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浣溪沙教案

合集下载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诵读浣溪沙》教案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诵读浣溪沙》教案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诵读浣溪沙》教案部编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诵读浣溪沙》教案在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经常接触到古诗吧,从格律上看,古诗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

其实很多朋友都不太清楚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好的古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部编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诵读浣溪沙》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诗词,大体把握词意。

2.反复朗诵,品味用词的凝练,理解本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体会词中所表现的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师:“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八大家”,“三词客”“八大家”分别指的是谁,大家知道吗?(“三词客”:苏洵、苏轼、苏辙;“八大家”: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欧阳修。

)师:今天我们来学习宋朝词人苏轼的一首词《浣溪沙》,苏轼又叫苏东坡,是北宋杰出的文学家。

他性格直率开朗,而政治道路不顺。

他写这首词的时候便是因“讥讽朝廷”被贬官至黄州。

下面我们看一下这首词的内容。

二、初读诗词,扫清字词障碍。

1.自由读,借助注音读正确,读流利,读出节奏。

2.指名读,生评价。

(注意读出节奏、情感)3.范读,齐读。

三、再读诗词,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全词,并结合注释试着用自己的话讲述其中的意思,小组成员间相互讨论帮助,然后请学生代表发言,大家共同补充完善。

(子规——杜鹃鸟;白发——代指老年人;黄鸡——代指时光流逝。

)2.再请学生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首词的内容。

(参考:词人由眼前溪水西流之景,感悟到人生需乐观的哲理。

)3.交流对词意的理解。

(在蕲水的清泉寺游历,清泉寺面对着兰溪,兰溪的水向西流去。

山下兰草初生的幼芽正浸泡在溪水之中,松林间的沙路干净没有泥土。

傍晚,细雨潇潇,寺外传来杜鹃的啼叫声。

谁说人生不能再回到少年时代?你看门前的溪水还能向西奔流!不要在老年时感慨时光流逝。

)四、品读感悟,体会情感。

六年级下册语文浣溪沙教案

六年级下册语文浣溪沙教案

六年级下册语文《浣溪沙》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浣溪沙》。

(2)理解《浣溪沙》的词牌特点和艺术特色。

(3)分析词中描绘的景物和表达的情感。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浣溪沙》的意境。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大自然、对生活的热爱。

(2)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激发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1. 理解《浣溪沙》的意境和情感。

2. 掌握《浣溪沙》的词牌特点和艺术特色。

三、教学难点:1. 分析词中描绘的景物和表达的情感。

2. 背诵《浣溪沙》。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浣溪沙》的原文和相关背景资料。

2. 学生准备课本和学习用品。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浣溪沙》的作者辛弃疾及其创作背景。

(2)学生齐读《浣溪沙》原文。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探究《浣溪沙》的词牌特点和艺术特色。

(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教师点评并总结。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词中描绘的景物和表达的情感。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欣赏与感悟(1)学生欣赏《浣溪沙》的音韵美,感受作者的情感。

(2)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教师点评并总结。

5. 背诵练习(1)学生齐读《浣溪沙》,巩固记忆。

(2)教师检查学生的背诵情况,给予鼓励和指导。

6.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浣溪沙》的艺术特色和情感表达。

7. 作业布置(1)背诵《浣溪沙》。

(2)写一篇关于《浣溪沙》的感悟文章。

六、教学拓展:1. 比较学习(1)教师引导学生比较《浣溪沙》与其他宋词的异同,如《江城子·密州出猎》。

(2)学生分享比较心得,教师点评并总结。

2. 创作练习(1)学生尝试创作一首以自然景物为主题的词。

(2)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教师点评并指导。

七、课堂练习:1. 填空题(1)请填空:__,山明水净夜___。

2023年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浣溪沙教案(优选3篇)

2023年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浣溪沙教案(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浣溪沙教案(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浣溪沙教案第【1】篇〗教学目标1、了解苏轼有关的文学常识。

2、反复朗诵,品味用词的凝炼,理解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养成以乐观的心态对待生活中的变故和挫折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1、学习即景抒怀的写作手法。

2、体会词中所表现的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

教学方法诵读法。

反复吟诵,让优美的词句引导学生进入词的意境,细细品味词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问答法。

在梳理词作时,教师相机提出问题让学生解答,在问答中品析词作内容。

讨论法。

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对词蕴含的思想感情,让师生共同讨论得出结论。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步骤一、导入“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时”。

江水的东流不返,正如人的青春年华只有一次一样,都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曾使古今无数人为之悲叹。

那么,苏轼又是以怎样的精神状态来面对生活中的变故呢?让我们随着苏轼的笔触一起走进《浣溪沙》去寻找答案。

二、走进作者,感受其创作冲动1、作者详见《记承天寺夜游》2、感受创作冲动元丰五年(1082)三月,词人谪居黄州期间作的一首游记词。

“乌台诗案”后,苏轼被贬黄州,在城东一个叫东坡的地方垦荒耕种,自号东坡居士,物质生活也比较艰苦。

但他能抱着“但令人饱我愁无”的态度,不计较个人的得失,这首《浣溪沙》就表现出了他对人生抱着乐观的态度,没有因为仕途受挫而消极沉沦。

3、解题“浣溪沙”,词牌名,唐教坊曲名,后用为词调。

“沙”或作“纱”。

相传是由西施浣纱的故事而得名,此调有平仄两体,分上下两阕。

三、难解词句参见课本注释补充:浸溪:浸在溪水中。

子规:布谷鸟,又称“杜鹃”。

四、鉴赏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

词前小序,点明写作词的缘由。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

萧萧暮雨子规啼。

上阕:“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

”这两句既点出游清泉寺的时令,也点明了兰溪之名的由来。

“萧萧暮雨子规啼”既照应了前面对溪水、沙路的描写,又烘托了一种凄冷的环境。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诵读 9浣溪沙(教案)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诵读 9浣溪沙(教案)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诵读《9 浣溪沙》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浣溪沙》,理解诗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的含义,把握诗的主旨。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欣赏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浣溪沙》,让学生感受古诗词的魅力,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

二、教学内容1. 诗歌背景:《浣溪沙》是宋代诗人晏殊创作的一首词,反映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现实生活的无奈。

2. 诗歌内容:诗中描绘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通过对溪沙、楼台、美人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正确朗读和背诵《浣溪沙》,理解诗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的含义,把握诗的主旨。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理解诗中的意象,感受诗人的情感。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笔记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多媒体展示《浣溪沙》的背景,引导学生了解作者晏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朗读诗歌: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诗歌,指导学生把握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3. 理解诗意: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帮助学生理解诗的主旨。

4. 感受诗意: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诗中的意象,引导学生感受诗人的情感。

5. 背诵诗歌:教师组织学生背诵诗歌,检查背诵效果。

6. 小结:教师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六、板书设计1. 《浣溪沙》2. 作者:晏殊3. 诗歌背景:反映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现实生活的无奈4. 诗歌内容:通过对溪沙、楼台、美人的描绘,表达作者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七、作业设计1. 背诵《浣溪沙》。

2. 写一篇关于《浣溪沙》的读后感,字数不限。

八、课后反思1. 教师应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反应,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节奏,以提高教学效果。

2024年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浣溪沙教案精选3篇

2024年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浣溪沙教案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浣溪沙教案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浣溪沙教案第【1】篇〗[教学目标]1、了解词人晏殊的生平;2、领会并赏析这两首词,达到熟读成诵。

[教学重点]1、领略词的意境,体会词人的感情。

2、准确背诵这首词。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1、作者简介晏殊(911-1055),北宋词人。

字同叔,抚州临川(今属江西)人。

景德中赐同进士出身。

庆历中官至集贤殿大学士、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淑密使。

谥元献。

其词擅长小令,多表现诗酒生活和悠闲情致,语言婉丽,颇受南唐冯延已的影响。

《浣溪沙》中“无可奉告花落去,似曾相似燕归来”二句,传诵颇广。

原有集,已散佚,仅存《珠玉词》及清人所辑《晏元献遗文》。

又编有类书《类要》,今存残本。

2、朗读指导教师范读,学生反复诵读,读第一句用轻松的语调,第二句用沉思的口吻,第三句用疑问的语把留恋企盼之情传达出来,第四句用降调把无可奈何的心情读出来,第五句用怀疑思考的语气来读,第六句用低沉缓慢的语调来读。

(教师范读,学生反复诵读,评论,示范,纠正,读到最好为止。

)3、诗词赏析这首词蕴涵了哪些人生哲理?(学生分组讨论,体会,感悟)讨论明确:(1)“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

夕阳西下几时回?”词人怀着喜悦、轻松的心情,带着潇洒安闲的意态对酒听歌,但在边听边饮时,不期而然地触发了对“去年”所历类似境界的追忆,于是产生一种岁月流逝、时光不再的感慨。

“夕阳西下几时回?”这一问句就把作者的思考扩展到整个人生,对人生进行了哲理性的沉思。

意蕴大体与“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相似,但表达方式要委婉含蓄得多。

(2)“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对花的凋落,春的消逝,时光的流逝,虽惋惜留恋也无济于事,但翩翩归来的燕子象征着美好的事物,令人欣慰。

在惋惜与欣慰的交织中,蕴涵着某种生活哲理:一切必然要消逝的美好事物都无法阻止其消逝,但在消逝的同时,仍会有美好的事物出现,生活不会因消逝而变得一片虚无;只不过这种事物毕竟不等于美好事物原封不动的重现,它只是“似曾相识”罢了。

2023年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浣溪沙教学设计(优选3篇)

2023年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浣溪沙教学设计(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浣溪沙教学设计(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浣溪沙教学设计第【1】篇〗【教学目标】1、了解词的风格、作品及词人生*经历;学习词的基本知识;掌握吟诵欣赏词的技巧与方法。

2、反复诵读,掌握适当的停顿、节奏与语气;充分发挥想象在阅读诗词的作用;结合词的背景来阅读理解词的内容;从语言的角度品析词的意境。

3、体会词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思想;认识古人面对自然、生活与自身变化所持的态度与观念;在感悟中多一份情感的经历。

【教学过程】一、学生准备,教师引导1、作者简介:苏轼(1037~1101),宋代文学家。

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

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

嘉祐(宋仁宗年号,1056~1063)进士。

曾上书力言王安石新法之弊,后因作诗讽刺新法而下御史狱,贬黄州。

宋哲宗时任翰林学士,曾出知杭州、颖州,官至礼部尚书。

后又贬谪惠州、儋州。

多惠政。

卒谥文忠。

学识渊博,喜奖励后进。

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

其文纵横恣肆,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

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又工书画。

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

2、创作背景:这首词是苏轼43岁在徐州(今属江苏)任太守时所作。

公元1078年(北宋元丰元年)春天,徐州发生了严重旱灾,作为地方官的苏轼曾率众到城东二十里的石潭求雨。

得雨后,他又与百姓同赴石潭谢雨。

苏轼在赴徐门石潭谢雨路上写成组词《浣溪沙》,题为“徐门石潭谢雨道上作五首”,皆写初夏农村景色,此为其中第四首。

3、作品导读:《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枣花》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词作。

此词写作者在乡间的所遇所感,上片写初夏的田园风光,下片写主人公的感受和行踪。

全词有景有人,有形有声有色,乡土气息浓郁。

日高、路长、酒困、人渴,字面上表现旅途的劳累,但传达出的仍是欢畅喜悦之情,传出了主人公县令体恤民情的精神风貌。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浣溪沙教案【精美】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浣溪沙教案【精美】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诗词,大体把握词意。

2.反复朗诵,品味用词的凝练,理解本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体会词中所表现的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师:“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八大家”,“三词客”“八大家”分别指的是谁,大家知道吗?(“三词客”:苏洵、苏轼、苏辙;“八大家”: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欧阳修。

)师:今天我们来学习宋朝词人苏轼的一首词《浣溪沙》,苏轼又叫苏东坡,是北宋杰出的文学家。

他性格直率开朗,而政治道路不顺。

他写这首词的时候便是因“讥讽朝廷”被贬官至黄州。

下面我们看一下这首词的内容。

二、初读诗词,扫清字词障碍。

1.自由读,借助注音读正确,读流利,读出节奏。

2.指名读,生评价。

(注意读出节奏、情感)3.范读,齐读。

三、再读诗词,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全词,并结合注释试着用自己的话讲述其中的意思,小组成员间相互讨论帮助,然后请学生代表发言,大家共同补充完善。

(子规——杜鹃鸟;白发——代指老年人;黄鸡——代指时光流逝。

)2.再请学生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首词的内容。

(参考:词人由眼前溪水西流之景,感悟到人生需乐观的哲理。

)3.交流对词意的理解。

(在蕲水的清泉寺游历,清泉寺面对着兰溪,兰溪的水向西流去。

山下兰草初生的幼芽正浸泡在溪水之中,松林间的沙路干净没有泥土。

傍晚,细雨潇潇,寺外传来杜鹃的啼叫声。

谁说人生不能再回到少年时代?你看门前的溪水还能向西奔流!不要在老年时感慨时光流逝。

)四、品读感悟,体会情感。

1.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

潇潇暮雨子规啼。

(1)词中有画,让我们轻轻地读读这句,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山下兰草初生的幼芽正浸泡在溪水之中,松林间的沙路干净没有泥土。

傍晚,细雨潇潇,寺外传来杜鹃的啼叫声。

)(2)这几句话写出了清泉寺怎样的特点?(优美的风光和环境)作者当时的心情是怎样的?(哀怨惆怅)教师结语:上片以淡疏的笔墨写景,景色自然明丽,雅淡凄美。

六年级下册语文浣溪沙教案

六年级下册语文浣溪沙教案

一、教案基本信息教案名称:六年级下册语文《浣溪沙》教案学科领域:语文年级:六年级教学时间:2课时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浣溪沙》。

(2)理解《浣溪沙》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浣溪沙》的意境。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2)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浣溪沙》。

(2)理解《浣溪沙》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2. 教学难点:(1)深入理解《浣溪沙》的意境。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苏轼的生平背景,引导学生了解苏轼的创作风格。

(2)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苏轼的哪些诗词作品呢?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浣溪沙》,感受诗词的韵律美。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词的大意。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深入理解《浣溪沙》的意境。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欣赏感悟(1)教师引导学生欣赏《浣溪沙》的优美词句。

(2)让学生谈谈自己对本诗词的感悟。

5. 巩固拓展(1)让学生运用所学生字词,创作一个小片段。

(2)选取优秀作品进行展示,教师点评。

6. 总结课堂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浣溪沙》的艺术价值,激发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热爱。

五、课后作业1. 抄写《浣溪沙》,并背诵。

2. 收集苏轼的其他诗词作品,进行欣赏学习。

3.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写一篇关于向往美好生活的短文。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积极性以及合作意识。

2. 作业完成评价: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包括抄写、背诵和创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诗词,大体把握词意。

2.反复朗诵,品味用词的凝练,理解本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体会词中所表现的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师:“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八大家”,“三词客”“八大家”分别指的是谁,大家知道吗?(“三词客”:苏洵、苏轼、苏辙;“八大家”: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欧阳修。

)
师:今天我们来学习宋朝词人苏轼的一首词《浣溪沙》,苏轼又叫苏东坡,是北宋杰出的文学家。

他性格直率开朗,而政治道路不顺。

他写这首词的时候便是因“讥讽朝廷”被贬官至黄州。

下面我们看一下这首词的内容。

二、初读诗词,扫清字词障碍。

1.自由读,借助注音读正确,读流利,读出节奏。

2.指名读,生评价。

(注意读出节奏、情感)
3.范读,齐读。

三、再读诗词,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全词,并结合注释试着用自己的话讲述其中的意思,小组成员间相互讨论帮助,然后请学生代表发言,大家共同补充完善。

(子规——杜鹃鸟;白发——代指老年人;黄鸡——代指时光流逝。

)
2.再请学生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首词的内容。

(参考:词人由眼前溪水西流之景,感悟到人生需乐观的哲理。

)
3.交流对词意的理解。

(在蕲水的清泉寺游历,清泉寺面对着兰溪,兰溪的水向西流去。

山下兰草初生的幼芽正浸泡在溪水之中,松林间的沙路干净没有泥土。

傍晚,细雨潇潇,寺外传来杜鹃的啼叫声。

谁说人生不能再回到少年时代?你看门前的溪水还能向西奔流!不要在老年时感慨时光流逝。

)
四、品读感悟,体会情感。

1.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

潇潇暮雨子规啼。

(1)词中有画,让我们轻轻地读读这句,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山下兰草初生的幼芽正浸泡在溪水之中,松林间的沙路干净没有泥土。

傍晚,细雨潇潇,寺外传来杜鹃的啼叫声。

)
(2)这几句话写出了清泉寺怎样的特点?(优美的风光和环境)作者当时的心情是怎样的?(哀怨惆怅)
教师结语:上片以淡疏的笔墨写景,景色自然明丽,雅淡凄美。

2.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1)师:“谁道人生无再少?”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反问)
(2)“白发”“黄鸡”比喻什么?(时光流逝)
(3)苏轼写这首词时,正以待罪之官的身份被安置在偏僻的黄州,孤寂苦楚的心情不是轻易可以摆脱的,而我们却从“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中感受到了他什么样的人生态度?(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
教师结语:这是不服老的宣言,是对青春活力的召唤,对美好未来的向往。

它指引我们积极乐观,奋发向上,对人生充满信心。

尤其当我们遇到困难的时候,应该保持一个平和的心态,乐观面对。

我们还应抓紧时间努力学习。

五、诵读和背诵这首词。

六、总结诗词,拓展延伸。

师:全词情景理交融,充分体现了苏轼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给我们以生活的启示。

给了我们哪些生活启示呢?课下结合自己的学习和生活,写一写。

浣溪沙
上片:写景浸溪兰芽——松间沙路——雨中杜鹃
下片:抒怀溪水西流——老当益壮——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在讲授这首词时,我让学生通过反复阅读去感受词中的意趣,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引导为主,自读自悟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也提高了教学效果。

课后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学习和生活写受到的启示和感悟,真正去理解词人的思想,从而更好地感受其积极向上的精神境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