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梁王墓地述论

合集下载

文物200504-西汉陵墓研究中的两个问题_黄展岳

文物200504-西汉陵墓研究中的两个问题_黄展岳

西汉陵墓研究中的两个问题黄展岳(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研究汉代陵墓,经常能见到议论汉陵昭穆制度和便房题凑葬制的文章。

目前比较流行的说法是,西汉帝陵的陵位是遵循昭穆制度安排的[1];所谓“便房”,是指题凑木外侧的回廊[2]。

影响所及,似乎各地发现的汉代诸侯王、列侯、地方官吏、豪强家族墓地都是按昭穆制度安排的,也都有“便房”设置。

这种说法很值得商榷,所以写此短文,提出我的看法,供同仁参考。

一陵位昭穆制度问题讨论这个问题,首先要对昭穆制度本义和西汉陵位排序持有基本一致的观点。

先说昭穆。

先秦典籍中屡见“昭穆”一词,古今经学家为之疏注的也很多。

《辞源》对“昭穆”的简要说明是:“昭穆,古代宗法制度,宗庙或墓地的辈次排列。

以始祖居中,二世、四世、六世位于始祖的左方,称昭;三世、五世、七世位于右方,称穆;用来分别宗族内部的长幼、亲疏和远近。

”[3]这是本文判断昭穆制度排列法的主要依据和基本准则。

次谈西汉陵位。

关于西汉帝陵的陵位,目前大都依从《水经注》和今本《三辅黄图》所记述的陵位定名。

20世纪80年代,经杜葆仁、刘庆柱、李毓芳等同志实地勘察,并绘图介绍[4],考古界对此基本上已达成共识(图一)。

近来有学者提出西汉后四陵名位排次新说[5],但不影响本文的讨论。

依照目前达成共识的西汉帝陵陵位排列,我看不出它们是按昭穆制度排列的[6]。

主要理由如下:第一,研究陵位昭穆,首先要确定陵向。

通过钻探得知,西汉帝陵的主墓道是朝东的,根据主墓道定墓向,渭北九陵呈东西斜行走势,左昭右穆无从谈起。

第二,以帝陵南向定昭穆也说不通。

被认为有资格当祖位的太上皇,位在九陵外东第一,武帝位在九陵西头末尾,都不能构成“左昭右穆”排列。

以高祖长陵为祖位,西有惠帝安陵,东有景帝阳陵,祖孙三代,看似“昭穆”。

可是按照昭穆定义,应是子左昭在东,孙右穆在西,而现实是子穆、孙昭,违反昭穆本义。

套用“父为昭,子为穆,孙又为昭”的变通说法,长陵、安陵、阳陵的这种“左昭右穆”的排列似乎也说得过去,但这是有意安排还是巧合?都值得商榷。

西汉满城汉墓讲故事演讲稿

西汉满城汉墓讲故事演讲稿

西汉满城汉墓讲故事演讲稿
因出土“金缕玉衣”而闻名于世的满城汉
墓是西汉中山靖王刘胜及其妻窦绾(wan)之墓,位于保定市西北20公里、满城县县城西南1.5公里陵山
主峰东坡。

陵山是一座孤立的小山,海拔235. 8米,西北部是太行山,东南部是平原。

满城物华天宝,历史悠
久,既有秦汉神韵,又有唐宋遗风,1988年被国务院批准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68年5月,解放军某部在陵山上施工,意外地发现了这座汉墓的通道,经周恩来总理批示后,中
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及河北省文物工作队发掘。

著名考古学家郭袜若专程莅临考证,确定为西汉中山靖
王刘胜的墓穴。

尔后,于刘胜墓北侧发出其妻窦绾之墓。

据《史记》、《汉书》记载,刘胜是汉景帝刘启之子,景帝前元三年(公元前1 54年)立为中山
靖王,在位四十二年,死于武帝元鼎四年(公元前1 1 3年),是中山国第一代王。

故此幕又称“中山
靖王墓”。

窦绾死年稍晚于刘胜。

刘胜夫妇墓系凿山为陵的大型崖墓,两墓南北并列,刘胜墓在南,窦绾墓在
北,属夫妇并穴合葬,即所谓“同坟异藏”。

陵墓相距1 20米,
墓门向东,在墓门前的山坡上有一条
宽6- 1 4米的南北古道,此道应是营建墓穴和埋葬死者时人工修建的上山道路。

陵山是西汉中山国王的墓区,除刘胜夫妇外,还有1 8座陪葬墓,分布于陵山南坡,皆以长方巨石
迭砌,上圆下方,每边长1 5米,高4- 7米,下有墓穴洞室。

据《史记》记载,刘胜有“子枝百二十
余人”,这些陪葬墓应是刘胜的子孙及其家族的墓。

陵山顶上遍布西汉砖瓦,当是“中山祠祀”建筑物
的遗存。

两汉诸侯王墓的演变

两汉诸侯王墓的演变

诸侯王墓的演变主要分为三个阶段:
1.西汉初期:诸侯王墓的建造风格主要以崖洞墓为主,这种墓葬形
式占比较大,而且建造方式较为特殊。

通过对崖洞墓平面结构的研究,可以总结出回廊、耳室、藏室等几个在崖洞墓平面结构发展中的变化突出的要素。

根据这些要素和营建年代对崖洞墓进行了类型学研究,将其划分为二型六式。

2.西汉中晚期:崖洞墓的建造风格逐渐向木(石)椁墓转变,包括
题凑墓和隔板椁墓两种。

通过对这两大系统进行结构和随葬品的比较,发现无论是结构还是随葬品,两个系统都存在相似之处。

根据平面结构的相似处判断崖洞墓部分平面结构的来源。

根据陪葬品的对比,发现两个系统在西汉中晚期都发生了简化的现象,这也符合此时的政治经济条件。

3.东汉时期:诸侯王墓的建造风格逐渐向砖室墓转变,这种墓葬形
式的特点是规模较小,结构简单,但内部装饰精美。

梁孝王刘武陵

梁孝王刘武陵

梁孝王刘武陵梁孝王墓位于保安山南山头东侧山腰,过去习称梁孝王洞或梁王避暑洞,是西汉梁王在芒砀群山开凿的第一座大型石质洞穴墓,也是发现最早的西汉梁王陵墓。

梁孝王墓,史书上多有记载。

《史记·梁孝王世家》索隐《述征记》:“砀有梁孝王之冢”。

《水经注·获水》引应邵曰:“县有砀山,山在东,出文石,秦立砀郡,盖取山之名也……山有梁孝王墓,其冢斩山为廓,穿石为藏。

”清光绪编《永城县志·古迹》中记载:“孝王洞在保安山之东麓,其中有十字街,饮马池。

”《太平寰宇记》载:“梁孝王墓在县(北)五十里,高四丈,周回一里,砀山南岭山。

”梁孝王墓被发现最早可追溯到东汉末年,曹操“引兵人砀,伐梁孝王冢,破棺收金宝数万斤”,致使“金尽梁王石室空”。

该墓坐西面东,开凿于距山顶20米处。

从墓道口至西回廊西壁全长96.45米,南北最宽处(回廊北耳室北壁至回廊南耳室南壁)32.4米,最高处3米,总面积约612平方米,总容积约1367立方米。

全墓由墓道、甬道、主室、回廊及10余间测室、耳室、角室和排水系统组成。

墓道呈东西向,由斜坡墓道和平底墓道两部分组成。

斜坡墓道全长32.2米,上口宽2.59米,底宽2.78米,平底墓道的西端深人山体部分是封闭式墓道,两侧石墙之上用底端为燕尾槽的石板扣合成两面坡式,两坡的顶端用上宽下窄的梯形石板扣压。

这种扣合方法减轻了顶部压力,极其坚固,至今保存完好。

墓道近墓门处南北各开凿一个耳室,南耳室东西最长处5.1米,南北最宽处4.9米,内高2.4米。

北耳室东西长5.3米,南北最宽处4.46米,内高2.22米,这两个应是车马室、过墓门是东西长23.4米,宽2.4米,高2.3米,东高西底的雨道,是从墓道通向主室的通道,由门道、斜坡甬道、平底甬道三部分组成。

在斜坡甬道的西端南北两侧各开凿一个耳室。

北耳室南北最长处12.88米,东西最宽处9.9米,高2-2.18米,总容积约 233立方米。

南耳室东西 4.56米,南北宽处4.6米,内高2.l米,为藏兵器的地方。

汉梁王陵简介

汉梁王陵简介

汉梁王陵简介
位于商丘市区东南,西邻商丘古城,北倚商丘古城,是汉梁王的陵墓。

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梁王陵,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是一座有着悠久历史、深厚文化内涵的古建筑群落。

现存遗址面积10万平方米,现存
封土堆7座,墓冢16座,陪葬墓8座,是一处规模宏大、布局
严谨的建筑群体。

梁王陵是古代帝陵制度的一种遗存和遗存之一,在我国帝陵中占有重要地位。

它的形制、结构和布局反映了汉代建筑技术、艺术和文化水平。

该遗址保存了夯土建筑基址、夯土台基、墓道、石门等重要遗迹。

从考古发现看,梁王陵与西汉诸侯王陵有着密切的关系,其规模和规制较西汉诸侯王陵为大,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和保护价值。

梁王陵的封土是一种特殊的夯土建筑基址。

它是古代建筑技术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同时也是当时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从封土堆形制可以看出,汉代诸侯王墓多为方形或圆形封土堆,四周筑有高大封土墙,并设石门、石门窗或石砌甬道以控制墓室内空间。

—— 1 —1 —。

《考古》目录1955.1-2008.9

《考古》目录1955.1-2008.9

《考古》目录1955.1-2008.9 (2014-05-01 23:39:47)转载▼分类:文物考古《考古》目录1955.1-2008.91955年1-6考古(1955年第1期总1期)发刊词敦煌考古漫记...................................................夏鼐郑州发现商代文化遗址和古物洛阳古城勘察简报...............................................郭宝钧白沙唐墓简报...................................................陈公柔丰镐一带考古调查简报...........................................石兴邦江苏南部新石器时代文化.........................................王志敏山西襄汾县丁村发现旧石器时代文化吉林江北土城子附近古文化遗址及石棺墓...........................康家兴新书介绍(第一则)河北曲阳调查记.................................................安志敏曲阳县附近新发现的古文化遗址............................赵印堂,杨剑豪新书介绍(第二则)一九五三年我国考古的新发现.....................................安志敏墓葬略说.......................................................王仲殊苏联“考古学通论”大纲对於《考古通讯》的希望...........................................罗宗真考古学报第七、八册目录考古(1955年第2期总2期)论我国新石器时代的研究工作.....................................尹达吉林的新石器时代文化...........................................佟柱臣沂南石刻画像中的七盘舞.........................................王仲殊论沂南画像石墓的年代问题.......................................安志敏关於寿县楚器...................................................殷涤非敦煌考古漫记(二)...............................................夏鼐江苏睢宁九女墩汉墓清理简报.....................................李鉴昭宝鸡和西安附近考古发掘简报..............................吴汝祚胡谦盈无锡壁山庄六朝墓发掘简报.......................................朱江无锡青山湾明许姓墓发掘简报.......................朱江李鉴昭倪振逵苏州附近宋赵善苍墓清理简报.....................................锺兆锦石渠阁王莽钱的背面范...........................................陈直考古简讯(八则)武汉在防汛中的文物发现.......................................蓝蔚福建光泽县发现三处新石器时代遗址.............................林剑江苏省吴江县发现古遗址.......................................胡继高南京南郊邓府山发现六朝古墓...................................李蔚然福州市发现六朝古墓....................................马春卿、赵肃芳无锡章山元代刘藻墓的发掘..............................朱江、徐兴泉黑龙江朱家坎镇发现辽墓................................朱国忱、沙振宇考古研究所洛阳发掘队最近的工作收获...........................林寿晋简与锦.........................................................王明谈谈陶器的修整和复原...........................................钟少林论“考古学通论”课程的教学问题...........................A.H.莫斯卡连科新书介绍(三则)清除考古学研究中的资产阶级思想.................................刘启益考古(1955年第3期总3期)批判考古学中的胡适派资产阶级思想...............................夏鼐新石器时代村落遗址的发现---西安半坡..............考古研究所西安工作队郑州市古遗址,墓葬的重要发现....................河南省文物工作队第一队西安地区考古工作中的发现................................茹土安、何汉南江西省考古工作的概况...........................................何国维敦煌考古漫记(三)...............................................夏鼐河北曲阳县出土石像清理工作简报.................................罗福颐河北曲阳县修德寺遗址发掘记.....................................李锡经河北怀来大古城村古城址调查记...................................安志敏五代前蜀王建墓地宫门作复原.....................................杨有润从苏联共产党第十九次代表大会决议看苏联考古学学术上和组织上的任务....................苏联考古学第十八期社论铜器去锈.......................................................高英关於修理铜器...................................................陈梦家关於“河南”,“河市”的讨论........................................编辑部“辉县发掘报告”出版消息.........................................中朔金石书录目补编.................................................容媛马衡先生传略(1880-1955)........................................编辑部考古(1955年第4期总4期)“考古学通论”绪言...................................A.B.阿尔茨霍夫斯基内蒙昭乌达盟印纹陶的时代问题...................................汪宇平燕下都发掘品的初步整理与研究...................................傅振伦云南西部的火葬墓...............................................孙太初锦州市大泥洼遗址调查记.........................................刘谦辽阳唐户屯一带的汉墓...........................................沈欣广州市东北部西汉木椁墓发掘简报...................广州市文物管理委员会闻喜西官庄汉代空心砖墓清理简报.................................王寄生济南大观园的一个汉墓.............................山东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吴县五峰山烽燧墩清理简报.......................................朱江安阳大司空村的一个唐墓.........................................马得志太原市郊古墓,古寺庙遗址清理简报.................解廷琦、解希恭、阳陌公山西绛县裴家堡古墓清理简报.....................................张德光吉林两半山发现多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康家兴丹徒发现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茅贞江西定南发现新石器.............................................何国维萧山湖岸发现新石器时陶片.......................................何天行无锡壁山庄发现汉墓.............................................朱江南京南郊发现六朝墓.............................................李蔚然厦门南普陀附近发现明墓及陶瓷...................................荆三林云南考古的新发现...............................................刘绍南山东师范学院历史系赴平陵考古实习........................杨惠卿、史本三北京大学考古专业同学赴云岗参观实习.............................方殷中国科学院考古研所发掘工作展览.................................若紫谈谈考古学上的资产阶级思想.....................................阎文儒对解放後数期考古学报的几点意见.................................徐锡台放射性同位素在考古学上的应用...................................夏鼐考古测量.......................................................郭义孚铁器去锈.......................................................陆作对於编写报告的一些体会.........................................陈公柔第九册考古学报目录关于本刊出版发行的说明考古(1955年第5期总5期)考古工作者应当积极参加肃清一切反革命分子的运动.................范讷迎接黄河规划中的考古工作.......................................陈梦家坚决反对美国阴谋掠夺我国珍贵文物反对美国劫夺我国在台湾的珍贵文物的阴谋.........................夏鼐西喇木伦河流域的新石器时代遗址.................................汪宇平安徽灵璧县蒋庙村新石器时代遗址调查报告.........................胡悦谦浙江嘉兴双桥古文化遗址调查记...................................董巽观浙江嘉兴双桥发现的新石器时代遗址...............................党华一九五四年秋季洛阳西郊发掘简报...................考古研究所洛阳发掘队浙江绍兴漓渚考古简报....................................王士伦、朱伯谦四川彰明县常山村崖墓清理简报.....................石光明、渖仲常、张彦煌广州市西北郊晋墓清理简报.........................广州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关於广西山洞人类化石....................................裴文中、唐兆民解放以来热河省考古的新发现.....................................郑绍宗安阳汤阴县发现新石器时代遗址...................................周到洛阳邙山发现新石器时代遗址.....................................裴琪青岛崂山发现新石器时代的石器...................................王子先浙江富阳发现晋墓...............................................朱伯谦浙江上虞发现晋代瓷器遗址.......................................何天行广西贵县发现宋代砖墓...........................................黄增庆山西榆次猫儿岭发现明代砖墓.....................................张德光朝鲜胜湖郡发现新石器时代遗物.................................冯鸿志译中国科学院文化部联合举办考古工作会议..........................华平石器略说.......................................................安志敏谈拓本.........................................................君羽评A.B.阿尔茨霍夫斯基著“考古学通论”.....................C.B.吉谢列夫考古(1955年第6期总6期)述评.综论考古工作者为实现第一个五年计划而努力...........................寿金一九五四年我国考古工作.........................................夏鼐调查与发掘辽宁省西部发现的几处新石器时代遗址.............................刘谦福建光泽新石器时代遗址调查简报.................................曾范成都扬子山的西汉墓葬...........................................沈仲常无锡汉至六朝墓葬清理纪要.......................................朱江四川彰明佛儿崖墓葬清理简报.......................石光明,沈仲常,张彦煌山东章邱县普集镇汉墓清理简报...................................王思礼成都北郊站东乡高晖墓清理简报.....................徐鹏章,陈久恒,何德滋殷代墓葬形制...................................................周永珍记四川巴县冬笋坝出土的古印及古货币......................沈仲常,王家佑略谈浙江出土的“石钺”.........................................沙孟海谈谈我国古代的铜镜.............................................王士伦白沙唐墓中出土的瓷砚...........................................陈公柔考古出版物消息.................................................华平关於沂南汉画像.................................................刘铭恕评M.O.柯斯文著“原始文化史纲”.............................A.裴尔什茨评“彩陶”一书(附“彩陶”一书编绘者的来信).....................马承源必须分清“时代”和“文化”的概念...............................傅铭编辑後纪.............................................................地下城市.....................................................程永年译《考古》目录1999年第六期本刊专稿--香港考古香港古物古迹办事处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香港马湾岛东湾仔北史前遗址发掘简报韩康信董新林香港马湾岛东湾仔北史前遗址出土人骨鉴定香港考古学会香港元朗下白泥沙吴家园沙丘遗址的发掘调查与发掘邹城市文物管理局山东邹城市卧虎山汉画像石墓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吉林汪清县红云渤海建筑遗址的发掘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岫岩满族博物馆辽宁岫岩县长兴辽金遗址发掘简报研究和探索钱耀鹏关于半坡聚落及其形态演变的考察曹定云周代金文中女子称谓类型研究冯恩学辽墓壁画所见马的类型考古简讯黄忠学安徽青阳县发现一座南唐砖室墓王成内蒙古鄂温克族自治旗发现契丹大字铜牌韩仁信内蒙古巴林右旗出土契丹大字铜牌和石质道教符印学术动态本刊记者兴盛的汉王朝文物展及汉王朝与日本国际学术讨论会记述信息与交流肖女《刘敦愿先生纪念文集》简介丛德新《林沄学术文集》简介西林《西域考古图记》出版发行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关于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夏鼐考古学研究成果奖金评奖的通告读者•作者•编者本刊编辑部“本刊专稿--香港考古”编后记1999年第七期调查与发掘河北省文物研究所保定市文物管理处容城县文物保管所河北容城县上坡遗址发掘简报济宁市文物考古研究室山东济宁市程子崖遗址第二次发掘成都市文物考古工作队都江堰市文物局四川都江堰市芒城遗址调查与试掘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南海市博物馆广东南海市西樵山佛子庙遗址的发掘莒县博物馆山东莒县西大庄西周墓葬邱立城曾骐广东揭西县先秦遗存的调查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肇庆市文化局肇庆市博物馆四会市博物馆广东肇庆、四会市六朝墓葬发掘简报考古与科技孔昭宸刘长江何德亮山东滕州市庄里西遗址植物遗存及其在环境考古学上的意义韩康信陈星灿考古发现的中国古代开颅术证据刘建国安阳殷墟遥感考古研究周双林王军李京华河南东周阳城熔铁炉玻璃样分析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考古科技实验研究中心放射性碳素年代测定报告(二五)考古简讯叶茂林罗进勇四川汶川县昭店村发现的石棺葬祝恒福王毅湖北郧西县老观庙汉墓的清理周裕兴南京市西善桥发现五代闽国王氏族人墓志杨道以江西高安市发现北宋瓷器窖藏周九宜湖南宁远县出土一面八思巴文铜镜王刚内蒙古林西县发现一件辽代陶扁壶书刊评介王立新王青《驻马店杨庄》评介信息与交流西岭《远望集》简介杨毅《考古学集刊》第12集出版发行杨毅《张家坡西周墓地》出版发行溶雪中华民族的瑰宝--新疆丝路文物精品大展在革博开幕1999年第八期缺1999年第九期本刊专稿--中国考古学五十年陈星灿中国古人类学与旧石器时代考古学五十年任式楠吴耀利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学五十年王巍夏商周考古学五十年刘庆柱秦汉考古学五十年段鹏琦三国至明代考古学五十年袁靖刘建国高立兵中国科技考古五十年冯时中国古文字学研究五十年赵超中国古代铭刻与文书研究五十年马文宽中国古瓷考古与研究五十年李裕群中国石窟寺考古五十年1999年第10期目录○述评•综论考古学与甲骨文研究——纪念甲骨文发现一百周年……………………………刘一曼(1)○调查与发掘江苏南京市明靳国公康茂才墓…………………………………………南京市博物馆(11)江苏南京市戚家山明墓发掘简报…………………南京市博物馆雨花台区文化局(18)江苏南京市唐家凹明代张云墓……………………南京市博物馆雨花台区文化局(27)江苏南京市南郊两座大型明墓的清理…………………………………南京市博物馆(31)江苏南京市板仓村明墓的发掘…………………………………………南京市博物馆(39)江苏南京市明黔国公沐昌祚、沐睿墓…………………………………南京市博物馆(45)江苏南京市邓府山明佟卜年妻陈氏墓……………南京市博物馆雨花台区文管会(57)○研究与探索华南沿海新石器文化的系统环境及稳定性……………………………………史红蔚(64)试论汉晋时期合葬礼俗的渊源及发展…………………………………………韩国河(69)新发现的三件汉铁官铭器小考…………………………………………………李京华(79)○考古与科技湖北荆南寺遗址陶器中子活化技术与文化因素综合分析……………何驽小乔治•瑞普•拉普(George(Rip)Rapp Jr.)荆志淳陈铁梅(83)○考古简讯山东苍山县城子村发现一件“治河赏”陶罐(金爱民王树栋•82)山东安丘市发现东汉石井栏(辛保健贾德民•26)河北平泉县发现两方金代官印(王烨•38)○信息与交流南京市博物馆即将举办“大明南京”基本陈列(吴阗•44)《云南考古文集》简介(文耀•68):‘纪念甲骨文发现一百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河南安阳召开(丛德新•96)1999年第11期日录○新发现•新进展安徽含山县凌家滩遗址第三次发掘简报…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含山县文物管理所(1)○调查与发掘河南巩义市瓦窑嘴新石器时代遗址的发掘……郑州市文物工作队巩义市文物管理所(13)皖北地区史前遗存中农业经济的考古调查……………………………王吉怀王增林(21)江苏邳州市九女墩二号墩发掘简报………南京博物院徐州市文化局邳州市博物馆(28)山东阳谷县吴楼一号汉墓的发掘………………………………聊城市文物管理委员会(35)○研究与探索南杨庄遗址及其相关问题……………………………………………………………文启明(46)大甸子玉器试探………………………………………………………………………刘国祥(56)邳州九女墩所出编鎛铭文考辨…………………………………………谷建祥魏宜辉(71)包山楚简释地五则……………………………………………………………………徐少华(74)“宣州官窑”及相关问题研究…………………………………………………………刘毅(78)○考古与科技元大都出土青花瓷器的无损分析……………李德金蒋忠义沙因黄宇营邵涵如(86)○考古简讯湖南宁乡县横市镇出土一件商代提梁卣(李乔生•27)山东章丘市孟白战国墓(宁荫棠曲世广•90)湖北鄂城市发现一面嘉兴元年铭神兽镜(王趁意•93)安徽合肥市发现一面元代铜镜(柯昌建•89)○书刊评介《西域考古图记》评介(新华•94)○信息与交流《考古》荣获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期刊奖(本刊记者•12)《三星堆祭祀坑)简介(秋水•73)《大南沟——后红山文化墓地发掘报告》简介(秋水•96)1999年第12期目录○调查与发掘河南灵宝市北阳平遗址调查…………………………………………………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河南第一工作队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三门峡市文物工作队灵宝市文物保护管理所(1)河南方城县八里桥遗址1994年春发掘简报…………………………北京大学考古学系南阳市文物研究所方城县博物馆(16)宁夏彭阳县近年出土的北方系青铜器………………………………杨宁国祁悦章(28)山东膝州市西晋元康九年墓…………………………膝州市文化局膝州市博物馆(38)河南洛阳唐宫路北唐宋遗迹发掘简报…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洛阳唐城工作队(45)○研究与探索试论半坡文化“圆陶片”之功用………………………………………王炜林王占奎(54)姜寨遗址半坡文化墓葬分期试析………………………………………………张治强(61)西周方座簋研究………………………………………………………………张懋镕(69)洛阳龙门山出土的唐李多祚墓志……………………………………张乃翥张成渝(77)○讨论与争鸣两种汉代瓦当文字的释读问题…………………………………………………赵平安(80)○考古简讯山东青州市发现“鱼伯己”铜觚(周庆喜•53)浙江江山市乌里山发现晋代文物(钱华•90)浙江温州市郊正和堂窑址的调查(王同军•84)河北承德县发现元代窖藏(刘朴•89)○信息与交流《龙虬庄——江淮东部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报告》简介(鸥盟•60)《充州六里井》简介(鸥盟•68)《枣林岗与堆金台——荆江大堤荆州马山段考古发掘报告》简介(鸥盟•76)《镇江营与塔照——拒马河流域先秦考古文化的类型与谱系》简介(鸥盟•83)○读者•作者•编者本刊1999年1~12期总目索引(本刊编辑部•91)《考古》目录考古-2000年第1期(总388期)○新发现•新进展汉长安城桂宫二号建筑遗址B区发掘简报………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日本奈良国立文化财研究所--中日联合考古队(1)○调查与发掘广西横县江口新石器时代遗址的发掘………………………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工作队(12)湖南湘潭县堆子岭新石器时代遗址………………………………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22)河南杞县许村岗一号汉墓发掘简报……………………………………开封市文物管理处(38)四川成都市石人坝小区汉墓清理简报……………………………成都市文物考古工作队(45)○研究与探索从江苏龙南遗址论良渚文化的聚落形态……………………………………………高蒙河(54)山东龙山文化大型墓葬分析…………………………………………………………于海广(61)论郭店一号楚墓所出漆耳杯文及墓主和竹简的年代………………………………罗运环(68)西汉南越王墓"越式大铁鼎"考辨……………………………………………………李龙章(72)论日本"仿制三角缘神兽镜"的性质及其与所谓"舶载三角缘神兽镜"的关系……王仲殊(78)○读书与思考《陇县店于秦墓》读后…………………………………………………………………赵化成(89)○考古简讯内蒙古巴林左旗发现辽代王士方墓志(王未想•92)吉林镇赉县出土金代窖藏文物(刘雪山•95)○信息与交流《新疆察吾呼》出版发行(罗佳•21)《唐华清宫》简介(罗佳•44)《唐代金银器研究》简介(栩铭•71)峭家屋创简介(文耀•77)第七届全国碳十四学术会议在成都举行(本刊记者•94)○读者•作者•编者关于"读书与思考"栏目的说明(本刊编辑部•53)考古-2000年第2期(总389期)○本刊专稿河南考古的世纪回顾与前瞻………………………………………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1)河南禹州市瓦店龙山文化遗址1997年的发掘……………………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16)河南郑州商城宫殿区夯土墙1998年的发掘………………………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40)河南新郑市郑韩故城郑国祭祀遗址发掘简报……………………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61)河南济源市桐花沟十号汉墓………………………………………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78)○研究与探索论陆庄新石器时代遗存的文化性质和年代…………………………………………栾丰实(89)○信息与交流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简介(孙新民•15)"本刊专稿--河南考古"编后记(本刊编辑部•77)《沂沐河流域的旧石器时代文化》简介(雨点•39)考古-2000年第3期(总390期)○新发现•新进展河南辉县市孟庄龙山文化遗址发掘简报…………………………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1)孟庄龙山文化遗存研究………………………………………………………………袁广阔(21)关于孟庄龙山城址毁因的思考………………………………………………………袁广阔(39)○调查与发掘湖北枣阳市雕龙碑遗址15号房址……………………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湖北队(45)四川成都市西郊化成村唐墓的清理…………成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成都市文物考古工作队(59)○研究与探索山西芮城东庄村仰韶遗存再分析……………………………………………………赵春青(65)从出土印章封泥谈汉初楚国属县……………………………………………………韦正(7)○考古学家•考古学史夏鼐先生的治学之路………………………………………………………王仲殊王世民(81)○考古简讯贵州威宁县发现一件两汉铜带钩(唐文元•49)广东广宁县太公山出土宋代魂坛(密火树•95)○信息与交流《安金槐考古文集》简介(•38)《交河故城保护与研究》出版发行(•93)《中国东南土著民族历史与文化的考古学观察》简介(•96)考古-2000年第4期(总391期)○本刊专稿--江苏考古江苏考古的回顾与思考………………………………………………………………邹厚本(1)江苏镇江市左湖遗址发掘简报…………………………………南京博物院镇江博物馆(12)江苏昆山市少卿山遗址的发掘…………苏州博物馆昆山市文化局千灯镇人民政府(32)江苏邗江县姚庄102号汉墓……………………………………………………扬州博物馆(50)江苏盱眙县明祖陵考古调查简报……………………………南京博物院盱眙县文化局(66)○研究与探索试论殷墟文化的年代分期……………………………………………………………杨宝成(74)汉墓砖画"伏羲、女娲像"考…………………………………………………………孟庆利(81)○考古与科技江苏昆山市少卿山遗址的植物蛋白石分析………………………………王才林丁金龙(87)○考古学家•考古学史夏鼐的丝绸史考古研究………………………………………………………………梁加农(93)○考古简讯湖北谷城县出土"攻?王??此?"剑(陈千万•95)○信息与交流《中国考古学文献目录(1983-1990)》出版发行(张文辉•31)《新中国考古五十年》一书面世(雨言•80)南京博物院简介(南京博物院•92)考古-2000年第5期(总392期)○新发现•新进展江苏高浮县薛城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简报………………………………………………………………………………………………南京市文物局南京市博物馆高淳县文管所(1)○调查与发掘湖北麻城市李家湾春秋楚墓………………………………………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21)洛阳唐东都圆璧城南门遗址发掘简报……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洛阳唐城工作队(34)山东阳谷县张大庙遗址的发掘……………………………………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39)○研究与探索中国细石器发现一百年………………………………………………………………安志敏(45)河北平原两侧新石器文化关系变化和传说中的洪水………………………………韩嘉谷(57)四川何家山崖墓出土神兽镜及相关问题研究………………………………………霍巍(68)○考古与科技周原阳燧的合金成分与金相组织…………………………………………路迪民翟克勇(79)○读书与思考中国彩陶研究的一部力作--评《半山与马厂彩陶研究》…………………………水涛(84)○考古简讯山东乳山市寨山商代遗址调查(姜书振•89)辽宁开原市建材村发现刻铭青铜刀(许志国•56)广东始兴县刨花板厂汉墓(廖晋雄•91)湖南郴州市竹叶冲唐墓(雷子干•95)○信息与交流《胶东半岛贝丘遗址环境考古》简介(知介•2O)《三门峡掳国墓》简介(郭子尧•83)《长沙楚墓》简介(郭子尧•88)考古-2000年第6期(总393期)○本刊专稿--广东考古广东考古世纪回顾……………………………………………………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1)广东东莞市圆洲贝丘遗址的发掘……………………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东芜市博物馆(11)广东三水市银洲贝丘遗址发掘简报…………………………………………………………………………………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学考古学系三水市博物馆(24)广东乐昌市对面山东周秦汉墓…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乐昌市博物馆韶关市博物馆(37)广东和平县晋至五代墓葬的清理……………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平县博物馆(62)○研究与探索zha巢钟铭文考释………………………………………………………………………冯时(73)试论中国南方的岩洞葬………………………………………………………………罗二虎(79)○考古与科技田野考古资料的信息化处理与《田野考古•2OOO》………………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88)○信息与交流《铜绿山古矿冶遗址》简介(冬雪•10)《拉萨曲贡》简介(智介•23)《北宋陕州漏泽园》简介(秋枫•61)《胶东考占》简介(夏思•72)《西安龙首原汉墓》(甲编)简介(春雨•95)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简介(古运泉•96)考古-2000年第7期(总394期)○新发现•新进展河南偃师商城宫城北部"大灰沟"发掘简报………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河南二队(1)山东滕州市前掌大商周墓地1998年发掘简报…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东工作队(13)陕西西安唐长安城圜丘遗址的发掘………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西安唐城工作队(29)○研究与探索我国新石器时代聚落的形成与发展…………………………………………………任式楠(48)中国古代都城考古学研究的几个问题………………………………………………刘庆柱(6O)论洛阳在古代中日关系史上的重要地位……………………………………………王仲殊(7O)中国历史考古学分区问题的思考……………………………………………………徐苹芳(81)○考古学家•考古学史郑振铎所长二三事……………………………………………………………………王世民(88)中国近代考古学的先驱--梁思永先生………………………………………………安志敏(91)怀念史前研究的先驱--尹达同志……………………………………………………石兴邦(95)仰之弥高德音不接--缅怀夏鼐先生………………………………………………卢兆前(98)○学术动态庆祝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建所五十周年笔谈…………………………………………………佟柱臣石兴邦李学勤麦英豪张森水韩伟町田章刘庆柱(10)○信息与交流《夏鼐文集》出版发行(世民•12)《师赵村与西山坪》出版发行(智介•94)《山东王因--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报告》简介(智介•97)考古-2000年第8期(总395期)○本刊专稿--湖北考古湖北考古的世纪回顾与展望……………………………………………………………陈振裕(1)湖北秭归县柳林溪遗址1998年发掘简报……………………………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13)湖北宜昌县上磨垴周代遗址的发掘…………………………………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23)湖北荆州市施家地楚墓发掘简报……………………………………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36)湖北丹江口市吉家院墓地的清理………………………………………………………………………………………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十堰市博物馆丹江口市博物馆(55)○讨论与争鸣周原甲骨"重三月"不是"闰三月"--兼说《周书•武成》"来三月"…………………曹定云(65)○考古与科技放射性碳素年代测定报告(二六)…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考古科技实验研究中心(70)地面透射雷达(GPR)及其在考古勘探中的应用……………………………………高立兵(75)大汶口文化陶大口尊产地的初步研究…………………………………………………………。

汉代城址与墓区的择地规律

汉代城址与墓区的择地规律

汉代城址与墓区的择地规律汉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其文化和遗址对现今有着深远的影响。

特别是在城址和墓区选择上,汉代人有着独特的考虑和规律。

本文将从地理环境、方位布局、风水信仰和文化因素四个方面,探讨汉代城址与墓区的择地规律。

一、地理环境汉代城址和墓区的选择与地理环境密切相关。

在城址选择上,汉代人偏爱在河流交汇处或河流沿岸、山川交汇处或山川沿岸建立城市。

这些地方不仅水源充足,而且地形平坦,易于防御和农耕。

此外,这些地方也利于交通和贸易,便于经济发展。

在墓区选择上,汉代人更倾向于在山地进行墓葬。

他们认为山地是阳宅的佳地,而平原为阴宅的适宜之地。

这可能是因为山地自然环境良好,排水顺畅,视野开阔,且远离世俗纷扰,利于神灵庇护。

二、方位布局汉代城址的方位布局有一定的规律。

大多数城市选址都遵循坐北朝南的原则,即南为正向,北为背向。

这种布局可能与汉代人注重礼仪、尊敬南方有关。

此外,这种布局也有利于城市采光和通风,保障居民生活舒适。

在墓区方面,汉代人也注重方位布局。

一般情况下,他们会选择南向或东南向的山地进行墓葬。

这样的方位布局不仅符合礼制要求,也有利于后世的祭奠和扫墓活动。

三、风水信仰汉代人非常重视风水信仰,认为风水可以影响家族的命运和国家的兴衰。

在城址选择上,他们往往会对当地的地形、水文、气候等自然因素进行仔细的考察,以确定最佳的建城地点。

同时,他们也会考虑城市内部的规划和建筑布局,以达到天人合一、人地和谐的效果。

在墓区选择上,汉代人会综合考虑山地和水向,选择所谓的“风水宝地”进行墓葬。

他们相信,通过选择好的墓地,可以庇佑后代子孙,延续家族繁荣。

四、文化因素汉代城址与墓区的择地规律也受到当时文化因素的影响。

在城址选择上,汉代人注重传承前朝的建城经验和文化传统。

他们不仅会借鉴前朝的城市规划理念和建筑风格,还会遵循一些特定的文化习俗和信仰,如五行学说、天人感应等。

这些文化因素不仅影响了城市建设的方方面面,也体现了汉代人对文化传承和发扬的重视。

郢城周邊西漢墓出土告地書匯釋

郢城周邊西漢墓出土告地書匯釋

郢城周邊西漢墓出土告地書匯釋荆州博物館蔣魯敬内容提要通過搜集整理郢城周邊五座西漢墓出土的告地書,并從出土概况、簡牘文字以及釋讀等角度,對已有研究成果進行匯釋,豐富了對告地書形制、組成及書寫格式的認識;加深了對告地書内容的了解;根據告地書的確切紀年,建立了郢城周邊西漢初年至文景時期漢墓的年代序列;告地書所記鄉、里地名,對於認識西漢吕后、文景之際南郡江陵縣所轄鄉、里有一定的幫助;郢城周邊西漢墓集中出土告地書的現象,是漢代户籍管理嚴格的反映。

關鍵詞西漢墓郢城告地書以秦漢時期南郡江陵縣城郢城爲中心的周邊地區,保留了豐富的秦漢文化遺存,在該區域歷年開展的考古工作中發掘了較多漢代墓葬,出土了大量珍貴文物,部分墓葬還發現有喪葬用竹(木)牘文書——告地書,又稱告地策。

下面按照墓葬發掘的先後順序對該區域發現的“告地書”作梳理、匯釋。

—鳳凰山M10(一)出土概况江陵鳳凰山在春秋戰國時期楚故都紀南城①的東南隅,南距江陵縣城關(即荆州城,下文①根據新的考古發現與研究,紀南城應爲戰國時期的楚郢都。

參看方勤《紀南城考古研究及楚都探索一爲紀南城大規模考古發掘四十周年而作》,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編《紀南城考古發現》,《江漢考古》2015年增刊。

@99提到的“江陵”,皆指今荆州,不再標注)約5公里,屬於江陵縣紀南鄉(今荆州區紀南鎮)。

鳳凰山是一處較爲平緩的崗地,最高處達41.3米,高出周圍平地約10米。

鳳凰山崗地的南端連接紀南城的南城垣,西北部靠近楚國的宫殿區。

襄(陽)沙(市)公路自北而南穿過它的中部。

①1973年9月中旬至11月中旬,長江流域第二期文物考古工作人員訓練班在湖北江陵楚故都紀南城内進行田野考古發掘實習,發掘了九座西漢早期的土坑木槨墓,發現了一批西漢早期的木牘和竹簡。

其中,M10墓口長3.15、寬1.5米,墓底長3、寬1.48米,墓口至墓底深3.22米。

M10出土木牘六枚,與竹簡、木骰等同出於邊廂的竹笥内。

按照出土時從上向下的順序,記有告地書内容的一枚在最下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梁 较 石质 好 了。近 3 0年来所做 工作 最多 , 商丘 地 区文 化局 、 河南 省文 物 最 主要 的功能 。到西 汉晚期 , 国 国力衰退 , 高大 、 考古研究所 、 商丘地 区文物工作 队等单位先 后清理 、 掘了保 的山体也已被前代梁 王 占据 , 以这 时期 的梁王 陵规范远 不 发 所
断, 芒砀山西汉墓群应是梁王 的宗族墓地 。 从2 o世纪 3 年 代 , 0 前河 南古 迹研 究会 李景 聃来 芒 山调 因山为 陵, 如河北 满城中山靖 王墓 、 徐州楚王墓等 。
பைடு நூலகம்
芒砀 山发现 的梁王墓规模庞大 、 构复杂 , 石质 山体凿 结 将
查梁王洞( 孝王墓 )“ ,在芒 砀山东南麓 , 清理 了两个 小石棺” 算 空制作墓 室 , 甬道 、 在 墓道 内用方形 、 长方形石条 封堵 , 甬道 在 起 ,1 山西汉梁王墓地 的调查发掘 至今 已有 7 _ l芒 J 0多年 的历史 塞 石间发现有至今仍很坚 固的粘合 材料 , 见防盗 应是塞 石 可
理一座车马坑 , 坑中出土实用 车马器近 2 0 , 00件 其中出土 “ 梁 山虽远离国都 , 但它确是 当时梁 国境 内最适 于建筑 王 陵的一 梁 它又 是梁 国境 内 后 园” 印章一枚 ,孝 园” 铜 “ 文字筒瓦 2 。在 19 块 92~19 94年发 处小山群。梁孝王死后 , 国疆土一分 为五 ,
汉 公 砀山 , 区面积约 1 方公 里 , 陵 0平 已发现 大 中型墓 葬 2 o座 , 从 黄河就有五 次决 口改 道。史载 有 “ 兴 三十 有九 年 ( 元前
葬坑 6 , 处 陵园 2处 , 寝园 1 , 处 中小型土坑墓数百座 。《 史记 ・ 18年)汉 武帝建元 三年 ( 18 ) 汉 武帝元光 三年前 12 6 , 前 3年 、 3
在远离都城 睢阳 10公里之外 的芒砀山 呢?笔者认 为有 以下 峰南侧 为高祖立庙 , 0 庙址 至今 犹在 。清光绪二十九年《 永城县 高祖庙 ”。当时在京城 长安、 ’ 沛县等全 国很多地方都 建 1“ 国都之北域” .葬 的传统礼仪 不适 于梁 国。按照 我国传 名 日‘
统的帝王埋葬礼仪 , 王之墓多埋葬 于国都 的北 部 , 旧唐 书 ・ 有 高祖 庙 , 帝 《 在高祖长陵旁建有陵庙 ( 称原 庙) 。高祖 反秦之初 ,
二号墓 、 黄土山二号墓等。
西汉梁 国初都定 陶 , 徙 睢 阳。为什 么将 王室墓 地选 择 后
几个方 面的原因。
的构筑还是非常坚 固的。
3 梁王死后 葬芒 山可 为高祖守 庙。孝 文帝时曾在 芒山主 . 志・ 古迹》 :汉文时在紫气岩前立庙 , 帝像列功 臣于其侧 , 载 “ 绘
也 在县北五十里 , 四丈 , 回一里 , 山南岭 上。 19 年 , 高 周 砀 ”9 1 永城 型 陵 墓 是 不 适 宜 的 , 是 很 困难 的 。
市文物管理委 员会 在保 安 山二号墓 顶部南 侧 5 抢救性 清 0米
2 芒砀山山石坚 固, . 是营造 大型 陵墓 的理 想之地 。芒 砀
和夏五月 、 汉武帝元封二年 ( 19年 )《 书 ・ 帝纪》 。 前 0 (汉 武 ) 梁孝王世家 ・ 隐》 《 征记》 : 砀有 梁孝王 之冢 ” 索 引 述 云 “ 。郦 道 年 、 元《 水经注》 亦云 :县 ( “ 今永城市 ) 有砀 山 , 山在东 , 出文 石。秦 大水 冲祖坟是 大不吉 利 , 以梁王 不会在 易遭 水患 之地选择 所 帝王仿 生前宫殿营建 陵墓 , 西汉帝 立砀郡 , 盖取山之名也 …… 山有 梁孝 王墓 , 其冢 斩 山作 廓 , 穿 茔地 。况且汉代盛行厚葬 , 石为藏 , ……山上有梁孝 王祠 。 《 平寰 宇记》 : 梁孝王 墓 陵就 是这样 建造的。但梁王要在 黄泛 区营造像宫殿一样 的大 ”太 云 “
掘 的梁孝王寝园基址 中出土 大量 “ 园” 孝 文字筒 瓦 、 板瓦 。调 惟一一处 山群 。芒砀山“ 属于酸性石灰 岩地 质结构 , 形成于燕 查资料显示 , 砀山汉墓 群除僖山汉画像石墓为东汉 墓外 , 芒 其 山期 , 新生代经 受改 造 , 为平 原 中的低 山丘 陵。 j 芒砀 成 ”4( ・
整体性好 , 于营造 “ 山作 廓 、 适 斩 穿石为 藏” 的大 余均为西汉时期的墓葬 , 已发掘的几座大 中型墓 中 , 出土金 山山石坚 固, 或 缕玉衣 , 或墓 室规模 较大 , 明墓 主人身份 是很 高的 , 说 由此判 墓 , 用石材 营造 陵墓 自然 比土坑墓 坚 固得多 。西 汉诸侯 王多
维普资讯
第 2 卷第 3 2 期
20 年 6 月 06
商 丘 师 范 学 院 学 报 J U N LO n N Q U T A H R O E E O R A F S A G [ E C E SC l, JG
Vo . 2 No. 12 3
Jn . u e
2o 06
西 汉 梁 王 墓 地 述 论
王 艮 田
( 商丘博物馆 , 河南 商丘 460 ) 700


引 言
可能的。睢阳 以北 地近黄河 , 易遭水患 。汉代 以前黄河“ 决溢
,1 3 西汉梁 王墓地 位 于河南东 部 的永城 市北约 3 0公里 的芒 改道是屡见不鲜的事 ” [汉 初 至武帝元 封 二年 的一百年 间 ,
安山三 号墓 、 山一号 墓 、 园墓 、 山二号 墓 、 僖 柿 窑 黄土 山三号 能与前期相 比。但从 已发现 发掘 的晚期 梁王 陵看 , 仍需耗 费 墓、 保安 山二号墓一 号陪葬 坑 、 保安 山二号墓 、 孝王 寝园基 大量人力和物力才能 建成 。如僖 山一 、 号墓 、 山一 、 梁 二 窑 二号 址、 磨山墓 群 、 夫子 山三号墓 、 铁角山二号墓一号陪 葬坑 、 山 墓均为石室墓 , 僖 墓道 内用数排 石条封 堵 , 上夯筑 封土 , 墓 墓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