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节的来历及习俗是什么

合集下载

冬至传统文化

冬至传统文化

冬至传统文化冬至,即农历的十二月二十二日或二十三日,是中国传统的节气之一。

冬至一般被视为冬季的开始,也是中国农历的最重要节日之一。

它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传统文化。

以下将从冬至的由来、习俗和美食三个方面来介绍冬至传统文化。

一、冬至的由来冬至源于中国古代天文学的观测。

在冬至这一天,北半球的太阳直射点到达南纬23.5度,也就是所谓的“冬至点”。

由于太阳高度角最低,所以这一天是北半球最短的白天和最长的黑夜。

古人认为冬至是阳气最弱的时候,从而有了冬至的习俗和节庆活动。

二、冬至的习俗1. 迎冬祭祖:冬至当天,人们会整理祖坟,烧香供奉祖先,并进行祭祀仪式以示怀念和尊重。

2. 吃饺子:在中国北方,冬至吃饺子是非常重要的习俗之一。

饺子的形状象征了金元宝,寓意着财富和好运。

家人围坐在一起包饺子,象征着合家团圆和幸福。

3. 进补食物:冬至也是进补的好时机。

人们通常会食用一些高热量和营养的食物,如糖藕、糖醋排骨、花生糖等,以保暖和增强体质。

三、冬至的美食1. 汤圆:在南方,人们吃汤圆是冬至的传统习俗。

汤圆由糯米制成,一般呈圆形,象征团圆和完整。

吃汤圆意味着一家人团聚和祈福。

2. 小米粥:冬至这一天,许多地方都会煮小米粥。

小米粥是一种传统的温暖食物,具有健脾暖胃的作用。

吃小米粥可以从内部保暖,以抵御寒冷的冬季。

3. 饺子:前文提到了冬至吃饺子的习俗,这里再次强调其地位。

传统的饺子里一般放入猪肉、虾仁、韭菜等馅料,馅料的选择因地域而异。

每个家庭在包饺子时都有自己的特色。

4. 红豆糯米糍:这是一种南方特色的冬至美食。

将红豆和糯米一起磨成糊状,再上蒸锅蒸熟。

制成的红豆糯米糍色香味俱佳,口感糯软可口,是许多人喜爱的选择之一。

冬至传统文化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智慧和情感。

无论是祭祀祖先、参与习俗,还是品尝美食,冬至都成为了家庭团聚和社会和谐的象征。

通过传承和弘扬冬至传统文化,我们不仅能够感受到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更能够感受到家国情怀的温暖和力量。

冬至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

冬至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

冬至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冬至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也是农历的重要分界点。

冬至这天,人们庆祝、祭祀,寓意着迎接新年的到来。

以下是对冬至这一传统节日的详细描述。

1. 冬至的背景冬至是中国农历的一个重要节气,通常出现在阳历12月21日至12月23日间。

根据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冬至随着太阳直射点的即将回归,标志着一年的最长夜晚,夜晚达到极端,白天最短。

因此,冬至成为了庆祝与祭祀的对象。

2. 冬至的习俗冬至这一天,人们有许多传统的习俗和活动,大家团聚在一起,欢庆这个重要的节日。

以下是其中的几种主要习俗:2.1 吃饺子在许多地区,吃饺子是冬至的传统习俗。

饺子有着圆满的形状,象征着团圆和和谐。

家人们一起包饺子,还可以加入一些特殊的馅料,增加节日的喜庆氛围。

2.2 吃汤圆在南方地区,吃汤圆也是冬至的传统习俗。

汤圆是由糯米粉制成的,有着圆润的形状,寓意着团圆和家庭的美满。

吃汤圆的习俗一直延续至今。

2.3 晒冬至阳在冬至这一天,人们喜欢晒冬至阳。

农民们会在冬至这天把被子、棉袄等物品带到户外晒太阳,以增加物品的质量,并为接下来的寒冷季节做好准备。

2.4 采摘菜苗冬至这一天,许多地方的人们还会去采摘菜苗。

冬至前后,正是许多农作物播种的时间,采摘菜苗对农民而言是一种祈求来年丰收的仪式。

3. 冬至的祭祀活动冬至作为重要的传统节日,也伴随着一系列的祭祀活动。

以下是一些代表性的祭祀活动:3.1 祭灶神冬至这一天,人们会祭拜灶神。

灶神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神祇,被认为是守护家庭的神灵。

人们会在灶台前摆放供品,向灶神祈求来年家庭的安康和幸福。

3.2 祭祖祭先祖冬至也是祭祀先祖的重要时刻,人们会在这一天亲自前往祖坟献上祭品,表达对祖先的敬仰和怀念之情。

3.3 祭天祭神有些地区也会在冬至这一天举行祭天仪式,以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人们会在室外搭建祭坛,摆放供品,并进行祭祀仪式。

4. 冬至的文化意义除了习俗和祭祀,冬至还具有深厚的文化意义。

冬至节日由来

冬至节日由来

冬至节日由来冬至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之一,它标志着阳光到达南半球的最南点。

冬至节历史悠久,涵盖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习俗传统。

本文将介绍冬至节的由来及其相关内容。

一、冬至的起源冬至这一节日起源于古代中国,追溯到上古时期的道家文化和农业文明。

按照传统的农历,冬至是秋冬季节的分界点,也是太阳在北半球运行轨迹的极点,因此被认为是一年中最短的白昼。

古人认为冬至之后阳光逐渐增加,万物开始复苏,人们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祭拜神灵,祈求即将到来的新年丰收和家庭吉祥。

冬至节的庆祝活动中通常会有团聚、宴席和祭祀的环节。

二、冬至节的习俗1.家族团聚冬至是一个重要的家庭团聚节日,人们通常会选择这一天回家与亲人共度。

家庭成员互相问候,庆祝冬至的到来,同时也展示着亲情的关怀和珍惜。

2.吃汤圆在冬至这一天,吃汤圆成为了中国人民的重要习俗。

汤圆是一种用糯米粉制成的面团,通常填充有芝麻、豆沙、花生或其他甜品馅料。

吃汤圆象征着团圆和圆满,也是祈求家庭和睦和幸福的象征。

3.祭祀祖先冬至节也是祭祀祖先的重要时刻。

人们会在家中设立祭坛,上香供奉祖先,以表达对先祖的敬意和怀念之情。

这个传统活动有助于加深家族的凝聚力和传统文化的传承。

4.戏曲表演在一些地区,冬至节还有表演传统戏曲的习俗。

戏曲是中国古代艺术形式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演唱、舞蹈和表演,人们用戏曲形式讲述故事,展示民间智慧和审美情趣。

三、冬至的文化意义冬至节日不仅仅是人们庆祝太阳运行轨迹的有趣方式,更是一种宝贵的文化遗产。

它传承了古代中国的文化智慧和生活方式,蕴含着丰富的精神内涵和价值观念。

冬至节强调家庭的重要性和亲情的珍贵。

作为一个重要的团聚节日,它提醒人们要珍惜和关心自己的亲人,加强家族之间的联系和感情。

冬至节还教会了人们关注农业生产和自然律动,尊重自然环境,并在祭祀祖先的活动中展现了对历史传承的敬意。

总结冬至节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节日之一,它以独特的方式庆祝太阳在北半球的极点,并融合了家庭团聚、吃汤圆、祭祀祖先和戏曲表演等习俗传统。

冬至节日起源

冬至节日起源

冬至节日起源冬至,又称为“冬节”或“冬節”,在中国农历中是一年中最短的白天,也是一年中夜晚最长的日子。

冬至作为一个重要的节气,历来在中国乃至一些其他亚洲国家都有着丰富的庆祝活动和文化传统。

那么,冬至节日的起源是什么呢?本文将探讨冬至节日的起源及其相关传统。

一、历史起源冬至作为一个节日,其起源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

在中国的古代农耕社会中,人们在此时期过冬至,是为了迎接阳光逐渐回升的好兆头,以庆祝和祈福来年的丰收和幸福。

同时,冬至也象征着阴阳交替、阴气消散、阳气回升的节气,对于古人来说具有特殊的意义。

二、民间习俗1. 迎接阳光冬至的民间习俗非常丰富多样,其中最为典型的是迎接阳光的习俗。

在冬至当天,人们会早早起床,向日出的方向祈福,并在室内指定的位置摆放一盆带有“稻谷”装饰的植物,以迎接新一年的来临。

此外,人们还会在冬至这天吃饺子、糖瓜等象征团结和甜蜜的食物。

2. 吃汤圆吃汤圆也是冬至的传统习俗之一。

汤圆由糯米粉制成,形状圆润,象征着圆满和团结。

人们相信吃汤圆可以消灾避邪、团聚全家和延年益寿。

因此,冬至这天家家户户都会在晚饭中吃上一碗热腾腾的汤圆。

3. 摸头习俗在一些地区,冬至还有一个特殊的习俗,即摸头习俗。

人们相信,在冬至这天摸头能够避邪和驱灾,同时也有祛病保健的作用。

因此,家人会相互摸头,亦或让年长的人摸小孩的头,以祈求健康平安。

三、寓意与传承冬至节日的寓意和传承体现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和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迎接阳光和吃汤圆象征着团结、温暖和幸福。

而摸头习俗则寓意着祝福和延年益寿。

这些习俗代代相传,成为中国人民重要的文化遗产。

综上所述,冬至作为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节日,其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农耕社会。

冬至节日不仅是迎接阳光逐渐回升的好兆头,也是庆祝和祈福来年的丰收和幸福的重要节气。

冬至的民间习俗包括迎接阳光、吃汤圆和摸头习俗,这些习俗寓意着团结、团圆和祈福。

冬至节日传承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代代相传。

让我们一起过一个温暖而美好的冬至节,祈愿来年充满阳光和喜悦!。

冬至的来历和风俗

冬至的来历和风俗

冬至的来历和风俗冬至的来历和风俗1冬至的由来:冬至为二十四节气之一,并且是最重要的节气之一。

冬至是按天文划分的节气,古称“日短”、“日短至”。

冬至这天,太阳位于黄经270度,阳光几乎直射南回归线,是北半球一年中白昼最短的一天,相应的,南半球在冬至日时白昼全年最长。

冬至又称为冬节,依照我国传统的历法,以五日为一候,三候十五日为一节或一气,在一年里又分为十二节与十二气,合称为二十四节气,这就是择日学上所用的节气,择日学上是依农历的节气来选定吉课,而所谓的农历则为阳历与阴历的结合,阳历指的就是二十四节气(把太阳运行的周期分为十二个阶段,再划分二十四个节气,一节一气为一个月。

),阴历乃为纯粹的月份(按照月亮所行的周期而定。

),日子都在国历的十二月二十二或二十三两日。

冬至过节源于汉代,盛于唐宋,相沿至今。

《清嘉录》甚至有“冬至大如年”之说。

这表明古人对冬至十分重视。

人们认为冬至是阴阳二气的自然转化,是上天赐予的福气。

汉朝以冬至为“冬节”,官府要举行祝贺仪式称为“贺冬”,例行放假。

《后汉书》中有这样的记载:“冬至前后,君子安身静体,百官绝事,不听政,择吉辰而后省事。

”所以这天朝庭上下要放假休息,军队待命,边塞闭关,商旅停业,亲朋各以美食相赠,相互拜访,欢乐地过一个“安身静体”的节日。

唐、宋时期,冬至是祭天祭祀祖的日子,皇帝在这天要到郊外举行祭天大典,百姓在这一天要向父母尊长祭拜,现在仍有一些地方在冬至这天过节庆贺。

冬至习俗:1.祭祖在民间,有于冬至日祭祖的习俗。

冬至祭祖之礼与元旦祭祖相同。

在祭祖的同时,人们还要向父母长辈拜节。

古时流传有向老人敬献鞋袜的习俗,此习俗现代仍然十分流行。

闽台有俗谚“冬至大过年,唔(”不“的意思)返无祖宗”,所有外出谋生的人都要在冬至节时赶回家乡过年,表示年终有归宿。

2.吃水饺冬至吃饺子,是不忘“医圣”张仲景“祛寒娇耳汤”之恩。

至今南阳仍有“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的民谣。

冬至中国古代的重要节日

冬至中国古代的重要节日

冬至中国古代的重要节日冬至,即每年公历12月21日或22日,是中国传统节日中的一个重要节点。

在中国古代,冬至是一个被人们广泛庆祝的节日,具有重要的文化和民俗意义。

一、冬至的由来与历史意义冬至作为一个节日,有着深厚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据史书记载,冬至起源于中国古代阴阳五行学说,是传统节气之一。

古人认为冬至是阴阳交替的分界点,也是阴气最重的时刻。

在这一天,日照时间最短,太阳直射点达到南回归线最南端。

因此,冬至被视为阴阳最重要的平衡点,象征着日照逐渐增长,万物生机即将复苏。

冬至在中国古代社会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它不仅代表着时间的转折,也是农耕社会的重要节点之一。

农民们在冬至这一天完成了繁重的农忙工作,开始享受丰收后的喜悦与安宁。

此时,亲友团聚,共同庆祝,也意味着冬季的到来。

二、冬至的庆祝活动与习俗1. 吃汤圆汤圆是冬至最典型的食物之一。

人们相信,食用汤圆可以驱寒、增加身体的阳气。

在冬至这一天,家人们会围坐在一起,共同包制汤圆,并在晚上一起品尝。

这象征着团圆和温暖。

2. 冬至祭祀冬至也是祭祀祖先的日子。

在古代,人们会设立祭台,摆放祭品,感恩祖先的关怀和保佑。

这一传统至今仍有人延续,通过祭祀回忆先人,传承家族的血脉。

3. 饮菊花茶冬至也是饮用菊花茶的好时机。

菊花茶有着消暑明目的功效,人们认为饮用菊花茶可以清除体内热气,减少过度神经紧张。

因此,许多人在冬至这一天会准备一壶菊花茶,与家人或朋友一起品尝。

4. 打秧歌在一些地方,冬至也是打秧歌的传统时刻。

秧歌是中国古代乡村民俗中的一种舞蹈形式,旨在祈求来年丰收和福运。

人们身着鲜艳的传统服装,载歌载舞,共同跳跃和欢笑,庆祝冬至的到来。

三、冬至的文化意义冬至作为中国传统节日的一部分,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它代表着中华民族的智慧和传统价值观。

冬至庆祝活动的举行,以及相关习俗的传承,反映了中华文化对于家人团聚和和谐社会的追求。

冬至还象征着人们对于冬季的期盼和对春天的渴望。

在古代,冬至标志着农历年底的到来,而新年则意味着春季的开始。

冬至冬至节的由来

冬至冬至节的由来

冬至冬至节的由来冬至节的由来冬至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每年农历十二月二十一日或二十二日,也就是阳历的12月21日或22日。

冬至节标志着冬季的开始,而冬至这一天也被视为一年中白天最短、夜晚最长的时刻。

下面将从历史、传说和习俗三个方面介绍冬至节的由来。

一、历史渊源冬至作为一个重要的节日,在中国历史中有着悠久的传统。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就已开始庆祝冬至节了。

在古代农耕社会中,人们相信冬至是一个重要的时刻,标志着一年的酝酿和结束。

冬至节也被视为冬天的开端,表示着新的开始和希望。

二、传说故事关于冬至节由来的传说有很多,其中最著名的故事是《淮南子》中的“日中之河”传说。

相传有一位叫做尧舜的尧帝的重臣,他在冬至这一天回家时看到太阳在天空中到达最低点,他非常震惊和担忧。

于是,尧帝决定在冬至这一天举行仪式,以祈求太阳的重生和新的希望。

“日中之河”传说承载着人们对于冬至节的祈愿和期待,也成为这个节日的一个重要象征。

三、习俗传承冬至节有很多与之相关的习俗和传统,在全国各地都有不同的庆祝方式。

一些地方会挂红灯笼和彩带,人们会穿上节日的盛装,举办各种传统活动,如舞狮、舞龙和击鼓,以庆祝这个节日的到来。

人们还会品尝冬至节特色的食物,如汤圆、豆腐脑等。

在北方的一些地区,一种叫做“冬至饺子”的传统菜肴也是不可缺少的。

此外,人们还会给长辈或亲友送上祝福和问候,并共同庆祝冬至的到来。

总结冬至节作为中国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它不仅与中国古代文化有着紧密的联系,同时也承载着人们对于新年和新希望的期盼。

通过庆祝冬至,人们祈求太阳的重生,同时也祈愿新的一年带来好运和幸福。

冬至节的由来既有历史根基,又有传说故事的渲染,再加上丰富多样的习俗和传统,使得冬至节成为了一个团聚、欢乐和祈福的节日。

所以,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冬至节都是一个重要的日子,它在中国人的心中占有特殊的地位。

通过庆祝冬至节,人们不仅能够了解传统文化和历史渊源,还能够感受到浓厚的节日氛围,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

冬至的由来及习俗精选7篇

冬至的由来及习俗精选7篇

冬至的由来及习俗精选7篇关于冬至的来历篇一来历1:冬至到了,汉代以冬至为“冬节”,官府要举行祝贺仪式称为“贺冬”,官方例行放假,官场流行互贺的“拜冬”礼俗。

《后汉书》中有这样的记载:“冬至前后,君子安身静体,百官绝事,不听政,择吉辰而后省事。

”来历2:去老北京有“冬至馄饨夏至面”的说法。

相传汉朝时,北方匈奴经常骚扰边疆,百姓不得安宁。

当时匈奴部落中有浑氏和屯氏两个首领,十分凶残。

百姓对其恨之入骨,于是用肉馅包成角儿,取“浑”与“屯”之音,呼作“馄饨”。

恨以食之,并求平息战乱,能过上太平日子。

因最初制成馄饨是在冬至这一天,在冬至这天家家户户吃馄饨。

冬至节气的来历篇二每年12月21或22日太阳到达黄经270°时为“冬至”,“至者,极也”。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十一月中,终藏之气,至此而极也。

”《通纬·孝经援神契》:“大雪后十五日,斗指子,为冬至,十一月中(夏历)。

阴极而阳始至,日南至,渐长至也。

”《恪遵宪度抄本》“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长至,故曰冬至。

冬至日阳光几乎直射南回归线,北半球白昼短,黑夜长,开始进入数九寒天;其后阳光直射位置向北移动,白昼渐长。

谚云:“吃了冬至面,一天长一线。

”由于太阳辐射到地面的热量,仍比地面向空中发散的少,故在短期内气温继续降低。

天文学上规定冬至为北半球冬季开始,气候学上则以每5天的平均气温低于10℃的`始日作为冬季开始。

冬至前后,北半球获得辐射少,但夏半年地面积蓄的热量尚未散尽,故这时温度还不是低的时候。

冬至后虽日照逐渐增多,但地表热量收支仍然是入不敷出,所以气温在一段时期内仍继续下降。

冬至日我国大部地区将进入隆冬时期,常遭强冷空气,甚至寒潮袭击。

我国大部分地区冷的时期都是在1月份,故民间有“不过冬至不冷”之说。

冬至时节,我国江淮之间到大巴山以北的广大地区平均气温已降到0℃以下,进入一年中冷的严寒季节。

我国人民把冬至过后的日子称做“数九寒天”,不同的地区都流传着不同的反映本地冬至后,天气由冷到冷再逐渐转暖的变化规律及物候现象的“九九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冬至节的来历及习俗是什么
导读:我根据大家的需要整理了一份关于《冬至节的来历及习俗是什么》的内容,具体内容:冬至,是我国农历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气,也是一个传统节日,至今仍有不少地方有过冬至节的习俗。

下面我整理了冬至节的来历及习俗,一起来看看吧。

冬至的来历冬至过节源于汉代,...
冬至,是我国农历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气,也是一个传统节日,至今仍有不少地方有过冬至节的习俗。

下面我整理了冬至节的来历及习俗,一起来看看吧。

冬至的来历
冬至过节源于汉代,盛于唐宋,相沿至今。

《清嘉录》甚至有"冬至大如年"之说。

这表明古人对冬至十分重视。

人们认为冬至是阴阳二气的自然转化,是上天赐予的福气,。

汉朝以冬至为"冬节",官府要举行祝贺仪式称为"贺冬",例行放假。

《后汉书》中有这样的记载:"冬至前后,君子安身静体,百官绝事,不听政,择吉辰而后省事。

"所以这天朝庭上下要放假休息,军队待命,边塞闭关,商旅停业,亲朋各以美食相赠,相互拜访,欢乐地过一个"安身静体"的节日。

唐、宋时期,冬至是祭天祭祀祖的日子,皇帝在这天要到郊外举行祭天大典,百姓在这一天要向父母尊长祭拜,现在仍有一些地方在冬至这天过节庆贺。

冬至的习俗
冬至的习俗:古代纪念
冬至节亦称冬节、交冬。

它既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是中国的一个传统节日,曾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宫廷和民间历来十分重视,从周代起就有祭祀活动。

冬至的习俗:现代民俗
很多地区在冬至这一天有祭天祭祖的习俗,现在仍有一些地方如江浙、闽南一带在冬至这天过节庆贺。

另外民间有以冬至日的天气好坏与来到的先后,来预测往后的天气。

冬至的习俗:九九消寒
入九以后,有些文人、士大夫者流,搞所谓消寒活动,择一"九"日,相约九人饮酒("酒"与"九"谐音),席上用九碟九碗,成桌者用"花九件"席,以取九九消寒之意。

冬至的习俗:台湾民俗
在我国台湾还保存着冬至用九层糕祭祖的传统,用糯米粉捏成鸡、鸭、龟、猪、牛、羊等象征吉祥中意福禄寿的动物,然后用蒸笼分层蒸成,用以祭祖,以示不忘老祖宗。

同姓同宗者于冬至或前后约定之早日,集到祖祠中照长幼之序,一一祭拜祖先,俗称"祭祖"。

祭典之后,还会大摆宴席,招待前来祭祖的宗亲们。

大家开怀畅饮,相互联络久别生疏的感情,称之为"食祖。

"冬至节祖先,在台湾一直世代相传,以示不忘自己的"根"。

冬至各地习俗
冬至各地习俗:广东
广东人流传着一个说法:"冬至大过年",把冬至看得像过年一样隆重。

人们冬至一般祭祖,还要到坟墓前挂纸,俗称"挂冬"。

有的地方冬至宴客
以鱼肉腊味蚬菜合煮,众人环锅而食,称之"围炉"。

在这天,除了要吃团圆饭、吃汤圆。

冬至各地习俗:宁波
"吃了汤果大一岁。

",宁波有"拜冬至",按照老宁波的习俗,要做冬至羹饭。

冬至日早上还要吃一碗甜甜的番薯汤果,寓意把之前的霉运全部"翻"过去。

酒酿圆子、汤团这天吃上几个,寓意团圆、圆满。

老宁波人还要做一道烤菜年糕,寄托"年年高"的美好心愿。

冬至各地习俗:长沙
长沙民间以冬至为起点,九天为一个时间段,作有《数九歌》曰:
"初九二九,相逢不出手(手插在袖筒或口袋里);三九二十七,檐前倒挂笔(冰柱);四九三十六,行人路途宿(回家过春节);五九四十五,穷汉阶前舞(赞春、送财神);六九五十四,枯桠枝发嫩刺;七九六十三,行人路上脱衣裳;八九七十二,麻拐子(青蛙)田中嗝;九九八十一,脱去蓑衣戴斗笠。

",长沙旧有聚族人于宗祠祭祖的习俗,届时杀猪宰羊,大办"冬至酒"。

举行祭祀仪式。

各家还有吃糯米饭,做霉豆腐,烟熏腊肉。

冬至各地习俗:福建
福建,冬至流行"搓丸"、"贴丸"、"馈丸",丸子的颜色有红有白,有的被捏成小巧玲珑的玩具,如做成猪头、猪脚,还有荔枝、桃、香蕉,象征兴旺吉祥。

冬至各地习俗:杭州
在杭州,人们把冬至吃剩的鱼头和鱼尾放在米缸里过夜,隔天再取出来吃,这样寓意着"吃剩有余"。

冬至各地习俗:江苏
在江苏,人们非常重视冬至,前一夜称"节夜",也称"除夜",制糕以祭祖,并馈赠亲友,设席宴饮,称之"节酒",也称"分冬酒"。

有的人家以黄酒加糖浆制成冬阳酒。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