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史复习(二)
李文波中国古代史第二课时复习(秦始皇、汉武帝、丝绸之路、张骞出使西域、北魏孝文帝改革)

【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解答本题的关键
是提取题干中的有效信息“断诸北语”,从而分析A、B、D三项
【解析】选A。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丝绸之路从长安出 发,经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区,运往西亚,转运到欧洲。因丝 绸是这条通道上的主要商品而得名;丝绸之路促进了东西方的
经济文化交流。故选A。
9.(2011·东营学业考)“丝绸之路”是中外联系的纽带,沟通
中西的桥梁,被称为流动的“文化运河”。以下不能说明这一 结论的是( )
主父偃 (1)政治:接受_______的建议,颁布推恩令 削弱诸侯国的势力。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2)思想:接受董仲舒的建议,“____________________”,确
立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儒学 太学 (3)文化:推行_____教育,在长安举办_____。 (4)经济:将地方的铸币权和盐铁经营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 五铢钱 _______。
摧残了文化;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把儒家思想作
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典例训练3】(2012·连云港中考)帝曰:“今欲断诸北语„„ 三十(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为故为,当 加降黜(降职或罢官)。”这一举措是( A.秦始皇统一文字 C.孝文帝厉行汉化 )
B.汉武帝独尊儒术 D.武则天重用酷吏
【中考指数】★★★★★
【图片名称】丝绸之路
【关键信息】西汉,长安到欧洲,东西方交流的桥梁
二、比较秦皇汉武的治国策略
类别 秦始皇 最高统治者称皇帝,中央 政治 设立丞相、太尉、御史大 采用“推恩令”削弱诸侯的 权利 汉武帝
夫,地方推行郡县制
经济
统一货币、度量衡 “焚书坑儒”,统一文字 (法家思想) 御匈奴,修长城
中考历史 考点系统复习 中国古代史 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命题点1:青铜器与甲骨文 1.★(2022·广安)2021年是中国现代考古学诞生100周年。“一部殷墟 发掘史,半部中国考古史。”“殷墟”发掘有助于研究( AA ) A.中国文字的形成和发展历史 B.中央王朝对西域的管理 C.玉米、甘薯、马铃薯等的引进 D.中外陆路和海路交通
命题点2:动荡的春秋时期 2.★(2022·眉山)古书上记载,春秋时期,人们已经用铁制农具耕种 土地。最能印证此结论的是( AA ) A.多处春秋墓葬发掘出的铁农具 B.影视剧作品里的有关生产场景 C.民俗研究学者的相关学术文章 D.有关春秋时期的历史故事传说
(1)三家分晋:战国初年,晋国被韩、赵、魏三家大夫瓜 分 形成过程 (2)田氏代齐:齐国由大夫田氏取代 (3)当时的诸侯国有十几个,其中齐、楚、燕、韩、赵、 魏、秦七国的势力较强,史称“战国七雄”
著名战役 桂陵之战、马陵之战、长长平平之战
战争规模很大,参战兵力多,交战区域广,持
特点
兼并战争
续时间长
历史解释 析和评判,包括意义、影响、作用等。如:商鞅变法 后,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
是指历史事件的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是历史本质的外部 历史现象 表现,历史现象是客观存在的。如:西周建立后实行分封
制 是对历史现象或历史事件做出的一种主观性、总结性认 识,包括对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的性质、意义、地位、影 历史结论 响等的认识。如:百家争鸣促进了思想和学术的繁荣,为 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简
学说集中在《老老子子》(又称《道德经》)一书中,这部
介 书成为道家的经典
老 (1)政治:主张“无无为为而而治”,人们与世无争,天下
思 子 就能太平
治
想
(2)哲学:万物运行有其自然的法则,人们应顺顺应应自
高考历史二轮总复习(专题)精品课件 板块一 中国古代史 专题二 “权力支配”下的农耕文明

微点1
微点2
微点3
题组二 易错防范——不失分 ▶易错点1 自给自足不等同于与市场没有联系 5.(2022江西九校联考)《中国经济制度史论》中指出,从井田制开始,就是 以小农户为基本生产单位,这种“五口之家”的农户先天就不可能自给自足, 势必依靠商品交换,向其他的生产者取得必需之产品。作者认为( ) A.先秦时期就已具备自由经济的特征 B.小农户作为自然经济的基础 C.个体农户较早就开始进行商品贸易 D.商品经济促进农业生产发展
微点1
微点2
微点3
答案 D 解析 材料档案涉及地租性质中实物地租占70.7%,货币地租只占29.3%,但 货币地租档案的数量呈上升趋势,而在货币地租条件下,农民可以自行安排 自己的生产,削弱了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故选D项;康熙到嘉庆一个半世 纪间有502件地租刑科题本档案,不能得出“清朝刑事案件发生频率较高” 的结论,排除A项;材料数据不涉及地主对佃农剥削问题,排除B项;材料不涉 及农业中面向市场的雇佣关系,货币地租的发展可以反映商品经济的发展, 但无法直接反映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状况,排除C项。 易错点拨 明清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佃农对地主从人身依附关系为 主向以土地依附为主过渡,获得了更多的经营自由。
(2)过程
产生的主要原因是土地兼并剧烈
微点1
微点2
微点3
(3)特征
①土地出租者与土地租佃者之间采取了一种契约形式。契约内容包括田
亩的位置、数量、类别以及地租偿付的方式及数量。
②租佃制下,佃户有了迁移的自由,社会身份、地位在法律上有了显著的提
高。魏晋至隋唐时期的部曲、佃户都被束缚在土地上,没有迁移的自由,到
67 462
零陵(今湖南、广西间)
21 092
复习笔记02 先秦文明 东周列国 春秋战国 - 2022-2023学年高一历史中国古代史超清脉络期

复习笔记02:先秦文明、东周列国、春秋战国一、先秦文明1. 先秦时期的历史背景先秦时期是指公元前21世纪到公元221年,是中国历史上从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的过渡时期。
这个时期的主要特点是分裂割据,各国割据成为关系复杂的地方性政权,但这一时期的文化、思想却是非常繁荣。
2. 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呈现出统治者分封成诸侯国的局面。
这一时期分为两个时期,一是西周(公元前1046-公元前770年)时期,二是春秋(公元前770-公元前476年)时期。
3. 先秦文化的代表人物先秦文化的代表人物有: - 孔子 - 孟子 - 老子 - 庄子二、东周列国1. 东周时期的重要事件东周时期是包括“春秋时期”和“战国时期”的历史时期,这一时期的主要特点是诸侯国之间频繁的争斗和战争。
2. 东周列国的分布东周列国的分布和行政区划如下: - 北方:赵、燕、齐、韩、魏 - 西北方:秦 - 西方:楚 - 中央:鲁、宋、卫、晋3. 东周列国时期的文化东周列国时期的文化即为百家争鸣的时期,其中主要的学派有: - 儒家:由孔子和孟子创立,以仁爱、礼仪、结伴为主要内容。
- 道家:由老子和庄子创立,强调无为而治、谦虚待人。
- 名家:代表人物为荀子和韩非子,他们关注礼法制度和中央集权。
- 法家:代表人物为商鞅和韩非子,注重法律、军事和实用主义。
三、春秋战国1. 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事件春秋战国时期是国家分裂和割据的时期,这个时期的中国,政治上依然是以列国为主,而在文化、思想、科技等方面却是非常繁荣的。
2. 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呈现了多元化、多角度的特点。
各个学派互相较量,学术的角逐也随之变得相当激烈。
3. 春秋战国时期的代表人物和学派春秋战国时期的代表人物和学派如下: - 孔子及其门人:儒家 - 孟子:儒家 - 赵胜:名家 - 商鞅:法家 - 韩非子:法家。
最新 学海乐苑2018年上学期高三第一轮复习历史:中国古代史(二)(附答案) 精品

第二单元中国古代史(二)一、选择题1.隋朝统一的历史条件是()①江南经济赶上北方②南朝士族的衰落③少数民族封建化进程的加快④人民迫切要求统一A.①③④ B.①②③④ C.①④ D.①③2.隋朝开凿大运河的根本目的是()A.满足巡游享乐愿望 B.加强南北交通 C.南粮北调,入库贮藏 D.巩固隋朝统治3.汉承秦制,唐袭隋规,都出现了盛世。
然而,秦朝与隋朝却都二世而亡,其主要原因是()A.周边少数民族入侵 B.统治集团内讧变乱 C.宦官擅权外戚临朝 D.横征暴敛苛政黩武4.隋唐时期的三省六部制完善了自秦以来的中央集权制度,其积极意义在于()A.解决了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B.限制了皇权C.有利于选拔人才,保证政治清明D.中央机构有明确的分工与制约,提高了工作效率5.下列关于科举制度的表述,最准确的是()A.隋朝开始实行的用考试的办法选拔官员的制度B.它使门第不高的地主可以凭自己的才学参与政权C.考试只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命题并有效地笼络了人才D.是为了打击魏晋以来形成的士族制度而采取的一项措施6.对唐朝实行的募兵制的评价,正确的是()①募兵由国家供给衣食,农民兵役负担有所减轻②封建国家得以建立一支强有力的军队③职业化士兵出现,兵将之间存在隶属关系,导致军阀形成④募兵制“寓兵于农”、“兵农合一”有利于农业生产A.①②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②③7.唐朝租庸调制规定农民可以纳绢或布代役,其中的“布”是指()A.丝织品 B.麻织品 C.棉织品 D.毛织品8.“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的共同点是()A.社会经济高度繁荣 B.国力强盛C.阶级矛盾相对缓和,社会较安定 D.疆域空前辽阔9.唐朝皇帝调整统治政策所发挥的作用,客观上最能体现战国时期儒家“仁政”主张的是()A.三省六部制、科举制 B.租庸调制、科举制C.均田制、科举制 D.均田制、租庸调制10.“贞观之治”出现的最主要经济条件是()A.社会生产力空前提高 B.人口的大量增加C.生产工具的重大改进 D.农民有一定的土地和生产时间11.史书记载:“水激轮转,众筒兜水,次第下倾于岸上……以灌稻田,日夜不息,绝胜人力。
中国古代史复习资料

中国古代史年,禹建立夏朝。
我国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建立。
(我国奴隶制文明始于夏或禹)夏朝暴君是桀。
年,汤建立。
商朝暴君是纣。
年,周武王建立,。
为巩固政权,西周实行周厉王。
西周实行的制度有:分封制、春秋:奴隶社会的瓦解时期。
1、春秋时期最先起来争当霸主的是齐桓公。
通过晋楚城濮之战当上霸主的是晋文公。
春秋五霸一般指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秦穆公、宋襄公。
(或指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2、商朝是我国青铜文化的灿烂时期,代表青铜器有世界最大的司母戊鼎和造型雄奇的四羊方尊。
我国西南地区成都平原盛行一种独特的青铜文化,就是举世著名的“三星堆文化”。
3、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代表文字是甲骨文。
商周铸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称为“金文”或“铭文”。
4、使东方六国无力抵御秦国进攻的战役是长平之战。
5、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
封建社会一、朝代更替。
战国(我国封建社会形成时期)→秦朝(我国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建立,都:咸阳。
)→西汉(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都:长安)→东汉(25年,刘秀建立,都:洛阳)→三国两晋南北朝→隋朝(581年,北周外戚杨坚建立,都:长安)→唐朝(封建社会鼎盛时期。
618年,李渊建立,都:长安)→五代十国→北宋(960年,赵匡胤建立,都:东京,即今开封)→南宋(赵构建立,都:临安)→元朝(1271年,成吉思汗孙子忽必烈建立,都:大都,即今北京)→明朝(我国封建社会开始走向衰落。
1368年,朱元璋建立,都:先南京后北京)→清朝(1636年,皇太极建立.。
都:北京)其中,隋朝的统治类似于秦朝。
北宋与南宋的统治类似于西晋与东晋。
蒙古与元朝的统治类似于后金与清朝。
我国封建社会共出现六个治世,分别是:○1西汉文帝、景帝时的“文景之治”、○2东汉光武帝刘秀“光武中兴”、○3隋文帝“开皇之治”、○4唐太宗“贞观之治”、○5唐玄宗“开元盛世”、○6康熙、雍正、乾隆时的“康乾盛世”。
人教版中考历史第一轮复习教案:中国古代史(二)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课题:中国古代史(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教学目标:1、识记:①秦统一的时间、;②人口南迁和民族交往促进了江南开发。
2、理解:丝绸之路;②三国鼎立形成的史实和形势图;③北魏孝文帝改革。
3、运用:①评价秦始皇;②汉武帝的大一统。
4、培养学生比较、综合分析能力和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认识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影响到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
儒家学说作为封建社会正统思想,在历史上影响深远。
教学重难点:秦始皇的功过、汉武帝的大一统、丝绸之路和北魏孝文帝改革。
教学过程:一、导入课题:1、导入提问“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和影响分别是什么?”待学生思考回答后,教师小结导入课题。
2、指导学生阅读湘版《中考历史》P.3考纲,明确学习目标,转入本课教学。
二、教学新课:1、夯实基础:请学生速读一年级历史上册教材第9-14;16-19课的内容,然后思考完成湘版《中考历史》P.3—5的考点扫描填空题。
(1)公元前221年,秦国完成统一大业,建立秦朝,定都咸阳,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国家。
(2)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在大泽乡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
(3)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汉朝,定都长安,史称西汉。
(4)汉文帝、汉景帝继续推行休养生息政策,政治清明,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安定;当时国力有了很大增强,国家积累了大量的钱粮,库存的粮食和铜钱非常充盈,这一时期在历史上被称为“文景之治”。
(5)公元25年,刘秀称帝,建立汉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
光武帝统治后期,社会出现了比较安定的局面,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史称“光武中兴”。
东汉后期经历外戚、宦官的交替专权和张角领导农民黄巾起义而衰亡。
(6) 张骞两次出使西域促进了汉朝与西域之间的相互了解与往来。
公元前60年设立西域都护标志着西域开始正式归属中央政权。
因中国的丝和丝织品是这条交通线上运输最多的商品而叫它为“丝绸之路”,路线:长安(今陕西西安)——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区——西亚——欧洲(大秦)。
《简明中国古代史》复习题及参考答案二

《简明中国古代史》复习题及参考答案二一、填空题1、公元前 __770_年,周平王被迫迁都__雒邑_,西周结束。
2、1978年在湖北曾侯乙出土的___编钟_是春秋时期青铜铸造技术的代表作。
3、吴起是_卫_国人,他在_楚国_进行改革,其国力日盛。
4、战国时,魏国的邺令__西门豹_征发农民开渠引漳河水灌田,发展了农业。
5、春秋后期的__扁鹊_是一位杰出的民间医生。
战国时期著名的医书有《黄帝内经》,分《素问》和《灵柩》两部分。
6、春秋时期_齐国_国最先实行了赋税改革。
7、在诸子百家中,__墨子一派最有代表性的主张是兼爱和非攻。
8、春秋五霸的一般说法,是指齐桓公、秦穆公、晋文公、楚庄王、宋襄公。
9、《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
10、周王分封诸侯,卿大夫分封_大宗_,使其直接统治人民。
11、齐桓公时,任用管仲为相,进行改革。
12、秦末农民大起义中具有决定意义的一场战役是_巨鹿之战,基本上消灭了秦王朝赖以生存的军队。
13、秦代,狱吏_程邈_根据民间已行用的新字体,造隶书。
14、汉武帝时,以五铢钱_作为法定货币,通行全国。
15、刘秀为加强中央集权,消弱三公权力,加强了尚书台。
16、汉搜粟都尉赵过_总结西北农民的生产经验而推广代田法。
17、西汉王朝在西域设置行政机构后,自长安经河西走廊通过南、北两路通向中亚,这条道路就是举世闻名的丝绸之路_。
18、秦代统一岭南时,开凿了重要的水利工程_灵渠。
19、刘邦建国之初,在地方上实行行政制度实际上是郡县制。
20、公元年97年,_甘英_奉班超之命出使大秦国。
21、李斯主持文字改革,以小篆_作为规范性文字。
22、匈奴_是我国北方草原上一个度老的民族。
23、汉武帝时,曾两次命张骞出使_西域__,促进了东西方经济的文化交流。
24、东汉名医__张仲景_被后世医家尊为医圣,其代表作为《伤寒杂症论》。
25、_张衡_不仅制造了浑天仪,还制造了指示地震很准确的地动仪__。
26、东汉和帝时,宦官蔡伦,改进了造纸法,造出了质量较好的纸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孝感2019年历史中考考试说明考点整理(二)
【秦汉时期】
考点1:秦兼并六国和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1)秦始皇和秦统一中国
①秦王嬴政,先后吞并六国,完成统一,
②于公元前221年建立秦朝,建立皇帝制,称秦始皇定都咸阳
(2)秦统一中国的意义
①秦的统一,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的分裂割据,开创了中国历史上首次大一统的局面②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
(3)秦代的中央集权制度
①秦王嬴政自称皇帝,在中央设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合称“三公,分管行政、军事和监察百官。
②在地方推行郡县制
③中央和地方的主要官员都由皇帝任免,并绝对服从皇帝的命令·
④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4)秦朝巩固统一措施及其影响
①经济上:统一货币:度衡量,修筑驰道,统一车轨。
促进了各地区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巩固国家的统一
②政治上:建立了中央集权制度。
这套制度对后世产生了探远的影响
③文化上:统一文字,把小篆作为全国规范文字
④思想上:进行了“焚书坑儒”,推行法家思想。
给我国古代思想文化造成了巨大损失
⑤军事上:反击匈奴,为防范匈奴而北修长城。
考点2: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
1.目的:加强中央集权,巩固西汉统治
2.措施:(1)政治上:接受主父偃的建议,颁布“推恩令”。
解除了王国对中央的威胁(2)思想上: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使儒家思想从此确立了古代中国的统治地位,成为封建社会正统思想,但不放弃法家(3)军事上:派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
解除边患(4)文化上:在长安兴办太学,在全国各地普遍建立学校。
大力发展儒家学说
3结果:汉武帝时,西汉王朝在政治、思想、军事、文化上实现高度统一,进入鼎盛时期
附:比较秦始皇“焚书坑儒”和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两者对儒家的态度虽然截然不同,但都是为了加强中央集,其实质都是文化专制主义的表现
考点3:知道张骞通西域,西汉设置西域都护
1.西域的地理位置:把玉门关和阳关以西
2. 张骞通西域
第一次,公元前138年。
目的:联合大月氏夹击匈奴。
第二次,公元前119年。
目的:发展与西域各国的友好关系
作用:建立了与西域各国的友好关系,加强了经济文化交流,促进了西域的开发
3.西汉设置西域都:
时间:公元前60年
职能:对西域进行政治、军事管理,保护商旅往来
意义:这是今新疆地区归属中央政权的开始
考点4:了解丝绸之路在中外交往中的作用
形成时间:西汉
背景:A张骞通西域B中国的丝织业发达.
运输物品:丝和丝织品
路线:长安一河西走廊一今新疆地区一中亚、南亚和西亚一大秦(古罗马)
意义:促进了东西方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
中国凿井、治铁技术传到西方(传出)。
中亚的葡萄、黄瓜、胡萝卜、大蒜等农作物,罗马的毛织品、玻璃等手工业品和杂技,印度的佛教传入中国(传入)。
附一:丝绸之路影响下的相关历史事件:
1.唐朝时,玄奘往丝绸之路去印度(天竺)取经,即玄奘西行
2.中国的四大发明通过丝绸之路传播到西方
3.阿拉伯民族通过丝绸之路,促进了东西方文明的交流与融合
附二:海上丝绸之路
汉武帝以后,西汉商人还经常出海贸易,开辟海上交通要道(路线):广东沿海港口一中南半岛一马来半岛一马六甲海峡一孟加拉海沿岸一印度半岛南海
考点5:司马迁和《史记》
《史记》,西汉司马迁著,叙述从皇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历史,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