狼学案

合集下载

《狼》教案(一)

《狼》教案(一)

教案:《狼》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并理解《狼》这部作品的背景和作者的生平;2.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情节、主题等;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文学表达能力;4.激发学生对文学的兴趣,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二、教学重点1.理解《狼》这部作品的主题和情节;2.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和情感表达。

三、教学难点1.理解小说中的隐喻和象征;2.分析小说中的文学语言和叙事技巧。

四、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图片、音乐或视频等素材,引导学生进入小说《狼》的世界;2.讲解小说的背景和作者的生平,让学生了解小说的创作背景;3.分析小说的主题和情节,引导学生思考小说中探讨的问题;4.解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和情感表达,让学生深入理解每个角色的内心世界;5.分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小说中的隐喻和象征,激发学生的思维;6.文学鉴赏:指导学生欣赏小说中的文学语言和叙事技巧;7.课堂互动: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情景再现或小组展示,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表达;8.作业布置:布置阅读任务或文学作品分析,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

五、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讲解和解析,引导学生理解和把握小说的内容;2.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促进学生思维的活跃;3.角色扮演法:通过角色扮演或情景再现,让学生更好地融入小说的情节和氛围;4.小组展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展示,增强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合作意识。

六、教学手段1.多媒体设备:PPT、投影仪、音响等;2.图片、音乐、视频等素材;3.黑板、粉笔;4.小组讨论或角色扮演所需的道具。

七、教学评价1.观察学生的课堂表现,包括思维的活跃度、表达的准确性等;2.作业的评价,包括阅读任务的完成情况、文学作品分析的深度等;3.学生的小组展示和角色扮演表现。

八、教学反思1.总结课堂教学的得失,包括教学方法的使用效果、学生学习情况等;2.梳理学生的问题和困惑,为下一堂课的教学做好准备。

初中《狼》语文教案

初中《狼》语文教案

初中《狼》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能够理解故事的基本情节,概括狼的形象特点。

2. 能够分析故事中人物的心理活动和行为动机。

3. 能够领悟故事的主题思想,培养正确的道德观念。

二、教学重点1. 狼的形象特点及其象征意义。

2. 故事中人物的心理活动和行为动机。

3. 故事的主题思想及教育意义。

三、教学难点1. 狼的狡猾手段及其与人的智慧斗争。

2. 故事中人物性格的刻画和表现。

四、教学准备1. 课文朗读录音带或视频。

2. 相关狼的图片或插图。

3. 黑板、粉笔等教学工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利用多媒体展示狼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狼的形象特点。

然后简要介绍作者蒲松龄及其作品《聊斋志异》。

2. 朗读课文学生齐读课文,感受故事的语言魅力。

教师监督学生的朗读情况,纠正发音和朗读节奏。

3. 理解故事内容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边读边思考以下问题:a. 故事讲述了什么事件?b. 狼的形象特点有哪些?c. 故事中人物的心理活动和行为动机是什么?4. 分析狼的形象学生分组讨论,总结狼的形象特点,如狡猾、贪婪、凶残等。

教师引导学生联系现实生活,举例说明狼的这些特点。

5. 领悟故事主题学生思考故事想要传达的信息,如人的智慧可以战胜狡猾的狼。

教师引导学生从故事中提炼出正确的道德观念,如勇敢、智慧、善良等。

6.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狼的形象特点及其象征意义。

鼓励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勇敢面对困难和挑战。

7. 布置作业让学生课后续写故事,设想牧羊人如何利用智慧彻底消灭狼。

同时,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本节课学习收获的作文。

通过以上教学过程,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狼》这篇课文,培养阅读理解能力和道德观念。

同时,教师也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初中语文《狼》教案

初中语文《狼》教案

初中语文《狼》教案
教学重点:通过分析狼和羊的形象,理解文章的主旨。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从文章中提炼出主旨,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教学准备:课文《狼》、PPT、黑板、粉笔。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教师通过向学生讲述一个有关狼和羊的寓言故事,引发学生的兴趣,然后引入本文的学习。

二、自主学习(10分钟)
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狼》,理解课文内容,对课文进行初步的理解和思考。

三、课堂讲解(20分钟)
1.教师对课文进行详细的讲解,包括狼和羊的形象、文章的结构、语言特点等。

2.教师引导学生分析狼和羊的斗争,揭示狼的狡猾、凶残的本性,以及羊的聪明、勇敢的
一面。

3.教师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从文章中提炼出主旨,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四、课堂练习(10分钟)
学生根据课堂讲解和自主学习的情况,完成课堂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五、课堂小结(5分钟)
教师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小结,强调狼和羊的形象和文章的主旨。

六、课后作业(课后自主完成)
1.根据课文内容,总结狼和羊的形象。

2.写一篇关于狼和羊斗争的短文,要求观点明确,条理清晰。

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狼和羊的寓言故事,使学生了解了狼和羊的形象,提高了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从文章中提炼出主旨,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同时,
要注重课堂练习的设置,使学生能够及时巩固所学知识。

2021年《狼》教学设计15篇

2021年《狼》教学设计15篇

2021年《狼》教学设计15篇《狼》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掌握课文中一些重要实词的含义及其用法。

3、准确、形象地复述课文内容、朗读、背诵全文。

4、成语积累。

【教学重点】1、课文寓意的理解及其意义。

2、紧扣情节,培养丰富的想像力。

【教学过程】一、导入1、学习文言文困难的原因:⑴由于社会生活的变迁,造成内容的差距,认识的困难。

⑵由于语言的演变,造成文字的差异,理解的障碍。

(语言障碍:词、句。

)2、中考文言文考点①字词解释。

⑴翻译句子。

⑵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3、针对以上内容,指导学生文言文的方法,文言文阅读的一般规律:⑴从整体到局部。

⑵从熟读到理解。

⑶从语言形式到思想内容。

基本方法:⑴字词的理解,要重视语言环境。

⑵要从上下文意中掌握字词的含义。

二、利用以上的学习方法学习课文《狼》1、作者,__简介。

2、朗读课文。

要求:⑴语言准确。

⑵顺畅。

⑶读出语气。

3、检查预习情况(结合课文的诠释弄清文意)4、重点字词,句子的理解(结合语言环境)顾:回头看,这里指往旁边看(一词多义)苫蔽:覆盖,遮盖犬坐:像狗一样坐着,犬:名词作状语洞:打洞,名词活用为动词遂:钻洞,名词活用为动词假寐:假装睡觉(教师指导重点词的理解,学生翻译句子(提问))⑴骨已尽矣:而两狼并驱如故(状语后置句,如故是状语,翻译时应回原)骨头已经扔完了,但两只狼仍然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⑵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去:离开犬:像狗一样,是动词坐的状语一只狼径直走开,另一只狼像狗一样蹲坐在前面⑶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乃:方,才盖:原来这才领悟到前面的那只狼假装睡觉,原来是用来诱惑敌方的⑷禽兽之变诈几何哉?哉:表反问的语气词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呢?5、提出问题:⑴ __叙述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叙述了屠夫和狼搏斗的故事⑵屠夫和狼搏斗有一个过程,看看作者是怎样完整地叙述这个故事;每段都用一个字概括记叙:遇狼→惧狼→御狼→杀狼→评狼↓议论6、分组讨论、探究:⑴让学生分组在课文中找出体现狼与屠户的形象的相关语句,并加以概括分析其形象。

初中教材狼教案

初中教材狼教案

初中教材狼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内容,掌握字词;(2)能够分析狼的形象特点及其象征意义;(3)能够理解课文中所表现的人与自然的关系。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2)学会欣赏文学作品,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2)培养学生珍惜友谊、团结协作的精神;(3)培养学生保护环境、热爱自然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狼的形象特点及其象征意义;(2)课文中所表现的人与自然的关系。

2. 教学难点:(1)狼的形象分析;(2)对课文中所表现的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解。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有关狼的成语、故事,如“狼狈为奸”、“狼子野心”等;(2)提问:你们对狼有什么印象?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狼》又给你们带来了怎样的感受?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掌握字词;(2)让学生结合课下注释,理解课文中的难点;(3)让学生思考:狼在课文中象征着什么?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狼的形象特点,如狡猾、凶残等;(2)各组派代表进行分享,总结狼的形象特点;(3)教师点评,总结狼的形象特点及其象征意义。

4. 课文讲解(1)讲解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如“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2)分析课文中所表现的人与自然的关系,如“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3)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之情。

5. 课堂拓展(1)让学生举例说明现实生活中人与自然的关系;(2)讨论如何保护环境、热爱自然;(3)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看法。

6. 总结(1)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让学生巩固所学;(2)强调保护环境、热爱自然的重要性;(3)布置作业: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人与自然的作文。

《狼》初中教案

《狼》初中教案

《狼》初中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狼的特点和习性。

(2)能够把握课文结构,分析课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3)能够运用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式进行口语表达和写作。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通过模仿、改编课文,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表达能力。

(3)通过课堂讨论、辩论,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动物的关爱和保护意识,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2)培养学生勇敢、坚毅的品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不屈不挠的精神。

(3)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2)课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把握。

(3)学生的口语表达和写作能力的培养。

2. 教学难点:(1)课文深层含义的理解。

(2)课文中的修辞手法的运用。

(3)学生创新能力和表达能力的培养。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狼的特点和习性,引起学生对狼的兴趣。

(2)学生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分析课文结构,总结狼的特点和习性。

(2)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对狼的看法。

3. 合作探讨(1)教师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2)每组选代表进行分享,总结讨论成果。

4. 课堂展示(1)教师选取几名学生进行课文朗读,要求学生注意语音语调和表情。

(2)教师选取几名学生进行课文片段的表演,要求学生注重情感的表达。

5. 模仿改编(1)教师引导学生发挥创意,对课文进行模仿或改编。

(2)学生分享自己的作品,大家共同欣赏和评价。

6. 课堂讨论、辩论(1)教师提出与课文相关的话题,引导学生进行课堂讨论。

(2)学生分成两队进行辩论,锻炼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7. 总结与反思(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狼的特点和习性。

《狼》学案

《狼》学案

大同市煤矿实验中学七年级语文(下)学案(74)第30课《狼》(第1课时)编制:审核:班级:姓名______【学习目标】1、搜集有关狼的资料,了解狼的知识。

2、复习巩固相关文学常识。

3、疏通文意,积累相关文言词句。

【文学常识】1、作者蒲松龄(1640~1715),字留仙,又字剑臣,别号————,世称————,—代杰出文学家,山东省淄川县(现淄博市淄川区洪山镇)蒲家庄人。

蒲松龄一生怀才不遇,穷困潦倒,然而坎坷的遭遇和长期艰辛的生活,加深了他对当时政治的黑暗、科举制度的腐朽以及社会弊端的认识和了解,为文学创作奠定了基础。

他毕一生精力完成文言短篇小说集《――――》8卷、491篇,约40余万字。

郭沫若先生曾为蒲松龄故居题联,称赞其著作“―――――――,―――――――”。

2、《聊斋志异》《聊斋志异》是蒲松龄的代表作。

“聊斋”是――――――,“志”是――的意思,“异”指―――――。

多数故事通过描写妖狐神鬼来反映现实的社会生活,或揭露官府黑暗,或批判科举弊端,或表达婚姻自由。

它语言简练,描写细腻,人物形象鲜明,故事生动,具有较高的艺术成就。

【关于狼的知识】狼属于犬科动物,外形和狼狗相似,但吻略尖长,口稍宽阔,耳竖立不曲。

尾挺直状下垂;毛色棕灰。

栖息范围广,适应性强,凡山地、林区、草原、荒漠、半沙漠以至冻原均有狼群生存。

狼既耐热,又不畏严寒。

夜间活动。

嗅觉敏锐,听觉良好。

性残忍而机警,极善奔跑,常采用穷追方式获得猎物。

杂食性,主要以鹿类、羚羊、兔等为食,有时亦吃昆虫、野果或盗食猪、羊等。

能耐饥,亦可盛饱。

每个狼群中都有一定的等级制,每个成员都很明确自己的身份, 因此相互之间,很少仇恨和打架的行为。

相反的,在围捕猎物和共同抚幼方面, 还表现出一种友爱与合作的精神。

1【疏通文意】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

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

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狼》教案

《狼》教案

《狼》教案【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学生通过本课的学习,能够了解并掌握有关狼的基本知识。

2. 能力目标:通过探究狼的故事和习性,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保护动物和自然的意识,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重点:1. 了解狼的基本知识。

2. 通过故事和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三、教学难点:1. 如何引起学生对狼的兴趣。

2. 如何调动学生参与并积极思考。

四、教学过程:1. 课前准备:教师将课堂布置得温馨且充满大自然的感觉,可在墙壁上张贴一些狼的图片,并播放一些与狼有关的音乐。

2. 导入新课:教师引入狼的话题,激发学生对狼的兴趣,或者讲述一个与狼有关的故事。

3. 学习新知:3.1 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中关于狼的知识,然后小组内交流并回答问题。

3.2 教师逐一指导学生完成填空题,巩固所学内容。

4. 学习拓展:4.1 分小组,让学生合作完成一份关于狼的小报告,并进行展示。

4.2 学生通过观察狼的图片,尝试用画笔或铅笔在纸上描绘一只狼,并用自己的话来描述这只狼。

5. 活动总结:5.1 教师和学生一起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狼的重要性,并讨论保护动物和自然的重要性。

5.2 教师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写一份保护狼的倡议书,并将其贴在教室的窗户上。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入狼的话题、故事的讲述、小组的合作等多种形式,使学生对狼产生兴趣,并激发了他们学习和思考的欲望。

学生通过观察、阅读和自主绘画等活动,提高了他们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此外,通过讨论和写作活动,培养了学生的意识和责任感。

六、教学延伸:1. 阅读延伸:让学生阅读与狼相关的文学作品,如《狼图腾》、《狼行动》等,通过阅读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和思维能力。

2. 观察实践:组织学生进行狼的观察实践活动,可以参观动物园或者观看纪录片,了解真实的狼的习性和生活方式。

3. 生态保护:组织学生参与生态保护活动,例如参加植树活动、参观动物保护中心等,提高学生对于保护狼和自然环境的重要性的认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狼》复习案
复习目标:
1、掌握常见重点文言实词的意思,重点句子的翻译
2、揣摩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领悟作者语言运用的精妙。

3、体会狼和屠户的形象,把握文章主旨。

复习重点:
1、揣摩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领悟作者语言运用的精妙。

2、体会狼和屠户的形象,把握文章主旨。

复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缀.行甚远()投以.骨()一狼得骨止.()
一狼仍从.()而两狼之并驱
..如故.()()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
场主积薪.其中()苫蔽
..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目似瞑.()意.暇甚()方.欲行()一狼洞.其中()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乃悟前狼假寐.()
盖以诱敌.()意.将隧.入()()2、翻译下面句子
(1)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2)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3)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

(4)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5)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6)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7)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8)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四、合作探究
1、请在括号内用一个字概括文章的主要情节
屠户()狼()狼()狼()狼
2、文中的狼和屠户各有什么性格,从文中找出句子分析。

3、作者最后发出了怎样的感叹?你从这个故事中获得了怎样的启示?
4、现在狼已经是保护动物了,如果狼向你发起攻击,你是不是就是一味的退让呢?
五、反馈练习
1、写出含“狼”成语五个
2、从“投、复投”等词看屠户为什么不一次将骨投尽,使两狼并止,由此可以看出屠户对两狼的心态是怎样的?从“骨已尽矣,两狼之并驱如故”可以看出狼的心态是怎样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