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语堂先生教你翻译 -之乎者也-
翻译的三标准——林语堂先生的“忠实、通顺、美”

翻译的三标准——林语堂先生的“忠实、通顺、美”摘要:林语堂先生提出“忠实标准,通顺标准,美”三条标准,既是对译作的要求,也是对译者的要求。
其标准较严复先生对译作的要求而言,更具现实性,更为丰富,更具全面性。
关键词:翻译标准林语堂严复译者要求一、林语堂先生的“忠实、通顺、美”林语堂(1895—1976),原名和乐,笔名语堂。
他曾参加“语丝社”,并在1930年代曾创办、主编《论语》《人世间》《宇宙风》等刊物,成为“论语派”的主要代表。
林语堂先生一生中写过的涉及翻译理论的文章不少,但他最系统、最有名的论述,是长篇论文《论翻译》(作于1932年初)。
这是他为吴曙天编选的《翻译论》一书(1933年1月光华书局出版)所作的论序(后又收入林语堂的《语言学论丛》一书中)。
林语堂先生将翻译作为一种艺术看待。
他认为翻译艺术所依赖的有三条:第一是译者对于原文文字及内容上透彻的了解;第二是译者有相当的国文程度,能写清顺畅达的中文;第三是译事上的训练,译者对于翻译标准及手术上的问题有正当的见解。
”林语堂先生在《论翻译》中提出了对译者的这三条要求,既要求对原文的透彻理解,还要求有一定的表达能力以及对一定的翻译技巧、标准的掌握。
林语堂先生的这篇论文,从翻译的实际出发,毫不玄虚,说理朴质。
他认为以前论述翻译问题的文章大多或泛论译法或单论译名,“都是直接出于经验的话,未尝根据问题上的事实做学理的剖析”。
而他提出“讨论翻译需研究其文字及心理问题”,换言之,即“翻译问题,就可以说是语言文字及心理问题”。
他认为:“倘是我们要于此问题得到比较客观的解决,自当以语言文字心理的剖析为立论根基。
必先明语言文字及行文心理的事实,然后可以做译者标准应如何、态度应如何的结论。
”林语堂先生是在中国译学史上第一个最明确地将现代语言学和心理学作为翻译理论的“学理剖析”的基础的。
正是在这两大基础上,他继承前人译论的精华,提出了翻译的三条标准:第一是忠实标准,第二是通顺标准,第三是美的标准。
《林语堂翻译思想》课件

促进了国际文化交流
林语堂的翻译作品在国际上广为传播,促进了国际 文化交流,增进了世界对中华文化的了解和认同。
推动了全球翻译事业的发 展
林语堂的翻译思想对全球翻译事业的发展产 生了积极的影响,为世界翻译事业的发展提 供了有益的借鉴和参考。
要点三
提倡多元化翻译策略
林语堂认为翻译策略应该根据具体情 况灵活选择,既可以是直译也可以是 意译。这启示我们要根据不同的翻译 目的、文本类型和读者群体,采用多 元化的翻译策略,提高翻译的准确性 和可读性。
对未来翻译理论的展望
跨学科融合
未来的翻译理论可能会更加注重跨学科的研究,借鉴语言学、文学 、文化学等领域的研究成果,推动翻译理论的创新和发展。
忽视翻译的客观限制因素
总结词
林语堂的翻译思想在处理翻译的客观限 制因素方面存在不足。
VS
详细描述
翻译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客观限制因素,如 时间、资源、文化背景等。林语堂的翻译 思想在处理这些因素方面相对较为忽视, 这可能导致在实践中遇到困难和挑战时难 以应对。合理考虑和处理这些限制因素对 于提高翻译质量和效果至关重要。
05
总结与展望
林语堂翻译思想的启示
要点一
重视文化因素
林语堂强调翻译中的文化因素,认为 翻译不仅是语言的转换,更是文化的 传播。这启示我们在翻译过程中要充 分考虑文化背景,尊重原作的文化内 涵,避免文化误解。
要点二
强调译者的主体性
林语堂认为译者是翻译过程中的主体 ,应该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对原文 进行创造性的解读和表达。这启示我 们要注重培养译者的主体意识,鼓励 译者发挥个人风格和创造性。
《我是演说家》教育的意义观后感心得

《我是演说家》教育的意义观后感心得今天我观看了一个视频,叫《我是演说家》。
是一位叫董仲蠡的老师演讲的,他是一位英语培训师,他曾教过至少15万个学生,他今天要演讲的主题是《教育的意义》。
在他演讲时,背景图片都是随着他的演说内容在不停地更换,音乐随着他的演说内容也在不停地变化,有刚开始的平静到后面的慷慨激昂。
他演讲的语调也很生动形象,有时很幽默,有时振奋人心,我的情绪也会随着他的变化而变化。
在他的演说视频中,我收集了许多诗句:“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除此之外,让我印象深刻的还有他提到的,西方先贤们对哲学提出的三大终极问题:我从哪来?我是谁?我要去哪?他的演讲里还提到,有几个国家非常重视教育,比如:以色列、德国、日本。
他们的教育不光只是学知识,考高分,还有其它能够帮助他们修心的业余课程。
我觉得他的演说很成功,各个方面都布置的很完美,他的演说更是精彩,能够鼓舞人心。
妈妈的感受:很发人深省!值得一看!荡气回肠、很震撼、也很赞!让我对“教育”这个词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
在以后对孩子的教育中,我有了正确的方向。
“成人先成才,树人先树德。
”今天看了一期主题为“勇者敢言”的一集《我是演说家》。
感触很深,尤其是王帆的演讲和小马的演讲引起我的共鸣。
何为勇者?《礼记》中记载:知耻近乎勇。
意思就是说,一个人只有当他知道了什么是耻辱,并且积极地去改变,他就能接近勇敢。
是的,我们这个得到了自由麦克风的大数据时代面临着敢言泛滥的问题。
我自己也感到十分惭愧,我总是不知道为什么总是感觉时间不足够我挥霍吧,对于时事新闻我也只是看看醒目的大标题看看图片,也就略过了。
所以自己也总是随大流,人云亦云。
没有自身对于一个事件的思考,不去了解事情的经过,随意就发表了评论,这便是一大耻辱,对于集于一身的无知还沾沾自喜。
呵呵呵呵我分科后的第一次月考考了级第二,虽然我只是在一个三流高中,但是我还是很开心。
解读林语堂的翻译理论

解读林语堂的翻译理论著名翻译家林语堂先生提出:翻译是一门艺术。
他倡导的翻译标准是忠实、通顺和美,在此基础上对译者提出三项要求或者说是责任,开辟了从心理学角度研究翻译的新视角,林语堂先生以其对中西文化的深入研究、扎实的专业知识,认真的工作态度,从事了大量的翻译活动,为中西文化交流和沟通做出了巨大贡献。
而老舍先生的《骆驼祥子》也是现代白话文小说的一部经典巨作,现如今已有四部翻译作品,其中,葛浩文的译本以为读者负责的思想,取得了一定程度上的巨大成功。
那么葛浩文《骆驼祥子》英译文又是怎样体现林语堂的翻译理论的呢?着重分析《骆驼祥子》,研究其中所体现的林语堂的翻译理论。
关键字:《骆驼祥子》;忠实;通顺;美0 引言现代小说《骆驼祥子》是老舍先生的经典作品之一,其中祥子、虎妞等几个人物形象已广为人知。
《骆驼祥子》是最早被介绍到西方世界(以讲英语国家为主)的小说,也是最受读者喜爱的一部小说,其中葛浩文的译本广为流传,深得人心。
葛浩文虽有其独特的翻译方法,但也包含了许多中国翻译理论。
本文对《骆驼祥子》进行详细分析,来解说中国翻译理论家林语堂先生的“忠实”,“通顺”,“美”等翻译理论。
1 《骆驼祥子》简介《骆驼祥子》于1936年出版,作者是老舍。
老舍先生原名舒庆春,是中国现代伟大的小说家,他用极其朴实的语言,生动地刻画了祥子、虎妞等几个人物形象。
故事主要讲了军阀混乱时期人力车夫祥子的悲惨一生。
最初,祥子是一位勤劳勇敢有着梦想并为之而努力的社会青年,然而当时的社会给他带来的却是重重阻力:靠着自己的能力买来的车子在兵荒马乱中被逃兵抢走,自己的积蓄被侦探洗劫一空,妻子虎妞因难产而死,心爱的女人小福子上吊自杀,在经历了种种悲惨事情之后,祥子的信念及梦想被现实社会一点点侵蚀,他慢慢的变得放纵,堕落,最终也没能避免自己的悲惨命运。
2 《骆驼祥子》译者葛浩文简介及《骆驼祥子》翻译背景葛浩文,美国著名的汉学家,原英文名字Howard Gold-blatt。
林语堂哲学翻译与翻译哲学

林语堂哲学翻译与翻译哲学0. 引言林语堂(1895-1976)是中国现代的著名学者、重要作家、翻译家、语言学家与哲学家。
为中外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做出了不少贡献。
在西方,林语堂不仅仅是学者作家,更多得是被称为哲学家。
林语堂的《吾国与吾民》(My Country and My People)、《生活的艺术》(The Importance of Living)位于畅销书之首位。
他向西方传播了孔孟老庄思想,向西方读者展现了真实的中国哲学与形象。
美国林语堂研究专家Timothy C. Huson在林语堂国际学术研讨会评价林语堂时认为他提倡日常生活哲学,睡觉哲学,饮食哲学,在这些日常哲学中,含有深沉的哲理,他通过讽刺和幽默,来表达他的哲学观点。
其作品没有故意迎合美国人的口味,他是一位很有独立人格的哲学家。
1. 林语堂是哲学家?林语堂一生贡献卓著。
作为作家,著述颇丰。
作为语言学家,他研究了古代方言、探究闽粤方言之来源等,编撰《林语堂当代英汉词典》。
作为发明家,倾尽家财发明出来明快打字机。
作为翻译家,不仅向西方介绍了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还向西方译介了中华哲学的精髓——儒家与道家思想。
因为他的幽默与闲适的生活哲学,他是一位哲学家。
1.1 为何林语堂是哲学家?哲学是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是自然知识、社会知识、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所讨论的自然与生命的本质。
哲学家就是对哲学的深入研究思考的人。
纵观其著作,从译著《孔子的智慧》(The Wisdom of Confucius)、《老子的智慧》(The Wisdom of Laotse)到英文小说《京华烟云》(Moment in Peking)、传记《苏东坡传》(The Gay Genius, The Life and Times of Su Tunpo)以及散文集中,体现出综合儒家与道家思想之所长,体现各种生活哲学。
但是这种哲学与传统的儒道思想不同,融合儒道,使两者互补,是儒道的发展与升华。
林语堂的翻译观

林语堂的翻译观作者:张雪芳来源:《科学导报·学术》2020年第49期摘要:林语堂是我国现代著名的学者、文学家和翻译家。
他认为翻译究其本质应该是一门艺术,并提出了忠实、通顺和美的标准,开辟了从心理角度进行翻译的崭新视角。
林先生的翻译思想在我们今天的翻译实践中仍然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林语堂;翻译;翻译标准林语堂(1895-1976),福建龙溪人,中国当代文坛著名的作家、学者、语言学家,也是近现代将中国文化成功介绍给西方的文人之一。
他出生于福建漳州的一个小山村,父亲是当地的牧师,因此林语堂从小一直接受的是西式教育。
在念完了教会的小学、中学以后,林语堂受人资助得以到上海圣约翰大学继续学习,毕业后在清华大学教授英文。
凭借自身对东西方文化的熟谙以及深厚的中英文功底,林语堂不仅用英文直接创作了《京华烟云》、《风声鹤唳》、《武则天传》等佳作,同时还通过翻译《孔子的智慧》、《老子的智慧》、《英译庄子》、《浮生六记》等著作,孜孜不倦地向西方介绍中国、传播中国传统文化和人生哲学。
实可谓“两脚踏中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
作为一位在中西文化、文学和语言修养方面均有深厚造诣的大学者,林语堂在翻译实践上颇有建树,他对翻译的见解也同样对我们如今的翻译研究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林语堂虽没有专门讨论翻译理论的著作,但他的翻译思想在1933年出版的《语言学论丛》中其所著的一篇题为《论翻译》的文章中可见一斑。
林先生在这篇译论中针对翻译的性质、目的、标准等核心问题都进行了论述,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
一、是科学还是艺术长期以来,翻译研究者们对翻译的本质是艺术还是科学争论不休,科学是成规矩的,而艺术则恰恰相反。
林语堂先生坚定地认为翻译应当是一门艺术,他认为“译学无成规”,“翻译即创作”。
他本人在翻译过程中也十分注重翻译的美学特征,无论是翻译文学评论、戏剧、幽默作品、散文、诗歌还是文化典籍,林语堂都注重对“个性”、“性灵”的传达,既强调对原作艺术精神的保留,也通过翻译这一“再创作”过程展现了他所推崇的东方的生活趣味和人生哲学。
林语堂名篇《英语学习方法》

林语堂名篇《英语学习方法》1.目标英语是一种活的语言,也是一种现代通用语言。
任何学英语的人都要找准这个目标,学习现代英语(课程)。
这个目标确定了,方法就不会错。
如果我们把英语看成是一种死的、固定的语言,那么我们以后在语法、阅读材料、发音等方面都会把重点放在迂腐的词汇、死板的语法、呆板的发音上,结果就是我们所学的东西毫无用处。
2.听讲写读四事并重因为英文是活的应用的语言,所以在会话写读都得注意。
语言之为物,自身不能存在,必有写者说者欲传达其意象,也必有读者听者由语言之传达吸收说者的意思,然后完成语言之功用。
语言也必因说者听者读者地位或心境之不同而发生变化。
譬如讲文法,以简单的“你”一字为例,这you字,在中文无不译为“你”,但是在语言活用上,你不必you ,you也不必你,因为在实际上,语言与所与语者之间,有身份高低、交情疏密之不同。
明白这you 字在实际上之用法,然后可谓懂得you字之意义。
中文对非深交的人,总避免“你”字,或称“杨先生”,或称“石甫先生”,而在英文却一律普遍可用you字。
再如英文wife,或通常译为“妻”,然在实用上或等于“夫人”或等于“内子”,或等于“太太”,或等于“老婆”,或等于“女人”;必须知道用wife字之时的条件,然后攫得住wife字之神髓。
以上二例,都证明辞语非抽象之物,能脱离尔我而巍然独存。
文章无缠绵,只是读者之兴感;诗歌无悲壮,只是诗人墨客之骚情。
不有听讲写读,何以有语言文字?假如偏于任何方面,就所学的也无非半身不遂貌合神离之英语而已,最多如看古代美人的肖像,相貌犹存,音容已邈,发生不起恋爱。
就学习的能力而言,每当遇到一个新单词,一定要口背,听,手写,然后才容易识别和记忆。
就像练字的人,不仅要多读碑文,还要肯研究笔墨,下功夫,务求实效。
现在,中国的学生学习英语,他们经常犯这个错误。
他们只愿意享受珍贵的帖子,拒绝抄袭。
导致他们无法真正理解书法的意义,也就失去了学习帖的真正快乐。
《林语堂翻译理论》课件

02
01
03
1923年获得哈佛大学比较文 学硕士学位。
1928年受聘为北京大学英文 系教授。
04
05
1936年定居上海,从事文学 创作和翻译工作。
林语堂翻译理论的核心观点
翻译是一门艺术,需要译者的 主观创造性和审美判断。
翻译不仅仅是语言的转换,更 是文化的传播和交流。
翻译应追求“忠实、通顺、美 ”的标准,其中“美”指的是 译文应具有文学美感,能够传 达原文的意境和韵味。
意译的实践要求译者首先理解原文的大意,然后根据目标语言的表达习惯和语法规则进行重新组织,尽可能地传达原 文的含义和精神。
意译的优劣
意译能够使译文更加流畅、自然,符合目标语言的表达习惯和语法规则。但是,如果过度意译可能会导 致译文失去原文的语言特色和风格,甚至曲解原文的含义。
直译与意译的优劣比较
• 直译的优势在于能够保留原文的语言特色和风格,让读者更好地理解原文的文化背景和语言特色。但是,如果 过度直译可能会导致译文生硬、不自然,甚至产生歧义。相比之下,意译的优势在于能够使译文更加流畅、自 然,符合目标语言的表达习惯和语法规则。但是,如果过度意译可能会导致译文失去原文的语言特色和风格, 甚至曲解原文的含义。因此,在翻译实践中,应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翻译方法,有时也可以将直译与意译 相结合,以达到更好的翻译效果。
林语堂的翻译理论促使人们更加深入地研究翻译 的本质、过程和技巧,促进了翻译研究的深入发 展。
对翻译实践的指导意义
提供了科学的翻译
方法
林语堂提出的翻译理论为译者提 供了科学的翻译方法,指导译者 在翻译过程中更好地处理语言和 文化差异。
提高了翻译质量
遵循林语堂的翻译理论,译者在 实践中更加注重翻译的准确性和 流畅性,提高了翻译的质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林语堂先生教你翻译“之乎者也”林语堂生平林语堂先生教你翻译早年留学美国、德国,获哈佛大学文学硕士,莱比锡大学语言学博士。
回国后在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厦门大学任教。
1945年赴新加坡筹建南洋大学,任校长。
曾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美术与文学主任、国际笔会副会长等职。
林语堂于1940年和1950年先后两度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提名。
曾创办《论语》《人世间》《宇宙风》等刊物,作品包括小说《京华烟云》《啼笑皆非》。
散文和杂文文集《人生的盛宴》《生活的艺术》以及译著《东坡诗文选》《浮生六记》等。
1966年定居台湾,1967年受聘为香港中文大学研究教授,主持编撰《林语堂当代汉英词典》。
(《林语堂当代汉英词典》编竣出版,林语堂视此为写作生涯巅峰之作)两脚踏东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林语堂的有不为斋里挂着一副自评的对联两脚踏东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此联由梁启超手书,是书房里最重要的装饰。
气魄洪大,是林语堂致力于沟通东西文化交流的真实写照。
林语堂是中国现代著名作家、学者、翻译家、语言学家,《吾国与吾民》、《生活的艺术》等作品在英语世界受到高度评价和广泛喜爱,如今已成经典。
引入Humuor,助力幽默文学林语堂被称为幽默大师,他谈吐诙谐,热衷幽默。
对中国幽默文学的异军突起起了作用。
他也一向以童心未泯自况。
他富有创造性地把英文的Humour音译为中文的幽默,从而使幽默一词在中国迅速流行开来。
林语堂的幽默像是生活的一种调味品。
林语堂抗战前寓居上海近九年,并被谑称为幽默大师。
林语堂在自己的《八十自叙》中说:并不是因为我是第一流的幽默家,而是在我们这个假道学充斥而幽默则极为缺乏的国度里,我是第一个招呼大家注意幽默的重要的人罢了。
林语堂经常撰写文章,阐发幽默,林语堂及其同人积极提倡幽默文学,主张文风清淡、隽永、甘美,作品具有性灵、闲适的特点,逐渐自成一个小品散文流派。
《论翻译》在《论翻译》一文中,林语堂提出字译与句译说,并从语言学角度阐释了翻译不能以字为主体,而只能以句为本位。
句译为正,字译为谬,两者不可兼容并立。
他认为,译者无字字对译之必要,且字字对译常是不可能之事,所以句译家对于字义是当活的看,先把原文整句的意义明白准确的体会,然后依此总意义,据本国语言之语法习惯重新表示出来,若能字字相对固善,若此总意义在本国文不能用同样之辞字表出,就不妨牺牲此零字而别求相当的,或最近的表示方法。
光说不练假把式不求字字相应,但求意境相通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绣帘。
Fly,fly,ye faded and broken dreamsOf fragrance, for the spring is gone!Be hold the gossamer entwine the screens,And wandering catkins kiss the stone.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
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Oh,look upon these tender,fragile beauties,Of perfumed flesh and bone and hair.The admirer shant be therewhen her time is up,And the admired shall no longer care!《明清小品黛玉葬花诗》林氏并未逐字翻译,而是运用了意象的转换。
Fly,fly,ye faded and broken dreams of fragrance,for the spring is gone!全句无一花字,却借faded and broken dreams道尽花谢梦断的悲戚。
榭、帘的意象则转换为screens和stone,两词压头韵,读来上口,且柳絮落于石上,也合乎逻辑。
kiss一字来译扑实在是妙译,展现出了柳絮翻飞飘落的轻盈灵动,译出了原诗的动态美感。
林氏译文用字虽与原文字面有所差别,然所呈现出之意境却与原诗悲戚缠绵之情全然相应,未损分毫,最末四句更是将玉殒香消人不知的凄恻之情推向高潮,英文读来也让人不禁泪下。
化词为句,地道易懂夫有土者,有大物也。
有大物者,不可以物;物而不物,故能物物。
For to have a territory is to have something great. He who has something great must notregard the material things as material things. Only by not regarding material things asmaterial things can one be the lord of things.《诸子百家天道与人道》中国的文言文用词简洁,微言大义。
正如有学者所指出的,单音节性是中国文学尤其是古典文学的审美规范。
西方人却崇尚连贯性。
很强的段落阅读。
因此,林语堂运用句化,将汉语中含义凝练的单个字词转化为句子。
如此,译文便更加符合西方读者的阅读习惯,地道易懂。
等效替换,重在传神满口仍用者也之乎等字。
...and still using the most polished language of thou and thee and wherefore and is it not so?《明清小品不亦快哉》者也之乎四字为文言虚词,本就很难找到对应的英文表达,就算找到也会使句子冗长拗口,且外国读者也会因文化差异而不知所云。
林氏译文中所用四词显然不与原文对应,但却等效,译者通过使用旧体英语延续了原文的文言文语体风格,外国读者也可领会到原文透出的精气神。
趣字为魂在《论趣》一文中,林语堂道,我想这趣字最好。
人有人趣,物有物趣,自然景物有天趣。
名、利、色、权,都可以把人弄得神魂不定。
只这趣字,是有益身心的。
高健在《翻译与鉴赏》一书中写道,我们从林语堂那里所能吸收到的,应是那种种的情趣、意趣、诗趣、活趣、天趣、逸趣、雅趣与野趣。
道理参透是幽默,性灵解脱有文章。
追求雅趣的生活哲学贯穿于林氏的译本选择与翻译策略之中。
单《林语堂英译诗文选明清小品》上中下三册即收录《焚香之趣》《小窗幽记》《叙陈正甫会心集》《幽梦影》《三十三不亦快哉》《富人行乐之法》《贫贱行乐之法》《随时即景就事行乐之法》《浮生六记》等多篇展现生活雅趣的经典佳作。
林语堂在《古文小品译英》序言的开头即坦言,所选作品多少都带有一些闲逸的气质,并进一步解释这关乎简单生活的诗意和美感。
因此,林氏译笔下反复出现苏东坡、陶渊明、李笠翁等人的作品,并非偶然。
林氏与原文作者气质相近、志趣相投,译笔自然饱蘸情感、流畅自如,译本读来仿佛英文写就,口语化的表达使译文浅白利落,字里行间洋溢着轻松愉悦、闲适活泼。
《立》立分久暂,暂可无依,久当思傍。
亭亭独立之事,但可偶一为之,旦旦如是,则筋骨皆悬而脚跟如砥,有血脉胶凝之患矣。
或倚长松,或凭怪石,或靠危栏作轼,或扶瘦竹为筇;既作羲皇上人,又作画图中物,何乐如之!但不可以美人作柱,虑其础石太纤,而致栋梁皆仆也。
The Art of StandingStand straight,but do not doit for long. Otherwise, all leg muscles will become stiff and circulation will be blocked up.Lean on something!on an old pine or a quain trock,or on a balcony or on a bamboo cane. It makes one look like one is in a painting. But do not lean on a lady! The foundation is not solid and the roof may come down!《明清小品随时即景就事行乐之法》顺而求美林语堂先生教你翻译林语堂提出的翻译标准有三:忠实、通顺、美,与严复的信、达、雅大体上是正相比符的。
林氏认为,翻译诗文小说一类的艺术作品时,在达到忠实通顺的标准后,不可不注意于文字之美的问题。
因凡文字有声音之美,有意义之美,有传神之美,有文气文体形式之美。
理想的翻译家应当将其工作做一种艺术。
以爱艺术之心爱他,以对艺术谨慎不苟之心对他,使翻译成为美术之一种。
林氏正是秉持这种工匠精神,雕琢出众多传世佳译。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Sodim,sodark,Sodense,sodull,Sodamp,sodank,Sodead!《晋唐心印声声慢》林语堂先生教你翻译《行香子》清夜无尘,月色如银。
酒斟时、须满十分。
浮名浮利,虚苦劳神。
叹隙中驹,石中火,梦中身。
虽抱文章,开口谁亲。
且陶陶、乐尽天真。
几时归去,作个闲人。
对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
Random Thoughts, to the Tune of Shinghsiangtse O the clear moons speckles,silver night!When filling thy cup, be sure to fill it quite! Strive not for frothy fame or bubble wealth:A passing dreamA flashing flintA shadows flight!O what is knowledge, fine and super fine?To innocent and simple joys resign!When I go home, Ill carry on my backA load of cloudsA sweet-toned chinA pot of wine!《东坡笔意行香子》《声声慢》中林语堂通过复迭so字和连用七个押头韵的形容词,再现了原诗的美感与气势,做到了形似且神似。
林语堂在《论译诗》中如此表述翻译这十四字的心得:真费思量。
须知全阙意思,就在梧桐更兼细雨那种怎生得黑的意境。
这意境表达,真不容易。
所以我用双声方法,译成sodim,sodark,sodense,sodull,sodamp,sodank,sodead十四字,确是黄昏细雨无可奈何孤单的境地,而最后dead一字最重。
这是译诗人的苦处及乐处,煞费苦心,才可译出。
翻译家童元方在《译心与译艺》一书中如是评价:双声的方法在这里不仅译出了荒凉之感,而且译出了词的音乐性。
或者用林自己的词汇来说,是诗词中的自然节奏。
《行香子》中,林氏在两阙的末三句均运用了压头韵,实现了形之美;又将驹、火、梦、琴、酒、云等意象根据译文长短和韵脚调整顺序,使节奏自然协调,实现了韵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