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岛油田入井液地层伤害机理分析
油田套损井机理分析与预防措施研究

油田套损井机理分析与预防措施研究随着油井使用时间的变长,套损问题对油田产能的影响变得更为突出。
本文对套管损坏机理進行深入的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预防措施。
标签:套管损坏机理;预防措施;工艺技术某油田区块油井套管损坏问题比较严重,直接影响到正常的原油开采,很多油井由于套管损坏而被迫停井,油井和集输管线的维护工作量变多。
特别是储量大、开采效率高的区块出现套管损坏,会给油田企业稳产带来不利影响,需要对套管损坏的机理进行分析,并采取有效预防措施。
1套管损坏机理分析1.1套管材料和固井质量如果套管加工制造过程中存在微缝或者螺纹不符等质量问题,就会使套管的抗剪和抗拉强度变弱,采用该套管的油井经过长时间的原油生产之后,会逐渐出现套管损坏问题。
固井作业过程中没有进行有效的质量控制,导致井眼不规则或井斜问题,采取的水泥浆达不到设计标准,水泥和井壁间没有产生很好地胶结,注水泥之后套管拉伸负载不合理等,都会对套管使用寿命产生影响。
1.2射孔对套管造成的损伤射孔作业引起套管损坏的原因主要有:1)使套管外的水泥环产生破裂,严重情况下使套管产生破裂,尤其是采用无枪身射孔会对套管产生很大的损伤。
2)射孔作业过程中存在着较大的深度误差,特别对加密油井中的薄互层进行射孔时错把隔层泥央、页岩射穿,使得泥页岩受到注水增产措施的影响,使地层应力产生改变而使套管损坏。
3)没有选取合理的射孔密度,会对套管强度产生影响。
1.3出砂对套管产生的损伤在地下储层形成大量的出砂,上部岩层会由于失去支撑而形成垂直方面的变形,如果上部地层压力大于油气储层孔隙压力和结构应力,会把部分地层应力传递到套管,超过套管具备的极限强度时会出现变形和错断问题。
1.4地质因素对套管产生的损伤随着国内很多油田都进入到开采中后期,出现套损的油井数量会不断变多,由于地层水及注入水流通速度的提升,使得地层胶结物质产生水化,使得断层及破碎带变得更为活跃,如果地下储层地质情况不稳定,会使套管受损产生破坏。
油田开发过程中储层伤害分析及解堵技术应用

2019.05科学技术创新-55-油田开发过程中储层伤害分析及解堵技术应用曾金辉'马双政2赵新宇3(1、中海油能源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工程技术湛江分公司,广东湛江5240002、中海油能源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工程技术公司中海油实验中心(湛江),广东湛江5240003、内蒙古民族大学,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化学化工学院,内蒙古通辽028000)摘要:油井在生产和作业过程中经常因有机或无机堵塞造成油层渗透率下降,导致油井产能降低,实施油井解堵是解除油气层污染的有效措施。
由于导致油井堵塞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因此各种各样的解堵技术也随之发展。
主要阐述了目前最新的各种物理、化学及物化复合解堵技术在海上油田群取得的应用效果。
通过建立一套完整的油井解堵优化决策系统,可以准确判断油井堵塞的主要因素,科学制定解堵对策,取得了显著的增产效果「关键词:油田开发;储层伤害;堵塞;解堵技术;优化决策中图分类号:TE25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4390(2019)05-0055-02在油田开发过程中,经常由于各种原因导致储层伤害,造成油气层有效渗透率的降低,严重影响油井正常生产,实施油井解堵是解除油气层污染的有效措施。
由于导致油井堵塞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因此各种各样的解堵技术也随之发展,包括各种物理方法、化学方法及物化复合方法。
油田作业者建立了一套完整的油井解堵优化决策系统,该系统是认真分析各类油井产量下降原因和不同油藏的供液能力,对确实因油层堵塞而致使产量下降的油井,通过细致了解油井储层物性、流体性质和开发状况,分析堵塞原因,研究堵塞类型,科学制定解堵对策,取得了显著的增产效果。
1储层伤害因素油气层污染是在外界条件影响下油气层内部性质变化造成的结果,油气层伤害的实质就是有效渗透率的下降,导致油井产能降低。
造成海上油田群储层伤害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a•随着地层压力的下降,地层自身渗透率降低、连通性变差;b.外来流体与储层岩石矿物不配伍造成的“五敏”现象;c.外来流体与储层流体不酉己伍产生的无机垢和有机沉淀;d.在油水井生产、作业过程中,各种机械杂质、细菌等被带入地层造成的堵塞;e.润湿性改变、水锁及贾敏效应造成的伤害。
探讨疏松砂岩油藏作业中的油层伤害与预防

油 气层 中含 有多种 敏感 性矿 物 , 因而 与压 井液 相遇 时会 发生水 敏 、 速敏 、 酸敏 、 碱 敏 等 现象 , 从而 造成 油气 层 空 隙堵 塞 。 同时, 压 井液 与 不配伍 的 地层 流体 相遇 时 , 会在 油气 层 中发 生作 用 , 引起 沉淀 、 乳化 或促 进 细菌 繁殖 , 导致 渗透 率 下 降 , 这就 是 为什 么一 些 作业 井 , 在 开始 施 工 时压力 较 高需 要压 井作
断更新, 防止和解除地层损害的措施不断出现; 并开始向三次采油和水平井地
层 损害研 究方 向发展 。 油层 保 护新技 术不断 在现 场投入 应用 , 增产 效果 十分显
孔近 几年在 孤东油 田得 到了广 泛应用 。 负压 差射 孔在 射开地层 的瞬 间 , 由于地
层压 力大于 井简 液柱压 力 , 地 层 流体在压 差作用 下流 向井筒 , 可 以起 到清拈 井 眼, 疏通地层 , 清 除钻井过 程中的泥 浆堵 塞 , 将射孔 产生的岩 屑碎屑和 射孔 弹碎 片 带到井筒 的 目的 , 可最大 限度地 降低 油气层 的损 害。 负压差射 孔虽 然有 利于
发区块 的地 层压 力 , 岩性 状况 等确定 合理 的负 压值 。
4大型 施工 过程 中的油 气 层保护
油气层 伤害 的影响 因素 以及保护 措施逐一 进行 了阐述和探 讨 , 对 同类 作业施 工
具有 一 定的借 鉴意 义 。 1入 井液 对建 松砂岩 油藏 油层 的伤 害 与保护
根据地 层岩 陛及 流体 物性 , 选择 与之 相匹 配 的携砂 液 ( 2 ) 合理选 用支 撑 荆 。 5其它 造成 的伤 害与 保护 放 喷对地层 造成 的危 害 , 主要 是 由于压差 过大 , 在瞬 间较 大的压 差下 可能
常规试油井地层损害原因探讨与应用

常规试油井地层损害原因探讨与应用殷家富摘要由试井资料所确定的表皮系数受各种因素制约。
针对井和现场施工情况,具体分析受伤害原因、伤害程度及损害类型,有针对性地预测措施效果,指导并制定油气层改造方式、规模大小。
通过试油,针对实际情况综合运用射孔、酸化和压裂的方法,对已造成损害的油气层进行改造和恢复,可降低油气层损害,提高试油效率。
在中低渗油气藏勘探开发过程中,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关键词地层伤害污染程度试油油气层保护1.前言一口井从钻井打开油层一直到开发生产的全过程,不可避免地将会因人为因素或非人为因素影响,对储层造成不同程度的污染伤害。
为了正确认识和评价储层被伤害程度和伤害原因,确保解堵措施方案制定的准确性和有效性,对于由试井资料所确定的表征井壁区污染损害程度的表皮系数,必须从整个勘探开发过程和油气生产流动系统出发,以系统的观点,对表皮系数进行探索和研究,弄清其本质,以提高措施井压前评估准确率和措施有效率,达到有效开发中低渗油气藏的目的。
2.地层损害原因及类型油气层在石油的勘探开发过程中极易遭到破坏,在钻井过程中,造成损害主要有3 种类型: ①由于采用过平衡钻井技术,钻井液液柱压力大于地层原始压力,致使钻井液进入地层,影响地层液体的原有性质,造成污染和损害; ②钻井液携带能力有限、稳定性不强,致使钻井液中固相颗粒进入近井地带地层的孔隙和喉道中,堵塞液体流通通道; ③固井时水泥浆对地层也造成一定程度的污染,降低了地层渗透性。
在开发过程中,因生产工作制度不合理,地层压力下降过快,改变地层内部的压力分布,造成地层微粒运移和固相微粒变形,从而挤占了原有的有效孔喉体积,降低地层的渗透能力。
特别是近井筒附近由于压降梯度较大,损害也更为突出。
在施工过程中,施工入井液体包括洗井液、压井液,与地层流体不配伍,进入地层后影响地层流体性质,堵塞孔隙;外界的固相颗粒随入井液进入地层,改变了地层孔喉结构,降低油气层的导流能力,增加渗流阻力;射孔工艺不合理,射孔弹不能有效穿透套管、水泥环和被污染地层形成流通通道,阻碍了地层流体向井筒内流动。
孤岛油田采油工程入井液对地层伤害因素的研究

2 . 入井 液 p H值
生 产 过程 中人井 液 p H 值 的变 化 有 可能 改 变岩 石表面 的润 湿性 , 润湿 性 改变后 , 即使 岩石 的孔 隙结
构、 孔隙度、 绝 对 渗 透率 均 不改 变 , 仍 能 明显 改 变孔
隙 中 油水 的微 观 分布 , 严 重 影 响油 、 水 的 相 对 渗 透 率 水 湿地层 被 改变 为油湿 地层后 . 一般可 使油 相渗 透率降 低 l 5 一8 5 . 平均 降低 4 0 ; 另一 方 面 . 对 具有 速 敏潜 在 损 害 的地层 . 岩石 润 湿 性 向亲油 性 转 变的 同时 , 也 必将使 地层 中的微 粒 变 为亲油性 , 从 而 容易被油 流携 带运 动 , 产 生微粒 运 移 , 造成油 层 渗透 率下 降 。因此 , 对 孤岛 油 田馆 陶组 上 段 油 层进 行 了
液的p H 值升高时, 对 孤 岛 油 田馆 陶组 上 段 油层 亲
图 l 孤 岛 油 田馆 陶 组 上 段储 层 盐 敏 评 价结 果
水 岩 石影 响 不大 , 对 亲油 岩 石 有 向亲 水 方 向转 化 的 趋势 。 这 一 点对改 善 油相 相对渗 透率 、 提 高原油 采 收 率都 是有 利 的 。
宜。
拈 井 建 与竞 井 囊 ・2 D 0 0牛 弟 1 7卷 弟 6期 .】 3.
岩 屑 长石 砂岩 ; 泥 质杂 基含 量 为 7 ~1 2 , 主力油 层 牯 土 矿 物 中伊 利 石 / 蒙 皂 石 无 序 层 间 矿 物 约 占 4 j 7 0 , 高岭石 占 2 0 4 j ; 胶 结 类 型 多 属
地 质 开 发 特 征
孤 岛 油 田位 于沾 化 凹陷 东部 孤 岛上 第三 系潜 山 披 覆构造 带 上 . 油 藏类 型 为构造层 状 油藏 。 主要储集 层 为馆 陶组 上段河 流砂 岩 , 岩性 以细砂 岩 为 主 馆 陶
低渗透油藏储层伤害机理分析及油层保护配套技术研究

54一、低渗透油藏储层伤害分析1.固相颗粒堵塞原因。
(1)中低渗区块黏土含量普遍较高,油井在开采过程中,地层中的黏土颗粒及其他机械杂质会随着油气运移而移动,这样在油井的近井地带会发生固体颗粒的堆积使储层发生堵塞,阻碍流体的流动,降低储层渗透率,导致油井产量下降。
(2)由于开发过程中时常采取维护性作业及进攻性措施,不可避免地带入了能污染储层的固体颗粒及机械杂质,这些物质沉积在射孔炮眼周围或随滤液进入储层,在孔喉半径较小的地方沉积引起堵塞,造成地层的有效渗透率下降。
中低渗油藏由于地层孔道相对较小,固相颗粒容易在地层小孔喉处发生堵塞,且一旦发生固相颗粒的堵塞,就会导致固相颗粒越聚越多,将地层孔道堵死,造成地层渗透率急剧下降。
2.有机物沉淀堵塞。
中低渗区块注水系统很不完善,地层能量损失无法得到有效弥补,主要依靠天然能量开采,这样在开采过程中,地层压力就呈现逐渐下降的状态,当地层压力低于饱和压力时,原油发生脱气,原来的流体平衡被破坏,原油中的蜡和胶质、沥青质在近井地带析出,并沉积下来,形成有机物沉积堵塞,降低地层的渗透率。
由于部分中低渗区块黏土含量都比较高,有机物堵塞多伴随黏土堵塞发生,黏土的存在会加剧流体平衡的破坏,导致有机物析出沉淀加剧,同时有机物会吸附在黏土表面,将黏土颗粒间的缝隙完全堵死,两者结合会导致堵塞加剧,最终地层堵塞率在80%以上。
3.水敏。
中低渗区块岩性成分复杂,储层胶结物主要为泥质和钙质,钙泥质含量较高。
储层黏土矿物组合多为蒙脱石、高岭石、伊利石、伊/蒙混层。
通过对岩心取样分析,主要中低渗区块为中水敏。
地层中的黏土矿物由微小的片状或棒状硅铝酸盐矿物组成,主要结构是硅一氧四面体和八面体,结合方式与数量比例不同,使黏土矿物具有不同的水敏特性。
水敏性由强到弱的顺序为:蒙脱石>伊/蒙混层>伊利石>高岭石。
强水敏矿物中的硅、铝常被其他阳离子所取代,造成正电荷不足,负电荷过剩,因而产生了带负电荷的表面,能吸引流体中的极性水分子,矿物的表面水化能撑开晶层,导致黏土矿物的体积膨胀。
油气层损害机理

第四章油气层损害机理当探井落空、油气井产量快速递减、注入井注入能力下降,人们首先想到的是油气层可能被损害。
随着勘探开发的地质对象越来越复杂(规模变小,储层致密、深层高温高压、老油气田压力严重衰竭),探井成功率降低,开发作业成本增加,使得油气层损害研究更加倍受关注。
油气层被钻开之前,在油气藏温度压力环境下,岩石矿物和地层流体处于一种物理、化学的平衡状态。
钻井、完井、修井、注水和增产等作业或生产过程都能改变原来的环境条件,使平衡状态发生改变,这就可能造成油气井产能下降,导致油气层损害。
为了揭示油气层损害机理,不仅要研究油气层固有的工程地质特征和油气藏环境(损害内因),而且还应研究这些内因在各种作业条件下(损害外因)产生损害的具体过程。
损害机理研究以岩心分析、敏感性评价、工作液损害模拟实验和矿场评价为依托,通过综合分析,诊断油气层损害发生的具体环节、主要类型及作用过程,最后要提出有针对性的保护技术和解除损害的措施建议。
第一节油气层损害类型油气井生产或注入井注入能力下降现象的原因及其作用的物理、化学、生物变化过程称为油气层损害机理。
通常所说的油气层损害,其实质就是储层孔隙结构变化导致的渗透率下降。
渗透率下降包括绝对渗透率的下降(即渗流空间的改变,孔隙结构变差)和相对渗透率的下降。
外来固相侵入、水敏性损害、酸敏性损害、碱敏性损害、微粒运移、结垢、细菌堵塞和应力敏感损害等都改变渗流空间;引起相对渗透率下降的因素包括水锁(流体饱和度变化)、贾敏、润湿反转和乳化堵塞。
油气层损害主要发生在井筒附近区,因为该区是工作液与油气层直接接触带,也是温度、压力、流体流速剧烈变化带。
钻井完井过程的损害一般限于井筒附近,而增产改造、开发中的损害可以发生在井间任何部位。
对于某一油气藏和具体作业环节到底如何有效地把握主要的损害呢?大量研究工作和现有的评价手段已能清楚地说明主要损害原因。
目前比较普遍接受的分类方案见表4—1,首先分成四大类:(1)机械损害;(2)化学损害;(3)生物损害;(4)热力损害,然后再进行细分。
油藏修井作业的损伤机理研究

油藏修井作业的损伤机理研究摘要:在长期的油田生产实践中,会发现油田的修井作业过程中可能造成油藏储层损害。
损害的实质就是储层渗透率的下降、流体阻力的增加。
储层损害的直接后果是产能降低,给油田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这是油田中普遍存在的现象。
本文通过分析修井液损伤的原因,提出了保护储层的修井液技术,对油田修井作业的发展有一定借鉴价值。
关键词:储层损伤修井液保护一、引言油气储层在钻井、修井、开采等勘探开发的作业过程中,由于油藏化学、物理、水动力学和热力学等原有平衡状态的变化,与各种作业因素的影响,使外来工作液与地层内油气水流体、延时之间发生物理化学作用,导致了储集层受到损害,地层损害修井作业量,提高了生产成本。
二、修井液损伤原因分析1.机械堵塞机械堵塞是非常常见的储层损害,它的伤害主要是指外来固相杂质或是指由外来流体与地层流体、岩石反应产生的固相物质等对储层渗透率造成的伤害。
其主要包括的有外来固相物质(如作业产生的机械杂质、修井液中的固相颗粒)和修井液进入地层后生成的固相组分(有机垢、微生物、无机垢)。
固相入侵是指在修井作业中,在管柱等其它物体掉入到井内后,一般的会通过磨铣套铣的方式将其磨成铁屑后取出,磨铣产物在修井液的携带作用下部分会伤害储层渗滤面,对作业后油井产能造成了一定不好的影响。
垢的生成一般情况下通常有两个过程:第一步就是晶核的生成;第二步就是晶核的生长并形成复杂的结构。
在修井液进入井筒以和地层的过程中,随着环境压力、温度的改变,以及与地层水混合可能会产生结垢。
有机垢的形成是由于地层压力、温度等环境条件有所改变,及外来的流体(盐度、酸性、ph值等)与地层内流体的不匹配,造成了石蜡的结晶及胶质和沥青质的沉积。
当多孔介质中形成有机堵塞后,岩石渗流通道会变小,原油流动阻力会增大。
有机垢主要包括原油中的沥青质的沉淀以及蜡质析出。
修井液的基础液通常为过滤海水,未经杀菌灭藻处的理。
入井后海水中的细菌可能会发生繁殖,细菌的代谢产物以及腐败物可对储层造成一定程度的伤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孤岛油田入井液地层伤害机理分析摘要:针对孤岛油田油井作业后,不能正常生产油井数目增多的实际情况,从引起地层伤害的内外因着手,对该区地层伤害机理进行了分析研究,做出了定性结论,并对引起该区地层伤害的主要因素提出了相应的防治措施。
关键词:地层伤害储层特征入井液孤岛油田
孤岛油田2012年一季度进行油井作业156井次,其中22井次作业后因作业中地层伤害导致油井不能正常生产。
地层伤害已成为制约该油田正常生产的一个重要因素。
1 地层伤害机理
当钻井、完井、采油、增产、修井等各种作业时,在储集层井壁附近造成流体(包括液流、气流或多相流,也可能在流体中还含有固体颗粒)产出或注入自然能力的任何障碍都是地层伤害。
地层伤害的机理是复杂的,需要从内因、外因两个方面进行研究和认识。
地层伤害的内因是地层本身的岩性、物性及油气水流体性质等造成伤害的原因,它是地层本身的固有特性。
研究地层伤害首先要弄清地层本身潜在的伤害因素。
1.1 地层本身潜在的伤害因素
地层本身潜在的伤害因素,与地层的储渗特征、储层岩石中所含的敏感性矿物、储层岩石的表面性质以及储层流体性质有关。
1.2 外部因素作用下引起的储层伤害
内因是地层被伤害的潜在可能性,只有在一定的外因的作用下
才起作用,才使潜在损害成为真实损害。
地层伤害的外因是在施工作业时任何能引起地层微观结构原始状态发生改变,并使得地层的原始渗透率等有所降低的各种外部作业条件。
地层伤害内因与外因的综合作用主要是外来流体与储集层岩石的相互作用以及外来流
体与地层流体的相互作用。
根据它们之间的相容性、配伍性、适应性等的匹配程度,决定着伤害的类型和轻重程度。
1.2.1入井液与储集层岩石的相互作用,造成地层伤害:
1.2.1.1 外来固相颗粒的堵塞与侵入
含有固相(粘土、岩屑、加重材料、堵漏材料、水泥颗粒、射孔碎片、铁锈等)的入井液与地层接触时[1],在井内液柱压力与地层压力之间压差的作用下,随着工作液渗滤的进行,固相颗粒进入储层孔道及射孔孔眼后,在表面或孔道中沉积,使地层渗滤面积减小,或使流动通道曲率增大,从而导致储层渗透率降低。
外来固相对地层伤害的程度及侵入深度与下列因素有关:
(1)、压差影响:固相是在压差作用下进入地层的。
压差越大,在滤饼形成不好的条件下,伴随着滤液进入地层的固相越多,侵入越深。
(2)、滤饼形成的速度和质量:外来固相的侵入往往伴随着工作液的滤失而发生,如果快速形成质量好的滤饼,则失水及固相侵入就受到限制。
(3)、固相含量:粒径小于或等于孔喉尺寸的固相不能进入储层。
颗粒越小,侵入深度和损害程度越大。
固相含量越高,造成的
伤害越严重。
但在足够的压差下,固相粒径与孔喉尺寸匹配较好的入井液在井筒附近很小范围可形成低渗透的内滤饼,这反而限制了固相和液相的侵入量,降低了伤害深度。
1.2.1.2 入井液与地层岩石不配伍,造成敏感性伤害
当入井液与地层岩石不配伍时,入井液与地层岩石发生作用,可能发生水敏、酸敏、碱敏,堵塞渗流孔道,降低渗透率。
1.2.1.3 储集层内部微粒运移
地层中存在着大量细小、松散的固体颗粒,再加上粘土矿物水化分散、发生速敏,伴随着入井液在地层中的运移,可能在孔喉处沉积下来,造成堵塞,导致渗透率降低。
1.2.1.4 润湿性反转
润湿性改变不改变岩石的孔隙结构和孔隙度,因而不影响岩石的绝对渗透率。
然而,润湿性是控制储层流体在孔隙介质中的位置、流动和分布的一个主要因素,因此它对油、水的相渗透率有直接影响。
当水润湿地层转变为油润湿地层后,油相相对渗透率下降可达40%以上。
对润湿性转变起主要作用的是表面活性剂。
阳离子表面活性剂能牢固地吸附在砂岩上而使砂岩油润湿,应尽量避免使用。
对于含阳离子表面活性剂的消泡剂、防腐剂、杀菌剂、防蜡剂及某些破乳剂,应注意防止其侵入储层。
1.2.2 入井液与地层流体间的不配伍,造成伤害:
1.2.2.1乳化堵塞
入井液中常含有许多化学添加剂,这些添加剂进入储层后可能改变油水界面性能,形成已油或水作外相的乳状液。
乳状液粘度较大、液滴尺寸较大,可使渗流阻力增大,甚至堵塞孔喉。
1.2.2.2无机结垢堵塞;
当入井液与地层水不配伍时,可形成碳酸钙(caco3)、碳酸锶(srco3)、硫酸钡(baso4)、硫酸钙(caso4)、硫酸锶(srso4)等无机沉淀物。
这些沉淀可附在岩石表面成垢,从而缩小孔道断面,或与液体一起流动在孔喉处堵塞通道,使注入能力与产量下降。
1.2.2.3有机结垢堵塞
当入井液与地层油不配伍时,可生成有机沉淀物,俗称有机垢。
有机垢可堵塞储层渗流通道,还可使储层发生润湿性反转,造成储层渗流能力下降。
1.2.2.4 细菌伤害
细菌主要通过菌络堵塞、粘液堵塞以及代谢产物的反应沉淀物堵塞的伤害形式,降低储层渗流能力,引起管柱腐蚀,破坏入井液中的高聚物,影响其流变性能。
在了解了入井液对地层伤害的机理后,就可根据情况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减弱或消除部分因素的影响。
所有上述影响因素,总的来说可归为两类,一类是入井液在井筒周围沉淀或与井壁作用,在表面造成堵塞;一类是入井液进入地层,在内部作用造成伤害。
入井液与地层不配伍造成的伤害,目前常用的有水力振荡解堵、酸化互溶剂解堵、活性柴油解堵、酸化。
水力振荡解堵的主要适用
范围是固相颗粒堵塞造成的伤害,酸化互溶剂对粘土堵塞造成的地层伤害解堵效果很好。
活性柴油对乳化堵塞解堵效果不错,酸化解堵效果较好,对敏感性伤害、结垢、乳化堵塞、固相堵塞效果都不错,但酸化的残酸如果不及时排出,对地层将造成较大附加伤害。
另外,今年引进的环保酶解堵效果比较显著,对困扰油田生产的润湿性反转伤害和细菌伤害具有较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胡湘炯,高德利. 油气井工程. 北京:中国石化出版社,2003年2月,227-239.
[2]何生厚,张琪.油气开采工程[m].北京:中国石化出版社,2003年9月.392-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