝一日不宴欢”的生活。
为官之余,歌饮郊游自然成了他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也必然反映在他的词作当中。
这首词写的是重阳登高的景与情。
【拓展】八年级语文下册第6单元24诗词五首课后拓展训练新版语文版

【关键字】拓展24 诗词五首名校讲坛1.文言知识归纳(1)通假字那里去辨甚么真共假(“那”同“哪”)(2)词类活用出门东向看(名词作状语,往东)2.主题解说《十五从军征》这是一首汉代乐府民歌,通过描写久经征战的老兵还家后凄凉和悲苦的处境,揭露了封建兵役制度对人民的残酷奴役和迫害。
《诉衷情》这首词是作者晚年隐居山阴农村后写的,通过今昔对比,抒发壮志未酬、岁月虚度、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悲愤之情,反映了作者晚年悲愤不已,念念不忘国事的愁苦心情。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词人借景抒怀,借古讽今。
通过对三国时期政治人物孙权的赞扬,讽刺南宋统治者苟且偷安,表现了作者收复中原、统一中国的强烈愿望。
《满江红》是作者在中秋节的述怀之作,反映了她在封建婚姻家庭和旧礼教的束缚中,走向革命道路前夕的苦闷彷徨和雄心壮志的开阔胸怀。
《朝天子·咏喇叭》这首散曲表面是吟咏喇叭,实际上是借物咏怀,讽刺和揭露了明代宦官狐假虎威、残害百姓的罪恶行径,表达了人民的痛恨情绪。
3.难点攻克《诉衷情》这首词中作者描写了怎样的生活场景?这些场景中哪些词句最能触动你的内心?试说一说其中的情感。
提示一:词中描写的生活场景是:①回忆当年在梁州参加对敌战斗的场景;②睡梦中再现旧日战斗,醒来看到的战袍却早被尘土所封的场景;③晚年无力抗敌,独自悲伤的场景。
提示二:“万里”“匹马”突出了词人当年作战时的英勇气势,“觅封侯”暗用班超投笔从戎的典故表达了他报国的雄心壮志。
“断”“暗”中借用苏秦说秦王的典故来表明自己不得封侯、徒劳无功的境况,流露出词人报国之志随时光的流逝难以实现的沉痛之情。
“未”“先”“空”三个字说明敌寇依旧,而自己已经无力报国,“心有余而力不足”,包含了作者满腔的爱国深情和无奈的悲愤之情。
4.结构图解十作者十五少年从军对比五感慨八十皓首得归夸张从家兔入狗窦征军中雉飞梁上者荒冢累累抒征惨庭生旅谷悲泪沾衣裳情景井生旅葵伤爱国情诉衷情—诉壮志难酬的悲愤登望神州、北固楼、京上片写景千古事、长江流南口——感慨兴衰、赞美乡北子固孙权、讽刺当朝亭下片怀古万兜鍪、战未休、谁有敌手、孙仲谋怀朝喇叭曲小天借物虚张声势子锁哪腔大宦军愁——吹翻残害官咏抒情喇民怕——吹伤人民叭1.下列加点字读音全对的一组是( )A.舂谷(chōng) 羹饭(gēng) 篱下(lí)B.戍边(wù) 貂裘(qiú) 冢累累(lěi)C.两鬓(bīnɡ) 雉鸡(zhì) 贻笑大方(yì)D.狗窦(dóu) 兜鍪(mòu) 侬(nònɡ)2.下列句子停顿划分错误的一项是( )A.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B.当年万里觅封/侯C.官船来往/乱如麻D.只吹的/水尽/鹅飞罢3.下列诗歌有关常识搭配有误的一项是( )A.《诉衷情》——陆游——北宋B.《十五从军征》——《乐府诗集》——郭茂倩选编C.《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稼轩长短句》——辛弃疾D.《朝天子·咏喇叭》——明代散曲——王磐4.根据课文填空。
语文版八年级初二语文下册 诗词五首2

2019/9/16
12
(二)阅读《诉衷情》,回答下列问题。 10.首句借用班超投笔从戎“以求封侯”的典故,意在表现什么? 表现了作者报效国家,收复中原的壮志。 11.谈谈你对词中“泪空流”中“空”字的理解。 一个“空”字既写了内心的失望和痛苦,也写了对君臣尽醉的偏安东 南一隅的小朝廷的不满和愤慨。(意对即可) 12.这首词运用了对比的写作手法,请结合词的内容进行简要分析。 示例:词人用昔日匹马驰骋疆场与今日蒙尘貂裘战袍作对比,心在前 线战场,身却不得不退居家乡。如此强烈的对比,深层次地揭示了词人 的崇高理想与残酷现实之间的矛盾和报国无门的愤懑。(意对即可。)
暖意……今天,就让我们用心灵和声音,去感受它的无穷的魅力吧!
(2)这次主题活动可以有哪些方式呢?请你仿照提示,再写出两个活动
形式。
示例:编演古诗情景剧。
2019/9示/16例:诗文朗颂会;开展中华经典古诗文公益课堂活动。
11
(一)阅读《十五从军征》,回答下面问题。 7.“十五从军征”表明从军时间之_早___,“八十始得归”表明从军 时间之__久__。 8.“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一句表达了主人公一种怎样的心 情? 表达了主人公无亲无故、孤独凄凉的心情。 9.全诗表达了一种怎样的主题? 揭露了封建社会中不合理的兵役制度对劳动人民的残酷奴役和迫害。
15.作者赞颂孙的用意是什么?
①借古讽今,抒发作者对宋统治者苟且偷安、不求收复失地的投降路
线的愤懑之情(若只答“借古讽今”不得分);②希望能有像孙权那样有
才略的人来领导抗金斗争,统一祖国(或:含蓄地表达了作者渴望收复
中原,统一祖国的愿望)。
2019/9/16
14
(四)阅读《满江红》,回答下列问题。
B.中庭/生旅谷,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诉衷情》教案教学目标:1、在理解词意的基础上,理解作者的爱国情怀。
2、通过对词句的品读,培养学生对词句的初步鉴赏能力。
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1、我们都知道,唐诗、宋词是中国古代文化中的一对姐妹花,是我国文学繁荣的一个象征。
那么,在我国古代众多的诗人中,现存诗歌作品最多的一位诗人是谁呢?(学生猜想,回答)哪一位同学能背一背所学过的陆游的诗作?从这些诗中你能体会出一种怎样的情感?是啊,他的诗充满了爱国情怀,让我们由衷地生出一种崇敬之情。
2、简介陆游当然,他不仅是一位爱国诗人,还是一位爱国词人。
今天,我们就走近陆游,走进他的《诉衷情》。
板书课题二、整体读词、感悟情感1、请同学们把书轻轻地翻开,自由朗读《诉衷情》这首词。
注意:仔仔细细地读上四遍。
读前两遍的时候注意把词中的生字读正确。
读后两遍的时候要争取把它念通顺,同时注意词句内部的停顿,听清楚了吗?好,自由读《诉衷情》。
2、出示《诉衷情》3、好,谁来读一读《诉衷情》,这首词中共有三个生字,听听他有没有读错。
学生读,师随机点评:侯、貂裘。
4、好的,谁再来读一读《诉衷情》。
其他同学听,特别注意她在读词句时,是怎么停顿的?5、真好,你们都听出来了吗?这就叫做读得有板有眼。
6、同学们,我们读古代的诗词,不但要把它读正确,读得有节奏,而且还有尽可能读出它的味道来。
老师也来读读这首词。
请同学们轻轻地闭上眼睛,让我们用心来感受这首词。
7、师配乐读(大提琴曲《往事》)8、现在你的脑海里留下了什么印象和感觉?谁来说一说?(学生自由说)带着这种感觉我们再来读一读《诉衷情》,把这种感觉读进去,读到词的字里行间去。
三、品读词句、入境悟情1、好,诉衷情啊诉衷情!那么,作者的内心到底有怎样的一种情感要诉说呢?请大家默读这首词,读的时候注意仔细地看看书上的插图和书上的注释,再看看那些地方最能触动你的内心,把你的感受和体会写在词句的旁边。
下面请同学们默读《诉衷情》。
2、谁愿意把你的感受和同学们说一说?(胡未灭……)a、出示“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
”请同学们读读这三句话,再闭上眼睛想一想,你都看到了什么画面?生自由说好啊,我们读出了一个“白发早如秋霜”的陆游。
b、看看陆游鬓先秋,泪空流,那么是什么样的经历让他有这样的情感宣泄呢?从那里能看出来?(课件出示: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
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谁对于这两句词还有体会,来说一说?(理解:觅、戍)c、是啊,当年,陆游也是一名将军,那样的万里沙场,他也曾匹马戍梁州啊!那该是怎样的场面啊!此刻,又让我们看到了一个什么样的陆游呢?(英姿勃发……)读读这句话。
d、可而今这样的场景只能在哪儿能看到了?(板书:梦)你是从哪句词看出来的?是啊,此时陆游已年近七旬,追忆往昔,他不仅时常让铁马冰河入梦来,还发出了“关河梦断何处”的慨叹,同学们想象一下,陆游的梦里会时常出现什么情景?你有怎样的感受?带着你的体会读读这句词。
梦里的这些情景说明他心里仍有着一腔——(报国之情)可见这梦都是陆游的报国之梦啊!慨叹啊,因为陆游的这种愿望,这种奋勇杀敌、抗击侵略的愿望只能时时在梦中达成,而梦醒却又不知自己身在何处?好,谁再来读读这句词?e、可梦境毕竟是梦境啊,回到现实却让人有种丝丝的悲凉,请同学们回到课文,再读读这首词的上阕,你还对哪个字或哪个词句有深入的体会?(同学们,当年陆游在前线仅半年,就被调离,从此关塞河防,就只能时时在梦中达成愿望,而梦醒不知身在何处,只有旧时貂裘戎装,而且已是尘封色暗。
一个“暗”字向我们道出了岁月的流逝,道出了人事的消磨,这样的布满灰尘的暗淡画面,也道出了陆游那惆怅的心情。
)f、谁来读读这首词的上阕?(前两句读出陆游的豪情,后两句读出陆游的悲凉)指名读g、同学们,看,我们就这样读着读着,就读出了那种意境,读出了味道,真好!我们就一起来读读这首词的上阕。
h、当年的陆游带着万丈豪情驰骋疆场,可如今的陆游却身在何处呢?出示课件(心在天山,身老沧州)天山是哪里?沧州又是哪里?是啊,诗人的身虽隐居在山阴,可心却依旧征战沙场,他的身和心有着如此的距离,她该是怎样的心情啊?你体会到了吗?那就用你的朗读把这种感受读出来。
i、看看陆游的昔日与今朝,他由青丝变白发,由单枪匹马、驰骋疆场那英姿勃发的陆将军到这满头白发、老泪纵横、壮志难酬却又隐居山阴的陆游。
我们清楚的看到了他的容颜变了,但他唯一不变的是什么?(满腔的爱国热情,满腔的报国志向)j、是啊,此身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州。
这样的感慨向我们呈现了诗人的理想与现实那强烈的落差。
因为诗人终究报国不得志啊!所以诗人“泪空流啊”!板书:泪那么,诗人老泪纵横,那滴滴的泪是为谁而流啊!(引导体会:为自己而流,是遗憾的泪,无奈的泪。
)(引读)1、是啊,如果陆游的报国之志能够实现,即使他战死沙场,也许他的人生也会少一些悲泣,因为本来胡能灭,却——胡未灭;本来鬓不秋,却——鬓先秋;本来是泪不流,却要泪空流……所以,陆游遗憾哪,也无奈啊!好,就把这遗憾、无奈都融进你的朗读,读:胡未灭……2、如果陆游的报国之志能够实现,即使他已至暮年,也许这首《诉衷情》会少一份悲凉,多一份豪情。
可惜啊,可惜,——齐读,胡未灭……k、同学们,陆游的泪是同情的泪、愤恨的泪、无奈的泪,可这饱含着这么多意义的泪却空流,(板书:空)为什么空流呢?这些泪怎么就空流了呢?l、是啊,陆游空有着一腔报国的热情,却一直报国无门,他那理想的梦破碎了,泪流尽了,所以留下了这千古绝唱——读《诉衷情》。
(配乐)四、整体感悟,归纳升华(看黑板总结)梦,那是陆游的报国之梦;泪,滴洒的是他那报国之泪;空是他理想与现实的强烈落差。
诉衷情诉的也是陆游那浓浓的报国之情。
背诵《诉衷情》。
第二课时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①古词大意站在北固亭楼上,向北方金兵占领区一望,一片风光依旧,可是河山已有异样之感,究竟中原在哪里呢?自古以来,不知道经历过多少朝代兴亡的事变,都像无穷无尽的长江一样滚滚地流过去了。
孙权年轻时就统帅了万人大军,守住了东南地区,不断地和敌人作战。
天下英雄能为他敌手的,只有曹操和刘备。
后代子孙就应该把孙仲谋作为榜样!导读这是一首登临怀古的词作。
写于宋宁宗开禧元年(1205)作者出任镇江时期。
全首即景抒情,借古讽今。
作者之所以称赞孙权为天下英雄,无疑是对苟且偷安、毫无振作的南宋朝廷的鞭挞。
通篇三问三答,互相呼应。
风格明快,气魄阔大,情调乐观昂扬。
词的开头是:“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
”“神州”,指中国,这里专指中原即黄河中下游一带的金兵占领区。
这两句意思是说,中原土地已非我有,寓有“故国之思”。
“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悠悠”,是长远的样子。
作者以永流不息的滚滚江水来比拟千古兴亡的绵延不断。
“不尽”句,出自杜甫《登高》诗:“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但杜诗是写个人流离潦倒之悲,而辛词却是写国家兴亡之感,意境不同。
上片,作者对景抒怀,凭吊千古兴亡,更加引起对沦陷区国土的怀念。
下片,通过对三国时期重要政治人物孙权的赞扬和肯定,表现出辛弃疾收复中原,统一中国的强烈愿望。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
”“年少”,是指三国时吴主孙权。
“兜鍪”,原是头盔,这里指士兵。
“万兜鍪”,是说他统率强大军队的意思。
“坐断”,作占据讲。
这两句是说,孙权十九岁便继承他哥哥孙策统治吴国,充分显示出孙权的英勇和才能。
一个青年人能够率领万夫,当然是不平凡的了,在东汉末年军阀割据混战的年代,孙权放眼全国,胸怀大志,用武力平定江东一带的割据势力,统一了东南地区,形成与蜀、魏鼎足而立的争雄局面。
作者之所以把孙权当作英雄人物来肯定,目的在于借古讽今,抒发对南宋统治集团苟且偷安、不求进取的投降路线的愤懑之情。
“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
”孙权当时占据江东,开疆拓土,使吴国由小到大,与魏、蜀形成鼎足之势,天下英雄若曹操、刘备者,也无奈他何。
这两句实际上是对三国时代的孙权进行了热情的歌颂。
历史上的孙权、曹操、刘备三人中,论智勇才略,孙权不一定能居首位,而作者这样歌颂他,只把曹操、刘备作为他的敌手,可见这里辛弃疾已把孙权作为杰出的英雄来歌颂了。
所以最后又补上一句:“生子当如孙仲谋。
”有了这一句,孙权的形象就更为突出、鲜明了。
这一句是借用曹操夸奖孙权的成语。
这首词的题目是:《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所以词中写的是千古兴亡事,是对历史人物孙权的歌颂。
其实作者怀的是“古”,喻的是“今”。
作者一向主张抗金,收复中原,他对孙权的歌颂,称赞孙权能身经百战守住东南地区,实质上就是隐讽南宋统治者的屈辱求和以致丧失中原地区。
词的开头:“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
”就流露出这种感情。
下阕所写的孙权的英勇战斗,那就更明显了,意在谴责南宋主和派的昏庸懦怯。
而当我们读到最后一句:“生子当如孙仲谋。
”便完全可以联系起原文而领会到:“若豚犬耳”指的就是南宋皇帝赵扩。
这里,辛弃疾一字不改地借用曹操这句话,不仅“曲尽其妙”,而且还“含蓄”深刻地进行了讽刺。
意在言外,耐人寻味,手法上含蓄、委婉,形成了这首词在艺术表现方面的显著特色。
这首词善于用典,自然贴切,不露痕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