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韵学知识
音韵学概述

第三、用音韵知识查阅古代的工具书。
笫四、解读古代文献;如通假字、破读、同 源词等。
二、古今语音的变化
1、语音是变化的。 A 、古韵文普通话不押韵。如杜甫《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双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广韵》都属“灰韵”。 李白《越女词》:“长干吴儿女,眉目厌新月;屐
3、古韵分部的历史沿革
宋代吴棫(福建人,生活年代与朱熹相近) 是对《诗经》语音进行研究的第一人。他分 古韵为九部。
明代,陈第著有《读诗拙言》、《毛诗古音 考》、《屈宋古音义》等书,以考求《诗经》 和《楚辞》的古音。力排“叶音说”,首次 提出了古音不同于今音的历史观点。
顾炎武:《音学五书》,古韵十部 江永:《古韵标准》,古韵十三部 段玉裁:《六书音均表》,古韵十七部 戴 震:《声类表》,二十五部 孔广森:《诗声类》,分十八部 王念孙:《古韵谱》,二十一部。 江有诰:《音学十书》,二十一部。 章炳麟:《成均图》,二十三部。 黄 侃:《音略》,二十八部。 王力:古音三十部。
第三节 上古音说略
上古没有韵书,人们对上古音的研究是从韵 文在后代读起来不和谐引起的。也就是说上 古音的研究是从韵部开始的,声母的研究起 步较晚。
清末钱大昕在《十驾斋养新录》中提出“古 无轻唇音”、“古无舌上音”,揭开了古声 母研究的序幕。
钱大昕(1728年 - 1804年)中国清代史学家、 语言学家。字晓徵,一字辛楣,号竹汀。江 苏嘉定(今上海嘉定)人。对于音韵学和训诂 学很有创见。他研究古声母,证明了上古声 纽没有轻唇音和舌上音。 主要著作: 《恒言录》《潛研堂文集》 《十驾斋养新录》 《二十二史考异》
音韵学基础知识

音韵学基础知识一、《广韵》61平声韵:东冬钟江支脂之微鱼虞模齐佳皆灰咍真谆臻文欣元魂痕寒桓删山先仙萧宵肴豪歌戈麻阳唐庚耕清青蒸登尤侯幽侵覃谈盐添咸衔严凡祭泰夬废二、《广韵》34入声韵:屋沃烛觉质术栉物迄月没曷末辖黠屑薛药铎陌麦昔锡职德缉合盍叶帖洽狎业乏三、《广韵》35声母:四、宋人三十六:五、十六摄:喉音:影余晓匣牙音:见溪群疑通江止遇牙音:见溪群疑舌音:端透定泥蟹臻山效舌音:端透定泥来知彻澄娘果假宕梗知彻澄唇音:帮滂并明曾流深咸齿音:精清从心邪非敷奉微庄初崇山齿音:精清从心邪章昌船书禅日照穿床审禅唇音:帮滂并明喉音:晓匣影喻半舌:来半齿:日六、王力上古29韵部:七、王力上古32声母:之职蒸喉音:见溪群疑晓匣影支锡耕舌头音:端透余定泥来鱼铎阳舌上音:章昌船书禅日侯屋东齿头音:精清从心邪宵药正齿音:庄初崇山幽觉唇音:帮滂并明微物文脂质真歌月寒缉侵叶谈八、《中原音韵》19韵部表:东钟江阳支思齐微鱼模皆来真文寒山桓欢先天萧豪歌戈家麻车遮庚青尤侯侵寻监咸廉纤九、《中原音韵》25声母表:崩烹蒙风亡东通农龙工空仰烘邕宗从嵩钟充双儿章昌商戎十、十三辙韵目表中东江阳一七灰堆油求坡梭人辰言前发花乜斜怀来姑苏遥条(俏佳人扭捏出房来,东西南北坐)十一、王力上古30韵部所含《广韵》韵部表注:加[]的韵目指的是该韵在此部,但是该字并不在此部。
十二、等与中古声母关系1、一二三四等俱全的:影晓见溪疑来帮滂并明2、只有一二四等的:匣3、只有一四等的: 端透定泥精清从心4、只有二三等的: 知彻澄娘照穿床审5、只有三四等的: 喻(三等云,四等余)6、只有三等的:群禅日非敷奉微(合口)7、只有四等的:邪十三、等与《广韵》韵部关系表1、一等: 冬模泰灰咍魂痕寒桓豪歌唐登侯覃谈(16)2、一三等:东戈(2)3、二等:江佳皆夬删山肴耕咸衔(10)4、二三等:麻庚(2)5、三等: 钟支脂之微鱼虞祭废真谆臻文欣元仙宵阳清蒸尤侵盐严凡(25)6、四等: 齐先萧青幽添(6)十四、内外转与中古韵部内转通:东冬钟外转江:江止:支脂之微蟹:齐佳皆灰咍祭泰夬废遇:鱼虞模臻:真谆臻文欣魂痕果:歌戈山:元寒桓删山先仙宕:阳唐效:萧宵肴豪曾:蒸登假:麻流:尤侯幽梗:庚耕清青深:侵咸:覃谈盐添咸衔严凡其中:有开无合共四摄:效流深江有合无开共二摄:遇通开合都有共10摄。
声韵学知识点

声韵学知识点
声韵学,又称为音韵学,是研究语音及其变化的学科。
以下是一些声韵学知识点:
1.声母:指汉语拼音中的辅音部分,共有21个声母,包括b、p、m、f、d、t、n、l等。
声母是音节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音特征和变化对整个音节产生影响。
2.韵母:指汉语拼音中的元音部分,共有24个韵母,包括a、o、e、i、u等。
韵母是汉
语语音中最为核心的部分,其发音特征和变化直接影响到整个音节的音色和音调。
3.声调:指汉语中特有的音节高低变化现象,共有4个声调,包括平声、上声、去声和入
声。
声调的变化是汉语语音中最为显著的特点之一,其变化规律和方式对整个音节的音调和含义产生影响。
4.音节:指由声母、韵母和声调三个部分组成的语音单位,是汉语中最基本的语音单位。
音节的构成方式和变化规律是汉语语音研究的重点之一。
5.音变:指在连续的语音流中,由于发音环境、发音方式等因素的影响,语音发生变化的
现象。
音变是语音变化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其变化规律和方式对语音理解和语音生成产生影响。
6.方言:指不同地区的人们所使用的具有地方特色的语言变体。
方言研究是语音研究的重
要组成部分,其研究有助于了解语音变化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总之,声韵学作为一门学科,对于语音的深入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了解声母、韵母、声调、音节、音变和方言等知识点,可以更好地理解汉语语音的特点和变化规律。
音韵学基础知识

音韵学基础知识一、《广韵》61平声韵:东冬钟江支脂之微鱼虞模齐佳皆灰咍真谆臻文欣元魂痕寒桓删山先仙萧宵肴豪歌戈麻阳唐庚耕清青蒸登尤侯幽侵覃谈盐添咸衔严凡祭泰夬废二、《广韵》34入声韵:屋沃烛觉质术栉物迄月没曷末辖黠屑薛药铎陌麦昔锡职德缉合盍叶帖洽狎业乏三、《广韵》35声母:四、宋人三十六:五、十六摄:喉音:影余晓匣牙音:见溪群疑通江止遇牙音:见溪群疑舌音:端透定泥蟹臻山效舌音:端透定泥来知彻澄娘果假宕梗知彻澄唇音:帮滂并明曾流深咸齿音:精清从心邪非敷奉微庄初崇山齿音:精清从心邪章昌船书禅日照穿床审禅唇音:帮滂并明喉音:晓匣影喻半舌:来半齿:日六、王力上古29韵部:七、王力上古32声母:之职蒸喉音:见溪群疑晓匣影支锡耕舌头音:端透余定泥来鱼铎阳舌上音:章昌船书禅日侯屋东齿头音:精清从心邪宵药正齿音:庄初崇山幽觉唇音:帮滂并明微物文脂质真歌月寒缉侵叶谈八、《中原音韵》19韵部表:东钟江阳支思齐微鱼模皆来真文寒山桓欢先天萧豪歌戈家麻车遮庚青尤侯侵寻监咸廉纤九、《中原音韵》25声母表:崩烹蒙风亡东通农龙工空仰烘邕宗从嵩钟充双儿章昌商戎十、十三辙韵目表中东江阳一七灰堆油求坡梭人辰言前发花乜斜怀来姑苏遥条(俏佳人扭捏出房来,东西南北坐)十一、王力上古30韵部所含《广韵》韵部表十二、等与中古声母关系1、一二三四等俱全的:影晓见溪疑来帮滂并明2、只有一二四等的:匣3、只有一四等的:端透定泥精清从心4、只有二三等的:知彻澄娘照穿床审5、只有三四等的:喻(三等云,四等余)6、只有三等的:群禅日非敷奉微(合口)7、只有四等的:邪十三、等与《广韵》韵部关系表1、一等:冬模泰灰咍魂痕寒桓豪歌唐登侯覃谈(16)2、一三等:东戈(2)3、二等:江佳皆夬删山肴耕咸衔(10)4、二三等:麻庚(2)5、三等:钟支脂之微鱼虞祭废真谆臻文欣元仙宵阳清蒸尤侵盐严凡(25)6、四等:齐先萧青幽添(6)十四、内外转与中古韵部内转通:东冬钟外转江:江止:支脂之微蟹:齐佳皆灰咍祭泰夬废遇:鱼虞模臻:真谆臻文欣魂痕果:歌戈山:元寒桓删山先仙宕:阳唐效:萧宵肴豪曾:蒸登假:麻流:尤侯幽梗:庚耕清青深:侵咸:覃谈盐添咸衔严凡其中:有开无合共四摄:效流深江有合无开共二摄:遇通开合都有共10摄。
音韵学基础

▪ …………
▪ 《广韵》反映的语音系统早于三十六字母。 因而,两者的系统有所不同。现在我们谈 中古汉语的声母系统一般指《广韵》的声 母系统而言。
▪ 我们能知道《广韵》所分的调类、韵部, 却不能从表面上看出它的声母系统,《广 韵》的声母系统是隐含于各韵部的反切之 中。
▪ 首先对《广韵》作整理声母工作的是清代 音韵学家陈澧,他用系联法分析了《广韵》 的声类和韵类,在系联反切上字时,创立 了三个条件。
音粞”。 等等
以上注音存在不足,于是东汉产生反切注音 方法,,一直使用到清末。是一种作用和 影响很大的注音方法。
▪ 反切:是一种注音方法,用两个汉字注出另一 个汉字的读音。方法是上字取声母,下字取韵 母和声调。
▪ 古代字书中一般称“某某反”、“某某切”。
1918年北洋政府教育部公布使用注音字母。注音 字母的形体是按照汉字的偏旁改造而成,如ㄅㄆ ㄇㄈ等,它1913年由读音统一会制定,1918年才 由北洋政府教育部公布推行。
1958年正式推行汉语拼音方案。
音韵学基础知识
一、音韵学的概念
一般把研究汉语各个时期的语音系统及其演变规 律的学科称为音韵学,也叫声韵学。
传统音韵学又分为三个部分:古音学、今音学、 等韵学。
古音学以先秦、两汉的诗歌、韵文,特别是《诗 经》用韵为主要对象,是研究上古时期汉语语音 系统的。 (先秦两汉:前11世纪——3世纪前)
今音学以《切韵》(陆法言)、《广韵》 》(陈彭年) 韵书为对象,是研究中古时期汉语语音系统的 (魏晋至隋唐五代:4——12世纪)
▪ 古代诗歌以平声和仄声对举,形成一种音 乐美。
一、中古韵母系统
中古时期(六朝到唐宋)的语音,以《切 韵》、《广韵》音系为代表。
音韵学基本知识

6.音
6.1 概说
6.1.1 什么是汉语音韵学
韵
汉语音韵学,是研究汉语各个历史时期语音系统及其发展演变的一门科学。 由于音韵学主要研究汉字字音的声、韵、调,所以有人也把它称为“声韵学”, 从普通语言学的角度看,它属于历史语音学的范畴。 音韵研究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早在一千多年前的东汉时期,人们就已经开 始注意分辨汉字的字音了,出现了如“急言”、“缓言”,“长言”、“短言”, “舌头”、 “舌腹”等术语;另外,还出现了一些注音方式的名称,如“读若”、 “读为”、“读如”、“读曰”,有的专用于给汉字注音,有的兼释通假字。汉 末有人发现了一种汉字的析音方法——反切,主要用来给汉字注音。到魏晋南北 朝时期,出现了专门分析字音的韵书,如三国时魏人李登的《声类》、晋人吕静 的《韵集》,可惜这两部书早已失传。现存最早的一部韵书是隋代陆法言的《切 韵》,这部书按四声分韵排列,把同音字编在一起。韵书的出现与发展,为音韵 学储备了资料,标志着音韵学已具备了一定的基础。到了唐宋时期,人们开始了 对韵书的分析,根据韵书中的反切,寻找汉字字音声、韵、调的配合规律,并绘 制成图表。进入明清时期,在对以《广韵》为代表的中古音研究的基础上,又开 始对周秦古音的研究。 鉴于传统音韵学的研究,一般把它细分为三个部分:古音学、今音学和等韵 学。“古音学”以《诗经》、《楚辞》等先秦时期的诗歌及韵文和谐声字、异文 为研究材料,探讨先秦时期的语音系统。“今音学”以《切韵》、《广韵》等韵 书为研究对象,研究南北朝到隋唐时期的语音系统。“等韵学”以宋元以来的等 韵图作为研究对象,它着重研究韵书中的反切,从中归纳出音韵体系,分析发音 原理和方法,由于它基本上是分析《切韵》系韵书反切所反映出来的音系,有人 认为它属于今音学的一部分。除了古音学、今音学和等韵学之外,由于元朝以后 出现了以 《中原音韵》 为代表的反映北方音系的一系列韵书及反映近代音系的等 韵图,近代学者对它们进行了研究,于是形成了音韵学中较为年轻的一个门类: 北音学。
音韵学基本知识

第一,有利于认识文字运用上的通假现象。 古书中存在大量的通假现象。所谓通假字就是不用本字,而是用音同或音近 的字来代替。通假字大量存在的条件是本字和通假字之间的语音相同或相似,而 且还要得到当时社会的认可。因此,如果不懂音韵,就无从掌握古书中通假字的 规律。明末顾炎武曾说:“读九经自考文始,而考文自知音始。”清人王念孙亦 云:“训诂之旨,存乎声音。字之声同声近者,经传往往假借。学者以声求义, 破其假借之字,而读以本字则涣然冰释。如其假借之字而强为之解,则诘鞫为病 矣。”(见王引之《经义述闻》)清人戴震也说:“夫六经字多假借,音声失而 假借之意何得?”(见《六书音韵表序》)。他们的意思是说读经书,首先要从 考证文字开始,而考证文字,要从考证语音开始。通假现象,既是文字问题,也 是语音问题,应从语音的角度来探求。 例如:《书·立政》:“方行天下,至于海表。”伪孔传:“方,四方也。” 此解扞格难通。王念孙谓,“方”读为“旁”,旁之言溥也,遍也。“方行天下” 言遍行天下也,如此,则怡然理顺了。“旁”从“方”声,“方”、“旁”古韵 同属阳部,声母同为双唇塞音,故可通假。如果我们懂得了“古无轻唇音”的条 例,就知道“方”、“旁”声母都读重唇音的道理。 又如《孟子·梁惠王上》:“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曰:“不可,直 不百步耳,是亦走也。”这里“直”通“但”,表示“仅仅”的意思。在阅读古 书的过程中,我们经常会遇上“但、直、徒、独、特”等字相通的现象,如果不 了解“古无舌头舌上之分”的条例,也就不会真正明白为什么上面几个字古代读 音相同或相近,所以能够通假的道理。 再如: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列代词,除了唇音类“彼、夫、匪”和第一人称代词自成系统,第二人称代词 和远指代词,第三人称代词、特指代词和近指代词分别在语音上有严整的对应关 系,它们不仅在用法上有联系,在语源上可能同出一源。这些字可能就是某个词 的历史的或地域的不同读音和写法。除此之外,如果要追索现代汉语代词“你”、 “这”、“那”等的来源,也需要利用音韵学的知识。
第三讲,音韵学基础知识

第三讲,音韵学基础知识第二讲、音韵学基础知识这一讲介绍以下内容:①与声、韵、调有关的术语②与古代注音方法有关的术语③传统三十六字母一、与声母有关的术语㈠、声、声纽、纽这一组术语指声母。
“纽”义为“枢纽”,古人认为声母在汉语音节中非常重要,是汉语音节的枢纽,所以称作“纽”或“声纽”。
㈡、五音、七音、九音、舌齿音这组术语是古人根据发音部位给辅音分的类。
五音:古人将辅音的发音部位分为唇、舌、齿、牙、喉五类,称为五音。
七音:古人从五音中的舌音分出半舌音、五音中的齿音分出半齿音,加上原来的唇音、舌音、齿音、牙音和喉音,合称七音。
九音:古音在七音的基础上,将唇音分为重唇、轻唇两类,将舌音分为舌头、舌上两类,称为九音。
舌齿音:古人将半舌音和半齿音合为一个大类,称为舌齿音。
㈢、清、浊、全清、次清、全浊、次浊这一组术语是古人根据声母的发音方法对辅音作的分类。
辅音的发音方法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成除阻方式:塞、塞擦、擦、鼻、边塞音:[p][ph][t][th][k][kh]塞擦音:[ts][tsh][t?][t?h][t?][t?h]擦音:[f][s][x][?]鼻音:[m][n][?]边音:[l]第二,呼出气流强弱:不送气、送气不送气:[p][t][k][ts] [t?][t?]送气:[ph][th][kh] [tsh][t?h][t?h]声带颤动与否:清音、浊音清音:[p][t][k][ph][th][kh]浊音:[m][n][l][?]⑴清、浊指清音、浊音。
发音时声带不颤动不带音是清音。
反之,发音时声带颤动、带音的是浊音。
关于清浊,古人又结合其它发音方法,进一步分为全清、次清、全浊、次浊。
①全清:指发音时不带音、不送气的塞音、塞擦音和擦音。
如:普通话中的声母:b、z、d、j、f、s、x和sh。
这些声母按古人的分类标准都属于全清。
②次清:指发音时不带音、送气的塞音、塞擦音。
如:普通话中的声母p、c、t、q、ch、k,按古人的分类标准属于次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原音韵》的25个声母并没有保存多久,到15世纪就只有20个声母。兰 茂(廷秀)《韵略易通》(公元1442)有一首字母歌,叫做早梅诗:
近代时期的韵母 《中原音韵》收5876个字,分为19部,19部共有46个韵母:东钟、江阳.支 思、齐微、鱼模、皆来、真文、寒山、桓欢、先天、萧豪、歌戈、家麻、车 遮、庚青、
1.“非”古讀作“幫” 《詩》:“東有甫(非)草。”《韓詩》作“圃(幫)草”。 《論語》:“子貢方(非)人。”鄭康成本作“謗(幫)人。” 非(非)—悲(幫),分(非)—扮(幫) 2.“敷”古讀作“滂” 《詩》:“鋪(滂)敦淮濆。”《釋文》:“《韓詩》作‘敷’。” 孚(敷)—脬(滂) 3.“奉”古讀作“並” 《左傳》昭十三年:“奉壺飲冰以蒲伏焉。”《釋文》:“本又作‘匍匐’。 蒲,本亦作‘扶’。” 馮(奉)—慿(並) 4.“微”古讀作“明” 《水經注·漢水篇》:“文(微)水即門(明)水也。” 未(微)—昧(明) 反切:冯,皮兵反;方,蒲郎反。 谐声字:逼,福、辐;非声字,排,匪、菲、诽; 方言:厦门方言的白话里,非母字,方、风、飞、分、反——P;奉母字,饭、 房、冯、父、妇——P
韻目:韻的標目,也就是韻的代表字; 攝:韻腹相同或相近、韻尾相同或部分相同的一組韻; 研究上古聲母的材料與方法 1.中古韻書、韻圖所歸納出的聲類; 2.諧聲字(形聲字),《說文解字》中有80%以上的字都是諧聲字(形聲字); 童:僮瞳穜曈幢撞憧„„ 3.異文 《诗经·邶风·谷风》:“凡民有丧,葡匐救之。” 《礼记·檀弓下》:“《诗经》云:‘凡民有丧,扶服救之。’” 《左传·昭公二十一年》:“扶伏而击之。” 《战国策·秦策三》:“(伍子胥)坐行蒲伏,乞食于吴市。” 4、聲訓 《釋名·宮室》:“房,傍也。室之兩旁也。”“马,武也。” 5、讀若或讀如 《说文·水部》:“沖,涌摇也,读若动。” 《说文·屮部》“屮,艸木初生也。象丨出形,有枝茎也。古文或以为艸字。 读若彻。” 《说文·玉部》:“玽,石之次玉者。从玉、句声。读若苟。”
音韻學知識
音韻學:又名聲韻學,是分析、研究漢字的字音及其歷史演變的一門科學。 語音學:研究人類發音的生理基礎和物理基礎的,即分析人類語音的生理現象 和物理現象、講述發音器官的作用、分析各種語音的構成的一門科學。
傳統音韻學 今音學 古音學 等韻學
關於聲母的概念 聲、紐:傳統語音學上,聲母簡稱爲“聲”或“紐”,或者合起來叫“聲紐”; 字母:字母就是聲母的代表字,古代用來表示聲母的名稱; 聲類:聲類就是根據反切上字而進行的分類; 五音:是按照發音部位對古聲母進行的分類; 喉 牙 舌 齒 唇 宮 商 角 徵 羽 關於韻母的概念 東 中 西 南 北 韻:指一個音節中的主要元音(韻腹)、韻尾、聲調; 韻母:指一個音節中的韻頭、主要元音(韻腹)、韻尾; 韻部:可以相互押韻的字(主要元音形同或相近、韻尾相同、聲調相同的字) 歸併在一起形成的類;
上古漢語的複輔音問題 角[ʨiau] 旮旯[ka la];孔[k‘uŋ] 窟窿[k‘u luŋ ]; 巷[ɕiaŋ] 胡同[xu t‘uŋ ];精[ʨiŋ] 機靈[ʨi liŋ]; 埂[kalaŋ] 圈[k‘ulia] 拌[pala] 研究上古韻部的材料與方法 1.《切韻》系統 2.先秦韻文,主要是《詩經》、《楚辭》用韻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 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匪我愆期,子无良媒。 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3.諧聲字(形聲字) 清人段玉裁根據諧聲系統的特點提出了“同諧聲者必同部”的著名論斷,意 思是說聲符相同的字必然屬於同一韻部。 芝 詩 榯 之——寺——時 志 待 鰣
根據古音學家的研究,將上古聲母歸為6類28個。 1.唇 音:幫、滂、並、明 2.舌頭音:端、透、定、餘、泥、來、 3.舌面音:章、 昌、船、書、禪、日 4.齒 音:精、清、從、心、邪 5.牙 音:見、溪、群、疑 6.喉 音:曉、匣、影 古無輕唇音 所謂“古無輕唇音”,是說上古音與中古音相比較,上古沒有中古唇音中的 “非、敷、奉、微”這一組。
鹳鸣于垤,妇叹于室。洒扫穹窒,我征聿至。 之——蚩芝寺志诗持時侍待 丝——蕬兹 某——媒煤谋 其——淇期欺旗祺琪骐 丘——蚯邱
中古時期的聲母
中古时期的韵母 《广韵》有206韵,把的1190个反切下字归纳为293类,计平83,上76,去83, 入51。 韵类并不等于韵母,韵类不但要考虑介音,韵腹,韵尾,同时也得考虑韵调, 而韵母则仅仅考虑前者,故《广韵》293个韵类并不等于293个韵母。根据韵 母归纳的原则,凡介音,韵腹,韵尾相同则为一母,《广韵》共归并出 140(也说142个)个韵母。 《四声等子》分之为16摄:通、江、止、遇、蟹、臻、山、效、果、假、宕、 梗、曾、流、深、咸。 近代时期的声母 《中原音韵》,周德清(1277~1365)撰,成书于元泰定甲子年(1324)。这是 近代汉语语音史上最重要的一部韵书。它打破了传统韵书的束缚,根据当时 的实际语音来审音定音,成书以后就产生了影响。 《中原音韵》声母有25个:
卄五日。雨下。普通院山深無粥飯,喫小豆爲飯。從趙州已來直到此間,三 四年来有蝗蟲灾。五穀不熟,粮食難得。齋后雨停,尋谷向西行卅里,到解 普通院。巡礼五臺山送供人、僧尼、女人共一百餘人,同在院宿。 卄六日天睛。喫粥了向行山谷卄里,到凈水普通院修飡。院中貧乏。山風漸 涼,青松連嶺。踰兩重嶺,西行卅里,到塘城普通院。過院西行,嶺高谷深, 翠峰吐雲,谿水瀉綠,流從塘城。西行十五里,申时到龍泉普通院宿。後丘 上龍堂裹出泉清冷。院近此泉,唤爲龍泉普通院,院有飯粥。 卄七日。發。從山谷西行卄里,到張花普通院,共九僧斷中。院有粥飯。齋 後行谷十里,到茶鋪普通院。過院西行十里,踰大復嶺,嶺東谿水向東流, 嶺西谿水向西流 。過嶺漸下,或向西行,或向南行。峰上松林,谷里樹木, 直而且長,竹林麻園,不足爲喻。山嶺崎峻,欲接天漢,松翠碧與青天相映。 嶺西木葉未開張,草未至四寸。從茶鋪行卅里,薄暮到角诗普通院宿。院無 粥飯。 卄八日。入平谷,西行卅里,巳時到停點普通院。未入院中,向西北望見中 臺,伏地礼拜。此即文殊師利境地。五頂之圓高不見樹木,状如覆銅盆。望 遥之會,不覺流淚。樹木異花不同别處,奇境特深,此即清涼山金色世界, 文殊師利現在利化。便入停點普通院,礼拜文殊師利菩薩像。因見西亭壁上 題云:日本國内供奉翻經大德靈仙元和十五年九月十五日到此蘭若云云。院 中僧等見日本國僧來,奇異,示以壁上之題,故記著之。午時食堂裹齋。齋 後見有數十僧遊南臺去。暮際雷鸣雨下。自卄三日申時入山,至于今日,入 山谷行,都經六日,未盡山源,得到五臺。自去二月十九日離赤山院直至此 間,行二千三百餘里,除却虚日,在路行正得卌四日也。慚愧,在路並無病 累。 卄九日。停點院設百齋僧齋。赴請同齋。因台州國清寺僧巨堅歸本寺,付書 二封,送圓載上人所。齋後見數十僧巡礼南臺去。一上時睛天忽陰,風雲鬬 暗,零雨降雹。晚際見其歸來,被雹打破笠子而來。
入唐求法巡礼行记——日·释圆仁
【開成五年四月】卄二日。早朝主人施粥。向正北行卄里,到南 樓村劉家斷中。主人從來發心,長設齋飯供養師僧,不限多少。 入宅不久,便供飯食。婦人出來慰客數遍。齋了喫茶。向正北行 卄五里,到鎮州境行唐縣,入城內西禪院宿。有卄餘禪僧,心極 鬧亂。 卄三日。早朝喫粥。向西北行卄五里,到黃山八會寺斷中,喫黍 飯。時人稱之爲上房普通院,長有飯粥,不論僧俗,來集便宿, 有飯即與,無飯不與,不妨僧俗赴宿,故曰普通院。院中有兩僧, 一人心開,一人心鬱。有一黃毛狗,見俗嗔咬,不憚杖打;見僧 人不論主客振尾猥馴。齋後向西北入山尋谷行,時人喚之爲國信 山。從上房行得卄里,到劉使普通院宿。便遇五臺山金閣寺僧義 深等往深州求油歸山。五十頭驢馱油麻油去。又見從天台國清寺 僧臣堅等四人向五臺,語云:天臺國清寺日本國僧一人、弟子沙 彌一人、行者一人今見在彼中住云云。 卄四日。天陰。發。從山谷西北行卄五里,見過一羊客驅五百許 羊行。過一嶺,到兩嶺普通院。院主不在,自修食。院中曾未有 粥飯,緣近年蟲災,今無糧食。齋後乘山谷行,西北卅里,到果 菀普通院宿。雷鳴降雨。
古無舌上音 三十六字母中的“知徹澄娘” 在上古尚未產生,大約是到了六世紀時這組音 才從“端透定泥”中分化而出。1.“知”古讀作“端” 《後漢書·杜篤傳》:“摧天督(端)。”注:“即天竺(知)國。” 竹(知)—篤(端) 2.“徹”古讀作“透” 《詩》:“左旋右抽(徹)。”釋文云:“抽,敕由反,《說文》作‘搯(透), 他(透)牢反。” 3.“澄”古讀作“定” 《詩》:“實惟我特(定)。”《釋文》:“《韓詩》作‘直’(澄),雲相當 值也。” 兆(澄)—桃(定) 諧聲字:都、豬從者聲,鄧、澄從登聲,他、池從也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