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墨精炼,情深意长-赏析张岱《湖心亭看雪》
赏析张岱《湖心亭看雪》写作特色

赏析张岱《湖心亭看雪》写作特色赏析张岱《湖心亭看雪》写作特色《湖心亭看雪》是明末清初文学家张岱创作的一篇散文。
此文记叙了作者自己湖心亭看雪的经过,描绘了所看到的幽静深远、洁白广阔的雪景图,体现了作者的故国之思,也反映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不随波逐流的品质以及远离世俗,孤芳自赏的情怀,并寄托了人生渺茫的慨叹。
全文笔墨精炼,文笔清秀,表现力强,不足两百字,却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体。
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赏析张岱《湖心亭看雪》写作特色,希望对大家有帮助!赏析《湖心亭看雪》是张岱的代表作,出自回忆录《陶庵梦忆》,写于明王朝灭亡以后。
对故国往事的怀恋都以浅淡的笔触融入了山水小品,看似不着痕迹,但作者的心态可从中窥知一二,表现作者痴迷山水以及淡淡的忧国愁绪。
文章首先交代看雪的时间、目的地、天气状况。
时间是“崇祯五年十二月”。
西湖经历三天大雪后,人声鸟声俱绝,空阔的雪景使天地间呈现出一股肃杀的冷寂来。
而作者偏偏选择此时去赏雪,可见他此时的心态及与众不同的情趣。
接着就记述了这次赏雪的具体经过。
这天凌晨,作者划一叶小舟,独自前往湖心亭。
一个“独”字,充分展示了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方式,而一人独行于茫茫的雪夜,顿生“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苏轼《赤壁赋》)的人生彻悟之感。
此时湖上冰花弥漫,天与云与山与水,一片混沌。
惟有雪光能带来亮色,映入作者眼帘的“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使用白描手法,宛如中国画中的写意山水,寥寥几笔,就包含了诸多变化,长与短,点与线,方与圆,多与少,大与小,动与静,简洁概括,人与自然共同构成富有意境的艺术画面,悠远脱俗是这幅画的精神,也是作者所推崇的人格品质,这就是人与自然在精神上的统一与和谐。
然后,作者笔锋一转,叙及在湖心亭的奇遇。
此时此地此景,能够遇见游人,不能不说是奇迹,那两人也都“大喜”,感叹“湖中焉得更有此人”!酒逢知己千杯少,几人痛饮而别,“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白居易《琵琶行》)作者写“两人”“大喜”,即写自己大喜,写“余强饮三大白”,即写两人畅饮,此处使用互文手法,使行文有变化。
张岱《湖心亭看雪》赏析

张岱《湖心亭看雪》赏析
,有一定文字对比,有丰富表达
《湖心亭看雪》是词人张岱晚年著名的一篇优美的民谣,其原意抒发了他内心深处的追忆与渴望,也充满浓厚的怀旧感。
该词的宗旨在于颂扬此处所湖光碧波的壮丽景色,更在于借此向人们传达出对于古老雅致的官署的思念与追求。
例如:第一句“寒湖凝夜,幽梦萦心”的描绘利用了高级词汇:凝(níng)、梦萦(yíng)心,他通过这种抑郁叹息的描述,将湖上幽深的美景和夜色十分完美地展示出来。
在第二句“万里朔景,秋蒙涟漪”中,他使用了朔(shuò)、涟(lián)漪,更加形象地描绘了对于大自然的怜悯之心。
第四句“湖心处处,白雪飘风”略具有对比意味,他在此处以惊人的功力使用典故进行形象地比喻,抒发了山水之间天然之美。
这句话所反衬出来的雪吹云舒和湖波荡漾,犹如心中渴望珍藏的美好回忆,洋溢着诗人对古老精神的爱慕之情。
总之,张岱不仅对古老宫廷情怀有所思念,还对大自然之美有深深的热爱。
在他的作品中都体现了一种“恬静自然”的朴实之美,让人心生慰籍。
《湖心亭看雪》赏析

作者并 不表 露 ,而是 让亭 中人说 话, 反 客为主 , 不 仅 写 出 了 亭 中人 的惊喜 ,同时也表 露 了作 者 的心 声 。亭 中人 因意外 惊喜而“ 拉余 同 饮” ;作 者也 因这异 外 的惊喜 而
“ 强饮 三 大 白 , 有对话 , 栩栩 如生 , 融叙 事 、 写景 、 抒情 于一炉 。文章 笔调淡 雅流畅 , 看似 不事雕 琢 , 自 然无奇 , 实 则 耐 人 寻 味 。精 心 遣 词 造句 , 笔 墨精炼含 蓄 , 让人深感 如 绕梁 三 日, 余 音袅袅 , 令 人 击 掌 叫 好, 惊叹不 已!
是 一幅 素描 的画 ,给人 一种 似有 若无 、 依 稀 恍 惚 的 梦 幻 之 感 。作 者 对 量 词 的 提 炼 可 谓 精 妙 绝 伦 。“ 一 痕” 、 “ 一点 ” 、 “ 一 芥” 、 “ 两 三粒” 一 个 比一个简 约 , 一个小 似一个 , 不 仅 表 现 了视 角 的 转 移 、 景 致 的 迭
严。
山水 画 中使 用 的 白描手 法 ,寥 寥 几笔 , 就 包含 了长 与短 、 方与圆、 多 与少 、 大与小 、 动 与 静 等 诸 多 的
变化 , 简约概括 , 内涵 丰 富 。 本 来作者 是独 自前往湖 心亭 看 雪 的 ,意 料 之 外 亭 上 已 有 人 先 我 而 至 了 。在 深 更 半 夜 里 不 期 而 遇, 双 方的惊喜之 情不 言而喻 , 但
也 是 大 家 分 别 之 时 ,有 缘 再 聚 实 非易事 。顿时“ 人生难 得一知 己 ” 的 惆 怅 与 失 意 萦 绕 于 心 。 这 段 文 字 虽 是 平 铺 直 叙 ,却 把 悲 喜 之 情 表 现 得 淋 漓尽 致 。 文 章借 舟 子 之 口收 束全 文 , 点 出了一个 “ 痴” 字, 舟 子 说 作 者 “ 痴” , 体现 了俗人之见 , 可“ 痴” 字 却 是 对 张 岱 最 确 切 的 评 价 !他 痴 迷 于 天 人 合 一 的 山 水 之 乐 ,痴 迷 于 超 然 脱 俗 的 闲情 逸 趣 !作 者 运 用 舟 子 的 话 包 含 了对 “ 痴” 字 的 赞 赏 ,同 时 以 天 涯 逢 知 己 的欢 怡 化 解 了 心 中淡 淡 的 悲 酸 。 “ 喃喃” 二 字, 形 象 写 出舟 子 自言 自语 之 词 、 大 惑不解之态 , 如闻其声 , 如见其 人 。“ 舟子” 的喃喃之语 , 以相公之 “ 痴” 与“ 痴 似相 公 者” 相 比较 , 似 贬 实褒 ,反衬 作者清 高与孤傲 的 情 怀 。小 小 的收 尾 如 轻 舟 荡 浆 , 让 人深感文情摇 曳, 趣味无尽。 这 篇 山 水 游 记 小 品 短 小 精
张岱《湖心亭看雪》赏析鉴赏

张岱《湖心亭看雪》赏析鉴赏张岱《湖心亭看雪》赏析鉴赏西湖风光,以温媚俏丽为特色。
苏东坡说:“若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袁中郎描绘得更为艳气,道是:“山色如,花光如颊,波纹如绫,温风如酒”。
又由于邻近杭州城,这里日常车水马龙,士女群集,歌吹如沸,其华喧闹也是一般风景名胜所少见的。
然而张岱笔下的西湖,却呈现出异乎寻常的面貌。
只有白色的雪同白色的雾气,笼罩了湖山,游漾在天空,除此以外更无一声一色,纯然是一个素洁而宁静的世界。
对熟悉西湖的人来说,因为日常见惯了它的俏丽与华,此时对它的宁静,感觉更为强烈。
犹如眼看流光溢彩、嬉声如潮的.舞场变得昏暗空寂,造成的印象格外异样。
那么,人们从中可以体味到什么?也许是:在纷多彩、光怪陆离的物相背后,宇宙还有一种深不可测的虚寂无形的本质?或者想到:一切华景象、一切美丽事物,都将销亡净尽?但张岱什么也没有说,只是描绘了一幅清绝的图景,覆盖在人们熟悉的西湖印象上。
写景的手段巧妙得很。
西湖的范围不算大也不算小,若在湖边和湖中看,特别是在夜里或雨天,水面显得空阔浩渺;若登上湖旁的山峰俯视,则见长堤如细带,舟船如草叶,人形如豆粒。
作者好像电影摄影师在操纵镜头,或用平视,让人看到天地一色的空;或用俯视,让人看到湖中景物的渺小。
两者结合,西湖之游,似乎成了一粟幻影漂泊于苍海。
张岱游西湖,在十二月,在大雪三日、人鸟声俱绝之时,又在更定即深夜以后,小舟独往,显是着意追求孤独之境。
其实人生无处不孤独。
譬如在万千众中,未尝不觉得周际漠漠;即如亲朋满座,酒酣情浓,笑语四起,忽视之恍恍,犹在陌路,自觉彼此了不相干,亦是常事。
说来人生本是偶然,在这路途中结成的所谓亲疏远近,更是偶然中的偶然。
但在人群中所感觉的孤独,常伴随失落的迷惘、空洞无所附着的悲哀。
只有在寂静的自然中,孤独才是充实而平静的。
那么张岱是否因为他那挥金如土、纵情嬉游的生活中意识到了生命的空洞与疲倦,来这宁静的自然中探求生命的依归?但他什么也没有说。
《湖心亭看雪》原文及赏析

《湖心亭看雪》原文及赏析(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范文,如工作总结、策划方案、演讲致辞、报告大全、合同协议、条据书信、党团资料、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 summary, planning plan, speeches, reports, contracts and agreements, articles and letters, party and group materials, teaching materials, essay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different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of the model essay!《湖心亭看雪》原文及赏析《湖心亭看雪》原文及作品赏析《湖心亭看雪》,此文具体的描绘了所看到的幽静深远、洁白广阔的一副雪景图,体现了作者的故国之思,也反映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不随波逐流的品质以及远离世俗,孤芳自赏的情怀,下面本店铺给大家整理了关于《湖心亭看雪》原文及赏析的内容,欢迎阅读,内容仅供参考!湖心亭看雪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湖心亭看雪》赏析张岱

《湖心亭看雪》赏析张岱引导语:这一篇小品,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炉,偶写人物,亦口吻如生。
以下是小编精心为您准备的一篇《》赏析张岱,希望对您能有所帮助!湖心亭看雪朝代:明代作者:张岱原文: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挐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余挐一作:余拏)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译文崇祯五年(公元1632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边。
大雪接连下了多天,湖中的行人、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
这一天晚上八点左右,我撑着一叶小舟,穿着毛皮衣,带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
(湖面上)冰花一片弥漫,天和云和山和水,天光湖色全是白皑皑的。
湖上的影子,只有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
到了湖心亭上,看见有两个人铺好毡子,相对而坐,一个小孩正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滚沸。
(他们)看见我,非常高兴地说:“想不到在湖中还会有您这样的人!”(他们)拉着我一同饮酒。
我尽力喝了三大杯酒,然后和他们道别。
(我)问他们的姓氏,(得知他们)是南京人,在此地客居。
等到了下船的时候,船夫喃喃地说:“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相公您一样痴的人啊!”注释1、崇祯五年:公元1632年。
崇祯,是明思宗朱由检的年号(1628-1644)。
2、俱:都。
3、绝:消失。
4、是日更(gēng)定:是,代词,这。
更定:指初更以后。
晚上八点左右。
定,开始。
5、余:第一人称代词,我。
6、拏:通“桡”,撑(船)。
7、拥毳(cuì)衣炉火:穿着细毛皮衣,带着火炉。
毳衣:细毛皮衣。
毳:鸟兽的细毛。
8、雾凇沆砀:冰花一片弥漫。
湖心亭看雪赏析(精选5篇)

湖心亭看雪赏析(精选5篇)湖心亭看雪赏析(一):《湖心亭看雪》是张岱的一篇小品文,叙述了一次杭州西湖赏雪的经历。
湖心亭是中国四大名亭之一,和安徽滁州的醉翁亭、北京的陶然亭、长沙的爱晚亭齐名,张岱寓居杭州期间,曾数游西湖。
文章第一句交待出游时间,“崇祯五年十二月”,当时明朝已亡,清朝初立,这是为什么?我认为,张岱以明朝年号纪年,证明了自我的心迹,“我本将心向明月,奈何明月照沟渠”,这也是自我的志向,营造出一种淡淡的忧伤的氛围。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气温骤降,万籁俱寂,张岱在晚上八点左右坐船前往湖心亭,他为什么要选择这样的时候游览西湖呢?我认为,这正是张岱的异常之处,天气虽说酷寒无比,可是必须会有不常见的奇丽之景,此景岂可辜负?亦不可为俗人道也。
其实说白了,这是一种逆向思维,好比有些领导选择司机,其中一条标准就是出过事故,因为仅有出过事故的司机,才会万分谨慎细心。
一路上见到了什么美景呢?“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一连串的“一”字带给我们的是水天一色,苍茫辽阔的空远意境,我认为在此意境中,在自然的伟力面前,人类的渺小一展无遗,因而淡化了张岱的忧愁情绪,也使他更加的孤独了,“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的画面呼之欲出。
湖心亭上早就有人在对坐饮酒,见张岱大喜,邀饮三大白而别,这次“湖心亭奇遇”知音的欣喜冲淡了张岱的孤寂感觉,文中显示他并没有问对方姓甚名谁,我认为这才是称作“真正的知音”,彼此不需要详细明白对方是谁,单单是在这样酷寒的环境中,能在湖心亭上相遇就说明了双方志趣的高雅绝尘,超凡脱俗,俗话说的好,“英雄不问来源”,“英雄惜英雄”!张岱雪夜游西湖,高雅情趣之外包含了深沉的故国之思,可是又能有谁了解他呢?所以在生活中见到这样的人,还是要多一些理解和包容吧。
湖心亭看雪赏析(二):《湖心亭看雪》是明末清初文学家张岱收录在回忆录《陶庵梦忆》中的一篇叙事小品,是其小品的传世之作,写于明王朝灭亡以后,是作者把自我对故国往事的怀念都以浅淡的笔触融入山水之中而创作的小品文。
张岱《湖心亭看雪》原文赏析

张岱《湖心亭看雪》原文赏析张岱《湖心亭看雪》原文赏析《湖心亭看雪》以精炼的笔墨,记叙了作者自己湖心亭看雪的经过,描绘了所看到的幽静深远、洁白广阔的雪景图,表达他幽远脱俗的闲情雅致。
文章第一段,“崇五年十二月,余在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用语朴素,平实,意蕴却很深远。
第一句既点明时间、地点,又巧妙地利用明朝纪年表明自己不忘故国,不着痕迹地引逗出下文的大雪和湖上看雪,第二句作者从听觉的角度来写雪,一个“绝”字写出了雪之大。
作者虽未具体描写雪景,但这个“绝”字,让人看到的却是“千树万树梨花开”的壮观景象,传达出冰天雪地,万籁无声的森然寒意。
这种高度的写意手法,巧妙地从人的听觉和心理感受画出了大雪的威严,为下文有人冒寒看雪作映照。
第二段重点写湖中雪景。
“是日,更定矣,余拿一小船,拥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大雪三日”使得“湖中人、鸟声俱绝。
”正是在这样的天气里,竟有人深更半夜,独自一人去湖中赏雪,足以显现作者不畏严寒的雅兴和超凡脱俗的气质。
正是这种“雅兴”和“气质”,才使作者笔下的“湖中雪景”如此生动,形象。
“雾淞,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中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第一句从总体形象入手,叠用三个“与”字,写雾写云写山写水一气呵成,毫无重复之感。
”上下一白“中的这个“一”字写出了天空、云层、湖水之间白茫茫浑然难辨的景象。
第二句变换视角,化为一个个诗意盎然的特写镜头:“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舟中人两三粒”等等。
这是朦胧的画,梦幻般的诗,给人一种似有若无,依稀恍惚之感。
作者对量词的提炼可谓精妙绝伦,“痕”、“点”、“芥”、“粒”一个小似一个,不仅表现了视线的移动,景色的变化,而且暗示了小船在夜色中徐徐行进,展现了一个微妙而变幻的意境,内涵丰富,不露斧凿之痕,是炼字的典范。
第三段写湖心亭上的人,“到亭上,有两人铺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曰:‘湖上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笔墨精炼,情深意长-赏析张岱《湖心亭看雪》
张岱(1597----1679)字宗子,号陶庵,绍兴山阴人。
出身官僚家庭,一生未做官。
他继“公安”“竟陵”两派之后,以清淡天真之笔,写国破家亡之痛,寓情于境,意趣深远,是晚明作家中成就较高的“殿军”。
小品文《?》是其代表作。
《湖心亭看雪》以精炼的笔墨,记叙了作者自己湖心亭看雪的经过,描绘了所看到的幽静深远、洁白广阔的雪景图,表达他幽远脱俗的闲情雅致。
文章第一段,“崇五年十二月,余在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用语朴素,平实,意蕴却很深远。
第一句既点明时间、地点,又巧妙地利用明朝纪年表明自己不忘故国,不着痕迹地引逗出下文的大雪和湖上看雪,第二句“作者从听觉的角度来写雪,一个“绝”字写出了雪之大。
作者虽未具体描写雪景,但这个“绝”字,让人看到的却是“千树万树梨花开”的壮观景象,传达出冰天雪地,万籁无声的森然寒意。
这种高度的写意手法,巧妙地从人的听觉和心理感受画出了大雪的威严,为下文有人冒寒看雪作映照。
第二段重点写湖中雪景。
“是日,更定矣,余拿一小船,拥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大雪三日”使得“湖中人、鸟声俱绝。
”正是在这样的天气里,竟有人深更半夜,独自一人去湖中赏雪,足以显现作者不畏严寒的雅兴和超凡脱俗的气质。
正是这种“雅兴”和“气质”,才使作者笔下的“湖中雪景”如此生动,形象。
“雾淞,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中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第一句从总体形象入手,叠用三个“与”字,写雾写云写山写水一气呵成,毫无重复之感。
“上下一白”中的这个“一”字写出了天空、云层、湖水之间白茫茫浑然难辨的景象。
第二句变换视角,化为一个个诗意盎然的特写镜头:“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舟中人两三粒”等等。
这是朦胧的画,梦幻般的诗,给人一种似有若无,依稀恍惚之感。
作者对量词的提炼可谓精妙绝伦,“痕”、“点”、“芥”、“粒”一个小似一个,不仅表现了视线的移动,景色的'变化,而且暗示了小船在夜色中徐徐行进,展现了一个微妙而变幻的意境,内涵丰富,不露斧凿之痕,是炼字的典范。
第三段写湖心亭上的人,“到亭上,有两人铺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曰:‘湖上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本来是“独往湖心亭看雪”,不料亭上已有人先到了。
在深更半夜,“人、鸟声俱绝”的湖心亭上不期而遇,双方的又惊又喜是不难想像的,但作者并不曾有一言半语,只写道“见余,大喜曰:‘湖上焉得更有此人!”让亭中人说话,反客为主,不仅写出了亭中人的惊喜,同时也表露了作者的心声。
笔墨简炼,韵味无穷。
亭中人因意外惊喜才“拉余同饮”;作者也因这异外的惊喜才“强饮三大白”。
一个“强”字,传达出作者的兴致之高。
本来不会喝酒,但因这意外的相逢又不可不喝,双方真有点相见恨晚的感觉。
也正因为这样的“兴致”和“感觉”,才有末句的“问其姓氏”。
可作者在此并未写出他们的“姓氏”,只一句“是金陵人,客此”,表面上看是答非所问;可实际上这正是作者的高明之处。
包含了丰富的情感内容,在意外相逢的
惊喜、“酒逢知已千杯少”的欢娱过后,才知他们是他乡游子,所面临的现实将是各奔西东。
今生今世也许相会无期,顿时,作者“人生难得一知己”的怅惆与失意荡漾心中。
本段虽是平实叙述,表达感情的全部弃之不同,却把作者的悲与喜表现得淋漓尽致。
末段“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本来是“独往湖心亭看雪” ,不料不仅碰到了两位“知己”,而且有“舟子”陪伴。
那么作者为何说“独往湖心亭看雪”呢?舟子的喃喃之语揭开了谜底。
原来他们虽然同行,却并不同心,由于志趣不同,“舟子”对“相公”的行为始终不理解。
作者以“舟子”的喃喃之语,以相公之“痴”与“痴似相公者”相比较,似贬实褒,反衬自己清高与孤傲的情怀,这个小小的尾声,如轻舟荡浆,使人感到文情摇曳,余味无穷。
这篇山水小品,有人物,有对话,叙事、写景、抒情融于一炉。
淡淡写来,情深意长,洋溢着浓郁的诗意,而全文仅一百多字,笔墨精炼含蓄令人惊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