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阅读综合训练讲案
《新步步高》高考语文(人教)大一轮复习讲义课件:古代诗文阅读 第一章 文言文阅读 限时综合练(一)

官军未到,结果刘东旸、许朝他们都被叛贼杀死了。 D.魏学曾任事勤劳。灌城招降的计策,本来就是魏学曾先提出 的建议。
等到宣报大捷之后,多数官员说魏学曾无罪。但是皇帝没有 听从,魏
学曾最终还是在家乡死去。
解析答案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12345678
12345678
学曾任事劳勚。灌城招降之策,本其所建。及宣捷,尚书 星以下多白学曾无罪。如松言:“学曾被逮时,三军雨泣。” 梦熊亦推功学曾。帝不听,居家数年卒。
(摘编自《明史》)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12345678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C 是( )(3分)
A.八月/河决堤/坏城/外水深八九尺/东西城崩百余丈/贼益惧/
调榆林兵。六月复攻城,连战不下。
初,学曾欲招东旸、朝,令杀拜父子赎罪。东旸射书城外,
约内应,夜半举火。外兵不至,贼杀其党五十人。七月,学曾
与梦熊、国桢定计,决黄河大坝水灌之,水抵城下。八月河决
堤坏城外水深八九尺东西城崩百余丈贼益惧求款未决会学曾得
罪罢。朝命以梦熊代,梦熊遂成功。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居正殁逾年,起南京户部右侍郎,寻以南京户部尚书致仕。 (5分) 答案 张居正死了一年多后,(魏学曾)被起用为南京户部右 侍郎,不久从南京户部尚书任上退休。 (2)会官军粮尽,乃引次花马池,学曾日夜趣刍饷,调榆林兵。 (5分) 答案 正好官军粮食吃完了,于是退兵驻扎花马池,魏学曾 日夜催促办理粮草,调动榆林的部队。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5678
万历十九年春,阁臣王锡爵荐学曾。起兵部尚书,总督陕
19 文言文阅读综合训练六(新高考地区适用)(原卷版)

【2025高考一轮复习考点专题精练】第二部分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文言文阅读综合训练五(新高考地区适用)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材料一:贞观十四年,太宗谓房玄龄曰:“朕每观前代史书,彰善痒恶,足为将来规诫。
不知自古当代国史,何因不令帝王亲见之?”对曰:“国史既善恶必书,庶几人主不为非法,止应畏有忤旨,故不得见也。
”太宗曰:“朕意殊不同古人。
卿可撰录进来。
”玄龄等遂删略国史为编年体,撰高祖、太宗实录各二十卷,表上之。
太宗见六月四日事,语多微.文,乃谓玄龄曰:“昔周公诛管、蔡而周室安,季友鸩叔牙而鲁国宁。
朕之所为,义同此类,盖所以安社稷,利万民耳。
史官执笔何烦有隐宜即改削浮词真书其事。
”侍中魏征奏曰:“臣闻人主位居尊极,无所忌惮。
惟有国史,用为惩恶劝善,书不以实,后嗣何观?陛下今遣史官正.其辞,雅合至公之道。
”(吴兢《贞观政要·卷六》)材料二:余读《唐史》至太宗六月四日事,为之喟然太息。
嗟乎!以太宗之英武好名,而卒定计于秦府群小,惜哉!太宗首倡非常..之谋以哉定海宇,则高祖之有天下,诚太宗之功也。
虽然,立子以长不以功,高祖之欲传位于太宗,固义有不可;而太宗之屡辞不受者,岂亦有见于此乎?由是而观,则太宗之心,固已灼知大义之所在矣。
其后卒至喋血禁门、贻讥万世而不顾者,亦由房、杜二人陷之而然耳。
岂独房、杜哉?当是时,太宗既诛巢隐,一二近臣惟劝其释甲以就刑,可也;若高祖念其事非得已而原之,然后辅之以图后功,亦可也;竟乃释此不为。
而尉迟敬德者,乃摞甲持矛直至上.前,借曰恐其惊动上意,亦何事于矛甲哉?敬德此举直恐高祖之怒心一发,且将不利于太宗,故特假此以迫胁之。
使高祖不幸如其所料,则敬德之矛宁无所施乎?秦府群小之不忠于所事,乃至此也。
噫!此辈未足深恨;太宗为一代贤君,亦从之而不疑,何其悲哉!(戴良《论唐太宗六月四日事》)【注】①六月四日事,即玄武门之变,指唐太宗李世民发动政变杀死兄弟,终被高祖李渊立为皇太子。
文言文专项复习教案

文言文专项复习教案一、教学目标1. 巩固学生对文言文的基本知识,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 通过复习,使学生掌握一定的文言文解题技巧,提高应试成绩。
3. 培养学生的文言文素养,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二、教学内容1. 文言文阅读理解技巧的复习。
2. 文言文实词、虚词的复习。
3. 文言文翻译技巧的复习。
4. 文言文句子结构分析的复习。
5. 文言文文段概括和分析的复习。
三、教学方法1. 采用讲解与练习相结合的方法,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文言文阅读技巧。
2. 通过举例分析,让学生熟悉文言文实词、虚词的用法。
3.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探讨文言文翻译方法和句子结构分析技巧。
4. 定期进行测试,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
四、教学步骤1. 复习文言文阅读理解技巧,引导学生掌握快速阅读和分析文言文的方法。
2. 复习文言文实词、虚词的用法,通过实例让学生熟悉常见实词、虚词的词义和用法。
3. 讲解文言文翻译技巧,让学生学会准确翻译文言文句子。
4. 分析文言文句子结构,使学生能够理解句子的构成和成分。
5. 复习文言文文段概括和分析方法,提高学生的文段理解能力。
五、教学评价1. 定期进行文言文阅读测试,评估学生的阅读能力。
2. 学生互评,相互学习和提高。
3. 教师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和练习情况,给予评价和指导。
六、教学内容1. 文言文篇目解析与鉴赏能力的复习。
2. 文言文文学常识的复习。
3. 文言文人物形象分析的复习。
4. 文言文主题思想的复习。
5. 文言文艺术特色的复习。
七、教学方法1. 通过解析经典文言文篇目,使学生掌握文言文鉴赏方法。
2. 讲解文言文文学常识,帮助学生拓宽知识面。
3. 引导学生分析文言文中的人物形象,理解人物性格和命运。
4. 通过讨论和分析,让学生领会文言文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八、教学步骤1. 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文言文篇目,进行详细解析和鉴赏,引导学生学会欣赏文言文。
2. 复习文言文文学常识,让学生掌握文学史和文学理论的基本知识。
文言文专题教案教学时间安排

文言文专题教案教学时间安排一、教学目标与内容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理解文言文的基本特点和语法结构;2. 通过学习文言文,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3. 引导学生在文言文阅读中感受古人的智慧和情感。
教学内容:1. 文言文的基本特点和语法结构;2. 文言文的阅读技巧与理解方法;3. 文言文的写作与表达。
二、教学时间安排第一课时:了解文言文的基本特点1. 导入(15分钟)- 激发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和好奇心,引起思考;- 使用例句或小故事来引入话题。
2. 讲解文言文的基本特点(30分钟)- 介绍文言文的发展背景和历史地位;- 分析文言文的语法特点,包括古汉语的音韵、词类、句法等方面。
3. 练习与讨论(20分钟)- 给学生分发文言文课文,并解答学生对文言文的疑问;- 让学生在讨论中感受文言文的魅力。
4. 课堂小结(5分钟)- 小结文言文的基本特点和学习要点。
第二课时:文言文的阅读技巧与理解方法1. 导入(10分钟)- 进一步激发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引起思考;- 利用相关图片或课文片段引入话题。
2. 讲解文言文的阅读技巧与理解方法(30分钟)- 分析文言文中的典型表达方式和修辞手法;- 探讨文言文的字词解释和文句理解方法。
3. 练习与讨论(25分钟)- 给学生布置文言文阅读任务,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和解读;- 听取学生的阅读心得和体会,并共同讨论。
4. 课堂小结(5分钟)- 小结文言文的阅读技巧和理解方法。
第三课时:文言文的写作与表达1. 导入(10分钟)- 引导学生回顾文言文的特点和阅读技巧;- 提出关于文言文写作和表达的问题,激发学生思考。
2. 讲解文言文的写作与表达技巧(30分钟)- 分析文言文的典型写作形式和表达方式;- 探讨文言文的写作技巧,如句式转换、修辞运用等。
3. 练习与讨论(25分钟)- 给学生布置文言文写作任务,要求学生运用所学技巧进行创作; - 学生交流和分享自己的作文,并进行互相评价和指导。
新教材专题集训二十九文言文阅读综合训练群文阅读文官类课件

【解析】选C。“也用作皇帝和诸侯的代称”错误。“乘舆”在古代可用作皇 帝的代称,不能用作诸侯的代称。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张释之颇有才华,赢得皇帝青睐。起初他久宦而不能得到升迁,就想要辞职, 但因有德行和才能而被中郎将袁盎推荐,在朝堂上议论秦汉之事获皇帝夸赞。 B.张释之思虑周全,颇有为政智慧。他跟从皇帝登临虎圈,啬夫善于答对,代替 上林尉回答皇帝的问话,皇帝想提拔啬夫,他认为不妥,请皇帝慎重做决定。 C.张释之刚正不阿,敢于弹劾太子。太子与梁王乘车入朝时,到了司马门没有 按照规定下车,他没能阻止太子、梁王进宫,就以不敬之罪弹劾他们。 D.张释之照章办事,坚持依法量刑。皇帝出巡,有人突然从桥下跑出,使皇帝所 乘坐车驾的马受惊,皇帝想严惩那个人,他却坚持按照法律条文只处以罚金。
【解析】选B。“明成祖答应了,并准备让方孝孺草拟诏书”说法错误,明成祖 答应不杀方孝孺是明成祖发兵北平时的事,让方孝孺草拟诏书是明成祖攻破都 城后的事,两件事不是在同一个时间点发生的,不能混为一谈。
马门,于是释之追止太子、梁王无得入殿门。遂劾不下公门不敬,奏之。薄太
后闻之,文帝免冠谢曰:“教儿子不谨。”薄太后乃使使承诏赦太子、梁王,然
后得入。上行出中渭桥,有一人从桥下走出,﹒乘﹒舆马惊。于是使骑捕,属之廷 尉。释之治问。廷尉奏当,一人﹒犯﹒跸,当罚金。文帝怒,释之曰:“法者天子所
与天下公共也。今法如此而更重之,是法不信于民也。且方其时上使立诛之则
答案:(1)张释之朝见完毕后,趁机上前陈述利于治国、合乎时宜的建议。汉文帝 说:“不要过分高谈阔论,要使得当今可以施行。”(关键词“既”“便宜”“高 论”各1分,句子大意1分。) (2)法律是天子和天下人应该共同遵守的。现在法律就是这样规定的,却要再加 重处罚,这样法律就不能取信于民了。(关键词“公共”“重”“信”各1分,句 子大意1分。)
五年级语文上学期文言文阅读理解综合训练

五年级语文上学期文言文阅读理解综合训练班级: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1. 阅读理解。
疑神疑鬼夏首之南有人焉①,日涓蜀梁②。
其为人也,愚而善畏③。
明月而霄行④,俯见其影,以为伏鬼也⑤,仰视其发⑥,以为立魅⑦也。
背而走⑧,比至其家⑨,失气而死。
注释:①夏首:古时地名。
在今湖北省夏水;焉,语气助词,无实在的意思。
夏首的南边有一个人。
②涓蜀梁:人名。
③善畏:容易害怕,胆子小。
④在一个明月高挂的夜晚出门去。
⑤伏鬼:趴在地上的鬼。
⑥仰头看到自己的头发。
⑦立魅:站着的鬼怪。
⑧背:转身。
背转身就跑。
⑨比:等到。
等到跑回家里。
1.写出文中的一对意思相反的字:_________——_________。
2.读文填空。
文中这个人名叫_________,他是一个既_________又_________的人。
在月光下他疑神疑鬼,把自己的_________当作_________,把自己的_________当作_________,结果,_________。
3.在横线上摘录此人疑神疑鬼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文言文阅读。
广①居②右北平,匈奴③闻之,(),号④日“汉之飞将军”,避之,数岁⑤不敢入右北平。
(选自《史记.李将军列传》)(注释)①广:李广,西汉时期的名将。
②居:镇守。
③匈奴:古代的一个游牧民族。
④号:称。
⑤岁:年。
(阅读链接)公元前129年,李广以卫尉身份做将军,率军出雁门关抗击匈奴。
匈奴军队庞大,把李广的军队打败后,李广也终因寡不敌众而受伤被俘。
押解途中,他飞身夺得身边一个匈奴少年所骑的马匹,抢走少年的弓,射杀追骑无数,终于回到了汉营。
[1]如果要在文中的括号内填入一个词语,以下最合适的是:。
(填序号)A.大惊失色 B.兴高采烈 C.不慌不忙 D.气极败坏[2]请写出画横线的句子的大意:_____________。
[3]根据阅读链接,匈奴之所以“避之,数岁不敢入右北平”,是因为___________。
11文言文:综合训练专题系列课件(20张ppt)

“受”通“授”,“要”通“邀”, “翼”通“翌”,“女”通“汝”, “益”通“溢”,“赀”通“资”, “得”通“德”。
巩固 训练
2. 请找出下面短文中的活用词并解释意义用法。
贾某,河内 阴人,贾人也。唱文明贾,所售之物皆有识,有贾县于其上,略无阙损,虽希物亦不昂其直。凡伪劣者,皆不之售。故乡人说而趣之。尝属其子曰:“君子爱财,取之以道,岂可倍义邪!”妻卒然病,寻没。期年,媒人盈廷,一一谢之,逝不复取。 邻人有不善生计者,责台高筑,要至家,受以致富术,翼日, 出 曰:“予佐女。”河水暴益,决堤毁田,民田河畔,为患所苦,竟无良策。捐赀财以兴水利,乡人贤而得之,曰:“君子哉,贾某!”皆至其家,面谢之。
强化 训练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 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臣大父言/李牧为赵将/居边军市
பைடு நூலகம்
当是之时,匈奴新大入朝那,杀北地都尉卬。上以胡寇为意,
之租皆自用/飨士赏赐决于外/不从 中扰也/委任而责成功/故李牧乃得
乃卒复问唐曰:“公何以知吾不能用廉颇、李牧也?”唐对曰:
尽其智能 B.臣大父言/李牧为赵将居边/军市
巩固 训练
请找出下面短文中的活用词并解释意 义用法。
贾某,河内 阴人,贾人也。唱文明 贾,所售之物皆有识,略无阙损,有贾 县于其上,虽希物亦不昂其直。凡伪劣, 皆不之售。故乡人说而趣之。尝属其子 曰:“君子爱财,取之以道,岂可倍义 邪!”妻卒然病,寻没。期年,媒人盈 廷,一一谢之,逝不复取。 邻人有不善 生计者,责台高筑,要至家,受以致富 术,翼日,出 曰:“予佐女。”河水暴
【词类活用】
1.虽希物亦不昂其直。(昂,使动用 法,使……高,抬高)
2.凡伪劣,皆不之售。(伪劣,形 作名,伪劣商品) 3.邻人有不善生计者。(善,形动 动,擅长) 4.河水暴益,决堤毁田。(决、毁, 使动用法,使……出现缺口, 使……毁坏) 5.捐赀财以兴水利。(兴,使动用 法,使……兴盛) 6.乡人贤而得之。(贤,意动用法, 认为……贤;得,通“德”,恩德, 活用作动词,感激……的恩德) 7.民田河畔。(田,名作动,种田) 8.面谢之。(面,名作状,当面)
文言文阅读综合训练课件

洎庄宗都洛阳,召为翰林学士。三年,魏王继发征蜀,请为 都统判官,时物议以蜀险阻,未可长驱,郭崇韬问计于愚,愚曰: “如闻蜀人厌其主荒恣,仓卒必不为用。宜乘其人二三,风驰电 击,彼必破胆,安能守险。”及前军至固镇,收军食十五万斛, 崇韬喜,谓愚曰:“公能料事,吾军济矣!”招讨判官陈乂至宝 鸡,称疾乞留在后。愚厉声曰:“陈乂见利则进,惧难则止。今 大军涉险,人心易惑,正可斩之以徇。”由是军人无迟留者。是 时,军书羽檄,皆出其手。 明宗即位,拜中书侍郎、平章事。长兴季年,秦王恣横,权 要之臣,避祸不暇,邦之存亡,无敢言者。愚性刚介,往往形言, 然人无唱和者。愚初不治第,既命为相,官借延宾馆居之。尝有 疾,诏近臣宣谕,延之中堂,见其败越敝席,四壁萧然。明宗特 赐帷帐茵褥。 清泰二年秋,愚已婴疾,累表乞骸,不允,卒于位。
小结:翻译,最能体现阅读文言文的能力。翻译时
一定要注意前后文,准确理解是准确翻译的前提。 在翻译标准“信、达、雅”的要求下,运用好“对、 换、留、删、补、调”等翻译方法。郑重提示:要 关注古汉语特殊的语法现象,稍有疏忽,就可能失 分。
作业:补充翻译文言文句
(1)陛下以家人礼兄,振等私臣也。臣居朝列,与王 无素,安敢谄事。 (2)晋州节度使华温琪在任违法,籍民家财,其家讼 于朝,制使劾之,伏罪。
明宗即位,授予李愚中书侍郎、平章事。长兴末年,秦王放纵专横,权贵重 臣自己逃避祸患还来不及,国家的存亡,无人敢过问。而李愚性情刚烈、正直, 常常表现在言辞上,然而没有响应的人。李愚当初不置办府邸,被任命为相后, 借延宾馆暂居。曾经有疾病,皇帝派宦官到他的住处看望传达皇帝的问候,李愚 请宦官到正室,宦官看见只有一条破旧的毯子和席子,四壁空空荡荡。明宗知道 后特地赐给他帷帐和被褥。 清泰二年秋,李愚已经疾病缠身,多次上表请求告老还乡,皇帝没有答应, 最后死在任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言文阅读综合训练讲案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3题。
庆历三年,轼始总角入乡校,士有自京师来者,以鲁人石守道所作《庆历圣德诗》示乡先生。
轼从旁窃观,则能诵习其词。
问先生以所颂十一人者,何人也。
先生曰:“童子何用知之?”轼曰:“此天人也耶,则不敢知;若亦人耳,何为其不可?”先生奇轼言,尽以告之,且曰:“韩、范、富、欧阳,此四人者,人杰也!”时虽未尽了,则已私识之矣。
嘉祐二年,始举进士,至京师,则范公殁。
既葬,而墓碑出,读之至流涕,曰:“吾得其为人,盖十有五年,而不一见其面,岂非命也欤!”是岁登第,始见知于欧阳公,因公以识韩、富,皆以国士待轼,曰:“恨予不识范文正公。
”其后三年,过许,始识公之仲子今丞相尧夫。
又六年,始见其叔彝叟京师。
又十一年,遂与其季德孺同僚于徐,皆一见如旧,且以公遗稿见属为叙。
又十三年,乃克为之。
呜呼!公之功德,盖不待文而显,其文,亦不待叙而传。
然不敢辞者,以八岁知敬爱公,今四十七年矣。
彼三杰者皆得从之游,而公独不识,以为平生之恨;若获挂名其文字中,以自托于门下士之末,岂非畴昔之愿也哉!古之君子,如伊尹、太公、管仲、乐毅之流,其王霸之略,皆定于畎亩中,非仕而后学者也。
淮阴侯见高帝于汉中,论刘、项长短,画取三秦,如指诸掌,及佐帝定天下,汉中之言,无一不酬者。
诸葛孔明卧草庐中,与先主策曹操、孙权,规取刘璋,因蜀之资,以争天下,终身不易其言。
此岂口传耳受,尝试为之,而侥幸其或成者哉?公在天圣中,居太夫人忧,则已有忧天下、致太平之意,故为万言书以遗宰相,天下传诵。
至用为将,擢为执政,考其平生所为,无出此书者。
(节选自苏轼《<范文正公集>叙》)[注释]①庆历:宋仁宋年号。
②乡先生:乡里的私塾先生。
③韩、范、富、欧阳:分别指韩琦、范仲淹、富弼、欧阳修。
④嘉祜:宋仁宗的另一个年号。
⑤举进士:考中进士。
[文化常识]古人在说到年龄的时候,常常不用数字直接表达,而以某种称谓来代替。
一、垂髫(tiáo)。
它指三四岁到八九岁的孩子,男女不分。
《桃花源记》:“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二、总角。
它指八九岁到十三四岁的少年。
上文“轼始总角”,意为苏轼才十来岁。
三、豆蔻。
指十三四岁的少女。
四、束发。
指男子十五岁。
五、弱冠。
指男子二十岁。
六、而立。
指男子三十岁。
七、不惑。
指男子四十岁。
其他还有“知命”、“花甲”、“古稀”“耄耋”、“期颐”等。
1.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先生奇轼言,尽以告之奇:感到惊奇。
B.又十三年,乃克为之克:能够。
C.汉中之言,无一不酬者酬:兑现、实现。
D.与先主策曹操、孙权策:驱赶。
【参考答案】D(“策”是“计策、计谋”义的动用,当“制定某计划”讲。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组是()先生奇轼言,尽以告之且曰:“韩、范、欧阳,此四人者,人杰也!”A.B.故为万言书以遗宰相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始见知于欧阳公因公以识韩、富C.D.淮阴侯见高帝于汉中因蜀之资以争天下【参考答案】B(而且。
A.把/来,用来。
C.表被动/在。
D.经由、通过/依靠、凭借。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叙(序)文是写在正文前的文章,这篇叙(序)文以作者自己对范文正公的景仰为主线行文,感情深挚,读来自然而亲切。
B.作者写此文,一来慰藉自己平生未识“公”面之恨,二来满足“自托于门下之士之末”的夙愿,三是颂扬范文正公的功德。
C.作者从“见属为叙”到动笔“为之”,时隔十三年之久,“然不敢辞”,足以体现他对写这篇序文的重视和谨慎的态度。
D.第一段虽用大量文字写作者幼年聪颖好学,求知欲强,但实际上是写范文正在社会上的影响及自己对他的景仰之情。
【参考答案】C(本文是通过叙述自己与范公生平未识的遗憾来表达对范公的敬仰之情,通过想当范公学生的说法抒发对范公的崇拜之情,通过赞扬范公的功绩,说明范公之诗文是由于他“有德”。
C 项不妥。
受人之托十三年后才完成,是有其他种种原因。
)4.把文言文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此天人也耶,则不敢知;若亦人耳,何为其不可?译:(2)公之功德,盖不待文而显,其文,亦不待叙而传。
译:【参考译文】庆历三年,我以童年之龄进入乡校(读书),有一个从京城来的读书人,把山东人石介写的《庆历圣德诗》给我的老师看。
我从旁边偷偷地看,就能背诵那词句,(我)问老师,诗中称颂的十一人是什么人啊。
老师说:“小孩子何必知道他们。
”我说:“(如果)这些人是天上人,就不敢问知了;如果也是人,为什么不可以知道呢?”老师对我的话很感惊奇,于是就把(他们的情况)告诉了我,并且说:“韩琦、范仲淹、富弼、欧阳修这四个人,是人中之杰。
”当时虽然不全明白,却已暗暗记下了。
嘉祐二年,我才中进士,到了京城,就(碰到)范公去世,安葬以后,墓碑之文流传出来,(我)读着它以至流下泪来,说:“我知道他的为人已十五年了,没有见他一面,难道不是命吗!”这一年我应考及第,才被欧阳公引为知已,通过欧阳公认识了韩琦、富弼,都以待国内杰出人才的礼节待我,说:“遗憾的是您没见到范文正公。
”这以后第三年,经过许郡才认识了范公的二儿子现在的丞相范纯仁。
又过了六年,才在京城见到范公的三儿子范纯礼。
又过了十一年,就与他的小儿子范德孺一起在徐州当官,都是一见如故,并且把范公的遗稿(给我),嘱托我作序。
又过了十三年,才能够写出它来。
呜呼!公的功德不用通过文章就彰显了,您的文章也不需要序就流传天下了,但是不敢推辞的原因,是因为我敬爱您,现在已经四十七年了。
那三杰我都跟他们游学过,而您我唯独不认识,(我)认为(这)是平生的遗憾;如果能够挂名在您的文章中,而自挂名于您门下读书人的未尾,难道不是我过去的心愿吗!古代的君子,像伊尹、姜太公、管仲、乐毅这一类人,他们的治国方略,是早就在当平民时定下了的,不是从政后才学习的。
淮阴侯韩信在汉中见到汉高祖,评论刘邦、项羽的长处和短处,计划攻取三秦,如同指着手掌(谈论一般地容易),等到辅佐高帝平定天下,他在汉中所说,没有一样不实现的。
诸葛孔明卧于草庐之中,与刘备(共同)制订对付曹操、孙权的计策,规划夺取刘璋(之地),凭借蜀地的资源,来争夺天下,终身不改他的话。
这难道是靠别人口传自己听取,再试探着做,就能侥幸成功的吗?范公在天圣年间,为母居丧时,已有忧念天下达到太平的心愿,所以写了万言书来送给宰相(晏殊),天下传诵。
到被任用为将领,拔擢为朝廷官员,考察其平生所做的,没有超出这本书的。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高允,字伯恭,渤海人也。
少孤,夙成,有奇度,清河崔玄伯见而异之,叹曰:“高子黄中内润,文明外照,必为一代伟器,但恐吾不见耳。
”年十余,奉祖父丧还本郡,推财与二弟而为沙门,名法净。
未久而罢。
性好文学,担笈负书,千里就业,终有所成,博通经史天文术数,尤好《春秋公羊》。
世祖引允与论刑政,言甚称旨。
因问允曰:“万机之务,何者为先?”是时多禁封良田,又京师游食者众,允因言曰:“臣少也贱,所知唯田,请言农事。
古人云:方一里则为田三顷七十亩,百里则田三万七千顷。
若勤之,则亩益三斗,不勤则亩损三斗。
方百里损益之率,为粟二百二十二万斛,况以天下之广乎?若公私有储,虽遇凶年,复何忧哉?”世祖善之。
遂除田禁,悉以授民。
辽东公翟黑子宠于世祖,奉使并州,受布千匹,事寻发觉。
黑子请计于允曰:“主上问我,为首为讳乎?”允曰:“公帷幄宠臣,答诏宜实。
又自告忠诚,罪必无虑。
”中书侍郎崔览、公孙质等咸言首实罪不可测,宜讳之。
黑子以览等为亲己,而反怒允曰:“如君言,诱我死,何其不直!”遂绝于允。
黑子以不实对,竟为世祖所疏,终获罪戮。
给事中郭善明,性多机巧,欲逞其能,劝高宗大起宫室。
允谏曰:“昔太祖其所营立,非因农隙,不有所兴。
今建国已久,宫室已备,永安前殿足以朝会万国,西堂温室足以安御圣躬,紫楼临望可以观望远近。
若广修壮丽为异观者,宜渐致之,不可仓卒。
计斫材运土及诸杂役须二万人,丁夫充作,老小供饷,合四万人,半年可讫。
古人有言:一夫不耕,或受其饥;一妇不织,或受其寒。
况数万之众,其所损废,亦以多矣。
推之于古,验之于今,必然之效也。
诚圣主所宜思量。
”高宗纳之。
(选自《魏书》,有删节)注:黄中内润:内心高尚,德才深藏不露。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担笈负书,千里就业就业:求学B. 则亩益三斗益:增加C. 辽东公翟黑子宠世祖宠:受宠D. 为首为讳乎首:头领【参考答案】D(首:主动坦白。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推财与二弟而为沙门世祖引允与论刑政B.悉以授民黑子以览等为亲己C.复何忧哉何其不直D.黑子请计于允曰遂绝于允【参考答案】 B(均为介词,把。
A.前为动词,给;后为介词,跟、同。
C.前为代词,前置宾语,什么;后为副词,多么。
D.前为介词,向;后为介词,同。
)3.下列六句话编为四组,能说明高允有远见的一组是( )①与论刑政,言甚称旨②遂除田禁,悉以授民③又自告忠诚,罪必无虑④竟为世祖所疏⑤非因农隙,不有所兴⑥宜渐致之,不可仓卒A.①③⑥B.②③⑤C.①②④D.③④⑥【参考答案】D(①非有远见,只是很合世祖的心意;②为世祖所做的事,并非高允远见;③④为预测翟黑子之结果,说明其有远见;⑤为高祖的做法;⑥为有远见。
)4. 根据文意,下列分析和评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高允针对当时禁封良田的弊端,通过数据说明它的危害,说服世祖解除田禁,将良田还给百姓耕种。
B.翟黑子是世祖的宠臣,但他犯了受贿之罪,被高祖发觉。
高允认为如果翟黑子按实际情况回答,承认错误,一定会免于责罚,说明高允是个忠诚明智之人。
C.翟黑子不听高允劝告,听信了崔览、公孙质等人的话,认为高允在诱骗他。
因他向皇上隐瞒罪过,被皇上杀了。
D.郭善明怂恿高宗大建宫殿,高允援古论今,说明大建宫殿的危害,高宗接受了高允的劝谏。
【参考答案】 C(“被皇上杀了”错,原文为“竟为世祖所疏”。
)5.把文言文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少孤,夙成,有奇度,清河崔玄伯见而异之。
译:(2)昔太祖其所营立,非因农隙,不有所兴。
译:【参考译文】高允,字伯恭,渤海郡人。
高允很小就成为孤儿,早熟,有非凡的气度,清河人崔玄伯见到他后极为惊异,赞叹道:“高允内心高尚,德才深藏不露,神情文雅俊朗,如镜子闪光一般,将来必定是一代人杰,只可惜我见不到了。
”十几岁时,为祖父奔丧,回到家乡,把家产交给两个兄弟管理,而自己作了和尚,法名法净。
不久就还俗了。
他生性喜欢文史典籍,身背书籍,远到千里之外拜师求学,学有所成,精通儒家经典和天文历法占卜等,特别喜欢《春秋公羊》。
魏世祖召高允谈论刑法和政务,高允的话很合世祖的心意。
于是世祖问:“国家众多事务中,哪一件是首先应该做的?”这时国家常占据良田而且京城中不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很多,高允于是说:“我从小出身微贱,知道的只是种田,请允许我讲一讲农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