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三下_压煤开采方案优化设计

合集下载

三下采煤新技术应用与煤柱留设及压煤开采规程实用手册

三下采煤新技术应用与煤柱留设及压煤开采规程实用手册

《三下采煤新技术应用与煤柱留设及压煤开采规程实用手册》作者:编委会出版社:中国煤炭出版社2005年出版开本:16开册数:全四卷+1张光盘定价:998 元优惠价:430 元详细目录三下采煤技术及其发展三下采煤概述国外三下采煤概况我国三下采煤概况岩层与地表移动观测与变形预计岩层与地表移动基本规律地下开采引起的岩层与地表移动地表与岩层移动观测地表移动与变形预计三下采煤和保护煤柱设计保护煤柱概述保护煤柱设计方法建筑物下采煤及其矿山测量工作水体下采煤及其矿山测量工作铁路下采煤及其矿山测量工作井筒煤柱开采及其矿山测量工作建筑物下采煤技术地下开采引起的建筑物变形与破坏建筑物下压煤开采的条件减小地表变形的采矿措施建筑物下采煤的井下开采措施建筑物下采煤的地面保护措施砖墙承重建筑物的保护钢筋混凝土结构建筑物的保护特种结构物的保护采动区新建建筑物设计要点建筑物下采煤的观测工作建筑物下采煤技术经验水体下采煤技术地下开采对水体的影响第二章水体下压煤开采条件水体下采煤所产生的问题及其解决方法水体下采煤安全技术措施采空区上方导水裂缝带尺寸的现场测定水体下安全开采深度的计算防水煤柱和隔离煤柱的留设水体下采煤时矿井涌水量的计算水体保护及其采动后果的评价水体下采煤技术经验铁路下采煤技术地下开采对铁路的影响铁路下压煤开采的条件路基的移动与处理线路上部建筑的移动及其维修铁路下采煤安全措施铁路观测站铁路下采煤技术经验三下采煤新技术及其应用建筑物下采煤新技术及其应用水体下采煤新技术及其应用铁路下采煤新技术及其应用建筑物、水体、铁路及主要井巷煤柱留设与压煤开采规程总则建(构)筑物保护煤柱留设与压煤开采水体安全煤岩柱留设与压煤开采铁路保护煤柱留设与压煤开采井简与工业场地及主要巷道保护煤柱留设与压煤开采煤柱留设与压煤开采工作的管理沉陷区环境影响评价与土地治理、利用压煤开采的经济评价附则。

“三下”采煤在北平硐煤矿的研究与应用

“三下”采煤在北平硐煤矿的研究与应用
地 区资江河下 采煤的 成功 经验 ,宝源矿业 有限 公
3保 留煤柱 的强度和稳定性 .
根据 断层煤 柱防水 隔离煤 柱计算 以及 煤柱 的
稳 定性 ,断层煤 柱作倾 向条 带 留宽 留设 。保梨断
层 留宽取6 ~lO 0 O m,保二断层取7 ~10 0 2 m,保三
断 层两盘各 留3 m。 5
煤炭 回收带来诸 多不利 ;水文 地 质条件 中等 ,有
七个含水 层 ,断层水对 采 区煤 层开采具 有较 大水 害威胁 。地表水 体主要 有 宝源 河 、工农水库 、石
( ) 宽 b 确 定 。根 据 目前理 论 研 究 和 实 1采 的
践 ,采宽b 小于采深 的 1 3 ,地表 不 出现波 浪形 /时 盆地 ,一般取b (/ -1 1 )H。 = 14 / 0
集 建筑 群 区域 ,采宽 b 0 1 m ,留宽 O取 取9 ~1 0 【 5 ~6 m。水 库 区域 ,采 宽 1 0~2 0 ,留宽 5 5 3 0m
8 0~ 1 0 。 2m
煤 层倾 角比较大 ,煤柱稳 定性 差 ,搬 家倒面极 为 频繁 ,采取走 向条 带开采 布置 ,倾 向断 面将 工作 面分成 多个块 段 ,很难满足 现场生 产的 需要 ,根 据本 区域地 质构造极 为复 杂的特殊 性及 参 照娄 底
() 2密集建 筑群 区域保 留煤柱的稳 定性计算 。
I 块段煤柱 :K =1 5 , Ⅱ块段KⅡ .9 .1 =1 4 ,Ⅲ块 段K =14 。上述计算K值均 大于 12 .8 . ,故满足要
求。
面 ,走 向 长 2 0T ,倾 斜 l m , 井 下 开 采 标 41 I 5 3 高- 7 ~- 3 m,地表标 高+ 2 . ~+1 1 3 32 4 0 266 6 .m,

优选第六讲三下安全采煤

优选第六讲三下安全采煤
Harmonic mining
上下工作面协调开采
1
H1 m1 m2
++
2
-
H2 0.4r1 0.4r2
l
两层煤错开的距离l
l
0.4(r1
r2 )
0.4( H1
tg
H2
tg
)
上下工作面协调开采
1
H1 m1 m2
+
+-
2
H2 0.4r1 0.4r2
l
结果:少受一次拉伸变形 当上煤层较薄下煤层较厚时,使最大拉伸变形减少。
离层带高压注浆效果
注浆效果
抚顺老虎台 大屯徐庄
浆液占 采煤量(%) 粉煤灰占 采煤量% 减少下沉(%)
4.87 1.55 56.965.2
60.02 0.95 35
注浆效果
开滦唐山
新汶华丰
浆液占
24.59

采煤量(%)
粉煤灰占
1.46

采煤量%
减少下沉(%)
8.4
3.6
兖州东滩 19.26 1.91 54
(3)布置较长的工作面,使建筑物仅受动态变形
+-
-+
r
超充分采动盆地中央W=W0、i=0, K=0、 =0,U=0
使建筑物位于盆地中央
(4)工作面协调开采
利用上下煤层或上下分层同时开采所产生 的地表拉伸变形与压缩变形相互抵消,减少 开采对地表的影响 上下煤层或上下分层协调开采 同一煤层相邻工作面协调开采
阶段、水平、大巷、上下山和区段煤柱,以及 断层煤柱。
Lr
Lr,工程意义上的地表变形不叠加
a
b
+ -

“三下”采煤实施细则及补充规定

“三下”采煤实施细则及补充规定

《建筑物、水体、铁路及主要井巷煤柱留设与压煤开采规程》实施细则及补充规定第一章总则第1条为了合理的开采和优化利用煤炭资源,保护受开采影响区域内的主要井巷、建(构)筑物、水体、铁路和地面生态环境,保护矿井开采不受水体的威胁,结合冀中能源峰峰集团生产实践,特制定本实施细则及补充规定。

第2条建筑物、水体、铁路及主要井巷所压煤炭资源应遵循煤炭资源优化利用原则,受护对象安全原则,保护生态环境原则和企业经济与社会效益原则,凡技术上可行、经济上合理,丢弃后带来不可采或其他严重后果的,必须进行开采;技术条件可能,但尚无成熟经验的应积极进行试采;在目前技术条件下难以开采,但采用搬迁、就地重建、就地维修、改河道和疏干或改造等特殊措施,在经济上合理时,可进行开采。

否则应当留设永久保护煤柱或经有资格的技术咨询部门评估和主管部门批准放宽回采率要求,采出部分煤量。

第3条建筑物下、铁路下、近水体下安全采煤的原则是:建筑物下采煤时,对于零散建筑物,受开采影响后经过维修能满足安全使用要求;对于大片建筑群,受开采影响后大部分建筑物不维修或小修,少部分建筑物经中修和个别经大修能满足安全使用要求;在铁路下采煤时,经采取措施不影响列车安全运行;在近水体采煤时,受影响的采区和矿井涌水量不超过其排水能力、不影响正常生产,以及地面水利设施经维修不影响正常使用。

第4条有关单位在煤矿矿区范围内需要建设公用工程或者其他工程的,应当事先与各矿协商,经各矿同意后,方可建设,否则,煤矿不负责赔偿。

发现在井田范围内擅自进行项目建设的,煤矿应以书面形式报告政府并通知项目建设单位。

第5条建筑物及交通、水利等工程设施搬迁的新址,应尽量利用已经稳定的沉陷地,防止重复压煤。

第二章保护煤柱留设与压煤开采第一节煤柱留设管理第6条凡井田范围内及井田周边需要保护的建筑物、构筑物、铁路及对井下安全开采存在威胁的水体都要留设保护煤柱。

第7条煤柱分永久煤柱和呆滞煤柱两种。

永久煤柱为应用现有技术至矿井报废永远不能采出的煤炭资源,可列为矿井设计损失的煤炭资源;呆滞煤柱即临时煤柱是指暂时不能开采,必须经过专门研究才能开采的煤炭资源。

浅谈“三下”压煤充填开采技术

浅谈“三下”压煤充填开采技术

浅谈“三下”压煤充填开采技术[摘要]文中讲述了当前“三下”压煤充填开采采用的干式充填、水力充填及胶结充填挖掘水平和特点,充分分析了煤矿填充水平国内外发展现状,展望了“三下”压煤充填挖掘能力的前进目标。

【关键词】充填开采;“三下”压煤;绿色开采绿色挖掘水平是煤矿充填开采技术的主要构成成分,合理高效回采煤炭能源、达到资源可持续发展的主要保证便是煤矿胶结充填开采,煤矿胶结充填挖掘已经渐渐变成煤炭行业的重要环节,其不仅可以使优质煤炭能源回收过程中带来更加丰厚的经营利益,更能提升能源的高效使用率、有利于降低环境负担,起到保护环境的作用。

1、“三下”压煤充填开采方法“三下”压煤往往聚集布局在工业根基良好、挖掘情况优异、煤炭依赖性较强的经济兴旺区域。

干式充填、水力充填和胶结充填是“三下”压煤根据加添原料及运输形式不同所形成的三种充填方式。

1.1干式充填全球矿山最古老的充填方式采用的是干式充填,它的基本道理是把露天采石场或废石场收集的土壤、砂石、工业废渣、块石等干式加添原料,根据要求的块度构成将收集来的原材通过爆破、筛选分类及混和后,靠人或者机器运用地面传送及井下阶段水平传送将其送到充填井或采空区,经过溜放或储存加添,达到能够挤压蓬松充填体的挖掘水平[1]。

采掘、制造、储存及运输和堆积干式加添原料到采空区的装备、设备、构建物和井巷工程的总和构成干式充填体系。

应用干式充填采矿法进行回采作业的过程中,要使开采来的矿石和它下层的加添原材分开,两者的中间应该放上隔断原材,用来降低采矿的贫化及损耗。

这种隔断原料必须拥有高强度、低成本和应用重复率高等特征。

干式充填体系具有多环节作业、低充填水平、很重的粉尘、充填体固密程度不达标等缺点,但其具有投资少的优点,现在只有小型的矿山和处理采空区,其他的地区较少应用干式充填体系。

1.2水力充填水力充填就是自1990年以后兴起的一种新兴技术,发展至今已经相当成熟,该充填系统以其适应性强,运送成本不高、输送效率高等特点,被国内外的矿场所使用。

最新版本三下压煤留设开采规程

最新版本三下压煤留设开采规程

第一章

总则
第12条 煤炭开采必然伴随着发生围岩及 地表移动和变形。各矿区的围岩及地表移 动规律及有关参数具有地区特性,获取和 积累有关围岩及地表移动的科学依据,是 煤矿企业工程技术人员有关业务部门的职 责。每个矿区应有计划、有目的地开展上 述科学试验与现场监测,综合分析,求取 参数,总结规律,用于解决本区的开采沉 陷问题。
第一节 建(构)筑物保护煤柱的留设



第21条 用垂线法设计与煤层走向斜交的受护对象保护 煤柱时,煤柱在煤层上山方向垂线长度q和下山方向垂线 长度l按下式计算:(见P8)。 第22条 数字标高投影法用于设计延伸形建(构)筑物 或基岩面标高变化较大情况下的保护煤柱。该法要求保护 煤柱空间体的侧平面上等高线的等高距与煤层等高线的等 高距D相同,而相邻两等高线之间的水平距离d应根据φ β′、 γ′角及煤层等高距按公式求取。(见P9)连接保护煤柱侧 平面与煤层面(或基岩面)上同值等高线的交点,即得保 护煤柱边界,其具体设计方法步骤见附录九例3 第23条 当煤层为向斜、背斜和复式向、背斜构造时, 应根据建(构)筑物与向、背斜构造的空间位置,用垂直 剖面法设计保护煤柱(见附表九例11)。
第一章

总则
第2条 本规程包括:煤矿区建(构)筑物、 水体、铁路和主要井巷保护煤柱或安全岩柱 的留设原则与设计方法;压煤开采原则与方 法;开采沉陷对地面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原则 与治理技术途径;煤柱留设和压煤开采的管 理办法等。凡煤矿矿区总体设计、矿井设计 和矿井建设与生产等工作中涉及的上列问题, 均应按本规程执行。矿区工农业建设与生产 中涉及的压煤与开采影响问题,亦可参照本 规程执行。
第一节 建(构)筑物保护煤柱的留设



第24条 在设计山区建(构)筑物保护煤柱时,为防止 采动滑坡的附加影响,应采取下列措施: 位于可能发生采动滑坡和古滑坡地基上的式可能受采动引 起陡峭壁崩坍危害建(构)筑物,应首先考虑采取搬迁措 施,否则应将可能发生采动滑坡的坡体划入受护范围,或 者采取防治采动滑坡的技术措施。坡体采动后是否会产生 滑坡可用采动坡体稳定性分析方法结合本矿区积累的实践 经验判定。采动坡体稳定性分析见附录十一。 为防止山体采动滑移附加变形对受护建筑物的影响,当保 护煤柱受护边界至煤柱边界范围内地表平均倾角大于15度 时,应采用本矿区求得的山区移动角设保护煤柱,如无本 矿区实测资料而采用平地移动角留设保护煤柱时,建筑物 上坡方向移动角应减小5度至10度;下坡方向移动角一般 应减小2度到3度。

矿井“三下”压煤充填开采工艺的技术研究与应用

矿井“三下”压煤充填开采工艺的技术研究与应用

矿井“三下”压煤充填开采工艺的技术研究与应用【摘要】本文以某矿井充填开采工作面为实例,通过研究应用充填开采工艺,为解决采动影响、矸石处理等问题开创了一条技术途径,最大限度地回收“三下”压煤资源,对矿井的可持续发展具有现实意义,在同类型的矿井中具有较好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煤炭开采;“三下”压煤;地质分析;充填采煤一、提出问题某矿井针对地表建筑物分布广、建筑物特殊的“三下”压煤现实,开采过程中面临采动影响的难题,开采形成的矸石堆积地面侵占耕地,对环境产生污染。

为有效应对以上问题,通过合理设计充填工艺及开采,决定针对该“三下”压煤选用充填开采工艺,并开展技术研究与应用。

二、解决问题(一)充填工作面地质分析1.充填工作面概况该7202工作面位置对应地表村庄、农田及特殊构建筑物,为“三下”压煤工作面。

2.煤层顶底板岩性分析7202工作面开采2#煤层,工作面煤层顶底板岩性为:老顶细砂岩,厚度14.2-19.6m,平均厚度16.9m,灰白色,以石英为主,钙质胶结,较硬。

直接顶粉砂岩,厚度2.2-6.5m,平均厚度4.3m,灰黑色,含1层煤2的上分层,分层厚度0-0.5m。

煤层厚度2.7-2.9m,平均厚度2.4m,黑色,金属光泽,光亮型。

直接底粉砂岩,厚度2.2-2.6m,平均厚度2.4m,灰黑色,含1层煤2的下分层,分层厚度0-0.25m。

老底细砂岩,厚度4.1-6m,平均厚度5m,灰白色,致密块状,钙质胶结,较硬。

3.充填工作面地质分析该工作面为单斜构造,分为2个块段,其中:1块段煤层走向132-264°,倾向42-174°,倾角3-8°,平均6°;2块段煤层走向279°,倾向349°,倾角8-10°,平均9°。

该工作面在前期放面掘进施工时共揭露断层12条。

通过地质分析,各断层对该工作面推进影响如下:1块段:F3、F4与F11、F12断层在掘进过程中揭露时,落差大,预计在面内沿伪倾斜方向延展成一条断层,将工作面切割成东西两块,对回采影响较大,成为分划回采区段的界线;F6断层落差2m,预计进入工作面40m后逐渐尖灭,对生产影响较小;F8断层落差1.3m,F9断层落差1.1m,F10断层在工作面一侧落差1.2m,预计在工作面内延伸约30m后逐渐尖灭,对回采影响较小。

建筑物下水体下铁路下承压水体下采煤新技术

建筑物下水体下铁路下承压水体下采煤新技术

3.1.4.地表水平变形对建筑物的损害
地表水平变形对房屋的破坏作用很大, 尤其是拉伸变形。 由于房屋的抵抗拉伸能力远小于抵抗压 缩的能力,所以较小的地表拉伸变形就能 使房屋产生开裂性裂缝,砖砌体的结合缝, 房屋的结构点(如房梁)易被拉开。
我国众多矿区的开采实践表明,当地 表水平拉伸变形大于1.5mm/m时,在一般砖 石承重的建筑物墙体上就会出现细小的竖向 裂缝。
倾斜i (mm/m)
自然间砖墙上出现宽度1~2mm的裂缝 Ⅰ 自然间砖墙上出现宽度小于4mm的裂缝;多条裂缝总 宽度小于10mm 自然间砖墙上出现宽度小于15mm的裂缝;多条裂缝总 宽度小于30mm,钢筋混凝土梁、柱上裂缝长度 小于1/3截面高度;梁端抽出小于20mm;砖柱上 出现水平裂缝,缝长大于1/2截面边长;门窗略 有歪斜 ≤2.0 ≤0.2 ≤3.0
“三下一上”采煤技术
开采沉陷和覆岩破坏理论、计算分析、特殊开采技术、 地面建(构)筑物保护煤柱和水体保护煤柱设计等。
地表移动规律及建筑物下
采煤技术
1.地表移动及其特征
煤层开采后,覆岩产生移动、变形与破坏。随着 采空面积的增大,岩层移动的范围也会相应增大, 当采空区面积达到一定范国后,岩层移动范围发展 到地表,使地表产生移动与变形,这一过程与现象 称为地表移动。 地表移动稳定后,在采空区上方形成的沉陷区 域称为地表下沉盆地。 一般以10mm的下沉等值线作为下沉盆地边界。
1.1.地表移动盆地特征
一般呈椭圆形; 急斜煤层开采时,一般呈兜形或瓢形; 浅埋深开采时,地表可能会出现台价下沉盆地; 硬岩层浅部开采时,地表下沉盆地有时为切冒形; 图1-3所示为典型的倾斜煤层,矩形工作 面开采 后的下沉盆地:
呈椭圆形,在煤层走向方向上与开采中心对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下”压煤开采方案优化设计贾民1,徐法奎2(1.兖州煤业股份有限公司济宁二号煤矿,山东济宁272072; 2.天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开采设计事业部,北京100013)[摘要]介绍了济宁二号煤矿十采区“三下”压煤工作面布置方式和开采顺序优化。

依据本区的地质采矿现状、方案的地表移动与变形分析,结合地面受护物临、迁建路线的优化选择,在对少部分受护物加固、维修的条件下,对十采区“三下”采煤的可行性、开采方案等进行了评价与设计,实现十采区“三下”压煤的安全、高效开采,解放压煤量约20Mt 。

[关键词]三下压煤;开采方案;优化设计[中图分类号]TD823.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6225(2012)04-0083-04Optimization and Design for Mining under Building ,Railway and Water BodyJia min 1,Xu fa-kui 2(1.Jining No.2Coal Mine ,Yanzhou Coal Mining Co.,Ltd.,Jining 272072,China ;2.Coal Mining and Designing Department ,Tiandi Science &Technology Co.,Ltd.,Beijing 100013,China )Abstract :This paper addressed the planning of coal panels under buildings and the optimization of mining sequence of panels in No.10Mining District ,Jining No.2Coal Mine.Based on the geological and mining conditions ,subsidence analyses of different mining schemes ,and the optimization of temporary or restructuring routes designed for protected buildings ,on the condition of some buildings being reinforced and repaired ,this paper evaluated the feasibility of the mining operation under buildings and designed the mining method for No.10Mining District ,the goals of safety and high efficiency have been realized ,and 20Mt coal will be extracted in this district.Keywords :mining operations under buildings ;mining schemes ;design optimization[收稿日期]2012-02-13[项目基金]天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技术创新基金:开采沉陷智能化预计系统的研发(KJ -JJ -2011-KCSJ -02)[作者简介]贾民(1965-),男,山东邹城人,硕士,高级工程师,研究方向为采矿工程技术。

济宁二号煤矿十采区煤层厚、埋深大,地表有6条高压线路、南外环路、洸府河、洸府河大桥及其他零星建(构)筑物,受护体种类多,属条件较为复杂的“三下”采煤。

地面高压线、南外环路采取怎样的搬迁或临时建设路线?井下工作面采取怎样的布置方式和开采顺序才能使地表受护物受到的影响最小、采出的煤炭资源最多、矿井经济效益最好?必须井上下统筹考虑,对工作面布置方式和开采顺序等进行科学的设计和优化[1],确定技术、经济合理的最优开采方案。

1工程概况济宁二号煤矿十采区位于井田的西北部、济宁市东南部南及东南边界为十一采区,东及东北边界为八里铺断层和二采区,西边界为洸府河西河堤,呈南宽北窄的梯形,面积约1.9km 2,可采储量约20Mt 。

该区3上,3下煤层平均总厚度8.17m ,煤层倾角2 10ʎ,埋藏深度620 888m 。

十采区地表地势平坦,马南、接南、宁庄、宁高、宁接和鱼澳共6条高压线自西向东穿过采区,采区内线路总长度约7.6km ,铁塔和杆塔共26个,杆塔形式主要为:直线杆、二联杆塔和铁塔;洸府河自北向南流过采区西部;济宁市南外环路、洸府河大桥东西向穿过采区南部;另有公交停车场(在建)、简易养殖场等零星建筑物,如图1所示。

2开采方案初步设计根据十采区的煤层走向及临近采区现有巷道、断层分布、3煤分叉情况和地面受护物的位置分布,十采区工作面有3种布置方式:第1种为全部南北向布置;第2种为全部东西向布置;第3种为在南外环路下方布置大巷,大巷以南东西向布置、大巷以北南北向布置。

初步比较后认为,若工作面采用第3种方式布置,则工作面个数多、搬家频繁,开采影响时间长,不利于高压线和南外环路、洸府河大桥采后重建,因此不宜采用该方案。

工作面若采用第2种方式布置,则开采顺序比较灵活,有多种选择。

初步预计,连续开采3个相邻的工作面后,地表下沉和变形基本稳定,可以首先形成一条稳定的通道以搬迁或临建高压线路,使搬迁或临建次数最少,路线最短,费用最低。

按照这个思路,在工作面全部东西向布置的情况下,又38第17卷第4期(总第107期)2012年8月煤矿开采Coal mining Technology Vo1.17No.4(Series No.107)August 2012图1方案1地面建筑物及迁建、临建路线可选择3个最可能的开采顺序,这样,连同前述的工作面第1种布置方式,就有了4个可行方案:方案1为工作面全部南北向布置;方案2为工作面全部东西向布置,先开采1034,1033,1035工作面;方案3为工作面全部东西向布置,先开采1036,1037工作面;方案4为工作面全部东西向布置,但先开采1037,1038和1039工作面。

下面结合地表移动与变形预计情况,对各方案迁建、临建路线的选择、经济效益等优缺点进行比较,以确定最优方案。

地表移动与变形计算参数是本矿的实测参数[3],其中下沉系数η=0.82;主要影响角正切tgβ=2.0;水平移动系数b=0.33;开采影响传播角θ=90ʎ-0.6α(α为煤层倾角);拐点偏移距S=0。

3各方案迁建、临建路线选择和经济效益分析3.1方案1迁建、临建路线选择工作面全部南北向布置且全部开采后,由地表移动与变形预计结果可知,采区内地面下沉大部分在2000mm以上,最大7008mm;倾斜变形在6mm/m以上,最大19.5mm/m;水平变形在4mm/ m以上,最大14.06mm/m。

采区范围内6条高压线的部分线段、南外环路部分路段和洸府河大桥将沉入潜水位以下,淹没在积水中;未没入水中的高压线部分线塔将会产生严重的线歪斜、拉裂或压弯,线路严重张紧或松弛[4],不能正常使用。

高压线、南外环路和洸府河大桥必须全部在采区外临时建设。

待十采区全部工作面开采完,并且地面的下沉和变形基本稳定后,高压线、南外环路和洸府河大桥才能进行重建,影响时间长,管理困难。

如图1所示,南外环路临建路线可选择在十采区南部,向西跨过洸府河后与火炬路相接,待十采区开采影响稳定后再按原路线重建;洸府河大桥因是临时使用,可建为钢结构桥,以便以后拆除。

6条高压线全部从采区北部迁建(从采区南部迁建则将来还要受十一采区开采的影响),迁建总长23km,6条高压线全部一次性迁建,管理较简单。

因此,在十采区开采期间将不受任何因素影响,高压线、南外环路和洸府河大桥的迁建和临建与工作面开采可同时进行。

3.2方案2迁建、临建路线选择如图2所示,在南外环路正下方布置1034工作面,开采其南北两侧的1033,1035,1032和1036工作面。

1034工作面开采完毕,其上方塌陷地面即可进行回填工作,回填后的地面即作为6条高压线、南外环路和洸府河大桥的迁建和重建通道(如图2阴影部分)。

图2方案2地面建筑物及迁建、临建路线1033,1035,1032和1036工作面的开采与回填工作可同时进行,待开采影响基本稳定后启动重建和迁建工程,可缩短重建和迁建时间,以利于尽快恢复6条高压线、南外环路的使用。

南外环路的临时建设路线与方案1相同。

采用此方案,由地表移动与变形预计结果可知,开采1032,1033,1034,1035和1036工作面后,南外环路、洸府河大桥等所在地面最大下沉5800mm,最大倾斜变形14mm/m,最大水平变形48总第107期煤矿开采2012年第4期7mm /m 。

马南、接南、宁庄3条高压线受影响较小,基本可不考虑维修;宁高、鱼澳2条高压线受一定影响,需采取临时维护、加固措施[4],但影响时间短、受影响的线路长度小,维护、加固措施工程量较小、费用较低;宁接线需临时迁建,临时路线可考虑从采区南部通过,如图2所示。

3.3方案3迁建、临建路线选择如图3所示,该方案是先采1036和1037工作面,然后再采1035和1038工作面。

1036和1037工作面开采完毕,其上方塌陷地面即可进行回填工作,地面回填出一条走廊后,即作为6条高压线的迁建通道(如图3阴影部分)。

1035,1036,1037和1038工作面的开采与回填工作可同时进行,待开采影响基本稳定后启动迁建工程,可缩短迁建时间,尽快恢复6条高压线的使用。

图3方案3地面建筑物及迁建、临建路线南外环路、洸府河大桥临建路线与方案1同。

采用此方案,由地表移动计算结果可知,1035,1036,1037和1038工作面开采后,沉陷区中心下地面最大下沉7127mm ,最大倾斜变形20.42mm /m ,最大水平变形13.12mm /m 。

宁高、宁接线的下沉、倾斜和水平变形较大,受损严重,必须临时搬迁,临时路线如图3;在影响区南部宁高、宁接线合二为一,到东部影响边界时再分开;马南、接南、宁庄3条高压线受一定的下沉、倾斜和水平变形影响,须采取临时维护、加固措施。

鱼澳线则不受开采影响,不需临建。

3.4方案4临建、迁建路线选择如图4所示,该方案是先采1037,1038和1039工作面,然后再采1040和1041工作面。

1037,1038和1039工作面开采完毕,其上方塌陷地面即可进行回填工作,地面回填出一条走廊后,即作为6条高压线的迁建通道(如图4阴影部分)。

1036,1037,1038,1039,1040和1041工作面的开采与回填工作可同时进行,待开采影响基本稳定后启动迁建工程,可缩短迁建时间,尽快恢复6条高压线的使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