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老照片
“工人第一村”重起最炫工业风

“工人第一村”重起最炫工业风作者:王炳坤武江民来源:《时代邮刊·上半月》2022年第11期沈阳工人村曾是我国最大的产业工人聚居区。
这个始建于20世纪50年代的新中国“工人第一村”,见证了那个火红年代,也经历了20世纪90年代后一度步入低谷的落寞。
▲ 20世纪50年代的沈阳工人村▲ 20世纪80年代的沈阳工人村电影院随着被誉为“东方鲁尔”的沈阳市铁西区近些年来大力调整产业结构,保护工业遗存,一批老厂房、老建筑、老地标在合理利用下获得新生,这个老工业城区增强了文化活力,提升了文化魅力,也让沉寂的工人村看到了奋起的希望。
▲ 沈阳工人村现貌▲ 沈陽工人村现貌工人村不是村,却是工人作家张瑞心中永远的“故乡”。
1959年出生,从牙牙学语到娶妻生子,张瑞人生大半的时光都在这里度过。
2021年,搬离工人村20余年后,他出版作品《圣地工人村》,以自己的人生刻度记录下工人村的起伏。
今年,张瑞又一次回到了工人村。
沈阳市铁西区重工南街以东,36栋有着苏式坡顶的红砖小楼呈围合状,院内绿草如茵,嘉树葱郁。
红楼之外,高楼大厦林立,车水马龙之间,工人村更显静谧。
行客匆匆,很少有人停下来了解这里曾经的辉煌。
新中国成立之初,沈阳市铁西区集中了500多家国有企业,是全国工业化最高的城区之一。
1952年,沈阳市在这里集中建设产业工人住宅区,到1957年建成占地7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40万平方米的5个苏式风格建筑群。
这里被命名为“工人村”,40余家大中型企业在这里设立了家属宿舍。
那是一个火红的年代,当冬日展露第一缕阳光,清脆的自行车铃声响起,年幼的张瑞趴在窗户上向外望,那些身穿厂服,裹着红围巾的人,呼着热气,在雪地里留下一串串车印。
当时,铁西区工业建设如火如荼。
张瑞回忆,工人们不辞辛苦,怀着一颗炽热的心想报答新生的共和国,工厂里的生产纪录月月被刷新,年年创新高。
在工人村,“楼上楼下,电灯电话”的房屋设备,商店、电影院、照相馆等服务设施一应俱全。
悠悠岁月:追溯沈阳城变迁历史

悠悠岁月:追溯沈阳城变迁历史沈阳城位于中国东北地区,是辽宁省的省会,也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古都之一。
沈阳城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3世纪,经历了漫长而丰富多样的变迁。
最早的沈阳城始建于公元223年,当时被称为辽东郡,为东汉时期辽东的军事要塞。
随着历史的演变,沈阳逐渐成为辽宁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公元918年,辽朝建立,沈阳成为辽朝的首都,并改名为盛京。
在辽朝时期,盛京是北方最重要的城市之一,拥有宏伟的宫殿、寺庙和城墙。
辽朝的衰落和金朝的崛起导致了盛京的衰败。
金朝时期,沈阳被改名为中京,成为金朝的重要都城。
金朝在沈阳修建了宏伟的皇宫和城墙,使其成为中国北方最大的城市之一。
金朝的统治时间并不长久,1234年,蒙古帝国攻破中京,并将其改名为燕京。
蒙古帝国统治的时期,沈阳并没有恢复往日的辉煌。
明朝时期,沈阳重新发展起来。
明朝在沈阳修建了新的城墙,并将其改名为沈阳。
沈阳成为明朝的藩王之处,经济繁荣,商业活动兴盛。
明朝的衰落和满洲人的崛起再次影响了沈阳的命运。
清朝建立后,沈阳成为满洲人的重要城市。
清朝在沈阳修建了宏伟的宫殿和城墙,并将其作为“神圣的燕京”。
康熙、雍正和乾隆三位清朝皇帝先后在沈阳居住和举行重大的政治和军事活动。
清朝时期,沈阳被统治者大力发展,经济和文化迅速发展。
20世纪初,清朝的衰落以及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导致了沈阳的动荡时期。
1905年,日本占领了沈阳,成立了伪满洲国。
在二战结束后,沈阳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部分,重新恢复了其作为中国东北重要城市的地位。
自1950年代以来,沈阳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发展。
如今,沈阳已成为中国东北地区的重要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沈阳城的变迁历史见证了中国历史的沧桑与荣辱,也彰显了中国人民的勇敢与智慧。
悠悠岁月,沈阳城依然矗立在东北大地,为我们讲述着历史的故事。
悠悠岁月:追溯沈阳城变迁历史

悠悠岁月:追溯沈阳城变迁历史
沈阳是中国东北的一座历史悠久的城市,它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
沈阳的变迁历史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它见证了中国古代的王朝更替、战争与和平、繁荣与衰落。
在悠悠岁月中,沈阳城经历了许多风雨,却依然屹立在东北大地上,成为了这片土地上的一颗璀璨明珠。
沈阳最早出现在历史记载中是在春秋战国时期。
据《史记》记载,春秋时期的齐国有丰城,也就是今天的沈阳地区。
那个时候,沈阳地区是属于齐国的,是一个具有战略重要地位的军事要地。
而在秦朝统一六国之后,沈阳地区隶属于燕国。
在燕国的统治下,沈阳地区得到了较大的发展,成为了燕国的一个重要城市。
随着时间的推移,沈阳地区成为了辽代的地盘。
在辽国的统治下,沈阳地区得到了较大的发展,成为了当时东北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特别是在辽世宗慕容延针的统治下,沈阳地区达到了繁荣的巅峰,成为了当时东北地区的首府。
在清朝时期,沈阳地区成为了清朝的地盘。
在清朝的努力下,沈阳地区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成为了中国东北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在清朝的统治下,沈阳地区成为了中国东北地区的重要城市,而且改造成了中国东北地区的现代化工业城市。
从此,沈阳地区成为了中国东北地区最有活力和发展潜力的重要城市。
悠悠岁月,沈阳城经历了许多风雨,却依然屹立在东北大地上,成为了这片土地上的一颗璀璨明珠。
让我们共同期待沈阳城更加辉煌的明天!。
沈阳老照片21张

一组拍摄于上世纪80年代的老沈阳照片1.1983年9月的中山广场。
那时,人们出门一般式乘坐无轨电车。
始建于1924年7月的有轨电车线路,到1974年被全部拆除。
解放后,有轨电车在沈阳发展的鼎盛时期,拥有7条线路,170辆车。
20多年过去了,广场的毛主席像依旧站立,而无轨电车却已成沈阳永远的过去,它们在1999年6月退出了沈阳的历史舞台。
2.80年代中期的沈阳火车站。
建于1899年,典型的“辰野”风格。
辰野是日本著名的建筑大师,是沈阳站的设计者。
日本东京站也是辰野的得意之作。
相同的是,两个车站在沐浴了百年风雨之后依旧在为乘客服务。
3.1983年9月,沈阳火车站的液压柴油内燃机车东方红3号。
4.沈阳车站一列火车的硬座车厢。
列车背后就是沈阳站的“辰野”风格建筑。
5.沈阳老北站,原名沈阳总站、辽宁总站。
1911年,张作霖联合了几位商人的资本兴建,于1930年竣工开通使用,此后成为沈阳铁路运输的枢纽。
因站前交通十分拥挤,建国后不久老北站即被列入改造规划中。
1988年6月25日,老北站正式停运。
6.自行车和电车都停下来,等横穿马路的蒸汽机车先过。
7.1985年的沈阳市中街,这是当时最为繁华的街道。
图中的仿欧式建筑为沈阳市东风百货商店,建成于1928年。
最早时的中街,两旁商铺都是平房,到了上个世纪20年代的时候,随着街上六大丝房之间激烈的商业竞争,这些老字号开始纷纷盖起了楼房,以扩大自己的经营规模。
2006年,因为将在中街新建现代化购物中心——恒隆中街广场,东风商场正门20多米高的墙面被切割成30余块,装箱保存。
待广场建好后,将被重新拼装,恢复原貌再见世人。
8.照片中东风百货大楼入口处悬挂着“各式西服大衣展销”的牌子,这里汇集了当时最流行时尚的服饰,备受女性顾客的青睐。
9.沈阳市车辆电讯批发批发站。
旁边墙上张贴着“一个孩子好”的招贴画,计划生育国策在这个国家也正如火如荼地推行。
10.1983年某家柜台前,争先恐后递出一块两块钱的市民和有些尴尬的售货员。
一张地图带你回到25年前的沈阳

一张地图带你回到25年前的沈阳近日有粉丝留言说,希望看看沈阳老地图。
本人自小就对各类地图册有兴趣,大大小小的地图册的确是买了不少,可惜时隔多年,都已经找不到了。
我思索了一下,手头正好有前阵子在网上淘来的一张25年前的沈阳老地图。
那就一起来看看吧!(以下照片均可点击后,再双击放大)喏,就是这张:我们拿近了看一看,先看看全图吧:由于手机屏幕小,您可能看不太清。
没关系,咱放大了看。
先看看城西:再来看看城东:为了让更多的人能看懂,我做了一些标注,咱们来看看都有哪些变化:铁西区、于洪区和皇姑区(部分)看上图右下角,东北大学那会还叫东北工学院,到了1993年3月8日,复名为东北大学。
几个公园都还在,只是当年的于洪苗圃变成了现在的森林公园。
1992年的铁西大部分都是厂区,于洪大部分都是菜地和苗圃。
1992年的皇寺广场和新华广场,真的是转盘广场。
1992年没有“大二环”,更不知道什么叫三环四环。
丁香湖?那是2005年的事儿了。
1992年的丁香湖是条臭水沟,后经改造后建成丁香湖公园才大力开发。
对这份地图来说,丁香湖实在太远。
各种细小的街道就不必说了。
图上体现不出来。
皇姑区、东陵区、和平区和沈河区(部分)1992年还不存在奉天街和沈州路,这个我有印象。
但它俩到底是哪年全线通车的我是想不起来了,网上也没有结果。
有朋友知道可留言给我,感谢。
1992年的大西广场还在,在之前我发布的沈阳老照片中,能看到实际的大西广场。
1992年,方家栏地区还是一片田地和牛场,小时候还去偷过茄子吃。
其实现在的长青公园以东1992年的时候都是菜地,印象很深。
上图的文萃路的曲折是怎样变直溜的,不清楚。
1992年的故宫地区现在的故宫地区现在再翻到上面去看看这张老地图,看看现在的新地图,变化真是日新月异。
那时沈阳只有两座跨浑河桥:南京街的工农桥(2015年更名为南京桥)和青年大街的浑河桥。
而到了2017年,已有17座跨浑河桥。
哦对了,还有公共交通。
悠悠岁月:追溯沈阳城变迁历史

悠悠岁月:追溯沈阳城变迁历史沈阳是中国东北地区的重要城市,其城市变迁历史悠久,见证了明清时期的盛世繁华,也经历了近代的沉沦和焕发。
历经风雨的沈阳城,承载着无数历史故事和文化记忆,是东北地区不可或缺的历史见证者。
今天,我们一起来追溯沈阳城的变迁历史,感受悠悠岁月的沧桑与辉煌。
一、盛世辉煌:明清时期的沈阳城明清时期,沈阳是东北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沈阳城也是当时的重要军事城市。
在这个时期,沈阳城得到了大规模的扩建和修缮,成为了东北的核心城市。
明代的沈阳城主要建筑有紫禁城、抚顺宫、盛京宫等,这些建筑庄严壮丽,展现出了当时的盛世风采。
而清朝时期,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时期,沈阳城更是繁荣昌盛,成为了满洲王公贵族频繁活动的地方,城内建筑更是繁多,规模宏大。
沈阳城成为了东北地区的统治中心,呈现出了一派繁荣景象。
二、近代沉沦:沈阳城的动荡岁月近代,随着清王朝的衰落和国际局势的变化,沈阳城迎来了动荡的岁月。
在第一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签订了《南京条约》,割地赔款,沈阳城成为了外国列强的势力范围。
而后,议和会议签订了《北京条约》,更是将沈阳城割让给了俄罗斯。
沈阳城的屈辱历史成为了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个痛点,也是沈阳城变迁历史中的一个伤痕。
沈阳城在这一时期遭受了严重的破坏,城内建筑毁于战火,文化遗产流失殆尽。
沈阳城的繁荣和辉煌一去不返,沉沦成为了一个普通的小城。
三、焕发新生:改革开放以来的沈阳城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经济得到了迅猛发展,沈阳城也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城市规划的更新改造,使得沈阳城逐渐焕发出新的生机。
城市建设的飞速发展,让沈阳城重新焕发出了昔日的繁华景象。
建筑风格的多样化,城市规划的合理化,使得沈阳城成为了东北地区的现代化大都市。
沈阳城的文化底蕴也得到了重视,历史建筑的修复保护,文化景观的挖掘开发,使得沈阳城成为了历史文化名城。
沈阳城的变迁历史见证了城市的沧桑与辉煌,也展现了城市的复兴与蓬勃。
今天的沈阳城,已经焕发出了新的生机,成为了东北地区的一颗璀璨明珠。
侃侃而谈:老沈阳老照片,盛京往事,一去不返,全是美好回忆

侃侃而谈:老沈阳老照片,盛京往事,一去不返,全是美好回
忆
沈阳别称盛京、奉天,是辽宁省省会、副省级市、沈阳都市圈核心城市,国务院批复确定的中国东北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
截至2018年,全市下辖10个区、2个县、代管1个县级市,总面积1.3万平方公里,常住人口831.6万人,城镇人口673.6万人,城镇化率81%,是东北唯一的特大城市。
沈阳是一个众所周知的文化名城,是满清文化的发祥中心.改革开放以来,沈阳每一年都在变化,近30年更是有了翻天覆地的巨变.今天我们用一组老照片,回忆一下老沈阳,老盛京往事,你还有多少回忆,请在下方留言。
沈阳老北站
老沈阳味精厂
沈阳老有轨电车
原五爱市场初期
原东北制药总厂
沈阳中街旧景
原和平区天津街北口
沈阳原铁西广场
原沈阳高速公路五里河入口
原大西菜行
原沈阳线材总厂
原沈阳桃仙机场
80年代初期东陵公园.
新北站建设初期
原大东区蔬菜批发市场
老中山广场
原沈阳第一喷泉
原沈阳夏宫,2009年 2月20日爆破拆除
原沈重铸造车间.
原五里河体育场,中国足球冲出世界的地方
原沈阳饭店
原沈阳北塔
80年代末期东塔地区鸟瞰
原沈阳北站东天桥
火炬大厦前身——原美术大厦
大东区城墙原址
老辽宁体育馆
原沈阳机床一厂
原南站地区
鹤立鸡群的中兴大厦
原皇寺庙会清帝像入驻前
原回民大厅
原惠工古玩市场
原沈阳故宫
昭陵古松
太原街旧景
中街旧景
原八王寺汽水厂
原沈阳蓄电池厂.
沈阳怪坡发现初期。
一组上世纪70、80、90年代沈阳老铁西区的照片(一)

一组上世纪70、80、90年代沈阳老铁西区的照片(一)从小生在铁西,长在铁西,后来由于下乡、参加工作、结婚成家等原因,早在三十年前就搬离开了这个地区。
而且期间又经过两次搬家、两次东移,等于从这个城市的大西边搬到了大东边,市区直线距离就达20公里。
可我发现,我儿时和青春时期时的同学们,至今有相当一大部分还都居住生活在铁西区。
大家现在都退休了,老伙计们有时想往一起聚聚,往往还要经过路途上的一通折腾才能凑到一起。
对此,让我多少感到有些不便,好在网络还能拉进我们彼此间的距离。
说实话,我对铁西区还是很有感情的,因为这里毕竟保留着我相当多的儿时与年轻时的记忆。
自从二十年前开始接触网络以来,没少将网上看到的一些有关铁西区的老照片,并且做以收藏,其实要说这些老照片也不是很老,都是我们这茬人年轻时上世纪70、80、90年代的一些照片。
因为那个年月还没有数码技术,人们用的还都是价格不菲的胶卷胶片相机,也很少有人会用胶片去记录一些看似平常的街头景物与人物。
所以那时的一些街景市井照片很少见,这些年来,被人们上传到网上的一些老照片也就彰显珍贵了。
也算是应某些老同学的要求,我将陆续把自己收藏的这些铁西区老照片通过博客公布出来。
今天,就将第一部分展示在这里,与各位网友及铁西的老同学们分享:这是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的铁西建设大路卫工街与保工街路北的俯瞰照片。
当时的沈阳拖拉机厂与红旗农具厂还都在。
现在这个地方应该是一个叫做宏伟名都的商业住宅区。
1990年的卫工明渠改造之后的俯瞰照片。
照片的位置疑似六马路、七马路、八马路。
这张卫工明渠的照片距离现在比前两张要近,拍摄于九十年代后期,当时的卫工街西侧的房地产业刚刚兴起。
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的铁西区北二马路工厂区一带,当时的工厂还没有转制,整个工厂区上空还笼罩一片尘埃中。
当年铁西区的工业污染也是很严重的,有人说过去沈阳没有城市污染,那是不对的。
应该说铁西重工业区对整个沈阳市的城市污染要远比现在严重得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沈阳老照片:“市街全图”描述沈阳百年公园[图] 2006-03-28 14:03:56东北新闻网
·多尔衮后人开饭店以皇太极等为菜命名(组图)·沈阳出租车酝酿调价市民反应:涨一元还能接受·沈城出租车两套提价方案亮相的哥担心吓跑乘客·沈阳国企“贪官”拒绝说出诈骗700多万给了谁·上海师奶级名人 56岁沉香姐姐把事情搞大了(图)·沈城出现今春以来最为严重沙尘天气气温降6℃·沈阳一市民用“炸弹”诈超市被判有期徒刑一年·辽宁去年气象灾害造成69人死亡经济损失百亿元
“万泉河畔引清流,白舫兰舆作
冶游。
六月莲花三月柳,醉人风月似
杭州。
”这是清末被誉为“辽东三才
子”之一的刘春烺的诗句,吟颂的是
“沈阳八景”之一的“万泉垂钓”。
鲜为人知的是,今年是诗中描绘的万
泉公园建成的第100周年,而100年
前的万泉公园,是沈阳历史上的第一
座向游人开放的公共园林。
万泉公园建于1906年,奉天公
园则建于1907年。
这是沈阳出现的
供市民游览的最早的两个公园。
一张出版于1927年的“市街全图”,对奉天公园做了清晰的描述。
诗样语言记载繁华景象
据著名收藏家詹洪阁介绍,1906年,由士绅沈氏出资,在小河沿一带疏通河道,平整道路,种植花木,修筑水亭、茶榭和酒肆,沈阳第一座公园正式建成并开放。
万泉公园建成的第二年,所有权便转给了天水氏,天水氏很快转给赵氏,而赵氏则于1913年又将产权转给了东三省官银号。
在此期间,公园内逐年整修园路,更新游船,设置长椅,还辟建小花园培育奇花异草,饲养观赏鱼类。
“万泉莲舟”逐渐成为沈阳的著名景观,据《沈阳县志》记载:“每当炎官施令之际,火伞高张,凉台乍起,友人云集,商贩鹜趋。
香尘与龙鹢齐飞,人面共芙蕖一色。
昔日丘壑游钓之乡,遂一变而为罗绮管弦之薮。
虽秦淮胭脂水,西湖销金锅,殆无以过之。
”
解放初只剩下一只黑熊
万泉公园的正式命名是在1932年,之前于1918年曾命名也园。
收藏家李大庆藏有一张摄于上个世纪20年代的老照片,拍摄的是万泉公园的正门。
所谓正门其实是由木材打造而成,显得有些简单和单薄,上书三个大字:万泉园。
从画面上看,虽然公园里的树木不算高大,但还算郁郁葱葱。
万泉公园
1946年以后,国民党占据沈阳的那段时间,万泉公园遭到很大破坏,园内树木被砍伐,设施被毁坏,曾经在公园里饲养的大量观赏动物也几乎死亡殆尽。
据有关资料记载,到沈阳解放时,只剩下一只黑熊,而且已经战立不稳,濒临死亡。
徐世昌为奉天公园写对联
沈阳的园林绿化建设始于明代,当时已经出现私人宅院,清代又出现了以出售花卉为主的私人花园。
东陵和北陵的建设,使沈阳的园林建设更有规模,但是,供普通老百姓游玩的公共园林建设,却始于万泉公园和奉天公园。
奉天公园
奉天公园建于1907年,由东三省总督徐世昌创办,徐世昌特意手书对联:地居欧亚之冲,问当代名家几人;经过亭外山川,如绘考沿疆形胜。
最初的公园,游人是免费进入的。
在一张清末的奉天公园的图片上,能够清晰看到,
奉天公园大门两侧各有四个大字,右侧写的是“奉天公园”,左侧则写的是“随便游览”。
不过,记者观看到的公园的照片上,游人却都不是很多,看来市民当时对公园这个新生事物的认识还不够,而那时候生存艰难,大概也削减了人们观赏的兴趣。
“市街全图”中的形象描述
在收藏家詹洪阁家中,记者见到一张出版于1927年的奉天省城市街全图,地图上特意把奉天公园标出,并在地图一角撰文加以介绍。
这是如今我们能够见到的对奉天公园十分珍贵的记录。
文中写道:“在小西门外,面积3547方丈,东西长方形,四周围以短墙,在四个入口开建小亭一座。
春夏之交,红衫短袖,联手摩肩,络绎不绝。
雪亭在东,上覆芦草;西为鹿园,呦呦有声;南有小池,蓄鱼数百,池上有亭,曰澄心,可供游客小憩;其北翼然峙立据一园之胜者,揽辔亭也。
”
北陵公园
北陵松林
老照片里的“中山公园”
沈阳另有一些较早的公园,则为日本人所建,其中最典型的就是中山公园,当时名叫千代田公园。
日俄战争后,日本攫取了南满铁路经管权,改“铁道用地”为“奉天满铁附属地”。
1919年,日本人在附属地内规划了一个东西长530米,南北宽385米,面积20多万平方米的公园预定地,先建苗圃,1924年制定了公园建设规划,分为游览、运动、安静、儿童游乐和动物等区,到1926年建成。
中山公园当时称“千代田公园”
1931年,“九·一八”事变发生后,“千代田公园”限制中国人入园。
李大庆收藏的一些照片上,清晰记载下了这段历史。
照片上在公园里游览的都是日本人,他们携家带口在中国土地上的公园里游逛,而中国人却不得入内,这对我们来说是一段屈辱的历史。
记者庞铁明
(本组照片均由王林翻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