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粤教版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学案:第三单元 古诗词鉴赏四讲之三 角度与步骤:答好表达技巧题的前提
高中语文 古诗词鉴赏四讲之四 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

赏析语句:鉴赏之要阅读一首诗,能知道它美(妙)在何处,能就诗的某一点、某一方面谈谈自己的看法,或能从某个角度写出美(妙)的一二来,这是我们鉴赏诗歌的基本活动和目的,也是高考考查古诗的一个基本要求。
可惜,有时大量繁琐、机械的训练,让我们连这一基本的审美感知都失去了,做完了一道诗歌鉴赏题,竟不知它“美”在何处。
赏析是一项综合性的审美活动。
赏析的对象可以是整首诗,可以是诗中某个字,甚至一个标点。
从高考的角度看,一般是以“句子”(含某联某阕)为赏析对象的。
赏析语句是一种综合运用诗歌鉴赏知识的题型。
它几乎涵盖了诗歌鉴赏的内容、情感、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等所有的知识点。
1.(2013·广东)《鹧鸪天》(原词见“古诗词鉴赏四讲之三角度与步骤:答好表达技巧题的前提”)作者为什么说“不是苏堤也皱眉”?请结合词的下片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不是苏堤也皱眉”写自己清明时节因思乡而夜晚无眠,漫步江头,折柳而归,虽非故乡苏堤之柳,也足以撩动思乡之愁,且更令人愁眉不展。
杨柳原为离别的象征,远离故乡折柳,实只能徒增烦恼,将自己的思乡愁绪更加强烈地表达出来。
解析解题要结合前句“夜来折得江头柳”,杨柳原为离别的象征,而远在异乡折柳,更添愁绪。
2.(2012·广东)《余杭四月》(原诗见“古诗词鉴赏四讲之三角度与步骤:答好表达技巧题的前提”)“一晴生意繁”是什么意思?体现在诗中哪些地方?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一晴生意繁”的意思:雨过天晴,到处呈现出生机勃勃的景象。
“一晴生意繁”体现在:①初夏成熟的樱桃鲜红,豆子青青,绿草茵茵,白鹅成群;②雨过天晴,江河水满,船只轻快地行驶,微风吹拂,袖影飘动;③村庄里门户紧闭的人家寂然无声,而里面蚕事正忙呢。
高中语文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教学案:第三单元 综合技能培养 诗歌鉴赏方略(三)——鉴赏诗歌的表

错误!)表达技巧是指作者在塑造形象、创造意境、表达思想感情时所采取的特殊的表现手法。
它的含义非常广泛,既可以包括各种修辞手法、表达方式的使用,也包括各类表现手法和艺术构思上的巧妙使用。
对表达技巧的鉴赏,就是辨识诗歌中所使用的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或艺术构思,分析其本身的艺术效果,评价其对表现诗人的思想感情所起到的作用。
1.古典诗词中常用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比拟、夸张、对比、对偶、反问、设问、反复、互文等。
2.古典诗词中常用的表达方式有:叙述、议论、抒情、描写。
考查的重点是抒情和描写。
其中,抒情可分直抒胸臆(直接抒情)、间接抒情(手法常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等)。
3.诗歌中常用的表现手法有:对照、衬托、渲染、烘托、用典、铺垫、象征、动静结合、虚实相生、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借古抒怀、借古讽今、托物言志、以乐景写哀情、以哀景写乐情等。
一、(辽宁高考)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问题。
点绛唇·访牟存叟南漪钓隐周晋午梦初回,卷帘尽放春愁去。
昼长无侣,自对黄鹂语。
絮影香,春在无人处。
移舟去。
未成新句,一砚梨花雨。
“卷帘尽放春愁去”一句,在表达技巧上有何妙处?请结合词句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赏析诗句的表达技巧,要注重两个方面:一是使用的手法,二是这种手法的具体作用。
《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言情词三首教案(粤教版选修教案设计)

05
教学评价
学生评价
01
02
03
课堂参与度
学生是否在课堂上积极参 与讨论,是否能主动提出 问题和回答问题。
知识掌握程度
通过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 ,评估学生对唐诗宋词元 散曲和言情词的理解和掌 握程度。
情感态度
学生对唐诗宋词元散曲和 言情词的兴趣和态度如何 ,是否能够欣赏和理解这 些文学作品的美。
教师反思
教学内容
反思教学内容是否符合学生的实际需 求,是否能够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和 掌握唐诗宋词元散曲和言情词的知识 。
教学方法
课堂氛围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反思课堂氛围是否和谐、积极,是否 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和发展。
评估教学方法是否有效,是否能够激 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提高学生的学习 效果。
THANK YOU
在《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言情词三首这一课中,教师需 要对唐诗宋词元散曲的背景、作者生平、诗词含义等进行详 细的讲解,使学生对课程内容有全面、深入的了解。
讨论法
讨论法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为解决某个问题而进行探讨 、辨明是非真伪以获取知识的方法。
在《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言情词三首这一课中,教师 可以设置一些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讨论,例如:诗词中表 达的情感、诗词的创作背景等,通过讨论使学生更加深入 地理解课程内容。
展历程,掌握经典诗词的鉴赏方法,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
爱和传承意识。
02
课程安排
本课程共分为三个单元,分别是唐诗、宋词和元散曲。每个单元选取具
有代表性的作品进行讲解,同时结合历史背景、诗人词人介绍、艺术手
法等方面的内容进行深入剖析。
03
教学方法
采用讲授、讨论、朗诵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
语文选修粤教版《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辛弃疾词三首》教案4

辛弃疾词三首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作家辛弃疾和他的作品。
过程与方法:分析《青玉案·元夕》中铺陈和对比的写作手法;分析《鹧鸪天》词中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分析《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中比兴手法的运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辛弃疾爱国主义的情怀。
教学重点:分析《青玉案·元夕》中铺陈和对比的写作手法。
教学难点:分析《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中比兴手法的运用。
教学方法:朗读、背诵、鉴赏、引导、讨论。
教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型:基本阅读。
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过程:青玉案·元夕【导入语】请同学们看一副对联,说说这副对联描述的是南宋时哪个词人?“铁板铜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
明确,描述的是辛弃疾,因为辛弃疾是继苏轼之后的又一位豪放派词人,同时他曾经向皇帝进献《美芹十论》的奏章,要求南宋统治者要做好长期抗金战争的准备,而不要像鸿雁一样飞到南方就心安理得了。
辛弃疾虽然是豪放派词人,但他也有一些风格妩媚清丽,接近于婉约词的词作。
现在我们就来学习一首风格妩媚清丽的词《青玉案·元夕》。
【作者介绍】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济南人,在宋代词坛上,和李清照(易安居士)合称“济南二安”。
辛弃疾出生时,北方已经被金人占领,他从小就立下抗敌救国的雄心壮志,21岁时组织了一支二千多人的队伍起义抗金,后率众加入耿京的起义军,并任“掌书记”。
辛弃疾建议耿京主动与南宋联系,在奉命去南宋期间,叛徒张安国杀害了耿京挟众降金。
辛弃疾北归以后,率众勇闯敌营,活捉张安国,并号召了上万名士兵一起投归南宋。
归南宋后,辛弃疾历任湖北、湖南、江西等地的安抚使。
在任上,实施了一些利国利民的措施,但屡遭当权者疑忌打击,落职闲居于江西上饶一带近二十年。
晚年曾任镇江知府,在此期间,积极为北伐做准备,反对轻举冒进,因与当权者不合而落职,1207年病逝,据说临终时,还大呼“杀贼”。
语文粤教版(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辛弃疾词三首)教案4

语文粤教版(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辛弃疾词三首)教案4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作家辛弃疾和他的作品。
过程与方法:分析《青玉案·元夕》中铺陈和对比的写作手法;分析《鹧鸪天》词中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分析《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中比兴手法的运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辛弃疾爱国主义的情怀。
教学重点:分析《青玉案·元夕》中铺陈和对比的写作手法。
教学难点:分析《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中比兴手法的运用。
教学方法:朗读、背诵、鉴赏、引导、讨论。
教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型:差不多阅读。
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过程:青玉案·元夕【导入语】请同学们看一副对联,说说这副对联描述的是南宋时哪个词人?“铁板铜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
明确,描述的是辛弃疾,因为辛弃疾是继苏轼之后的又一位豪放派词人,同时他曾经向皇帝进献《美芹十论》的奏章,要求南宋统治者要做好长期抗金战争的预备,而不要像鸿雁一样飞到南方就心安理得了。
辛弃疾尽管是豪放派词人,但他也有一些风格妩媚清丽,接近于婉约词的词作。
现在我们就来学习一首风格妩媚清丽的词《青玉案·元夕》。
【作者介绍】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济南人,在宋代词坛上,和李清照〔易安居士〕合称“济南二安”。
辛弃疾出生时,北方差不多被金人占领,他从小就立下抗敌救国的雄心壮志,21岁时组织了一支二千多人的队伍起义抗金,后率众加入耿京的起义军,并任“掌书记”。
辛弃疾建议耿京主动与南宋联系,在奉命去南宋期间,叛徒张安国杀害了耿京挟众降金。
辛弃疾北归以后,率众勇闯敌营,活捉张安国,并号召了上万名士兵一起投归南宋。
归南宋后,辛弃疾历任湖北、湖南、江西等地的安抚使。
在任上,实施了一些利国利民的措施,但屡遭当权者疑忌打击,落职闲居于江西上饶一带近二十年。
晚年曾任镇江知府,在此期间,积极为北伐做预备,反对轻举冒进,因与当权者不合而落职,1207年病逝,据说临终时,还大呼“杀贼”。
粤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即景抒情诗四首 学案

2019-2020学年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即景抒情诗四首 学案即景抒情诗,指的是寓情于景,借助客观景物的描写来抒发诗人主观感情的诗作。
诗人在诗中不是直接抒发感情,而是移情于物,融情于景,以有情之笔去描写景物,使感情附着于景物,景物浸染上感情,景生情,情生景,情景交融,浑然无隔。
即景抒情诗往往是含而不露,蕴藉悠远,情丰意密,深切动人。
古筝《春江花月夜》是我百听不厌的曲子,每次听来都有不同的感受。
听此曲,仿佛置身大江边,如梦、似幻、如醉、如痴。
夕阳晚照,青江倒映着黄昏的色彩,微风过处,金波浩渺。
低婉的筝声里,暮鼓送走了夕阳,浮霁烟光里,落霞斑斓,曲水迎来了孤月一轮。
温柔的弦音拨起宁静的夜空,一幅清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月光皎洁,万籁俱寂,鸟儿栖息在池边的树上,一位僧人披一身月色,深夜来访,敲响了这座庭院的门。
“推敲”的佳话:南宋计有功《唐诗纪事》卷四十云:岛赴举至京,骑驴赋诗,得“僧推月下门”之句,欲改“推”作“敲”,引手作推、敲之势,未决,不觉冲大尹韩愈。
乃具言。
愈曰:“敲字佳矣。
”遂并辔论诗久之。
精益求精(节选)“精”有许多种解释:精细、精密、精明。
当你去钻研一件事情时,叫精细;当你思考一件事很周全时,叫精密;当你耳聪目明,吃苦能干时,叫精明。
精益求精也可以解释为:在精细的基础上精密,在精密的基础上精明。
在真正了解了“精”的含义后,无论做事还是做人,都会有所提升,有所收获。
一个“精”字蕴含了多少汗水与艰辛。
在有限的时间内粗略地去做几件事,不如精细地做好一件事。
只有精益求精,追求完美,才可以有所收获,胜人一筹。
唐朝的贾岛在吟诗上就是精益求精的典型代表。
为了一句诗或是诗中的一个词,不惜耗费心血,花费工夫。
贾岛曾用几年时间做了一首诗。
有一次,贾岛骑驴闯了官道。
他正琢磨着一句诗“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他又觉着“敲”也有点不太合适,不如“推”好。
不知是“敲”还是“推”好。
手一边做着“推”的姿势,一边做着“敲”的姿势,反复斟酌。
2018版高中语文粤教版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第三单元 古诗词鉴赏四讲之三 角度与步骤:含答案

鉴赏古诗的表达技巧是学生最感困惑的地方。
其实,鉴赏表达技巧题难的不是表达技巧本身,而是不知从哪个角度答,答多还是答少,答到哪一步为止。
全国高考古诗表达技巧鉴赏题存在着概念不清的混乱情况。
如“对比”手法,在不同省市试卷中归属不同,有的归到“艺术手法”,有的归到“修辞方法”,有的归到“表现手法”。
尽管如此,它们还是有一定的共性。
①“艺术手法”“表达特色”“表达技巧”“写作特点”“艺术特色”属于同一关系的大概念。
它下辖“表现手法”“表达方式”“修辞方法”“结构技巧”四个小概念。
②已认可的四个小概念的内容:a.表现手法,一般指象征、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烘托、反衬、对比、虚实相生、以小见大、动静结合等。
一般不包括修辞手法。
b.表达方式,一般指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等。
描写和抒情是考查重点,它们与表现手法中的一些技法有一定的重复,如“借景抒情”。
c.修辞方法,除《考试说明》规定的九种外,还有用典、互文、顶真等。
d.结构技巧,主要有层层深入、悬念、线索、详略、照应、点题、以景传情等。
1.(2016·天津)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登裴秀才迪小台[唐]王维端居不出户,满目望云山。
落日鸟边下,秋原人外闲。
遥知远林际,不见此檐间。
好客多乘月,应门莫上关。
(选自《全唐诗》)请结合诗句说明颔联采用了哪些表现手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015·全国Ⅱ)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残春旅舍韩偓①旅舍残春宿雨晴,恍然心地忆咸京②。
树头蜂抱花须落,池面鱼吹柳絮行。
禅伏诗魔归净域,酒冲愁阵出奇兵。
两梁免被尘埃污③,拂拭朝簪待眼明④。
注①韩偓(约842—923):字致尧,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
这首诗是作者流徙闽地时所作。
②咸京:这里借指都城长安。
③梁:官帽上的横脊,古代以梁的多少区分官阶。
2020版高中语文古诗词鉴赏四讲之四学案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

古诗词鉴赏四讲之四阅读一首诗,能知道它美(妙)在何处,能就诗的某一点、某一方面谈谈自己的看法,或能从某个角度写出美(妙)的一二来,这是我们鉴赏诗歌的基本活动和目的,也是高考考查古诗的一个基本要求。
可惜,有时大量繁琐、机械的训练,让我们连这一基本的审美感知都失去了,做完了一道诗歌鉴赏题,竟不知它“美”在何处。
赏析是一项综合性的审美活动。
赏析的对象可以是整首诗,可以是诗中某个字,甚至一个标点。
从高考的角度看,一般是以“句子”(含某联某阕)为赏析对象的。
赏析语句是一种综合运用诗歌鉴赏知识的题型。
它几乎涵盖了诗歌鉴赏的内容、情感、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等所有的知识点。
1.(2017·全国Ⅰ)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欧阳修紫案焚香暖吹轻,广庭清晓席群英。
无哗战士衔枚勇,下笔春蚕食叶声。
乡里献贤先德行,朝廷列爵待公卿。
自惭衰病心神耗,赖有群公鉴裁精。
本诗的第四句“下笔春蚕食叶声”广受后世称道,请赏析这一句的精妙之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用春蚕食叶描摹考场内考生落笔纸上的声响,生动贴切;②动中见静,越发见出考场的庄严寂静;③强化作者充满希望的喜悦之情。
解析首先观察诗句,有特殊表现手法的要指出,并进行分析。
本句“下笔春蚕食叶声”,先点出其修辞手法——比喻,将考生们写字的声音比作春蚕嚼食桑叶的声音;再表述这样写的作用和表达效果,即生动地写出考生们应考的情形,以声音衬托考场的寂静、庄严;最后,点出这样写所表现出的诗人的情感——看到才华横溢的考生们内心流露出的喜悦之情。
2.(2017·山东)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早上五盘岭①岑参平旦驱驷马,旷然出五盘②。
江回两崖斗,日隐群峰攒。
苍翠烟景曙,森沉云树寒。
松疏露孤驿,花密藏回滩。
栈道溪雨滑,畬田原草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鉴赏古诗的表达技巧是学生最感困惑的地方。
其实,鉴赏表达技巧题难的不是表达技巧本身,而是不知从哪个角度答,答多还是答少,答到哪一步为止。
全国高考古诗表达技巧鉴赏题存在着概念不清的混乱情况。
如“对比”手法,在不同省市试卷中归属不同,有的归到“艺术手法”,有的归到“修辞方法”,有的归到“表现手法”。
尽管如此,它们还是有一定的共性。
①“艺术手法”“表达特色”“表达技巧”“写作特点”“艺术特色”属于同一关系的大概念。
它下辖“表现手法”“表达方式”“修辞方法”“结构技巧”四个小概念。
②已认可的四个小概念的内容:a.表现手法,一般指象征、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烘托、反衬、对比、虚实相生、以小见大、动静结合等。
一般不包括修辞手法。
b.表达方式,一般指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等。
描写和抒情是考查重点,它们与表现手法中的一些技法有一定的重复,如“借景抒情”。
c.修辞方法,除《考试说明》规定的九种外,还有用典、互文、顶真等。
d.结构技巧,主要有层层深入、悬念、线索、详略、照应、点题、以景传情等。
1.(2016·天津)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登裴秀才迪小台[唐]王维端居不出户,满目望云山。
落日鸟边下,秋原人外闲。
遥知远林际,不见此檐间。
好客多乘月,应门莫上关。
(选自《全唐诗》)请结合诗句说明颔联采用了哪些表现手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2015·全国Ⅱ)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残春旅舍韩偓①旅舍残春宿雨晴,恍然心地忆咸京②。
树头蜂抱花须落,池面鱼吹柳絮行。
禅伏诗魔归净域,酒冲愁阵出奇兵。
两梁免被尘埃污③,拂拭朝簪待眼明④。
注①韩偓(约842—923):字致尧,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
这首诗是作者流徙闽地时所作。
②咸京:这里借指都城长安。
③梁:官帽上的横脊,古代以梁的多少区分官阶。
④朝簪:朝廷官员的冠饰。
古人认为这首诗的颔联“乃晚唐巧句”,请指出这一联巧在哪里,并简要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探究活动一审题1.审题点拨表达技巧题题干用语一般包括了范围、角度和步骤三方面内容。
审题,就是要审清这三方面的要求。
(1)范围指鉴赏范围的大小。
依照范围大小,分为局部型和全诗型。
局部型是指对诗某句某联(阕)等表达技巧的判断,全诗型是对全诗的表达技巧的判断。
分清范围对做题大有帮助。
“整体看手法”,意谓鉴赏全诗的表达技巧首先、优先从表现手法角度切入;“局部看修辞”,意谓鉴赏局部表达技巧首先、优先从修辞方法角度切入。
(2)角度①明与暗。
所谓“明”(考),就是题干直接要求你答出表达技巧;所谓“暗”(考),就是采用了“如何描写”“如何表现”“赏析”等题干用语来间接考查表达技巧。
②宽与窄。
所谓“宽”,就是题干用了“艺术特色”“表达特色”“写作特色”等比较宽泛的鉴赏角度用语;所谓“窄”,就是题干直接要求用“修辞方法”“表现手法”等鉴赏角度。
③一与多。
所谓“一”,就是只要求答出一种表达技巧,题干用语常为“哪种”“何种”;所谓“多”,就是要求答出多种表达技巧,题干用语常带“些”字。
(3)步骤表达技巧题答题分三步:指(指出手法)→析(分析手法)→点(点出表达效果或妙处)。
审题时要看清你应该答到哪一步。
简单型,只要求答出所用的表达技巧;分析型,在第一步的基础上对手法作分析说明(题干用语一般是“分析”“说明”);完整型,要求在前两步基础上再分析其表达效果。
2.审题示例例1请从虚实关系的角度分析这首词的上片或下片。
审题①范围:上片或下片,局部型。
②角度:a.“虚空关系的角度”,明考型。
b.“虚实关系”,不要求答其他。
窄型。
③步骤:“从虚实关系的角度分析”,简单型。
例2结合全诗,简要分析“映地为天色,飞空作雨声”的妙处。
审题①范围:颔联,局部型。
②角度:a.“分析……妙处”,未明示鉴赏角度,暗考型。
b.未明确“表达技巧”的数量多少,最好多角度切入。
③步骤:“分析”“妙处”,完整型。
3.审题练习(1)“海内风尘隔弟妹”运用了哪种修辞方法?试作说明。
审题:①范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角度:a.明或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宽或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一或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步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这首词的上片在描写景物时用了多种技巧,请结合上片的词句作简要分析。
审题:①范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角度:a.明或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宽或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一或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步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这首词最突出的表现手法是什么?请分别结合上片和下片作简要分析。
审题:①范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角度:a.明或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宽或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一或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步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这首词上片是如何表现“断肠”之情的?试作分析。
审题:①范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角度:a.明或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宽或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一或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步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探究活动二答题1.牢牢坚持“问什么,答什么;怎么问,怎么答”的答题原则(1)答题示例“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①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__________________(借景抒情或融情于景)②运用了哪种修辞方法?________(对偶)③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____________(对偶、拟人)(2)答题练习①“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a.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完整型”表达技巧题答题模式——三二式所谓“三”,是指在分析手法时要答出三个要点。
如答“借景抒情”包括何景、何情、景与情的关系三个要点。
所谓“二”,是指在分析表达效果时应答出两个要点,一是这种手法本身的效果,二是这种手法在文中的效果(重点)。
3.几个答题注意事项(1)着眼整体在分析几个句子的表达技巧时,不要仅从一个或两个句子出发,要着眼于整体,既要把这几个句子合起来判断,又要注意把这几个句子放在全诗中判断。
如答“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所用修辞方法时,有对比、拟人两种。
如只能答一种,首选对比(这里把对比也归到了修辞方法中),而拟人只是上句有,是局部的。
(2)大中取特、多中取主面对较宽泛、多角度的鉴赏角度(如“表达特色”“艺术特点”等),要在全面考虑的基础上选取最突出、最明显的手法,以免跑题、偏题;面对众多表达技巧可供选择的情况,要优先选取最主要、最突出的技巧回答。
4.演练体悟试从不同角度回答下列诗句所用的表达技巧(1)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所用的表现手法是________,修辞方法是________(2)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①这几句运用了哪种修辞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这几句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这几句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④这几句从意象的角度看使用了哪种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浣溪沙周邦彦楼上晴天碧四垂,楼前芳草接天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