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河套地区一次明显降水天气过程的诊断分析
一次典型的区域性降水天气过程分析

供 了动 力条件 。
参 考 文献:
… 王作述, 汪迎 辉 , 益 国. 次 西 南 低 涡暴 雨 的 数 值 试 验 研 究 I 一E 梁 一 G}
京 : 象 出 版 社 .9 62 7 27 气 19 : — 6 . 5
从 9日2 0时 到 1 0日 2 0时锡林 郭 勒盟 南 部 一 直 是 在 两 南偏 南 气 流 控制 下 , 南 部 降 水 提供 了很 好 的 对 水 汽条 件 。9日 2 0时 ,0 、5 h a的水 汽通 量场 表 70 80 P 明f 锡林 郭 勒 盟 南部 到 渤 海 的水 汽 通 道 已经 建 立 ; 3 1 ,
4 总 结
2 O J 2 0l 年 8月 1 0 0 8时 地 面 J
() 1本次 降 水受 高 空 冷槽 、 层 切 变线 与 地 面气 低
3 物 理 量 场 分 析
旋共 同影 响 。
() 汽通 道 的建 立 , 大 的 比湿 和相 对 湿 度促 2水 较 进 降水 的产 生 。 f) 合 上 升 运 动 和 大 气 层 结 不 稳 定 为 降 水 提 3辐
1 降 水 低 压 共 同影 响I 1 0 8 , 0 -2 2
年 8月 9日 2 0时一 1 0日 2 0时 , 林 郭 勒盟 自两 向 锡
东 出现 __ 典型 的 区域 性 降水天 气 。南部地 区及 r 一次 锡林 浩特 市降大雨 ( 8 ~ 5 m 。 次 降水过 程对 2 . 4 . m)这 0 O 南 部地 区晚秋 作 物 的生 长起 着 有利 作 用 , 而且 缓解 了前 期 的干 旱 与 高 温 天气 , 农 牧 业 的丰 产 、 收 对 丰 奠定 了关 键 的基础 。
Ab ta t T e h a y r i r d c d b o d t n o a h n e s o v r e e s e d n t n a d i sa l s r c : h e v a n p o u e y c n i o f t tt e i t n e e n e g n e a c n i g moi n n tb e i h o amo p e e sa k n r sa l h d b p e o g o p r td l w l v ls e rl e a d g o n o e so . t s h r tc i gwe e e t b i e y u p r t u h c o e a e o e e h a n n r u d lw t n i n s r i Ke or s s e rl e amo p e e sa k n ; n t b l y yW d : h a i ; t s h r t c i g i sa i t n i
一次大(暴)雨天气过程分析

一次大(暴)雨天气过程分析摘要利用常规气象资料、区域自动站雨量资料、FY-2D卫星资料,对2012年7月20—22日内蒙古锡林郭勒盟出现的一次大(暴)雨天气过程进行了综合分析。
结果表明:此次大(暴)雨是由高空低涡、地面气旋共同影响产生的,700 hPa西南涡是这次大(暴)雨的影响系统,北部下滑冷空气的加入和西南暖湿气流的加强是影响系统加强维持的原因。
低层强盛的低空急流将南方西南暖湿气流源源不断地向大雨区输送。
各物理量场的高低空合理配置和高能、高湿是此次降水出现必备的动力和能量条件。
关键词大(暴)雨;急流;低涡;气旋;2012年7月20—22日2012年7月20—22日锡林郭勒盟南部及东南部地区出现了一次区域性的大雨过程,36个站出现大雨,8个站出现暴雨,暴雨区除了正蓝旗站外都是加密雨量站,最大雨量点出现在锡林浩特的贝里克牧场(85.3 mm)。
分析锡林浩特市的贝里克牧场、阿巴嘎旗的洪格尔苏木、太仆寺旗的贡宝拉格苏木、正蓝旗各站的逐小时雨量发现,降雨量分2个集中时段,21日1:00之前和21日8:00过后,前一时段降水强度较大,时间较短,太仆寺旗的贡宝拉格苏木出现40 mm/h的强降雨。
后一时段降水持续时间较长,降雨达12 h左右,降水强度逐渐减弱。
时间长、面积大、降水强度在各集中时段不同是这次区域性大雨的特征[1-2]。
此次过程预报较为准确,主动、及时、有针对性地提前做好了服务工作,没有造成重大灾害发生。
因此,通过对此次大(暴)雨天气过程分析,得出造成此次降水天气过程的主要原因和部分预报指标,为不断提高大(暴)雨的预报准确率积累经验。
1 降水实况2012年7月20—22日,在锡林郭勒盟地区出现了明显的降水天气,其中太仆寺旗的贡宝拉格苏木、锡林浩特的贝里克牧场降雨总量分别为82.8、85.3 mm,南部地区及西乌珠穆沁旗、锡林浩特、阿巴嘎旗大部地区降雨总量达25.3~59.3 mm,其余大部分地区降雨总量在0~23.7 mm。
河套地区一次明显降水环流成因分析

Abs r c :A c s td s ma e o h a d tr o e l d o rh 3 2 0 n te ta t ae su y wa d fte s n som cuy n Mac 0 0 7 i h Wu a arotfo te ap cs o h l e ' h i ip r rm h se t fIe
都处 于槽前 西 南气 流影 响 , 盂家 拉 湾 到青藏 高 原 从 的西南水 汽输送 带也 已建立 。 0时冷 空气 前沿 已进 2
入 阿拉 善 盟 两 部 ,上 游 至槽 前 的 两 南 气 流加 大 ,
强 , 度 场 略 落 后 于 高 度 场 , 游 阿 拉 善盟 两 部有 温 上
制 2 6日0 8时 . 东高 西低 的高空 形势 建立 , 新疆 西
北 部 的 高 空 槽 继 续 东 移 , 套 地 及 上 游 大 部 地 区 河
5月 2 日 0 5 8时 , 0N 以 北 地 区为 两槽 一 脊 的 4。 经 向环 流 .两槽 分 别位 于 东 北 北 部 和 新疆 以北 地 区 .且 新 疆 以 北 的 高 空 槽 在 东 移 的 过 程 中 逐 渐 加
进。
西 北 部 即高空 槽 前有 明显 的冷平 流 ( 5根 等温 线 的 密 集 带 ) 锋 区前 沿 已到达 新 疆 中部 。 此 时 , 套及 , 河
上 游 大 部 地 区 卜 1 ℃ ,非 常 的 干 燥 。2 日 0 7 6 8
14 高低 空 天 气 形 势 配 置 . 从 以上 的 高 空 、 丽 形 势 分 析 可 以 得 出 . 先 是 地 首 高 空 5 0 7 0 P 从 孟 加 托 湾 的 水 汽 输 送 带 和 东 海 0 ~ 0h a
2021届高考地理二轮复习 小尺度突破地理学习——内蒙古篇——内蒙古河套地区题组二

内蒙古河套地区2一、单项选择题河套灌区(下图)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中部的河套平原,是引黄河水灌溉的自流灌溉区。
河套灌区有一种特殊的传统灌溉制度——秋浇(农作物收割后的浇灌,每年从9 月底开始到11 月初结束,是该灌区一年中用水量最大的一次)。
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导致图示甲、乙两区域景观差异的原因最可能是()A.海拔差异B.热量差异C.土质差异D.降水差异2.河套灌区中修建的水闸,其作用是()A.发电B.防洪C.灌溉D.水产养殖3.河套灌区进行秋浇,其目的是()①秋后淋盐①冬季保温①春季保墒(土壤湿度)①秋播A.①①B.①①C.①①D.①①河套灌区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有两千多年的引黄灌溉历史,入选2019年度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
图为河套灌区景观图和位置示意图。
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4.影响河套灌区农业发展的主导因素是()A.气候B.地形C.水源D.土壤5.关于河套灌区可持续发展的建议,合理的是()A.继续扩大灌区规模,提升经济效益B.退耕还牧,不断缩减灌溉面积C.增加水稻种植面积,提高粮食产量D.兴修水利,完善农田基础设施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地处河套平原,其葵花籽出油率高于其他地区。
近年来,巴彦淖尔向日葵种植面积不断扩大。
2016年巴彦淖尔市葵花种植面积在400万亩左右,但该年有“中国葵花之乡”美誉的内蒙古巴彦淖尔市葵花籽利润下降。
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6.巴彦淖尔地区向日葵含油率高的原因,说法正确的是()A.夏半年降水多,有利于向日葵生长B.积温低,向日葵的生长期较长C.冬季气温低虫害少D.气候的大陆性较强,年温差较大7.2016年有“中国葵花之乡”美誉的内蒙古巴彦淖尔市葵花籽利润下降,你认为最可能的原因是()A.劳动力价格变化B.气候变化C.市场竞争加剧D.政策变化河套地区居民将黄河水通过引水渠引入区内农田,实现自流灌溉,形成了富甲一方的“塞上粮仓”。
下图河套灌区分布图和为河套灌区月平均地下水埋藏深度分布示意图。
一次大暴雨天气过程成因分析

波形成并 东 南 向 移 动,两 路 回 波 均 经 过 杭 锦 后 旗 一
部、高空槽前正涡 度 平 流 的 影 响,有 利 于 地 面 减 压,
带,产生列车效应,致杭锦后旗陕坝镇短时强降水为
促使气旋发展。
36
.8 mm/h(
6 月 26 日 03—04 时),
24h 累积降水量
2
.2 探空图分析
由于降水量较 大 的 站 点 距 离 临 河 区 较 近,选 取
较低的河套人口密 集 区、农 业 集 中 区 带 来 的 灾 害 较
十分频繁,受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各类极端天气事
大。
件更加频繁,气象灾害的强度和影响程度不断加重,
1 天气实况
近年来因气象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有进一步加
受蒙古冷涡影响,
2012 年 6 月 25—28 日,巴 彦
重的趋势。暴雨洪涝灾害是由强降水引发的洪灾和
VIL 最 强 为 23kg
2
m ,强单体在东移的过程中
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下转第 111 页)
闫爱霞 · 正镶白旗 2021 年 6 月 23—25 日降雨、大风天气过程气象服务分析
2023 年第 14 期
为旗委政府在气象防灾减灾决策部署提供了科学支
.1 环流形势
此次降水 过 程 是 在 中 高 纬 西 低 东 高 环 流 背 景
下,低空西南暖湿气流的不断供给、副热带高压不断
收稿日期:
2022-09-23
作者简介:滕海迪(
1988—),女,工程师,主要从事天气预报研究。
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内蒙古自治区一次暴雨天气过程成因分析

内蒙古自治区一次暴雨天气过程成因分析作者:李鲸波杨梅来源:《中国科技博览》2014年第29期[摘要]据内蒙古气象局消息,受冷、暖空气共同影响,2013年7月15日-16日,内蒙古自治区部分地区出现一次最强的一次降水过程。
部分地区降雨量甚至超过80毫米以上,并伴有短时强降雨、雷雨大风、冰雹等强对流天气。
结果表明:本次暴雨是由北方干冷空气入侵高原低值系统造成的,西北地区东部高压脊形成,阻挡了高原系统东移,维持较长时间强降水;中尺度锋面气旋的形成,使得东南暖湿空气和西北气流辐合,造成明显的上升运动,使对流运动旺盛;中尺度分析表明河西地区满足产生暴雨的触发条件、水汽条件和不稳定条件,有利于强降水的发生和持续; EC细网格预报高原低涡、高空槽、切变线的位置比较吻合,对暴雨预报起了重要作用。
[关键词]暴雨;中尺度分析;地面影响系统;物理量中图分类号:P458.12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29-0254-01内蒙古自治区处亚洲大陆腹地,为内陆高原,远离海洋,周围群山环抱,形成典型的大陆性气候。
受高原西南暖湿气流和北方冷空气的共同影响,7月15日-16日内蒙古自治区出现了一次区域性暴雨天气过程,降雨量普遍达50-60毫米以上,部分地区降雨量甚至超过80毫米以上,并伴有短时强降雨、雷雨大风、冰雹等强对流天气。
1 天气形势分析1.1 高空环流形势演变及主要影响系统。
7月上旬初,欧亚中高纬度地区为“两槽一脊”型,主槽位于乌拉尔山以东地区,西北区上空基本上受西西北气流控制,以晴朗天气为主,气温逐日升高。
15日500hpa高空,位于乌拉尔山以东的槽以东移进入南疆盆地,同时冷空气也已进入南疆盆地,并在80-85°E附近有明显的风场切变,同时从青海北部到酒泉地区上空基本一致的为盛行的西南气流,700hpa上酒泉市肃北—瓜州有明显的切变线。
在地势的作用下,乌拉尔山有阻塞高压脊形成,贝加尔湖西侧有低值系统活动,北支横槽位于北疆至贝湖西侧,西伯利亚冷空气沿着乌山脊前偏北气流下滑,在贝湖西侧形成-19℃的冷中心。
2012年河套地区一次暴雨的天气过程分析

2012年河套地区一次暴雨的天气过程分析樊斌【摘要】利用内蒙古高空、地面观测资料及自动气象站的逐小时降水监测资料,对2012年7月20—21日河套地区区域性暴雨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本次暴雨天气过程是由贝加尔湖冷涡、低空切变线及副热带高压共同影响形成的;副热带高压的位置异常偏西偏北,其外围偏南气流为河套地区提供了充足的水汽输送;高空急流的加强东移为地面倒槽加强和维持提供了动力条件;副热带高压特征线与500hPa槽线、低空切变线的位置关系与暴雨开始、结束时间的关系密切,而雨带的分布则与切变线及低空最大风速带之间关系密切.【期刊名称】《内蒙古气象》【年(卷),期】2017(000)004【总页数】4页(P23-26)【关键词】副热带高压;高低空耦合;上升运动;暴雨【作者】樊斌【作者单位】内蒙古气象台,内蒙古呼和浩特 01005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458.1+21.1内蒙古地处东亚中纬度地区,东西狭长,地域辽阔,自东部向西北内陆为湿润、半湿润季风气候到干旱大陆性气候[1]的过渡区;内蒙古地区的降雨,受季风环流[1]的影响随季节的变化较大,在中西部受阴山山脉及贺兰山山脉等地形条件影响显著;暴雨是内蒙古地区夏季主要灾害性天气之一,多出现在6—8月,其他月份相对较少,河套地区是内蒙古夏季暴雨大中心之一。
目前,关于中国西北干旱区降水方面有一些研究[1-3],但对于内蒙古西部地区的暴雨研究很少。
2012年7月下旬,河套地区10d出现3次暴雨天气过程,多个观测站超过阈值,出现极端降水事件。
本文通过对2012年7月20日08时—21日08时暴雨过程的分析,找出河套地区暴雨发生发展的基本条件,并初步分析在副热带高压西北部气流控制下,河套地区暖湿切变暴雨发生发展的变化特征。
2012年7月20日08时—21日08时,内蒙古自西向东出现一次明显暴雨天气过程。
国家级自动气象站监测102站出现降水,其中中雨以上量级共60站,最大降水量出现在呼和浩特市和林格尔县,累计降水量101.4mm;区域站监测402站出现降水,其中中雨以上量级共270站,最大降水量出现在鄂尔多斯市纳林陶亥镇,累计降水量172.5mm(图略)。
河套地区气候特征及成因分析

河套地区气候特征及成因分析由于河套地区的自然条件和落后的技术手段,对于该地区的研究工作仍然相对薄弱,针对河套周边的气候变化分析更是涉及不多。
因此利用已有的该地区的气象观测资料来分析该地区气候特征的变化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利用河套平原周边4个测站从1955年到2014年的逐月气象资料,分析了该地区周边气温、降水、日照、风速和湿度的气候特征及气候变化特征。
结果表明,(1)气温有明显的季节性差异,夏季温度最高,冬季最低,近60年来该地区区域平均的年平均气温约为10℃左右,多年来气温呈现上升趋势,上升幅度约为1℃;(2)降水也有明显的季节性差异,全年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季,该地区的平均年降水量约为171.8mm,年降水日数为42天,河套平原内里的降水较周边地区更为稀少,多年来降水呈较弱的增加趋势;(3)该地区年日照时数夏季最多,冬季最少,多年来平均年日照时数为3073.3小时,且呈弱的减少趋势,并且西部日照时数较东部的多;(4)该地区风速在夏季偏大,冬季偏小,年平均风速约为2.9m/s,近60年来风速呈现出增大—减小—增大的变化趋势,且东部地区的风速较西部的偏大;(5)该地区相对湿度在秋冬两季相对较大,在春夏较小,平均相对湿度约为42%,并且多年来年平均相对湿度呈较弱的上升趋势。
河套是黄河中上游两岸的平原、高原地区,农业灌溉发达,其地历代均以水草丰美著称,故有民谚“黄河百害,唯富一套”,不过,现在的生态环境大不如前,境内许多地方已近荒漠或半荒漠状态。
河套,位于北纬37度线以北,一般指贺兰山以东、吕梁山以西、阴山以南、长城以北之地。
包括银川平原(宁夏平原)和鄂尔多斯高原、黄土高原的部分地区,今分属宁夏、内蒙古、陕西。
海拔900~1200m.地处干旱、半干旱地区过渡带上,生态环境脆弱,候类型为大陆性气候,是中国北方东部季风气候区的边缘区域,属于暖温带半干旱草原带.这种过渡地带是环境演变较为敏感的区域[1-2]。
黄河在这里先沿着贺兰山向北,再由于阴山阻挡向东,后沿着吕梁山向南,形成“几”字形,故称“河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3年河套地区一次明显降水天气过程的诊断分析作者:梁宝元刘君梁凤娟来源:《安徽农业科学》2014年第17期摘要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和气象卫星、雷达、自动站等资料,对2013年6月15~16日发生在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一次强降水过程进行诊断分析。
结果表明,此次降水天气过程发生在“两槽一脊”环流背景下,高空短波槽引导西北涡北上影响河套地区,较好的水汽输送和强烈的水汽辐合是出现河套地区大雨的原因之一;正涡度平流和暖平流对河套地区上升运动的产生和维持提供了有利的动力条件,低层辐合、高层辐散的配置有利于强降水形成;在一定条件下,喇叭口地形可以加强上升运动并使降水时间延长。
关键词降水天气;诊断分析;环流背景;中尺度对流系统;河套地区中图分类号 S161.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14)17-05604-03Abstract By using conventional observation data, satellite cloud data, automatic station data and intensive rainfall data to analyze a heavy rain occurred in Bayannaoer City, Inner Mongolia during June 15-16,2013.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is weather process occurred in “two grooves and one ridge” circulation background. High altitude short wave trough guide the lower northwest vortex traveling northeast to influence the Hetao Area, and good water vapor transport and strong water vapor convergence is one of the reasons of this heavy rain weather. The positive vorticity advection and warm advection provided profitably dynamic conditions to produce and maintain the ascending motion in Hetao Area,this low level convergence and upper level divergence’s situation is propitious to heavy rain weather. The high negative vorticity caused divergence motion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on the low layer rise. Under certain conditions, terrain convergence function can cause the precipitation strengthening.Key words Precipitation; Diagnosis and analysis; Circulation background; Mesoscale convective systems; Hetao内蒙古河套地区是指黄河“几”字弯和其周边流域,处于内陆深处的黄土高原,地势高,温差大,风沙多,蒸发强,降水少,属极干旱—干旱的荒漠和半荒漠地区。
以巴彦淖尔市为例,年降水量在127~225 mm,其中近70%的降水集中在6~8月,雨热同期,变率大,保证率低[1]。
2013年入春以来,巴彦淖尔市降水较常年偏少24%~78%,北部牧区持续干旱,对牧草的生长极为不利。
6月15~16日,巴彦淖尔市迎来入夏以来最明显的一次降水天气过程,大部地区雨量为小到中雨,沿阴山一线至乌拉特中旗达到大雨,最大降水出现在乌拉特中旗的温更,为42.3 mm,降水有效缓解了草原旱情,补充了农区作物需水。
笔者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和气象卫星、雷达、自动站等资料,对此次天气过程的大尺度环流形势背景、水汽条件和动力条件进行了研究,分析了中尺度对流系统的TBB变化特征和雷达回波的演变情况。
1 环流背景和主要影响系统2013年6月14~15日,500 hPa亚欧中高纬度为“两槽一脊”形势,乌拉尔山高空槽不断分裂短波槽南下东移,鄂霍茨克海冷涡逆时针旋转,两槽之间为闭合的高压脊系统,副热带高压明显西伸北跳,脊线位于30°N附近,西脊点位于106°E,河套地区受青海短波槽前西南气流影响,584 dagpm线外围有来自孟加拉湾的水汽输送,河套地区温度露点差2 形成机制分析2.1 水汽条件分析2.1.1水汽含量和水汽饱和程度。
水汽含量和水汽饱和程度决定了降水的强度,水汽含量的多少可以通过分析比湿获知,相对湿度则可以表示空气的饱和程度。
分析临河站15日20:00垂直水汽分布图(图2)可以看出,临河850 hPa比湿达14 g/kg,饱和比湿达19 g/kg,这样的数值达到当地强降水的指标,而相对湿度在850 hPa不足80%,表现为水汽压与饱和水汽压距离较大,这是由于850 hPa温度较高所致,700~400 hPa空气相对湿度均达90%,表现为水汽压与饱和水汽压接近重合,空气达到饱和程度,这样的深厚湿层有利于强降水的发生。
2.1.2水汽通量和水汽通量散度。
计算表明,单靠当地已有的水分,不可能形成暴雨[2],水汽通量与水汽通量散度可以定量描述水汽输送的方向、大小以及水汽在何处集中,从而了解形成暴雨的水汽条件[3]。
沿106°E、37.5°N和106°E、45°N两点做2013年6月15日20:00水汽通量垂直剖面和水汽通量散度剖面,从图3可以看出,从低纬到高纬均有水汽输送且从850 hPa延伸至400 hPa附近,主要的输送中心位于850 hPa、42.5°N附近,中心值为12 g/(cm·hPa·s),河套地区位于此中心南侧,河套地区850 hPa水汽通量达8~12 g/(cm·hPa·s),有较强的水汽输送;水汽通量散度方面,37.5°~42.5°N均有水汽的辐合,辐合中心位于850 hPa、40°N 附近,中心值为-56 g/(cm2·hPa·s),河套地区位于此中心右前侧,表明有大量水汽在河套地区积聚,强烈的水汽辐合是出现河套地区大雨的原因之一。
2.2 动力条件分析分析高度场、风场与涡度场的叠加图(图略)可见,6月15日20:00 500 hPa河套地区位于短波槽前,槽区位置对应为正涡度中心,中心数值可达60×10-5 s-1,河套以南至甘肃南部地区为大范围西南风,风力均在12 m/s以上,表明500 hPa高空槽前对流层中层有明显的正涡度平流向河套地区输送,同时次850 hPa温度场和风场叠加图上,河套地区东北部存在24 ℃暖中心,从暖中心至河套地区为一致的偏东风,风力达4~6 m/s,表明对流层低层有暖平流向河套地区输送,正涡度平流和暖平流的输送对河套地区上升运动的产生和维持提供了有利的动力条件[4]。
分析15日08:00~16日20:00涡度时间剖面图(图4)看出,15日20:00,乌拉特中旗站400 hPa以下为正涡度,400 hPa以上为负涡度且在200 hPa附近存在-48×10-5 s-1的负涡度中心,同时刻散度时间剖面图250 hPa有1.8×10-5 s-1辐散中心、850 hPa存在-2.2×10-5 s-1的辐合中心,这种高层负涡度、低层正涡度的配置有利于高层反气旋性涡旋环流、低层气旋性涡旋环流增强[5],并形成高层辐散、低层辐合的垂直环流机制,为强降水的发生提供十分有利的上升运动条件。
2.3 能量和大气层结条件K指数能较好地反映大气层结的稳定性和不稳定能量的蓄积程度,被广泛应用于中小尺度强对流天气分析和强降水分析中[6],K指数越大,层结越不稳定。
分析K指数发现,15日08:00,河套地区处于28~32 ℃的大值区影响之下,至20:00,K指数增大至40 ℃,层结不稳定度加大,该区域极有可能出现较大量级降水,随后在乌拉特中旗站6 h降水30 mm,则进一步证实K指数可作为强降水预报的一个指标。
假相当位温θse可以表征大气的温湿特征,在干、湿绝热过程中均具有保守性,其数值越大,表示气团越高温高湿。
通常取上、下层θse的差值作为对流性稳定度指数(Iconve),即Iconve=(θse上-θse下),Iconve>0时,为对流性稳定;Iconve2.4 地形的作用巴彦淖尔地区属于内蒙古高原的一部分,存在北部高原、中部山地丘陵和南部平原3种地貌。
阴山山地北部到蒙古边境的广大区域为乌拉特高原,海流图盆地位于狼山与哈达特山之间,呈南北向的喇叭口地形。
乌拉特中旗(海流图)站15日20:00 850 hPa为8 m/s的东北风,地面15日20:00~16日02:00为一致的东北风,风速为4~6 m/s。
一方面,近地面风速随高度增大且风向正对喇叭口地形开口的方向,地形强迫抬升和地形辐合的共同作用加强了上升运动,从而增加凝结量,使降水加强;另一方面,地形对雨团移动的阻滞、促使雨团合并可以延长降水时间,同时喇叭口地形的辐合和抬升作用反过来又为雨团发展加强创造了有利条件[9],这2个方面的共同作用,使降水强度加大。
3.2 雷达资料分析利用6月15日临河站C波段多普勒雷达数据(图5)对此次降水进行分析发现,12:16,造成河套地区前期降水的对流单体回波强度最大可达53 dBz,回波顶高8 km,垂直累积液态水含量8~13 kg/m2,17:00之后,回波强度明显减弱,大片层状云回波中镶嵌个别积状云回波,回波顶高降低至5 km左右,垂直累积液态水含量减小为1~5 kg/m2,降水转为以层状云降水为主的积云层状云混合降水,这与卫星云图的分析结果一致。
4 小结(1)在“两槽一脊”的环流背景下,短波槽引导低层西北涡北上,地面倒槽不断发展加强,是造成2013年6月15日河套地区入夏一次强降水的主要影响系统。
(2)较强的水汽输送和强烈的水汽辐合是出现河套地区大雨的原因之一。
正涡度平流和暖平流对河套地区上升运动的产生和维持提供了有利的动力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