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3《古诗三首》教案设计

合集下载

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三课《古诗三首》教案

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三课《古诗三首》教案

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三课《古诗三首》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能读诵《江雪》、《登鹳雀楼》、《春晓》三首古诗,并理解其内涵,感受诗歌的神韵。

懂得运用比喻和比拟手法,描绘出作者所描写的景物和情感。

能说出自己对古诗的感受和理解。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及感悟能力,提高批判思维水平和语文素养。

3.情感目标:通过阅读古诗,感受古诗的意境,感悟人生哲理,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精神和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1.能正确朗读《江雪》、《登鹳雀楼》、《春晓》三首古诗,并理解其内涵。

2.理解古诗的表达情感的手法。

三、教学难点:1.对古诗进行感悟的能力。

2.对古诗中比喻和比拟手法的理解。

四、教学方法:1.读团课听读朗诵法;2.情感教育法;3.启发式教学法;4.体验教学法。

五、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播放《江雪》视频,展示江南冬雪,白茫茫的景色,引发学生的瞩目和思考,问学生:“冬天你见过什么奇景吗?你想用什么词来描绘呢?”然后引入“古诗三首”。

2.学习新知(1)了解古诗《江雪》要求学生听录音,跟读,练习发音。

进而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内涵与情感表达,并通过答题、提问、讨论等方式进一步理解比喻和比拟。

(2)欣赏古诗《登鹳雀楼》了解诗歌的结构和比喻的表达方式,学会欣赏古诗,并理解其中的情感和意蕴。

(3)感悟古诗《春晓》该部古诗渲染了阳光明媚,万物复苏的春天景象,启发学生探究春天的特点,领会春天的美好。

3.巩固练习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用比喻和比拟表达自己的情感体验,再写一首以“春天”为主题的诗歌,并上传自己作品,分享给同学。

4.课堂总结通过课堂总结,进行教师点评,评估学生学习情况并做出指导和建议。

概括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和方法。

同时,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培养对古诗的兴趣读。

六、板书设计:“古诗三首”《江雪》《登鹳雀楼》《春晓》七、教学资料:视频:《江雪》文本:《江雪》、《登鹳雀楼》、《春晓》八、教学时长:本节课计时1个小时。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古诗三首》优质教案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古诗三首》优质教案

3 古诗三首【核心素养目标】文化自信:感受古诗的韵味,体会祖国语言文字的韵律美、意境美,从而提高文化自信。

语言运用:学习古诗的基本的方法,有借助注释、借助插图等。

思维能力:借助注释和插图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画面,说出诗中描绘的景象。

审美创造:边读边想象画面,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和意境。

【课前解析】关注传统民俗:《寒食》是唐代诗人韩翊的一首七言绝句。

诗的前两句写的是白昼风光,描写了整个长安柳絮飞舞、落红无数的迷人春景和皇宫园林中的风光;后两句则是写夜晚景象,生动地画出了一幅夜晚走马传烛图,使人如见蜡烛之光,如闻轻烬之味。

全诗用白描手法写实,刻画皇室的气派,充溢着对皇都春色的陶醉和对盛世泰平的歌咏。

从当时皇帝到一般朝士,都偏爱该诗,历来评价也很高。

《迢迢牵牛星》是产生于汉代的一首文人五言诗,是《古诗十九首》之一。

此诗借神话传说中牛郎、织女被银河阻隔而不得会面的悲剧,抒发了女子离别相思之情,写出了人间夫妻不得团聚的悲哀。

字里行间,蕴藏着一定的不满和反抗意识。

诗人抓住银河、机杼这些和牛郎织女神话相关的物象,借写织女有情思亲、无心织布、隔河落泪、对水兴叹的心态,来比喻人间的离妇对辞亲去远的丈夫的相思之情。

全诗想象丰富,感情缠绵,用语婉丽,境界奇特,是相思怀远诗中的新格高调。

《十五夜望月》是诗人在中秋佳节与朋友相聚时所作。

出处:唐代诗人王建创作的《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

这是一首中秋之夜望月思远的七言绝句。

在民俗中,中秋节的形成历史悠久。

诗人望月兴叹,但写法与其他中秋咏月诗完全不同,很有创造性,甚至更耐人回味。

关注作者:韩翃,字君平,南阳(今河南沁阳县附近)人。

宝十三年(754) 进士。

先为淄青节度使侯希逸的幕僚,后又在汴宋节度使田神玉和汴州刺史李思臣、李勉幕中任职。

最后内迁为驾部郎中、中书舍人。

他是“大历十才子"之一。

写了大量的送行赠别诗歌,也有个别富有现实主义的诗作,语言精工,意味深长。

有《韩君平集》。

3古诗三首《十五夜望月》(教案)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1

3古诗三首《十五夜望月》(教案)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1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十五夜望月》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感知古诗大意,想象诗歌描写的画面,了解古诗借景抒情,含蓄委婉的表达方法,领悟诗人望月思亲的情感。

3.了解诗中的传统节日和习俗,感受诗中的文化内涵,激发课外阅读兴趣。

【教学重点】感知古诗大意,想象诗歌描写的画面,了解古诗借景抒情,含蓄委婉的表达方法,领悟诗人望月思亲的情感。

【教学难点】了解诗中的传统节日和习俗,感受诗中的文化内涵,激发课外阅读兴趣,积累中华经典诗文。

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解读诗题同学们,五千年中华,三千年诗韵。

千百年来,诗歌和节日相伴相生,相得益彰。

你知道哪些跟节日相关的诗句吗?出示清明节、春节、七夕节、寒食节、重阳节等与节日有关的诗句。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古诗也和节日有关,题目是《十五夜望月》。

(板书课题)(一)解诗题十五夜是指是农历八月十五,也就是我国传统节日中秋节。

说到中秋节,它有着悠久的历史,你能谈谈对中秋节的认识和了解吗?教师小结:无论是神话故事,还是各种习俗,都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和向往。

本首诗在《全唐诗》中名为《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你从题目中又能明白什么呢?这首诗是诗人写给朋友杜郎中的,这是一首中秋夜望月怀人的七言绝句。

(二)识作者王建,唐代诗人,出身寒微。

大历十年进士。

曾作过县尉、县丞、司马一类的小官,又从军到过边塞,晚年退居今陕西省西安市。

王建一生沉沦下僚,生活贫困,因而有机会接触社会现实,了解人民疾苦,写出了大量优秀的乐府诗。

他的乐府诗和张籍齐名,世称“张王乐府”。

王建还以《宫词》写得好而知名。

通过资料我们可以看出诗人王建虽一生贫困潦倒,但是诗词成就很高。

这首《十五夜望月》又同其他的中秋咏月诗完全不同,这首诗更有创造性,更耐人寻味。

下面我们我们就走进这首诗。

二、初读古诗,读懂诗意引导学生把古诗读正确、读流利、读出节奏。

注意“四三节奏”,读出韵味。

引导学生找出韵脚——“鸦、花、家”,读出古诗的味道。

新统编版教材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三首《石灰吟》优质课教案设计

新统编版教材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三首《石灰吟》优质课教案设计
千锤万凿出深山(千和万红色强调锤和击红色强调)
(1)从这千和万你能感受到什么?锤:敲打。击:撞击。千、万:指撞击的次数多,虚指,不是实指一千一万,是夸张的手法。
(2)这一次又一次的锤子和凿子可是重重地砸在、狠狠地敲在石灰石的身上的啊,疼吗?——疼 再读。
过渡:石灰石所受的磨难仅仅是千锤万击吗?(引出烈火焚烧)
六、入境诵读
这一天,北京乌云压城,闷雷滚动。城中的老百姓扶老携幼,来为于谦送行。(指名读书最好的一生读)刑场上,于谦又想到了他年轻时的那首石灰吟,于是轻轻吟道——
“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此刻,于谦很坦然。他已经无愧于自己,无愧于百姓,无愧于国家,无愧于天地,死亦何惧?他再一次大声地吟诵着——(指名一个大组读)
3了解作者
4、理解“吟”。(“吟”是诗歌的一种形式)就像我们以前学过的《游子吟》。
知识讲解
(难点突破)
二、初读古诗,读出节奏
1、自由朗读古诗。
2、指导读出节奏。
三、再读古诗,整体感知诗意。
1、你能懂这首诗的意思吗?
2、指名回答。
四、感知石灰品质。
1、让我们一起看一看石灰这不同寻常的经历吧。(图片出示石灰的制作过程。)(师作讲解加深学生对古诗的理解)
2、出示古诗。(《白杨吟》教师创作,千辛万苦立荒原,狂风暴雨若等闲。飞沙走石全不怕,要留正直在人间。)
3、孩子们,让我们也试着写一写这样的诗吧。
听到于谦的吟诵,全城的老百姓也大声吟诵着——(指名两个大组读)
于谦走了,全城的老百姓铿锵有力地吟诵着为他送行——(齐读)
清白是于谦之志,也是我们的立人之本。这一刻,让我们默默地把诗中的一字一句都铭记在自己的心中。(背诵)
课堂练习
(难点巩固)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3课 《古诗三首》 精美教案(统编版)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3课 《古诗三首》  精美教案(统编版)

3古诗三首▶教学目标1.会写“宫、侯”等8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学会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画面等方法,感知古诗大意,用自己的话讲述诗句的意思。

4.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学习诗人所运用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1.学会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画面等方法,品味诗句,感知古诗大意。

2.指导背诵,积累古诗。

▶教学难点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学习诗人所运用的表达方法。

▶教学策略1.字词教学在字音教学上,要注意本课的多音字:“纤”读“xiān”;“脉”读“mò”。

在字词教学中,引导学生理解词语的意思时,先放手让学生借助课文中的注释,联系上下文进行自学,说说词语的大概意思,然后要求学生把初步理解的词语放进诗句中去,试着讲讲诗句的意思。

教师在这个过程中适当点拨即可。

2.阅读理解本课的三首古诗分别写了三个不同的节日,描写了不同的风俗习惯。

学习古诗时,可以引导学生借助注释、联系古代文化常识、结合课文插图等理解诗句的意思。

同时引导学生展开想象,以丰富学生对古诗中美好感情的感悟。

▶教学准备1.预习提纲:完成《状元大课堂·好学案》对应课文预习作业。

2.准备资料:多媒体课件、字词卡片。

▶教学课时3课时第1课时《寒食》▶课时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2.边读边看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古诗所描绘的景象和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板块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1.同学们,你们能列举一下中国的传统节日有哪些吗?(指名学生答)那么,你们知道清明节的前一天是什么节日吗?(寒食节)寒食节在我国很早就有了,许多诗人都曾写过关于寒食节的诗歌,今天我就向大家介绍一首——韩翃的《寒食》。

(板书:寒食)2.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教师谈话导入,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有利于学生了解寒食节的具体时间,为理解诗句打下良好基础。

板块二理解诗题,走近作者1.交流资料,了解寒食节。

(部编版)统编六年级下册语文第3课《古诗三首》精品教案

(部编版)统编六年级下册语文第3课《古诗三首》精品教案

〔部编版〕统编六年级下册语文第3课《古诗三首》教案一、新课导入1.师述:古诗是我们中华民族灿烂文化宝库中的瑰宝,在我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今天我们就来欣赏其中以描绘美景为主题的三首古诗,看看古人是怎样通过诗歌的形式把观察到的事物写清楚的。

请欣赏:2.〔PPT出示:春天和初夏美景的图片。

〕2.板书课题:1 古诗三首3.〔回忆学法并板书:古诗学法:解题目------知作者-------释词句------懂诗意------品诗味。

〕二、目的引领知识与才能1.会认“鸳、鸯、惠、崇、豚、减”6个生字,会写“融、燕、鸳、鸯、惠、崇、芦、芽、梅、溪、泛、减”12个生字。

2.结合诗句的意思,想象画面,说说三首诗写了怎样的景象。

3.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过程与方法根据注释理解诗意,结合诗意,想象画面,体会作者心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习古诗的兴趣,感受作者的心情,体会祖国语言文字的韵律美,意境美。

学习重点:结合诗句的意思,想象画面,理解古诗的意思。

学习难点:在比拟欣赏中体会古诗中饱含的“情”。

学法指导:〔供老师参考〕初读诗歌,模拟老师的范读,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初步感知诗歌的内容。

再读诗歌,边读边想象画面,说一说前两首诗分别写了春天的哪些景物,后一首诗又写了初夏的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结合自己的认识体会诗人的感情。

最后,在理解的根底上,熟读成诵。

三、字词运用〔PPT出示〕1.自由读诗,读准字音,把诗读通顺。

融〔róng〕燕〔yàn〕鸳〔yuān〕鸯〔yāng〕惠〔huì〕崇〔chóng〕芦〔lú〕芽〔yá〕梅〔méi〕溪〔xī〕泛〔fàn〕减〔jiǎn〕迟日燕子鸳鸯惠崇晚景蒌蒿〔lóu hāo〕河豚〔tún〕泛尽绿阴黄鹂2.检查字音,交流重点字词的理解。

迟日:春季太阳落山渐晚,所以说“迟日”。

泥融:这里指泥土湿软。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三课《古诗三首》教案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三课《古诗三首》教案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三课《古诗三首》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学习并掌握古诗中的生字新词,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和文学素养。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想象力,通过朗读、背诵古诗,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情感表达能力。

引导学生理解古诗中的哲理思想,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和道德情操。

通过古诗的学习,让学生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和启迪。

1. 知识与技能:a. 使学生掌握课文中的三首古诗《登高》、《春夜喜雨》、《望庐山瀑布》的基本内容和主题思想,理解古诗中的意象、语言和表现手法。

b. 引导学生了解古诗的艺术特点,包括韵律、对仗、意境等方面的知识。

c. 帮助学生掌握一些常见的文言文词汇和句式,提高阅读古文的能力。

a. 通过朗读、背诵等语言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语感。

b. 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学会分析诗歌的意境、情感和语言特色。

c. 引导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古诗的创作或仿写,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2. 过程与方法:简要介绍今天所要学习的三首古诗的作者和创作背景,为学生理解诗歌内容做好铺垫。

让学生跟随录音或教师示范朗读古诗,注意语音、语调、节奏的把握。

通过提问、讨论的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中的关键词汇及其含义。

结合诗歌的背景和作者生平,对每首古诗进行逐句解析,帮助学生理解诗歌内容。

分析三首古诗的艺术特点,如表现手法、修辞手法等,引导学生欣赏诗歌的美。

通过讨论、分享,引导学生体会古诗中表达的情感和哲理,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结合现实生活中的例子,引导学生理解古诗的现实意义,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鼓励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创作与古诗主题相关的小诗或短文,以巩固所学内容。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引导学生感受古诗文化的博大精深,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尊重之情。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理解古诗的深层含义,体验诗人的情感世界,从而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

通过三首古诗的学习,让学生感受到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对生活积极乐观的态度以及对友情、亲情的珍视。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3.古诗三首(教案及反思))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3.古诗三首(教案及反思))

3.古诗三首[教学目标]1.会写7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3.理解诗意,了解五言律诗的节奏及其韵味,并掌握《迢迢牵牛星》中叠音词的运用及其表达效果;了解并掌握《十五夜望月》和《寒食》所描绘的景象与所传达的思想感情。

4.通过学习,感受古人对不同节日所寄予的情怀,感受传统习俗所蕴含的无穷魅力。

[教学重难点]掌握叠音词的运用及其表达效果;学习古诗表达的情感。

[教学课时]3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1.同学们,你们能列举一下中国的传统节日吗?(学生回答)你们知道寒食节吗?寒食节很早就有了,许多诗人都曾写过关于寒食节的诗歌,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韩翊的《寒食》。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2.解诗题,知作者。

(课件出示介绍,寒食通常在冬至后的第105天,过去在节日期间不能生火做饭。

)二、初读诗文,词清句通1.自由诵读,扫清字词障碍。

2.结合注解,疏通诗意。

3.圈注勾画,标注疑点。

4.朗读抽查后,教师范读。

5.讲解诗文。

(1)课件出示:(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春城”,指春天的京城。

“御柳”,指皇城里的柳树。

句意:春天的京城到处柳絮飞舞,杨花飘散,寒食节时皇城里的杨柳被春风吹弯了腰。

(2)课件出示:(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汉宫”,这里用汉朝皇宫来借指唐朝皇宫。

“传蜡烛”指宫中传赐新火。

“五侯”这里泛指权贵豪门。

句意:日落天黑,皇宫里传送着朝廷赏赐的蜡烛,蜡烛燃起的轻烟随着传送的队伍飘散进了权贵豪门的家。

三、品句赏诗1.指名朗读第一、二句,想一想:(1)起句写了什么?你有怎样的感受?“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起句诗人立足高远,视野宽阔,全城景物,尽在眼中。

写出了整个京城柳絮飞舞,落红无数的迷人春景。

(2)“无处”能换成“处处”吗?“飞”字写出了怎样的感觉?不能。

“无处不飞花”写出了春意浓郁,笼罩全城的景象。

诗人不说“处处飞花”,而是用了双重否定的句式,既避免了一般性的概括,又极大加强了肯定的语气,有效地烘托出全城皆已沉浸在浓郁春意之中的盛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古诗三首教案设计设计说明本课的三首古诗都是有关描写传统节日的。

《寒食》一诗借禁火的习俗讽刺宦官得宠;《迢迢牵牛星》一诗借民间故事抒发了内心痛苦忧伤的心情;《十五夜望月》一诗借望月抒发游子的思亲之情。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作品的情感。

”依据课标理念,依据三首古诗的内容特点,本课教学以一首古诗为例,引导学生亲身经历“联系故事理解古诗―→抓住关键词语想象画面―→体会古诗表达的情感”这样的学习过程,由扶到放,引导学生迁移运用这种学习方法,自主学习其他两首古诗。

有扶有放,有利于学生掌握学习方法,提高感悟能力,促进思维发展。

教学中,根据古诗教学的特点,注重“读”的学习方式运用,将品析与朗读紧密结合,以读促讲,以读加深感悟。

课前准备教师准备:制作课件,了解涉及的传统节日及相关的来历、故事、典故等资料。

学生准备:搜集含有传统习俗的词语。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交流谈话,导入新课1.导入:同学们,你们知道我国有哪些传统节日吗?节日里又有哪些习俗呢?和大家分享一下吧。

2.过渡:中国的传统节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是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

从远古先民时期发展而来的中华传统节日清晰地记录着中华民族丰富而多彩的社会生活文化内容。

这些传统节日的习俗,是丰富文化的一种体现,也使传统节日有了更大的魅力。

3.出示三首古诗的题目《寒食》《迢迢牵牛星》《十五夜望月》,齐读诗的题目。

设计意图:由畅谈中国的传统节日来开课,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唤醒学生对传统节日的兴趣,了解学生对传统节日的掌握情况。

二、初读古诗,学习生字1.学生自由读古诗,读准字音,读好节奏。

2.同桌互相读古诗,检查古诗中的字音读得是否正确。

3.检测生字的读音。

课件出示易读错的字,指名读。

侯(hóu)章(zhāng)泣(qì)盈(yínɡ)脉(在本课读mò)栖(在本课读qī)鸦(yā)4.指名读古诗,纠正字音,读好节奏。

5.多种形式朗读,把古诗读正确、读流利。

(男女生合作读,小组读,齐读。

)设计意图:把古诗读得正确流利是理解古诗的前提。

在此环节中,对字音、节奏加以强调,同时注重多种形式的朗读,从而把古诗读正确、读流利。

三、自主探究,了解大意1.理解诗意,你有哪些好方法?(借助注释,利用工具书,联系上下句进行猜想……)2.借助注释,独立理解诗意,对于不懂的字词、句子,圈画出来,准备在小组里进行交流。

3.在小组里交流对诗意的理解。

4.全班汇报,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每首诗的意思。

(1)了解“春城”“汉宫”“五侯家”分别是三处地点。

《寒食》大意:暮春的长安城里漫天飞舞着柳絮,寒食节东风吹斜了宫中的柳树。

日落天黑,皇宫里传赐的新火升起的轻烟,飘进了王侯贵族之家。

(2)理解“迢迢”“皎皎”“纤纤”“札札”“盈盈”“脉脉”这几个叠词的意思。

《迢迢牵牛星》大意:那遥远而亮洁的牵牛星,那皎洁而遥远的织女星。

织女正摆动柔长洁白的双手,织布机札札地响个不停。

因为相思而整天也织不出什么花纹,她哭泣的泪水零落如雨。

只隔了道清澈的银河,他俩距离也没有多远。

相隔在清澈的银河两边,含情脉脉相视无言地痴痴凝望。

(3)理解“中庭”“地白”的意思。

《十五夜望月》大意:月光照射在庭院地上,好像铺了一层霜雪,循声望去,树冠间影影绰绰宿有几只乌鸦。

由于夜深,秋露打湿了庭中桂花。

今天晚上人们都在仰望皎洁的月亮,却不知道秋天的思念之情落在了谁家。

5.小结:同学们能够灵活运用理解诗意的方法,恰当联系自己的知识积累,初步了解了古诗的大意,真是会学习的孩子。

设计意图:六年级学生对于理解诗意有一定的方法,鼓励学生运用合适的方法自主理解诗意,在小组交流中、全班交流中解决心中的疑问,从而了解古诗大意。

四、指导书写,布置作业1.独立观察田字格里的生字,想一想生字在书写时需要注意些什么。

2.学生汇报,教师加强指导。

预设:(1)注意形近字“侯”与“候”的区别。

(2)强调易错字。

盈:上边不是“乃”,不要忘写里边的“”。

栖:右边是“西”,不是“酉”。

3.重点示范“盈”“脉”的写法。

4.学生练习书写生字,投影展示学生书写情况。

5.学生练习抄写古诗,整体感受书写之美。

6.布置作业:熟读古诗,查找古诗中的传统习俗及相关的典故。

设计意图:指导学生把生字写正确、写美观,由生字书写过渡到古诗书写,提高书写能力。

布置查找资料的作业,为深入理解古诗打基础。

第二课时一、诵读古诗,导入新课1.指名诵读古诗,复习古诗。

2.还记得这三首古诗分别写了中国的哪个传统节日吗?(寒食节、七夕节、中秋节。

)3.过渡:本节课中,我们继续走进古诗世界,去探究诗中典故,想象诗中画,体会诗中情。

相信,从这几方面去学习,你一定会对古诗有一个更加深刻的理解。

设计意图:复习古诗,了解对古诗掌握的情况。

交代本节课的学习目标,使学生能够带着一定的目标去学习,从而使学习更有效、更有意义。

二、初赏古诗,引领方法1.自由读《迢迢牵牛星》这首古诗,说一说这首诗与哪个民间故事有关。

你愿意结合查找的资料与大家交流吗?(这首诗与牛郎织女的民间故事有关。

诗人借传说中牛郎、织女被银河阻隔而不得相见的故事,抒发内心的情感。

)2.一首诗就是一幅画,默读古诗,你的眼前仿佛看到了哪些画面?圈一圈最触动你内心的词语,谈谈自己的感受。

3.体会分离之痛苦。

(1)课件出示:“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①读这两句,你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仿佛看到了天空中明亮的牵牛星、织女星,它们相隔很远。

)②抓住关键词语谈一谈自己的感受。

(“迢迢”写出星星距离的遥远,“皎皎”写出了星星的皎洁明亮。

牵牛星和织女星隔着银河,相爱之人却只能隔河相望,让人悲伤。

)(2)课件出示:“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①读着诗句,你看到的河水是什么样子的?(“盈盈”写出了河水清澈的样子。

这是一条又清又浅的河。

)②结合牛郎织女的故事想一想:为什么这河水又清又浅,却不能见面呢?(河水又清又浅,应该可以涉水而过,但是他们却不能见面,是因为有像王母娘娘这样的势力的阻隔。

尽管银河又清又浅,牛郎织女却只能含情脉脉地隔河相望,难诉衷肠。

)(3)指导朗读。

(指名读,配乐齐读。

)4.体会思念之痛苦。

(1)课件出示:“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①一边读一边想象画面,你从哪些词句中体会到了织女的心情?预设:“札札”是织机发出的响声,体现织女织布的忙碌。

“弄”是“玩、戏”的意思,织女虽然伸出素手,但无心织布,只是抚弄着机杼。

“泣涕零如雨”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织女思念牛郎的悲切之情。

②织女终日以泪洗面,为何还要去织布呢?(织女借织布排遣思念的愁苦,但却因思念远方的人而无心织布,表现了织女愁苦至极的心情。

)(2)指导朗读。

边读边想象画面,体会织女的思念之苦。

(指名读,齐读。

)5.配乐创设情境,教师引读古诗。

师:遥望星空,那两颗明亮的星星不禁引发我们的遐想——(课件出示,生齐读“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师:织女看似忙碌,却无心织布。

听,那传来的叹息声;看,那令人心痛的泪滴——(课件出示,生齐读“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师:清清的河水呀,虽然你又清又浅,但有情人却只能相隔两岸——(课件出示,生齐读“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6.总结方法。

(1)回顾刚才的学习过程,我们是怎样来学习这首古诗的呢?(2)教师小结,出示方法归纳:①了解传统节日的来历,联系故事理解古诗。

②抓住关键词语想象诗中的画面。

③体会古诗所表达的情感。

设计意图:选择较难体会的《迢迢牵牛星》这首古诗做范例,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亲身经历学习古诗的过程,掌握学习古诗的方法,注重方法的总结和归纳,从而为自学做好铺垫。

三、自主品析,运用方法(一)自主理解,合作探究。

1.过渡:请同学们运用刚才习得的方法,自主品析感悟《寒食》《十五夜望月》。

2.小组合作,运用刚才习得的方法品析古诗。

以学生汇报学习成果为主,不要变成零碎的提问。

(二)小组汇报,相机指导。

1.汇报《寒食》的学习成果。

(1)联系故事理解古诗。

①请学生汇报寒食节的来历,相机播放动画介绍。

(寒食节是我国古代一个传统的节日,通常在冬至后的第105天,过去在节日期间不能生火做饭,相传是春秋时期晋文公为了纪念介子推而定的节日。

)②《寒食》中体现了哪种传统习俗?(禁火)(2)抓住关键词语想象诗中画面。

①在诗中你看到了怎样的画面?(由“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想象到了柳絮飞舞、鲜花盛开、杨柳随风摆动的美丽画面。

)②指导朗读。

(3)体会古诗所表达的情感。

①介绍背景。

(《寒食》是一首讽刺诗,这首诗善于选取典型的题材,引用贴切的典故对宦官得宠专权的腐败现象进行讽刺。

“汉宫”是借古讽今,实指唐朝的皇宫。

“五侯”一般指东汉时,同日封侯的五个宦官。

这里借汉喻唐,暗指中唐以来受皇帝宠幸、专权跋扈的宦官。

)②体会诗中的讽刺意味。

(寒食禁火,是我国沿袭已久的习俗,但权贵大臣们却可以得到宫中传赐的新火。

诗人对这种腐败的政治现象做出委婉的讽刺。

)(4)整体朗读古诗。

2.汇报《十五夜望月》的学习成果。

过渡:“诵明月之词,歌窈窕之章。

”这是历代文人墨客的雅事,在《十五夜望月》中你又有哪些收获呢?(1)赏析“望”之画面美。

①体会“白”的妙处。

预设:师:八月十五的夜晚,诗人望月,望到了哪些景象呢?哪些词语的使用很巧妙?生1:“地白”二字,给人以月光如水、澄澈透明、清冷之感。

生2:使人不由联想到李白《静夜思》中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②体会“栖”的妙处。

正常的语序应该是“鸦栖树”,但为了押韵,诗人调整了语序。

“树栖鸦”让你想象到了怎样的画面呢?(我们仿佛听到乌鸦一开始被明亮的月色惊动,扑棱棱地展翅欲飞,声音喧闹,声音逐渐低落下来,最后终于没有声音。

既从侧面写了月色之皎洁明亮,又烘托了月夜的寂静。

)有很多古诗中都描写了这样的意境,鸦鹊在月光树荫中由惊惶喧闹到安定入睡——课件出示“月皎惊乌栖不定”。

静中有动、动静结合的山涧——课件出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③体会“湿”的妙用。

你眼前浮现了怎样的画面?(夜已深,露水重,庭院中的桂花湿润了。

突出桂花在露水中已浸润之久,也表明露水轻盈无迹。

)④小结:诗人望月,望出月光如水,望出冷露无声,望出桂香飘逸。

画面有声有色有味,清美静谧,清雅隽永。

(2)体会“望”之情深。

过渡:月出东山,诗人在望;乌鸦入睡,诗人在望;桂花湿润,诗人仍在望。

从这个“望”中,你能读出什么情感?①“秋思”指的是什么?(秋天的情思,在这里指游子的思亲之情。

)②拓展相关《秋思》的诗句。

课件出示: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