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媒介即信息”的解读

合集下载

麦克卢汉的媒介即是讯息理论

麦克卢汉的媒介即是讯息理论

麦克卢汉的媒介即讯息理论0903广告学吴佳蕾学号:220904025 马歇尔•麦克卢汉是西方传播学巨匠,他1964年的著作《理解媒介》震惊了西方乃至世界,这位加拿大学者称为了传播学史上的最重要的先知和圣人。

他在书中强调“媒介即是信息”,提出“媒介是人的延伸”,他用独特的见解区分了“冷媒介和热媒介”。

所谓媒介即是讯息只不过是说,任何媒介(即人的任何延伸)对个人和社会产生的影响,都是由新尺度引起的,我们的任何一种延伸(或曰任何一种新的技术),都要在我们的事务中引进一种新的尺度。

这一概念在当时社会坏境下无疑是非常新奇的,实际上当麦克卢汉提出这些问题时,人们觉得他所著的不像学术论文,更像科幻小说……麦克卢汉认为媒介作为一种形式出现后,它不是静态的、空洞的、消极的,而是通过对信息。

知识。

内容的反作用进而对整个社会的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它甚至决定着社会的发展及社会形态的变化。

因此,对于一个社会而言,媒介这种形式本身要比它所传达的信息更加重要。

在当代社会,媒介已经如同长在人们身上的血肉一样不可分割。

网络、电视、电影、手机、电话、音乐、报纸、周刊、消费品等等充斥着我们的生活,媒介大片覆盖了我们的生活,速度之快,影响力之大,覆盖面之广,它和政治、经济、生活密不可分,息息相关。

在这样的一个生存环境中,不正是一一验证了麦克卢汉的语言吗?当一个人陷在媒介纠葛中无法自拔的时候,人们疑惑,恐惧着自己的不能掌控。

光纤、数字化、无线电……将我们带入了一个个虚拟的时空,真实已不再受到限制,虚拟社会的生存游戏将记录下每一个人的存在。

大众媒介的普及无疑的一个现象就是大大的缩小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于是人类在更大的范围内重新部落化,整个世界变成了一个新的“地球村”。

媒介成为了社会发展和社会意识形态变化的决定性因素。

麦克卢汉的这一预言符合了整个世界的发展趋势。

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强调了媒介技术的社会作用,但也不可避免的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

麦克卢汉毕竟不是一位辩证唯物论着,他没有看到人的能动性的作用,人这一生物在自然界中扮演的重要角色是无法磨灭的。

麦克卢汉“媒介即信息”:媒介到底传递了什么讯息

麦克卢汉“媒介即信息”:媒介到底传递了什么讯息

媒介到底传递了什么讯息?读麦克卢汉《媒介即讯息》一文有感l964年,加拿大传播学者麦克卢汉出版了《理解媒介:人体的延伸》(以下简称《理解媒介》)一书,其中最富影响力章是《媒介即讯息》。

麦克卢汉的这一论断在引起学界强烈兴趣的同时,也受到了西方主流传播学界和文化学派的批判。

当世界进入2O世纪后半期,随着互联网的日益成熟以及数字化生存的日益可能,人们再次把目光投向麦克卢汉,力图从麦克卢汉痴人说梦般的表达中寻找能解释这个时代媒介影响力的答案。

和着这股热潮,我翻开麦克卢汉的《媒介即讯息》一文,力图从字里行间来感受大师给予我们的启示。

传播学研究应关注什么在西方传播学界一贯推崇的内容和效果研究声中,麦克卢汉独辟蹊径,选择了媒介本身,甚至是媒介的技术特征作为研究对象,并且表达了对以往研究路径的批判,引起了强烈反响。

被西方视为传播学的先驱之一的哈罗德·拉斯韦尔在《社会传播的结构与功能》中,以其著名的5W传播模式,对社会传播的过程、结构及其功能做了一个较为全面的论述,并清晰地阐释了大众传播三功能说,传播学研究的五大基本内容:“控制分析”、“内容分析”、“媒介分析”、受众分析”以及“效果分析”。

麦克卢汉认为媒介研究的最新方法也不光是考虑“内容”,而且“还考虑媒介及其赖以运转的文化母体”,并认为“过去人们对媒介的心理和社会后果意识不到”,因此,在《媒介即讯息》一文中,麦克卢汉开篇宗义:“我们这样的文化,长期习惯于将一切事物分裂和切割,以此作为控制事务的手段。

如果有人提醒我们说,在事务运转的实际过程中,媒介即是讯息,我们难免感到有些吃惊。

”传统的传播学研究认为媒介不过是信息传送的介质,至多能与传播的其他几个要素相提并论。

麦克卢汉的目光却没有停留在传播学的内部,并未仅仅将媒介视为传播学的五个要素之一,他的视野转向了媒介的属性特征——媒介,作为工具,一种能够大规模复制并传送讯息的装置,因此也就转向了考察生产工具对整个人类文明史的贡献。

媒介即信息的名词解释

媒介即信息的名词解释

媒介即信息的名词解释
“媒介即信息”是加拿大学者麦克卢汉的一个著名论断,意指媒介本身才是真正有意义的讯息。

人类只有在拥有了某种媒介之后才有可能从事与之相适应的传播和其他社会活动。

媒介极大地改变了人类生活的面貌,可以说麦克卢汉的这一论断是从媒介技术与社会发展的关系上,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

因此,从漫长的人类社会发展过程来看,真正有意义的、有价值的“信息”,不是各个时代的传播内容,而是这个时代使用的传播工具的性质、它所开创的可能性,以及带来的社会变革。

对“媒介即信息”的解读

对“媒介即信息”的解读

对“媒介即信息”的解读姓名:罗轩年级专业:15级网络与新媒体时间:2015年11月27日对“媒介即信息”的解读摘要:“媒介即信息”是加拿大传播学家麦克卢汉的名言,指的是由传播技术的任何进展引起人类事物在规模、步伐或类型上的变化。

媒介本身才是真正有意义的讯息,即人类有了某种媒介才能从事与之相应的传播或其他活动,因此,真正有意义的、有价值的讯息不是各个时代的传播内容,而是这个时代所用的传播工具的性质、它们所开创的可能性及其带来的社会变革。

关键词:媒介即讯息延伸现代化变革20世纪60年代,加拿大传播学家马歇尔·麦克卢汉在《理解媒介》一书中提出“从社会意义上看,媒介即信息”。

纵向的观察历史,我们长期习惯于将一切事物分裂和切割,以此作为控制事物的手段。

如果有人提醒我们说,在事物运转的实际过程中,媒介即信息,我们难免会感到惊讶。

所谓“媒介即信息”只不过是说:任何媒介(即人的任何延伸)对人和社会的各种影响,都是由于新的尺度产生的;我们的任何一种延伸(或曰任何一种新的技术),都要在我们的事物中引进一种新的尺度。

麦克卢汉认为媒介的变迁这个过程本身就对人类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推动着人类社会的向前发展,这与它所承载的内容无关。

在他看来这个“讯息”是媒介自身所带的,而不是它所传播的内容,这个媒介自带的讯息才是决定人类结构调整和变化的关键。

麦克卢汉提出“媒介即信息”这一断论,是在把媒介这一传统看法中承载内容的形式和载体,看作信息本身,指出媒介会对人类社会产生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其目的本身在于强调和突出媒介本身对人类社会和历史发展所起到的巨大作用。

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去理解:一、媒介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工作方式及思维方式人体任何一部分的延伸,不论是手、脚、皮肤的延伸都会影响到整个心灵与社会如印刷文化导致了理性的思维方式为主流,西方文化自文艺复兴开始,就是一个以印刷文化为主体的文化体系,重理性、重反思是他们的思维样式。

媒介即讯息理论

媒介即讯息理论

媒介即讯息理论媒介即讯息理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媒介即讯息理论(Media Equation Theory)是由美国斯坦福大学的社会心理学家 Clifford Nass 和 Byron Reeves 提出的一个概念。

该理论指出,人们在与媒介打交道时会有类似于在与人打交道时的反应。

他们发现,当人们使用电脑或其他机器时,他们会有类似于在与人交往时的反应,例如调整语气、回答问题、表达情感等。

这一理论认为,人们对机器的反应与对人的反应是一样的,人们会把机器当做一种有感情、能够理解其行为的存在。

人们会根据机器的行为来判断它是友好的、可靠的、有效的等。

因此,如果一个机器的行为是友好的,人们就会更喜欢这个机器;而如果一个机器的行为是冷漠的,人们就会厌恶它。

此外,Nass 和 Reeves 在其理论中还提出了一种“体验式反馈”(Experience Feedback)。

这一反馈形式指出,人们使用机器时会产生不同的情绪:如果使用机器时能够得到及时的反馈,这将会让人们感到更加安心、舒适和愉快。

而如果使用机器时得到的反馈太少或太慢,则会让人们感到不安、厌烦和不满。

最后,Nass 和 Reeves 在其理论中还强调了“情感统一”(Emotional Coherence)。

这一理论提出,人们使用机器时,应当保持情绪统一:当使用机器时应当保持客观、快速而有效的态度。

如果在使用机器时出现不合理或不协调的行为,将会降低使用者对机器的信心,并且影响机器的性能。

因此,Nass 和 Reeves 的媒介即讯息理论是一种对人机交互行为的新方法。

通过对人机交互行为的分析,可以使机器的性能得到显著提升,并且使人们在使用机器时更加安心、舒适、愉快。

此外,该理论还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人机交互过程中发生的各种因素,从而促进人机之间更加高效、安全、舒适的交互。

小谈对“媒介即讯息”的理解

小谈对“媒介即讯息”的理解

小谈对“媒介即讯息”的理解201012030133 王源源读完“媒介即讯息”的理论之后,脑中一片茫然,概念本意是“认为重要的是媒介本身,是新的传播媒介的出现,因为传播媒介中的变革,本身就会给人类带来某种讯息,引起社会的变革。

”其理论超越了对传统媒体的理解,更强调了媒体自身所起的作用。

,真正有意义的讯息并不是各个时代的媒介所提示给人们的内容,而是媒介本身。

也就是说,媒介最重要的作用就是“影响了我们理解和思考的习惯”,而不是其所传递的讯息。

因此,对于社会来说,真正有意义、有价值的“讯息”不是各个时代的媒体所传播的内容,而是这个时代所使用的传播工具的性质、它所开创的可能性以及带来的社会变革。

麦克卢汉媒介即是讯息的观点主要是侧重媒介自身的影响和产生的社会后果,在这一点上,他完全是超越了传统的对媒介的认识,传统上对媒介的功能和作用的认识主要局限在对媒介内容和媒介使用上,而忽略媒介本身作为社会发展的巨大作用。

麦克卢汉认为媒介即是讯息指的是媒介对个体和社会的影响源于新的尺度的产生;任何一种新的媒介都要在我们的事务中引进一种新的尺度。

并指出,任何媒介的讯息是由它引入的人间事物的尺度变化、速度变化和模式变化。

一种新媒介的出现总是意味着人的能力获得一次新的延伸,从而总会带来传播内容(讯息)的变化。

他认为能对个体和社会发挥塑造和控制作用的在于媒介自身。

麦克卢汉又提出“媒介是人体的延伸媒介”这一概念,他认为媒介的内容必须包含着人类的精神产物,寄托着人类能够理解的特质。

而这种精神产物是能够被负载传输,它本身也就是一种媒介,最典型的就是言语和文字,印刷品是离不开文字和语言的。

而媒介的外在形式决定着媒介的内容的表达,比如,广播的语言文字和电视的语言文字是有着很大的不同的,而广播、电视的语言文字和报纸的差异又是很大的。

从这个角度上看,媒介即是讯息是很好理解的,因为一种媒介注定是另一种媒介的内容,讯息也是一种媒介,反之也成立。

任何媒介,即人的延伸对个人和社会产生的影响,都是由新的尺度引起的;我们的任何一种延伸(或曰任何一种新的技术),都要在我们的事务中引起一种新的尺度。

霍尔的三种解读方式

霍尔的三种解读方式

霍尔的三种解读方式
霍尔关于阅读的理论可以追溯到社会学中的“帕金模式”。

在《编码与解码》中,霍尔认为受众的符号解读过程并非是完全被动的,由于符号的多义性和受众背景的多样性,受众可以对文本信息做出多种多样的理解。

霍尔认为受众对媒介讯息有三种解读形态:一是同向解读或“优先式解读”,即按照媒介赋予的意义来理解讯息。

二是妥协式解读,即部分基于媒介提示的意义,部分基于自己的社会背景来理解讯息。

三是反向解读或“对抗式解读”,即对媒介提示的讯息意义做出完全相反的理解。

在霍尔看来,大众媒介的符号化和受众的符号解读过程,体现了资本主义社会占统治地位的文化和各种从属性文化之间支配、妥协和反抗的关系,体现了“意义空间的阶级斗争”。

麦克卢汉“媒介即信息”:媒介到底传递了什么讯息

麦克卢汉“媒介即信息”:媒介到底传递了什么讯息

媒介到底传递了什么讯息?读麦克卢汉《媒介即讯息》一文有感l964年,加拿大传播学者麦克卢汉出版了《理解媒介:人体的延伸》(以下简称《理解媒介》)一书,其中最富影响力章是《媒介即讯息》。

麦克卢汉的这一论断在引起学界强烈兴趣的同时,也受到了西方主流传播学界和文化学派的批判。

当世界进入2O世纪后半期,随着互联网的日益成熟以及数字化生存的日益可能,人们再次把目光投向麦克卢汉,力图从麦克卢汉痴人说梦般的表达中寻找能解释这个时代媒介影响力的答案。

和着这股热潮,我翻开麦克卢汉的《媒介即讯息》一文,力图从字里行间来感受大师给予我们的启示。

传播学研究应关注什么在西方传播学界一贯推崇的内容和效果研究声中,麦克卢汉独辟蹊径,选择了媒介本身,甚至是媒介的技术特征作为研究对象,并且表达了对以往研究路径的批判,引起了强烈反响。

被西方视为传播学的先驱之一的哈罗德·拉斯韦尔在《社会传播的结构与功能》中,以其著名的5W传播模式,对社会传播的过程、结构及其功能做了一个较为全面的论述,并清晰地阐释了大众传播三功能说,传播学研究的五大基本内容:“控制分析”、“内容分析”、“媒介分析”、受众分析”以及“效果分析”。

麦克卢汉认为媒介研究的最新方法也不光是考虑“内容”,而且“还考虑媒介及其赖以运转的文化母体”,并认为“过去人们对媒介的心理和社会后果意识不到”,因此,在《媒介即讯息》一文中,麦克卢汉开篇宗义:“我们这样的文化,长期习惯于将一切事物分裂和切割,以此作为控制事务的手段。

如果有人提醒我们说,在事务运转的实际过程中,媒介即是讯息,我们难免感到有些吃惊。

”传统的传播学研究认为媒介不过是信息传送的介质,至多能与传播的其他几个要素相提并论。

麦克卢汉的目光却没有停留在传播学的内部,并未仅仅将媒介视为传播学的五个要素之一,他的视野转向了媒介的属性特征——媒介,作为工具,一种能够大规模复制并传送讯息的装置,因此也就转向了考察生产工具对整个人类文明史的贡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媒介即信息”的解读
姓名:***
学号:**********
年级专业:15级网络与新媒体时间:2015年11月27日
对“媒介即信息”的解读
摘要:“媒介即信息”是加拿大传播学家麦克卢汉的名言,指的是由传播技术的任何进展引起人类事物在规模、步伐或类型上的变化。

媒介本身才是真正有意义的讯息,即人类有了某种媒介才能从事与之相应的传播或其他活动,因此,真正有意义的、有价值的讯息不是各个时代的传播内容,而是这个时代所用的传播工具的性质、它们所开创的可能性及其带来的社会变革。

关键词:媒介即讯息延伸现代化变革
20世纪60年代,加拿大传播学家马歇尔·麦克卢汉在《理解媒介》一书中提出“从社会意义上看,媒介即信息”。

纵向的观察历史,我们长期习惯于将一切事物分裂和切割,以此作为控制事物的手段。

如果有人提醒我们说,在事物运转的实际过程中,媒介即信息,我们难免会感到惊讶。

所谓“媒介即信息”只不过是说:任何媒介(即人的任何延伸)对人和社会的各种影响,都是由于新的尺度产生的;我们的任何一种延伸(或曰任何一种新的技术),都要在我们的事物中引进一种新的尺度。

麦克卢汉认为媒介的变迁这个过程本身就对人类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推动着人类社会的向前发展,这与它所承载的内容无关。

在他看来这个“讯息”是媒介自身所带的,而不是它所传播的内容,这个媒介自带的讯息才是决定人类结构调整和变化的关键。

麦克卢汉提出“媒介即信息”这一断论,是在把媒介这一传统看法中承载内容的形式和载体,看作信息本身,指出媒介会对人类社会产生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其目的本身在于强调和突出媒介本身对人类社会和历史发展所起到的巨大作用。

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去理解:
一、媒介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工作方式及思维方式
人体任何一部分的延伸,不论是手、脚、皮肤的延伸都会影响到整个心灵与社会如印刷文化导致了理性的思维方式为主流,西方文化自文艺复兴开始,就是一个以印刷文化为主体的文化体系,重理性、重反思是他们的思维样式。

而东方因印刷技术的落后偏重于口语化社会特征,思维上倾向于体悟式的思维方式,讲求感受和整体感悟,理性成分不浓等。

如果照麦克卢汉的观点,都是因为媒介使
然。

麦克卢汉把电视看做是中枢神经的延伸,所以更是能对心灵产生巨大影响到的媒介,它整合了社会,使诺大的地球成为一个整体。

对于这一点,我们可以通过电视的出现来看我们身边发生的改变,从生活方式到思维方式,无一不被这一媒介搅动起来,与我们的父辈、祖辈完全不同,在这个时代里,对现代化的着迷,对外来文化的热衷等都随着电视的出来而愈演愈烈。

我们还可以通过电脑的出现来看我们的工作方式和思维方式的巨大变化,对书写的陌生和对拼音的稔熟,对个人主义、个性化的追求等,都与电脑在我们生活中的作用息息相关。

二、媒介改变着人与人、人与世界的关系
媒介延伸着人体,其中印刷文字是人的一致性、个人主义的成因,电报是社会荷尔蒙,录音机是没有墙壁的音乐厅,电视是摒弃鲜明个性、争论以表现过程为主的“胆小的巨人”,是中枢神经系统的延伸等等。

这种延伸体现在人与社会的关系上:印刷把口传文化中聚在一起的人分开,把人们拉到独自的书桌前冥思默想,既与现实保持适当距离,又与更多的人拉近距离;而电子文化把地球变为“地球村”,把分散的人又聚集在一起,将各种文化融合在一起,相互渗透,实现“重新部落化”。

我们与世界的关系发生了根本的改变。

在口传文化中,我们用我们的眼睛、手和脚亲自去触摸这个世界,感知这个世界,亲身参与这个世界。

而从印刷媒介开始,特别是电子媒介的出现改变了这一格局,我们通过与媒介的接触来感知世界,了解世界,参与世界,哪怕是周围发生的事情,我们也习惯于看看媒介上是怎么报道的,似乎这样才能更全面、更准确地了解事情的经过。

我们已经习惯于接触由媒介创造的“现实”,而这个“现实”,其实已经与客观现实有了距离,但我们只把这“第二现实”当做现实世界本身。

三、媒介具有令人自我陶醉的性质
由于新媒介的不断出现,媒介技术的不断进步,使人因为处在一种新技艺当中,觉得自己的身体正在不断延伸而陶醉不已。

“人们对自己在任何材料中的延伸会立即产生迷恋。

”“我们的延伸会使我们陷入麻木的境地。


他说:“任何发明或技术都是人体的延伸或自我截除。

这样一种延伸同样要
求其它的器官和其它的延伸产生新的比率,谋求新的平衡。

”他把这种由于新媒介的出现而导致的“麻木”和“麻醉”状态解释为一种人维持平衡的努力,是为了解除中枢神经系统的压力的一种自我保护的做法。

他说:“麻木的原理在电子时代发挥着作用,正如它在其它任何社会要发挥作用一样。

我们的中枢神经系统延伸和暴露之后,我们必须使其麻木,否则我们就必死无疑。

因此,这个焦虑和电子媒介的时代又是无意识和冷漠的时代。


新媒介的出现使人体得到了一次新和延伸,人们的思维和心灵被这新的延伸强烈地震撼了,从这个意义上说,媒介不仅仅只是载体,它对于人类的意义要重大得多。

总之,麦克卢汉把媒介技术视为人类社会变革的最重要的动力。

关于传统观念中对技术的不重视,他颇为轻蔑地说:“我们对所有媒介的传统反应是,媒介如何使用才至关重要,这还是技术上的白痴所抱的麻木态度。

因为媒介的‘内容’好比是一片滋味鲜美的肉,破门而入的窃贼用它来涣散看门狗的注意力。

媒介的影响之所以非常强烈,恰恰是因为另一种媒介变成了它的‘内容’。

一部电影的内容是一本小说,一个剧本或一场歌剧。

电影形式产生影响与它的节目内容没有关联。

文字或印刷的‘内容’是言语,但是读者几乎完全没有意识到印刷的内容,也未意识到言语的内容。


麦克卢汉的这个观点是一种辩证的观点,避免了机械割裂媒介的形式和内容的错误,它启示我们不要把工具只看成是工具,不要把形式只看成是形式,形式本身也是一种内容。

至于他对媒介“内容”的蔑视,我们可以这样理解:综观人类社会,媒介上整天要传播许许多多的“内容”,这些东西都过眼烟云、七零八落、毫不相干的,而留下痕迹的则是媒介的运作,它们铸造了我们的生存模式,它们的改变,带给了人类全新的生活模式与思维模式。

接受这一观点的困难在于人们非常难以摒弃接触媒介时的直接感受,比如翻开报纸会读到白纸黑字的消息,打开电视会看到各种各样栩栩如生的画面,正是因为要将大家的习惯思维改变过来,把大家的注意力从“肉饵”那里转移到小偷的目的上来,麦克卢汉才不得不采用振聋发聩的、矫枉过正的声音大叫:“媒介即讯息”。

结论:媒介本身的存在改变了人类认知世界、感受世界和以行为影响世界的方式,而媒介传递的内容信息与媒介本身对人类社会发展带来的影响相比,则是相对次要的。

人类有了某种媒介才可能从事与之相应的传播或其他社会活动,因此真正有意义的讯息不是各个时代的传播内容,而是这个时代所使用的传播工具的性质,以及它所带来的可能性和造成的社会后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