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碧螺春》-教学教案-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案

合集下载

六年级语文《碧螺春》教学设计

六年级语文《碧螺春》教学设计

《碧螺春》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认识本课的11个生字,会写霞、弥、捷、烫、纤、腥、瓷、汤、津、赢这10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第六、八、十自然段。

3、了解碧螺春的采摘制作和品尝的过程,了解课文中介绍的有关茶文化的知识,感受茶乡人民生活的美好,体会作者对碧螺春茶的喜爱和对茶乡人们的赞美和热爱。

4、把握文章的表达顺序,通过对重点词句的品味,体会作者描写的细致与准确,并积累相关的词句。

5、搜集关于碧螺春和茶文化的相关知识,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并对茶文化有更深的了解和认识。

教学准备:1、多媒体课件2、课前搜集关于碧螺春和茶文化的资料。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谈话导入,交流资料。

1、师:你平时喝茶吗?家里有喝茶的吗?他们都喝什么茶?关于茶你还了解到什么?师生共同交流关于茶的知识。

2、师: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种名茶,它的名字叫——碧螺春(板书课题)这个名字带给你的第一感觉是什么?学生自由回答师:恩,第一感觉很重要。

那么,学完了课文之后,我相信你一定还会有更多的感受。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

1、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检查生字词的学习情况。

(1)认读生字词。

(2)提出不懂的词语。

教师引导学生多种形式来理解词语。

可以查字典、联系上下文、借助实物、图片,师生共同解答。

3、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

读后评议。

三、细读课文,整体感知。

1、师:再读课文,想一想,课文按顺序写了碧螺春的哪些方面?2、交流:教师引导学生整体把握文章的写作顺序,即先讲了碧螺春的产地,然后用一个传说介绍碧螺春名字的来历,接着依次介绍了碧螺春的采摘、制作、品尝以及人们的评价与喜爱。

重点点拨课文的第五和第七自然段起到概括作用,特别是第七自然段是过渡段,体会过渡段能使文章前后连贯,结构紧凑,衔接自然。

四、讲传说。

1、学生自己读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了解这个传说。

2、自己试着讲讲这个传说。

3、指名讲一讲。

四、学写生字。

《碧螺春》教学设计

《碧螺春》教学设计

《碧螺春》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正确认读11个要求会认的生字,掌握10个要求会写的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四、六、八自然段。

3、了解碧螺春的传说和采摘、制作过程,了解有关茶文化的信息。

过程与方法:1、读懂课文内容,知道课文是从哪几方面介绍碧螺春的。

2、把握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表达的有序性。

体会描写的细致与准确,积累相关的词句。

情感态度价值观: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了解茶乡人的生活和生产情况,感受茶乡人生活的美好及劳动人民的勤劳和心灵手巧。

重点难点1.了解这篇课文讲了碧螺春的哪些内容。

2.感受茶乡人生活的美好,体会表达的有序性,描写的细致准确。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3分)同学们,喜欢喝茶吗?预设一:喜欢师:为什么?教师评价:沁人心脾的香味,让你不由自主地喜欢上了喝茶,茶的魅力可真大!预设二:不喜欢师:为什么?(苦涩)教师评价:师:通过预习,谁知道哪个国家是最早采制和饮用茶的?(课件依次出现图片)是啊,中国是最早采制和饮用茶的国家,早在三千多前我国已有茶的栽培和加工,自古就有大茶树的记载,唐代茶圣陆羽所作《茶经》中称:“茶,南方之佳木也。

”茶现在在我国已有很多的产区,而品茶也渐渐成为一种文化,一种生活的时尚。

空闲之余,听着音乐,品一壶茶,自己内心的疲备会放追逐在空寂淡泊里,感受的只有内心的一份快乐,这就是茶的魅力!古诗有云:“入山无处不飞翠,碧螺春香百里醉”,你猜,这是什么茶?今天,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享誉中外的中国十大名茶之一——碧螺春(出示课题:碧螺春)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27分)1、全文用了一个词来说明碧螺春在很久以前就已经了很大的名声,(全文用一个词说明碧螺春在很久以前就已经有了很大的名声,)通过预习,谁知道是哪个词?生回答:久负盛名,你还能用它说一句完整的话吗?2、这篇课文讲了碧螺春的哪些内容?你分别是从哪些自然段找出来的。

同学们,请打开课本141页,自由朗读课文,找出问题答案。

《碧螺春》——语文教学案例

《碧螺春》——语文教学案例

《碧螺春》——语文教学案例一、复习提问:师: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碧螺春的?生:课文是从碧螺春的产地、名字由来、采摘、制作过程、品茶这五个方面来写的。

师:课件出示播放背景图兼音乐。

久负盛名的碧螺春产地是在太湖的东山和西山,它最大的特点是香,因此古代诗人写下了这样的诗句:入山无处不飞翠,碧螺春香百里醉。

谁能联系你看到的茶园和平时闻到的茶香简单说说诗的意思。

(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相等。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学生的生活,创设生活化的课堂环境,增加生活化的教学内容,运用生活化的教学方法,才能使我们的语文教学返朴归真,像生活一样,不断揭开新的一页,充满不朽的生命力。

这里,教师充分调动六年级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去过茶园采茶,品尝过茶来理解诗句,厚实阅读积累,提高语文素养。

)生:学生回答略。

师:从入山无处不飞翠里,你们看到了什么?生1:我似乎看到了吴县东山西山的茶汛,那满山遍野青翠欲滴的茶树。

生2:我看到了绿树映衬着采茶姑娘真是美得像幅画生3:我看到采茶姑娘披着晨雾,踏着朝霞,三五成群,结伴走向茶园。

师:你想不想看看晨雾里姑娘采茶的情景呢?二、学习采摘图1、谈话:碧螺春的采摘已有数百年的历史。

每年刚交春分,碧螺春茶汛便开始了。

同学们,现在就让我们随着课文一起欣赏一下碧螺春的采摘图。

2、大家边看图边听录音,看看这是一幅怎样的图画?(1)、交流:是美丽动人的图画。

(2)、出示文字,这一自然段写了清晨,采茶姑娘在茶园采摘嫩芽的情景,请同学们仔细读一读,看看从哪些词句中可以感受到呢?3、生读后交流。

结合自己在电视上看到的采茶姑娘,说说自己为什么会从课文的描写中感受到采茶姑娘的轻盈敏捷。

(结合自己看到的采茶姑娘,说说自己为什么会从课文的描写中感受到采茶姑娘的轻盈敏捷。

这一训练,使语文教学生活化,这样的设计不仅可以克服传统语文教学中只重语言智能的弊端,而且也优化了教学过程,还能使语文教学扎根于生活这片沃土,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语文,时时用语文,从而激发、引导学生学好语文,提高语文综合素养。

《碧螺春》教案范文

《碧螺春》教案范文

《碧螺春》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了解碧螺春茶的历史、产地和特点;(2)培养学生品茶、鉴茶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查阅资料、讨论,了解碧螺春的制作过程;(2)通过品鉴,提高学生的品茶技巧。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茶文化的热爱;(2)培养学生珍惜美好生活,关注健康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碧螺春的历史、产地和特点;(2)碧螺春的制作过程;(3)碧螺春的品鉴技巧。

2. 教学难点:(1)碧螺春的制作工艺;(2)碧螺春的品鉴要点。

三、教学准备1. 茶具:茶壶、茶杯、茶盘、茶匙等;2. 茶叶:碧螺春茶叶;3. 教学资料:碧螺春的相关资料;4. 幻灯片:碧螺春的制作过程、品鉴要点的图片。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教师出示碧螺春茶叶,引导学生关注;(2)提问:你们对碧螺春有什么了解?2. 新课导入:(1)介绍碧螺春的历史、产地和特点;(2)讲解碧螺春的制作过程。

3. 碧螺春的制作过程:(1)幻灯片展示碧螺春的制作过程;(2)教师讲解,学生跟随操作。

4. 碧螺春的品鉴技巧:(1)幻灯片展示碧螺春的品鉴要点;(2)教师示范,学生跟随练习。

5. 品茶实践:(1)学生分组,每组品鉴一份碧螺春;(2)学生分享品茶心得,教师点评。

五、课后作业1. 查阅资料,了解碧螺春茶的文化内涵;2. 练习碧螺春的品鉴技巧,总结心得体会。

六、教学评价1. 学生对碧螺春的历史、产地和特点的掌握程度;2. 学生对碧螺春的制作过程的熟悉程度;3. 学生对碧螺春的品鉴技巧的应用能力。

七、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根据学生的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节奏。

在品茶实践环节,教师要关注学生的操作是否规范,及时给予指导和纠正。

教师还要关注学生的品茶心得,引导他们从品茶中感受到生活的美好,培养他们关注健康的意识。

八、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参观茶叶种植基地,深入了解碧螺春的生长环境;2. 邀请茶艺师进行讲座,让学生更全面地了解茶文化;3. 开展茶艺比赛,提高学生的茶艺水平。

《碧螺春》教案范文

《碧螺春》教案范文

《碧螺春》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了解碧螺春茶的历史背景、产地和制作工艺;(2)培养学生品茶、鉴茶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查阅资料、讨论,了解碧螺春的制作过程;(2)通过品鉴,提高学生对碧螺春茶的认识。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我国传统茶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1. 碧螺春茶的历史背景、产地和制作工艺;2. 碧螺春茶的品鉴方法。

三、教学难点1. 碧螺春茶的制作工艺;2. 碧螺春茶的品鉴技巧。

四、教学准备1. 教学材料:教材、多媒体课件、碧螺春茶样品;2. 教学工具:显微镜、茶具、品茶杯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播放一段关于碧螺春茶的宣传片,引导学生关注碧螺春茶的历史背景、产地和制作工艺。

2. 自主学习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碧螺春茶的制作过程,并在课堂上进行分享。

3. 课堂讲解教师详细讲解碧螺春茶的制作工艺,包括采摘、杀青、揉捻、炒制等步骤。

4. 品鉴实践教师指导学生使用茶具,泡制碧螺春茶,并引导学生运用感官鉴赏茶叶的色、香、味、形。

6. 课后作业六、教学评价1. 学生能够熟练地描述碧螺春茶的历史背景、产地和制作工艺。

2.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品茶方法,准确地鉴别出碧螺春茶的特点。

七、教学建议1. 在课堂上,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2. 在品鉴实践环节,引导学生细致观察茶叶的色、香、味、形,提高他们的感官鉴赏能力。

3. 课后,鼓励学生进行家庭茶艺活动,增强他们对茶文化的了解和热爱。

八、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参观茶叶博物馆,深入了解我国茶文化的历史和发展。

2. 邀请茶艺师进行课堂教学,让学生亲身体验茶艺表演。

3. 开展茶艺竞赛,激发学生学习茶文化的热情。

九、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以确保教学目标的实现。

教师也应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提高教学水平。

十、教学计划本节课计划用2课时完成,第一课时主要介绍碧螺春茶的历史背景、产地和制作工艺,第二课时主要进行碧螺春茶的品鉴实践。

《碧螺春》 第一课时 教学设计

《碧螺春》 第一课时  教学设计

17、碧螺春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的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能用“关于”、“如果……那么……”造句。

2、读懂课文内容,知道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介绍“碧螺春”。

3、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感受碧螺春特有的色香味形,体会劳动人民的勤劳和心灵手巧。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四自然段。

教学重点:1、掌握本课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感受碧螺春特有的色香味形,体会劳动人民的勤劳和心灵手巧。

教学方法:诵读法、感悟法、合作学习法。

教具准备:课件录音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初读识字。

课时目标:1、能正确、流利朗读课文。

2、学会生字,了解课文内容。

教学进程:一、揭示课题:当你看到了课题的时候,你想知道些什么呢?二、初读课文1、自由轻声朗读课文(1)、提出自读要求:①读准字音,认清生字的字形,读顺每句话。

②画出不懂的词语通过查字典和联系上下文自学生字新词。

③想一想揭题时提出的问题。

(2)学生自学。

教师巡视,适时辅导有困难的学生。

三、检查自学效果1、指名读生字词2、质疑。

(不理解的词语)敏捷---动作等迅速而灵敏;弥漫---充满、布满;神采飞扬---形容人的脸上的神态焕发有精神。

四、学生按自然段试读课文,弄清每个自然段的意思1、交流分段情况。

2、指名分段朗读课文。

试说各段大意。

教师随机指导朗读并归纳分段。

3、同位同学互查朗读一遍五、指导写字。

1、先观察字行,掌握间架结构;2、突出指导,“煞”、“茸”部首约占字的三分之一;“袄”字左边是“衤”,不要写成“礻”3、学生描红,临写。

板书设计:14、碧螺春煞汛焙袄搓捻撮。

六年级语文教案-《碧螺春》

六年级语文教案-《碧螺春》

六年级语文教案-《碧螺春》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碧螺春》。

(2)理解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如“碧螺春”、“茶农”、“早春”等。

(3)掌握课文中描述碧螺春茶的特点和制作过程。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和讨论,提高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

(2)通过观察和实验,培养学生对茶叶制作过程的兴趣和观察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茶文化的兴趣和尊重。

(2)培养学生对自然的热爱和保护环境的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课文《碧螺春》。

(2)理解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

(3)掌握课文中描述碧螺春茶的特点和制作过程。

2. 教学难点:(1)生词和短语的理解和运用。

(2)课文中的描述和细节理解。

三、教学准备1. 课文文本:《碧螺春》。

2. 多媒体设备:投影仪、电脑、茶叶图片等。

3. 教学材料:茶叶样品、茶叶制作工具等。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引导学生观察茶叶样品,引发对茶叶的兴趣。

(2)提问:“你们听说过中国的茶文化吗?”,“你们知道茶叶是如何制作的吗?”2. 阅读理解:(1)分段朗读课文《碧螺春》。

(2)学生自读课文,并回答相关问题。

(3)讨论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的含义。

3. 课文讲解:(1)讲解课文中的描述碧螺春茶的特点和制作过程。

(2)通过茶叶样品和制作工具,展示茶叶的制作过程。

五、作业布置1. 学生回家后,请将课文《碧螺春》朗读给家长听,并解释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

2. 学生回家后,请家长协助,观察茶叶的制作过程,并记录下来。

3. 学生回家后,请写一篇关于《碧螺春》的读后感,分享自己对茶叶的认识和感受。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程度,包括提问、回答问题、讨论等。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完成的作业质量,包括课文朗读、生词解释、制作过程记录等。

3. 读后感写作:评估学生的读后感写作能力,包括内容完整性、表达清晰度、观点明确性等。

《碧螺春》公开课教案素材

《碧螺春》公开课教案素材

《碧螺春》公开课教案素材第一章:课程导入教学目标:1. 引起学生对《碧螺春》这首诗的兴趣。

2. 帮助学生了解诗歌的基本特点。

教学内容:1. 通过图片或实物展示,引导学生了解茶叶的特点和价值。

2. 分享一些关于茶叶的趣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 引导学生思考茶叶与诗歌之间的联系。

教学活动:1. 展示茶叶的实物或图片,让学生观察并描述茶叶的特点。

2. 分享一些关于茶叶的趣事,例如茶叶的起源、茶叶的品种等。

3. 引导学生思考茶叶与诗歌之间的联系,例如茶叶的香气、茶叶的色泽等。

第二章:诗歌解析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理解《碧螺春》这首诗的意象和意境。

2. 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教学内容:1. 引导学生分析诗中的意象,如茶叶的形状、色泽、香气等。

2. 帮助学生理解诗中的意境,如茶叶的生长环境、采摘过程等。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仔细阅读《碧螺春》这首诗,注意诗中的意象和意境。

2. 分析诗中的意象,如茶叶的形状、色泽、香气等,并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

3. 帮助学生理解诗中的意境,如茶叶的生长环境、采摘过程等,并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第三章:诗歌创作教学目标:1. 培养学生的诗歌创作能力。

2. 帮助学生表达自己的情感和体验。

教学内容:1. 引导学生学习诗歌的基本结构和形式。

2. 帮助学生运用诗歌的手法表达自己的情感和体验。

教学活动:1. 介绍诗歌的基本结构和形式,如押韵、对仗等。

2. 引导学生运用诗歌的手法,如比喻、拟人等,创作一首关于茶叶的诗歌。

3. 邀请学生分享自己的创作,并鼓励其他学生进行评价和讨论。

第四章:茶叶品鉴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了解茶叶的品鉴方法和技巧。

2. 培养学生的品鉴能力和审美情趣。

教学内容:1. 引导学生学习茶叶的品鉴方法和技巧,如观色、闻香、品味等。

2. 帮助学生运用品鉴方法,体验茶叶的香气和口感。

1. 介绍茶叶的品鉴方法和技巧,如观色、闻香、品味等。

2. 引导学生运用品鉴方法,体验茶叶的香气和口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7《碧螺春》-教学教案-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案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四自然段。

2、学会5个生字,认识1个多音字。

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能用“关于”、“如果……那么……”造句。

3、读懂课文内容,知道课文是从哪几方面介绍碧螺春的。

4、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感受碧螺春特有的色、香、味、形,体会劳动人民的勤劳和心灵手巧。

教学重点:
读懂课文内容,知道课文是从哪几方面介绍碧螺春的。

感受碧螺春特有的色、香、味、形,体会劳动人民的勤劳和心灵手巧。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你知道我们江苏太湖生产地一种名茶叫什么吗?(碧螺春)
二、范读课文(听录音)
听课文录音,提出学习要求:为什么茶叶的名字要用上“春”呢?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全班交流)
三、自读课文(自学要求)
1、读准字音,认清生字字形,读顺每句话。

2、画出不懂的词语,联系上下文或借助工具书了解它们的意思,仍然不懂的请做上记号。

四、检查自学效果
1、指名读课文,帮助纠正字音和读得不通顺的地方引导学生把课文读正确。

2、了解词语的掌握情况,对学生不懂的词语教师作适当讲解。

五、指导书写生字
1、学生仔细观察田字格中的生字后,指名板演。

2、引导评价,适当范写。

3、学生用钢笔描红、临写,教师巡视指导。

六、作业
1、抄写生字词
2、练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二、精读课文
1、学习第一段
“久负盛名”什么意思?说明了碧螺春什么?
2、细读第二段
(1)采摘茶叶也有一番技巧,第三、四自然段就是写了清晨,采茶姑娘在茶园里采摘嫩芽的情景,请同学们仔细读一读,边读边在脑海中想象这幅画面,然后说一说你觉得哪些地方写得很美,给你的印象最深刻?为什么?
(2)集体交流:
从“空中弥漫……茶树丛中”“太阳升起来……染上一层金色”中感受江南春光的无限美好;
从“披着晨雾……结伴向茶园走去”“不时传来银铃般的欢笑声”“采茶姑娘……摘下一片片嫩叶”中体会采茶姑娘的勤劳和灵巧及采茶时兴奋、愉快的心情。

(3)制作茶叶更有一番讲究,阅读第五自然段,你看了制作碧螺春茶有什么感受?(交流时谈感受,抓动词“揉、搓、捺、抓、揉捻、搓团”)
3、品读第三段
(1)引读:如果说——看制作碧螺春茶有一种新奇的感觉的话,
那么——品尝碧螺春茶就更有一种陶醉的感受了。

(2)体会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这是一个承上启下的过渡句。


(3)读读,说说自己的感受。

(4)有感情地诵读这一段,体会品尝碧螺春茶的温馨和惬意。

4、学习第四段
(1)引读:碧螺春正是以它独特的——色、香、味、形赢得了人们的喜爱。

怪不得有位外国诗人在品茶之余,还写下了这样的诗句:——“在清香的碧螺春茶汤里,我看到了江南明媚的春光。


(2)联系课文内容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三、总结全课
1、课文是从哪几方面介绍“碧螺春”的?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思想感情?
2、完成课后的两个词语造句。

四、实践活动
1、请学着外国诗人那样,也写一句诗,赞颂这色、香、味、形俱佳的碧螺春茶;
2、请课后搜集有关我国茶文化的资料,利用班队课进行交流,比比谁搜集的资料多,看看谁介绍得清楚明白。

17《碧螺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