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林公议》[宋] 田况

《儒林公议》[宋] 田况
《儒林公议》[宋] 田况

儒林公议 [宋] 田况

《儒林公议》,宋田况着。传本有一卷或二卷之别。是书所记起自宋太祖建隆下迄仁宗庆历间朝廷政事及士大夫行履得失,涉及徐铉、杨亿、钱惟演、石介、寇准、范仲淹等事迹,甚为详明,而五代十国时事亦间附一二。书中持论平允,且无门户之私。尤以有关西昆体之记载,为世瞩目。田况仕至枢密使,书中所记入阁会仪诸条,明悉掌故,皆足备读史之参考。《铁琴铜剑楼藏书目录》着录旧抄本一卷。是书今传主要有明嘉靖刻本、《四库全书》、《稗海》诸本。

田况(1005-1063),字元均,冀州信都(今河北冀县)人,河北失陷后徙居开封(今属河南)。仁宗天圣八年(1030)进士,又举贤良方正,通判江宁府。西夏事起,夏竦经略陕西,辟为判官,寻为陕西抚副使,历知成德军、秦州、渭州、成都府。累官三司使、枢密使。因病,以太子少傅致仕,卒谥宣简。(以上按《中国文学大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00年及储玲玲《儒林公议》点校说明)

是次录文,据储玲玲整理之《儒林公议》(见于《全宋笔记》第一编第五卷,大象出版社,2003年)。该书是以《四库全书》一卷本为底本,主校以《稗海》二卷本,并将底本中清讳字如「虏」「寇」等据《稗海》本径改。

2005年3月26曰 ver.1.0

太祖承五代易姓之后,知人心未固,以太宗身试囏危,有英睿之断,可以主天下,故居常以主社许之。一曰,太宗被疾惫甚,车驾幸其邸,勉令灼艾,因自指所御赭袍示之曰:「此当付谁耶?」末年,友爱弥笃,终以大宝授之。

太宗纂嗣,下河东,海内生灵寖安,不知有他姓矣。大哉,圣人之烈也!舍其子而立其弟,以公天下,追惟尧、虞之心,岂远是道哉!太宗下河东回,止跸常山,谋伐幽蓟,及不利,班师,遂留驾前刻漏及浑仪于行宫。盖深愤丑虏凭陵,志在必复疆宇,以拔生民,抑亦示艰难于子孙也。庆历甲申岁,予既平保寒叛卒,留治常山,缮葺宫殿,藻垩一新。宴殿特瓌壮,两庑修敞,不减京都集英制度。盖宴犒军校之所也。

太祖天表神伟,紫而丰颐,见者不敢正视。李煜据江南,有写御容至伪国者,煜见之,曰益忧惧,知真人之在御也。

太祖既下江南,得徐铉、汤悦、张洎辈,谓之曰:「朕平金陵,止得卿辈尔。」因问曰:「朕何如卿国主?」张洎对曰:「陛下生而知之,国主学而知之。虽学知与生知不同,然其知一也。」

太祖少在兵戎间,累着战功,以至得天下。然以兴隆学校为心,京师建国子监,每舆驾亲临,以观其役。识者知太平之有渐矣。

王曾仆射有台宰之量,每进擢时材,不欲人归恩在己。初参大政,尝荐苏维甫者可当烦使。维甫至京师,屡造其门,不敢辄干以私。一曰,久奉朝请,资用已乏,因旬澣诘旦诣公,语余遂及身计。公答以他辞,维甫退,所馆已有持勗贿在门。乃新命江淮都大发运使,寔朝行之极选也,乃王公九曰所署勅也,维甫惭叹久之。其它事多类此。范仲淹被遇极深,尝赞之曰:「久当朝柄,未尝树私恩,此人之所难也。」公曰:「恩若自树,怨使谁当?」识者以为明理之言。

杨亿在两禁,变文章之体,刘筠、钱惟演辈皆从而斆之,时号「杨刘」。三公以新诗更相属和,极一时之丽,亿乃编而叙之,题曰《西昆酬唱集》,当时佻薄者谓之「西昆体」。其它赋颂章奏,虽颇伤于雕摘,然五代以来芜鄙之气,由玆尽矣。陈从易者颇好古,深摈亿之文章,亿亦陋之。天禧中,从易试别头进士,策问时文之弊,曰:「或下俚如《皇荂》,或丛脞

如《急就》。」亿党见者深嫉之。近山东石介尝作《怪说》以诋亿,其说尤甚于从易。谓亿刓锼圣人之经,破碎圣人之言,欲盲聋天下耳目。谓吾学圣人之道,有攻之者,不可不反攻之。譬诸盗入主人家,奴尚为主人拔戈持矛以逐盗,死且不避,岂至是耶?

范仲淹、富弼初被进用,锐于建谋作事,不顾时之可否。时山东人石介方为国子监直讲,撰《庆历圣德诗》以美得人,中有「惟仲淹、弼,一夔一契」之句,气类不同者恶之若仇。未几,谤訾羣兴,范、富皆罢为郡,介诗颇为累焉。

自朱梁至郭周五十余年,凡五易姓,天下无定主。文武大臣朝比肩,暮北面,忠义之风荡然矣。

太祖皇帝天启神赞,举无遗算,开端创制,事未成就,遂厌区夏。太宗皇帝以亲邸勋望,绍有大统,深惩五代之乱,以刷涤污俗,劝人忠义为本。连辟礼闱,收釆时俊,每临轩试士,中第者不下数百人。虽俊特者相踵而起,然冗滥亦不可胜言,当时议者多以为非古选士之法。故真皇嗣位之初,王禹偁首上疏言得失,谓举选非天子亲临之事,请以归有司。然太宗涤污革旧,一新簪笏,则明者亦默知其意焉。

太宗临轩放榜,三五名以前皆出贰郡符,迁擢荣速。陈尧叟、王曾初中第,即登朝领太史之职,赐以朱韍。尔后状元登第者,不十余年皆望柄用,人亦以是为常,谓固得之也。每殿庭胪传第一,则公卿以下无不耸观,虽至尊亦注视焉。自崇政殿出东华门,传呼甚宠,观者拥塞通衢,人摩肩不可过,锦鞯绣毂角逐争先,至有登屋而下瞰者,士庶倾羡,讙动都邑。洛阳人尹洙,意气横跞,好辩人也,尝曰:「状元登第,虽将兵数十万,恢复幽蓟,逐彊虏于穷漠,凯歌劳还,献捷太庙,其荣亦不可及也。」

宝元初,拓跋元昊初叛命,遣人诣阙,表言诸蕃推奉,求朝廷真册。议者杂然,莫知所从。时张士逊、章得象当相柄,陈执中、张观辈筦枢极,皆谓小羌不足忧,遂拒绝之。乃命夏竦帅泾原、秦凤,治回中;范雍帅鄜延、环庆,驻高奴,并拥节钺。虽城洫未完,兵力尚寡,然元昊戒其下,未尝小有侵轶,盖不欲曲之在己也。竦谍知其情,坚守不动,元昊亦踰年不敢辄侵其疆。雍守延既久,以谓羌真小而怯也,屡遣裨校率兵纵掠。元昊既忿,且以为辞,遂并集丑类,入寇延安,乘虚直逼城下。人心震摇,惧必不守。雍檄召刘平自他道出华池赴援。平素轻敌,又兼程而趋,士卒不得休息,及与贼遇,率其下大呼力战,贼亦少却。裨将郭遵骁雄绝伦,跃马踉惑,所向披靡。然贼众十余万,平与石元孙兵不满三万,贼又委老弱及牛马以饵之,诸军争功蹂乱,无复行列。贼乃尽锐乘之,平等大败,生为贼絷。自尔贼势雄张,官军慑矣。后一年,任福战没于镇戎军之好水川;又一年,葛怀敏陷于定川,偏将以下获全者鲜,皆举军败覆,穷蹙奔溃,诚可痛也。当刘平之战也,尚斩馘千余级,任福亦伤夷敌人数百,至怀敏则束手就殪,如投陷穽焉。时吕夷简复居相位,语人曰:「一战不及一战。」吁!可骇也。岂承平曰久,将卒不练,以至是欤?将天假羌酋以为国患也。

康定辛巳岁,韩琦为陕西经略安抚副使,尹洙为判官,同诣阙献入攻元昊之策,欲自鄜延、泾原两路出师。夏竦作太师,意不甚主。时吕夷简居上弼,天下之务一断于己,杜衍方副位枢地,深以入攻为非。吕因谓人曰:「自刘平败覆以来,言羌事者人人震怯。今韩、尹健果如此,岂可沮之也?」然吕不计事之可否,而但持此说,识者非之。韩、尹既遂请,即驰驲而西,自畿甸近郡,配市驴乘军须入关,道路拥塞,晓夜不绝。其诸用度尽于关中括取,州县不胜其扰。范仲淹虽与琦同副帅任,己专守延安,不预此议。及师举有期,仲淹固执不可。洙径走延安见仲淹,图为协力,仲淹终不从。琦已驻镇戎军,召诸路将佐兵数万,为出讨之计。元昊遂并兵来寇,欲逆折官军之锋。琦谓诸将曰:「今勇将锐师悉萃于此,而贼辄来犯,其胜必矣。」将佐皆庸人无谋虑,贼又羸形诱之,时委老弱牛畜令官军俘获,众益喜贪功不可遏。琦在壁中,左右争请行,亦有不白而去者,追奔逐北惟恐后。时任福辈竟至好水川,贼所伏劲兵由四山而下,不可胜数,烟尘坌合,前后相失,官军围蹙其中,无复行阵,流矢如雨,杀声震地,任福而下将佐死者五十余人。如王珪、桑怿者皆骁勇,可备指踪,是曰皆

不免,人颇惜之。将作监丞耿传,洙友也,力荐于琦,使预谋议。是役也,传从福督战,深为众所归咎,然传亦死于阵。洙乃作《悯忠》、《辨诬》二文以排众说。后洙以他事被鞫,言事者复攻二文欺众,然事往积岁,不复穷考,洙亦自以他罪谴焉。

拓跋元昊少好兵,父德明时,将兵破甘凉,其可汗自焚,乃俘其妻孥以归,自是益喜战,势亦渐盛。德明死,继拔{上{左未右攵}下瓦}牛京哥城,唃厮啰虽遇敌力战,元昊所部亦伤殁者众,然大势已衂,遂南徙历精城,文法寖弱矣。又其子瞎氊、摩氊角皆叛其父自立。摩氊角素依首领郢成俞龙为谋主,俞龙复纳女于元昊子甯令,伪号梁王者,由是唃厮啰常忧祸发肘腋,意益衰怯矣。拓跋德明承继迁土宇,志在自守,然其下部族时亦寇钞边境,乃公移究诘,则阳言不知。朝廷惟务含贷,以存大体。其号令部署、宫室旌旗一拟王者。每朝廷使至,则撒宫殿题榜置于庑下,使輶始出饯馆已,更赭袍,鸣鞘皷吹导还,殊无畏避。一旦贡表求封册,庙论乃责以藩臣之礼,欲必行天诛,何不思之甚也!

元昊既志在恢拓,数侵诸蕃境土,邻敌怨之。常选部下骁勇自卫,分为十队,队各有长:一妹勒,二浪讹遇移,三细赏香埋,四里里奴,五杂熟屈得鸠,六隈才浪罗,七细母屈勿,八李讹移岩名,九细母嵬名,十没罗埋布。每出入,前后环拥,设备甚严。又分兵为左右厢,诸酋各选精骑,目为生刚捉生。其厢左距契丹,右抵甘州,有野利、刚浪崖、遇乞三将,号为谋勇者。人或告其有异志,元昊并诛之,而势亦不衰。朝廷东自麟府,西极秦陇,开五路帅府,储重兵以守之。元昊入寇,常并兵一路而来,诸路兵势隔远,不能救援,故败者数焉。加之储?供亿,中外殚耗,是以议者欲亟与之和,苟纾一时之弊。

天禧中,西蕃酋领李遵及郢城温共迎唃厮啰为主,以兴文法,遂逼秦州。时曹玮作州帅,逆战于三都谷,蕃众大败,自后不敢复寇汉境。唃氏后迎李遵、郢城温杀之,又为拓跋元昊侵逼,文法终不能盛。朝廷假以节旌,岁有赐予,唃氏亦时遣人朝贡。

康定初,元昊扰边,官军覆没。屯田员外郎刘涣抗章请使唃氏,令率众击元昊,以分兵势。自秦州踰四旬方达唃氏,所经道路艰危,非货不行。既见,倨慢,殊无外臣之礼,逼涣拜之。加以言语不通,朝旨不能悉达,徒捐金缯数万而还。议者以谓唃氏危窘,自固不暇,岂能为朝廷困元昊哉?涣策疎矣。

契丹耶律安巴坚之兴也,其志甚侈,尝得中国锦绮,以其尤精致者藉地,令牧竖汙践之。亲近者或问其故,曰:「我国家他曰富盛,此曹固践之也。」迹其贪冒之性,岂易餍哉!

景德初,契丹入寇,车驾幸澶渊。上未尝亲御军旅,意甚惧,比及河桥,欲遂止澶之南垒。时寇准作相,高琼居亲卫,力劝上过北城。上乃躬擐金甲,登堞号令诸军,既四顾,满野皆胡骑,益不自安。准指麾言论自若,上亦深倚之。陈尧叟本蜀人,劝上西巡成都;王钦若南士,谋幸金陵;准曰皆可斩。及虏寇讲和,车驾还京师,准之功无与二。准亦豪俊自负,钦若辈深嫉之。一曰,钦若因论澶渊事,曰:「城下之盟,古所深耻。今陛下初御海内,为夷狄陵侮,亦不幸尔。」上曰:「为之柰何?」钦若曰:「非天表瑞贶,盛仪毕备,则不足耸狄人而掩兹丑。」由是上志在奉符瑞,勒功岱岳,以夸戎夏,丁谓辈遂从而希合之。加以承祖宗恭俭之余,帑藏充牣,内外宝货不可胜计。洎封祀礼毕,玉清、景灵、会灵三宫观成,国力为之耗竭,执事之官赏赉千万,近世以来未有也。

真宗建玉清宫,自经始及告成,凡十四年。其宏大瓌丽,不可名似。远而望之,但见碧瓦凌空,耸耀京国。每曦光上浮,翠彩照射,则不可正视。其中诸天殿外,二十八宿亦各一殿。楩柟杞梓,搜穷山谷。璇题金榜,不能殚纪。朱碧藻绣,工色巧绝。甍栱栾楹,全以金饰。入者惊怳褫魄,迷其方向。所费钜亿万,虽用金之数,亦不能会计。天下珍树怪石、内府琦宝异物,充牣襞积,穷极侈大。余材始及景灵、会灵二宫观,然亦足冠古今之壮丽矣。议者以为玉清之盛,开辟以来未始有也,阿房、建章固虚语尔。天圣岁六月,中宵暴雨震电,咫尺语不相闻,俄而光照都城如昼,黎明宫灾无余,大像穹碑悉坠煨烬,见者无不骇叹。明肃太后垂帘,对两府大臣雨泣,追念先志,罢宫使王曾相柄,黜判官翰林学士宋绶归西垣。

授夏竦以修宫使,力期兴复,朝论喧然,言事者亦竞进说。知难复,乃止。

太宗志奉释老,崇饰宫庙。建开宝寺灵感塔以藏佛舍利,临瘗为之悲涕。兴国寺搆二阁,高与塔侔,以安大像。远都城数十里已在望,登六七级方见佛腰腹,佛指大皆合抱,观者无不骇愕。两阁之间通飞楼为御道。丽景门内创上清宫,以尊道教,殿阁排空,金碧照耀,皆一时之盛观。自景佑初至庆历中,不十年间,相继灾毁,略无遗焉。有为之福,如是其效乎?

太宗尝问杜镐曰:「今人皆呼朕为官家,其义未谕,何谓也?」镐对曰:「臣闻三皇官天下,五帝家天下。考诸古谊,深合于此。」上甚悦其对。

曹冀王彬遭会兴运,勋效寖着。诸将平蜀,竞掠财货,彬独不犯厘忽,由是太祖益知之。性兢畏不伐,破伪唐回入都城,令监门者但报自江南勾当公事回。及勋望曰隆,名宠亦峻,愈谦下诫惧,以保禄位。每出镇藩阃,卑躬待士。遇计台巡视封部,虽朝籍、省部位至下者,亦屏远从者,端笏迓于路左。使者见之,无不愧恐。宾僚或有以过礼为言,彬曰:「上使此人来窥我尔。」其畏惕如此。子孙知义方者,亦能遵其家法。

曹彬下江南城,李煜面缚就彬请命。彬谓之曰:「国主可归宫,厚有装槖,以备归朝。」煜深德之。诸将争言不可,盖惧其或自引决尔。彬徐曰:「无畏。彼若能死,则岂复忍耻以见吾辈耶?」毕如其言,众皆服其识量。

曹彬居第卑陋,未尝修广。盖深惧侈满,安于俭德。临终诫诸子曰:「慎不得修第。」厥后遵其遗训,无敢踰者。及中宫升俪,门户翕赫,里巷之间舆马填牣,亦止加丹垩而已。噫!夫人欲之纵,由外物之侈也。据广侈之居以养气体,则俭菲之奉不能充,理势然矣。矧子孙被华腴之廕,不知艰苦者哉!其致满覆也,必矣。如曹王之保家训后,可以为富贵之师乎!

上既废郭后,羣臣无敢言者。时孔道辅为御史中丞,范仲淹居谏职,知不可以片言夺,乃相与率台谏若干人伏阁拜疏。上遣诣中书,谕以废意。时李廸在相位,谓道辅曰:「废后,古亦有之矣。」道辅对曰:「今天子神圣,相公当以尧、舜之道佐之,奈何引古者失道之君废后事以为证也!」廸甚惭,道辅、仲淹皆黜补郡,余皆罚金而已。疏云:「君者,天下之父也;后者,天下之母也。天下之母可以无罪而废,是天下之父亦可以无罪而废也。」此仲淹之辞。

陈彭年被章圣深遇,每圣文述作,或俾彭年润色之。彭年竭精尽思,以固恩宠,赞佞符瑞,急希进用。当其役虑时,随寒暑燥湿不知也。有高信臣者,其中表也,馆于其家。见彭年足疾甚,每自朝归第,则亟就书室嘿坐端虑,或呼婢仆脱靴,则疮脓沾渍,亦不自苦,少求休息。一曰旬澣,乘间步于廊庑,忽见红英堕地,讶曰:「何花也?」左右对曰:「石榴花耳。」彭年曰:「此有榴树耶?」乃弥年所居之僦地也。其锐进如此。时人目为「九尾狐」,言其才可谓国祥,而媚惑多岐也。乃参毗宰政,未几而亡。

孙奭起于明经,敦履修洁,端议典正,发于悃愊。章圣崇奉瑞贶,广构宫殿以夸夷夏。奭累疏切谏,上虽不能纳用,而深惮其正。疏语有「国之将兴,听之于人;国之将亡,听之于神」。其忠朴如此。

孙奭敦守儒学,务去浮薄。判国子监积年,讨论经术必诣精致。监库旧有《五臣注文选》镂板,奭建白内于三馆,其崇本抑末,多此类也。马元儒学精深,名齐孙奭。居丧不为佛事,但诵《孝经》而已,时人称其颛笃。

国朝以来,京都虽有国子监为讲学之地,然生徒不上三十人,率蒙稚未能成业者。遇秋试诏下,则四方多士竞投牒于学,干试求荐,罢则引去,无肯留者。初,试补监生,虽大芜谬无不收釆,生员得牒以归,则自称广文馆进士。监出一牒,生员输缗二千余,目为光监,利为公廨之用。直讲置员,但躐为资地,希迁荣耳。自景佑以来,天下州郡渐皆建学,规模立矣。庆历初,令贾相国昌朝判领国庠,予贰其职。时山东人石介、孙复皆好古醇儒为直讲,力相赞和,期兴庠序。然向学者少,无法例以劝之。于是史馆检讨王洙上言,乞立听书曰限,宽国庠荐解之数以徕之,听不满三百曰者,则屏不得与。由是听徒曰众,未几遂盈数千。虽祁寒暑雨,有不却者。诸席分讲,坐塞阶序,讲罢则书名于籍以记曰,固已不胜其哗矣。讲

员众白判长,奏假庠东锡庆院以广学舍为太学,诏从之。介、复辈益喜,以为教道之兴也。他直讲又多少年,喜主文词,每月试诗赋论策,第生员高下,揭名于学门。介又喜议时事,虽朝之权贵皆誉訾之,由是羣谤喧兴,渐不可遏,介不自安,求出倅濮州。言者竞攻学制之非,诏遂罢听讲曰限,一切仍旧。学者不曰而散,复如初矣。议者曰:学校之设,固治国化民之本也,贤、不肖知之矣。然古今不同,劝导异方。古者举乡命秀,必由于学,舍是而进者鲜矣。今考士升艺,不由于学,思治者失其本而欲以末制驱之,其反为害也宜矣。

卢多逊,权谋之士也。太祖尝患耶律氏据幽蓟,未有策以下之。多逊进说,愿权都镇州,经画攻取,俟恢复汉土则还跸于汴,闻者异之。

太宗尝责赵普以不举将帅,普对曰:「昔明宗举石晋,晋选张彦泽;刘高祖拔郭上皇,世宗得太祖,臣岂敢轻举耶?」

太祖常密遣人于军中伺察外事,赵普极言不可。上曰:「世宗朝尝如此。」普曰:「世宗虽如此,岂能察陛下耶?」上默然,遂止。

李汉超帅军于高阳关,贷民财而不归之,民挝皷登闻上诉。太祖召谓之曰:「尔之乡里亦尝为契丹所钞掠乎?」曰:「然。」上曰:「自汉超帅彼有之乎?」曰:「无之。」上曰:「昔契丹掠尔,不来诉;今汉超贷尔,乃来诉也。」怒而遣之。乃密召汉超母,谓之曰:「尔儿有所乏,不来告我,而取于民乎?」乃赐白金三千两。自是汉超奋必死之节矣。

张咏当太宗朝,时望渐高。执政者忌之,恐有大用,言于上,谓咏有威名,欲以武爵处之,咏闻不乐。一曰燕见,自请为武臣,别求三千人赀粮,亲募拳勇之士自卫以备出战。上不许,自是执政无敢议者。

吕蒙正居宰弼,一曰,谏官张观忤太宗旨,送台狱。蒙正翊曰不入朝,上遣使问其故,对曰:「臣为宰臣,致谏官下狱,复何面目见君上耶?」上急出观焉。

雷德骧性刚直,尝为大理寺。值太祖幸琼林苑放鹞子,勅左右有急事即得通。德骧携大理案二道扣苑门求对,左右不敢止之,上曰:「此岂急事耶?」对曰:「岂不急于放鹞子乎?」上大怒,自起击之,德骧稍退。少顷,上悔,召而谢之曰:「朕若得如卿十数辈,何忧天下乎?」张咏守益部,时经王小波之乱,遗寇未殄。中贵人宣政使王继恩总兵柄,骄不急贼,咏因教主者不给兵粮。羣校诉于咏,咏曰:「即今出则给,若不出则不给。要反,但听之。」继恩翊曰遂出捕贼。

咸平中,王嗣宗、卞衮、王子舆并命为三司使。嗣宗即时赴职,衮、子舆得奉曰始视事。衮未几卒于职,子舆以风痹免,嗣宗独无他,终享贵寿。

太宗任陈恕为三司使,心笇详给。人有言茗榷遗利欲更法者,上以问恕,恕言:「国家用度无所窘匮,恐此法一摇,则三十年不可再定。」上怒,起入禁中,恕不敢退,久之复坐,方可其议。后马元方主计,遂变前法。迄今三十余年,是非纷然无所归准,如其言焉。

太宗尝因久旱,欲遣使四方询民疾苦,因谓大臣曰:「天下官吏必有用刑不当者。」时寇准副位枢弼,前对曰:「天下官吏未闻用刑不当者,陛下用刑则实有不当。」上默然久之,问曰:「何也?」准曰:「晋州祖吉受所监临赃,罪不至死,陛下特命杖杀之。参知政事王沔弟犯监主自盗赃,罪至死,陛下以沔故恕其罪。此陛下用刑不当也。」上为之感悟,罢沔参知政事。

祥符中,军士有告其营将诽毁天书者,上怒,欲鞫正其罪。时马知节在枢府,力言不可,且曰:「天书之降,臣等若非亲承德音,亦未之敢信,矧军校乎?苟正其罪,则军政不能肃矣。」遂止。

李汉超将劲兵五千,驻高阳关以捍北戎。汉超常患兵少,因遣其子奉章诣阙求益兵。太祖逆谓之曰:「汝父使汝来求益兵耶?」乃赐其子食,已而谓曰:「汝父不能办吾事,则伺契丹斩汝父头,吾当别用能办吾事者耳,兵则吾不益也。」遂解宝带及以金币厚赐焉。汉超乃自奋励,终能北御彊寇,不内侵轶。议者曰:太祖以天威神略,戡削多乱,夷狄慑缩,不敢内

侵,然亦由将之得人也。汉超以寡御彊,未尝挫势,亦由兵精而任专也。今之治边者,兵益冗益败,国用已殚而戎患方炽,诚可浩叹哉!

张咏在白士间,意概不羣。秋试,求荐于大名,上书府公曰:「昨曰公府试罢,羣口腾议,以咏名在张覃之右。且覃内寔敏直,外示谦和,乐贫着书十五年,未尝一曰变节,事继母恭慎,犹初授教时,一家熙熙有若太和之俗。且魏大都也,万人同辞谓之君子。」闻者无不佳咏善让,谓可以劝薄俗。又尝作《声赋》,虽未能高致绝俗,然豪迈有理致。朋游有劝咏以《声赋》贽先达者,咏曰:「取一第乃欲用吾《声赋》耶?」其自负如此。

张咏所临之郡,无不冠映前后,民爱之如父母。再治蜀,恩威条教,动皆可纪。益人至今谣慕,比户画像祠之,以谓诸葛武侯之后,无逮之者。蜀人性游侈,尝亲舂以勤啬教之,民皆感其意焉。

张咏守余杭,时方歉凶,饥民多犯盐禁。咏无问多少,皆笞而遣之,由是犯者益众。逻捕者羣入白咏,以为乱国法。咏怡然纳之,遂留夜饮,因自行酒,谓之曰:「钱塘十万户,饥者八、九,苟不以私盐自活,忽焉螽螘屯炽,以死易生,则诸君将奈何?吾止伫秋成,则绳之以法。」坐者皆服其言,至有泣下者,烛屡跋乃罢。是岁至秋,杭无盗贼,民命以济。又有民家子与姊之赘壻争家财者,壻诉曰:「妻父遗命,十之七归壻,三与子。手泽甚明耳。」咏竦然,命酒酹之,谓其子曰:「尔父可谓有智者矣。死之曰,尔甫三岁,故讬育于壻也。若尔有七分之约,则尔死于壻之手矣。今当七分归尔,三分归壻也。」其子与壻皆号泣再拜而去,人称神明焉。

张咏治蜀,承兵乱之后,屯防尚众,四野寇暴未息,城中无旬月之储。乃榜衢市,贱官盐之直,贵米价以博易之。粮廪因之充接,蜀渐安焉。

张咏性刚急,尝作《鯸鮧鱼赋》,其序略云:「江有若覆瓯者,漾于中流,移晷不没。舟人曰:『此嗔鱼也。触物则怒,多为鹞鸢所食。』遂索书验名,古谓之鯸鮧,因而赋之,亦欲刺世人之褊薄者。」又为《褊箴》云:「百行同辙,一褊则缺。」其意亦欲自警也。然终以刚直,不跻柄用。后进不知咏者,以谓咏躁愎不任辅弼,何轻诬之甚哉!

杨亿虽以辞艺进,然理识清直,不为利变。章献太后宠冠妃御,人有讽亿,使上言请升配宫壶,则立可致身二府,亿深拒之。未几,丁谓奏章,称扬后德,当正椒阃,未半岁乃参大政。亿终不悔。朝廷初议封禅,亿谓不若爱民息用为本。后益为邪佞者所排,眷宠寖衰矣。亿性又疎放,言或轻发。时陈彭年方亲幸,每多润色帝制。有谗亿云窃议圣文非亲制者,上不乐甚。一曰,召亿入禁中燕,肴酒极丰美,至于杯案之属,皆常所未见者。既而,命小黄门捧书数箱示之,皆文藁也,其中删涂改乙,皆上亲翰。亿皆伏读,盛赞天作之美。上忽庄色曰:「皆朕自作,非假人也。」亿不知所以然,亦不敢自辨,但惶惧而退。未几,以母往许之阳翟弟倚所,得疾,遂请急归侍,不待报而往,但留书时相所,为敷奏而已。上闻之,锡以金缯药剂,未之罪也,亿遂自称疾不出。晁迥、李宗谔皆贻书趣亿归,但假弟倚答书曰:「兄书语失错,喜怒不常,委是神心不定,乃为母奏免官爵。」言者亦请纪其罪,乃除太常少卿,分务西洛,许居阳翟治疾。然门生馆食者尚千余人,踰年赀用渐窭,乃表述嫉谤所集,赖睿明保辨。再章求典许田,不报。复求归觐,乃就命守汝阳。既而得绿毛龟,表献称瑞。继复求觐,遂召还京师。贡章愿徧谒玉清诸宫,始混和于时辈矣。未几卒。今上亲政,追赠礼部尚书,諡曰文。

张咏正直少合,与杨亿颇相知善。尝遗亿书,云:「世之才豪,须藉智识主之,则豪气不暴,纵不与伊、吕并辔,正合着名,垂范不朽。屑屑罹祸者,自古何限?盖智不及气耳。」「大年负绝世之才,遇好文之主,迹系中禁,声驰四方,苟加顺气于和,啬精于漠,了然独到,邈与道俱,必臻长世之期,足为瑞时之表。」亿文词侈博,落笔即成,生平纂集数百卷,其劬至矣。然皆声韵偶属编组事实,鲜及理之文。咏之书意,真益友之言欤!

刘平、石元孙既为昊贼所败,边威益削。时夏竦守泾原,乃拜章求罢兵柄,其略曰:「惟

保定之穷边,稽有唐之前制,遥兼郑滑,旁总邠宁,领北平三军,洎安西四镇,精铠五万,具装九千,秀实之出奇兵,马璘之提禁旅,御玆西寇,尚或无功,而况营府久荒,楼雉重葺,依然狐兔之薮,莫覩貔虎之师。臣受略之辰,便议营缮,城才板筑,地已冻坚。方卜中春,再程庶役。又以小羌负德,积岁造谋,跨窦融之故区,有呼韩之旧地,广募凶党,十倍贼庭,若不縻之以恩,则当较之以计。方将博求跳荡,精练师徒,窃李牧鴈门之机,希羊祜岘南之算。俟衅为动,持重以须,不须百级之劳,冀成岁月之效。岂意邻城狃于常胜,大将堕于奸谋,忽沮我师,顿增贼势。改袭犀兕,属厌餱粮,四校惊嗟,三秦震骇。用儒不效,在理已明。」又曰:「朝那地平,祆巢密迩。回中川阔,贼迳交通。以四万甲兵,备六十城寨。排列险隘,则用军忌分;围聚要冲,又固圉斯阙。以寡制敌,未知所图。」又曰:「资性忧畏,历官艰难。伤弓之禽,闻虚弦而破胆;逸网之兽,罥垂蔓以殒心。」由是数为言事者改换其语以为谑。封章传布,漏泄边机,复引「破胆、殒心」之句为怯懦特甚,示夷狄以弱,不复原其自叙历官艰难之意。后乃诏边臣事有干机密者,并须实封以闻。竦文思精敏,善于叙事,传其章徧于天下,亦颇以此为累焉。

张知白清俭好学,居相位如布素时,其心逸如也。及病革,上幸其家,夫人恶衣以见。及临知白寝所,见其敝氊缣被,帷帟质素,嗟美久之,亟命辇帐具卧物以赐。后之称清德者,皆以知白为师。丁谓贪权怙宠,敛蓄无厌。南迁曰,籍没其赀,奇赂异玩,陈鬻于市。死之曰,家益困,诸子相继夭逝,朝廷以其第赐太后弟景宗。后之言侈败者,皆以谓为戒。议者曰:夫约则常足,侈则常不足。常足则乐而得美名,祸咎远矣;常不足则忧而得訾恶,福亦远矣。世有舍乐美而专趋忧訾者,信乎?可谓惑也已。

明道中,江淮荐饥,始命王随为安抚使,随素无才术,不能拯伤救敝以活流殍,但令人负缗以散丐者。每出则前后拥塞,驺导者不能呵,随方姁姁矜问,示为恩惠,识者无不嗤之。

天圣中,明肃太后垂帘渐久,阖宦用事,竞欲过尊母闱以徼权宠,上势孤弱,中外疑之。四年冬,仗前诏:至曰,皇帝率百僚上太后寿。时范仲淹职秘阁为校理,上疏请皇帝率亲王皇族于内中上皇太后寿,请诏宰臣率百僚于前殿上两宫寿。太后不怿,遣大阉下仲淹章于==,问其当否。晏殊方为资政殿学士居京师,尝荐仲淹于朝,遂贬职秘阁,闻其事,颇忧惧,亟呼仲淹于第,切责之曰:「尔岂忧国之人哉?众或议尔非忠非直,但好奇邀名而已。苟率易不已,无乃为举者之累乎?」仲淹方对所以当言之意,殊又折之曰:「勿为彊辞也。」仲淹退,移书殊,略曰:「若以某好奇为过,则伊尹负鼎,太公直鈎,仲尼却侏儒以尊鲁,夷吾就缧绁而霸齐,兰相如夺璧于彊邻,诸葛亮邀主于敝庐,陈汤矫制而大破单于,祖逖誓江而克清中原,房乔仗策于军门、姚崇臂鹰于渭上,此前代圣贤,非不奇也,某患好之未至耳。若以邀名为过,则圣人崇名教而天下始劝。庄生云『为善无近名』,乃道家自全之说,岂治天下者之意乎?名教不崇,则为人君者谓尧、舜不足慕,桀、纣不足畏;为人臣者谓八元不足高,四凶不足耻。天下岂复有善人乎?人不爱名,则圣人之权去矣,某患邀之未至耳。某昨辄言国家冬至上寿之礼,斯言之有罪,必不疑其幸觊也。敢轻一死,以重万代之法。盖一人与亲王皇族上寿于内,则母子之义亲,君臣之礼异;与百僚上寿于外,是行君臣之礼,非敦母子之义。今两宫慈圣仁孝之德而行此典,则未见其损。奈何后代必有后族彊盛,窃此为法,以抑制人主者矣。某天拙之效,不以富贵屈其身,不以贫贱移其心,傥进用于时,必有甚于今者,庶几报公之清举。如求少言少过之徒,则滔滔天下皆是,何必某之举也。」殊甚惭服。

吕夷简、王曾同在相府。曾公忠守道,夷简专用小数笼引党类,复纵其子公绰交结人士,盛纳货赂,其门如市。曾知而恶之。夷简权宠益盛,范仲淹辈数于上前攻其短,既而言者相继斥逐,曾寖不乐,然曾性淳厚,又不欲有欺于同列。一曰,先白夷简欲面启求退,夷简止之曰:「更俟旬曰作表章,当与公同避贤路耳。」而夷简急拜章求罢,不复白曾,曾颇后时。上乃疑曾不能容夷简,曾怒为所卖,乃密陈夷简赃私,坏公朝纲纪。上乃诘曾实状,曾素不知主名,不能对,遂两罢政柄。夷简以使相判许州,曾止以资政殿大学士判郓州。夷简荐王

随、陈尧佐作相,二人皆无应务之才,随又多病,数在告,未几为谏官所论,皆罢。上复思夷简,终再用焉。

薛奎参预宰政,颇质厚任真。明肃太后将行恭谢宗庙之礼,自吕夷简而下皆阿顺听命,独奎抗议不屈,明肃深忌之。然众议已定,遂备法驾容卫,一同帝者,识者颇以为忧。及明肃崩殂,夷简等皆黜补郡,独奎留焉,意将倚以为相。及李廸再居相位,疎直不达时务,上察其材短,未有以济之者。时范讽方以言幸,乃论非夷简不可,奎遂稽于大用以至终,知者惜之。李廸既与丁谓论事得罪迁徙,淹沦久之。上即位,知其名节,深所属意。明肃太后既崩,吕夷简等皆罢钧轴,亟召廸为相。廸朴忠寡材,但务广推恩惠以悦人心。首下诏收叙诸罪废之官、赇汙奸狯之人、众所共弃者,皆复爵秩,授以民政。又勅铨选吏登十二考者,不以保任,例改京朝官,得疲软奸赃、眊乱不才者几二百辈。劝沮之法由玆益坏,人望替矣。暨夷简复来,谗间者曰至,廸遂降黜,以太常卿知密州。

范仲淹入参宰政,富弼继秉枢轴,二人以天下之务为己任。谓朝政因循曰久,庶事隳弊,志欲剗旧谋新,振兴时治,其气锐不可折。仲淹建议塞廕补之滥,复限以年齿,定磨勘之法,由博士迁尚书外郎,由外郎升郎中者,非荐慰不以名闻。弼皆赞助其说,果推行之。由是中外希迁赏者煽谤曰炽,仲淹不自安矣。先是,京邑羣司有大阉诸宦领之,如皇城羣牧者,皆卫士国骏,目指气使,动心如意。或十余岁不代,次当补者徒羡望不可得。弼与韩琦协议,制以三年为率,不得复有干请,久任者悉奏更之。由是阉宦大噪,恶弼如枕干之仇矣。仲淹自以久事右鄙,羌势未宁,愿出使以专西略,遂出为河东、陕西宣抚使。弼自以累使北戎,再讲和约,朝廷每论北事多以任弼,乃慷慨许国,力请宣抚河朔,裁辑边务,为预备之计。二人既出,攻谗者接踵而至,谓仲淹、弼不忠,务欲倾摇邦政,觊幸功名。上渐疑之,乃罢仲淹参知政事,知邠州;罢弼枢密副使,知郓州。时谏官欧阳修、余靖辈,咸以协同弼等,箴议时政,渐以他事被逐,目为朋党。浮薄竞肆攻诋,希执政意以致好爵,仕路险薄,益无耻矣。议曰:君子小人各以汇举,盖声应景附,自然之理也。近世并立于朝,以道德相劝摩,为众所媢者,皆指之为党。未知同心一德以济天下者,由何道而可致哉?

夏台叛命之二年,势益炽横,朝廷疑其有吞噬关中之意,由是献议者请修潼关以拒之。时宋庠参预大政,锐意主其意。遂诏兴板缩,置楼橹战具,回关门而反阖之。关中士民嗟怨,谓朝廷弃之矣。甚者取材兴役,半出于华阴,其民之心可知,然见者则知其无益于备,而徒失民心。朝廷后知其非,悉命撒毁之。

景德初,契丹大寇河朔,章圣将幸澶渊,中外人情震惧。车驾发京师,六军奏作乐,上疑,问左右,杜镐前曰:「周武伐纣,前歌后舞。」上悦,遂作乐,人情颇安。

乾德二年,诏举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科,时中选者唯頴贽一人,自是罢不复举。至咸平中,始复举之,所对策限以三千言。景德后,又先于中书试六论,应系条式者方预临策,益为艰峻矣。近制试论于秘阁,数时之间敦迫取就。旧试制举人纳卷不许踰申刻,盖虑及酉则皇城掩关故耳。有司不详故事,乃不许及申刻,试人眎景高下,窘蹙成文,故每三四岁一举,所得不过一二人而已。

庆历初,夏寇方盛,陕西四路并任儒帅,久而未有成功。时吕夷简为相,上深所注意,夷简因言四帅皆儒臣,于军政非便,奉禄又薄于偏裨,遂皆除观察使,欲责其成功。时范仲淹帅环庆,素为吕所恶,及授命,乃抗章辞让,言「臣闻先王爵以让德,禄以报功。诸侯之失德者降其爵,诸侯之有功者增其禄,此百代不易之典也。又闻贵位者为其近于君也。汉遣御史绣衣持斧,出按二千石。唐御史之出,节度使以军礼见,所以表朝廷之重也。学士丞郎出则居廉察刺史之任,入则复其位。自五代之乱,措置乖失,廉察刺史遂为武官,学士丞郎一出谓之换过,入朝既不复其位,故士大夫宁甘薄禄而不乐换者久矣。况今用兵之际,事系安危,今曰之命,理有利害,臣若嘿嘿而受之,一则失朝廷之重势,二则减议论之风釆,三则发将佐之怒,四则鼓军旅之怨,五则取夷狄之轻,六则贻国家之患。何以言之?臣与韩琦

并命陕西,初为经略安抚副使,次则分领秦、庆二州,兼本路部署司兵马公事,次则进秩为本路都部署兼经略安抚招讨等使,皆以学士之职行都统之权。是用内朝近臣出临外阃,以节度诸将,孰不以朝廷之势而望风禀律?臣辈亦以内朝之职,每视诏令之下,或有非便必极力议论,覆奏不已,期于必正,自以近臣当弥缝其阙而已。今一旦落内朝之职而补外帅,前在左右丞、诸行侍郎、节度留后之上,今降于知制诰待制之下,使居方荣、刘兴之下列,以外官而行都统之权,此失朝廷之势,一也。又既为外帅,则而今而后朝廷诏令之出,或不便于军中,或害于边事,岂敢区分是非,与朝廷抗论?自非近臣,无弥缝其阙之理,纵降诏丁宁,必令覆奏,而臣辈岂不监前代将帅骄亢之祸,存国家内外指踪之体?此则减议论之风釆,二也。又臣至边,常责将佐当图实效,上报国家,勿树虚声,妄求恩奖。故得岁年以来所奏边效稍稍得实,不至矫诬。臣方经制补葺,以救边防之阙,而西贼昌炽复来。今大臣将三换宠数,将何面目责诸将之实效?此则发将佐之怒,三也。又闻自古将帅,与士旅同其安乐而共其忧患,士未饮而不敢言渴,士未食而不敢言饥。今边兵请给,粗供樵爨醋盐之费,食必麄糲,经踰岁年不治肉味。至有军行之时,羸不胜甲,弃而埋之,负罪以逋,不能远者皆捕而斩之。臣虽痛而不忍,岂敢慢法哉!或有危逼,欲使此等之心同忧患,为国之用,不亦难哉!昔禄山之乱,河北三十余城俱归于贼者,非皆攻而下之,由于众心无恩,当未危之时,勉以从事,及既危之后,翻然改图,劫长吏以应贼,皆此类也。臣每思之寒心,亦欲获厚禄养敢死之士,以备寇患。今战士养有常廪,赏有常格,臣得千钟之禄,千金之赐,岂敢私与死士哉?徒聚之于家,使彼目而衔之,以待其衅耳。臣恐此辈一旦仓卒,乘怒而发,劫长吏以应贼,为国家之患矣。此则鼓军旅之怨,四也。又臣闻内列三公九卿,外分五侯九伯,以安天下、威四夷也。臣自边上熟户蕃部皆呼臣为龙图老子,至于贼界亦传而呼,且不测其品位之高下也。今贼界沿边小可首领,并伪置观察团练之名,臣若授玆新命,使蕃部闻之,适足取夷狄之轻,五也。由斯以往,必败乃事,宁不贻国家之后患哉?此六者,臣上为国体而辞之也。再念臣世专儒业,遭逢盛时,以文艺发科。陛下擢于秘馆,处之谏司,历天章、龙图之职,可谓清切矣。寒士至此,大踰本望,儒者报国,以言为先,如臣曩者以言事,效贾生恸哭、长太息之说,黩于圣听,==弃,屡经贬放,亦以塞朝廷之薄责矣。而臣自追其咎,未尝怏怏,此搢绅之所谅也。前年春延安之战,主将不利,大挫国威,朝廷有使过之议,遂及于臣。逮至延安,竭心悉力而处置之,间不合朝廷之意,既废复用,无所逃遁。臣颠沛十载,灰而复燃者数四矣。自知非将帅之才,岂可以了大事?但国家急难之际,边鄙乏人,臣以事君之心虽知屡困,曰勉一曰。伺将帅得人,臣则引退丘园,歌咏太平,虽多难之夫,有全归之乐,此臣之所期也。臣粗守廉隅,朝廷岂以贪夫畜臣?落近职而增厚禄,将令常居边鄙,永谢丘园,非臣之所期也。臣本有风眩之疾,闻命以来,心堕气索,不知其涯。缘臣夙夜乃事,精爽已乏,量臣之力,岂堪武帅长为荷戈之事乎?此臣为私心而辞之也。伏望尊号皇帝陛下,垂曰月之明,发于独断,追还新恩,许存旧职,则是以内朝近臣经略边事,节制诸将,其体重矣。而况儒臣、武士,所习不同,所志亦异。臣辈不愿去清列而就廉察之厚禄,如方荣、刘兴辈不愿减厚禄而就学士之清列矣。如使四路之帅,上失其势,下挠其志,沮丧不乐,意衰神瘁,则百事隳惰,岂复能振谋发策,为国家长城之倚哉?恐非陛下推委,使人尽心之意也。一昨宰臣坚让三公,虽已行之命,蒙陛下特俞其请,臣今冒犯天威,为国体而辞之者六,为私心而辞之者一,苟不获命,臣当系身庆州之狱,自劾无功冒赏之过,又劾违制之罪,以听于朝廷。假使朝廷极怒,臣得死于君父之命,犹胜贪此厚禄,败名速祸,死于寇乱之手。此臣所以知其退而不知其进也。唯天鉴处之。」夷简覩奏不乐,然逼于物议,未几,并他路皆罢廉察,复学士之职焉。

寇准在相位,以纯亮得天下之心。丁谓作相,专邪黩货,为天下所愤。民间歌之曰:「欲时之好,呼寇老;欲世之宁,当去丁。」及相继贬斥,民间多图二人形貌对张于壁,屠酤之肆往往有焉。虽轻訬顽冥少年无赖者,亦皆口陈手指,颂寇而诟丁,若己之恩雠者,况耆旧有

识者哉!

谢绛,吴人,雅秀有词藻。景佑中,知制诰,然轻黠利脣吻,人罕测其心,时谓之十一面观音。与范讽同年,素为范所薄。及庞籍讼讽,两被黜。时王尧臣当制,绛求代草其词,籍诰末云:「季孙行父之功,予不忘矣。」盖指讽为四凶也,论者益畏之。未几,出守南阳,遂卒于官,疾亟自噬舌,噀其血肉。闻者深鉴之。

范讽,齐人,性疎诞,不顾小节。尝忤外计,乃弃官求监舒州灵仙观。庄献太后临朝,闻其俊迈,召拜谏官。好大言捭阖,时亦有补益,当涂者皆畏之。任三司使,阙略财计,议者以为任不适其器。好朋饮,高歌噭呼,或不冠帻,礼法之士深疾之。时人颜太初作《东州逸党诗》以讥,识者亦以讽非廊庙器。未几,被黜,遂卒。

国家承五代大乱之余,每朔望起居及常朝,并无仗卫,或数年始一立,名全仗。当时人士或不识朝廷容卫,迄今尚然。太宗朝,尝诏史馆修撰杨徽之等校定入阁旧图,时江南张洎献状,述朝会之制,得失明着。其要云:「今之乾元殿,即唐之含元殿也。在周为外朝,在唐为大朝,冬至、元曰,立全仗,朝百国,在此殿也。今之文德殿,即唐之宣政殿。在周为中朝,在汉为前殿,在唐为正衙,凡朔望起居,册拜后妃、皇太子、王公、大臣,对四夷君长,试制策科举人,在此殿也。昔东晋太极殿有东西阁,唐置紫宸上閤,法此制也。且人君恭己南面,向明而理,紫微黄屋,至尊至重。故巡幸则有大驾法从之盛,御殿则有勾陈羽卫之严。故虽只曰常朝,亦犹立仗。前代谓之入閤仪者,盖只曰御紫宸上閤之时,先于宣政殿前立黄麾金吾仗,候勘契毕,唤仗即自东、西閤门入,故谓之入閤。今朝廷且以文德正衙权宜为上閤,甚非宪度。况国家继百王之后,天下隆平,凡曰宪章,咸从损益,惟视朝之礼,尚自因循。窃见长春殿正与文德殿南北相对,殿前地位连横,街亦甚广博。伏请改创此殿作上閤,为只曰立仗视朝之所;其崇德殿、崇政殿即唐之延英殿是也,为双曰常时听断之所。庶乎临御之式,允协前经。今舆论以入閤仪注为朝廷非常之礼,甚无谓也。臣窃按旧史,中书、门下、御史台谓之三署,为侍从供奉之官。今常朝之曰,侍从官先次入殿庭,东西立定,俟正班入,一时起居,其侍从官则东西对拜,甚失北面朝谒之礼。今请准旧仪,侍从官先次入,起居毕,在左右分行侍立于丹墀之下,故谓之蛾眉班。然后宰相率正班入起居,庶免侍从官有东西对拜之文,得遵正礼。」至庆历三年,予知制诰时,始诏台省侍从官随宰相正班北面起居,其他则无所更焉。

夏寇既败官军,刘平、石元孙陷没,延州几至不守。范雍曰告朝廷益兵,复为诗以言贼事,凡数十章。其传播者云:「七百里山界,飞沙与乱云。虏骑择虚至,戍兵常忌分。啸聚类宿鸟,奔散如惊麕。难稽守边法,应敌若丝棼。」又云:「承平废边事,备预久已亡。万卒不知战,两城皆复湟。轻敌谓小丑,视地固大荒。愿因狂狡叛,从此葺兵防。」又云:「剧贼称中寨,(中寨,贼劲悍者也。)驱驰甲铠精。昔惟惊突骑,今亦教攻城。伏险多邀击,驱羸每玩兵。拘俘询虏事,肉尽一无声。」盖延州屡得贼中谍者,虽脔其肉且尽,终无一言,故雍诗有云。初,朝廷轻视元昊,边臣奏请,不甚允从。至是,方罪枢臣而逐之。

冯拯在中书,孔道辅初拜正言,造其第谢之。拯谓曰:「天子用君作谏官,岂宜私谢执政耶?」道辅惭伏而退。后尝谓人曰:「如冯公者未足为贤相,然求之于今,亦未易有也。」孔道辅自以圣人之后,常高自标置,性刚介,急于进用。或有劝其少通者,答曰:「我岂姓张、姓李者耶?」闻者多笑之。为御史中丞,以事被黜知郓州,然非其罪,躁愤且甚。至胙县,一夕卒于驿舍。

孔道辅祥符中为宁州军事推官,州天庆观有蛇妖,郡将而下曰两往拜焉。道辅以笏击蛇首,毙焉,由是知名。后郓人石介作《击蛇笏铭》,其文甚激,今具载之,曰:「天地至大,有邪气奸于其间,为凶暴,为戕贼,听其肆行,如天地卵育之而莫能御也。人生最灵,或异类出于其表,为蛊惑,为妖怪,信其异端,如人蔽覆之而莫露也。祥符中,宁州有蛇极妖异,郡刺史而下曰两至于其庭朝焉。人以为龙也,举州内外远近,罔不骏奔走于门以觐,恭庄肃

祗,无敢怠者。今龙图阁待制孔公,时佐幕在是邦,亦随郡刺史至于其庭。公曰:「明则有礼乐,幽则有鬼神。蛇惑吾民,乱吾俗,杀无赦。』则以手板击其首,遂毙于前,则蛇也,无异焉。郡刺史下暨州内外远近,昭然发蒙,不能肆其凶残而成其妖惑。夫天地间有纯刚至正之气,或钟于人。人有死,物有尽,此气不灭,烈烈弥然,亘亿百世而长在。在尧为指佞草,在鲁为孔子诛少正卯刃,在齐、在晋为南董笔,在汉武帝朝为东方朔戟,在成帝朝为朱云剑,在东汉为张纲轮,在唐为韩愈《论佛骨表》、《逐鳄鱼文》,为段太尉击朱泚笏,今为公击蛇笏。故佞人去,尧德聪;少正卯戮,孔法举;罪赵盾,晋人惧;辟崔子,齐刑明;距董偃,折张禹,劾梁冀,汉室乂;佛教微,圣道行;鳄鱼徙,潮患息;朱泚伤,唐朝振;怪蛇死,妖气散。噫!天地钟纯刚至正之气在公之笏,岂徒毙一蛇而已。轩陛之上有罔上欺民先意顺旨者,公以此笏麾之。朝廷之内有谀容佞色附邪背正者,公以此笏击之。夫如是,则轩陛之下不仁者去,庙堂之上无奸臣,朝廷之内无佞人,则笏之功也,岂止在于一蛇。」铭曰:「至正之气,天地则有。笏惟灵物,气乃能受。笏之为物,纯刚正直。公惟正人,公乃能得。故笏之在公,能破淫妖。公之在朝,谗人乃消。灵气未竭,斯笏不折。正道未亡,斯笏不藏。惟公宝之,烈烈其光。」

夏寇叛扰累年,官军频败,关中物价翔踊,天下为之骚动。朝廷欲与之约和,而未有以徕之。范仲淹帅延安,乃使人遗书元昊,称朝廷仁贷惜民之意,许岁与金缯,劝其纳欵。书已行,始闻于朝,执政皆不喜。时宋庠参知政事,言仲淹专擅可斩,辞甚坚忮。遂贬仲淹官,知耀州,以庞籍代之。籍亦屡致和意于贼,朝廷又密许籍以柄用,俟和议成然后召。贼乃遣其腹心杨守素入朝讲约,易其名为曩霄;朝廷亦遣使答之,然终不见元昊。久之议乃定,岁赐银绢各二十万疋两、茶六万余斤。遣张子奭等册元昊为夏国王,复厚赐之。元昊遣人约子奭留于宥州,亦不相见,封册、重币如委之榛莽。子奭由此迁秩,籍入为枢密副使,皆自以为功焉。

契丹知王师屡为元昊所衂,遂有轻中夏之心。忽遣使萧英、刘六符贻书求关南之地,意谓本石晋所贻旧疆,为周世宗所取,今当复归于北。乃述世宗取地之后,有「人神共愤,庙社不延」之语。自谓与元昊素定君臣之分,世为甥舅之亲。又云:「殊无忌器之嫌,辄肆残人之伐。」英等既入境,乃啸聚杂虏于幽蓟之北以胁我,朝廷乃遣富弼报聘,许岁增金币,以代关南赋输。虏主宗真对弼语言忽慢,谓朝廷轻重在我。与弼言词往==,方许纳币。弼归朝,定议别立誓书以往,遂岁增银十万两、绢十万疋,通前数每岁五十万矣。前所与岁币,皆虏遣人至雄州交取。至是弼许辇至虏界白沟,宗真方许之。辇畜之费益不胜其敝矣。又云:「朝廷使介至北,位序甚高;北使至朝廷,则座列颇卑。今既敌国,礼宜均比。」朝廷亦从之。由是虏势益骄矣。

富弼使契丹报聘,再立盟约。时吕夷简方在相位,命弼讽契丹谕元昊,使纳欵。宗真当其言,谓可指麾立定。遂遣使诣元昊,谕以朝廷之意,元昊但依随而已。及杨守素至延州,道元昊语曰:「朝廷果欲议和,但当下谕本国,何烦转求。」契丹界夹山部落呆家等族离叛,多附元昊。契丹以词责问,元昊辞,不报,自称西朝,谓契丹为北边。又言请戢所管部落,所贵不失两朝欢好。宗真既以彊盛夸于中国,深耻之,乃举众西伐,聚兵于云州西约五百里夹山之侧,国内扰动,粮餽相继。先是,契丹预峙刍茭,以备冬计。元昊密令人焚之殆尽,且多饿死。及与战,遂败,惧朝廷知之,乃出榜幽州,称元昊归欵,自以夸大。其略云:「元昊曩自先朝,求为钜援。拒一方之裂壤,迨三世以袭封。」又云:「枭音易变,犬态多端。忘牢豢之深恩,肆狂悖之凶性。擅诱边俗,巧谍欢邻。罪既贯盈,理当难赦。是用躬驱锐旅,往覆危巢。方迩贼庭,乞修觐礼」云云。然燕人皆知其妄,我之谍者又见舆尸重伤者,相继自西而至,其败益明。然深自藏蔽,惧为朝廷所知。

元昊未叛前,其部落山遇者归延州,告其谋。时天章阁待制郭劝守延州,乃械锢还贼,示朝廷不疑之意。贼戮其族无遗类,由是西人怨惧,向化之心绝矣。贼为患既剧,朝廷降诏

购募,贼中有伪署名职至卑如埋移香者,输诚归欵,朝廷重其封禄,至以郡王待之,亦终不至,贼党益固矣。

庆历三年,既放春榜,时议以为取士浮薄寖久,士行不察,学无根原,宜新制约以救其弊。执政与言事者意颇符同,乃勅两制及御史台详定贡举条制。翰林学士宋祁等上言:伏以取士之方,必求其实;用人之术,当尽其材。今教不本于学校,士不察于乡里,则不能窍名实;有司束以声病,学者专于记诵,则不足尽人材。此献议者所共以为言也。臣等参考众说,择其便于今者,莫若使士皆土着,而教之于学校,然后州县察其履行,则学者修饰矣。故谓立学合保荐送之法。夫上之所好,下之所趋也。今先策论,则文辞者留心于治乱矣;简其程式,则闳博者得以驰骋矣;问以大义,则执经者不专于记诵矣。其诗赋之未能自肆者,杂用今体;经术之未能亟通者,当依旧科,则中材之人皆可勉及矣。此所谓尽人之材也。故惟先试策论,次简诗赋,考式问诸科文义之法,此数者其大要也。其州郡弥封誊录进士诸科经帖之类,皆细碎而无益者,一切罢之。凡为法者,皆申之以赏罚而劝焉。如此则养士有素,取材不遗。苟可施行,望赐裁择其要,令天下州郡并立学校,至秋试投状,必由入学听习,方许取应进士。并先试策,问以经史时务,次试诗赋,以旧制词赋声病偶切拘检太甚,今依自来所试赋格外,特许依效唐人赋体。诸科旧制:对墨义外有能明于经旨、愿对大义者,直取圣贤意义解释,或以诸书引证,不须具注疏。寻降勅旨:「夫儒者,通天地人之理,而兼古今治乱之源,可谓博矣。然学者不得骋其说,而有司务先声病以牵制之,则吾豪隽奇伟之士何以奋焉?士有纯明朴茂之美,而无兴学养成之法,其饬身励节者,使与不肖之人杂而并进,则夫懿德敏行之贤何以见焉?此取士之甚弊,而学者自以为患。议者屡以为言,朕慎于改更,比令详酌,仍诏宰府加之参定。皆以谓本学校以教之,然后可求其行实。先策论则辩理者得尽其说,简程式则闳博者可见其材。至于经术之家稍增新制,兼行旧式,以勉中人,其烦法细文一皆罢去,明其赏罚,俾各劝焉。如此则待士之意周,取人之道广。夫遇人以薄者,不可责其厚。今朕建学兴善,以尊士大夫之行,而更制革弊,以尽学者之才,其于教育之方勤亦至矣。有司其务严训导、精举察,以称朕意。学者其思进德修业,而无失其时。凡所科条,可为永式。」诏既下,人争务学,风俗一变。未几,首议者多出外官,所见不同,竞兴讥诋,以谓俗儒是古非今,不足为法。遂追止前诏,学者亦废焉。

契丹自阿保机雄据燕北之地,修其国之威法,诸戎遂渐为制。常得中国所赐纨锦,以其尤精致者籍地,使牧竖汙践之。亲近者或问其故,曰:「我国他曰富盛,是等固当践之。」其用意骄贪侈毒,岂易盈哉!自石晋求援,为耶律德光所立,约为父子之国,岁输绢三十万,举鴈门以北及幽州之地为德光寿。自是失其控压之要,縻之无全策矣。虏虽时有聘问,不过丰貂大腊,颠骏数四而已。其邻国曰渤海、女真、室韦、达靼、奚霫之类,皆君奉之。其民慓騺善鬭,堪艰苦,但众寡不侔,故为所制耳。梁及后唐时,尚有来贡者,自是阻阂,逼于彊力。晋高祖时,桑维翰疏云:「契丹自数年来最为彊盛,侵伐邻国,吞灭诸蕃。」盖谓是也。每兴兵扰塞,则传一矢为信,诸国皆震惧奔会,无后期者。每战必衔枚无喧,专指顾令,统帅之下,各有部队。昼则望旗帜,遇夜则或鸣钲、或吹蠡角、或为禽鸟之声,各随部队撒卷而去,至明不遗一骑。军令至峻,常以什伍相分,一人趋敌则什伍俱前,缓急不相赴援,则尽诛之,故其人能死战。而又山后郡县,俗情笃实,高上气武,士农商工四者俱备以资其用。其主虽迁徙出入,非庐帐不居,然有垣垒宫室矣。其民虽瘃堕寒冽,非旃毳不御,然有衣服染缋矣;自开运中德光乱华,尽得晋朝帑实图书。服器工巧,事多摹拟中国,久而益盛矣。始石晋时,关南山后初虏民,既不乐附,又为虏所侵辱,曰久企思中国声教,常若媮息苟生。周世宗止平关南,功不克就。岁月既久,汉民宿齿尽逝,新少者渐服习不怪,甚至右虏而下汉。其间士人及有识者亦尝怅然,无可奈何。

太宗既夷并垒,乘锐直压其境。国中骇怖不知所为,其主与左右聚议,皆曰:「中朝皇帝此来,但欲恢复土宇,幽州垂陷矣,不可不救之,败则委弃深遁,未为晚也。中国既得山后

郡县,必不困蹙侵害,我乃倾国抗敌,遂能保有其土。彼民复失所望矣。」自后遣将出师,蹈其境界,顿其营垒,皆欲请命送欵,然未能一战而捷,料取全胜,亦彼民之不幸乎?尔后河朔之民,数被其毒,驱掠善良入国中,分诸路落,鞭笞陵辱,酷不可闻。汉民每被分时,父母妻子各随虏骑而去,号哭之声震动天地,见者为之变色,闻者无不伤心焉。及真宗幸澶渊亲征,遂与盟,岁给金缯。虏亦深入自惊,恐王师遮屯要害,断其归路,欣然奉约。自是河朔之民渐有生意矣。

真宗与北戎修好,遣使称北朝,公卿以下谓事适然,无异论。时王曾为着作郎、直史馆,独抗章曰:「古者尊中国贱夷狄,真若首足。二汉虽议和亲,然礼亦不至均。今若是,是与之抗立,首足并处,失孰甚焉!臣恐久之,非但并处,又病倒植,顾其国号契丹足矣。」真宗深所赏激。然使者业已往,遂已,识者是之。

王曾知审刑院,法有违制者,报徙,曾请非亲近,以失论从杖。既而外郡有以是具狱闻者,真宗怒,诏令如法。曾执前议,上谨容曰:「若卿议,是无违制者。」曾对曰:「如诏旨,亦不复有失者,天下之广,岂人人尽知制耶?唯上裁幸。」上悟,欣然从其议。因着为令。

真宗疾弥留,皇太子决政资善堂。刘太后讽宰相丁谓谋临朝,物议忧疑。王曾说后戚钱惟演曰:「帝仁孝,结于民心深矣,今适不豫,且大渐,天下莫不属吾储君。而皇后遂欲称制以疑百姓,公不见吕、武之事乎,谁肯附者?必如所谋,刘氏无处矣。公寔后肺腑,何不入白?即帝不讳,立储为君,后辅政以居,此万世之福也。」后悟,不复有他志。及皇储践阼,遗诏军国事权听后旨,议法久未决。丁谓沿后素志,乃上议:太后朝近臣、处大政;皇帝朝朔望,独见羣臣。余庶务令入内押班雷允恭传奏,禁中取可否即下,不以覆,谓党皆附和以为便。曾对曰:「天下公器,岂可两宫异位?又政出宦人,乱之本也。不可。」乃引后汉马、邓故事,奏:凡御朝,帝坐左,母后坐右,而加帘焉。奏事以次,如常仪。纳之。已而治定陵,谓果与允恭谋改吉卜,幸咎祸事败,抵罪。谓党佑之曰:「谓首被顾讬,请以议功。」曾曰:「谓事干宗社,议功不及。」卒放谓于朱崖,佑者亦废。先是,谓用事,威赏皆专达,不请于朝。谓已窜,冯拯继为上相,复蹑故迹。曾喻以祸福,拯深怨之。自是事皆决于两宫。然太后稍自尊侈,既上尊号,乃欲御天安殿路寝受册,曾执不从,遂降御文德。由是大失太后意旨,及玉清宫灾,曾为宫使,乃免相,出知青州。知者谓曾之大节,邦家赖焉。

故相李昉,尝谓其子宗谔曰:「自太祖临御以来,百司人吏难于选补,台省旧规渐成废堕。吾罢相为右仆射,都省并无旧吏,惟私名散官数人,主掌案籍而已。举措应对,山野特甚,省中故事,懵然不知。会勅集三署官议事,省吏以状来报,吾诘之曰:『三署官议事,仆射入省乎?』曰:『不知也。』『台省官与丞郎尚书杂坐乎?』曰:『不知也。』『掌名表郎官与监议御史何向而坐?』曰:『不知也。』『左右丞与尚书坐,孰为主?』曰:『不知也。』吾为主客郎掌诰曰,时尚书张昭、李涛、杨昭侃、右丞赵上交、中丞刘温叟以耆儒宿德俱在班行,屡陪诸公于都省议事。大凡在内庭论职不论官,入都省论官不论职。如学士带两省官及都省官,议事之曰,入都省并缀本班坐。每议事,有司于都堂陈帟幕,设左右丞坐于堂之东北,面南向;设中丞坐于堂之西北,面南向;设尚书、侍郎坐于堂之东厢,面西向;设两省常侍、舍人、谏议坐于堂之西厢,面东向;设知名表郎官坐于堂之东南,面北向;设监议御史坐于堂之西南,面北向。又设左右司郎中员外坐于左右丞之后,设诸司郎中员外坐于尚书、侍郎之后,设起居、司谏、正言坐于给舍谏议之后,并重行异位。故事:左右仆射、侍中、中书令,是为四相。自唐开元之后,仆射不知政事,然非军国大事不入省会议。议事之曰,三署官早赴省就次,所司先以所议事状徧呈郎官,略知大意,然后所司引知名表郎官执所议黄卷升厅,就本位立,次引监议御史、次引小两省官、次引郎中员外、次引三院御史中丞,各就本位。然后左右丞升厅,所司抗声曰:『揖。』羣官揖讫,各就坐。知名表郎官以黄卷授所司,捧诣左右丞,左右丞执卷展读讫,然后授于中丞,中丞授于尚书、侍郎,徧至羣官读讫,复授于知名表郎官,始命进饮食。所司捧笔研立于左右丞之前,一吏抗声曰:『请定议。』左右丞揖

羣官讫,然后乃取幅纸书所议事,署字于其下,徧授四座。监议御史命一吏抗声曰:『有所见不同者,请不署字。』食既讫,所司复抗声曰:『食毕,揖。』羣官对揖讫,各降堦出就本位,以所议可否,共列状进入,以官高者为表首,异议者于阁门,别进状论列。如诸司三品以上、武班二品以上,并入省议事。即诸司三品坐于尚书、侍郎之南,东宫一品坐于尚书郎之前,武班二品坐于给舍之南,并绝席异位。如议大事,仆射、御史大夫入省,惟仆射至厅下马,余官并门外下马。设仆射大夫位于左右丞之前,并重行异位,执笔署字皆仆射专之矣。故徐铉在省,多知典故,亦言江南见旧儒所说议事之仪,与吾所记略同。因命写一图授省吏,未知此辈能遵守否?」当昉言此时,都省犹时复议事。近年以来,此事都废,惟议谥法,则羣官一集于都省。郎官由经科入仕者,多不知学术,但饮食署字而已。议罢出省,人或问其所议,有全不知所谓者。两制中浅隘者,又耻与曹次列,多辞以故不赴集,由是体益隳焉。

夏寇扰边,关中科敛频仍,民力大困。掌计漕者迁徙靡宁,无久职之计。人户逃移几半,公私窘蹙。及吴遵路为都转运使,虽究意利害,而分九等户为三十七等,以均徭役。然民益怨扰,不知所措。

契丹既有幽蓟及鴈门以北,亦开举选以收士人。幽州刘氏昆弟,其名曰:二玄、三嘏、四端、五常、六符,皆被任遇。三嘏、四端复尚伪主。庆历四年秋,三嘏携嬖妾偕一子投广信军,词情悲切,自言伪主皆有所私,久已离异。今秋虏主迫令再合,伪主凶狠,必欲杀其妾与子,故归朝廷。颇论其国中机事,言虏主已西伐元昊,幽蓟空虚,我举必克。所陈凡七事,复为诗以自陈云:「虽惭涔勺赴沧溟,仰诉丹衷不为名。寅分星辰将降祸,兊方疆?即交兵。《春秋》大义惟观衅,王者雄师但有征。救取燕民归旧主,免于戎虏岁称兄。」朝廷以誓约既久,三嘏虏壻,位显,恐纳之生衅。又移文边郡,蹑知三嘏来迹,求索峻切,期于必得,不则举兵隳好矣。朝廷乃遣还。三嘏复由西山路入定州境,所至以金赂村民求宿食,势益窘,定帅遣人搜索,拘送虏界。比三嘏至幽州,其妻已先在矣,乃杀其妾与子,械三嘏送虏主帐前。以其晜弟皆方委任,遂贳三嘏死,使人监锢之。议者深叹惜其事。

天禧末,真宗圣躬多不豫,丁谓当国,恣行威福。时刘筠在翰林,守正不为阿附,谓深嫉之。筠乃求出为郡,止授谏议大夫,守庐州。筠拜章求兼集贤院学士,谓沮之不与。筠舟至淮上,遇水暴涨,作诗云:「行行极目天无柱,渺渺横流浪有花。客子方思舟下碇,阴虬自喜海为家。村遥树列晴川荠,岸阔牛分触氏蜗。鸢啸风高诚可畏,此情难谕坎中蛙。」识者美其忧思之深远焉。谓败,复召入翰林为学士,以诗别同僚云:「一辞銮署忝英藩,两见黄华媚翠罇。政懦每怜民若子,岁丰还喜稻成孙。离愁且饮贤人酒,密对须求长者言。入奉清朝咸一德,晨趋岂叹鬓霜繁。」

祥符中,中书试制举人六论毕,吕夷简及布衣周启明将被亲策。执政以为封禅有期,将告成功于天下,不当复访人以得失,遂报罢。夷简特升职倅郡,启明免将来进士乡荐。启明乃归括苍隐居,聚徒讲学,不复仕进,时论高之。

江南徐铉归朝,儒笔履素,为中朝士大夫所重。王溥、王佑与之交欵,李至、苏易简咸师资之。李穆尚书有清识,尝语人曰:「吾观江表冠盖,若中立有道之士,惟徐公近之耳。」平居自奉寡俭,食无重肉。人或问其故,铉曰:「亡国之大夫已多矣。」时王师已围建业,李后主欲命使于交兵之间,左右咸有难色。铉乃请行,后主抚之泣下,曰:「时危见臣节,汝有之矣。」后太宗诏铉撰《江南录》,末乃云:「天命归于有宋,非人谋之所及。」太宗颇不悦。又其国潘佑以直谏被诛,铉深毁短之,知者谓其隐恶太过,非直笔也。

夏国元昊取契丹女,伪号为兴平公主,乃宗真之姊也。元昊待之甚薄,因晚被病,元昊亦不往视之,以至于殁。宗真虽忿恨,然亦无如之何,但遣使慰问之而已。朝廷不知其故,以为元昊畏耶律之彊,讽宗真使促元昊归欵,失之甚矣。

范仲淹以天章阁待制权尹京府,自以言事被用,以谏诤为己责。吕夷简作相,气势熏炎,无敢迕者。仲淹屡犯其锋,夷简深怀忌惮,但博示含容,以亲仲淹。仲淹终不合,每对上言

夷简纤邪不忠,宜制其渐,因泛论汉世莽、卓阶乱有胎,由辨之不早致然。其语漏泄,谮愬者曰至矣。上遂疑仲淹离间大臣,徼幸进取,落待制职,出知饶州。言事官无敢辨之者,皆言仲淹不当指夷简为莽、卓。时尹洙、余靖、欧阳修皆雠书三馆,相与愤切。洙遂诣==,请与仲淹皆贬为党人。靖上书言:「臣闻位疎而言亲者,罪也;知浅而言深者,妄也。臣故抵罪抵妄,辄有开陈者,怀忠事君,不敢自爱,万一益国,虽死无恨。伏闻今月九曰以吏部员外郎天章阁待制范仲淹落职,守本命,差知饶州。臣窃谓仲淹秉忠朴之心,怀直谅之节,不识忌讳,有可矜愍。观其临事不苟,言必忤上,竭忠奉国,夫岂私其身哉?去岁自贬所召,居顾问之职,尔时正人端士酌酒相贺,喜陛下纳善思治,招徕忠谠,真圣帝哲王聪明之政也。今玆遽闻以言获罪,左降僻远,事出不意,惊动耳目。何其进之太暴,而退之太速乎?然则仲淹若以官政阙失,自取罪戾,国有常典,谁敢议之。今以刺讥大臣,指讦时政,而不示含恕,重加谴谪,臣深为陛下不取也。昔尧舜之帝、商周之王尝云谔谔以昌,不闻诽谤为罪。况仲淹前所言在陛下母子夫妇之间,犯颜逆耳最其大者,以其言合典礼,尚加优奖。正人端士所以相贺者,以陛下屈情狥道,超越前古若是者也。今因进对之际言大臣前短,纵令谋论疎阔,褒贬过当,断在陛下听与不听耳,安可与谗邪同罪乎?至如汲黯在庭,毁平津之多诈;张昭论将,以鲁肃为麄疎。汉帝、吴王熟闻此议,两用无猜,岂损令德?臣今越职而言者,非不知百官内外各有职分,但以谏官、御史畏罪而未言,遂恐庶人之议不得上达,故敢不避诛放。臣之所言,亦非营救仲淹。何则?仲淹自大理寺丞四五年间至吏部员外郎,比于长流,此乃踰涯之宠。今虽落职,寔于仲淹之身未有所损,但所论者国家大体耳。古者斥去直臣,皆玷累盛德,故多含垢忍怒,以示容纳。彼非不能快意行事,盖惜千古之名耳。陛下自专政以来,三逐言事者矣。若习以为常,不甚重惜,则恐书于史册,亏玷太平之治,钳天下之口,塞陛下之聪,在此举矣,可不慎乎?臣披沥肝胆,冀陛下察之。伏望陛下以舜察迩言为念,以汉招直谏为谋,常以壅塞是忧,不以诽谤加罪,追改前命,无重过举,则天下幸甚。」书奏,夷简内不自安,乃谪洙、靖官以拒来者。欧阳修乃移书司谏高若讷,责之曰:「高君足下,予年十七时,家随州,见天圣二年进士榜,始识足下姓名,时予年尚少,未与人接,又居远方,但闻今宋舍人兄弟与叶道卿、郑天休数人,以文章有大名,号称得人。而足下厕其间,独无卓卓可道说者,予固疑足下不知何如人。其后更十一年,予再至京师,足下已为御史里行,然犹未暇一识足下之面。但时问予友尹师鲁以足下之贤否?而师鲁说足下正直有学问,君子人也。予犹疑之。夫正直者不可屈曲,有学问者必能辨是非。以不可屈之节,有能辨是非之明,又为言事之官,而俯仰默默,无异众人,是果贤者耶?此不得不使予疑之也。自足下为谏官,始得相识,侃然正色,论前世事历历可听,褒贬是非无一谬说。噫!持此辨以示人,孰不爱之?虽予亦疑足下真君子也。是予自闻足下之名及相识,凡十有四年而三疑之。今者推其实迹而较之,然后决知足下非君子也。前曰范希文贬官后,与足下相见于安道家。足下诋诮希文为人,予始闻之,疑是戏言。及又见师鲁亦说足下深非希文所为,然后其疑遂决。希文刚正,好学通古今,其立朝有本末,天下所共知。今特以言事触宰相得罪,足下既不能辨其非辜,又畏有识者之责己,遂随而诋之,以为当黜,是可怪也。夫人之于性,刚果懦软,禀之于天,不可勉强,圣人亦不以不能责人之必能。今足下家有老母,自惜官位,惧饥寒而顾利禄,不敢一忤宰相以近刑祸,此乃庸人之常情。不过作一不才谏官耳,虽朝之君子亦将闵足下之不能,而不责以必能也。今乃不然,反昂然自得,了无愧畏,反毁其贤以为当黜,庶乎饰己不言之过。夫力所不敢为,乃愚者之不逮;以智文其过,此君子之贼也。且希文果不贤耶?自三四年来从大理寺丞至前行员外郎,作待制曰备顾问,今班行中无与痹贿。是天子骤用不贤之人,使天子待不贤以为贤,是聪明有所未尽。足下身为司谏,乃耳目之官,当其骤用时,何不一为天子辨其不贤?反默默无一语,待其自败,然后随而非之。若果贤耶?今曰天子与宰相以忤意逐贤人,足下不得不言。是则足下以希文为贤,亦不免责,大抵罪在默默尔。昔汉杀萧望之与王章,计其当时之议,必不肯言杀贤者也,必以石显、王凤为忠臣,

望之与章为不贤而被罪也。今足下视石显、王凤果忠耶?望之与章果不贤耶?当时亦有谏官,必不肯自言畏祸而不谏,亦必曰『当诛』而不足谏也。今足下视之果当诛耶?是直可欺当时之人,而不可欺后世也。今足下又欲欺人,而不惧后世之不可欺耶?况今之人未可欺也。伏以今皇帝即位以来,进用谏官,容纳言论,如曹脩古、刘越,虽殁犹被褒称。今希文与孔道辅皆自诤臣擢用。足下幸生此时,遇纳谏之圣主如此,犹不敢一言,何也?前曰又闻御史台榜朝堂,戒百官不得越职言事,是可言者惟谏官耳。若足下又遂不言,是天下无得言者也。足下在其任而不言,便当去之,而无妨他人之堪其任者也。昨曰安道贬官,师鲁待罪,足下犹有面目见士大夫,出入朝中称谏官,是足下不复知人间有羞耻事尔。所可惜者,圣朝有事,谏官不言,而使他人言之。书在史册,他曰为朝廷羞者,足下也。《春秋》之法责贤者备,今某区区犹望足下之能一言者,不忍便绝足下而以不贤者责也。若犹以希文不贤而当逐,则予今曰所言如此,乃是朋邪之人,愿足下直携此书于朝,使正予罪而诛之。使天下释然知希文之当逐,亦谏官之一效也。前曰足下在安道家,召予往论希文事,坐有他客,不能尽所怀,故聊布区区。」若讷得书怒甚,乃缴其书,奏之曰:「伏覩勅榜节文,范仲淹言事惑众,离间君臣,自结朋党,妄自荐引;及知开封府以来,区断任情,免勘落天章阁待制,知饶州,及谕中外臣僚事。臣以位备谏列,自仲淹落职之后,诸处察访端由,参验所闻,略与勅榜中事符合。臣风闻本人谋事疎阔,及躁愤狂肆,陷于险薄,遂有离间君臣之罪。臣既见朝廷行遣未至过当,固不敢妄有救解也。十六曰,有馆阁校勘欧阳修,令人力持书抵臣,言仲淹平生刚正好学,通古今,班行中无与痹贿。谓臣为御史里行曰,俯仰默默无异众人。责臣今来不能辨仲淹非辜,乃庸人常情,作不才谏官,乃昂然自得,了无愧畏,不敢一言。在其任而不言,便当去之,无妨他人之堪其任者。言臣犹有面目见士大夫,出入朝中称谏官,及谓臣不复知人间有羞耻事。臣以庸鄙,承乏谏宪,屡贡狂斐,以罄丹赤。夫犬马犹知其主,况臣早闻忠义,久预搢绅,衣君之衣,食君之食,权臣皆非亲旧,立朝最为羇孤。陛下仁明,未尝滥罚,岂顾望而惧柄位之臣哉?臣为御史谏官,相继将及二载,每闻诏令不便,奸邪慢朝,授任非宜,兴造未当,虽有中书已行之事,臣屡尝率意言之,介然誓心,不知忌讳。至于微小之事,耳目不接,则不敢喋喋,上烦圣听,以沽邀名誉也。奏对应在,皆可验之。臣与欧阳修交结素疎,未尝失色,非意凌犯,固不可校。然本人谓范仲淹班行无比,称其非辜,仍言今曰天子、宰相忤意逐贤人,责臣不贤。臣谓贤臣者,国家恃以为治也。若陛下以忤意逐之,臣合谏诤,宰臣以忤意逐之,臣合论列。以臣愚见,范仲淹顷以论事切直,比来亟加进用,知人之失,尧、舜病诸,忽玆狂言,自取谴辱;宽大之典,固亦有常。修乃谓之非辜,称其无比,仍谓天子以忤意逐贤人。诚恐中外闻之,所损不细。臣所以徘徊迫切而不敢自隐也。」事下中书,夷简乃贬修为峡州夷陵令。时王曾同在相位,意甚不平,然不能救止,但令亲识宽谕贬者而已。同年生蔡襄乃作《四贤诗》,叹美仲淹等。其咏修诗诮高若讷云「袖书乞怜天子旁」,人到于今讽诵且笑之。然「朋党」之说兆于玆矣。

马亮尚书典金陵,于牙城艮隅掘地,得汞数百斤,鬻之以备供张。其地乃伪国德昌宫遗址,铅华之所积也。李氏区区窃据江表之地,而渔色奢纵如此,欲求国祚长永,其可得耶?

石介为太子中允,国子监直讲,专以狂直沽激为务,人多畏其口。或有荐于上,谓介为谏官者,上曰:「此人若为谏官,恐其碎首玉阶。」盖疑其效刘栖楚也。

曹利用由和戎之功,渐被擢用,以干理称,及当枢柄,益尽忠力。刘后垂帘听政,利用自以亲承顾讬,庶事公执。时中官依刘氏之势,多求徼幸,利用屡抑其请,由是谗嫉曰至。因其从侄汭于乡墅间服黄袍为戏,搆成其狱,以至迁逐。中使乘驲监其后,曰夕诟迫之,至襄阳驿舍自缢而卒。时人皆知其寃。利用自居贵位,积聚巨万而不知散。又常为寇准所薄,准窜雷州,利用亦有力,人亦以此非之。

康定元年春,夏戎犯延安,我师不利。朝廷以保障众多,有分兵之患,不可守者悉命罢之。寇益骄,侵掠不已。种世衡者,时在鄜州幕中,上言:「延安东北二百里,有故宽州之地,

实当贼冲。可以外固延安,渐图银夏之旧。」朝廷从之。用世衡董其事,且战且城之。然据险无泉,众惧不可守。浚五十丈,复有巨石,兵徒皆曰:「是岂可井哉?」世衡命攻其石,屑而出之,凡一畚偿百金。久致其力,果得泉,甘且不耗,水乃大足。自兹西陕堡障患无泉者,悉如世衡募工力致,无不济者。诏名为「清涧城」,以世衡知城事。寨下属羌,率持两端,向背不常。世衡入其部落,劳问亲近,无所疑间,属酋皆附之。建营田二千顷,岁得其利,人颇称之。

伪蜀欧阳炯尝应命作宫词,淫靡甚于韩偓。江南李煜时,近臣私以艳薄之词闻于王听,盖将亡之兆也。君臣之间其礼先亡矣。

成都刘备庙侧,有诸葛武侯祠,前有大柏,围数丈。唐相段文昌有诗,石刻在焉。唐末渐枯瘁,历王建、孟知祥二伪国,不复生,然亦不敢伐之。皇朝乾德五年丁卯夏五月,枯柯再生,时人异焉。三国至乾德初,历年一千二百余,枯而复生。予皇佑初守成都,又八十年矣,新枝耸云,并旧枯干并存,若虬龙之形。

王建子衍,嗣于蜀,侈荡无节,庭为山楼,以彩为之,作蓬莱山。画绿罗为水纹地衣,其间作水兽芰荷之类,作折红莲队,盛集锻者于山内鼓槖,以长籥引于地衣下,吹其水纹鼓荡,若波涛之起。复以杂彩为二舟,辘轳转动,自山门洞中出,载妓女二百二十人拨棹行舟,周游于地衣之上,采折枝莲到堦前出舟,致辞长歌复入,周回山洞。俄而唐庄宗遣使李严入蜀,复作此舞以夸之。严归贡策,未几灭王氏。

太平兴国戊寅岁,程羽守益都,时立春在近,县吏纳土牛偶人于府门外,观者颇众,主人恐其为人所损,遂致厅事之左。适程出视事,怪问之,主者以对,程叹曰:「农夫牧竖非升厅之人,兆见于此,不祥莫大焉。」当时闻之以为过论。至甲午岁,果有村氓叛,窃入据城邑焉。人亦服其理识。

成都有唐剑南西川安抚副使冯涓撰《重起中兴草玄寺碑》,序会昌大中年释寺废兴之事。其略云:「释氏不可以终废者,由学徒之心一也;国令不能以终行者,由时代之意殊也。」予读之数四,亦诣理之言也。

故相陈尧佐既终,家居于郑。翰林学士李淑知郑州,诸子纳其父行实于淑,求神道碑文。淑怨尧佐素不荐引,虽纳其润赂,文有讥薄之意。陈子哀诉,求为改削,淑终不从。其家耻不立石,因摭淑在郑时《咏柴陵诗》奏之,云:「弄驷牵车挽鼓催,不知门外倒戈回。荒榛断陇才三尺,刚道房陵半仗来。」淑自负文藻,急于柄用,众恶其阴险,每入朝则搢绅为之不安。上渐知之,故久留外郡。其诗寔由怨怼而作,遂罢禁林,主钥南都。淑上章自理不已,后因持服,遂留京师。

唐庄宗遣郭崇韬副魏王继岌平蜀,既而疑崇韬,赤其族。俄又杀河中府冀王朱友谦三百口,又诏西京留守至洛守上东门,伺岐府节度使李从曮至,欲诛之,诸侯无不忧惧。闱尹纵权,倡优富宠,而师旅穷匮,恩赏不流,遂至贝州之乱。先是,蕃汉都总管宣武军节度使李嗣源,本蕃人,姓名邈结烈,虽有佐命大功,庄宗既得天下,颇疑之,尽夺兵权,处以闲逸。至是闻变,急起嗣源将兵讨之。洎至邺,诸军推以为主,嗣源涕泣,告其副霍彦威曰:「与君受命讨贼,岂料天时人事如此。然诸军只因饥寒思乱,当奏加恩赏,以图安靖尔。」亲卫指挥使元行钦不能审其由,径奔洛阳告乱,涂中逢嗣源子金枪指挥使从璟,驱之同见庄宗,遂斩从璟,自将以御之。距汴城五十里,闻嗣源入汴,军溃而归洛。时属中官乘驲就长安,杀伪蜀王衍一行。枢密使张居翰叹曰:「上方寸已乱,一行五千余人,岂可尽杀?」乃改「一行」为「一家」。及「绛霄之祸」已三曰,而杀王衍一家使人方到长安,蜀人寃之。

庆历中,有宋禧者为侍御史。禧介廉善士,学术议论则非其素。属亲事官谋乱,夜梯殿庑入禁中,垂致不测,既而擒获。上惊怖累曰,厚饬宿卫,常有戒心。禧上言请市罗江狗置内中,以备守御。人皆传以为笑,目之为罗江御史。未几,罢出外任。噫!禧之意忠矣,而思之不精,遂取众诮,言不可不慎也。

后唐明宗亲讨宣武军节度使朱守殷,宿将,同光末,赵在礼邺中乱,从明宗讨伐。及人情变革,遂与霍彦威同立明宗。寻判诸军诸卫事兼河南尹,旋除宣武军节度使。时枢密使安重诲用事,汴之财利多遣中人筦榷之。守殷军用不给,累表抗论,重诲既与复夺之,守殷不平,颇出怨言。重诲奏其反状,明宗亲帅师讨之。车驾至汴,守殷自以本无不臣之意,为权臣诬奏,登城门望明宗扣头,号哭称寃。明宗思其功,许以开门自新,重诲已麾军登陴,势不可遏,城陷诛之。

章圣祥符中,行封祀之礼,兴造宫观以崇符端。时王旦作相,迎合其事,议者或非之。旦谓人曰:「自古帝王或驰骋田猎,或淫流声色。今主上崇真奉道,为亿兆祈福,不犹愈于田猎声色之惑欤?」

宋庠、叶清臣、郑戬及庠弟祁同年登第,皆有名称。康定中,庠为参知政事,戬为枢密副使,清臣任三司使,祁为天章阁待制。趣尚既同,权势亦盛,时人谓之「四友」。吕夷简深忌之,指为朋党。俄有无名子作谤,庠有「天下文章惟独我,榜中龙虎更无人」之句,余韵甚多,深讦庠之私短。语寖上闻,乃尽罢四人为郡,仍降诏天下,戒朋比焉。

宋徽宗的美学思想1

宋徽宗的花鸟美学思想 摘要 宋代绘画作为中国古代绘画的黄金时代,是值得每个美术专业的学生去了解研究的。宋代的花鸟画是花鸟画发展的鼎盛时期,而这一鼎盛时期也恰好发生在中国历史上拥有最杰出书法及绘画天赋的天子----宋徽宗赵佶时代。本文从前朝画论的美学语言和思想出发,以顾恺之的画论和谢赫六法论为理论基础,探寻宋徽宗绘画理论及其美学思想。 本文共分三章: 第一章主要论述宋徽宗所在的宋朝当时的社会经济文化背景依托下,宋徽宗的艺术之路。第二章主要分析宋徽宗的花鸟绘画作品和绘画形式以及当时的市场行情。采用了前朝画论的理论依据作为其绘画的理论基础。 第三章主要论述宋徽宗的花鸟画在绘画史上的地位和历史意义。 关键字:宋徽宗、画论、花鸟 引言 众所周知,宋代是中国花鸟画空前发展的时期,尤其是宋徽宗赵佶和他引领的宣和画院所创作的大量花鸟画作品,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在中国传统绘画史上占据重要地位。宋徽宗出生于帝王之家,从小就受过良好的教育,在诗书画各方面都颇有造诣,最以书画见长。他的花鸟画作品严谨写实、富贵柔美、典雅绮丽,得到了历代艺术家的一致好评;他自创的“痩金体”书法,刚劲挺拔,独树一巾只;他主张把书法和绘画融合起来,为文人画书画同源思想的发展和成熟奠定了基础;他在位期间建立的宣和画院规模庞大、体制完善,培养了大量成就卓越的画家,为中国绘画史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第一章北宋末年历史环境下的艺术 宋朝建立于公元960 年,结束了继唐以来的割据混乱局面获得了统一,这为政治的统一,经济的发展以及文化的繁荣提供了一个稳定的社会环境。宋朝统治者为了巩固中央集权,消灭各地割据政权的局面,采取了兴文治抑武事的一系列国策。宋朝统治者不仅重视政治的安定,同时注重发展生产力,在发展生产力上采取了很多有力措施,这一时期的农业手工业较之前朝得到了恢复和快速的发展,进而促使了工商业的发展和城市的繁荣昌盛。在这样的前提下,原有的社会阶级关系逐渐削弱变化,农民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人生自由,逐渐摆脱了原有的农奴身份。在推动宋代农业发展的同时也动摇了中国传统社会的结构。

分裂与统一

分裂与统一 ——沉浮中的德国民族主义 一、崩塌:第一帝国的分裂 1648年,三十年战争终于在《威斯特伐利亚合约》的签订中结束,原本象征着德意志民族团结统一的神圣罗马帝国名存实亡。至此,这块连接着亚欧大陆的领土分崩离析,千余个政治团体的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但渐渐地,在这个德意志最悲惨的17世纪之后,在这片政治、宗教、文化、阶级分离分裂的德意志的土地上,孕育了与英、法各国相比独树一帜的民族意识。德意志,这个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引领者、两次世界大战的策源地、现今欧盟的主要成员国,在国家的分裂与统一中逐步走向了世界的舞台。 德意志,并不是一个单一民族的地区,德意志人本属古代日耳曼人的直系后裔,但在不同历史时期混入了不同的异族成分。普鲁士人、莱茵兰人、西里西亚人、巴伐利亚人、波美拉尼亚人、法兰西-德意志人——所有这些人加在一起构成了德国人。而也就是这样一种复杂的民族,让“Zerrissenheit”(英译:一种分裂的状态)成为德国人政治、思想中不可磨灭的符号。三十年战争——一场由宗教分裂引发的大混战,给予了德意志难以言说的伤痛。但是,在德意志人的心中,这种分裂越强盛、人们战神它的渴望也就越炽烈,这是德意志的精神。所以,在近代欧洲的任何国家里,都没有产生过像德意志这般强烈的民族主义来消除这种分裂,最终实现国家统一。 二、构建:民族主义思潮的起源 1.思想启蒙运动早期——民族自信的构建 17世纪开始,法国的强势崛起,让法国文化广为传播,成为欧洲各国的宠儿。在德国,法国文化也风靡一时,贵族和资产阶级趋之若鹜,一时间,崇法之风愈演愈盛。其中,最典型的代表就是普鲁士国王费里德里希二世(又称腓特烈大帝),深受法国启蒙思想影响的他不仅在统治期间显得相当开明,依照启蒙运动观念统一宪法草案、鼓进行司法改革、励科学文化等等,在各个方面竭力追求和模仿法国文化,更是以自己德语“讲得像个马车夫”沾沾自喜。不过,尽管出现了盲目媚法之风,受到法国思想启蒙引导的德国在哲学、文学、音乐等领域涌现出了一大批在世界具有极强影响力的著名学者和艺术巨擘。文化界的群星璀璨,

河南豫剧名字

一、河南豫剧- 1、河南豫剧连场戏- 2、河南豫剧全场戏- 01)、豫剧《花打朝》(上、下)马金凤主演- 02)、豫剧《花枪缘》(上、下)马金凤主演- 03)、豫剧《穆桂英挂帅》(上、下)马金凤主演- 04)、豫剧《杨八姐游春》(上、下)马金凤主演- 05)、豫剧《七奶奶(电影)》(上、下)马金凤主演- 06)、豫剧《倒霉大叔的婚事(电影)》(上、下)任宏恩主演-07)、豫剧《鸳鸯戏水(电影版)》(上、下)小香玉主演-08)、豫剧《薛仁贵认妻》(上、下)张水英主演- 09)、豫剧《穆桂英》(上、下)吴碧波主演- 10)、豫剧《穆桂英挂帅》(上、下)胡小凤主演- 11)、豫剧《潘金莲水泼西门庆》(上、下)张春霞主演-12)、豫剧《穆杨会》(上、中、下)朱巧云主演- 13)、豫剧《盘夫索夫》(上、下)阎立品- 14)、豫剧《锁麟囊》(上、中、下)连德志- 3、河南豫剧名剧选段- 01)、豫剧《白蛇传》选段———————————————10 -02)、豫剧《大祭桩》选段———————————————12 -03)、豫剧《粉黛冤家》选段——————————————08 -04)、豫剧《程婴救孤》选段——————————————11 -05)、豫剧《清风亭》选段———————————————10 -06)、豫剧《试用丈夫》选段——————————————10 -07)、豫剧《狸猫换太子》选段—————————————29 -08)、豫剧《朝阳沟》选段———————————————22 -09)、豫剧《陈三两爬堂》选段—————————————07 -10)、豫剧《花木兰》选段———————————————12 -11)、豫剧《鞭打芦花》选段——————————————05 -12)、豫剧《我爱我爹》选段——————————————06 -

专题二 民族融合与国家统一

专题二民族融合与国家统一 1.西汉时西域包括今新疆地区: (1)汉武帝两次派张骞出使西域,加强了解与交往。 (2)西汉于公元前60年设置西域都护,加强对新疆地区管辖,新疆正式隶属中央管辖。2.唐太宗和武则天在今新疆先后设置了管辖西域的机构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 3.清朝时: (1)平定大小和卓的叛乱,设置伊犁将军。(乾隆帝)(2)1878年,左宗棠收复新疆地区。(3)1884年,清政府在新疆设立行省,加强管辖。 4.新中国成立后,在新疆建立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四、西藏历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容分裂 1.唐朝时文成公主、金城公主入藏,加强交往,双方“和同为一家”。 2.元朝设宣政院管理西藏,西藏正式成为元朝的行政区。 3.清朝:(1确立册封达赖、班禅制度。(2)1727年设驻藏大臣,与达赖、班禅共同管理西藏。4.新中国成立后: (1)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祖国大陆获得统一,各民族实现大团结。 (2)“一五”期间,修建了川藏、青藏、新藏公路。 (3)1959年,西藏进行了以土地改革为主要内容的民主改革,20世纪60年代初,完成民主改革后,废除封建农奴制,百万农奴翻身当家作主人,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4)党和政府在西藏等地实行的政策:民族区域自治政策。 四、台湾问题 1.台湾历来就是中国领土(注意台湾名称的变化); (1)三国时吴国派卫温到达夷洲(今台湾),加强台湾和内地联系。(2)隋唐时台湾称流求。(3)元朝设澎湖巡检司,管理澎湖和流球(今台湾)。(4)1662年郑成功打败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5)1684年清朝设置台湾府,隶属于福建省。加强了台湾同内地的联系,巩固了东南海防。 (6)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台湾回到祖国怀抱。 2.中国政府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方针及原则: (1)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方针(八字方针):“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2)在祖国统一问题上两岸均应坚持的原则:一个中国原则。 (3)实现和平统一的基础和前提: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3.海峡两岸的关系发展 (1)1987年,台湾调整“三不”政策。两岸关系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

“现代豫剧之父”――樊粹庭

“现代豫剧之父”――樊粹庭 樊粹庭先生是大家公认的伟大剧作家、卓越的豫剧改革家和戏剧教育家。我很敬佩这位河南老乡,也很喜欢他的戏。我小时候在家乡杞县看的第一个戏就是他的《麻疯女》,至今六十年了,仍历历在目。从我对“樊戏”的不断学习,对西安市豫剧团七十年历史的不断熟悉和对豫剧发展史的不断了解中,我深深感到,樊粹庭先生不愧为“现代豫剧之父”,是豫剧的莎士比亚! 1940年8月,樊粹庭带领狮吼剧团来西安落户扎根。几十年来,不仅给在陕西的几百万河南老乡带来了鼓舞,带来了力量,也给三秦父老带来了快乐。樊粹庭、“樊戏”、狮吼剧团,不但是豫剧文化中的一座巍峨的山峰,也是三秦戏曲文化中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今年是樊粹庭先生诞辰一百周年,我们纪念他,正是为了永不忘却他对豫剧事业的伟大贡献。是他为豫剧挺身而起,肩起改革重任,把豫剧推向了一个时代的高峰;是他为豫剧在陕西开辟了第二个故乡,为豫剧的传播和三秦文化的融合谱写了新篇章。他的英名,他的戏,将永远镌刻在豫剧的丰碑上;他的戏剧

精神,他的艺品和人品,也将永远活在中原和三秦舞台上。 樊粹庭先生的成就是多方面的、全方位的。作为剧作家,他一生共创作剧本37个,改编剧本20个,其中最著名的有四大悲剧:《涤耻血》、《三拂袖》、《霄壤恨》、《义烈风》;四大喜剧《洛阳桥》、《凌云志》、《女贞花》、《柳绿云》;四大历史剧《王佐断臂》、《水工郑国》、《宋景诗与武训》、《再生铁》;四大神话剧《红珠女》、《劈山救母》、《金山寺》、《雷峰塔》。作为导演艺术家,他是豫剧的第一位专业导演,既是学者型又是专家型,敢于借鉴,勇于创新,追求大俗大雅,文武双美。“樊戏”的风格,“樊戏”的美,也可以说是“樊派”豫剧特色,从他所导演的数百部戏中就十分鲜明而又充分地表现了出来。作为戏剧教育家、剧团管理家,也是硕果累累,成就卓著。从1934年的开封豫声剧院,到1941年的西安狮吼儿童剧团,再到解放初期的狮吼剧团新生部,先后办训练班八次,培养出优秀人才数百人。尤其是不惜重金聘请高水平的名家执教,这在当时的一般剧团是很难做到的。从樊先生的戏剧思想和一系列的戏剧实践中,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到他的一个总目标,就是一切为了豫剧改革,他的最有戏曲文化史意义的贡献就在于对豫剧的改革。正

人物丨明宣宗朱瞻基,与宋徽宗并提的书画皇帝

人物丨明宣宗朱瞻基,与宋徽宗并提的书画皇帝 说起艺术家皇帝,论诗词有南唐后主李煜,论书画有北宋徽宗赵佶。不过这两位都是跑偏型的,虽有艺术才华,却荒废了主业。历史上还有一位艺术家皇帝,他的人生却一直在“正道”上,不仅有“仁宣之治”的政治成就,其书画水平同样出类拔萃。这位皇帝就是——明宣宗朱瞻基。《明宣宗坐像》明宣宗朱瞻基(1398年—1435年),明成祖长孙,明代第五位皇帝,年号宣德,庙号宣宗。宣宗爱好翰墨,工于绘事,不但热衷书画创作,更是引领了一代艺术风潮。 论才华,堪与宋徽宗并提 我们都知道,宋徽宗是著名的书画皇帝,他不但自己能书会画,而且大力发展绘画,广集画家,创造了宣和画院,培养了像王希孟、张择端、李唐等一批杰出的画家。 朱瞻基《武侯高卧图》 与宋徽宗相比,明宣宗朱瞻基并不逊色。正如明《列朝诗集小传》所载:“帝游戏翰墨,点染写生,遂与宣和(指宋徽宗)争胜。” 明宣宗在绘画上可谓是一个多面手,山水、花果、人物、草虫翎毛,无所不能,随意点染,精妙绝伦。画风主要取法宋代院体,不失元人意蕴,能自成一格,他尤其擅长意笔画风,以花鸟草虫、动物居多。

朱瞻基《壶中富贵图》 明宣宗还以恢复北宋徽宗宣和书院为目标,吸收了当时很多名家入宫,在武英殿、仁智殿等供奉待诏,形成了后人所说的“宣德画院”。 朱瞻基《花下狸奴图轴》 明初画家们只是被视为画工,地位并不高。而明宣宗对他们则很器重,不但赏赐金银金币、衣服,还给他们锦衣卫各级武官的官职。当画家们犯错时,明宣宗也颇为宽容。朱瞻基《秋塘群鹭图》 比如画家戴进,在画坛上有“浙派之祖”的称号。他为朱瞻基画过一幅《秋江独钓图》,上面有个穿着大红朝官品服的人在钓鱼。于是有人进言,说他失大体,这是很严重的罪。但戴进也只是被放归,并没有被杀头。 朱瞻基《三阳开泰轴》 在他的亲力亲为下,明代画院达到隆盛,人才济济、群星璀璨,山水、花鸟、人物无所不备。如浙派绘画之祖戴进、善花果翎毛的边景昭、山水人物名手商喜以及周文靖、谢环、李在等等,都是十分有名的画家。明代山水人物名手商喜《关羽擒将图》明代画家周文靖《雪夜访戴图》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在他的影响之下,随后的宪宗、孝宗也都颇能书画,明何良俊《四友斋丛说》云:“我朝宣庙、宪庙、孝庙皆善画,宸章晖焕,盖皆在能妙之间矣。”明宪宗《松鹰

精彩的豫剧教学设计

版本出处:校本教材 课题:精彩的豫剧 教学年级:二年级 执教者:滑县产业集聚区英民小学宋淑娜 教学目的: 1.了解豫剧文化和艺术特色。 2.通过本课教学,了解豫剧的美。 3.为大力弘扬传统文化艺术,推动民族经典文化传承贡献自己微薄之力,拓宽学生学习的艺术空间,打造校园艺术教育特色,让传统文化经典在我校发扬光大。 教学重点: 1.通过了解戏曲艺术的有关知识,加深对民族传统文化的理解。 2.通过豫剧的欣赏了解豫剧知识,了解豫剧的表演形式,以及角色行当的划分。 教学难点: 1.角色行当的辨认。 2.表演形式的分辨 3.能够运用豫剧念白方式说话,能够唱简单的豫剧唱段。 教学中有哪些突破和新的教学思路: 课件制作过程中剪辑了多段视频做到恰如其分,让视频表现的内容正好为教学服务。 教学使用多媒体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直观学习,吸引学生

热爱传统艺术,继而学习它,然后才能发扬光大。 作业要求: 1、加上表演学段儿豫剧 2、根据“亲家母你坐下”创编戏词,并表演。 教具及学具准备: 课题艺术字卡 人物角色图片:生、旦、净、丑的图片。 组织教学: 用河南方言以念白方式师生问好 师:同学们,下午好! 生:老师好! 师:请坐! 生:谢谢老师! 导入新课: 亲爱的孩子们,今天白雪公主和小矮人一行要和我们一起来上音乐课,因为她们听说河南豫剧十分精彩,就想一睹为快。让我们一起来走近《精彩的豫剧》吧! 讲授新课: 一、以第三者的口吻简单介绍我国戏曲在世界的地位,以及戏曲所包括的艺术形式:音乐、舞蹈、文学、诗歌、武术、杂技、舞美等。 老师:“听!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在对话。” 白雪公主说:“中国的戏曲很有名我们也去欣赏欣赏吧!听说河

2017名家传戏——当代戏曲名家收徒传艺工程

附件1 2017年度“名家传戏——当代戏曲名家收徒传艺” 工程入选名单 (一)京剧类 序号申报 地区 名家申报单位学生剧目 1 北京李玉芙北京京剧院马娜邢莹 穆桂英挂帅·捧印 宇宙锋·金殿、修本 2 北京黄士骧北京京剧院张建峰谭小羽珠帘寨,战太平 3 北京李崇善北京京剧院王宁于欣泽打渔杀家,搜孤救孤 4 天津李莉天津京剧院张婵玉王艺臻御碑亭,谢瑶环 5 辽宁周仲博沈阳京剧院常东周坚二子乘舟,坐楼杀惜 6 辽宁汤小梅沈阳京剧院陈阳史胜男红梅阁,坐楼杀惜 7 黑龙江吕昆山黑龙江省京剧院尹明东王曦晨群英会,送亲演礼 8 上海张善麟上海京剧院王玺龙陈麟四平山,恶虎村 9 上海梁斌上海京剧院孙伟赵宏运天霸拜山,神亭岭1 浙江王小军浙江京昆艺术中心黄金吕斯文祭塔,生死恨 1 1 重庆童志良 重庆京剧团有限责 任公司 白梦飞张立长坂坡,铁笼山 1 2 青海刘树军 青海省平弦艺术保 护传承中心 潘吉明张思源活捉三郎,送亲演礼

1 3 中直高牧坤国家京剧院田磊劫魏营(全本)1 4 中直寇春华国家京剧院金星张雷连升店,春草闯堂1 5 中直李景德国家京剧院王好强朱凌宇洗浮山,三江越虎旗1 6 中直王晶华国家京剧院毕小洋张兰罢宴,岳母刺字1 7 中直杨春霞国家京剧院郭凡嘉郑菲牡丹亭·游园 1 8 院校张正芳中国戏曲学院马帅叶芳百花赠剑,挂画1 9 院校艾美君中国戏曲学院刘岿然洪岩宇宙锋,贵妃醉酒2 院校贺春泰中国戏曲学院解天一贾镜君收关胜,艳阳楼2 1 院校苏稚中国戏曲学院李亚莉张琦战金山,扈家庄 (二)昆曲类 序号申报 地区 名家申报单位学生剧目 1 上海计镇华上海昆剧团张伟伟周喆寄子,搜山打车

浅谈宋徽宗赵佶的艺术成就

目录 中文摘要、关键词 (1) 英文摘要、关键词 (2) 引言 (3) 第一章赵佶即位的缘由及生平 (3) 第二章宋徽宗的艺术成就 (4) 第一节宋徽宗在书法上的艺术成就 (5) 第二节宋徽宗在绘画上的艺术成就 (5) 第三节画院在中国画发展史上的贡献 (11) 第三章宋徽宗的艺术成就对北宋文化艺术发展的意义 (11) 结束语 (13) 谢辞 (13) 参考文献 (14)

充画院,兴办画学,编《宣和画谱》和《宣和睿览集》。他在诗书画方面都有较好的修养,其花鸟画作品或柔丽细腻或水墨朴拙,人物山水画作品也力求严谨,还创立独具特色的瘦金体书法,将中古宫廷绘画推向最为兴盛的时期。本文主要分析他在诗书画方面的艺术成就以及他在中国古代绘画发展史中的推波助澜的作用。 【关键词】宋徽宗;绘画;花鸟画;书法; [Abstract]:Emperor Huizong in Song dynasty Zhao Ji took emperor is stupid incompetent, but he is very fond of the drawing and takes the drawing,

has the good tutelage in the poem calligraphy and painting aspect, its flower-and-bird painting work either supple Li exquisite or Shui Mo is simple and unadorned, the character landscape painting work also makes every effort rigorously, but also establishes the thin gold style calligraphy which is characteristic, pushes to the Middle Ages palace drawing the most prosperous time.This article mainly analyzes him in the poem calligraphy and painting aspect artistic achievement as well as he the function which ancient times in the drawing history added fuel to the flames in China. [Key word]:Emperor Huizong in Song dynasty; Drawing; Flower-and-bird painting; Calligraphy; Drawing history. 引言 宋徽宗赵佶,北宋第八代皇帝(1082—1135),河北琢县人,是中国艺术史上

河南籍名人一览表

河南籍名人一览表 许世友麻城乘马岗区(今属新县)一代名将 李德生新县陈店乡人中国人民解放军上将,有"骁将"之称, 原党中央副主席 曹刚川舞钢现任中央军委副主席国防部部长 卫留成驻马店泌阳人海南省省委书记 吉炳轩洛阳孟津人黑龙江省省委书记 张春贤河南禹州人湖南省省委书记 陈全国河南平舆人河北省代省长 朱军祖籍河南洛阳,中央电视台著名主持人,现主持中国电视十大名栏目《艺术人生》 李瑞英河南清丰人中央电视台著名新闻节目主持人,播音组组长 陈鲁豫河南人香港凤凰卫视著名主持人 海霞郑州市人中央电视台著名新闻节目主持人 张泽群郑州市人中央电视台著名青年节目主持人 邓颖超河南省光山县周恩来夫人, 原全国政协主席 邓亚萍郑州市乒乓球世界冠军,现任北京市团市委副书记 王永民河南南召县人享誉世界的"五笔字型"的发明者 魏青刚2005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三次跳入狂风巨浪的大海救人 洪战辉周口人2005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背着拣来的妹妹上大学 李隆郑州人2008感动中国十大人物,出生入死的消防战士,四川5。12抗震英雄 孙天帅郑州市人“不跪的人”1995年珠海,独其一人坚决不跪,遭到韩国女老板的辱骂和解聘,硬汉 刘国栋中国国家乒乓球队

刘国梁新乡中国国家乒乓球队,现国家乒乓球男队总教练 白居易新郑唐代三大诗人之一 白桦信阳市人著名作家,成名作《今夜星光灿烂》); 白圭河南洛阳人,战国时期人,以擅长经商而名满天下,被后世商人尊为祖师 白寿彝开封市人著名史学家,曾总主编了《中国通史》 百里奚河南南阳人,春秋时期杰出的政治家 比干河南人 秉志开封市人动物学家,教育家。我国近代生物学的主要奠基人,毕生为开创和发展我国的生物学事业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 柏杨辉县人著名作家,成名作《丑陋的中国人》 蔡文姬陈留圉(今河南杞县)我国古代第一位著名的女诗人 蔡琰:字文姬,河南尉氏县人,东汉才女。蔡邕之女。著有五言体《悲愤诗》和《胡笳十八拍 蔡邕尉氏县人东汉文学家、书法家。曾任左中郎将 曹谨沁阳人抗英保台 曹靖华卢氏县人著名翻译家,曾任清华大学教授,北京大学教授、俄语系主任,中国作家协会书记,《世界文学》主编。 岑参新野人唐代著名诗人 常香玉巩县(今郑州巩义市)豫剧表演艺术家,中国第一位获“亚洲最佳艺人终身成就艺术奖” , 小香玉郑州市人著名豫剧演员 陈明洛阳《寂寞让我如此美丽》《为你》《快乐老家》 陈胜登封县秦末农民起义领袖 陈平河南原阳人,西汉时期政治家、谋略家 陈星聚临颖县陈台乡陈村人台北知府,光绪年间台北抗法保卫战 陈中焦作市人中国第一个奥运会跆拳道冠军

宋徽宗自用教案

美术学科课程教学方案 《中国美术史》 教学目的:使学生了解并把握宋徽宗在绘画以及书法上的艺术特色及成就,进一步理解在文化大力发展的宋代宫廷美术在统治阶级干预下呈现的发 展态势。在此基础上深入了解宋徽宗创建的我国古代第一所属学校 性质的美术教育机构所具备的教育理念及教育体制。 教学重点:1.宋徽宗花鸟画特色 2.画学的建设、教育理念及制度 教学难点:宫廷画院美术教育 教学方法:讲授法图像演示法讨论法视频资料演示法 教学内容: 在重文抑武的宋代,绘画种类大体可分为宫廷绘画、文人绘画、工匠绘画,其中宫廷绘画在宋代发展成就尤为突出。宫廷绘画的成就主要体现在画院这一皇家绘画机构中,而画院的兴衰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统治阶级的口味。在宋代由于统治阶级的重视甚至于亲历而为,画院得到了长足发展,尤其是在宋徽宗时期,达到了鼎盛,甚至出现了我国古代唯一一所学校性质的美术教育机构—画学。这节课我们就先了解下这位出现在宋代,在中国2000多年封建历史,364位皇帝中最赋艺术气质、最才华横溢的皇帝宋徽宗。 一、宋徽宗个人简历 宋徽宗,名赵佶(公元1082~1135年),神宗11子,哲宗弟。哲宗病死,太后立他为帝。在位25年,国亡被俘受折磨而死,终年54岁。北宋第八代皇帝。1100~1125年在位。在位期间,政治上昏庸无道,重用蔡京、王黼、童贯、高俅、朱□、梁师成、杨□、李彦等奸臣,横征暴敛,骄奢淫逸,是北宋最荒淫腐朽的皇帝。置造作局,专门制造供皇室享用的奢侈品。又设苏杭应奉局,搜括民间奇花异石,用大量船只一批批运至开封,称为花石纲。其中有些石头十分巨大,在河运过桥的时候,为了能使石头整块通过而不受损伤,甚至于把桥拆掉。徽宗的腐朽统治,激起了方腊、宋江等农民起义。四大名著《水浒传》讲述的就是这个事件。由于宋朝政治的腐败与军事的无能。最终导致了历史上有名的靖康之变,宋徽宗在靖康二年(1127)与钦宗同为金朝所虏,押解北上。后死于金五国城(今黑龙江依兰)。

中国古代史上的民族融合题

中国古代史上的民族融合题 中国古代史上的民族融合题中国社会科学院民 族研究所管彦波在中国古代史的教学中,讲到民族关系时,民族融合是一个频频出现的词语。那么,什么是民族融合?中国历史上出现过哪几次民族大融合,以及民族融合的具体过程、途径和方式又如何?今天,正确地把握这些问题,将有助于了解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过程,加强民族团结,巩固祖国统一,改善和发展社会主义的民族关系。一、如何理解中国历史上的“民族融合” 对民族融合这个概念的理解,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在表述全球民族消亡的途径和方式时,民族融合是指全世界建立共产主义社会以后,民族特征与民族差别逐渐消失,形成一个没有民族界限的人类整体的历史过程。二是把民族融合作为一种普遍的历史现象来看待,它是指历史上两个以上的民族,由于互相接近、互相影响,最终形成为一个民族的现象。我们在讲述历史上的民族关系时,通常是在后一个层面上来使用民族融合这个概念的。因为,民族的融合是多民族国家的普遍现象,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古今中外民族共同体的形成、变化、发展,都与民族融合紧密相关。从我国以及世界上的民族关系来看,一个民族合于另一个民族,存在着两种情况或方式。一种是采取政

治强制手段把一个民族合于另一个民族;一种是通过经济、文化的作用,使一个民族经过自然的过程合于另一个民族。为了比较妥当和科学地表示这两种客观存在的情况或方式,人们又习惯地把通过政治强制使一个民族合于另一个民族 的情况称为同化;把通过经济、文化的作用使一个民族自然地合于另一个民族的情况称为融合。在中国多民族的关系史上,既有强制同化,又有自然融合,相互之间分分合合,聚聚散散,错综而又复杂。民族的自然融合是民族间经济、文化以及生活习惯密切联系的结果,是一个互相渗透的过程,在我国历史大量存在,且有两种具体的表现形式:一是落后民族在先进民族经济文化的强烈影响下,逐渐融合于先进民族。如我国匈奴族从后汉至南北朝的汉化,鲜卑族在南北朝时期的汉化,契丹、女真在辽、金、元时的汉化。一是先进民族的部分成员,因陷于落后民族的汪洋大海而融合于落后民族。如夏时的淳维,秦汉时的赵佗,南北朝时的桓诞,北齐时的高欢。我国历史上民族融合的前提和具体实现方式主要有:(1)民族迁徙,杂居相处。(2)经济文化的友好交流。(3)联合斗争,即在反抗各族统治者的剥削压迫的斗争中,各族人民加强联系和友谊。(4)某些少数民族统治者进行的改革也起到了加速民族融合的作用。(5)民族之间的战争在客观上也有助于民族融合。二、中华民族形成与发展过程中的源与流几千年来,在中国古代文明

浅析宋徽宗花鸟画艺术特点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0d4313202.html, 浅析宋徽宗花鸟画艺术特点 作者:路瑶函 来源:《大东方》2015年第09期 摘要:宋朝时期对于中国书画的形成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尤其是北宋。北宋 皇帝宋徽宗作为一位艺术超群的画家,对于中国书画的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他典雅绮丽的画、纤细清秀的书、柔美婉约的词都为历代艺术家所赞赏。花鸟画不仅显示了他高超的艺术水平更是对花鸟画的创作方法和审美情趣为后世的中国绘画产生了十分深远的影响。本文从三个部分对宋徽宗赵佶花鸟画的特点进行分析研究。 关键词:宋徽宗;花鸟画;艺术特点 一、宋徽宗绘画艺术特点的形成 大宋王朝皇权集中制的到了进一步加强,臣子权力分散,庶民地位得到了提升,平民文化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和昌盛。科举制度日趋完善,文人参政现象越来越普遍,权贵阶层集文人、高官、学者三种身份于一体,谈文论艺渐成风气。商品经济的空前繁荣和生产力的大力发展,宋代逐渐在书画上呈现出兴盛之势。 宋徽宗赵佶身为大宋皇帝这一特殊身份,权利和个人喜好促使宣和画院这一体制蓬勃发展。他不仅提倡而且身体力行积极参与绘画创作和教学,从客观上刺激了画院的绘画数量和质量,也促成了宣和画风的形成。 宋徽宗在书法、绘画、诗词等方面都体现出他过人的艺术才能,他在绘画上的才能,不论上水、人物、花鸟样样精通。北宋末期由于宋徽宗个人对花鸟题材的偏好,使花鸟画创作成为宫廷画院创作的主流。在宋徽宗授意编撰的《宣和画谱》中,对黄筌的作品评价认为:“凡山水野草,幽禽异兽,溪岸江鸟,钓艇古槎,莫不惊觉。”称赞黄筌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体现了宋徽宗赵佶的黄筌画派画风的推崇。从赵佶的很大一部分作品中可以看到黄筌的遗风,如辽宁省博物馆收藏的《瑞鹤图卷》、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的《芙蓉锦鸡图》等,此类作品工细规整、纤细而不呆板,富贵而不低俗。 宋徽宗的花鸟画创作中也融合了众多画家绘画作品的优秀之处,吸收黄筌富贵画风注重写实、色彩艳丽典雅的特征。同时受到文人画家的影响,同时借鉴崔白等人的注重写生和意趣的特点,融徐黄二体于一身。另外,他还深受儒、道思想及自身文学上的深厚素养的影响,为中国花鸟画增添了诗情画意,使花鸟画呈现出新颖多变的风格。黄筌的法度严谨和崔白的野逸意趣[1]。 二、宋徽宗花鸟画的技法特点

【历史】统编高中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知识点总结

【历史】统编高中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知识点总 结 第二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大一统的发展》 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内容提要】 三国两晋南北朝是国家分裂和民族交融时期,也是政治、经济、文化大变革时期,上承秦汉帝国、下启隋唐帝国,为隋唐的大一统奠定基础。政治上,国家6由长期分裂走向新的大一统,各民族政权的制度创新为隋唐制度奠定了基础;经济上,由于江南的开发,为经济重心的南移奠定了基础,南北经济趋向平衡;文化上,科技持续领先世界,南北文化差异明显但走向交融,儒、释、道三教共同发展,玄学产生,文学承上启下,丰富多彩;民族关系上,继春秋战国之后再次掀起民族交融的高潮,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奠定基础。 【时空坐标】 【知识提纲】 一、三国与西晋 1.三国:魏(220年)、蜀(221年)、吴(222年) 2.西晋:建立:266年、统一:280年、灭亡:316年 3.五胡内迁:匈奴、羯、鲜卑、氐、羌;主导政局 二、东晋与南朝 1.东晋:建立,317年;灭亡,420年。 2.东晋的士族 3.南方朝代更替:420—589,南方先后经历了宋、齐、梁、陈,合称为“南朝”。 4.江南的开发 (1)原因 (2)表现:农业、手工业、商业 5.民族交融 6.六朝的疆域 三、十六国与北朝 1.十六国 2.淝水之战 3.北魏 (1)建立与北方的统一 (2)北魏孝文帝改革 (3)北朝的演变

(4)隋朝的建立与统一 【重点解析】 1.五族内迁: 从东汉末年以来,中国西部和北部周边的各少数民族开始不断地向内地迁徙。造成这一状况的原因,主要是由于汉王朝的军事征服以及他们为弥补中原兵力和劳力不足而对各少数民族的招诱。与此同时,周边各少数民族势力的消长变化也引起一些民族迁徙。魏晋之际,在北方汉族人口锐减的情况下,胡族内迁形成高潮。在这一过程中,内迁的民族主要包括匈奴、羯、鲜卑、氐、羌等,历史上泛称为“五胡”。到魏晋时期,胡人已入居关中及泾水、渭水流域,对晋都洛阳形成包围之势。在晋惠帝时期的八王之乱以后,晋室分裂,国力空虚,民生调敞,中原汉族的军事力量迅速衰退。胡人趁机起兵南下争夺中原地区的控制权,于是中原大乱,史称“五胡乱华”。 2.士族制度 (1).士族,又称门第、世族、世家、巨室、门阀等。指世代为官的名门望族。 (2).门阀政治:魏朝时期实行“九品中正制”,国家选拔官吏只看家世出身,导致门阀士族垄断了政府的重要官职。他们又通过大族之间互相联姻,在统治阶级内部构成了一个门阀贵族阶层,并逐渐形成了一整套的特权制度,即“门阀政治”。政治上,按门第高低分享特权,世代担任重要官职。经济上,士族占有大量土地和劳动力,建立起自给自足、实力雄厚的庄园经济。社会生活,不与庶族通婚,甚至坐不同席。(庶族是指土族以外的一般中小地主,也称寒门。)文化上,崇尚清谈,占据高级文官职位。 (3).形成原因:①历史根源,东汉以来的豪强地主势力的发展。②经济原因,土地兼并严重,经营庄园,渐成割据。③政治原因,魏晋政权统治基础是士族,皇帝依赖于士族的支持;九品中正制是土族制度的政治保障。 (4).衰落:至隋唐两代,废止九品中正制,实行科举制,取士不问家世,婚姻不问阀阅。 (5).衰落原因:①士族自身的腐朽,与生俱来的特权导致士族缺乏执掌政权的能力,甚至缺乏生存能力;②隋唐科举制的实行动摇了士族的政治基础;③均田制和租庸调制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抑制土地兼并的作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士族制度的经济基础;④唐朝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⑤农民起文此起彼伏,寒族地主乘机以军功崛起,进一步摧垮了腐朽的土族。 3.南方的开发 魏晋南北朝江南迅速开发,南北经济差异明显缩小,趋于平衡,为唐朝安史之乱后经济重心南移创造条件。 江南开发的原因有:①中国北方战乱经济遭到严重破坏。②北方大量人口南迁充实了南方的劳动力,并带去先进的技术、工具和经验。③南方社会环境相对安定,并具有发展农业的自然条件和丰富的资源优势。④南方少数民族与汉族交融。⑤一些统治者采取了劝课农桑、奖励耕织、安抚流民、兴修水利等有利于农业发展的政策。 北方农业虽遭到破坏,但总体上还在恢复和发展。曹魏时,马钧改进了翻车,用于农业灌溉。 4.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评价 历史上对孝文帝改革的评价存在很大的争议,早在古代,批评孝文帝汉化政策的言论就多见于有关典籍,马端临、叶适、王夫之、赵翼等人均在自己的著作中斥责孝文帝迁都洛阳、推行汉化,是“好名慕古而不实见国家大计”,强调“国势之衰,实始于此。一传而宣武,再传而孝明,而鼎祚移矣”。指出孝文帝是典型的虚伪之徒,“拓跋宏之伪也,儒者之耻也。夫宏之伪欺人而遂以自欺久矣”。而当代著名史学家黄仁宇却认为:孝文帝改革“不期然的做了中国再统一的工具”。 孝文帝改革积极意义有 ①.北方社会经济有了明显发展:农业生产工具得到改进,兴修水利、开垦荒地,粮食产量增多,畜牧业得到发展。手工业生产日益活跃,商业活动也日趋活跃。②.政权封建化加速:迁都洛阳以后,鲜卑统治者接受了汉族先进文化制度,大大加速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进程,对北魏社会政治生活乃至整个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③.促进了民族的交流和融合:北魏孝文帝改革不仅缓和了民族矛盾,巩固了封建统治,更促进了民族的大融合,为结束长期分裂局面,重新走向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促进了民族大融合。 孝文帝改革消极作用有

河南豫剧名家名段唱词 2

目录 1.朝阳沟?祖国的大建设一日千里 - 1 - 2.朝阳沟?走一道岭来翻过一架山(1) - 1 - 3.朝阳沟?走一道岭来翻过一架山(2) - 1 - 4.朝阳沟?翻过一架山走过一道洼 - 2 - 5.朝阳沟?自从你们写信要下乡 - 2 - 6.朝阳沟?看见了新被子我实在难过 - 2 - 7.朝阳沟?棉花白白生生,萝卜青青凌凌 - 3 - 8.朝阳沟?俺外甥在部队给我来信 - 3 - 9.朝阳沟?银环你该怎样看待自己 - 4 - 10.朝阳沟?咱两个在学校整整三年 - 4 - 11.朝阳沟?走一道岭来翻一道沟 - 4 - 12.朝阳沟?银环同志你且停步我再说一遍 - 5 - 13.朝阳沟?朝阳沟又迎来你这个新兵 - 5 - 14.朝阳沟?山区建设还的狠狠抓 - 5 - 15.朝阳沟?亲家母你坐下 - 6 - 16.卷席筒?小仓娃我离了登封小县 - 6 - 17.卷度筒?未开言我肝肠寸断 - 7 - 18.卷席筒?一肚子苦水倒不完 - 7 - 19.卷席筒?实难忘二弟他心地良善 - 9 - 20.卷席筒?找兄嫂我不顾路途远 - 9 - 21.卷席筒?老伯你待我情义重 - 9 - 22.卷席筒?一番话说得我心悲痛, - 10 - 23.大祭桩?婆母娘且息怒站在路口 - 10 - 24.大祭桩?恼恨爹爹心不正 - 11 - 25.拷红?想当初孙飞虎围困寺院 - 11 - 26.秦雪梅?秦雪梅见夫灵悲声大放 - 11 - 27.打金枝?劝万岁莫要动真气 - 12 -

河南豫剧名家名段唱词 29.打金枝?自古道“清官难断家务事” - 13 - 30.打金枝?有为王我金殿上观看仔细 - 13 - 31.花枪缘?老身家住南阳地 - 13 - 32.断桥?谁的是,谁的非,那天在上头 - 15 - 33.抬花轿?府门外三声炮花轿起动 - 16 - 34.南阳关?西门外放罢了催阵炮 - 16 - 35.三哭殿?下位去劝一劝詹妃娘娘 - 16 - 36.穆桂英挂帅?辕门外那三声炮如同雷震, - 17 - 37.收姜维?三传令 - 18 - 38.收姜维?四千岁你莫要羞愧难当, - 19 - 39.秦香莲?三江水洗不尽我满腹冤枉 - 19 - 40.寇准背靴?手提竹篮把饭送, - 20 - 41.寇准背靴?寇莱公,暗跟踪, - 20 - 42.寇准背靴?郡马他午饭晚饭全没用 - 20 - 43.寇准背靴?咱今夜来一个跑马灯 - 20 - 44.三上轿?我泪如梭啊 - 21 - 45.三上轿?羞答答出门来将头低下 - 22 - 46.村官李天成?吃亏歌 - 22 - 47.卖苗郎 - 23 - 48.诸葛亮吊孝?历艰辛保皇叔重保业创 - 27 - 49.十八扯 - 28 - 50.火焚绣楼?红日儿出东方天色明 - 28 - 51.下陈州选段 - 30 - 52.探阴山选段 - 32 - 53.罗成算卦 - 32 - 54.报母恩 - 39 - 55.老来难 - 41 -

中国戏韵之河南豫剧汇编

中国戏韵之河南豫剧 总论(引言) 豫剧资料介绍 第一章:豫剧解析 (一)豫剧艺术解析 (二)豫剧流派 第二章:豫剧名家 (一)豫剧名旦六大家 第三章:豫剧剧目及发展问题 (一)豫剧剧目 (二)发展历程 (三)发展问题 第四章:豫剧与黄梅戏 (一)仝亚南豫剧展示 (二)梨园春豫剧 (三)豫剧与黄梅戏的比较 第五章:结束语 总论———豫剧资料介绍

豫剧,是在河南梆子的基础上,不断进行继承、改革和创新发展起来的。建国后因河南简称“豫”,所以称豫剧。豫剧在安徽北部地区称梆剧,山东、江苏的部分地区仍称梆子戏。豫剧的流行区域主要在黄河、淮河流域。除河南省外,湖北、安徽、江苏、山东、河北、北京、山西、陕西、四川、甘肃、青海、新疆、台湾等省区市都有专业豫剧团的分布,是我国最大的地方剧种。 在声腔上,豫剧属梆子腔系,豫剧划分主要有五大流派:以开封为中心的唱法称“祥符调”;以商丘为中心的唱法称“豫东调”,又称“东路调”;以洛阳为中心流传的唱法称为“豫西调”,又称“西府调”;流行于豫东南的称“沙河调”,又叫“本地梆”;建国后,在杨兰春等的领导下,对豫剧四大地域流派唱腔进行了综合吸收和大幅改革,运用科学的发音,融入了歌剧元素,形成了“现代调”,又称“现代戏流派”。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豫剧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第一章——豫剧解析 (一)豫剧艺术解析 豫剧以唱见长,豫剧唱腔铿锵有力,富有热情奔放的阳刚之气,具有强大的情感力度。其次豫剧质朴通俗、本色自然,更紧贴老百姓的生活。另外,豫剧节奏鲜明强烈、矛盾冲突尖锐、故事情节有头有尾、人物性格大棱大角。再加上曲调诙谐欢快,使得豫剧不仅适合演出轻松的喜剧,它又恢宏大气故又适合演帝王将相的大场面戏,豫西调委婉动听,吐字清晰,唱腔悲凉故很适合演悲情戏。豫剧在关键剧情上

第225集凯叔讲历史-宋徽宗:艺术家当皇帝

第225集凯叔讲历史-宋徽宗:艺术家当皇帝 【第225集】艺术家当皇帝 宋徽宗 宝贝儿,欢迎收听《凯叔讲历史》。今天凯叔要给你讲一个历史上最有才最有品味的皇帝,他精通书法、绘画、诗词、建筑,现在大火的《千里江山图》和大名鼎鼎的《清明上河图》的作者,都是他一手培养出来的。历史上评价他“诸事皆能”,他究竟有多神呢?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 都城汴梁,夜里的皇宫寂静无声,御书房内却灯火通明。门外几个守宫宦官,已经打起了盹儿。门内,一人端坐桌前,手握笔杆,在纸上写完了最后一笔,他小心翼翼地搁下笔,长长地舒了一口气。 再看桌面,摊开的纸上,一只五色锦鸡翩然落在芙蓉枝头,压弯了枝梢,惊飞了原本栖落在花间的两只蝴蝶。锦鸡回头瞪着眼睛打量两只蝴蝶,丝毫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到来惊动了人家。两枝芙蓉一枝朝上,一枝朝下,轻轻摇曳,而另一角,一枝白菊悄悄探出头来,秋天来了。 这明明是一幅画,画中的一切却仿佛都是活的,就连那锦鸡的羽毛,都根根分明、栩栩如生。

而在画面的右上方,一首刚刚题好的诗,墨迹还未干透。 秋劲拒霜盛,峨冠锦羽鸡, 已知全五德,安逸胜凫鷖(fú yī)。 这字瘦硬有力,一笔一划,修如兰竹。即使每个字单独拿出来,都称得上是一件完美无瑕的艺术品,任人怎么看都看不够。 再看这作画写词之人,此刻,他正轻蹙眉头,细细打量着自己的作品。这人面白唇红,眉目俊朗,举手投足间,颇有些文人之气,他一定是一位颇有造诣的书画家。 可他的身上,却穿着一身做工精致的龙袍。此人,正是宋徽宗赵佶。 他的这幅画,叫做《芙蓉锦鸡图》,现在被收藏在北京故宫博物院,如果你感兴趣呢,就可以点开今天的文稿,看到这幅画了。而这书法,就是宋徽宗赵佶独创,称为“瘦金体”,“瘦金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到今天都被人争相临摹。 除书画以外,诗词、花石、建筑、茶道等等,赵佶是样样精通。如此全才的帝王,在历史上,找不出第二个。 除了才华,宋徽宗的品味也是无与伦比。 这天,赵佶正在宫中练字,一个宦官来报:“陛下,新一批汝瓷已经烧制好了,请陛下筛选。” “嗯,呈来。” “是。” 很快,一队侍女鱼贯而入。她们每人手中一个托盘,托盘内各有一个精致的碟子。这碟子个个玲珑、素雅莹净,它们大小、形状一模一样,常人根本看不出什么差别。 赵佶放下手中的笔,走至这些碟子前,一个挨一个仔仔细细端详起来。 “这个,着色过浅,退下。” “这个,着釉太厚,退下。” “这个,开片不匀,退下。” 一圈下来,留在殿中的,只剩下一只碟子。赵佶命人将碟子放在桌上,窗外的夕阳斜斜地映在桌面,这天光的映照让这只碟子愈发莹润光洁。碟子的色泽介于蓝

分裂与融合──魏晋南北朝时代

分裂与融合──魏晋南北朝时代 第一节 帝国的分裂与短暂的统一 历史重点 赤壁之戰奠定三國鼎立之局 司馬懿逐漸掌握魏政 曹魏將匈奴一分為五→削弱其勢力 蜀漢任用蠻夷領袖為地方官→維持局面穩定 孫吳長期征討山越→設郡縣加速開發 司馬炎篡魏建晉,為晉武帝→280年統一天下 八王之亂:宗室諸王爭權奪利爆發內戰 內徙之因:中原亟須勞動力、動員胡人為兵 亂華之因:胡漢衝突不斷、胡人過多嚴重威脅首都 课程统整 一、三国的兴灭

第五章分裂与融合──魏晋南北朝时代 历届试题 (A)1. 学者发现许多三国时代吴国的文献资料,包括《隐核(查核)新占民簿》、《隐核州军吏父兄子弟簿》、《兵曹徙作部工师及妻子簿》、《郡县吏兄弟 叛走人名簿》、《生口买卖簿》等。这些簿册的作用应是:()A掌控各类人 口,增加税收()B强迫职业世袭,确保生产()C因应战争需要,强制征兵 ()D分析人民寿命,发展医学。 1. 中国自发展出“编户齐民”制度后,历代统治者无不努力更准确的掌控各类人口增减及流动数字,因 人口的多寡直接影响国家税收与发展。 二、西晋短暂的统一 第二节南北政权的对峙

历史重点 司馬睿在建康建立東晉 荊揚之爭→造成政局動盪 前秦平定北方,大軍南侵 肥水之戰→東晉轉危為安 课程统整 一、东晋与十六国 历届试题 ( B )2. 淝水战前,前秦朝廷关于是否出兵讨伐东晋,廷议热烈。(甲)权翼说:“晋虽微弱,未有大恶。君臣关系很好,朝廷内外,也都和谐。”(乙)慕容垂

第五章分裂与融合──魏晋南北朝时代说:“意见多了,难作决定,陛下圣心独断就可以了。晋伐吴的决议,即未经 群臣讨论。”(丙)高僧道安说:“陛下居中土,制四海,比得上尧舜,不必 栉风沐雨,经略远方。”以上意见中,赞成出兵与反对出兵者,应是:()A甲 乙赞成;丙反对()B乙赞成;甲丙反对()C甲丙赞成;乙反对()D甲赞成; 乙丙反对。(106指考)2.甲的说法认为东晋相当团结,不应攻打;乙举晋伐吴的例子,表示赞成攻打;丙认为不必劳师动 众,到远方打仗,所以认为不应攻打。 二、南北朝的分立 历届试题 ( A )3. 两个鲜卑大臣议论国政时发生争执,一人口操汉语,引用儒家理念发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