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物栽培学课程论文

合集下载

作物栽培学总论-绪论

作物栽培学总论-绪论

地域性 和 连续性 周期性、 季节性、
①作物生长发育具有的周期性(cycle),如水稻、玉米、 棉花、花生的一年生(annual),冬小麦、冬油菜、冬蚕 豆的二年生(biennial);
作物栽培学总论
第一章 绪论
②作物进行物质转换和能量转换的生命活动因光、热、水资 源的季节变化而异,高效转换只能与最佳资源季节同步 (season),如冬小麦只能在春夏形成产品器官,水稻、玉米、 棉花只能在夏秋形成产品器官; ③作物产品种类、生产技术、资源条件、经济条件、社会条件 的区域性协调统一,表现显著的区域性。如油菜在淮河以南区 域生产,苹果以淮河以北区域为佳,香蕉仅在珠江流域生产; ④作物的再生产过程需要社会、经济、自然资源的协调统一。 2.3 作物产品的产量、品质的差异性、可塑性 ①产品形成受复杂生命活动过程中某个变化的影响而变化; ②产品形成受生产周期内不稳定自然因素变化的影响而变化 。
作物栽培学总论
第一章 绪论
第二节
1.1 作物与作物学
作物学概念及其发展
1、作物学概念及其范畴
作物(Crops) 自然界的植物(大约)40~50万种 (野生wilding plants)
被人类利用的植物 2~3万种 (Utilized plants)
大面积规模种植200多种,栽培作物1500余种 (栽培,cultivated plants)
作物栽培学总论
第一章 绪论
作物栽培学的研究对象 主体:包括粮、棉、油、糖、绿肥、饲料等各种作物个体、 群体(庄稼)。作物是有机体,有机体有其自身的生长发 育、器官形成、产量和产品形成的规律。种好庄稼就必须 掌握作物的特征特性。 客体:作物生长发育离不开外界环境条件——光、热、 土、水、气、肥、生物等。不同的作物、不同的品种以 至于不同的生育阶段、不同的器官形成过程,对外界有 不同的要求,因此,作物与外界环境条件之间的关系也 是作物栽培学必须研究的

高校农学专业作物栽培学实验课程教学改革实践——以红河学院为例

高校农学专业作物栽培学实验课程教学改革实践——以红河学院为例
1 作物栽培学实验课程改革的必要性
传统的作物栽培学实验课程教学是先在校内实践基 地或校外采集课程所需实验材料,然后在实验室内按照 教师要求完成实验内容,最后提交实验报告,因此课程内 容主要还是在实验室内完成。这种“拿来主义”的教学方 式使得学生对土壤耕作、播种及作物在田间的生长情况、 栽培技术、田间管理过程等认识尚浅,造成学生很难将所
安徽农学通报,Anhui Agri.Sci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Bull.2017,23(18)
131
高校农学专业作物栽培学实验课程教学改革实践
——以红河学院为例
王田涛 张德刚 卢丙越 李春燕 苏一兰
(红河学院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云南蒙自 661100)
摘 要:为了培养应用性人才的需要,更好地发挥作物栽培学实验课程在培养农学专业学生理论联系实际、 提高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中的作用。该文结合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实际,以红河学院为例,阐述了对《作物栽 培学实验》课程进行教学改革的必要性,从当前实验和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出发,对《作物栽培学实验》课 程进行了整合教学内容、调整教学时间、革新教学过程和改进考核方式等方面的教学改革,为提高《作物栽培 学实验》教学效果、培养应用性专业人才提供参考。 关键词:作物栽培学实验;自主体验;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7)18-0131-03
132
学的专业理论知识与实践结合起来,动手操作的能力更 得不到锻炼,容易造成“眼高手低”,达不到培养应用型人 才的目的。实验课程目的是将专业理论知识运用于实 践,提高和培养学生正确的科学态度、发现问题、分析问 题和处理问题的能力,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科学的创造 性思维能力和综合素质能够得到提高[5]。原有的教学方 式难以满足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要求。因此,根据学校 教学条件及学生自身特点,有必要对作物栽培学实验课 程进行改革。红河学院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非常重视学 生的实践教学,有 1hm2 的校内和 23 家校外实践教学基 地,理论及相应实验课程分别独立成一门课程等。同时 学校给予一定实践教学改革经费支持,作物栽培学实验 课程主讲教师学历高、作物种植经验比较丰富,实施教学 改革具备一定条件。

作物育种学论文_对新时代育种目标策略抉择的一些思考

作物育种学论文_对新时代育种目标策略抉择的一些思考

《作物育种学》课程论文论文题目:对新时代育种目标策略抉择的一些思考学院:植物科学技术学院年级:植保0903班学号: 2009301200722姓名:张子鹤2011-11-02对新时代育种目标策略抉择的一些思考Xxxxx(华中农业大学植物科学技术学院,湖北武汉430070)摘要:本文通过学生对本科课程《作物育种学》的学习,以及在本科生社会实践过程中所接触到的一些实际问题,结合自己的一些观点,分别通过新时代作物育种主要目标策略的与时俱进、制定新时代作物育种策略的原则、新时代作物育种的教学实践性等三个方面,总结出一些与时代结合的作物育种目标抉择的论点。

关键词:作物育种学;目标策略;实践;农民;新时代作物育种学是以遗传学理论为基础,综合运用其他学科的知识,研究选育和繁育农作物优良品种的理论和方法的科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科学。

实验课教学不可缺少。

实验课不仅能够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而且能够验证科学理论,巩固所学知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1]1 新时代育种主要目标策略的与时俱进《作物育种学》是一门研究选育、繁殖与农作物优良品种的理论与方法的学科。

育种目标是指在一定的生态环境、耕作制度和经济发展水平下,对计划选育的新品种在生物学和经济学性状上的具体要求[2]。

在本科教学中,作物育种的户主要目标是要求高产、优质、稳产、生育期适宜以及适合于机械化操作。

在此条主线之下,我国育种目标的改良应该与我国的社会体制建设目标与时俱进,即构思新时代作物育种目标的条件,建设出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农业生产机制,开展我国专属的新农业科技革命。

1.1新时代育种主要目标策略需要因地制宜在我国,作物育种目标需要全方位的周全地理、天气、人力、气候等因素。

我国地广人稠,并且人均资源相对较少。

在不同的区域,人数分配及其不均。

比如随着全球气候的快速变暖, 极端高温出现的频率不断提高, 高温热害已经成为夏季作物生产的制约因素之一[3] 。

种植业本科学生毕业论文范文

种植业本科学生毕业论文范文

种植业本科学生毕业论文范文植物栽培业。

栽培各种农作物以及获得植物性产品的农业消费部门,种植业是农业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

利用植物的生活机能,通过人工培育以获得粮食、副食品、饲料和工业原料的社会消费部门。

随着世界粮食消费形势日益严峻,进一步进步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产量成为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小麦产量是由单位面积有效穗数、每穗粒数和千粒重构成的,在高产程度条件下,进步小麦产量,应在群体适宜有效穗数的根底上,把增加穗粒数和千粒重作为打破,实现三者的最正确协调关系,力争到达产量最大化[1-3]。

目前关于小麦产量构成因素已有很多研究,但这些研究根本上是横向比较,即同一年度间产量构成因素间的关系[2,4,5],而不同年份间产量构成因素研究较少。

为此,在前人研究的根底上,通过对襄阳市3个主栽品种郑麦9023、襄麦55、襄麦25在xx-xx年的生育期及产量各因素的调查,分析了本地区小麦产量因素的相关关系,结果说明有效穗数对产量的奉献最大,但在不同年际间千粒重的变异系数最大,进而讨论进步千粒重的途径,旨在为本地区的小麦高产、稳产栽培提供根据。

1.1 试验材料试验材料是郑麦9023、襄麦55、襄麦25,3个品种均为湖北省的主栽小麦品种。

1.2 试验方法试验于xx-xx年进展,每年10月播种,试验采用随机区组设计,小区面积13.3 m2,3个重复,常规麦田管理。

1.3 测定工程在小麦生育期间调查各品种的抗病性,小麦落黄时调查各品种的株高、有效穗数,在收获后室内调查每穗粒数、千粒重等性状及各小区的实际产量。

1.4 统计与分析各性状取各年度间平均值,并采用DPS软件对其进展相关性分析和通径分析。

2.1 3个产量构成因素与产量间的相关性对3个品种的产量及其构成因素进展了相关性分析(表1),结果说明,3个产量构成因素与产量间均呈正相关,且均达显着或极显着程度,其相关系数大小依次为有效穗数、千粒重、每穗粒数,说明有效穗数对小麦产量程度的进步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论文参考文献范例

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论文参考文献范例

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论文参考文献一、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论文期刊参考文献[1].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学科发展思考.《高等农业教育》.2011年7期.冯永忠.韩娟.李轶冰.廖允成.温晓霞.[2].山西农业大学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博士生导师高志强.《山西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被中信所《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收录ISTIC.2009年1期.[3].国家重学科"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简介.《沈阳农业大学学报》.被中信所《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收录ISTIC.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2005年1期.[4].不同施氮水平对南方早稻氮素吸收利用及其产量和品质的影响.《中国农业科学》.被中信所《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收录ISTIC.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2004年4期.江立庚.曹卫星.甘秀芹.韦善清.徐建云.董登峰.陈念平.陆福勇.秦华东.[5].免耕对水稻根系生长及根际环境的影响Ⅳ免耕栽培对水稻土壤酶活性的影响.《中国农学通报》.被中信所《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收录ISTIC.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2010年19期.周佳民.彭福元.刘开强.莫润秀.梁天峰.朱校奇.江立庚.[6].沈阳农业大学农学院作物学博士点简介.《沈阳农业大学学报》.被中信所《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收录ISTIC.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2000年4期.[7].氮肥运筹对免耕水稻根系生长、根际土壤特性及产量的影响.《广西植物》.被中信所《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收录ISTIC.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2014年5期.张玉.秦华东.黄敏.江立庚.徐世宏.[8].坚持科研创新促进成果"落地生金"——第十八届中国科协求是杰出青年成果转化奖获得者、江西农业大学农学院农学系主任曾勇军副教授.《科技成果管理与研究》.2015年12期.高强.[9].沈阳农业大学农学院用物学博士点简介.《沈阳农业大学学报》.被中信所《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收录ISTIC.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1999年5期.[10].推广作物粉垄栽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物研究》.被中信所《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收录ISTIC.2012年5期.韦本辉.甘秀芹.刘斌.申章佑.陈烈臣.白德朗.二、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论文参考文献学位论文类[1].棉花膜下滴灌水氮耦合机理的研究.被引次数:8作者:郭金强.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石河子大学2005(学位年度)[2].华北平原壤质潮土冬小麦—夏玉米轮作体系优化氮素管理与反馈调节.被引次数:1作者:徐久飞.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莱阳农学院青岛农业大学2005(学位年度)[3].稻麦两熟制不同耕作栽培方式对稻麦生产力的影响.被引次数:2作者:陈文林.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扬州大学2008(学位年度)[4].耕作方式与施氮量对小麦玉米一年两熟农田土壤质量与生产力的影响. 作者:冯宇鹏.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山东农业大学2014(学位年度)[5].保护性耕作对旱区小麦菘蓝轮作土壤生态及作物生理特性的影响.被引次数:4作者:杨江山.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甘肃农业大学2010(学位年度)[6].保护性耕作措施对农田土壤健康状况的影响及作物响应研究.被引次数:8作者:韩宾.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山东农业大学2007(学位年度)[7].华北平原不同耕作方式的土壤水热特征及其对作物生长发育影响.被引次数:6作者:冯聚凯.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河北农业大学2006(学位年度)[8].秸秆还田与耕作方式对麦玉两熟农田土壤质量和生产力的影响.被引次数:1作者:赵红香.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山东农业大学2013(学位年度)[9].“旱三熟”种植区保护性耕作的效应及模式研究.被引次数:1作者:邹聪明.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西南大学2010(学位年度)[10].保护性耕作对土壤理化性状及作物产量与品质的影响.被引次数:1 作者:王亚雷.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扬州大学2009(学位年度)三、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论文专著参考文献[1]推广作物粉垄栽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韦本辉.甘秀芹.刘斌.申章佑.陈烈臣.白德朗,20122012年全国农作物优质高产安全高效生产研讨会[2]麦子在中国的本土化历程从粮食作物结构的演变看原始农业对中华文明的影响.曾雄生,20012001年原始农业对中华文明形成的影响研讨会[3]作物粉垄栽培增产效果与高产理论探讨.韦本辉.申章佑.甘秀芹.刘斌,20112011中国作物学会学术年会[4]浅谈洛阳谷子生产存在问题及发展建议.司马青焕.张玉萍.刘要辰.董永红,2009首届全国谷子产业大会[5]免耕条件下氮肥管理对水稻根系及土壤特性的影响(摘要).张玉.秦华东.江立庚.徐世宏,2013全国第十五届水稻优质高产理论与技术研讨会[6]新形势下如何处理作物育种与耕作、栽培技术的关系.王永宏,2003'2003年中国作物学会学术年会[7]低碳农业的重要技术——免耕栽培.熊继东.成燕清,20102010年湖南科技论坛——低碳农业与湖南经济发展论坛[8]水浇地冬小麦撒播旋耕简化栽培.王小泰,20082008年全国小麦栽培科学学术研讨会[9]水稻品种不同形态氮素积累与分配的差异及其与氮素利用的关系.江立庚.郭立.刘开强.梁天锋,2007中国作物学会栽培专业委员会换届暨学术研讨会[10]稻麦两熟制不同耕作方式与秸秆还田周年生产力的综合评价.刘世平.张洪程.戴其根.霍中洋.许轲,2007中国作物学会栽培专业委员会换届暨学术研讨会。

关于高产水稻栽培技术的论文5篇范文

关于高产水稻栽培技术的论文5篇范文

关于高产水稻栽培技术的论文5篇范文第一篇:关于高产水稻栽培技术的论文1高产水稻强化栽培技术的研究及应用高产水稻强化栽培技术包含内容广泛,需要在各个环节做好落实工作,这样才能确保强化栽培技术效果。

1.1培育秧苗为提升水稻适应性,需要对水稻品种进行筛选,要提前移栽,合理稀植,需要选择高产优质杂交水稻品种。

水稻的分蘖性要强,抗倒伏的能力也要比较突出,最好是偏大体型的水稻品种,能够提升其产量。

水稻播种育苗要采用软盘旱育秧和湿润保温育秧等方式。

要根据水稻品种和水稻秧苗生长特点确定播种量,注意做好育秧管理,培育适龄壮苗,为提早移栽创造条件。

1.2适时移栽如果是单季水稻,要在秧苗2~3片叶时移栽。

如果是双季稻,要在秧苗3~5片叶时移栽。

如果前季是水稻田,可以选择免耕或翻耕。

免耕要及时泡田、平田、施足基肥,待水自然落干后2~3天进行移栽。

如果选择翻耕,要在前茬收获后及时泡田、翻耕、整平稻田、施足基肥,保留浅水移栽秧苗。

2.3合理稀植高产水稻强化栽培技术要求适当稀植。

如果田力较低,移栽规格为25×25厘米;如果是中等田力,移栽规格为30×30厘米;如果田力属于上层,移栽规格为35×35厘米,或者更大。

如果采取三角形种植,规格为30×30厘米~35×35厘米,每丛为3棵苗,尽量做到疏密相间,这对促进分蘖及提高有效穗数有重要作用。

如果采取正方形种植,株行距保留要考虑通风透光需要,这样才能保证秧苗单株的正常生长。

1.4平衡施肥平衡施肥应该是高产水稻强化栽培技术核心内容。

首先要确定施肥种类,有机肥和无机肥混合施用,能够确保理想的增产效果。

特别是基肥,需要以有机肥为主,在整个施肥过程中,有机肥要占总施肥量的20%~30%。

无机肥施用也需要有合适比例,一般情况下,氮磷钾配比为2∶1∶2。

底肥、分蘖肥、穗肥比例为5∶3∶2。

施肥量需要根据田力和水稻不同生长期情况而定。

一般情况下,每亩施用纯氮量为10~14公斤。

作物育种学实践教学论文范本

作物育种学实践教学论文范本

作物育种学实践教学论文范本作物育种学实践教学论文范本1农学专业作物育种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自从1999年大学本科开始扩招之后,学生就业方式由原来分配转为双向择业,因此用人单位对学生的要求越来越高,这就使得高校既要让学生抓握夯实的理论知识又要具有很强的动手实践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和创新能力。

然而,长期以来,作物育种学实践教学受季节、学时以及实验条件的限制,不能系统地开设相关实验项目,大部分都是以教师为中心,安排几个较为简单验证性实验,学生按照教师设计好的实验步骤进行,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这导致学生主动学习能力较差。

长期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往往忽略了学生积极思维和创新意识,不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尽管经过了理论、实验、实习等教学环节,学生对育种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还是处于混沌状态,不能很好地将育种理论与实际工作中的主要育种途径和育种全过程相结合。

针对这一现状,该校作物育种课题组根据多年教学经验对实验和实习部分做以改革,以期望对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起到推动的作用。

2实践教学思考与改革该校作物育种学是三年级第二学期开设的课程,这时学生已基本参与了各自的科研课题,因此课程、科研、社会三种形式有机结合,有利于将学生学习的理论与实际有机结合。

另外,对育种理论的分析可知,杂交育种、杂交优势利用、转基因育种、分子标记辅助育种等4条育种途径基本概括了主要的育种原理和方法,是普遍应用、成效显著并代表未来发展的育种途径。

前两者一般称为传统育种,后两者一般称为分子育种,后两者建立在前两者的基础上。

实践教学应该围绕以上4条育种途径安排。

2.1实验课程与农时挂钩,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根据学生的`特点,结合教材内容,用一些学生感兴趣、能够亲身体验的方法指出教学的重点,同时与传统教学方法相结合,灵活运用,以获取最佳教学效果的方法。

因此我们建立了作物试验材料标本园为学生提供一个可以亲身体验、实践的环境,来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作物栽培学总论第三版

作物栽培学总论第三版

作物栽培学总论第三版作物栽培学是农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农作物的生物学特性、栽培技术和管理方法。

作为农业生产的关键环节,作物栽培学的研究对于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保障粮食安全,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 作物栽培学的概述作物栽培学是一门综合性科学,它涉及多个学科的知识,如植物生理学、遗传学、土壤学等。

作物栽培学的研究内容包括农作物种植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作物栽培的生理过程和生育期特点,以及农作物的适应性和耐逆性等方面。

作物栽培学的发展与人类农业生产的历史密切相关。

人类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逐渐形成了一套科学的农作物栽培方法。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作物栽培学也不断地得到发展和完善。

2. 作物生物学特性作物的生物学特性是作物栽培学研究的基础。

了解作物的生物学特性可以帮助农民更好地进行作物的栽培管理。

作物的生物学特性主要包括植物的形态结构、生理特性、生育期等方面。

植物的形态结构是指植物的外部表现,如根、茎、叶、花等。

不同作物的形态结构有所差异,对于栽培作物来说,了解其形态结构可以帮助我们进行合理的栽培和管理。

植物的生理特性是指植物的生理功能和代谢活动。

植物的生理特性包括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物质运输、生长发育等方面。

通过研究植物的生理特性,可以了解植物的生长规律和生理代谢过程,为农民合理安排作物的栽培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作物的生育期是指作物从萌芽到成熟所经历的生长发育阶段。

不同作物的生育期存在差异,了解作物的生育期特点可以帮助农民制定科学的栽培计划,提高作物的产量和品质。

3. 作物栽培技术作物栽培技术是指将作物从种子开始,通过一系列的栽培措施,达到最终的收获目标。

作物栽培技术涉及到种子的选育、土壤的准备、施肥、病虫害防治、灌溉等方面。

种子的选育是作物栽培的第一步。

优良的种子具有良好的生长特性和抗逆能力。

通过种子的选育,可以保证作物良好的生长发育。

土壤的准备是指根据作物的生态环境和生长特性,进行土壤改良和土壤调理,为作物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作物栽培学课程论文姓名:专业班级:完成时间:2015.06.20不同种植密度与小麦产量的最优组合摘要:合理密植是小麦生产中构建合理群体结构、夺取高产的重要栽培措施。

分析了种植密度对小麦产量及其构成的影响。

分析表明:种植密度对小麦产量有显著性的影响。

种植密度的调整可以有效协调小麦单位面积穗数与穗粒数、千粒重的关系,进而获取高产的最优组合。

关键词:种植密度;产量;最优组合小麦是我国的主要粮食作物。

小麦要获得高产,种植密度是影响小麦产量形成的重要因素,对小麦不同生育时期的群体结构有显著性影响,进而决定小麦群体对光能利用水平、干物质生产能力和籽粒产量的高低。

许多研究发现,不同的栽培措施(密度、播期、施肥量、施肥期等)和品种都对灌浆特性有显著的影响,进而影响最终的粒重和产量。

本文研究在生态条件下不同种植密度对山农23号的粒重及产量的影响,以期为当地冬小麦高产栽培提供参考。

小麦的籽粒产量是单位面积的穗数、穗粒数和千粒重等农艺性状和生理性状的综合表现。

探讨种植密度与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关系以及各构成因素之间的关系一直是农学家研究工作的重要领域。

从早期着重提高单位面积穗数的“增穗增产”,到“稳定穗数、主攻大穗”的最大乘积理论[1],到依靠分蘖提高分蘖率和单位面积穗数,促进群体苗、株、穗、粒的合理发展[2],再到“小(群体)、壮(个体)、高(积累)”[3],农学家通过种植密度调整小麦产量和群体质量的思路在不断发生变化。

为此,笔者对前人在种植密度对小麦产量与群体质量影响研究方面的成果进行综述,以期为进一步提高小麦产量和群体质量提供依据。

1 种植密度与小麦产量及其构成要素1. 1 种植密度与小麦籽粒产量如何通过种植密度的调整,为小麦创造一个个体生长健壮、群体适宜的群体结构获得高产一直是农业研究的重点[4-8]。

本次试验是在山东农业大学高产攻关田种植山农23号,根据不同密度划分为16的区域,从而获得其最后产量。

低密度条件下小麦群体较小,增加密度可以增加小麦群体对光能、土地等资源的利用率,单位面积穗数增多,虽然穗粒数和千粒重会有所降低,但穗数的增产效果远超过穗粒数和千粒重降低造成的产量损失,小麦产量呈现上升趋势。

当种植密度达到一定水平之后,小麦群体质量开始恶化,个体生长受到严重影响,单位面积穗数增产不足以抵消千粒重、穗粒数的减产程度,造成产量降低。

生产中借助产量随种植密度的变化规律可选取小麦的最宜种植密度以获得最高产,但最宜密度随品种[9]、播期、土壤以及其他栽培管理措施的不同而不同。

同时,也有学者对小麦的密度效应提出了不同的看法:小麦在一定播种范围内的产量变化不明显,播量低也可以获得较高的产量。

他们认为分蘖特性和植株可塑性使小麦在不同播量水平条件下都可以获取高产。

播量小、基本苗少时,主茎上生长出更多分蘖增加穗数,同时,小麦植株更加健壮,穗数和千粒重也较大;播种量大时,穗数较多,但由于群体质量差,灌浆速率低,导致粒重下降,使产量保持在一定范围之内[10-12]。

1. 2种植密度与小麦产量构成要素单位面积穗数、穗粒数、千粒重合称为小麦产量构成三因素。

如何协调产量三因素之间的关系一直是育种者最关心的问题之一。

不同生态类型区穗粒数多、穗粒重重、千粒重重的小麦仍是育种的首选[13]。

单位面积产量=单位面积穗数×穗粒数×千粒重,三个因素中任何一个因素的变化都会引起产量的变化,只有使公顷穗数、穗粒数、千粒重三者乘积达到最大值,产量三因素协调发展才能获得高产[14]。

1. 2. 2. 1亩穗数单位面积穗数的多少是构成产量的首要因素,是品种群体状况的反应。

在三个构成因素中,穗数是自动调节能力、对产量补偿能力最强的因素。

关于亩穗数的多少,各学者的观点不尽相同。

单位面积穗数的多少是构成产量的首要因素,是基因型群体和冠层结构状况反映的一个重要指标,高产育种重点应放在主攻穗数上[15]。

张明益[16]经过连续10年的观察分析,认为在产量三因素中对产量影响最大的是有效穗,要想提高单产,必须增加有效穗数。

方正[17]等对16块高产田分析认为,多穗型品种仍是超高产的主体,但应注意重视提高茎杆的强度,增强抗倒伏能力。

张娟[18]分析认为,穗数在超高产条件下增产潜力并不太大,但要想获得高产,必须要保证足够的穗数,无论在何种产量水平下,根据品种特性和栽培条件缺点与其相适应的穗数都应当是首先考虑的问题。

史民芳[19]研究认为,产量构成因素与产量间的相关性大小的顺序为:穗数>千粒重>穗粒数,穗数是高产育种中决定产量的主导因子。

陈化榜[20]认为,亩穗数多引起的产量构成因素之间的制约关系,给粒数、粒重的改良也带来了很大的难度,同时这类品种倒伏的可能性也大。

黄承彦[21]认为,多穗型和中间型品种较易获得高产稳产。

徐沛然等[22]对92个高产鉴定圃品系的调查结果表明,产量超过9000kg/hm2的品系中,67. 4%的品系属于中间类型,大穗型和多穗型品系分别占16. 3%。

许为钢等[23]以52个高产基因型为材料,对9750~10500kg/hm2的产量构成因素进行了最优化模式研究,结果表明公顷穗数、穗粒数、千粒重分别为570万、43粒、41. 7g的概率最高,达到43. 5%。

陈荣振[24]研究认为,超高产育种应在现有高产品种的基础上适当减低穗数。

由瑞丽[25]研究认为,依靠多穗,获得超高产水平难度加大,依靠大穗多粒夺高产是超高产育种的重要途径。

1. 2. 2. 2穗粒数穗粒数是决定单位面积产量的重要因素,也是高产育种的重要指标之一。

国内外许多研究表明,在小麦品种产量构成因素的遗传改良中,穗粒数显著增加[26]-[27]。

Kirby指出,小麦产量的提高大部分源于单位面积内粒数的增多,而这主要由于每穗粒数的增多。

杨亮等[28]认为小麦的穗粒数有较大提高的潜力,增加穗粒数应当主要增加每小穗的粒数,结实小穗数与穗粒数、单穗重均为显著正相关,说明通过增加结实小穗数来提高单穗重是可行的。

隋新霞[29]研究认为,主穗粒数的广义遗传力、狭义遗传力均较高,传递给后代的能力较强可以进行早代选择;黄承彦[30]认为,在稳定单位面积穗数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产量,穗粒数和千粒重分别提高到40粒和45g左右可能是比较理想和容易实现的产量构成模式。

方亮等[31]研究表明,产量与穗粒数呈显著正相关,说明穗粒数对进一步提高产量十分重要。

1. 2. 2. 3千粒重粒重的遗传力较每穗粒数为高,是一个在育种早代选择中较为有效的性状。

杨亮[28]认为,千粒重的广义遗传力相对较低,传递给后代的能力也低,易受环境和栽培条件的影响,千粒重的狭义遗传力均较高,说明它们的加性遗传方差所占比例较大,主要受加性基因控制,能稳定地遗传给后代,可在早代进行选择。

赵双宁[32]等指出,在产量水平较高的情况下,穗粒重对产量的作用大于单位面积穗数。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品种研究所对全国2000多份小麦品种(系)研究表明,在我国小麦品种更替过程中,提高粒重对提高产量起了重要作用:50年代初平均千粒重为31. 4g,80年代达到了42. 0g,增长33. 8%[33]。

粒重与品质也有关联,大量研究表明,千粒重与沉淀值、面团形成时间、面包体积、面包总评分呈极显著负相关,与蛋白质含量和单位蛋白质含量的面包体积的相关系数虽未达显著水平但也都是负相关[34]。

王小明[35]认为,千粒重与单株产量呈显著正相关。

陈华萍等[36]研究指出千粒重与单株产量简单相关。

2. 材料与方法试验于2014. 10~2015. 06这大半年在山东农业大学高产试验田进行。

所用小麦品种为山农23号,由山东农业大学农学院提供。

2. 1试验设计试验小区形状为长方形,区间试验分为A、B、C、D四处理,每个处理分为四个区域,其中A1、B1、C1、D1基本苗均为10万/亩。

每个处理各自小区的行距皆相同,即A1、A2、A3、A4行距相同,为16. 7cm,A处理为18行,B处理14行,C处理12行,D处理10行。

2. 2测定项目与方法测量产量及其构成因素是亩穗数、穗粒数和千粒重。

人工测量不同时期的亩穗数2. 3 数据统计各区产量因素调查3. 结果与分析由上述数据可知,各处理内的四个小区产量相近,而不同处理之间产量有明显差异,考虑到人工计数有一定的误差,因此可以看出A、B两处理产量相近,故因此可知B处理为最佳播种处理。

小麦所用品种均为山农23号,因此,穗粒数基本一样,千粒重也完全一致。

由此可见,种植密度对小麦产量有显著性的影响。

4. 结论与展望种植密度调整是生产上小麦群体结构、产量结构调整的重要手段,人们对其调控机理和规律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

通过种植密度的调整可以有效控制小麦群体结构,使单位面积穗数与穗粒数、千粒重的关系相互协调,进而获得高产。

但由于这些认识均是在一定地域、品种、土壤、气候及栽培技术条件下获得,使研究结果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普适性较差,甚至是矛盾的结论。

如何与时俱进地将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理论方法运用到农业研究中来,解决农业研究广适性差、定性不定量的问题,成为今后研究的重要方向。

参考文献[1]凌启鸿. 水稻群体质量理论与实践[M].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5.[2]冯浔,杨文华,等. 冬小麦主茎叶数变化及分蘖规律研究[J]. 新疆农业科学,1995(4):143-146.[3]凌启鸿,张洪程,,等. 小麦“小群体、壮个体、高积累”高产栽培途径的研究[J]. 江苏农学院学报,1983(02).[4]田奇卓,刘万代. 冬小麦超高产栽培群,个体发展动态指标的研究[J]. 作物学报,1998,24(6):859-864.[5]由海霞. 不同密度小麦群体的光合作用特性研究[J]. 中国农学通报,2005,21(4):162-165.[6]刘丽平,胡焕焕,等. 行距配置和密度对冬小麦品种河农822群体质量及产量的影响[J]. 华北农学报,2008,23(2):125-131.[7]毕常锐,白志英,等. 种植密度对小麦群体光能资源利用的调控效应[J]. 华北农学报,2010,25(5):171-176.[8]董树亭. 高产冬小麦群体光合能力与产量关系的研究[J]. 作物学报,1991,17(6):461-469.[9]曹倩,贺明荣,等. 密度、氮肥互作对小麦产量及氮素利用效率的影响[J].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2011(4):815-822.[10]张保军,冯佰利. 杂种小麦产量的密度效应及光合产物分配规律研究[J]. 麦类作物,1998,18(3):39-41.[11]陈清林. 播期和种植密度对泛麦8 号产量的影响[J]. 河北农业科学,2011,15(1):8-10.[12]王萍,陶丹,等. 品种、播期和密度对冬小麦生育期和产量的影响[J].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1999,30(6):602-605.[13]王小明,刘春生,等. 不同生态类型区小麦种质资源经济性状的相关性研究[J]. 安徽农学通报.2008,14(24):21-23[14]冯家春,邓贺明,等. 黄淮南部小麦高产品种产量三要素及选择模式探讨[J]. 安徽农业科学,2006,34(1):73-74[15]高翔. 小麦高产品种分蘖特性与成穗规律的研究[J]. 西北农业学报,1994,3(4):17[16]张明益. 浅析小麦分蘖成穗限制因素[J]. 湖北农业科学,1992,12:23-24[17]方正,邵锡珍,等. 从小麦的超高产实践谈良种选育的问题[J]. 作物杂志,1999,(1):20-22[18]张娟. 小麦超高产育种的产量目标及其与构成因素间的关系研究进展[J]. 麦类文摘,2000,20(2):14-16[19]史民芳,安林利,等. 冬小麦不同穗型对产量构成因素的作用[J]. 山西农业科学,2009,37(1):38-40[20]陈化榜,曾北燕,等. 大穗型、中间型、多穗型高产小麦品种产量潜力和稳产性能的研究[J]. 华北农学报1991,6(4):22一29[21]黄承彦,迟斌,等. 山东省小麦品种品质状况分析[J]. 山东农业科学,2004. 2 :73-74[22]徐沛然,牟春生. 小麦超高产育种几个问题的探讨[A]. 中国小麦育种研究进展[C]. 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 119-125[23]许为钢,胡琳,等. 河南省小麦育种策略的探讨[A]. 21 世纪小麦遗传育种展望[C]. 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2001,76-83[24]陈荣振. 淮北地区超高产育种问题的探讨[J],1995,2:64-64[25]由瑞丽,郭秀焕,赵平. 超高产小麦育种主要指标的研究[J]. 农业科技通讯,2009,9:65-67[26]吴兆苏. 长江下游地区小麦品种产量及有关性状的演变与发展方向[J]. 中国农业科学,1984,3:35-37[27]刘志增. 华北地区高产冬小麦品种源库演变分析[J]. 中国农业科学. 1991,3:69-72[28]杨亮. 超高产小麦育种的探讨[J]. 安徽农业科学,2007,7:121-123[29]赵双宁,李培,等. 北京地区冬小麦品种冠层结构的研究[J]. 安徽农业科学,1986,4:35-37[30]隋新霞,李根英,等. 不同穗型冬小麦主要农艺性状配合力分析[J]. 山东农业科学,2004. 2:56-58[31]黄承彦,隋新霞,等. 山东小麦品种需求及育种对策[J]. 山东农业科学,2005. 6:121-123[32]方亮,董建力,等. 宁夏灌区春小麦育成品种产量及品质性状分析[J]. 宁夏农林科技,2008. 6:132-134[33]陈淑萍,王雪征,等. 小麦品质性状评价与改良途径[J]. 河北农业科学,2009,13(5):45-47,59[34]Basset L M, et al. Genotype environment interaction on soft white winter wheat quality[J] . Agron. J.1989,1:955-960[35]王小明,刘春生,等. 不同生态类型区小麦种质资源经济性状的相关性研究[J]. 安徽农学通报.2008,14(24):21-23[36]陈华萍,魏育明,等. 四川小麦地方品种农艺性状分析[J]. 西南农业学报,2006,19(5):791-79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