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盗防骗案例

合集下载

防诈骗案例

防诈骗案例

防诈骗案例防诈骗案例是指通过描述和讲解具体的骗局案例,来提醒和教育读者,加强他们对骗术的警惕和认识,以帮助他们更好地保护自己免受诈骗的侵害。

以下是一些关于防诈骗案例的相关参考内容,希望对读者有所帮助。

案例一:银行卡盗刷题材:虚假电话内容:最近,一名市民收到了一通自称是银行工作人员的电话。

对方称其银行卡有异常交易,需要确认身份信息以及卡号密码。

该市民不明真相地按照对方要求提供相关信息,结果支付宝和银行卡上的存款被盗刷一空。

预防措施:1. 注意保护个人信息,特别是银行卡号、密码等重要信息,不轻易泄露给他人。

2. 谨慎对待来自陌生号码的电话,特别是涉及到个人账户的内容。

如接到此类电话,应主动确认对方身份,最好在去银行或使用官方电话联系银行工作人员。

案例二:网络购物诈骗题材:虚假网店内容:一位消费者在社交媒体上看到一则广告,一个品牌折扣店正在举行特价促销活动。

消费者按照广告上给出的网址进入了该网店,并进行了购物。

可是等他支付后,商家却没有发货,且无法联系上。

预防措施:1. 注意辨别网店的可靠性,尽量选择一些知名度较高、评价较好的平台进行交易。

2. 仔细阅读网店的产品介绍、退换货政策等相关信息,了解清楚网店的售后服务。

3. 如果网店只提供虚拟支付方式,最好选择担保交易平台,如支付宝、微信支付等。

案例三:报警电话诈骗题材:虚假警官内容:一名老人接到一通自称是民警的电话,对方称其涉嫌犯罪,需要配合调查。

老人对自己的行为没有问题,但出于对警察的敬畏,遵从对方的要求提供了银行卡和密码等信息。

很快,老人就发现银行卡余额被转走。

预防措施:1. 了解警察的工作程序和行为规范,警察通常不会通过电话向个人索要个人财物或信息。

2. 发生类似情况时,可主动联络当地派出所,咨询是否涉及自己。

3. 对于可疑电话,要保持冷静,不要匆忙提供个人信息或进行资金操作,最好求证一下对方的身份。

案例四:投资理财骗局题材:高回报承诺内容:一位年轻人在社交媒体上认识了一位自称是投资专家的人士,对方向他推销一种号称高回报的投资项目。

老年人投资理财防诈骗案例

老年人投资理财防诈骗案例

老年人投资理财防诈骗案例
案例一:假冒股票推销员
老年人王爷爷准备投资一款新科技公司的股票,他通过电话联系上了一名自称是股票推销员的人。

这名推销员声称这只股票会有巨大的涨幅,并且表示只有有限的名额可以购买。

为了抓住这个投资机会,王爷爷迅速汇款购买了一批股票。

然而,之后他发现这只股票根本不存在,他成了诈骗者的受害者。

案例二:虚假的理财机构
老年人张奶奶接到一通自称是某知名理财机构的电话。

该机构声称提供高收益、低风险的理财产品,并表示只有通过他们这个机构购买才能享受到这个待遇。

张奶奶相信了对方,将所有的积蓄存入该机构,并在约定的期限后没有收到任何回报。

她发现自己被一个假冒的理财机构所骗。

案例三:亲友借款诈骗
老年人李爷爷收到一个兄弟姐妹的电话,对方声称遇到了紧急情况需要借钱,希望李爷爷能够帮助。

因为家人间的信任,李爷爷通过银行汇款帮助了他的兄弟姐妹。

然而,后来他发现没有任何紧急事件,自己被亲友以假借款名义所骗。

案例四:假冒公检法诈骗
老年人赵奶奶接到一通自称是公安机关的电话,对方声称赵奶奶涉嫌洗钱,并要求她提供银行账户和身份证信息用于调查。

赵奶奶害怕被牵连,便将所有信息告知了对方。

随后,她发现银行账户被盗用,自己成为了诈骗犯的受害者。

这些案例都是老年人投资理财被诈骗的实际案例,提醒老年人要多加警惕,不轻易相信陌生人的承诺,切勿将个人信息泄露给陌生人,并在投资理财时寻求专业人士的帮助。

防诈骗的案例

防诈骗的案例

防诈骗的案例
随着社会的发展,网络诈骗案件层出不穷,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困扰。

下面我们就来看几个实际的防诈骗案例,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警惕,提高防范意识。

案例一,假冒公检法诈骗。

李女士收到一封自称是公安局的电话,对方称她涉嫌犯罪,需要配合调查。

接着,又有人冒充检察院工作人员的身份,称她需要缴纳保释金才能获得释放。

李女士因为害怕被抓,便按照对方要求汇款了数万元。

事后她才发现,这是一场精心策划的诈骗行为。

案例二,虚假投资诈骗。

张先生在网上看到了一个投资项目,对方承诺利润丰厚,他便毫不犹豫地投入
了大笔资金。

然而,当他想要提现时,发现对方已经消失无踪。

原来,这是一个虚假的投资诈骗案件。

案例三,网络购物诈骗。

小王在一个购物网站上看到了一个价格很便宜的手机,便立刻下单购买。

然而,等他收到货物时,发现是一部假冒伪劣的山寨手机。

他联系卖家退款,却发现对方已经注销了账号。

这就是一个典型的网络购物诈骗案例。

以上案例告诉我们,防范诈骗,需要提高警惕,保持理性思考。

首先,要保持
清醒的头脑,不要被对方的话语所迷惑。

其次,要留心周围的风险,不要轻易相信陌生人或者不明来源的信息。

最后,要学会利用权威渠道查询信息,确保自身权益不受损害。

希望大家能够引以为戒,提高防范意识,远离诈骗,让我们的生活更加安全、
和谐。

防诈骗的案例

防诈骗的案例

防诈骗的案例在当今社会,诈骗案件层出不穷,给人们的生活和财产安全带来了严重的威胁。

防范诈骗,保护自己的权益,是每个人都需要认真对待的问题。

下面,我将通过一些真实的案例,来探讨防范诈骗的重要性以及如何避免成为诈骗的受害者。

案例一,电话诈骗。

小李收到了一通陌生电话,对方自称是银行工作人员,称小李的银行卡涉嫌被盗刷,需要小李配合进行核实。

对方声称需要小李提供银行卡号、密码等信息,以便进行核实。

小李由于紧张和害怕,便将个人信息全部告知了对方。

结果,不久之后,小李的银行卡内的存款被盗刷一空。

案例二,网络诈骗。

小王在网上购买了一件名牌商品,支付了定金后却再也联系不上卖家。

通过查询发现,该卖家是一个虚假的网店,已经有多名消费者受骗。

小王因为贪图便宜,没有经过仔细核实就轻信了对方,最终损失了不少钱财。

以上两个案例都是真实发生的,它们告诉我们,诈骗案件无处不在,我们必须时刻保持警惕,才能避免成为诈骗的受害者。

如何防范诈骗呢?首先,我们要保持警惕,不轻易相信陌生人的电话、短信或者网络信息。

其次,要养成良好的信息安全意识,不随意泄露个人信息,尤其是银行卡号、密码等重要信息。

再次,要谨慎对待网上交易,选择正规的购物平台,避免在不明来源的网店购物。

最后,如果遇到可疑情况,要及时报警或向相关部门求助,切忌贪图便宜而陷入陷阱。

总之,防范诈骗是每个人都需要重视的问题,只有保持警惕,提高安全意识,才能有效地避免成为诈骗的受害者。

希望大家能够牢记这些案例,时刻警惕,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让我们共同营造一个更加安全、和谐的社会。

防电信诈骗教学案例如何防范网络租房诈骗

防电信诈骗教学案例如何防范网络租房诈骗

防电信诈骗教学案例如何防范网络租房诈骗网络租房诈骗近年来成为了一个令人担忧的问题。

越来越多的租房者在通过网络平台寻找租房信息时,往往会遇到电信诈骗的陷阱。

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防范网络租房诈骗,本文将提供一些实用的防骗教学案例和建议。

**案例一:虚假房源**小明是一名在外地上大学的学生,他决定在本地网上寻找租房信息。

他在某租房网站上看到一套照片精美的单身公寓,而且价格相对便宜。

于是,他通过站内的联系方式与房东取得了联系。

房东称因为工作原因无法当面接待,但是可以通过线上支付定金的方式进行租房。

小明为了节省时间并希望尽快锁定房源,相信了房东并按照要求支付了一半的租金。

然而,当小明按照约定的时间去看房时,却发现该房源并不存在,房东也无法再次取得联系。

**建议一:谨慎付款**在租房过程中,一定要谨慎支付任何款项。

不论是预付定金还是房租,都应该尽量避免直接通过网上支付平台进行交易。

最好是选择线下支付或者通过房屋租赁合同进行款项结算,这样可以更好地保护自己的利益。

**案例二:伪造身份**小张刚刚毕业,他准备外地打工一段时间。

在网上租房的过程中,他遇到了一个自称为房东的人,该人提供了一套价格非常便宜且地理位置优越的房源。

小张和该人商量好了细节,并通过线上支付了房租。

然而,当小张到达目的地时,他才发现自己遭遇了一场诈骗。

该“房东”并非房东本人,而是通过伪造身份骗取了小张的钱财。

**建议二:确保房东真实身份**在租房之前,一定要核实房东的真实身份。

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进行确认,如查看相关证件、与房东线下碰面、与其他租客沟通等。

同时,还可以通过网上搜索、询问朋友或者与房东了解更多相关信息以确保其信誉。

**案例三:假冒中介**小王想找到一个合适的二手房出租。

他通过在线平台找到了一家声称是专业中介的公司,他们承诺提供优质的服务。

小王通过电话与他们取得了联系,对方表示有一套符合条件的房子,并要求小王通过线上转账预付部分租金。

小王信以为真地按照要求支付了钱款,结果当他前往该公司所示的地址时却发现并无相关公司存在。

老年人投资理财防诈骗案例

老年人投资理财防诈骗案例

老年人投资理财防诈骗案例在当今社会,老年人的金融安全问题备受关注。

由于老年人在金融知识和技巧方面的相对不足,不懂得区分投资、理财产品的真伪和风险,很容易成为投资理财诈骗的受害者。

下面我将为大家讲述两个老年人投资理财防诈骗的案例,以提醒大家在投资理财过程中保持警惕。

案例一:保健品“理财”骗局张老伯年事已高,退休后的生活相对单调,每天在家靠养老金过日子。

有一天,他接到了一个陌生电话,对方自称是某知名保健品公司的销售人员。

对方声称公司最近推出了一款新产品,除了保健作用外还能够进行“理财”,并且承诺每年的收益率高达20%。

听到如此之高的回报,张老伯动了心,觉得通过投资能够改善退休后的生活质量。

于是,他按照对方的要求支付了一定金额购买了所谓的保健理财产品。

然而,几个月过去了,张老伯始终没有收到任何回报。

他开始怀疑自己是否被骗,于是找到了当地警方报案。

在调查过程中,警方发现该公司并没有进行任何投资理财的业务,保健品也只是一种普通的商品,并没有任何投资回报。

最终,张老伯损失了自己辛辛苦苦积攒的血汗钱。

案例二:假债券欺诈王奶奶是一个善良而信任别人的老人。

一天,她接到了一个自称是银行员工的电话,对方声称王奶奶的存款出现异常,需要将资金转移到一个专门的账户中以保障安全。

作为老实人,王奶奶便按照对方的指示进行操作,转移了大部分存款。

几天以后,她发现自己还款收益较低,开始怀疑起了对方的诚信。

她找到了银行,却被告知从未发生过这样的电话联系。

王奶奶发现自己上了一个假债券的欺诈陷阱。

如上所示,老年人投资理财中容易遭遇各种骗局。

为了避免被骗,老年人应该保持警惕,具备一些基本的防范知识和技巧。

首先,老年人应该增强金融知识和技能,了解各种投资理财工具和产品的特点、风险以及相关法律法规。

在投资之前,可以请教专业的金融机构,以获取更多的信息和建议。

其次,老年人应该保持谨慎态度,不轻易相信陌生人的美言和承诺。

投资是一项风险很高的行为,不可能有高收益不伴随风险,老年人需要学会识别投资诈骗骗局,不轻信陌生人的推销和建议。

银行防诈骗案例

银行防诈骗案例

银行防诈骗案例9月27日下午,一位女士急匆匆地来到XXX营业部,表示自己未进行任何网上银行操作,但接连收到发来的登录提醒短信,且账户上的5万元资金不翼而飞。

此时,一名大堂经理迅速上前询问客户情况,并要求客户挂断与所谓“客服”的通话。

随后,网点负责人重置客户的网银登录密码,并通过查询客户当日账户交易明细发现,资金被划转至客户开立的保证金账户下。

客户误以为资金被盗取,不法分子则趁机索要支付介质验证码,但被网点工作人员及时制止。

这起电信诈骗事件被成功堵截,客户避免了损失,银行服务形象也得到提升。

该案例告诉我们,电信诈骗手段层出不穷,银行工作人员需要认真细致、高度负责地处理客户投诉和报警信息,及时制止电信诈骗案件。

同时,客户也应该保护好个人信息,不要相信以任何名义索要支付密码、验证码的电话或者短信。

银行应该加强安全防范意识,加强技术防范手段,提高客户风险意识,共同打击电信诈骗犯罪。

首先,银行作为高风险行业,储户的资金安全涉及银行的声誉问题。

因此,银行工作人员应该深刻认识协防电信诈骗犯罪的重要意义。

近来,不法分子通过黑客系统窃取、借助电话、网络等手段实行诈骗犯罪的案件呈高发态势。

诈骗手法不断翻新,给银行客户资金安全造成较大危害。

因此,各营业网点应该充分认识当前案件防范形势,明白协防电信诈骗犯罪的重要意义。

其次,银行应该积极向客户进行宣传,解释银行业务办理的常识以及电信诈骗犯罪的特点。

通过柜面宣传引导、张贴提示标语、大堂经理或客户经理温馨提示等方式告诫客户不要轻信各类中奖信息、密码器升级等。

提醒客户保护好自己的密码和存款介质,擦亮眼睛,从源头上防止电信诈骗事件发生。

此外,银行应该加强研究,把“电信诈骗协防工作”列入晨会、例会。

通过研究,提高员工防范电信诈骗的意识。

积极加强对一线临柜、大堂经理和保安人员的防电诈骗的安全防范教育培训工作。

这样,银行工作人员才能更好地为客户提供安全可靠的服务,确保客户资金的安全。

这些都是骗人的

这些都是骗人的

防盗、防骗提示各位同学,新的一个学期又开始了,针对我校侵财案件的发案特点,百春派出所对我所发案的特点进行归纳,请同学们加强自我防范。

一、盗窃案盗窃的主要目标:笔记本电脑、手机、现金等容易携带和变现的物品。

主要做案手法:1、溜门入室;2、翻窗入室;3、“顺手牵羊”4、窗外”钓鱼”。

预防方法:1、提高预防意识,学校是人员多,流动性大的公共场所,同学们一定要提高预防意识,做到出门时锁窗、锁门、贵重物品一定要锁到柜子里,不要随意放置在床上,防止窃贼从窗外将东西钩走。

2、贵重物品,如手机、钱包等不随意放置,如球场打球时,手机要有人照看,手机不放在没人照看的地方充电。

3、身上不放过多现金。

二、诈骗案网络、短信、电话诈骗的主要作案手法:1、冒充公安、法院、邮政、银行等部门套取个人信息,进行诈骗;2、冒充熟人套取验证码;3、木马随“私照”植入手机实时监测;4、买家的易容术;5、僵尸店铺;6、网店刷信誉,交保证金或直接诈骗已付货款;7、QQ等社交信息中奖;8、以网上购物支付不成功为由套取手机验证码。

9、盗用QQ号,诈骗你的家人或朋友。

10、冒充国家安全机关让你手机关机,让你的家人无法联系你,然后拨打你家人的电话以你受伤需要急救,骗取你家人的钱财。

现实生活中诈骗的主要作案手法:1、借银行卡汇款,借机转走你银行卡里的钱;2、以低价销售货物,骗取货款。

预防诈骗的方法:不贪便宜(记住,过于便宜的东西可能是陷阱),遇事多问几个办什么,遇到可疑的事情多与同学、老师沟通。

并做到以下几点:第一,坚决保护个人的信息,不随意透露个人的身份证号、银行卡号,尤其是短信验证码,不要向陌生人透露家人的联系电话;第二,不点击不明链接,或者下载非官方软件;第三,手机和电脑需要安装安全防护软件;第四,转账前务必打电话或者视频通话确认。

以下是收集的典型诈骗案作案手法:案例一:冒充熟人套取验证码重庆市公安局网络安全保卫总队三支队副支队长梁丹重庆市公安局网络安全保卫总队三支队副支队长梁丹介绍了一起针对移动端支付的作案手法:不法分子会伪装成作案目标的亲人或者朋友行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乘坐火车六招教你防盗防骗南站迎来春运前首个客流高峰14日,南昌火车站迎来春运前首个客流高峰,客流中超八成旅客为返家学生。

首席记者袁征摄本报南昌讯肖勇、记者袁辉翔报道:眼下,铁路已进入春运前夕的学生客流高峰,由于客流量陡增且人员相对复杂,不少旅途经验不足的学生旅客成为不法分子瞄准的对象。

那么,乘火车如何掌握基本的防范要领?14日,南昌铁路公安局乘警悉数历年春运期间发生的案件,列出六个最为典型的案例,通过逐一展示犯罪分子惯用的伎俩,给广大旅客尤其是学生旅客提个醒。

第一招:售票厅内少掏现金案例一:2004年5月25日,两名南昌籍旅客在北京西站向T145次乘警报案,称在该站售票厅内购票时,放在衣物内的钱包被偷走。

此案侦破之后,犯罪嫌疑人交代当日正是因为失主在购票时无意中露出了装有大量现金的钱包,才被盯上。

民警提醒:有些学生旅客在买票时往往从衣兜里急匆匆取出钱,买票后又匆匆放回衣兜,结果回去后发现钱物不见了。

买票前尽量事先准备好票款,千万不要在售票大厅内掏钱。

第二招:上车勿在门口拥挤案例二:2006年4月14日16时许,由北京西开往南昌的1453次列车停靠在任丘车站时,犯罪嫌疑人在15号硬座车厢车门口趁人多拥挤之机将旅客高学忠放在背包内的人民币1337元偷走,不料被南昌乘警抓获。

民警提醒:在始发站或经过大站时,挤在车门口的旅客较多,争上争下围得水泄不通,这很可能就给装扮成旅客或送站人的不法分子造成可乘之机,浑水摸鱼。

遇到人多拥挤时切记排队等候,勿参与拥挤,避免财产损失。

第三招:车厢内勿挂贵重物品案例三:2004年7月18日2时许,由北京西开往南昌的1453次列车在亳州站停车时,11号车厢旅客杨小英放在茶几上的一只装有人民币1080元、身份证、学生证和一部南方高科手机的蛋黄色女式挎包被车下一嫌疑人抢走。

民警提醒:列车靠站停车时,车窗最易打开,不法分子会利用站台上和列车背面搭人梯的方法,把茶几上或挂在衣帽钩上的衣物一把抢走。

如果衣物装有钱或贵重物,千万不要挂在衣帽钩上。

第四招:勿向陌生人透露家庭情况案例四:2009年2月13日,山东籍旅客朱某在返校途中无意中向陌生人透露家庭情况。

上车后,她家人接到一电话,称朱芸在列车上突发疾病已送医院,要汇款两万元作为急救费用。

幸亏家人没有盲目汇款,最终没有落入骗子设下的圈套。

民警提醒:列车上人员相对复杂,不法分子经常装扮成旅客与你主动攀亲结友,伺机作案。

在旅途中,尽量不要与陌生人说话,谨防攀亲结友式作案。

第五招:晚上乘车轮流睡案例五:2010年1月12日凌晨4时40分许,由重庆北至厦门的K335次旅客列车运行在铜仁至怀化区间时,一名犯罪嫌疑人趁失主熟睡之机将其衣物割开,并盗走现金2000余元。

犯罪嫌疑人随后被乘警当场抓获。

民警提醒:在后半夜,不法分子常会盗窃熟睡的旅客。

他们常购短途票上车,先踩点后迅速作案,作案后迅速下车逃窜。

乘坐火车前,应休息半天,最好有同学或老乡相伴而行,在列车上可轮流休息,千万不要都睡大觉。

第六招:到站前20分钟最要警惕案例六:2010年1月11日凌晨6时35分许,由南昌开往成都的K787次旅客列车上,一身着黑衣的男子在列车即将到达黔江车站时,趁坐在11号车厢77号座位上的一名学生模样的男青年离开座位之机,将其手提电脑偷走。

事后,黑衣男子在下车前被闻讯赶来的乘警抓获。

民警提醒:列车上作案的不法分子常常盯住旅客所挂衣物或行李架上的物品,在到站前约20分钟内作案(即使在后半夜也是如此)。

因此乘客在列车到站前要提前收拾好自己的行李物品,即使不下车,也应加倍警惕,防止不法分子趁人多顺手牵羊。

兼职未成反被骗武汉理工大学的刘同学最近很郁闷,他想暑假留在武汉做兼职,可去年的被骗经历却让他不敢再相信中介。

去年暑假,刘同学打算留校兼职,看到汉口一家中介机构提供抄写员岗位,每千字120元。

刘同学觉得工作轻松、报酬高,便交了50元中介费、30元建档费,让中介机构将自己推荐上岗。

可拿着中介机构给的地址,刘同学却怎么也找不到招聘的单位。

回头找中介机构退费,中介机构却一口咬定“已经给出信息”,拒绝退费。

刘同学说,他的另一名同学更惨,工作一天后发觉单位不正规,想辞职却被扣压了学生证,不得不拿“违约金”去换。

他们现在有心做兼职,却不知该到哪里找单位。

常见“骗招”揭秘据江汉区劳动力市场监察科有关人士介绍,常见的求职骗局主要有两大类,大学生找兼职时应留意。

假招工。

中介机构或虚构用人单位,或与用人单位“做笼子”,先用高薪信息引大学生上钩,收取信息费、建档费、体检费甚至服装费等费用后,就撒手不管。

大学生拿着信息单要么找不着用人单位,要么上岗几天就被辞退,此前交纳的费用一分也拿不回来。

假高薪。

中介机构以高薪吸引大学生,收取费用后才告知高薪岗位已招满,剩下的只有工资低且辛苦的工作。

大学生只能屈就条件差的岗位,或是被拖到不了了之。

三招避免走进陷阱武汉市劳动局政策法规处副处长彭燕娥说,大学生假期兼职属劳务关系,不能用劳动法来调整,发生劳务纠纷后只能上法院,因此,采取自保措施维权、事先预防纠纷十分重要。

查中介资格。

委托中介机构介绍前,应先查看是否有工商局颁发的《营业执照》和劳动部门颁发的《职业介绍许可证》原件,办公地址是否与证件一致;同时,还可从公司招牌是否醒目、办公设备是否齐全、办公人员工作状态等,来判断中介是否可信。

捂紧钱袋子。

不要轻易交钱给中介机构或用人单位,交钱前多咨询情况,一问三不知、急着收钱的单位,多半是“黑职介”、“黑企业”。

此外,还可从中介广告来判断岗位的可信度,打着“长年招聘”、“高薪急聘”幌子的岗位,最好不要轻易交钱应聘。

签合同。

应聘成功,应与兼职单位签订劳务合同,以书面形式确定自己的权益。

大学生假期兼职属短工行为,合同中最重要的就是约定具体工作时间、确切工资数额、工资支付时间及方式。

具体条款可参照劳动合同。

防骗十招在经济活动中,遭遇骗子的几率很大,但是防止被骗的措施也很多,下面就我这些年来和骗子斗智的经历,给大家简单提醒一下:1.看资质证书各类资质证书是企业发展水平的标志,绝大多数骗子没有或者不全,当然也有骗子的证书是全的,但有真有假,如果有必要应该去有关部门了解一下。

2.看身份证绝大多数骗子不敢出示真的身份证等有效证件,注意识别真假证件。

3.看产品是不是和合同上订的样品一样,价值和价格是不是相等。

4.看眼睛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撒谎的人说话的时候绝大多数不敢正视对方的眼睛。

5.想一想:想一想对方做生意的目的,有没有骗人的可能。

6.查金融机构和汇款的真假先查金融机构的真假,主要是通过对方的银行监管局、人民银行查,现在有骗子用伪造的银行名称去电信部门登记电话号码,如果你通过电信部门直接查假银行和汇款那么你就上当了。

7.试探:不妨用语言试探对方,例如我同行的朋友是公安部门的经济警察、或者是某某方面的行家,骗子自然害怕。

8.防调包:最好是自己运输,收货后人不能离开货物,特别要防止骗子在瞬间用相同或者相近的运输工具调包。

9.陷阱合同主要有承诺农副产品高价回收却不回收、只骗回扣;加工的工贸产品被苛刻回收、故意让活的变成死的、让好的变成坏的、及时的变成不及时的等等。

10.异地交货骗子往往不在双方所在地交货,所以对选择异地交货的生意要少做或者不做。

短信诈骗家族的经营流程一间屋子、几部电话、三四个人,就将远在千里之外的受害人遥控得团团转——沈阳警方日前将郭海标等7名犯罪嫌疑人从千里之外的福建泉州押解回来,一起涉案金额数十万元的手机短信诈骗案成功告破,一个短信诈骗的“家族企业”彻底覆灭。

一条短信骗走20万元今年10月中旬,沈阳浑南开发区张先生突然收到这样一条手机短信:“上海农业银行紧急通知,你于10月13日在上海国际商场刷卡消费6080元,如有疑问请拨打银行信用卡部电话021—XXXXXXXX。

”张先生被这条短信弄得莫名其妙,他立即拨通手机短信中提供的咨询电话,接电话的是一个女子,她说着南方口音的普通话:“您好,银联信用卡咨询部,请问有什么可以为您服务的?”“最近我没去过上海,怎么会有那里的消费记录?”张先生焦急地问。

“麻烦您提供您的姓名和手机号码,我帮您上电脑查询。

”张先生如实相告,几秒后,对方做出回答:“查到了,您确实在本月有消费6080元的记录。

”张先生这下懵了,电话那头又问:“您的身份证和银联卡是否丢过?”张先生想了想回答:“没有呀。

”“那只剩下一种可能了,您的银联卡资料被他人盗用,建议您尽快向上海市公安局金融犯罪调查科报案,他们的电话:021—XXXXXXXX。

”“银联管理中心”的电话打通了,对方表示可以“帮助”张先生联系各有关银行系统,更改张先生银联卡的内条码,以此确保张先生银联卡内的钱不再被盗用。

张先生千恩万谢,并痛痛快快地带着自己的银联卡,先后4次在取款机上按“指示”操作。

当张先生被告知内条码更改成功时,他一直悬着的心才落地。

然而,当他再次查询卡中存款时,发现卡内已被转走了20万元。

如梦初醒的张先生这次意识到被骗,并向沈阳市公安局浑南分局报了案。

两县流动“上下班”施骗办案民警利用有限的线索进行了大量走访调查,发现被骗资金大部分是在福建省泉州市某银行取走的。

根据这一情况,专案组抽调9名精兵强将,由副局长张永伟带队南下泉州展开调查。

专案组到达泉州后,经过十余天的缜密侦查,终于将目标锁定在泉州市南安县诗山镇吾峰村的一个短信息诈骗团伙。

该团伙共有7人,四男三女,平时进行短信诈骗的所在地诗山镇,居住地点却在安溪县魁斗镇。

他们几乎每天都从魁斗乘车去诗山“上班”,“下班”后再回魁斗居住。

11月3日凌晨,在南安诗山通往安溪魁斗公路上设卡拦截的民警,现行抓获车上的郭俊发等6名犯罪嫌疑人。

同时,另一路民警在诗山镇吾峰村抓获该案主犯郭海标,当场查获手机15部、银行卡30张、手机卡80张、手机短信群发器7部、号段资料册2本、作案专用通讯录6本。

“请君入瓮”圈套环环相扣沈阳警方查明:该短信诈骗团伙成员中年纪最大的27岁,最小的17岁,均住在福建安溪魁斗,并都有亲属关系。

在当地这类犯罪团伙被戏称为“家族企业”。

“家族企业”组织严密,分工明确,有人负责发送诈骗短信,有人负责接电话行骗,有人负责取款及转移。

在沈阳张先生被骗20万元的案子中,3个女子陈春金、陈新珠、吴亚珍专门负责发送诈骗短信以及接听咨询电话;郭圳清假扮上海市公安局经济犯罪调查科民警;郭新君假扮银联管理中心工作人员;郭海标、郭俊发则专门负责开车和取款。

据办案民警介绍,骗子们钻了通讯行业“一号通”等业务的空子。

这个业务可以在一个虚拟的号码下面挂多个电话号码,也可以将座机号码和手机、小灵通的号码“绑定”。

说白了,当你拨打的明明是北京、上海的固定电话,实际上统统被转移到了骗子的手机或小灵通上。

也就是说,这些骗子可以在一间屋子里,用几部电话,三四个人将远在千里之外的受害人遥控得团团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