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的自转和公转_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地理中的地球自转与公转教案

地理中的地球自转与公转教案

地理中的地球自转与公转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2.掌握地球自转的原理和特点;3.了解地球公转的原理和特点;4.应用所学知识解释地球上的昼夜变化和季节变化;5.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地球自转的原理和特点;2.地球公转的原理和特点。

三、教学准备:1.教学PPT;2.世界地图;3.模型或实物展示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4.课堂练习和作业。

四、教学过程:【引入】1.展示世界地图,向学生介绍地理知识,并引入地球自转与公转的概念。

【讲解】2.通过PPT向学生详细讲解地球自转的原理和特点,包括:a) 地球自转的定义和原理;b) 地球自转的速度和轴倾斜对地球上的昼夜变化的影响;c) 地球自转引起的离心力和地球形状的变化。

3.通过PPT向学生详细讲解地球公转的原理和特点,包括:a) 地球公转的定义和原理;b) 地球公转轨道的形状和速度;c) 地球公转引起的季节变化和日照时间的变化。

【展示】4.使用模型或实物向学生展示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运动过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两种运动。

【实践】5.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结合所学知识,解释地球上的昼夜变化和季节变化的原因。

【巩固】6.布置课堂练习和作业,对地球自转和公转进行复习和巩固。

五、教学评价:1.观察学生的课堂表现和讨论质量,评价他们对地球自转和公转的理解程度;2.批改课堂练习和作业,评估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六、拓展延伸:1.组织学生观测和记录地球上不同地区的昼夜时长和季节变化情况;2.探究其他星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

《地理教案: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地理教案: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地理教案:地球的自转和公转》一、引言地球是我们生活的家园,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原理对于认识地球的运动规律以及对于我们的日常生活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围绕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这一主题展开,介绍地球的运动原理、相关概念以及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二、地球的自转1. 自转的概念和特点地球的自转是指地球围绕其自身的轴线进行的旋转运动。

地球自转的轴线被叫做地轴,地球自转一周所需的时间约为24小时。

地球自转造成了昼夜的交替,形成了我们熟悉的白昼和黑夜。

2. 自转的影响地球的自转对于地球上的生物和人类生活有着重要的影响。

自转产生了地球的昼夜交替,影响了生物的生理节律。

昼夜的交替也为人类提供了工作和休息的时间划分,使得人类的生活更加有序。

三、地球的公转1. 公转的概念和特点地球的公转是指地球绕太阳运行的运动。

地球绕太阳运行的轨道呈椭圆形,称为地球的椭圆轨道。

地球公转一周所需的时间约为365.24天,这就是我们所说的一年。

2. 公转的倾斜和季节变化地球公转的轨道倾斜角度对季节的变化有很大影响。

当北半球倾斜向太阳时,太阳直射地球的位置位于北回归线附近,这时候夏季来临;当南半球倾斜向太阳时,太阳直射地球的位置位于南回归线附近,这时候南半球迎来夏季。

而当地球公转到两极对太阳倾斜的位置时,这两个极地区将出现极昼和极夜的现象。

四、地球运动的重要意义1. 温度分布和气候形成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运动形成了不同地区的温度分布和气候特点。

北半球和南半球由于公转时的倾斜度不同,所以季节交替时间有所不同。

这一特点造就了地球上丰富的气候类型,包括热带雨林、沙漠、温带等多样的气候区域。

2. 维持生物多样性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共同维持了地球上的生物多样性。

地球自转所导致的昼夜交替为生物提供了光照和休息的时间,为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动物的作息提供了必要条件。

而地球公转所导致的季节变化则带来了不同的生态环境,促进了植物的生长和动物的繁殖。

3. 确定时间和日历地球自转的规律成为了我们约定时间的基础,确定了一天的24小时。

地理教学设计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地理教学设计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地理教学设计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地理教学设计:地球的自转和公转一、引言地球是我们生活的地方,但是了解地球的运动对于深入理解地理知识至关重要。

本文将围绕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展开讨论,设计一节地理教学课程,旨在帮助学生全面认识地球运动的基本原理以及对我们生活的影响。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1.描述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的基本概念;2.理解地球自转引起的昼夜变化;3.掌握地球公转引起的四季变化;4.认识地球运动对气候和生活的影响。

三、教学内容1.地球的自转地球的自转是指地球绕自身轴线旋转的运动。

这一运动导致了地球上的昼夜变化。

通过使用模型或多媒体展示,向学生介绍地球的自转过程,并解释为什么地球的不同地区会有昼夜交替的现象。

2.昼夜变化的原因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或讨论,了解昼夜变化的原因。

引导学生发现地球自转引起地球上不同地区照射太阳的时间和强度不同,从而导致了昼夜的交替。

3.地球的公转地球的公转是指地球绕太阳运行的轨道。

这一运动影响了地球的季节变化。

通过使用模型或多媒体展示,向学生介绍地球的公转过程,并解释为什么地球上的季节会有所变化。

4.四季变化的原因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或讨论,了解四季变化的原因。

引导学生发现地球公转引起地球与太阳之间的距离和地球照射太阳的角度的变化,从而导致了四季的变化。

5.地球运动对气候和生活的影响通过讨论或案例解析,让学生认识到地球运动对气候和生活的重要影响。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不同地区的气候差异如此大,以及地球运动如何影响种植、农业、动物迁徙等方面。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1.多媒体展示通过使用幻灯片、视频等多媒体形式,生动展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过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地球运动的基本原理。

2.实物模型和实验准备一个小型地球仪或模型,让学生亲自操作,模拟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过程。

辅以实验,让学生观察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对昼夜和季节变化的影响。

3.小组讨论和合作学习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合作讨论并回答问题。

小学四年级地理教案:认识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小学四年级地理教案:认识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小学四年级地理教案:认识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认识地球的自转和公转一、引入地球是我们生活的家园,了解地球的运动方式对于我们认识世界、认识自然有着重要意义。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是地球运动的基本特征,接下来我们将详细学习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二、地球的自转1. 自转的定义地球的自转是指地球围绕自身轴线旋转的运动。

地球自转的轴线称为地轴,围绕地轴旋转的方向是从西向东。

地球自转的速度相当快,大约每小时约1670公里。

2. 自转的影响地球的自转带来了昼夜交替的现象。

当地球某一部分面对太阳时,就是白天;而当地球的另一部分背离太阳时,就是黑夜。

自转也导致了地球呈现出我们熟悉的地理特征,如山脉、河流和湖泊等。

同时,自转也会带来地球自身的形变,但对我们的日常生活没有直接影响。

三、地球的公转1. 公转的定义地球的公转是指地球围绕太阳运动的轨道。

这个轨道被称为椭圆,地球偏离轨道时靠近太阳,称为近日点;远离太阳时称为远日点。

2. 公转的时间和速度地球公转一周的时间称为一年,大约为365天。

地球的公转速度约为每秒约30公里。

地球的公转速度不均匀,靠近太阳的地球运行速度较快,而远离太阳的地球运行速度较慢。

3. 公转的影响地球的公转决定了季节的变化。

由于地球公转轨道的倾斜性,使得不同季节地球的某个半球倾向于太阳,而另一个半球背离太阳。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的季节会有冬夏交替的原因。

四、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的关系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是密切相关的。

地球的自转形成了地球的昼夜交替,而公转决定了季节的变化。

自转和公转共同作用,使得地球展现出丰富多样的自然景观,为人类的生活提供了基础。

五、实践活动1. 观察地球自转的影响请同学们在一天中不同时间观察太阳的位置和天空的明暗变化。

记录每隔一两个小时的观察结果,并总结出地球自转带来的昼夜交替现象。

2. 探究地球公转的影响请同学们使用带标记的地球仪和小太阳模型,通过模拟地球绕太阳旋转,观察不同季节地球与太阳的位置关系。

结合观察结果,讨论不同季节的天气变化和温度变化。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教案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教案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教案教案主题:地球的自转和公转适用年龄:小学三年级教学目标:1. 知道地球自转的方向和速度。

2. 知道地球公转的方向和速度。

3. 了解自转和公转的区别。

4. 了解自转和公转的周期。

教学准备:1. 地球仪2. 太阳、地球、月亮的模型4. 讲义教学过程:一、引入(5分钟)1. 教师出示地球仪,让学生指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2.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会有昼夜和四季变化。

3. 通过简单的问答,让学生了解自转和公转的定义。

二、知识讲解(15分钟)1. 教师通过课件或板书讲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和速度,并结合太阳、地球、月亮的模型进行说明。

2. 向学生介绍地球自转的周期为24小时,公转的周期为365天6小时。

3. 让学生通过观察地球仪和太阳的相对位置,感受地球自转和公转的三、操作实验(25分钟)1. 教师分发模型,让学生模拟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过程。

2. 让学生通过模型的操作,体会地球自转和公转的速度和方向。

3. 指导学生在模型上标出地球的赤道、南北极,并说明自转轴的倾斜角度。

4. 让学生自行探究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影响,例如昼夜交替、日照时间、季节变化等。

四、总结(1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地球自转和公转的特点和区别。

2. 让学生展示自己制作的模型,并简单说明自己的体会。

3. 总结本节课的知识点和要点,强化学生对地球自转和公转的理解。

五、作业布置(5分钟)1. 布置作业:让学生通过家长的协助,观察太阳的位置和高度的变化,了解春分、夏至、秋分、冬至等节气的变化规律,并在作业本上写出自己的观察结果。

2. 督促学生完成作业,并提醒他们在下一次课上交作业。

教学反思:通过本次教学,学生们对地球自转和公转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同时也加深接下来是本教案的第三部分:活动设计。

## 活动设计### 活动一:自转与公转的模拟1. 在课堂上,为孩子们分配不同的角色,其中一部分孩子扮演地球,另一部分扮演月球,用木制的地球和月球模型代替真实的天体,让孩子们进行模拟。

1.1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第1课时地球是怎样自转的)教学设计高二地理同步(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

1.1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第1课时地球是怎样自转的)教学设计高二地理同步(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
作业要求:
1.作业内容要紧密结合课堂所学知识,确保作业质量。
2.学生在完成作业过程中,要注重思考、分析,力求解决问题。
3.作业完成后,及时检查,确保书写规范,答案正确。
4.小组合作作业要充分发挥团队合作精神,共享学习成果。
教师将根据作业完成情况,给予评价和反馈,帮助学生找到自己的不足,进一步提高学习效果。希望通过本次作业,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地球自转知识,为后续学习地球公转打下坚实基础。
2.练习题包括:
a.判断题:关于地球自转的基本概念、速度、方向和周期等。
b.选择题:涉及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时间计算等。
c.计算题:计算地方时、区时。
3.教师对学生的答题情况进行点评,指出错误原因,给予正确指导。
(五)总结归纳
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地球自转的基本概念、速度、方向和周期,以及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时间计算等知识点。
三、课堂讲解与讨论
1.讲解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如地方时、区时的计算,世界时区的划分等。
2.学生分小组讨论地球自转对日常生活的影响,分享学习心得。
四、巩固练习
1.设计地球自转相关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2.组织学生进行课堂展示,检验学生对地球自转知识点的掌握。
五、课堂小结
对本节课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地球自转的重要性,为学生后续学习地球公转打下基础。
4.实践应用,巩固知识:设计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练习题,让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情境中,巩固所学。
5.分层教学,关注个体差异: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能力,制定不同难度的教学任务,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得到锻炼和提升。
6.情感教育,渗透价值观:在教学中,强调地球自转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引导学生关注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等话题,培养学生的责任感。

地球的自转与公转教案详案

地球的自转与公转教案详案

以“地球的自转与公转教案详案”为例一、教学目标1.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概念。

2.掌握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周期及速度。

3.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周期、速度及产生的地理现象。

2.教学难点:地球自转和公转的速度计算及地理现象的解释。

三、教学准备1.多媒体设备2.地球仪3.教学课件四、教学过程1.导入(1)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地球是如何运动的吗?(2)引导学生回答:地球有两种运动,一种是自转,另一种是公转。

2.地球自转(1)讲解地球自转的概念:地球绕地轴自西向东旋转,叫做地球自转。

(2)展示地球自转动画,引导学生观察地球自转的方向。

(3)讲解地球自转的周期: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为24小时,也就是一天。

(4)讲解地球自转的速度:地球自转的速度分为角速度和线速度,角速度为15°/小时,线速度因纬度而异。

(5)讲解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昼夜交替、时区差异。

3.地球公转(1)讲解地球公转的概念:地球绕太阳自西向东旋转,叫做地球公转。

(2)展示地球公转动画,引导学生观察地球公转的方向。

(3)讲解地球公转的周期:地球公转一周的时间为365天,也就是一年。

(4)讲解地球公转的速度:地球公转的速度约为30千米/秒。

(5)讲解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四季更替、五带划分。

4.地球自转与公转的关系(1)讲解地球自转与公转的关系:地球自转和公转是同时进行的,它们共同影响着地球上的气候、季节等地理现象。

(2)引导学生思考:地球自转和公转对我们的生活有哪些影响?5.课堂小结(1)回顾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概念、方向、周期、速度及产生的地理现象。

6.课后作业(1)绘制地球自转和公转示意图。

(2)解释地球自转和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概念、方向、周期、速度及产生的地理现象,使学生掌握了地球运动的基本知识。

在教学中,我注重运用多媒体设备展示动画,让学生直观地观察地球自转和公转的现象,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地球的自转与公转教案(详案)

地球的自转与公转教案(详案)

第一节地球的自转与公转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概念、基本规律及其意义;2.基本技能目标;能够运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能够读懂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各种示意图,会画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能利用自转和公转的相关知识解决实际应用问题;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科学的学习方法,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地球自转的方向,周期,地球公转的方向,周期,轨道,近日点,远日点,黄赤交角,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自转公转的地理意义.三、教学难点:地球自转和公转空间概念的建立。

四、课型:单一新授课.五、教学方法;教授法,演示法。

六、安排课时:一课时七、教学过程:导入:我们尊敬的为人毛泽东同志在他所作的《送瘟神》当中有一句是这样写道“坐地日行八万里”,我想请一个同学告诉我,这句诗是什么意思,揭示了一个什么地理现象?(学生回答,老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2分钟)大家来看我手上这个地球仪,这中间有一个连接北极点和南极点的固定点,波动这个地球仪,看,是不是好像中间有个轴,而这个地球是不是在绕这个轴转动呢?是的,这种地球地球自身的转动就叫做地球的自转,这个轴呢,就叫做地轴,这是一根假想的轴线,现实中是不可能真的存在这么一根轴线对吧?不然那得是多大一个轴啊!还有大家要记住,地轴是永远指向北极星的.知道了地球的自转,我们都知道任何物体的转动都是有方向的对不对?那么地球的自转方向是怎样的呢?学生:“自西向东"很好(用地球仪演示),现在我们知道地球围绕地轴作自西向东的自转运动,那么大家来看这个正在转动的地球仪,我们从北极点看去(这是将地球仪放低,拿下讲台给同学们看)她的转动方向是怎样的呢?学生:“逆时针转动!"很好,既然在北极点俯视是逆时针转动,那么很显然从南极点俯视的话呢就是?学生:“顺时针转动!”很好,大家都知道了,那么地球的自转周期有事怎样的呢?大家看到课本17页的阅读,这上面告诉我们地球的周期有两个,一个是恒星日23时56分4秒,另一个是太阳日24时,为什么会有这个差别呢?那个主要是因为所选的参照物不同,恒星日是选择恒星作参照物,假设地球上有一个A点正对着恒星,地球转360°A点再一次正对着恒星所需的时间是23h56′4″,而太阳日所选的参照物是太阳,我们知道地球在自转的同时也在绕地球公转,A点正对着太阳,自转360度所花的时间里地球也在公转,这样一圈后A 点就不能正对着太阳,需要再偏转一点角度才可以,偏转这个角度的时间是3′56″,所以太阳日就是24时.明白?(7分钟)很好,自转的相关知识大家都掌握了,接下来我们来看看地球的公转。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球自转》主题教学设计方案1.概述
人类天地观的发展过程,激发学生探索宇宙的兴趣,转入对地球运动规律的探讨。

“地球自转和昼夜交替”,通过观看演示,初步建立自转的空间概念,明确自转的方向。

实物演示和讲解提问相配合,通过对地球不同地点的昼夜更替的观察,理解周期和晨昏圈的概念。

通过现场对太阳高度的观测或指导课后做观测作业,加深学生对昼夜更替、太阳高度和地方时的理解。

通过举熟悉的自然和生活实例,了解自转的地理意义。

2.学习目标分析
通过各种形式的教学活动,使学生了解地球自转的概念、方向、周期。

理解昼夜交替。

通过回顾人类天地观的发展过程,使学生理解人类对自然的认识是由近到远、由浅入深逐步发展的。

3.学习者特征分析
在了解科学知识产生的过程中,启发学生主动探究,而不是告诉学生现成的方案,这样有利于学生科学研究意识的形成和能力的培养,并且可以为解读相关实验资料奠定基础。

本设计运用了模拟探究法,将科学研究等资料,按照学生认知规律、分步骤、有层次地呈现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分析和探究,在培养学生资料分析能力的同时,帮助学生准确提炼资料中蕴涵的信息和体会科学研究的方法和过程。

4.学习任务分析
本节的学习过程是学生建立地球体的空间概念,锻炼空间思维和想象力的过程,是探索和发现自然规律、对习以为常的自然现象和生活常识从科学的角度重新认识的过程。

是对科学的探索和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良好时机。

由于知识点多,程度深,初一的学生,空间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都处在起步阶段,最好是精讲,设计学生能直接参与的动手动脑的活动,使他们对空间充分感知,有利于空间概念的形成。

5.资源
教师:地球仪、世界地图、教学课件。

多媒体课件:地球自转与公转的课件
学校图书馆里特定的参考资料:世界地图
6.实施过程
“地球自转”的教学设计方案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自转的概念、运动方向、周期。

2.使学生理解自转的地理意义。

教学重点:
1.自转的概念、运动方向、周期。

2.理解自转的地理意义----昼夜更替。

教学难点:晨昏线的概念。

教学媒体:手电、地球仪、一块泡沫塑料、一支铅笔、量尺、一段塑料绳、两个夹子。

教学过程:
[导入]:现在大家知道,我们脚下的大地是一个球体,这个地球是一个行星,它和另外八个行星一起围绕太阳旋转。

人类就住在太阳系中。

但是“发现”这个体系,也就是说,真正了解我们在其中的位置,花费了多少世纪的苦功啊?
我们来回顾一下人类天地观的发展。

(略)
现在让我们一起探索地球运动的奥秘。

[演示并提问]: 教师转动地球仪
1)地球怎样自转?(绕轴旋转)
2)描述地球自转方向?地球上指向北极星方向的几点是什么?(确定方向“北”)
3)为什么感觉不到地球在运动?P10读一读。

(讨论或学生举例)
4)自转一周的时间是多少?(每小时转多少度?)
[演示并讲解] 教师用手电照射地球仪
1.地球是一个球体,向光的一半叫昼半球,背光的一半叫夜半球。

昼夜半球相交的大圆叫晨昏圈.(用一段塑料绳折成大圆环放在晨昏圈的位置,两个夹子把绳固定在地球仪底座)
2. 从黑夜进入白天的是晨线,是日出之处。

从白天进入黑夜的是昏线,是日落之处
3. 北京是在白天还是黑夜(有红五角星标记)?纽约呢?(兰色)
[演示并提问] 一边拿手电照射一边转动地球仪
现在北京在那儿?纽约呢?在日本正在卫星实况直播世界杯足球赛,英国的球迷大概要在什么时间观看?美国纽约呢?
[小结]:由于地球在不断自转,各地的昼夜在不断交替着。

[讨论]:生活在地球的人怎样知道地球自转了一周?“坐地日行八万里”这种情况是否可能发生?
观察太阳的高度变化。

(有兴趣,让学生算赤道的周长)
[学生活动]:弄清教室的东南西北方向,用手画出太阳东升西落的弧线。

[做实验]:(也可留做作业)
在一块泡沫塑料上垂直插入一支铅笔,或木版上垂直钉一个钉子,放在阳光下,使铅笔的影子正好投在泡膜上,用直尺量出铅笔的影长。

利用这个装置,观察记录在一天中不同时间铅笔的影长,说明影长的变化规律
[板书]:第二节地球的运动
一.地球的自转
1.绕轴旋转
2.方向自西向东
3.周期:一天
4、自转的地理意义:产生昼夜交替、时间差异
【布置作业】课后复习课文,预习下部分内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