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体向上教案
引体向上运动课程教案

引体向上运动课程教案一、课程背景。
引体向上是一种非常经典的上肢力量训练动作,对于提高身体的力量和耐力具有很好的效果。
在现代社会,由于久坐不动的生活方式,很多人的上肢力量较弱,因此引体向上运动成为了一种非常受欢迎的健身方式。
本次课程旨在通过引体向上运动课程的教学,帮助学生提高上肢力量,增强身体的耐力,并培养他们坚持不懈的毅力和意志力。
二、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学生能够掌握引体向上运动的基本动作要领和技巧。
2. 能力目标,学生能够通过实际训练,提高上肢力量和耐力。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坚持不懈的毅力和意志力。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1. 教学重点,引体向上运动的基本动作要领和技巧。
2. 教学难点,学生在实际训练中的动作规范和力量控制。
四、教学内容和方法。
1. 教学内容。
(1)引体向上运动的基本动作要领和技巧。
(2)引体向上运动的训练方法和注意事项。
2. 教学方法。
(1)示范教学,教师通过示范引体向上运动的正确姿势和动作要领。
(2)训练实践,让学生进行引体向上运动的实际训练,纠正他们的动作错误。
(3)讨论交流,鼓励学生在训练过程中积极讨论交流,互相学习和进步。
五、教学过程。
1. 热身准备。
(1)跑步,5分钟的慢跑热身,活动身体各个部位。
(2)拉伸,进行10分钟的拉伸训练,放松肌肉,预防运动损伤。
2. 动作要领和技巧讲解。
(1)引体向上的基本动作要领,双手握住横杆,手心向外,肩部自然下沉,身体向上提起,直到下巴超过横杆。
(2)引体向上的技巧,注意动作的规范和力量的控制,避免摇摆和用力不均匀。
3. 实际训练。
(1)分组训练,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引体向上的实际训练,每组学生进行交替训练,互相观摩和指导。
(2)个别指导,教师对学生进行个别指导和纠正,帮助他们提高动作的规范性和力量的控制。
4. 训练总结。
(1)讨论交流,学生就本次训练进行讨论交流,分享训练心得和体会。
(2)总结归纳,教师对本次训练进行总结归纳,强调训练中的重点和难点。
初中体育教案“引体向上”项目

初中体育教案“引体向上”项目—引体向上基本技术训练教学目标:1.学生了解引体向上的基本动作和技术要领。
2.学生能够正确掌握引体向上的姿势和动作。
3.提高学生的上肢力量和耐力。
教学准备:1.引体向上器材或横杆。
2.课堂投影仪,用于播放相关视频。
3.教学投影幻灯片。
4.体育场地或室内体育馆。
教学步骤:1.引入(5分钟):●向学生介绍引体向上的训练对身体的好处,如强化上肢、背部和核心肌群。
●激发学生兴趣,可能通过播放相关运动员的引体向上表现或进行小组讨论。
2.讲解基本技术(10分钟):●姿势和手握方式:详细讲解正确的引体向上姿势,包括手握横杆的方式。
●动作流程:解释引体向上的动作流程,强调动作的连贯性和控制。
3.示范和模仿(15分钟):●进行教师示范,展示正确的引体向上动作。
●学生分组进行模仿练习,教师逐一进行指导和纠正。
4.实际练习(20分钟):●学生进行个别练习,教师巡视并提供实时反馈。
●小组合作练习,鼓励学生相互观摩和提供建议。
●设计引体向上挑战,激发学生积极性,如设定目标次数或时间。
5.总结和反馈(5分钟):●回顾课程内容,强调重要的姿势和动作要点。
●与学生讨论学习过程中的体会和挑战,鼓励分享经验。
●提供正面反馈,强调学生的努力和进步。
课后作业和延伸活动:●布置阅读材料,让学生了解引体向上对身体的益处和不同的训练方法。
●鼓励学生在家庭或学校体育馆中进行引体向上练习,逐渐提高次数和难度。
评价方式:●观察学生在实际练习中的技术是否准确。
●记录学生在个别指导中的进步情况。
●收集学生的反馈,了解课程难易度和学生参与度。
这份教案详案旨在在一个课时内进行引体向上的基本技术训练,同时注重学生的实际操作和个别指导。
确保教学活动设计既具有趣味性,又有挑战性,以激发学生对引体向上的兴趣和积极性。
单杠引体向上教案

一、教案基本信息1. 课题名称:单杠引体向上教案2. 课时安排:共45 分钟3. 年级学科:初中体育4. 教学目标:a. 让学生掌握单杠引体向上的基本技巧b. 提高学生的上肢力量和身体协调性c.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a. 单杠引体向上的动作要领b. 安全防护措施的落实2. 教学难点:a. 单杠引体向上的动作技巧b. 学生上肢力量的提升三、教学准备1. 场地准备:学校单杠场地2. 器材准备:单杠、安全垫、助力带、毛巾、饮用水四、教学过程1. 课堂导入(5分钟)a. 教师带领学生做简单的热身运动,如跳绳、慢跑等。
b. 介绍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单杠引体向上。
c. 讲解单杠引体向上的动作要领和技巧。
2. 技能训练(15分钟)a. 学生分为若干小组,每组选出一个负责人。
b. 各小组按照教师的要求,进行单杠引体向上的练习。
c. 教师巡回指导,纠正学生的动作偏差,提出改进意见。
3. 游戏环节(10分钟)a.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单杠接力”游戏,增强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b. 学生分为若干小组,采用接力的方式完成单杠引体向上的任务。
c. 游戏结束后,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点评,给予鼓励和指导。
4. 拉伸放松(5分钟)a.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全身拉伸,缓解肌肉紧张。
b. 学生按照教师的要求,进行关节活动,如颈部、肩部、腰部等。
c. 教师提醒学生注意呼吸,保持身心放松。
5. 课后小结(5分钟)a. 教师总结本节课学生的表现,表扬优秀学生。
b. 学生分享自己在课堂上的收获和感受。
c. 教师布置课后练习任务,要求学生加强上肢力量训练。
五、教学反思1. 教师在本节课中是否完成了教学目标?2. 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是否得到提高?3. 教学过程中是否存在安全隐患?如何改进?4. 课后练习任务的布置是否合理?如何调整?5. 针对不同水平的学生,教师如何做到因材施教?六、教学评价1. 学生能够正确掌握单杠引体向上的动作要领。
引体向上初中教案

引体向上初中教案年级:初中一年级教材:《初中体育与健康》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引体向上的基本动作要领,提高学生的运动能力。
2.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意志力。
3. 提高学生的身心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引体向上的基本动作要领。
难点:动作的连贯性与稳定性。
教学过程:一、开始部分(5分钟)1. 热身活动:慢跑两圈,做一些关节活动,如颈部、肩部、腰部、膝关节等。
2. 准备活动:做一些基本的体操动作,如扩胸运动、俯卧撑、深蹲等。
二、基本部分(30分钟)1. 讲解与示范:教师讲解引体向上的基本动作要领,并示范动作。
动作要领:- 面对杠铃,双脚站立,双手抓住杠铃,比肩稍宽。
- 身体慢慢向前倾,直到胸部接近杠铃。
- 然后身体向上拉,直到下巴超过杠铃。
- 慢慢降低身体,回到起始位置。
2. 分组练习:学生分成若干组,每组两人,进行互相练习。
3. 指导与纠正:教师巡回指导,纠正学生的动作不规范的地方。
三、提高部分(15分钟)1. 增加难度:学生在掌握基本动作的基础上,可以尝试增加难度,如一次做两个引体向上,或者加入一些其他的力量训练。
2. 比赛:学生进行分组比赛,看哪一组完成的引体向上数量最多。
四、结束部分(5分钟)1. 放松活动:学生做一些柔韧性练习,如拉伸肩部、腰部、腿部等。
2. 总结与评价:教师总结本节课学生的表现,给予鼓励和评价。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发现学生在引体向上训练中存在以下问题:1. 动作不规范:部分学生动作不标准,需要加强指导和纠正。
2. 力量不足:部分学生完成引体向上的数量较少,需要加强力量训练。
3. 缺乏坚持:部分学生在训练过程中容易放弃,需要培养学生的毅力和自信心。
针对以上问题,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加强以下方面的工作:1. 细致讲解与示范,确保学生掌握正确的动作要领。
2. 注重力量训练,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
3. 鼓励学生,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意志力。
初中体育引体向上教案

一、教学目标1. 认知目标: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引体向上的基本动作要领和技巧,理解引体向上的锻炼价值。
2. 技能目标:通过练习,使80%以上的学生能够独立完成引体向上的动作,90%以上的学生能够标准地完成引体向上的动作。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积极参与体育活动的兴趣,增强团队协作意识,培养学生克服困难、挑战自我的精神。
二、教学内容1. 引体向上的动作要领讲解与实践。
2. 引体向上各种辅助练习方法。
3. 引体向上动作的纠正与指导。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引体向上的基本动作要领,动作的连贯性与稳定性。
2. 教学难点:引体向上的起始动作,手臂与身体的协调配合。
四、教学策略1. 采用讲解法、示范法、纠正法、辅助练习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掌握引体向上的动作技巧。
2. 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分组练习,加强团队协作,培养学生互相帮助、互相鼓励的良好氛围。
3. 通过设置不同难度的练习,让学生逐步提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
五、教学过程1. 开始部分:课堂常规,热身活动,如慢跑、关节活动等,约10分钟。
2. 基本部分:(1)讲解引体向上的动作要领,示范动作,让学生理解动作的内涵。
(2)进行辅助练习,如弹力带辅助、屈臂悬垂、斜身引体等,帮助学生掌握动作技巧。
(3)分组练习,每组选出一个负责人,带领组员进行练习,教师巡回指导。
(4)设置不同难度的练习,让学生逐步提高,如从辅助练习到部分引体向上,再到完整的引体向上。
(5)动作纠正与指导,针对学生出现的常见问题,如起始动作不规范、手臂与身体协调性差等,进行个别指导与纠正。
3. 结束部分:课堂小结,总结本次课的收获,表扬表现优秀的学生,布置课后练习任务,约5分钟。
六、课后练习1. 回家后,进行家庭作业,如完成一定数量的引体向上练习,巩固所学技能。
2. 家长签字确认,加强对学生锻炼情况的关注。
3. 下周课堂检查,了解学生课后练习情况,给予及时的反馈与指导。
通过以上教学设计,相信学生能够逐步掌握引体向上的动作技巧,提高上肢力量,达到锻炼身体的目的。
单杠引体向上教案

单杠引体向上教案引体向上是一项非常经典也非常有效的上肢力量训练运动项目。
在很多场合中,我们都能看到有许多壮实的背部与手臂肌肉的男生通过单杠引体向上,以显示自己的力量与体质。
因此,本文将为大家介绍一个适用于初学者的单杠引体向上教案。
一、教学目标通过本次教学,初学者应能够掌握以下几个方面的技能:1.了解并正确理解单杠引体向上的动作要领;2.学会正确站立和抓握单杠的方法;3.类似引体向上的上肢锻炼准备动作;4.掌握正确的闭肩收腹的动作要领。
二、教学准备1.开放场地:室外或室内都适宜;2.单杠:高度适中,一般为男生站立时下体略低于单杠边缘;3.训练服装:舒适、宽松的运动服装;4.训练辅助装备:手套、弹力带等。
三、教学内容1.正确站立和抓握单杠的方法(1)双手撑住单杠,与肩同宽,掌心朝向自己;(2)手握单杠后,放松双肩,双肩下沉,感觉整个身体重量都放在上半身;(3)挺胸收腹,盘腿,双腿保持微微弯曲;(4)双脚紧挨地面,稍稍分开,保持身体的稳定。
2.准备动作(1)双手撑住单杠,双脚依然紧贴地面;(2)保持身体的直立,腰背挺直,收回肩胛骨,肘部微屈;(3)用力拔起全身,直至脖子的位置,保持数秒息肩放松,然后回到起始位置;(4)每次做10个准备动作,共3组。
3.单杠引体向上(1)站立的位置与准备动作相同,身体直立,肩胛骨收回,肘部微屈;(2)用力拔起全身,直至下巴超过单杠位置;(3)慢慢降低身体,重复此动作;(4)每次做3-5个引体向上,共3组。
4.辅助练习(1)使用弹力带加强上肢力量,绑在单杠上,放在膝盖上,进行弯举动作;(2)双脚放在单杠上,进行单脚引体向上;(3)做弓箭步,一个腿屈膝,一个腿伸直,进行引体向上。
四、教学重点1.正确站立和抓握单杠的方法;2.正确的肩胛骨回收和肱二头肌弯曲动作;3.控制好身体的下降速度。
五、教学方法1.示范教学法:教师应首先进行示范,并注重动作的标准与规范;2.讲解与演示法:教师通过口头解释和示范的方式,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学习动作;3.分组练习法: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实践练习,同时进行互相观看、点评和纠正。
初中单杠引体向上教案

初中单杠引体向上教案教学目标:1. 使学生掌握单杠引体向上的动作方法,提高上肢及背肌力量。
2.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坚持不懈的品质。
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掌握单杠引体向上的动作方法,提高上肢及背肌力量。
2. 教学难点:保持身体稳定并上拉至下巴过杠。
教学准备:1. 单杠器材:确保单杠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2. 保护措施:准备安全垫或保护人员,以防止学生受伤。
教学过程:一、课堂导入(5分钟)1. 教师简要介绍单杠引体向上的动作方法和重要性。
2. 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鼓励他们积极参与练习。
二、动作讲解与示范(10分钟)1. 教师讲解单杠引体向上的动作要领,包括握杠、屈臂、直臂等动作。
2. 教师进行示范,展示正确的动作顺序和技巧。
三、分组练习(10分钟)1. 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出一个负责人来组织练习。
2. 每组学生轮流进行单杠引体向上的练习,其他组员给予鼓励和支持。
四、纠正错误动作(5分钟)1. 教师观察学生的练习过程,及时发现并纠正错误的动作。
2. 强调动作的正确性和安全性,避免学生受伤。
五、提高难度与挑战(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逐渐增加练习的难度,如增加次数、提高速度等。
2. 鼓励学生挑战自己,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和水平。
六、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练习情况和学生的表现。
2. 强调坚持不懈、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并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继续练习。
教学评价:1. 观察学生在练习中的动作正确性和稳定性,评价他们掌握单杠引体向上的程度。
2. 听取学生的反馈和意见,了解他们在练习中的困难和问题,并给予指导和建议。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示范、分组练习、纠正错误动作和提高难度等教学环节,旨在帮助学生掌握单杠引体向上的动作方法,提高上肢及背肌力量。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安全,避免发生意外伤害。
同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坚持不懈的品质,激发他们对体育运动的兴趣和热爱。
引体向上教案范文

引体向上教案范文教案名称:引体向上训练教案教案时间:60分钟教案目标:通过引体向上训练,提高学生的上肢力量和核心稳定性。
教学内容:1.引体向上动作的正确技巧。
2.引体向上的训练方法和计划。
3.引体向上动作的进阶训练。
4.引体向上的安全注意事项。
教学准备:1.引体向上训练器材:引体向上杠和地垫。
2.训练计划表和记录表。
教学步骤:步骤一:引入(10分钟)1.通过演示引体向上的动作,让学生对该动作有初步了解。
2.引出引体向上对上肢力量和核心稳定性的重要性,并解释训练引体向上的目的。
步骤二:技术指导(20分钟)1.介绍引体向上的正确姿势和动作要领,包括握杠的手法、身体姿势和动作幅度等。
2.讲解引体向上动作中常见的错误,并给予学生正确的改正方法。
3.给学生一些示范和练习时间,让他们熟悉正确的动作。
步骤三:训练方法和计划(15分钟)1.介绍引体向上的训练方法和计划,包括训练频率、组数和次数等。
2.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个性化的训练计划。
3.给学生分发训练计划表和记录表,鼓励他们记录训练进度和成果。
步骤四:引体向上的进阶训练(10分钟)1.介绍引体向上的进阶训练方法,包括单臂引体向上、倒立引体向上和重量加挂等。
2.向学生解释进阶训练的目的和好处,并强调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进行。
步骤五:安全注意事项(5分钟)1.详细介绍引体向上训练的安全注意事项,包括预热、拉伸、正确使用器械和注意姿势等。
2.强调遵守教练的指导和按计划进行训练,以避免受伤。
步骤六:总结与评价(5分钟)1.向学生总结引体向上训练的重要性及训练效果。
2.鼓励学生继续坚持训练,并设立目标和奖励机制来激励他们。
教学扩展:1.学生可以在课后继续训练引体向上,同时分享训练心得和进步。
2.教师可以组织比赛或活动来鼓励学生参与引体向上的训练,并为表现优秀的学生颁发奖品。
教学评估:1.通过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和记录表的完成情况来评估他们对引体向上训练的掌握程度。
2.学生可以进行最大重量引体向上的测试,以评估他们的进步情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题名称:引体向上
课型:新授
备课时间:2016.5.16
授课时间:
学习目标:
能掌握引体向上。
学习重点:
掌握引体向上正确动作。
学习难点:
防止肩膀受伤。
导学过程:
一、准备部分
(一)、站队
(二)、绕操场进行跑步热身
(三)、全身性热身运动。
二、学习动作
静力引体
起始姿势:两手用宽握距正握(掌心向前)单杠,略宽于肩,两脚离地,两臂自然下垂伸直。
动作过程:用背阔肌的收缩力量将身体往上拉起,当下巴超过单杠时稍作停顿,静止一秒钟,使背阔肌彻底收缩。
然后逐渐放松背阔肌,让身体徐徐下降,直到回复完全下垂,重复再做。
可以弯曲膝关节、将两小腿向后交叉,使身体略微后倾,能更好地锻炼背部肌肉。
呼吸方法:身体上拉时呼气,下垂时吸气。
注意要点:上拉时意念集中在背阔肌,把身体尽可能的拉高,不要让身体摆动。
下垂时脚不
能触及地面。
可在腰上钩挂杠铃片来加重。
借力引体
借力引体向上的起始姿势、呼吸方法和静力引体向上相似。
动作过程:两手正握杠,将身体悬垂于空中,摆动身体,借摆动身体急停的力,双手向上拉杠,将下巴高于杠面,下杠时双臂缓慢弯曲,身体慢慢还原到启动状态,然后顺势将双膝盖
弯曲,再借力完成下一个动作。
三、总结:
(一)、总结本次课的情况。
(二)、下课
四、课堂是否有突发情况
否()
是()
事件描述:
解决处理办法:
第十二周第2课时
课题名称:引体向上练习课
课型:新授
备课时间:2016.5.16
授课时间:
学习目标:
练习引体向上。
学习重点:
练习引体向上。
学习难点:
防止意外受伤。
导学过程:
一、准备部分
(一)、站队
(二)、绕操场进行跑步热身
(三)、全身性热身运动。
二、学生练习
学生分组练习,老师旁边注意监督
练习引体向上时,一般每次3-5组,每组8-12次,组间休息1分钟左右。
也可以第一组时做
到几乎竭尽全力(无论是三个还是四个)。
然后再做两组,每组尽力而为,能做多少做多少。
下次再做时,尝试每组多做一两个,或多做一个。
当引体向上次数超过12次每组时,即可考虑负重练。
一般要做3-8组,每组8-12次,组间
休息1-2分钟,休息时间长短因人而异。
也可按照规定次数做。
例如:第一组采用顶峰收缩
法做8次,有余力也不多做,组间休息1分钟。
第二组也按规定做8次。
直至最后几组,用
尽全力,即便借助外力,动作不太规范,也要完成规定的8次。
总共做50次左右,这样练习效果也不错。
有些人练背时总是没有什么感觉。
究其原因,还是动作没有做到家,或者没有领会文斯·吉龙达所说“在做所有背阔肌练习时,当肌肉处于收缩用力状态时,数数1到6,然后再还原。
三、总结:
(一)、总结本次课的情况。
(二)、下课
四、课堂是否有突发情况
否()
是()
事件描述:
解决处理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