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试题研究】河南省2016中考语文 第一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 专题一 文言文阅读 第2篇 曹刿论战课件

合集下载

【中考试题研究】河南省2016中考语文 第一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 专题一 文言文阅读 第7篇 邹忌讽齐王纳谏课件

【中考试题研究】河南省2016中考语文 第一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 专题一 文言文阅读 第7篇 邹忌讽齐王纳谏课件

金题演练 一、(2012河南17~20题)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 1~4题。(共10分) (一)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 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 宫妇左 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 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7)谤讥于市朝 公共场合 市朝: ____________ (8)时时而间进 不时,有时候 时时: ____________ 间: 间或、偶然 ____________ (9)期年之后 满一年 期年: ____________
二、重点句子翻译
1.邹忌讽齐王纳谏。 译文:邹忌委婉地劝说(规劝)齐王,齐王接受 规劝(改正错误)。 2.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YW课后 习题) 译文:邹忌身高八尺多,形体容貌光艳美丽。
8. 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 译文:命令刚下达,群臣都来进谏,门前、院 内像集市一样(热闹)。 9. 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译文:一年以后,即使想说,也没什么可进谏 的了。 10.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译文:这就是所说的在朝廷上战胜别国。
三、问题探究
1.邹忌“孰视之”又“窥镜而自视”,说明他 是一个怎样的人? 答:他是一个头脑清醒、不为奉承所蒙蔽、实 事求是而且善于反思和自省的人。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
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
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 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 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 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节选自《邹忌讽齐王纳谏》)
(二)齐威王召阿 ① 大夫,语之曰:“自子守阿, 誉言日至。吾使人视阿,田野不辟 ② ,人民贫馁。 昔日赵攻鄄 ③ ,子不救;卫取薜陵,子不知。是子 厚币事吾左右以求誉也!”是日,烹 ④ 阿大夫及左 右尝誉者。于是群臣耸惧,莫敢饰诈⑤,务尽其情, 齐国大治,强于天下。 (节选自《资治通鉴·周纪一》)

【中考试题研究】河南省2016中考语文 第一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 专题一 文言文阅读 第7篇 邹忌讽齐王纳谏

【中考试题研究】河南省2016中考语文 第一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 专题一 文言文阅读 第7篇 邹忌讽齐王纳谏

第7篇邹忌讽齐王纳谏
《战国策》
版本导航及考情搜索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22课,苏教版九年级下册第14课,语文版八年级下册第20课;2012年与主旨相同的《资治通鉴·周纪一》节选对比考查,2007年与
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
有求

第二段:写邹
百二十城
王之蔽甚矣。

第三段:写齐王纳谏及其结果。

受中赏;能
无可进者。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讽劝齐王纳谏除弊的故事,人们:不要被一些表面现象所蒙蔽,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才能不犯或少犯错误。

【注释】①人教版为“问之客曰”,苏教版为“问之”。

2016年中考真题及答案-语文-河南-1

2016年中考真题及答案-语文-河南-1

2016年河南省中考语文真题一、积累与运用(共28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同的一项是()(2分)A.狼藉./慰藉.伺.候/伺.机而动日薄.西山/薄.利多销B.悖.论/蓬勃.催.眠/摧.枯拉朽巍然屹.立/迄.今为止C.包扎./扎.实巷.道/街头巷.尾哄.堂大笑/一哄.而起D.咳嗽./洗漱.晦.涩/诲.人不倦负隅.顽抗/无独有偶.【答案】C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2分)A.枢纽荧光屏人才辈出通情达礼B.决窍狙击手一筹莫展矢志不渝C.懈怠流水账相辅相承粗制滥造D.庇护挖墙脚仗义执言变本加厉【答案】D【解析】错别字,主要是因音同或形似而错,掌握这个易错点,仔细辨析各项中汉字,根据汉字的特点,结合词义字义辨析判断。

用反选排除法,有错就排除,A“礼”为“理”,B“决”为“诀”,C“承”为“成”,答案为D。

3.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在中国人眼里,人生有四件大事——衣、食、住、行。

把衣放在首位,为什么?。

,,,。

①古人常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②而它的起点“修身”当然不能缺少对身体的包装行为③即必须首先从外表上塑造出具有儒家风范的形象④因为在礼仪之邦,衣是脸面、包装,是身份的体现⑤这是士人儒生的人生信念与行为准则A.①②⑤④③B.③⑤④①②C.④①⑤②③D.④①③②⑤【答案】C【解析】解答此类题,首先要阅读各个句子,准确判断它们共同表达的中心意思,再分析各句之间的关系,有时也可利用总写分写的写作顺序以及句式特点,注意其中的关联词、次序语、衔接语。

本题根据衣、食、住、行来排列句子即可。

4.古诗文默写。

(8分)(1),直挂云帆济沧海。

(李白《行路难》)(2)峰回路转,,醉翁亭也。

(欧阳修《醉翁亭记》)(3)李商隐在《夜雨寄北》中想象与友人团聚,秉烛夜谈的句子是:“,。

”(4)风雅是一种生活情调,也是一种精神追求。

陶渊明的“,”。

(《饮酒》),一束花,一抹山,这种随意自然是风雅;李白的“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一杯酒,一轮月,这种潇洒浪漫是风雅;刘禹锡的“,”(《陋室铭》),一架琴,一卷经,这种恬静淡泊也是风雅。

2016年河南省中招语文试卷及答案

2016年河南省中招语文试卷及答案

2017年河南省普通高中招生考试试卷语文一、积累与运用(共28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同的一项是()(2分)A.踏.实∕踏.青奢靡.∕风靡.一时低声悄.语∕悄.然泪下B.孵.化∕浮.雕鞠.躬∕笑容可掬.风流倜.傥∕丝绸.之路C.角.色∕角.逐推磨.∕磨.杵成针烟熏火燎.∕星火燎.原D.旷.野∕粗犷.剽.悍∕膘.肥体壮踌.躇满志∕铸.就辉煌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2分)A.壁垒易拉罐娇生惯养独竖一帜B.咋舌顶梁柱责无旁贷黯然失色C.静谧蒸溜水花枝招展立竿见影D.提练满堂彩无动于衷别出心裁3、古诗文默写(8分)(1)学而不思则罔,。

(《论语》)(2)嗟夫!,或异二者之为,何哉?(范仲淹《岳阳楼记》)马致远在《天净沙·秋思》中借景抒情,表达羁旅之思的句子是:“,。

”(4)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

“,”(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勾勒出英雄驭马挽弓、冲锋陷阵的场面,“,”(李贺《雁门太守行》)显示出英雄仗剑杀敌、报效朝廷的气概。

4、名著阅读。

(任选一题作答)(1)殿宇藏魔君,仙观有灵根。

请从下面两个选项中任选一个,简述在该地发生的故事。

①龙虎山伏魔之殿(《水浒》)②万寿山五庄观(《西游记》)(2)历险时有伙伴,困境中存温情。

请从下面两个选项中任选一个,简述体现人物间的深情厚谊的故事。

①格列佛与葛兰达克利赤(《格列佛游记》)②阿廖沙与小茨冈(《童年》)5、在下面一段文字的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4分)这两年,民谣歌曲走进大众视野,每隔一段时间都会有一首民谣歌曲走红,?靠的是口语化的故事,靠的是浅吟低唱的曲调,靠的是简朴的风格。

归根结底,。

那些或诗意或质朴的歌曲,是当下年轻人生活的真实写照,是他们情感的真实流露。

6、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答题。

(共8分)材料一:2016年11月30日,中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2016年河南省中考语文试卷及答案解析

2016年河南省中考语文试卷及答案解析

绝密★启用前河南省2016年普通高中招生考试语文本试卷满分12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一、积累与运用(共28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同的一项是(2分) ( ) A .狼藉./慰藉. 伺.候/伺.机而动 日薄.西山/薄.利多销 B .悖.论/蓬勃. 催.眠/摧.枯拉朽 巍然屹.立/迄.今为止 C .包扎./扎.实 巷.道/街头巷.尾 哄.堂大笑/一哄.而起 D .咳嗽./洗漱. 晦.涩/诲.人不倦 负隅.顽抗/无独有偶.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2分) ( )A .枢纽 荧光屏 人才辈出 通情达礼B .决窍 狙击手 一筹莫展 矢志不渝C .懈怠 流水账 相辅相承 粗制滥造D .庇护 挖墙脚 仗义执言 变本加厉 3.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 ( )在中国人眼里,人生有四件大事——衣、食、住、行。

把衣放在首位,为什么?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古人常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②而它的起点“修身”当然不能缺少对身体的包装行为 ③即必须首先从外表上塑造出具有儒家风范的形象④因为在礼仪之邦,衣是脸面、包装,是身份的体现 ⑤这是士人儒生的人生信念与行为准则A .①②⑤④③B .③⑤④①②C .④①⑤②③D .④①③②⑤ 4.古诗文默写。

(8分)(1)______________,直挂云帆济沧海。

(李白《行路难》)(2)峰回路转,______________,醉翁亭也。

(欧阳修《醉翁亭记》)(3)李商隐在《夜雨寄北》中想象与友人团聚,秉烛夜谈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4)风雅是一种生活情调,也是一种精神追求。

陶渊明的“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饮酒》),一束花,一抹山,这种随意自然是风雅;李白的“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一杯酒,一轮月,这种潇洒浪漫是风雅;刘禹锡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陋室铭》),一架琴,一卷经,这种恬静淡泊也是风雅。

【中考试题研究】河南省2016中考语文 第一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 专题一 文言文阅读 第8篇 出师表课件

【中考试题研究】河南省2016中考语文 第一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 专题一 文言文阅读 第8篇 出师表课件

金题演练 ( 2014 河南 15 ~ 18 题) 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 1~4题。(共11分) (一)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
益州疲弊,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然侍卫之臣
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 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 先帝
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
5.细读此文,指出作者“忠陛下”“忠”具体表 现在哪些方面?(答出三点即可) 答:①积极献言,提出三条建议。(或答“提
出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三项建议”)
②积极荐贤,安排内政、军事人才。(或答 “推荐人才”)③平定南方,使后方稳定,得 以出师北伐。④积极筹备北伐,为兴复汉室, 还于旧都做准备。
(15)攘除奸凶 排除,铲除 攘除: _________________
(16)至于斟酌损益
除去 损: _________________ (17)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 怠慢,疏忽 慢: _________________
(18)以彰其咎 表明、显扬 彰: _________________ (19)以咨诹善道 询问 诹: _________________
的确,实在 诚: _________________
这里是“时”的意思 秋: _________________
(3)盖追先帝之殊遇
优待,厚遇 殊遇: _________________ (4)引喻失义 称引、譬喻 引喻: _________________ 义:
适宜、恰当 _________________
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节选自《出师表》)
(二)魏郑公①谏止唐封禅②,曰:“今有人十年长
患,疗治且愈,此人应皮骨仅存,便欲使负米一石,

2016河南中考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2016河南中考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2015年河南省普通高中招生考试试卷语文一、积累与运用(共27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同的一项是【】(2分)A.开辟./复辟.模.具/装模.作样差.强人意/参差.错落B.馈.赠/崩溃.针灸./脍炙.人口矫.揉造作/骄.兵必败C.给.力/供给.呼吁./长吁.短叹人才济.济/扶危济.困D.斗争./挣.脱淳.朴/谆谆.教诲忍俊不禁./襟.怀坦白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2分)A.恻隐订书机顶礼膜拜默守成规B.宣泄挡箭牌开源节流绵里藏针C.坐落震摄力妇孺皆知开诚布公D.家俱发祥地轻歌曼舞凭心而论3.古诗文默写。

(8分)(1),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2)山河破碎风飘絮,。

(文天祥《过零丁洋》)(3)周敦颐在《爱莲说》中用“,”赞美了莲花不同流合污的高洁品质。

(4)明月千里寄相思。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明月送去了李白对远方朋友的担忧和牵挂;“,”(《水调歌头》),明月寄托了苏轼对远方亲人的思念和祝愿。

4.名著阅读。

(任选一题作答)(4分)(1)下面是章回小说《西游记》和《水浒》中的两个回目,请任选一个,简要叙述其主要故事情节。

①八卦炉中逃大圣五行山下定心猿(《西游记》第七回)②林教头风雪山神庙陆虞候火烧草料场(《水浒》第十回)(2)童话可以让人从小读到老,且常读常新。

请从下面两篇童话中任选一篇,结合具体情节,写出你“常读常新”的阅读感受。

①《夜莺》(《安徒生童话》)②《渔夫和他的妻子》(《格林童话》)5.在下面一段文字的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

(4分)书法是中国的传统艺术,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

①。

从狭义上讲,书法是指用毛笔书写汉字的方法和规律。

从广义上讲,书法是指语言符号的书写法则。

随着文化事业的发展,②。

例如,使用工具从传统的毛笔到硬笔、电脑仪器、喷枪烙具等,种类繁多;书写颜料从单一的墨汁到化学剂、黏合剂、喷漆等,丰富多彩;书法流派从传统书派到意象派、墨象派等,各具特色。

【中考试题研究】河南省2016中考语文 第一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 专题一 文言文阅读 第9篇 桃花源记课件

【中考试题研究】河南省2016中考语文 第一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 专题一 文言文阅读 第9篇 桃花源记课件

对没有战乱、宁静淳朴、安居乐业、幸福和
谐的理想社会的向往。(意思对即可。2分)
4. 根据语段(一)(二)的内容,分条概括雪窦与桃
花源的相似之处。(4分) ①山阻水隔,很难进入。②自然环境优美,田园 风光如画。③人们生活安宁和乐。④基本与世隔 绝,民风淳朴。(意思对即可。每点1分,共4分)
3. 一词多义 晋太元中 (1)中 中无杂树 年间 ______________ 中间 ______________
里面 其中往来种作 ______________
(2)舍
便舍船
舍弃,抛开 ______________
(SJ课后习题) 屋舍俨然 房屋 ______________
2013河南16题B项
(6)遂
终于 ______________ 于是,就 后遂无问津者 词用作动词
①欲穷其林 原意:贫困, 走到尽头 在句中意思:_____________ ②渔人甚异之2013河南16题A项
原意:惊异、诧异, ……感到诧异 在句中意思: 对 _____________
(2)名词用作状语
复前行 原意:方位词,与“后“相对, 在句中意思: 向前、往前 _____________
5. 重点实词
(1)缘溪行
顺着 缘:_______ (2)落英缤纷 落花。一说初开的花 落英:_________________ 繁多而错杂的样子 缤纷:_________________
到。特指到尊长那里去 诣:_____________________
(18)欣然规往 计划 规: _______
(19)未果
实现(YW:结果) 果: _________________
(20)后遂无问津者
原 意 是询问 摆渡的地 方 。 这 里 是 问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访求、探求”的意思。( YW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从
(3)信
4. 词类活用
(1)名词用作动词
①神弗福也2015河南15题B项 原意:福气,幸福, 在句中意思:__________________ 赐福,保佑 ②公将鼓之 原意:打击乐中的一种乐器, 在句中意思:__________________ 击鼓进军(SJ:击鼓)
(2)形容词用作动词
遍及百姓,老百姓是不会听从您的。”
5.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译文:祭祀用的牲畜、玉帛之类,从来不敢
虚报数量,一定对神诚信。 6. 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译文:这点小信用难以使人信服,神是不会
保佑您的。
7.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译文:大大小小的案件,我虽然不能一一了
解清楚,也一定根据实情来处理。 8. 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译文:(这是)尽了职分的事情。可凭借这个
条件打仗。
9. 既克,公问其故。
译文:已经战胜了齐军,鲁庄公问曹刿其中
的原因。 10. 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 而竭。
译文:打仗,靠的是勇气。第一次击鼓能振
作士气,第二次击鼓时士气减弱,第三次击 鼓时士气已经枯竭了。
11. 彼竭我盈,故克之。
译文:敌方的勇气已经枯竭而我方的勇气正
盛,所以打败了他们。 12.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译文:我看到他们的车印凌乱,军旗也倒下
④“公问其故”表现鲁庄公不耻下问。⑤鲁庄公
发现曹刿才华出众,加以重用,表现鲁庄公知人
善任。⑥在作战时机的选择上,两次遭到曹刿否015 河南 15 ~ 18 题) 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
成1~4题。(共10分) (一)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 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 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 分人。”对曰:“小惠未徧(遍),民弗从
几层意思?(RJ课后习题)
答:分两层。第一层:“夫战,勇气也。一鼓 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 第二层:“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 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5. 本文仅用二百余字就写出了长勺之战的全过 程,想一想:作者是怎样安排详略的?这样安 排有什么好处?(RJ课后习题)
今义:语言、品行恶劣,不道德
(3)衣食所安 有“养”的意思 古义:_______________
今义:安稳
(4)牺牲玉帛(SJ课后习题) 指猪、牛、羊等(SJ:指祭祀用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猪、牛、羊等) 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为正义献出生命
(7)齐师败绩 大败 败绩:______ (8)公将驰之 (追赶) 驰:驱车 __________
(9)下视其辙 车轮轧出的痕迹 辙:________________ (10)遂逐齐师 就,于是 遂:____________ 追赶、追击 逐:____________ (11)既克 已经 既:____________ 战胜 克:____________
③“齐人三鼓”之后才下令攻击,说明曹刿有聪 明的军事头脑 , 认为战胜齐师的方法是后发制人。
④“视其辙乱,望其旗靡”后才下令追击,说明
曹刿有卓越的指挥才能, 懂得取得胜利的途径是 适时追击。
12. 鲁庄公是个平庸的国君,但从选文可以看出, 他身上也有不少值得肯定的地方。请找出一处作
简要分析。
答:①“公将战”表现鲁庄公面对强敌毫不畏惧。 ②“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表现鲁庄公 取信于民(或:勤政爱民)。③“公与之乘”表现 鲁庄公礼贤下士。
答:①政治公平,取信于民;②精于谋略,知
己知彼;③善于观察,把握时机;④洞察时政, 进谏献言。
11. 你对曹刿这个人物形象有何认识?请结合其言
行简要作答。
答:①“公将战,曹刿请见”表现了曹刿保家卫国 的爱国情怀。②“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说明曹刿有正确的战略思想,明确战争胜利的条件 是取信于民。
9. 鲁国在长勺之战中能以弱胜强的关键因素是 什么?请联系社会现实,谈谈你的看法。 答:政治上取信于民是战争取胜的关键。在现 实社会中,政府官员只有为官一任、造福一方,
才能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社会才能健康和谐
发展,最后中国才会梦想成真。 ( 意思相近即 可)
10. 请你根据文章内容,用自己的话说说曹刿 的“远谋”表现在哪些方面。
(9)可以一战(SJ课后习题) 可以凭借 古义:_______________
今义:能,行
(10)再而衰(SJ课后习题)
第二次 古义:_______________
今义:事情进行重复,再一次
3. 一词多义 (1)故 公问其故
彼竭我盈,故克之
民弗从也 战则请从 必以信 小信未孚
名词,原因,缘故 ______________ 连词,所以 ______________ 听从 ______________ 跟随 ______________ 实情 ______________ 信用 ______________
(3)对曰
回答 对:__________________ (4)必以信 为人所信服 信:__________________ (5)小信未孚 实情( SJ:言语真实) 孚: __________________
(6)虽不能察
察:明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YW:明察,弄得清清楚楚)
答:本文以曹刿为中心,详细描写了他在战前、
战中、战后的表现 ; 对于战争双方的对峙、交 锋等则略写。这样安排,突出了曹刿的“远 谋”。
6.
齐鲁长勺之战是历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
例。这次战争,鲁国能以弱胜强,仅仅是因为
曹刿有军事谋略吗?曹刿问鲁庄公“何以战”,
鲁庄公应当回答他有关兵马装备方面的数字, 然而似乎答非所问,曹刿却说“可以一战”, 你能说出其中的原因吗?(SJ课后习题)
③,气已竭而复振;陆抗之拔西陵,预料城之不
能遽 ④下,而蓄养锐气,先备 ⑤ 外援,以待内之
自毙。此善于用气者也。 (节选自曾国藩《挺 经》)
注: ①荀罃:春秋时晋国大将。②拔:攻下。
③逼阳:姓,古夷族一支。④遽:迅速。⑤ 备:准备。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 项是(2分)( C ) A.衣食所安,弗敢专也 专:独占。 B. 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福:保佑。 C.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狱:过失。 D. 望其旗靡,故逐之靡: 倒下。
4. 用兵者应该怎样利用士气取胜?请结合语段 (一)(二)的内容分条概括。(4分) ①当敌人士气衰竭、我方士气高涨时要及时进 攻。②要善于保存士气,不要“初气过锐”。 ③当士气衰竭时要设法振作士气。④当不能迅
速取胜时,要善于蓄养锐气。(意思对即可。
一条1分,共4分)
了,所以才下令追击他们。
三、问题探究
1.曹刿求见鲁庄公的原因是什么?(RJ课后习题) 答: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2. 曹刿是如何评价鲁国的战前准备的?(RJ课后习题)
答: 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 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 ( 遍 ) ,民弗从 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
忠之属也 原意:忠心,忠诚, 尽力做好分内的事 在句中意思:__________________
5.重点实词
(1)齐师伐我
军队 师:__________________ 攻打 伐:__________________ (2)弗敢专也 弗:不 个人专有(SJ:独占) 专:2015河南15题A项__________________
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
以一战。战则请从。”
3. 在战争中,曹刿是怎样帮助鲁庄公选择反攻
时机的?(RJ课后习题)
答: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 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 “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 矣。”遂逐齐师。
4. 鲁国获胜后,“公问其故”,曹刿的解释分
答:“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取信于
民 。
8. 文中第二段,仅用“将鼓”“将驰”寥寥数 语,便将庄公的鲁莽少谋之“鄙”表现得神情
毕现。那么,作者极言其“鄙”有何作用?
答:围绕“(对比)突出曹刿的从容镇定,胸有 成竹,指挥若定,能详察敌情,善于把握战机, 谨慎果断,远谋(深谋远虑)”回答即可。
(5)弗敢加也 虚报(SJ:虚夸。这里是说以少报多)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增加 (6)小大之狱(SJ课后习题)2015河南15题C项 案件 古义:_______________ 今义:监狱
(7)虽不能察 即使 古义:_______________ 今义:虽然 (8)必以情 (以)实情判断(SJ:实情) 古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感情
2. 把语段(一)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2分)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齐国是)大国,很难预测(它的实情), (我)怕(他们)设有埋伏。(意思对即可。 “伏”1分,大意1分。共2分)
3. 语段(一)的标题是后人另加的。后人为什
么用“曹刿论战”而不用“长勺之战”作为标 题?(2分) 语段(一)主要写的是曹刿对战争制胜之道的 议论,表现了曹刿的“远谋”。(1分)而对长 勺之战中双方的对峙交锋描述不多。( 1 分) (意思对即可。共2分)
“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
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 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曹刿论战》)
(二)夫战,勇气也,再而衰,三而竭。国藩
于此数语,常常体念。大约用兵无他巧妙,常
存有余不尽之气而已。孙仲谋之攻合肥,受创 于张辽;诸葛武侯之攻陈仓,受创于郝昭,皆 初气过锐,渐就衰竭之故。惟荀 罃 ①之拔 ② 逼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