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苏教版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训练:专题三第3课越州赵公救灾记

合集下载

2019-2020学年语文苏教版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课件:专题九第3课方山子传

2019-2020学年语文苏教版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课件:专题九第3课方山子传

方山子也正是如此。他折节读书,原是为了有所作为,干出一 番事业,但由于无所遇合,只得被迫归隐。他的心中怎不萦绕 着难以解脱的痛苦呢?他过去的少年壮志又怎能不以某种方式 流露出来呢?因此,方山子的隐,并不是彻底的出世,而是借 隐来掩饰内心怀才不遇、壮志未酬的痛苦。
三、主旨归纳 本文通过对方山子生平的生动介绍和描写,给读者展示了
2.一词多义 (1)慕①②少如时怨如慕.朱慕.,家、如郭泣解如为诉人____动____动词____词,____,思____仰慕____慕____
③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 __动__词__,__羡__慕____ ① ②不 今与 已世 显闻 相.闻.____名____动词____词,____,名____交声____往,____名___望_____ (2)闻③ ④余 愿闻 以.光 闻.、 于黄 官间多_动_异 _词__人的__使___动____动用____词法____,,____听使____说…____…____听__见____ ⑤闻.其声,不忍食其肉 __动__词__,__听__到__,__听__见_____ ⑥以勇气闻.于诸侯 __动__词__,__闻__名__,__出__名_____ ⑦久而不闻.其香 ___动__词__,__嗅__到___
4.方山子的“隐”,是不是真正的消极遁世?
[明确] 方山子的由侠到隐、由入世到出世,不可能是思想感 情上的彻底消解,作者已经从他的神情上看到了这一点:“今 几日耳,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那么,这种思想感情的延 续之下隐藏的是什么呢?文章的最后似也有此一问:“余闻光、 黄间多异人,往往阳狂垢污,不可得而见,方山子傥见之与!” “阳狂”二字透露了个中消息。原来,这些所谓异人的不寻常 行为乃是一种掩饰,是为了压抑心中的激情,平息内心的矛盾。

2019-2020学年高二语文苏教版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讲义:专题一 第3课 朋 党 论(自读课) Word版含答案

2019-2020学年高二语文苏教版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讲义:专题一 第3课 朋 党 论(自读课) Word版含答案

第3课朋党论(自读课)走近作者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北宋吉州吉水(今属江西永丰)人。

仁宗天圣八年(1030),中进士;庆历三年(1043),任谏官。

为人耿直,敢于谏诤,在开明派范仲淹和守旧派吕夷简的斗争中,站在范仲淹一边,受到排挤、打击,屡遭贬官。

晚年官至枢密副使、参知政事。

死后谥文忠。

欧阳修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领袖。

他重视人才培养,积极推行诗文革新主张,提倡效法韩愈,在散文、诗、词等各方面都有很高成就。

他的散文具有说理明白、平易流畅、委曲婉转、情文并茂的独特风格。

他的《六一诗话》,开创了诗话这一文学形式。

有《欧阳文忠公集》《新五代史》和《新唐书》(与宋祁合撰)等。

相关背景本文是欧阳修于庆历四年(1044)写给仁宗皇帝的一封奏章。

当时,革新派范仲淹、杜衍等提出了一系列改革主张,成为历史上有名的“庆历新政”。

以夏竦、吕夷简为首的保守派被弹劾罢职后,不甘心其政治上的失败,广造舆论,竭力攻击、诽谤范仲淹等引用朋党。

其陷害忠贤的险恶用心,深为欧阳修所洞察。

在《论杜衍范仲淹等罢政事状》中,欧阳修一针见血地指出:“欲广陷良善,不过指为朋党”,“去一善人,而众善人尚在”,“唯指以为党则可一时尽逐”。

为驳斥保守派的攻击,辨朋党之诬,欧阳修写了这篇《朋党论》。

文意感知本文作者以臣子的身份向皇帝进谏,指出“朋党之说,自古有之”,区别只在于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以同利为朋”。

在鲜明对比中指出:见利而争、利尽相残,是小人之伪朋;行忠信、惜名节、“以之修身,则道同而相益,以之事国,则心同而共济”、“始终如一”是君子的真朋。

以各朝盛衰事例,说明国家兴亡治乱与朋党关系密切,人君必“退小人之伪朋,用君子之真朋”,才能久治天下,劝导人君“退小人之伪朋,用君子之真朋”。

思维导图朋党论⎩⎪⎨⎪⎧立论:君子同道为朋,小人同利为朋论证⎩⎨⎧ 道理⎩⎪⎨⎪⎧ 以利为朋,小人之朋以道为朋,君子之朋事实⎩⎪⎨⎪⎧ 用君子之朋则兴,用小人之朋则亡害君子之朋则亡,用君子之朋则兴结论:以史为鉴一、通假字善人虽多而不厌.也同“餍”,译为“满足” 二、古今异义而皋、夔、稷、契等二十二人并列..于朝 古义:指同时列位 今义:指并排平列,不分主次 三、一词多义1.幸⎩⎪⎨⎪⎧①惟幸.人君辨其君子、小人而已希望②如姬最幸.(《魏公子列传》)受宠爱2.或⎩⎪⎪⎨⎪⎪⎧①或.利尽而交疏或者②或.投之黄河有的,有的人③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有时,偶或④云霞明灭或.可睹(《梦游天姥吟留别》)或许,也许⑤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三峡》)有时3.用⎩⎪⎨⎪⎧①用.君子之真朋,则天下治矣进用②而周用.以兴因,因为③士以此爱乐为用.(《李将军列传》)使用④乃详尊怀王为义帝,实不用.其命(《高祖本纪》)服从4.渐⎩⎪⎨⎪⎧①唐之晚年,渐.起朋党之论逐渐②兰槐之根是为芷,其渐.之滫,君子不近,庶人不服 (《劝学》)浸泡③淇水汤汤,渐.车帷裳(《诗经》)浸湿,沾湿5.之⎩⎪⎨⎪⎧①君子之.朋结构助词,的②宋何罪之.有(《公输》)宾语前置的标志③蚓无爪牙之.利(《劝学》)定语后置的标志6.以⎩⎪⎪⎪⎪⎨⎪⎪⎪⎪⎧①大凡君子与君子以.同道为朋介词,因为②以.之修身介词,用③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毛一鹭(《五人墓碑记》)用(凭)……身份④(公子)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 (《魏公子列传》)率领⑤作《师说》以.贻之(《师说》)表示目的关系,来⑥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出师表》)以致⑦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 (《魏公子列传》)连词,因为⑧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归去来兮辞》)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可译为“而”,或省去四、词类活用 1.名词活用 名词作动词 目.为党人视、看 2.动词活用动词的使动用法然皆乱亡..其国使……混乱使……灭亡五、文言句式1.判断句(1)此自然之理也。

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优化训练:专题三 杂记(4课时) Word版含解析

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优化训练:专题三 杂记(4课时) Word版含解析

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优化训练专题三第1课丰乐亭记一、基础过关1.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掇.幽芳而荫乔木掇:摘取B.因为本.其山川本:依据C.又幸.其民乐其岁物之丰成幸:幸亏D.涵.煦百年之深也涵:滋润解析:选C。

幸:有幸。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和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修既治滁之明年..夏B.滁于五代干戈..之际C.向之凭恃险阻,刬削消磨..D.漠然..徒见山高而水清解析:选B。

A项,第二年/今年的下一年;B项,“干戈”指“战争”,与今义相同;C项,消除,消灭/使意志、精力等逐渐消失或虚度时间;D项,孤寂的样子/冷漠的样子。

3.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刬削消磨B.亡何国变,宁南死C.秦伯素服郊次,乡师而哭D.掇幽芳而荫乔木解析:选D。

A.“刬”同“铲”;B.“亡”同“无”;C.“乡”同“向”。

4.下列句子中句式与其他几句不.同的一项是( )A.问诸滁人,得于州南百步之近B.生擒其将皇甫晖、姚凤于滁东门之外C.既得斯泉于山谷之间D.滁于五代干戈之际,用武之地也解析:选D。

判断句,其余的为状语后置句。

二、阅读理解(一)阅读以下课内文段,回答5~8题。

滁于五代干戈之际,用武之地也。

昔太祖皇帝尝以周师破李景兵十五万于清流山下,生擒其将皇甫晖、姚凤于滁东门之外,遂以平滁。

修尝考.其山川,按其图记,升高以望清流之关,欲求晖、凤就擒之所,而故老皆无在者。

盖.天下之平久矣。

自唐失其政,海内分裂,豪杰并起而争,所在为敌国者,何可胜数!及宋受天命,圣人出而四海一.。

向之凭恃险阻,刬削消磨,百年之间,漠然徒.见山高而水清,欲问其事,而遗老尽矣。

5.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

(1)修尝考.其山川____________(2)圣人出而四海一.____________(3)漠然徒.见山高而水清____________(4)盖.天下之平久矣____________答案:(1)考察(2)统一(3)只,仅仅(4)连词,表原因6.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①向之.凭恃险阻②欲求晖、凤就擒之.所B.①圣人出而.四海一②漠然徒见山高而.水清C.①欲问其.事,而遗老尽矣②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D.①升高以.望清流之关②樊哙侧其盾以.撞解析:选D。

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新同步苏教版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精学精练:游记 游褒禅山记 Word版含解析

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新同步苏教版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精学精练:游记 游褒禅山记 Word版含解析

[基础巩固层]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全都不正确的一组是()①则或.咎其欲出者或:或许②何可胜.道也哉胜:尽③夫夷.以近,则游者众夷:平④其文漫.灭漫:潦草不清⑤独其为文犹可识.识:辨认⑥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穷:尽,走到尽头⑦有怠.而欲出者怠:怠慢⑧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极:非常A.①②③⑧B.②④⑤⑦C.①④⑦⑧D.③⑤⑥⑧【解析】①有的人;④模糊;⑦懒惰无力;⑧尽,这里是尽情享受。

【答案】 C2.下列加点词语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此余之所得.也B.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C.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而乐亦无穷.也D.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解析】A项,得:能够/心得体会。

B项,文:文字。

C项,穷:走到尽头/尽。

D项,至:到达的游客/到达。

【答案】 B3.下列加点词语的意义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何可胜.道也哉A.日出江花红胜.火B.予观夫巴陵胜.状C.二战而一胜.一负D.举不胜.举【解析】例句与D项都作“尽”讲。

A项,“胜过”“超过”;B项,“优美的”;C项,“胜利”。

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B.⎩⎨⎧古之人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C.⎩⎨⎧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 D.⎩⎨⎧夫夷以.近,则游者众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解析】 A 项,其:代词,我们/代词,那。

B 项,于:介词,对/介词,在。

C 项,两个“之”都用在主谓结构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D 项,以:连词,表并列,而/介词,表原因。

【答案】 C5.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没有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 )A .于是予有叹.焉 B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 C .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D .火尚足以明.也 【解析】 B 项,名词作状语。

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 传状 方山子传学案(含解析)苏教版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

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 传状 方山子传学案(含解析)苏教版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

方山子传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

方山子传[宋]苏轼方山子,光、黄间隐人也。

少时慕朱家、郭解为人,闾里..之侠皆宗.之。

稍壮,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

晚乃遁于光、黄间曰岐亭。

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

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人莫识也。

见其所著帽,方屋而高,曰:“此岂古方山冠之遗像乎?”因谓之方山子。

余谪.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

曰:“呜呼!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

余告之故,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

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余既耸然.异之独...............。

前十有九年,余在岐下,见方山子...念方山子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

鹊起于前,使骑逐而射之,不获。

方山子怒马独出,一发得之。

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自谓一世豪士。

今几日耳,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而岂山中之人哉!然方山子世有勋阀,当得官,使从事..于其间,今已显闻。

而其家在洛阳,园宅壮丽,与公侯等。

河北有田,岁得帛千匹,亦足以富乐。

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此岂无得而然哉!余闻光、黄间多异人,往往阳.狂垢污,不可得而见,方山子傥见之与!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闾里之侠皆宗.之宗:尊奉B.折.节读书折:改变C.方山子亦矍然..矍然:欣喜的样子D.往往阳.狂垢污阳:通“佯”,假装【解析】矍然:吃惊注视的样子。

【答案】 C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余既耸然/异之独念/方山子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B.余既耸然/异之独念方山子/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C.余既耸然异之/独念方山子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D.余既耸然异之/独念方山子/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解析】“余既耸然异之”主干为“余……异之”,后面停顿,排除AB项;“独念方山子少时”中“念”的宾语是“方山子少时”,排除D项。

【答案】 C3.对下列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平民聚居的地方,汉代称之为“闾里”,可能包括城中的“闾”和郊外的“里”,“闾里”也常借指平民或邻居。

高中语文苏教版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教学案专题三木假山记自读课含答案

高中语文苏教版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教学案专题三木假山记自读课含答案

课木假山记(自读课第9)?对应学生用书P25?走近作者苏洵(见《名二子说》)相关背景我国自汉代以来,园林中已造假山,魏晋以后,又有假山清供,置于几案之上,以供赏玩。

到唐宋时期,欣赏假山的风气已经很盛。

但假山之料多是山石,以木为山者,并不多见。

苏洵的木假山,实为审美发现一奇,自此以后,又开创了木假山清供的新领域。

据苏轼《木山并叙》和梅尧臣、苏辙木山诗得知,这木假山是苏洵在家乡时,用“貂裘”从一位“溪叟”那里换来的,木质为楠木,“雨侵藓涩得石瘦”,形成逼真的三山。

苏洵得之,因“为之记与诗”(诗已佚)。

苏家对此木假山一直很珍视。

老苏当年,曾与友人赏玩,由梅尧臣写诗题咏,可以想见当时之盛。

后老苏归乡,木假山藏于眉山老家。

三十年后,苏辙之子千乘又得一五峰木假山,“益奇”。

苏轼、苏辙嘱其带回老家,并把三苏及梅之诗文“并刻之其侧”,珍藏于家。

木之生,或蘖而殇,或拱而夭。

树木的生长,有的还在幼苗时就死了,有的长到两手合围粗细时死了。

:树木的嫩芽。

此处名词活用作动词,发芽。

蘖??:指树有两手合围那样粗。

拱殇:未成年而死。

幸而至于任为栋梁则此处形容词活用??为动词,长成拱形。

有幸而长成可以用做栋梁的,也就被砍伐;不幸而为风之所拔,水之所漂,或破折,或伐了;不幸被大风拔起来,随流水漂走,有的折断了,有的腐腐;幸而得不破折,不腐,则为人之所烂了;幸而能够没有折断,没有腐烂的,便被人认为是有用之之患。

材,而有斧斤:名词活用材得:能够。

??:斧斧斤为动词,成材。

材,于是遭受到斧头砍伐的灾祸。

.其最幸者,漂沉汩没于湍沙子。

此处名词活用为??动词,用斧子砍。

其中最幸运的,在急流和泥沙之中漂流之间,不知其几百年,而其激射啮食之余,或仿佛于山沉埋,不知经过几百年,在水冲与虫蛀之后,有形状好似山峰者,则为好事者取去,强之以为山,然后可一样的,就被喜欢多事的人拿走,加工做成木假山,从此它就可泥沙而远斧斤。

以脱,其中”第一个“其??的;第二个“其”,以脱离泥沙而且避免斧砍刀削的灾难了。

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苏教版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学案:专题九第3课方山子传

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苏教版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学案:专题九第3课方山子传

第3课 *方山子传1.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

——《小龙吟》2.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

——《八声甘州》3.劝君看取利名场,今古梦茫茫。

——《喜迁莺》4.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卜算子·黄州定院寓居作》5.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

——《临江仙·夜归临皋》一、字词积累1.通假字①前十有九年 通“又”,表示整数之外再加零数②犹见于眉间 通“现”,显现③往往阳狂垢污 同“佯”,假装④方山子傥见之与 通“倘”,或许,可能2.一词多义(1)慕{①少时慕朱家、郭解为人 动词,仰慕②如怨如慕,如泣如诉 动词,思慕③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 动词,羡慕)(2)闻{①不与世相闻 动词,交往②今已显闻 名词,名声,名望③余闻光、黄间多异人 动词,听说④愿以闻于官 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听见⑤闻其声,不忍食其肉 动词,听到,听见⑥以勇气闻于诸侯 动词,闻名,出名⑦久而不闻其香 动词,嗅到)(3)等{①与公侯等 动词,等同,相类似②余经秋审,皆减等发配 名词,次序,等级③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形容词,相同,同样,一样④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当斩 助词,类,辈。

用在名词之后,表示多数或列举未尽)(4)因{①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 副词,趁机②于今无会因 名词,机会③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动词,经,由,通过④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动词,依,随着⑤蒙故业,因遗策 动词,因袭,沿袭⑥因利乘便 介词,趁着⑦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连词,因而)(5)然{①然终不遇 连词,可是,但是②方山子亦矍然 助词,……的样子③吴广以为然 形容词,表肯定,对的④虽有槁暴,不复挺者,使之然也 指示代词,如此,这样,那样⑤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 连词,表转折,但是,可是,然而)(6)焉{①过岐亭,适见焉 代词,他②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 相当于“乃”“则”“就”③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 两个都是兼词,于此,在这里,在那里)3.词类活用(1)名词的活用①名词作状语岁得帛千匹 每年②名词的意动用法闾里之侠皆宗之 以……为宗,尊崇(2)动词的活用动词的使动用法余在岐下,见方山子从两骑 使……跟从(3)形容词的活用①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亦足以富乐 使……富足享乐②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余既耸然异之 以……为奇4.古今异义①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古义:妻子和儿女。

2019_2020学年高中语文模块测评(含解析)苏教版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

2019_2020学年高中语文模块测评(含解析)苏教版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

模块综合测评(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微”视角下的“大”能量彭榕网络谣言是在网络这一特定的环境下,网络使用实体以特定方式传播的对网民感兴趣的事务、事件或问题的未经证实的阐述或解释。

也有学者认为,网络谣言是通过互联网传播的没有事实根据的消息。

由此可见,网络谣言是基于网民通过网络对某一事件表达立场、观点,并传递事件本身的信息(非全面也非客观),网络谣言并非完全是空穴来风,也并非完全与事实真相相悖,只是未经证实的一种舆论形态。

与传统媒体不同的是,在微博上发布的信息并非都经过求证,也不排除个别人通过微博恶意传播虚假信息和言论,以达到制造舆论焦点的目的。

绝大部分微博博主都来自社会底层,与传播新闻媒体、主流门户网站的从业人员不同,他们很少带有预设立场和功利性,但也缺少媒体从业人员的专业素养与理性思维,微博博主发布信息更多是率性而为,其优势与不足都是显而易见的。

绝大多数微博博主身上的“民粹主义”倾向更加明显,且往往以弱者面孔出现。

在平民话语权得到伸张的今天,“有话要说”的人越来越多,“屌丝”声讨“X二代”、官员腐败等能得到诸多网民的回应与关注,但往往很少有人去确认这些信息本身真实与否。

这些现象都在客观上促进了谣言的产生和扩散。

基于信任人际群体的传播特征。

微博传播信息基本遵循博主发布信息,粉丝接收信息,并进行下一轮次传播这一规律,微博传播信息一般情况下是基于信任的人际群体。

而信息在信任的人际群体里传播时一般会呈现出传播者不过多考虑信息的真伪而直接进行下一轮次传播的现象。

这种基于信任群体的信息传播方式就为谣言的产生和传播插上了翅膀。

谣言酿成公共危机事件。

网络谣言一旦产生,就会借助互联网这样开放的平台呈“爆炸式”的扩散,大量的网民和普通民众可以在很短时间内接触到谣言信息。

此时,有的民众会出于不同目的或相信或半信半疑,并体现在实际行动上,民众的实际行动又反过来印证着谣言,从而引发谣言在更大范围的传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基础过关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A.仓廪.(lǐn)僦.民(jiù)闭粜.(tiào)B.朔.(shuò) 处.疾病之无归者(chù) 瘗.(yì)C.便.宜(biàn) 罹.难(lí) 拊.循(fǔ)D.灾沴.(lì) 有间.(jiàn) 街衢.(qú)解析:选B。

处chǔ。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僧道士食之羡.粟书于籍者(多余)B.而谨.其备(周密)C.处.疾病之无归者(安顿)D.予故采.于越,得公所推行(采纳)解析:选D。

访询。

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以为..《越州赵公救灾记》云B.至于..颠覆,理因宜然C.民尤以为..得其依归D.库钱仓廪可发者几何..解析:选C。

认为。

A.古义:把……作为。

今义:认为。

B.古义:达到某种程度。

今义:表示另提一事的连词。

D.古义:多少。

今义:数学术语。

4.下列句子中有通假字的一项是()A.使各以便受之B.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C.灾所被者几乡D.秦王复击轲,被八创解析:选B。

“受”同“授”,传授。

二、阅读理解(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

熙宁八年夏,吴越大旱。

九月,资政殿大学士、右谏议大夫知越州赵公,前民之未饥,为书问属县:灾所被者几乡,民能自食者有几,当廪于官者几人,沟防构筑可僦民使治之者几所,库钱仓廪可发者几何,富人可募出粟者几家,僧道士食之羡粟书于籍者其几具存,使各书以对,而谨其备。

州县吏录民之孤老疾弱、不能自食者二万一千九百余人以告。

故事,岁廪穷人,当给粟三千石而止。

公敛富人所输及僧道士食之羡者,得粟四万八千余石,佐其费。

使自十月朔,人受粟日一升,幼小半之。

忧其众相蹂也,使受粟者男女异日,而人受二日之食。

忧其且流亡也,于城市郊野为给粟之所,凡五十有七,使各以便受之,而告以去其家者勿给。

计官为不足用也,取吏之不在职而寓于境者,给其食而任以事。

不能自食者,有是具也。

能自食者,为.之告富人,无得闭粜。

又为之出官粟,得五万二千余石,平其价予民。

为粜粟之所,凡十有八,使籴者自便如受粟。

又僦民完城四千一百丈,为工三万八千,计其.佣与钱,又与粟再倍之。

民取息钱者,告富人纵予之,而待熟,官为责其偿。

弃男女者,使人得收养之。

明年春,大疫,为病坊,处疾病之无归者。

募僧二人,属.以视医药饮食,令无失所.恃。

凡死者,使在处随收瘗之。

法,廪穷人,尽三月当止,是岁尽五月而止。

事有非便文者,公一以自任,不以累其属。

有上请者,或便宜..,多辄行。

公于此时,蚤夜惫心力不少懈,事细巨必躬亲。

给病者药食,多出私钱。

民不幸罹旱疫,得免于转死,虽死,得无失敛埋,皆公力也。

是时,旱疫被吴越,民饥馑疾疠,死者殆半,灾未有巨于此也。

天子东向忧劳,州县推布上恩,人人尽其力。

公所拊循,民尤以为得其依归。

所以经营..绥辑先后终始之际,委曲纤悉,无不备者。

其施虽在越,其仁足以示天下;其事虽行于一时,其法足以传后。

盖灾沴之行,治世不能使之无,而.能为之备。

民病而后图之,与夫先事而为计者,则有间矣;不习而有为,与夫素得之者,则有间矣。

予故采于越,得公所推行,乐为之识.其详,岂独以慰越人之思,将使吏之有志于民者,不幸而遇岁之灾,推公之所已试,其科条可不待顷而具,则公之泽岂小且近乎!5.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属.以视医药饮食属:委托B.或便宜..,多辄行便宜:容易做的事C.所以经营..绥辑先后终始之际经营:谋划D.乐为之识.其详识:记述解析:选B。

便宜:应办的事,这里指对救灾有利的事。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A.①为.之告富人,无得闭粜②谁为.大王为此计者B.①计其.佣与钱②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C.①令无失所.恃②重为乡党所.笑D.①治世不能使之无,而.能为之备②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解析:选A。

A.为:均作介词,替,后者见《鸿门宴》。

B.其:①代词,他们的;②指示代词,那,见《廉颇蔺相如列传》。

C.所:①结构助词,……的地方;②为……所,表被动,见《报任安书》。

D.而:①连词,表转折,却;②连词,表修饰,不译,见《孟子见梁襄王》。

7.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全为赵抃“事必躬亲”的一组是()①为书问属县:灾所被者几乡②公敛富人所输③告以去其家者勿给④为工三万八千⑤为病坊,处疾病之无归者⑥给病者药食,多出私钱A.①②⑥B.②③④C.①④⑤D.③⑤⑥解析:选A。

①②⑥都是赵抃亲为。

③⑤多是赵抃部署,不一定是亲为。

③承上文城市郊野多设“给粟之所”,可知是分头告示。

④是民工的用工。

8.下列各句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是一篇调查记,记叙赵抃在越州救灾始末,重在总结并推广他的救灾经验。

B.开篇简叙救灾前的调查,赵抃先行下文所属各县,询问与救灾有关系的七件事。

C.作者没有停留在具体事实的交待上,叙中有议,表彰了赵抃急民之难的负责精神。

D.文章不循常法,将广为收集的救灾琐碎诸事,不作裁减,逐一写来,有条不紊。

解析:选D。

作了精心的裁减。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2题。

醒心亭记曾巩滁州之西南,泉水之涯.,欧阳公作州之二年,构亭曰“丰乐”,自为记,以.见其名义。

既又直丰乐之东,几百步,得山之高,构亭曰“醒心”,使巩记之。

凡公与州宾客者游焉.,则必即丰乐以饮。

或醉且劳矣,则必即醒心而望,以见夫群山相环,云烟之相滋.,旷野之无穷,草树众而泉石嘉,使目新乎.其所睹,耳新乎其所闻,则其心洒然而醒,更欲久而忘归也。

故即其事之所以然而为名,取韩子退之《北湖》之诗云。

噫!其可谓善取乐于山泉之间,而名之以见其实,又善者矣。

虽然,公之作乐,吾能言之。

吾君优游而无为于上,吾民给足而无憾.于下,天下之学者,皆为才且良,夷锹鸟兽草木之生者,皆得其宜,公乐也。

一山之隅,一泉之旁,岂公乐哉?乃公所以寄意于此也。

若公之贤,韩子殁.数百年而始有之。

今同游之宾客,尚未知公之.难遇也。

后百千年,有慕公之为人,而览公之迹,思欲见之,有不可及之叹,然后知公之难遇也。

则凡同游于此者,其可不喜且幸欤!而巩也,又得以文词托名于公文之次,其又不喜且幸欤!庆历七年八月十五日记。

9.对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滁州之西南,泉水之涯.涯:水边B.群山相环,云烟之相滋.滋:滋扰C.吾民给足而无憾.于下憾:怨恨D.韩子殁.数百年而始有之殁:死解析:选B。

滋:滋生蔓延,形容云雾水气丰沛。

注意C项可能容易被误选,这里的“憾”古今异义,此处是“怨恨”的意思,不是“遗憾”的意思;而古义的“恨”一般表示“遗憾”的意思。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①自为记,以.见其名义②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B.①凡公与州宾客者游焉.②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C.①使目新乎.其所睹,耳新乎其所闻②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D.①今同游之宾客,尚未知公之.难遇也②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解析:选C。

乎:都作介词,相当于“于”。

A.①“以”作连词,表目的,相当于“用以”;②“以”作连词,表原因,相当于“因为”。

B.①“焉”作兼词,相当于“于此”;②“焉”作疑问代词,相当于“什么”。

D.①“之”作结构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其独立性;②“之”作结构助词,用于定语与中心语之间,相当于“的”,注意“之”后的“急”是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1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本文写欧阳修以“醒心”名亭,而曾巩为之作记,并与欧阳修的文章《醉翁亭记》巧妙地联系在一起,以“醒”贯穿全篇。

B.本文虽为“记”,却主要围绕欧阳修的“醉”“乐”“醒”展开议论,正体现了曾巩散文平正周详而长于议论的特点。

C.作者指出欧阳修“醉”只是表象,“醒”方是实质,“乐”则是体现,而这种“乐”就在于“一山之隅,一泉之旁”的山水之乐。

D.正如韩愈诗所说“应留醒心处,准拟醉时来”,欧阳公筑亭题名的含意就是为了使人在国泰民安的太平盛世中能“洒然而醒”,而这也正是本文的主旨所在。

解析:选C。

作者认为欧阳修的“乐”并不在于”一山之隅,一泉之旁“的山水之乐,而在于国泰民安,是以天下为己任的贤人达士之乐。

12.把下面的文言文翻译成现代汉语。

(1)或醉且劳矣,则必即醒心而望。

译文:(2)其可谓善取乐于山泉之间,而名之以见其实,又善者矣。

译文:(3)乃公所以寄意于此也。

译文:(4)而巩也,又得以文词托名于公文之次,其又不喜且幸欤!译文:答案:(1)有的人喝醉并且劳累了,就一定会到醒心亭观望风景。

(2)他真可以说擅长从山水之间获得乐趣,而且给它(们)取名来显示它(们)的实际情况,又是更擅长的了。

(3)这其实是欧阳公用来在这里寄寓他的感想呀。

(译为“这是欧阳公借醒心亭寄托他的情感”也算正确)(4)而我又可以凭借文章寄托名声在他的文章之后,又能不欢喜和庆幸吗?(注意“得以”是两个词,应译为“可以凭借”或“能够凭借”;“次”译为“后”;“其又不喜且幸与欤”是反句,其中“其”相当于难道。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