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伯萧《灯笼》阅读练习及答案
2023年春八下语文第04课 灯笼 知识总结及习题(含答案)

第04课灯笼知识点01 文题解读灯笼,是过去常见的一种照明工具,也是节日喜庆的象征。
“灯笼”在文中是中心话题,寄托着作者对早年生活和故乡亲人的怀念,以及对国家、社会的责任担当;同时又起线索作用,串联全文。
知识点02 作者作品吴伯箫(1906—1982)原名熙成,山东莱芜人,散文家、教育家。
主要作品有《难老泉》《记一辆纺车》《菜园小记》《窑洞风景》等。
【知识拓展】相关背景本文选自《吴伯箫散文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版)。
略有改动。
吴伯箫是一位进步作家,以天下为己任。
五四运动期间参加罢课、宣传民主与科学等活动,后来赴延安参加革命。
20世纪30年代中期,国内形势严峻,一方面,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侵华战争,其妄想吞并中国的狼子野心昭然若揭;另一方面,中国人民抵抗日本侵略者的决心坚定,老百姓要求抗日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
在这一背景下,作者写下了散文《灯笼》,含蓄地表达了自己保家卫国的情怀和时代担当。
知识点03 字词积累1.字音:神龛.(kān)争讼.(sòng)斡.(wò)旋怅惘..(xiàn..(chàng wǎng)点缀.(zhuì)羡慕mù)幽悄.(qiǎo)星阑.(lán)燎.(liáo)原铿.(kēng)然熙.(xī)熙然马前卒.(zú)2.词义:争讼:因争论而引起诉讼。
斡旋:调停,调解。
熙熙然:温和欢乐的样子。
静穆:安静庄严。
怅惘:惆怅迷惘;心里有事,没精打采。
人情世故:指为人处世的方法、道理和经验。
垂珠联珑:悬挂、装饰有连串珠玉宝石,形容宅第的奢华。
幽悄:幽深寂静。
马前卒:比喻在前面奔走效力的人。
【即学即练1】根据拼音写汉字。
wò()旋争sòng()静mù()乡shēn()斡讼穆绅知识点04 重点梳理1.结合全文,简析作者喜爱灯笼的原因。
①灯笼寄托着祖父、母亲等亲人的慈爱和牵挂,也寄托着作者对亲人的感激与思念之情;②许多乡情民俗与灯笼结下太多的缘分,给作者留下很多美好的回忆;③灯笼能为夜行人指路,温暖他人;④灯笼记录着家族历史、岁月的沧桑,颇具历史况味;⑤灯笼使作者联想起古代将领挑灯看剑、抗击敌人的情景,激发爱国热情。
《灯笼》解析

《灯笼》解析《〈灯笼〉解析》吴伯箫的《灯笼》是一篇充满诗意与温情的散文。
这篇文章就像一幅徐徐展开的民俗画卷,把我们带入到一个满是灯笼记忆的世界里。
灯笼,在文中可不是一个简单的物件儿。
它就像是岁月长河里的一颗明珠,承载着太多太多的东西。
从孩子的角度看,灯笼是一种乐趣的象征。
就像我们小时候玩的那些小玩意儿,只要一拿到手,就好像拥有了全世界。
小孩子挑着灯笼走街串巷,那感觉就像是将军带着自己的士兵巡游一样威风。
那小小的灯笼在黑夜里闪烁着,点亮的可不只是脚下的路,还有孩子心中那份对未知世界的好奇与探索的欲望。
在乡村的生活里,灯笼有着特殊的意义。
它就如同一个无声的信号员,在各种场合发挥着作用。
逢年过节的时候,家家户户挂起灯笼,那红红火火的景象,就像把太阳的温暖扯下来挂到了自家的门前。
这时候的灯笼,是喜庆的标志,就像春节时贴的春联、放的鞭炮一样,缺了它,就好像过年缺了点灵魂。
要是有哪家办喜事,灯笼更是必不可少。
它像是一个默默祝福的使者,用那柔和的光为新人照亮幸福的道路。
灯笼还是一种文化传承的载体。
它身上凝聚着祖祖辈辈的智慧和情感。
就好比是一条无形的线,把不同年代的人串在一起。
爷爷辈的人看到灯笼,可能就会想起他们年轻时候的那些故事,那些关于勤劳、关于团圆的故事。
而对于年轻一代,虽然时代在变,但是灯笼所代表的那份对家的眷恋、对传统文化的敬重,就像烙印一样刻在心底。
从文学的角度看,《灯笼》的语言美得像一首悠扬的古曲。
吴伯箫用细腻的笔触描绘灯笼,那些文字仿佛是一个个灵动的音符,组合在一起就奏响了一曲关于灯笼的赞歌。
他写灯笼的光,“真的,灯笼的缘结得太多了,记忆的网里挤着的就都是。
”这种描述就像把记忆比作一张网,而灯笼的记忆多得都要从网里挤出来了,多形象啊。
他对灯笼的描写不仅仅是在写一个物件,更是在写一种情怀。
就像画家作画,画的不只是山水的外形,更是山水间蕴含的那份神韵。
在文中,灯笼还与历史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它像是一个历史的见证者,见证了战争年代的烽火硝烟。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灯笼》知识点归纳及练习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灯笼》知识点归纳及练习相关常识1.吴伯萧(1906-1982),原名熙成,山东莱芜人。
当代著名的散文家和教育家,一生作品200多篇,主要收在《羽书》《烟尘集》《黑与红》《潞安风物》《北极星》等文集中。
内容主题《灯笼》回忆早年与“灯笼”相关的一些生活景象,暗含了作者对逝去的往昔和家国天下的复杂情怀:对往昔的迁逝流离之伤,对故乡和亲人的怀念;对传统生活和传统文化的回忆与追念;对家国时势的关心,做抗日“马前卒”的心愿。
关键字词神龛kān:供奉神像或祖宗牌位的小阁子。
争讼sòng:因争论而诉讼。
斡旋wò xuán:调停,调解。
怅惘chàng wǎng:惆怅迷惘;心里有事,没精打采。
垂珠联珑lóng:悬挂、装饰有连串珠玉宝石,形容宅第的奢华。
人情世故:为人处世的道理。
熙xī熙然:温和欢乐的样子。
掌故:历史上的人物事迹、制度沿革等。
静穆mù:安静庄严。
点缀zhuì:指衬托、装饰。
主要表示加以装饰,使事物变得更加好看的意思。
锵qiāng然:形容金属或玉石撞击的声音。
垂珠联珑:悬挂、装饰有连串珠玉宝石,形容宅第的奢华。
未始:未必。
思慕mù:思念,倾慕。
翠羽流苏:指宫灯上的各种装饰物。
幽悄qiǎo:幽深寂静。
马前卒:旧时指在马前供奔走役使,现用来比喻在前面奔走效力的人。
不甚了然:不太了解;不怎么清楚。
重点解析形散而神不散:作者围绕灯笼组织了丰富的材料,串联起许多与灯笼相关的事与情,“灯笼”成为贯穿全文的线索,也是情思的寄托之物。
小小灯笼承载着厚重丰富的文化内涵,寄寓着作者赤诚的乡国情怀。
行文显得自由随意,顺着思绪展开,往昔经历、乡情民俗、诗词典故,自然人文,纷至沓来。
结尾处,点晴提神,情绪陡然一扬,引述历史上保家卫国的名将,进而表达自己的报国志愿。
由个人情感升华为家国情怀,情感也转而悲壮激越。
总之,“灯笼”是课文的话题,是串联材料的线索;情思是课文暗藏的线索,它既串联材料内容,又是课文的主旨所在。
2022各地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真题训练附答案(3)

2022各地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真题训练附答案(3)马吴伯箫或许是缘分,从孩提时候我就喜爱了马。
三四岁,话怕才咿呀会说,亦复刚刚记事,朦胧想着,仿佛家门前,老槐树荫下,站满了大圈人,说不定是送四姑走呢。
老长工张五,从东院牵出马来,鞍鞯都已齐备,右手是长鞭,先就笑着嚷:跟姑姑去吧?说着.手揽上了鞍去,我就兴奋着忸怩学唱:骑白马,吭铃吭铃到娘人,说着就会渐渐儿长大的。
坡里移来的小桃树,在菜园里都长满了-握。
姐姐出阁了呢。
那远远的山庄里,土财主。
每次搬回来住娘家,母亲和我们弟弟,总是于夕阳的辉照中,在庄头远眺的。
远远听见了銮铃声响,隔着稀稀的杨柳,模糊望见了在立刻招手的客人,母亲总禁不住先喜爱得落泪,我们也愉快得像几只鸟,叫着跑着迎上去。
问着好,从伴计的手中接过马辔来,姐姐总说:又长高了。
车门口,也是彼此问着好:客人尽管是一-边笑着,偷回首却是满手帕的泪。
家乡的日子是好玩的。
大年初三四,人正闲,衣裳正新,春联的颜色与小孩的兴致正浓。
村里有马的人家,都相将牵出了马来。
雪掩春田,正好驰骤竞赛呢。
崭新的年衣,咳笑的乱语,是同了那头上亮着的一碧晴空比着光荣的。
骑马的人自然更是鼓舞有加喽。
- .鞭扬起,真像霹雳弦惊,飕飕的那耳边风丝,恰应着一个满心的矜持与欢快。
驰骋来回,非到了马放大汗不歇。
毕剥的鞭炮声中,马打着响鼻,像是凯旋,人散了。
那是一幅春郊试马图。
那样直到上元,总是有骑马的亲戚家人来人往,驴骡而外,代步的就是马。
那些日子,家里最喧闹,年轻人也正蓬勃有生气。
姑娘堆里,不是经常少不了戏请么?春酒筵后,不下象棋的,就出门遛几趟马。
孟春雨霁,滑達的道上,骑了马看卷去的凉云,麦苗承着残滴,草木吐着新翠,那一脉清鲜的泥上气息,直会沁人心脾。
残虹拂马鞍,景致也是宜人的。
端阳,正是初夏,天气多少热了起来。
穿了单衣,戴着箬笠,骑马去看戚友,在途中,间或河边停步,攀着柳条,乘乘凉,顺便也数数清流的游鱼,听三两渔父,应着活浪活浪的水声,哼着小调儿,这境界一品尚书是不换的,不然,远道归来,恰当日衔半山,残照红于榴花,驱马过三家村边,酒旗飘处,斜睨着闻香下马那么几个斗方大字,你不馋得口流涎么?才怪!鞭子垂在身边,摇摆着,狗咬也不怕。
吴伯萧灯笼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吴伯萧《灯笼》一文,完成下列小题。
虽不像扑灯蛾,爱光明而至焚身,小孩子喜欢火,喜欢亮光,却仿佛是天性。
放在暗屋子里就哭的宝儿,点亮了灯哭声就止住了。
岁梢寒夜,玩火玩灯,除夕燃滴滴金,放焰火,是孩子群里少有例外的事。
尽管大人们怕火火烛烛的危险要说“玩火黑夜溺炕”那种迹近恐吓的话,但偷偷还要在神龛里点起烛来。
连活活的太阳算着,一切亮光之中,我爱皎洁的月华,如沸的繁星,同一支夜晚来挑着照路的灯笼。
提起灯笼,就会想起三家村的犬吠,村中老头呵狗的声音;就会想起庞大的晃荡着的影子,夜行人咕咕噜噜的私语;想起祖父雪白的胡须,同洪亮大方的谈吐;坡野里想起一跳又一跳的鬼火,村边社戏台下想起闹嚷嚷的观众,花生篮,冰糖葫芦;台上的小丑,花脸,跪堂谱,《司马懿探山》。
真的,灯笼的缘结得太多了,记忆的网里挤着的就都是。
记得,做着公正乡绅的祖父,晚年来每每被邀去五里遥的城里说事,一去一整天,回家总是很晚的。
凑巧若是没有月亮的夜,长工李老五和我便须应差去接。
伴着我们的除了李老五的叙家常,便是一把腰刀、一具灯笼。
那时自己对人情世故还不懂,好听点说,心还像素丝样纯洁;什么争讼吃官司,是不在自己意识领域的。
祖父好,在路上轻易不提斡旋着的情事,倒是一路数着牵牛织女星谈些进京赶考的掌故——雪夜驰马,荒郊店宿,每每令人忘路之远近。
村犬遥遥向灯笼吠了,认得了是主人,近前来却又大摇其尾巴。
到家常是二更时分。
是一灯笼还在院子里亮吗?那种熙熙然庭院的静穆,不是夜饭吃完,辈子思慕着的。
“路上黑,打了灯笼去吧。
”自从远离乡井为了生活在外面孤单的挣扎之后,像这样慈母口中吩咐的话也很久听不到了。
每每想起小时候在村里上灯学,要挑了灯笼走去挑了灯笼走回的事,便深深感到怅惘。
母亲给留着的消夜食品便都是在亲手接过了灯笼去后递给自己的。
为自己特别预备的那支小的纱灯,样子也还清清楚楚记在心里。
虽然人已经是站在青春尾梢上的人,母亲的头发也全白了。
乡俗还愿,唱戏、挂神袍而外,常在村头高挑一挂红灯。
《灯笼》分层作业(解析版)

《灯笼》分层作业参考答案[基础巩固]1.《灯笼》选自《》,作者吴伯箫,原名,山东莱芜人,是我国著名的家、家。
【答案】:吴伯箫散文选熙成散文教育2.下列加点词语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焚身(fén) 神龛(hé) 犬吠(fèi) 斡旋(wò)B.皎洁(jiǎo) 施粥(zhōu) 锵然(jiāng) 官衔(xián)C争讼(sòng) 鹦鹉(yīng) 领域(yù) 可悯(mǐn)联珑(lǒng) 磷火(lín) 褪色(tuì) 姊妹(zǐ)【答案】C解析: A 项,“龛”应读“kān”。
B项,“锵”应读“qiāng”。
D 项,“珑”应读“lóng”。
3.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每每想起小时候在村里上灯学,要挑了灯笼走去挑了灯笼走回的事,便深深感到怅罔。
B仿佛灯柱上还照例有些松柏枝叶做点辍。
C.那种熙熙然庭院的静穆,是一辈子思慕着的。
D.最壮的是塞外点兵,吹角连营,夜深星斓时候,将军在挑灯看剑,那灯笼上你不希望写的几个斗方大字是霍骠姚,是汉将李广,是唐朝裴公吗【答案】C解析:A项,罔-惘。
B项,辍一缀。
D项,斓-闹。
4.(天津中考)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方框内的标点符号,最恰当的一项是()英雄的力量是什么呢□都达夫在《怀鲁迅》一文中写道:“没有伟大的人物出现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怜的生物之群□有了伟大的人物,而不知拥护、爱戴、崇仰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英雄,凝聚着一个民族的情感,是国家自立自强的精神内核。
因此,维护英雄尊严、捍卫英雄荣誉,应成为我们不变的信念。
A., ; ”。
B. ;”。
C. ,”。
D.,,。
”【答案】B.[阅读拓展]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后面问题。
记一辆纺车(节选)吴伯箫①我曾经使用过一辆纺车,离开延安那年,把它跟一些书籍一起留在兰家坪了。
后来常常想起它。
想起它,就像想起旅伴,想起战友,心里充满着深切的怀念。
灯笼》阅读练习及答案

灯笼》阅读练习及答案灯笼小孩子天生就喜欢火和亮光,因此在暗屋子里哭的宝儿,一旦点亮了灯,哭声就会停止。
岁末寒夜,玩火玩灯,放焰火,是孩子们喜欢做的事情。
尽管大人们害怕火的危险,总是说“玩火黑夜溺炕”之类的话,但他们偷偷地在神龛里点烛。
虽然灯笼不像扑灯蛾那样爱光明而至焚身,但它却是孩子们的最爱。
在所有的亮光中,我最喜欢皎洁的月光、繁星和灯笼。
每当提起灯笼,我就会想起三家村的犬吠和老斗呵狗的声音,还会想起许多其他的事情。
灯笼与我的记忆缘分太多了,我的脑海里挤满了与它有关的回忆。
我记得,我的祖父是一位公正的乡绅,晚年经常被邀请到五里外的城里去处理事务。
每次他去了一整天,总是很晚才回家。
偶尔在没有月亮的夜晚,长工XXX和我就必须去接他。
我们除了聊XXX的家常事,还带了一把腰刀和一只灯笼。
那时的我并不了解人情世故,我的内心还很单纯。
我对于争讼和吃官司之类的事情并没有概念。
我的祖父很好,他在路上从不提及那些纷争,而是数着牵牛织女星的故事,或者谈论进京赶考的事情。
当村里的狗听到灯笼的声音时,它们会向我们吠叫,但一旦它们认出是主人的灯笼,它们就会摇着尾巴走近。
我们回家时已经是深夜了。
当我们吃完晚饭后,灯笼还亮着,这种熙熙攘攘的氛围一直让我怀念。
路上黑,打了灯笼去吧。
”自从我离开家乡,独自在外奋斗以来,我已经很久没有听到母亲这样的嘱咐了。
每当我想起小时候在村里研究点灯的时候,挑着灯笼来回走的时候,我就会感到非常惆怅。
母亲总是会在我接过灯笼之后,递给我特别准备的宵夜。
我还清楚地记得那支小小的纱灯的样子。
尽管我已经站在青春的尾巴上了,但母亲的头发已经全白了。
在乡村里,挂红灯、施粥、唱戏、穿神袍都是常见的乡俗活动。
挂红灯的意义就像喝伏舍茶、施腊八粥一样,是为了祈求好运。
灯柱上的松柏枝叶作为点缀,意义不是很清楚。
但当一个孤独的旅行者在黑夜中摸索时,突然看到星空下红灯高照,他一定会在前往村庄的路上默默地高兴起来。
我还记得,我的姐姐嫁到了远方,婚礼上有彻夜的鼓声和满街的灯火。
八年级下册语文阅读专项必刷卷(二)(含答案)

八年级下册语文阅读专项必刷卷(二)一、语段阅读1.阅读语段,按要求完成小题。
吴伯箫的《灯笼》从不同方面表达了灯笼对于作者乃至民族的重要意义。
其中有文化上的:在纱灯上描红,爱的是那份雅致;对宫灯的想象,体验的是深长的历史(kuàng)味。
有情感上的:挑着灯笼,迎回祖父,长幼情笃;接过纱灯,上下灯学,母子情深;跟着龙灯跑个半夜,伴着小灯入梦,绽放着飞扬的青春;族姊远嫁,进士第的官衔灯(映亮/映照)着褪色的朱门,记录着岁月的苍桑……(1)用正楷字或行楷字抄写下面的词语。
长幼情笃(2)根据拼音写汉字,给加点字注音。
kuàng( ) 褪( )(3)找出文段中的一个错别字并改正。
_____改为_____(4)结合语境,从文段括号内选出恰当的词语填写在横线上:______。
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问题。
【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乙】南阳刘子骥,好游山水。
尝采药至衡山,深入忘反。
见有一涧水,水南有二石囷①。
一闭一开水深广不得渡。
欲还失道,遇伐薪人问径,仅得还家。
或说囷中皆仙方灵药及诸杂物。
子骥欲更寻索,不复知处。
长沙醴陵县有小水,有二人乘舟取樵,见岸下土穴中水逐流出,有新斫②木片逐流下。
深山中有人迹,异之,乃相谓曰:可试入水中,看何由尔。
”一人便以笠自障,入穴。
穴才容人。
行数十步,便开明朗然,不异世间。
[注]①囷(qūn):这里指似四形谷仓的巨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阅读吴伯萧《灯笼》一文,完成下列小题。
虽不像扑灯蛾,爱光明而至焚身,小孩子喜欢火,喜欢亮光,却
仿佛是天性。
放在暗屋子里就哭的宝儿,点亮了灯哭声就止住了。
岁
梢寒夜,玩火玩灯,除夕燃滴滴金,放焰火,是孩子群里少有例外的事。
尽管大人们怕火火烛烛的危险要说“玩火黑夜溺炕”那种迹近恐
吓的话,但偷偷还要在神龛里点起烛来。
连活活的太阳算着,一切亮光之中,我爱皎洁的月华,如沸的繁星,同一支夜晚来挑着照路的灯笼。
提起灯笼,就会想起三家村的犬吠,村中老头呵狗的声音;就会想起庞大的晃荡着的影子,夜行人咕咕噜噜的私语;想起祖父雪白的胡须,同洪亮大方的谈吐;坡野里想
起一跳又一跳的鬼火,村边社戏台下想起闹嚷嚷的观众,花生篮,冰
糖葫芦;台上的小丑,花脸,跪堂谱,《司马懿探山》。
真的,灯笼的缘结得太多了,记忆的网里挤着的就都是。
记得,做着公正乡绅的祖父,晚年来每每被邀去五里遥的城里说事,一去一整天,回家总是很晚的。
凑巧若是没有月亮的夜,长工李
老五和我便须应差去接。
伴着我们的除了李老五的叙家常,便是一把腰刀、一具灯笼。
那时自己对人情世故还不懂,好听点说,心还像素
丝样纯洁;什么争讼吃官司,是不在自己意识领域的。
祖父好,在路
上轻易不提斡旋着的情事,倒是一路数着牵牛织女星谈些进京赶考的掌故——雪夜驰马,荒郊店宿,每每令人忘路之远近。
村犬遥遥向灯
笼吠了,认得了是主人,近前来却又大摇其尾巴。
到家常是二更时分。
不是夜饭吃完,灯笼还在院子里亮吗?那种熙熙然庭院的静穆,是一
辈子思慕着的。
“路上黑,打了灯笼去吧。
”
自从远离乡井为了生活在外面孤单的挣扎之后,像这样慈母口中
吩咐的话也很久听不到了。
每每想起小时候在村里上灯学,要挑了灯笼走去挑了灯笼走回的事,便深深感到怅惘。
母亲给留着的消夜食品便都是在亲手接过了灯笼去后递给自己的。
为自己特别预备的那支小的纱灯,样子也还清清楚楚记在心里。
虽然人已经是站在青春尾梢上
的人,母亲的头发也全白了。
乡俗还愿,唱戏、挂神袍而外,常在村头高挑一挂红灯。
仿佛灯
柱上还照例有些松柏枝叶作点缀。
挂红灯,自然同盛伏舍茶,腊八施
粥一样,有着行好的意思;松柏枝叶的点缀,用意却不甚了然。
真是,若有孤行客,黑夜摸路,正自四面虚惊的时候,忽然发现星天下红灯
高照,总会以去村不远而默默高兴起来的吧。
唐明皇在东宫结绘彩为高五十尺的灯楼,遍悬珠玉金银而风至锵
然的那种盛事太古远了,恨无缘观赏;金吾不禁的那元宵节张灯结彩
却曾于太平丰年在几处山城小县里凑过热闹:跟了一条龙灯在人海里跑半夜,不觉疲乏是什么,还要去看庆丰酒店的跑马灯,猜源亨油坊
出的灯谜。
家来睡,不是还将一挂小灯悬在床头么?梦都随了蜡火开花。
想起来,族姊远嫁,大送大迎,曾听过彻夜的鼓吹,看满街的灯
火;轿前轿后虽不像《宋史·仪卫志》载,准有打灯笼子亲事官八十人,但辉煌景象已够华贵了。
那时姊家仿佛还是什么京官,于今是破
落户了。
进士第的官衔灯该还有吧,垂珠联珑的朱门却早已褪色了。
用朱红在纱灯上描宋体字,从前很引起过自己的喜悦;现在想,
当时该并不是传统思想,或羡慕什么富贵荣华,而是根本就爱那种玩意儿,如同黑漆大门上过年贴丹红春联一样。
自然,若是纱灯上的字
是“尚书府”或“某某县正堂”之类,懂得了意思,也会觉得不凡的;但普普通通一家纯德堂的家用灯笼,可也未始勾不起爱好来。
宫灯,还没见过;总该有翠羽流苏的妆饰吧。
假定是暖融融的春宵,西宫南内有人在趁了灯光调绿嘴鹦鹉,也有人在秋千索下缓步寻一脉幽悄,意味应是深长的。
虽然“……好一似扬子江,驾小舟,风
狂浪大,浪大风狂”的汉献帝也许有灯笼做伴,但那时人的处境可悯,蜡泪就怕数不着长了。
最壮是塞外点兵,吹角连营,夜深星阑时候,将军在挑灯看剑,
那灯笼上你不希望写的几个斗方大字是霍嫖姚,是汉将李广,是唐朝裴公吗?雪夜入蔡,与胡人不敢南下牧马的故事是同日月一样亮起了
人的耳目的。
你听,正萧萧班马鸣也,我愿就是那灯笼下的马前卒。
唉,壮,于今灯笼又不够了。
应该数火把,数探海灯,数燎原的
一把烈火!
68.第一段叙写了小时候喜欢火、光的情景,请说说这样写的作用。
69.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你对下面语句含义的理解。
(1)垂珠联珑的朱门却早已褪色了。
(2)雪夜入蔡,与胡人不敢南下牧马的故事是同日月一样亮起了人
的耳目的。
70.结合全文,简析作者喜爱灯笼的原因。
71.文章结尾说:“唉,壮,于今灯笼又不够了。
应该数火把,数探
海灯,数燎原的一把火!”结合文章,分析这句话所表现的作者的观
点态度。
【答案】
68.丰富了文章内容,增添了情趣,避免叙述的呆板和结构的单调,
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引出下文,为下文叙述喜爱灯笼做铺垫。
69.(1)表面写族姊家华贵朱门颜色变暗淡了,不再鲜艳了,实际上
写族姊家庭早已衰败。
(2)李愬、蒙恬等昔日大将以智慧和勇气抗击敌寇,保家卫国,其
英雄事迹与日月同辉,激励着后人,表达了作者对这些英雄的敬慕之情。
70.①灯笼寄托着祖父、母亲等亲人的慈爱和牵挂,也寄托着作者对
亲人的感激之情;②许多乡情民俗与灯笼结下太多的缘分,给作者留下很多美好的回忆;③灯笼能为夜行人指路,温暖他人;④记录、传
承着家族历史;⑤引发作者联想起古代将领挑灯看剑,抗击敌人的情景,激发爱国热情。
71.作者热烈赞颂古代将军塞外点兵,挑灯看剑,英勇杀敌的气概;
他们激发了自己的爱国情怀,作者热切希望冲上前线,奋勇杀敌,打
击日寇;同时表达了对时局的担忧和对未来的期望,希望有更强大的力量,有更具凝聚力的精神,团结抗战,打败敌人,保卫好自己的家
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