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高考文综历史部分试卷分析
(新课标全国Ⅲ卷)2017年高考 文综历史 详解- 7页

2017年高考·新课标全国卷3·文综历史(试题解析·实战模拟·复习指导·课案附件)24.图4是西周与战国两个时期相同文字的不同写法,反映出字形发生了变化,促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必修3、1(考点所属教材范围,下同)图4A.文字的频繁使用B.书写材料的不同C.各国变法的实施D.“书同文”的推行解题:(做题过程模拟与思路引领,下同)A.文字源于人类社会生活实践,在长期的使用过程中,不断演进,由繁到简。
与该选项的关联性强,但是,又觉得有点过于表象化,把握不是很大,那就保留下来,继续看后面的选项。
B.书写材料跟文字的简化与否,没有必然的关联性。
可考虑排除。
C.据教材中提及的战国时期几次改革看,都没有文字改革方面的内容。
错误的可能性极大,多半排除。
D.“书同文”即统一文字,始自秦朝。
有违事实,果断排除。
最后,对比下来,还是A没有明显错误,可以确定了。
备注:正确项的描述比较表象化,需要在细心、周密的思考后,能果断排除其它项。
25.《史记》记载,西汉时期,从事农牧业、采矿业、手工业和商业的人,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智慧而致富,“大者倾郡,中者倾县,下者倾乡里者,不可胜数”。
这反映了当时——必修2A.义利观发生根本改变B.朝廷注重提高工商业者地位C.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D.地方豪强势力控制了郡县解题:A.“义利观”中,“义”是某种特定的伦理规范,道德原则,“利”是物质利益。
一般情况下,对利益的追求,是人们努力的重要动力。
可见,至少利益观是不会有根本改变的。
错误,排除。
B.首先题中无此意;再者,所列行业,还包括农牧业和采矿业。
错误多,排除。
C.该项描述与背景知识倒是吻合,没有知识上的错误;题意看,各行业都有努力致富者,这确实跟当时经济的整体形势是有关联的。
不敢确定,但也不能轻易排除,还需要看清楚最后一项来确定。
D.题中“倾郡”、“倾县”之类的,是指富裕程度,指财力,而非权力。
教育部考试中心:2017年全国高考历史全国Ⅰ卷试题分析

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全国Ⅰ卷)文综历史试题第Ⅰ卷本卷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24.周灭商之后,推行分封制,如封武王弟康叔于卫,都朝歌(今河南淇县);封周公长子伯禽于鲁,都奄(今山东曲阜);封召公奭于燕,都蓟(今北京)。
分封( ) A .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与文化认同B .强化了君主专制权力C .实现了王室对地方的直接控制D .确立了贵族世袭特权 【答案】 A【分析】 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合理解读的能力。
试题围绕主干知识“西周的分封制”展开,所涉及的三个封国,分别位于今天的北京、河南北部和山东西南,这些地方相隔较远,但总体上位于东方,是原来殷商文化的分布区,与来自西方的周文化不同。
因此,将周王室成员分封到这些地方,有助于商文化与周文化的交流和融合,并促进各地区对周文化的认同。
所以正确答案是A 。
而分封制对地方是间接控制,战国以后的郡县制才是直接控制,所以选项C 错误。
题干中没有涉及B 、D 两项的内容,故不选。
【高考链接】 2014年全国Ⅱ卷第24题、2011年全国课标卷第24题,均考查分封制起到的经济文化交流的作用,复习备考时对分封制的历史意义和影响应予以关注。
25A .诸侯王国与朝廷矛盾渐趋激化B .中央行政体制进行了调整C .朝廷解决边患的条件更加成熟D .王国控制的区域日益扩大 【答案】 C【分析】 汉初的王国问题是主干知识,本题通过表格,设置新的情境,考查考生阅读分析表格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上表可知,汉景帝时,王国与郡一样成为国家的直接辖区,发生这一变化是景帝平定七国之乱后,为了削弱王国势力,将王国变为朝廷直辖区,汉武帝时朝廷直辖郡国数量大幅度增加,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汉武帝实行推恩令,削弱王国实力,王国控制区域缩小,诸侯国与朝廷的矛盾逐渐缓和,故A 、D 项错误。
中央直辖郡国是地方体制的调整,故B 项错误。
2017年文综历史部分解析

2017年高考真题文综历史卷(全国III卷)答案及解析24 正确答案A解析西周时期,西周时期,形成了天下共主的局面,文字是统一的,但是在春秋战国时期,各国对文字因为广泛的使用被简化,提高书写效率,故A项正确;从西周到战国造纸术并未发明,文字的书写材料变化不大,基本上都是以竹简和丝帛为主,故B项错误;各国变法的重点是富国强兵,与这一变化的关系不大,故C项错误;秦朝建立后实行“书同文”,与材料时间“西周与战国”不符,故D项错误。
考查方向本题考查古代文字的演变解题思路学生需要对基本的文字演变的历史知识特别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变化了解,能够看懂材料图示才能准确的解答。
易错点学生对文字的演变缺乏了解,不能看懂材料所给的信息,无法得出正确的结论导致错选。
25 正确答案C解析A项与史实不符。
B项从材料中无法推出,且汉代统治者推行重农抑商。
材料反映了西汉时期各行业的人通过努力和智慧而致富,体现了社会安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故选C项。
D项从材料中无法得出。
考查方向本题考查汉代经济的发展解题思路仔细的阅读材料是作答的关键,同时也应该知道汉代前期经济发展的情况,二者结合进行作答。
易错点学生缺乏对材料的理解和分析能力,不能提取材料的关键信息和概括材料导致回答错误。
26 正确答案A解析从材料数据可以看出,拥有土地较少的和较多的都是少数,大部分土地拥有量是在20----130亩,这是自耕农经济,故A项正确;根据以上分析很容易知道B项错误;均田制的内容材料无法体现,故C项错误;D 项生产效率的问题材料无法体现,故D项错误。
考查方向本题考查古代的自耕农经济解题思路学生一个方面要能够读懂材料,能准确的分析材料,另一个方面还要对我国古代的经济成分27 正确答案B解析通过材料内容可知,对于宋太宗是否去过宫中这一事件有两种不同的记载,所以B项正确。
历史事实除了通过历史叙述,还可以通过实物呈现,故A项错误;北宋时期的文献虽然对太祖驾崩前夜宋太宗的活动有不同记载,但这并不代表历史叙述不能客观准确再现历史事实,故C项错误;历史叙述不一定都是真实的,因此综合多种历史叙述不一定能够确认历史事实,故D项错误。
2017高考全国1卷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

2016年高考仝国新课标1卷文煤历穴解析【精编版】一、选择题(每题4分,共12题,48分)24.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汉代崇尚儒学,尊《尚书》等五部书为经典,记录孔子言论的《论语》却不在“五经”之中,对此合理的解释时A•“五经”为阐发孔子儒学思想而作 B.汉代儒学背离了孔子的儒学思想C•儒学思想植根于久远的历史传统 D. 儒学传统由于秦始皇焚书而断绝【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了刃代儒学的相关内容崔尚书》等五经是礼子编订的典藉,而磁歸》则罡孔子的弟子和再传弟子所记录的孔子的言论,雇于后人编订。
汉代将农尚书》等五剤书尊为经腆主要罡因为儒学在测弋成为正统思姗而儒学思想植根久远,五经是早期儔冢思憩的集中体现山论语》是记载孔子言行的著作‘因此《论语》不在五经之中「所以本题正确答案为匚项/五经粹主要记载了古代的礼乐制度' 不是阖发孔子的儒家思想;所臥A项说法错误$汎代儒学是在孔子的儒羊思想基础上塩展而来的』并没育背銘所以E项说;去错误;焚书坑儒使儒家思想遭受重餌但并没育因此而断绝’从测弋傅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即可得知,所以D I页的说法错误*【考点定位】中国传统主流思想的演变•汉代儒学•儒学成为正统思想【名师点睛】本题命题意图是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探讨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本题以儒学传统典籍一一五经为切入点,深入考查了考生对儒家思想的认识和理解。
《论语》属于四书的范畴,而本题将我们平时熟悉的四书和五经做了分开处理,加大了题目的难度,需要能够甄别出四书与五经之间的区别,考查细致入微,特别提醒我们在一轮复习时要注重对细节的处理,更要求学生能够扩大自己的知识广度,在此基础上加大对深度的把握。
25.图4位汉代画像砖中的农事图。
此图可以用来说明当时A.个体农户的生产劳作状态B. 精耕细作农业的不断发展C. 土地公有制下的集体劳作D. 大地主田庄上的生产情形 【答案】D【腼】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了中国古代的农lb 题干中提到的吋间为浪代'画伽专中的内容为多人集体劳作丿 弁工进丘麻系所学内容可知在汉代出现了T 惭的柚生产组织形式一一录强地主控制下的田庄』所 以本題的正确答案为D 项°图片內容明显为多人集休劳作,与个体农户的生产劳作状态不符,所以盒项 错戻精耕细作农业主要体现在耕作方式和生产技术上』而这些在團片內容中反映不出花所以目项不 符合题暫 中国的土地公有制存在于幷田制之下,到汉代井田制已经瓦解,不再存在土地公有制的*情况, 所以C 项错误。
2017年高考新课标Ⅰ卷文综历史试题解析

A .宗教信仰意识淡薄
B .人文思想根植于传统文化
C.理性占据主导地位 【答案】 B
D .神话的影响随民主进程而削弱
33.
表3 英国国民总收入变化表
年份
约 1770
约 1790~1793
约 1830~1835
数额(百万英镑)
140
175
360
英国工人实际工资变化表(即按实际购买力计算的工资,
1851 年为 100。)
颁布有利于团结全民族一切力量抗战学 & 科网,故 B 项正确。土地革命发生在 1927— 1937 年国共十年对峙 时期,国民革命发生在 1924— 1927 年国共第一次合作时期, 都属于国内革命战争时期而不是民族战争时期,
排除 A 、C;当时的首要任务是打败全民族共同敌人——日本侵略者,而不是反抗国民党政府,排除
写在试题卷、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 帝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选考题的作答:先把所选题目的题号在答题卡上指定的位置用 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2B 铅笔涂黑。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对
5、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有所下降,明确突出了全民族抗战这一特征,这就要求学生在备考中要关注热点,保持对相应热门问题的
关注和研究。
31. 1990 年,一份提交中央的报告说,理论上的凯恩斯主义和实践中的罗斯福新政,实际上是把计划用作 国家干预的一种手段,从那时候起,计划与市场相结合成为世界经济体制优化的普遍趋势。据此可知,该
D。
【考点定位】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新民主主义革命 ·抗日战争。
2017年高考文综真题试卷(历史部分)(新课标Ⅰ)解析版

2017年高考文综真题试卷(历史部分)(新课标Ⅰ)一、单选题1. ( 2分) (2017·新课标Ⅰ)周灭商之后,推行分封制,如封武王弟康叔于卫,都朝歌(今河南淇县);封周公长子伯禽于鲁,都奄(今山东曲阜);封召公奭于燕,都(今北京)。
分封()A. 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与文化认同B. 强化了君主专制权力C. 实现了王室对地方的直接控制D. 确立了贵族世袭特权【答案】A【考点】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商周时期的分封制度。
A项,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通过分封制,周的文化内涵覆盖了整个黄河中下游地区,密切了同周边各少数民族的关系,推动了边远地区的经济开发和文化发展,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与文化认同。
故A项正确。
B项,分封制下诸侯国具有相对独立性,诸侯国内王侯地位最高,并没有强化君主专制。
故B项错误。
C项,诸侯国相对独立,具有土地管理权、行政权和军权,并不能实现王室对地方的直接控制。
故C项错误。
D项,古代中国贵族世袭制的确立并非始于周代分封制,夏商时期已经开始了。
故D项错误。
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A。
2. ( 2分) (2017·新课标Ⅰ)下表为西汉朝廷直接管辖的郡级政区变化表。
据此可知()A. 诸侯王国与朝廷矛盾渐趋激化B. 中央行政体制进行了调整C. 朝廷决绝边患的条件更加成熟D. 王国控制的区域日益扩大【答案】C【考点】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解析】【分析】本题考查西汉中央集权加强的相关知识。
在往年高考中出现过中国古代地方行政规划演变的真题,郡、县在不断增加。
它告知我们中央集权在加强。
材料措施反映了汉武帝在加强中央集权呐,矛盾是缓和,故A错误。
B选项,大家睁大眼睛,本题反映的是地方行政体制的变革,出题人太阴险啦。
D错误,不知诸位怎么看出来区域面积扩大了。
边患指的是匈奴为患,攘外先安内,加强中央集权后,汉武帝开始有更多精力和实力着手解决匈奴问题。
故本题选C。
3. ( 2分) (2017·新课标Ⅰ)下表为不同史籍关于唐武德元年同一事件的历史叙述。
2017年Ⅰ卷历史试题分析和评述(教育部考试中心)

求知达观敏思笃行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全国Ⅰ卷)文综历史试题第Ⅰ卷本卷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附录】2017年高考全国卷历史试题评述教育部考试中心对2017年高考文综历史全国卷命题坚持以立德树人为宗旨,以服务选拔为导向,以提高试题质量为要求,试题难度适中,学科特点突出,既注重主干基础知识考查,又强调学科素养和关键思维能力的培养,实现了预期考试效果。
同时,各套试卷遵循《考试大纲》的命题原则,体现出高考的科学性、规范性、公平性,较好实现了测量和选拔功能。
试题主要特点如下。
1.突出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历史试题通过选取典型素材,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共识,汇聚力量,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引领。
如全国Ⅲ卷第40题,通过郑成功收复和建设台湾这一历史事件,使考生加深了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固有领土的认识:台湾的回归维护了国家领土完整,增强了两岸人民的民族文化认同,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的爱国主义。
又如全国Ⅰ卷第30题,讲述了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扩大民主基础的努力,体现了民主、平等。
再如全国Ⅰ卷第47题,通过春秋时期吴国公子季札“挂剑于墓”的行为,强调了儒者重“信”的理念,重申了诚信的积极意义。
2.重点考查国史、党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对于广大考生而言,国史、党史的学习不仅有助于树立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更有助于坚定理想信念、弘扬中国精神。
本年度高考历史试题根植于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现实基础,如全国Ⅱ卷第41题,以清朝盛世雍正年间、中国近代洋务时期、新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三个不同时段的矿业政策为线索,反映出长时段中国家历史巨变和求富求强的轨迹,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又如全国Ⅱ卷第30题,提供了抗日战争胜利后山东根据地取得重大发展的史料,证明了党在抗日战争中依靠群众和坚持全面抗战的正确性。
再如全国Ⅲ卷第46题,材料是关于党和国家重要领导人陈云的经济思想和贡献,反映了我国现代化建设及改革开放探索道路的发展历程。
2017年高考新课标卷文综历史答案解析

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课标全国卷)文科综合历史部分试题解析打字:余世友、杨伟平、黄金重、史玲玲、韦钧苑、朱凤龙、刘广华、刘广华、魏忠仁整理:龙辉校对:张庆君解析人:云南昆明李怀平24.汉武帝设置十三州刺史以监察地方,并将豪强大族“田宅逾制”作为重要的监察内容,各地财产达300万钱的豪族被迁到长安附近集中居住。
这表明:A.政权的政治与经济支柱是豪强大族B.政治权力与经济势力出现严重分离C.抑制豪强是缓解土地兼并的重要措施D.经济手段是巩固专制集权的主要方式【解析】:此题只要读懂材料即可做对。
从“将豪强大族‘田宅逾制’作为重要的监察内容,并把各地财产达300万钱的豪族被迁到长安附近集中居住”等信息,即可得出答案为C。
【答案】:C25.许仙与白娘子自由相恋因法海和尚作梗终成悲剧,菩萨化身的济公游戏人间维持正义。
这些在宋代杭州流传的故事,反映出当时A.对僧人爱憎交加的社会心态B.民间思想借助戏剧广泛传播C.中国文化的地域性浓厚D.市民阶层的价值取向【解析】:此题关键要注意“宋代”这一历史时期。
宋代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市民队伍壮大,适应市民文化生活需要的话本、风俗画等出现和增多。
许仙与白娘子自由相恋明显与封建传统道德相违背,但其故事确在宋代杭州流传,反应的只能是市民阶层的价值取向,故答案为D。
【答案】:D26.明后期松江人何良俊记述:“(正德)以前,百姓十一在官,十九在田……今去农而改业为工商者三倍于前矣。
昔日原无游手之人,今去农而游手趁食(谋生)者又十之二三也。
大抵以十分百姓言之,已六七分去农。
“据此可知A.工商业的发展造成农业的衰退B.工商业的发展导致了社会结构的变动C.财富分配不均引起贫富分化加剧D.无业游民增加促成了工商业的发展【解析】:明朝中后期在商品经济发达的江南的一些地方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再结合材料反应的信息:从事工商业的人增多,从事农业的人数减少,可得知答案为B。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7年高考文综历史部分试卷分析制作人:XXX 通过对2017年全国各地高考试题历史部分的整理、研究,我对2017年高考文综历史部分试卷分析如下(受篇幅和时间限制,这里只对全国1、2、3卷及北京、天津卷的试题进行了详细分析):一、2017年文综历史试题命题特点1.从总体上看,今年文综历史试题出题形式更加多元,着重体现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并注重贴近中学教学实际。
2.试题视野开阔,立意深远,形式活泼多样,谜语和漫画进了历史考题。
同时,试题考查角度新颖灵活,体现了基础性、应用性、创新性和综合性的原则。
3.突出体现“以德树人”的理念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时注重考查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综合能力、运用历史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全国1卷47题,通过春秋时期吴国公子季札“挂剑于墓”的行为,强调了儒者重“信”的理念,重申了诚信的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意义。
全国3卷第40题通过对台湾问题的考查,体现了爱国主义情感。
4.更加重视考题与时事热点的相结合。
比如大热的“一带一路”政策、通州考古、共享单车、天舟一号以及京津冀协同发展等,这些社会热点都进入了北京卷的文综考题。
二、2017年全国1、2、3及北京、天津文综历史部分试卷分析表1:全国1卷考点及分值分布情况表题号知识点分布考点分值24 中国古代史·先秦(政治史)分封制的作用 425 中国古代史·秦汉(政治史)西汉郡县制 426 史学核心素养历史事实辨认 427 中国古代史·明清(经济史)明朝社会经济 428 中国古代史·晚晴(经济史)洋务运动 429 中国近代史(文化史)近代中国文化交往 430 中国近代史(政治史)抗战根据地建设 431 中国现代史(经济史)市场经济体制改革 432 世界古代史(文化史)西方人文主义之源 433 世界近代史(经济史)工业革命的影响 434 世界现代史(经济史)苏联社会主义建设 435 世界现代史(政治史)战后全球格局演变 441 世界近代史(材料题)法国大革命与民族独立2542 世界近代史(开放题)近代中西方对比1245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新中国工资制度改革1546 20世纪战争与和平《开罗宣言》1547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春秋时期吴国公子季札15说明:从以上表格可以看出,中国古代史和世界近代史在全国一卷中仍然是命题的重点部分,政治史部分侧重于考查中国古代明清之前的史实、经济史的题目主要出自中国明清以后及近现代世界史中,文化史考查较少,主要在于考查学生对近代思想文化、社会习俗变迁的认识。
同时,考题注重对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考查,例如第26题,主要考查学生史料实证素养,引导学生通过史料辨析历史事实的能力。
从命题趋势来看,主要突出以下几点:1.立足考纲,注重基础,突出主干知识,不回避高频考点。
2017年全国卷1文综历史试题,符合考纲要求,主体鲜明,重点突出。
选择题中,中国古代史中分封制、中央集权的加强、封建经济发展的影响,中国近代史中洋务运动、民主革命、抗日战争,经济体制改革,世界史的人文主义、工业革命、苏联工业化、当代世界格局演变,都选择了历史教学中重点知识模块,同时也是历来高考备考中的高频考点。
非选择题中42题考查的14—17世纪中外历史,从主题上看依然是历史学科的重点知识。
2.注重情境化命题方式,体现新课标重视探究过程和方法的理念。
今年试卷的材料形式与以往相比,极为丰富、活泼,既有文字资料(第24、27、28、29、30、31、32、35),又有表格(第25、26、33),还有漫画(第34题)。
非常明显的变化是表格题占了3题,多年未考的漫画题出现在试卷中,不仅增加了试题的新颖性,而且提升了试题的难度。
3.体现能力立意的指导思想,突出学生综合能力考查。
如第42题,列举了14-17世纪中西方若干政治、经济、文化、对外关系等领域的重要史实,要求考生提取信息并形成论题,进行论述。
该题要求的关键能力,包括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四个层次;考查的学科素养,囊括唯物史观、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等方面,多角度、多层次考查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4.显性考查热点问题,重视学科能力的考察。
从35、41、42题来看,我们不难窥测到试题暗含的热点问题。
目前国际上大国外交变化、区域化的挫折、反全球化的论调等,都是需要拨开迷雾探寻实质的内容。
试题没有受制于时政,而是以历史的角度考查现代国际政治、经济发展的趋势。
试题要求考生提取信息并形成论题,进行论述。
该题要求的关键能力,包括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四个层次;考查的学科素养,囊括唯物史观、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等方面,多角度、多层次考查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表2:全国2卷考点及分值分布情况表题号知识点分布考点分值24 中国古代史·先秦(经济史)春秋时期的商业 425 中国古代史·明清(政治史)明代官修史书的特点 426 中国古代史·隋唐(经济史)唐代社会经济 427 中国古代史·明清(政治史)明朝宦官干政的史实 428 中国古代史·晚晴(经济史)洋务运动 429 中国近代史(文化史)民国时期思想 430 中国近代史(政治史)抗战胜利后国共力量对比 431 中国现代史(文化史)高考制度的恢复 432 世界古代史(政治史)雅典民主政治 433 世界近代史(经济史)中世纪后期意大利的经济 434 世界现代史(政治史)美国民主政治 435 史学素养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441 中国史(古代到近现代)(材料题)矿业政策2542 世界史(开放题)钟表的发展史1245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晚晴北京街道管理(城市化)1546 20世纪战争与和平一战后世界局势1547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孔子弟子颜回15说明:全国2卷与全国1卷考点分布及分值安排上基本一致,中国古代史所占比例仍然较重,先秦及明清时期是命题的重要时间点,洋务运动再次考到,继续成为高频考点之一。
相对于1卷,全国2卷政治史、经济史、文化史考查的比重较平衡,其中考经济史的题目有第24、26、28、33题,主要集中在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和世界近代史三个时间段;25、27、30、32、34题为政治史题目,集中在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和世界现代史部分;29、31为文化史题目,集中于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
民国时期社会思潮的变化、1977年高考制度的恢复对中国教育发展的影响成为本卷文化史的重要考查内容。
同时,试卷题目注重考查学生的整体思维,通史意识突出。
例如,非选择题中第41题矿业政策贯穿了整个中国古代史到中国近现代史的内容。
第42题以表格的方式,将钟表的发展史展现给学生,引导学生从中获取有效信息并论述。
钟表的变化是时代的缩影,是不同时期科技进步、思想解放的表现。
题目要求学生从材料充提取两条或两条以上信息,拟定题目并论述,对学生综合能力要求很高,整体思维、通史意识不可或缺,在接下来的教学中要重视并加强训练。
总体上看,2017年新课标文综全国2卷历史试题符合一贯的命题思路,中规中矩。
材料比较新,有一定的时代感,试题突出古为今用的思想,符合考生的思路和习惯,难度适中。
表3:全国3卷考点及分值分布情况表题号知识点分布考点分值24 中国古代史·先秦(文化史)汉字的演变 425 中国古代史·秦汉(经济史)汉初经济的复兴 426 中国古代史·隋唐(经济史)唐代经济(土地制度) 427 史学素养史学核心素养·史料辨析 428 中国近代史·晚晴(经济史)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429 中国近代史(文化史)民国时期中西文化融合 430 中国近代史(政治史)列强在华特权的问题 431 中国现代史(文化史)现实主义绘画特征 432 世界古代史(政治史)雅典民主政治 433 世界近代史(政治史)人民主权 434 中国现代史(经济史)集体农庄、劳动报酬 435 世界现代史(经济史)70年代“滞胀”危机 440 中国史(材料题)台湾与祖国统一问题2541 中国近代史(开放题)中国近代化进程1244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隋代法律改革1545 20世纪战争与和平日本大陆政策1546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陈云对新中国经济建设的贡献15说明:全国3卷与全国1、2卷相比,考查经济史的题目所占比重较大,25、26、28、34、35都是经济史考题,涉及的考点有:汉初经济的恢复发展、唐代均田制之下自耕农经济的发展、甲午战争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70年代“滞胀”危机。
雅典民主政治、民国时期的思想文化再次成为高频考点。
文化史中突出对传统文化的弘扬,例如第一题汉字的演变凸显了中华民族文化的融合与多元。
第40题通过对台湾问题的考查旨在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突出爱国主义情怀。
总体上看,全国3卷考点仍重基础,没有怪题偏题,试题难度相对1卷、2卷较小。
考查重点突出,按时间先后及模块定考点,注重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表4:2017年高考天津卷文综历史部分考点及分值分布情况表题号知识点分布考点分值1 中国古代史(政治史)君主专制 42 中国古代史·明清(经济史)清代四大名镇 43 世界近代史(文化史)宗教改革 44 中国近代史·晚晴(文化史)西学东渐 45 中国近代史·晚晴(军事)近代中国的海防 46 世界近代史(经济史)工业革命的影响 47 世界近代史(政治史)华盛顿会议 48 中国近代史(政治史)抗日战争 49 中国现代史(文化史)毛泽东思想 410 世界近现代史(经济史)18世纪以来的世界科技革命 411 世界现代史(政治史)两极格局 412 中国古代史(材料题)西汉海昏侯刘贺墓1613 中国史(材料题)清朝至今中国民法的发展2014 世界现代史(材料题)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20说明:2017年天津高考文综历史试卷,考点分布合理,中外并重,突出中国史;厚今薄古,注重近现代史。
从通史和中外两个角度看,其中涉及中国古代史的题目有28分,中国近现代史部分有32分,世界近现代史部分有46分,没有世界古代史的题目。
从模块分布看,必修与选修兼顾,必修各模块之间存在较大差异。
选修题目的设计与往年保持了一致,依然是命制了一道选择题;必修模块更注重必修一、二的知识考查。
具体来说,选修考查在选择题中体现;必修一、二、三在试卷中所占分值依次递减,分别为44分、38分和13分,突出政治、经济史的考查,思想文化所占比重较低。
试卷内容上体现新课程理念,贴近中学历史教学,坚持对主干知识和核心知识的考查。
在保持稳定的基础上,进行适度的改革和创新,其中西汉海昏侯刘贺墓的发掘题对学生的能力有较高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