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琴小品八首》之四“对话”的序列技法分析
王西麟的三种话语系统——以近作《四重奏》、《喜剧的对话》和《钢琴协奏曲》为例

《 西麟 的 三 种话 语系 统 》 王
王西麟 的 三种 话 语 系统
一 一
以近作 四重奏 》 喜 剧 的对话 和 钢琴 协奏 曲 为例 、
檀 革胜
王西麟 近年来 的作 品常常 由三种话语系统构成。第一种话语系统多 以全奏 的音型为主要特征 ,音乐语言激情奔放 。第 二种话 语系统常常以散板化的 、内在 柔弱 的语调为主要特征。第三种 话语 系统 常常布局 在乐 曲的最后 部分 ,自身构成一个长 呼吸结构,它是热情的生命之歌 ,表现温暖 的情怀 ,温馨 的祝福 ,预示着希望和未来 。 解 读王西麟近几年的作品 ,了解 他的创作思想动态,我们须将三种话 语系统进 行比对,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知晓作 曲家的 创 作美 学观 念和 其具体的表现技术 。在上述三种话语系统 中,第一 、第二种话语系统直接表现人类 的抗争 ,增加 了乐 曲的紧 张度 ,是乐 曲强烈交响性和戏剧性 的具体体现 。在第一 、第二种话语系统对立基础上,音乐历经沉思 ,呈现 出新的希望 以及
作 ,2 0 0 9年 8月 1 0日在德 国柏林演 出,反响强烈 。2 0 年青年 欧洲 古典音乐节全 称为 “ 09 朗盛欧洲青年 古典音乐 界—— 中国
20 ” 0 9 。为了文化合作的这一主题 ,音乐节特意要求琵琶 、筝和笙三件 中国传统 的乐器参加,而委 约创 作的作品也就 必须包 括这三件中 国乐器 。《 喜剧 的对话 》就是为这三件传统的中国乐器和室 内乐 队而作 。
次上演 。世界著名作 曲家 S f Gu a uia o a b i l 评价 该作品:“ i d n 这是大师的作品,这作 品给我很 强烈 的印象 ,《 四重奏》的感情 非
常 强烈 ,形象非常鲜明……虽然只是一首四重奏 ,但不是普通 的室 内乐 ,而是交响性 思维很 强的作品。作 品音 调的变化 ,戏 剧性 的对 比和构 思特 点,是大师的手笔……我特别要说的是:这样的音乐在我们 当今 的世界上也是很少有的 ,很独特、很有
勋伯格《钢琴小品三首》Op.11.No.2作曲技法探析

从第5小节开始,旋律声部形成了以两小节为一组的音组进行旋律的推动,在第9小节第一个和弦(b E-G-B-D)似乎将乐段推向了高潮。
同样,在乐句中出现的动机材料依然是之前两组动机材料的变形和发展。
在第9小节后四拍到第10小节前八拍和第10小节后四拍到第11小节前八拍出现的两次推进,也是两个核心动机的变形模进再现。
最后,第11-12小节出现的(C-#C-D-#D-E-F-#F-G-#G-A-b B-B),首次将十二个半音汇集在一起,代表核心动机发展的最终形态。
最后,作曲家使用持续不断的三度音程为旋律声部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创作空间,同时也满足了全曲的统一性。
(二)偏爱大三度、小七度在传统的创作思维中大三度和小七度都属于不协和的音程,在遇到不协和音程的时候传统创作方式是将不协和音解决到协和音程。
但是在无调性音乐创作的具体运用手法上,勋伯格偏爱大三度和小七度进行。
勋伯格运用这样的写作方式,主要目的是增加旋律的色彩感。
曲子开头右手部分一直以小三度F—D来回摆动的方式继续到第四小节第四拍出现b B—E增四度,第六拍并没有解决这个不协和音程,反而在此基础上出现的G—b E小六度(大三度的转位),在这里色彩发生了明显的改变,紧接着在第五小节中出现了一个b E-b D大二度(小七度的转位)低声部回到了之前的固定音型,给听众带来音色上的变化。
在24小节中左手的低音声部每两个音分为一组可以发现#F—E、D—C、A—G、F-b E、b D-b C(小七度)和#A—#F—#C—A(大三度)E—C—G—b E—b C(大三度);右手的高音旋律F—A-#F(大三度加小三度)中间的声部以大小二度的方式级进下行,这一句可以充分的体现出勋伯格大三度和小七度的运用。
(三)主题性旋律创作手法除上述特征外,从旋律的表现形态看,又可分为两种基本类型,一种是主题性旋律(具有清晰的音程动机运作,并且有明显的主题材料),另一种是无主题性旋律(无明显的音程动机,无主题材料)。
钢琴曲《对话》曲式研究

钢琴曲《对话》曲式研究摘要:钢琴曲《对话》是柴可夫斯基《钢琴套曲Op.72》的第八首。
本文从曲式结构、主题特征、调式调性布局等角度对该曲的创作技法特征进行分析。
关键词:柴可夫斯基;钢琴小品;Op.72-No.8;创作技法《对话》(Dialogue),这部作品被题献给叶卡捷琳娜·拉罗恰(Ekaterina Laroche)。
她是柴可夫斯基的老朋友赫尔曼·拉罗恰(herman laroche,1845-1904)的第三任妻子。
赫尔曼是苏联的音乐文学评论家,1862年他在圣彼得堡音乐学院与柴可夫斯基相识,为维持终生友谊。
叶卡捷琳娜出生于叶卡捷琳奥斯拉夫省,她的父亲是一位有名的银行家,并拥有大片的土地。
早在1889年她嫁给赫尔曼·拉罗恰之前,她就与柴可夫斯基相识。
两人关系很好,经常一起出国旅行。
1881年开始直到柴可夫斯基逝世,他俩前后有58封往来信件被发掘保存,由此可见两人关系。
这首作品为B大调,3/4拍,中速的快板,采用自由多段体曲式结构写成。
和弦设计上使用了b3DDVII7的重属导七和弦,但这个和弦是被作为插入性和弦来使用的,并没有遵循传统和声中DD-D的重属组解决到D的功能和声进行逻辑。
这个乐段的两个乐句都采用b3DDVII7-T的和声进行结束。
B乐段(第11-18小节),G大调,平行乐句乐段,结构方整。
和弦设计上使用了D7/II,和b3DDVII34的重属导七和弦,也是作为插入性和弦来使用的。
这个乐段的两个乐句都采用b3DDVII34-T的和声进行结束。
A`乐段(第19-23小节),B大调,减缩再现,仅再现了一个乐句。
C乐段(第24-31小节),B大调-降E大调,平行乐句乐段,结构方整。
前乐句(第24-27小节)和弦设计上使用了DDVII7的重属七和弦,并用在末尾采用DDVII7-T的和声进行结束;后乐句(第28-31小节)末尾转调到降E大调并采用D56-T的终止式结束。
陈铭志《钢琴小品八首》的艺术特色

陈铭志《钢琴小品八首》的艺术特色王 瑞内容提要: 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赋于音乐作品以民族意韵和时代特征,历来是我国作曲家,特别是运用西方音乐技法进行创作时所孜孜追求的目标。
本文通过对《钢琴小品八首》的创作技法及艺术风格的分析与研究认为,这是一部充分体现该艺术理念的典范之作。
探寻其成功的经验及思维方式,对于我国的音乐创作及理论研究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 序列音乐; 无调性; 复调风格; 五声化和声序列音乐作品,即使是对于一些从事专业音乐工作的人来说,也是讳莫如深的。
它给人的感性认识是复杂多变的节奏,剧烈跳动的旋律,躁动不安的音响以及晦涩难懂的内容。
然而,当您看到《田园》、《诙谐》、《山歌》等一个个精致形象的标题时,是否会想到这些就是用十二音技术写就的音乐作品。
1982年,陈铭志教授采用罗忠钅容先生的歌曲《涉江采芙蓉》的音列创作了一部序列音乐作品——《钢琴小品八首》。
不久,便很快流传于国内外,获得了广泛赞誉。
这部小品集中,作者在严格运用十二音技术的同时,别具匠心地对十二音语汇、织体组织及节奏律动等方面进行了多种技术处理,使作品简洁洗练,通俗悦耳,既具有强烈的时代气息又洋溢着浓郁的民族韵味。
《钢琴小品八首》(以下简称《小品八首》)采用了相同的基本材料即统一的音列,然而却在音乐形象、性格及情致上形成各不相同、各具魅力的效果。
相同的音列决定了彼此之间的亲缘关系,但风格迥异的作品内涵及艺术构思则显示出序列音乐无穷的创造性和巨大的能量。
尤其在探索如何将西方现代音乐技法与我国民族音乐创作有机结合方面,提供了有益的、开创性的思维方式。
因此,本文以学习为宗旨,对这部作品整体创作中所展现出的艺术特色进行分析,以期提高自身修养,指导创作实践。
一、饱和的调性因素与无调性总体风格的对立统一运用无调性的音乐语言进行创作,重要的是不仅要保持无调性的平衡,还要防止音乐出现杂乱的、漫无目的的松散现象。
因此,必须以一种组织程序来代替类似调性音乐中调性的组织作用。
《钢琴小品8首》的部分

《钢琴小品八首》是由我国作曲家陈铭志教授于1982年创作的,这部作品被视为我国第一部以“十二音技法”写就的钢琴作品。
十二音技法是无调性音乐中最完善的作曲技法,它在一个八度内无主、次之分的十二个半音所构成的“音列”是这一技法的核心。
在音列中的各音按固定次序出现一遍之前,不得重复,则形成这一技法最基本的创作原则。
这部作品融合了序列音乐技术与五声风格语言,创造出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中国无调性音乐,因此在国内外都获得了广泛的赞誉。
它体现了娴熟的十二音技法与鲜明的中国民族特色的完美结合。
此外,这八首小品分别是《田园》、《诙谐》、《山歌》、《小溪》、《牧童》、《夜曲》、《舞曲》和《狂想曲》。
陈铭志教授的目标是吸取十二音写作技法中的合理内核,并将其与中国传统音乐元素相结合,探索出一条新的音乐创作道路。
这部作品的成功经验及思维方式对于我国的音乐创作及理论研究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门德尔松《无词歌》Op30之4音乐分析

门德尔松《无词歌》无词歌是门德尔松所创作的一系列钢琴小品。
所谓“无词歌(英文songs without words,德文Lieder ohne Worte)”,是指乐曲虽是器乐独奏,却如艺术歌曲一样充满深情优美的旋律。
门德尔松的《无词歌》共有八集,于1830-1847年间先后出版,每集6首,共48首,另外还有一些未能出版。
大部分《无词歌》采用三段曲式,但是中段与前后两段的对比并不鲜明,而是纠结缠绕、融合在一起,让人难以分辨。
乐曲旋律温柔优美、清澈明亮,像林中小溪,或快或慢的自然流淌。
如果把每集的六首作为一个整体,第一首通常是温暖优雅、舒展流畅的慢乐章,后面是灵活欢快与温婉宁静的快慢对比,而每集的快慢组合、情绪变化则各有不同。
第一集Op19出版于1830年,出版时的标题为《钢琴的旋律》。
第一首标题为“甜蜜的回忆”,乐曲舒展流畅、温柔优美,深切题意。
随后是清澈明亮、温婉优雅的第二首,灵巧活泼、轻快跳跃的第三首,以及轻柔优美、纯净透明的第四首、最后是灵活快速而略带急切的第五首,和轻柔舒缓、带着淡淡忧伤的第六首。
第二集Op30出版于1835年,从这一集开始以《无词歌》为题。
第一首乐曲温柔优美、舒展流畅。
随后是激情活泼的第二首和宁静温婉的第三首。
第四首则以快捷灵动、似乎永无休止的旋转为特点。
在轻巧明亮、灵活跳跃的第五首之后,乐曲以宁静温和而略带忧伤的第六首结束。
第三集Op38于1837年出版。
这一集中即有轻灵优美的第一首和第二首,活泼快速的第三首和第五首,也有平稳温婉的第四首和第六首。
第四集Op53于1841年出版。
这一集中前两首都是温暖明亮、舒展流畅;第三首、第五首和第六首则灵活快速跳跃,充满激情和自信;而第四首宁静舒缓,带着淡淡的忧伤。
1844和1945年门德尔松又先后出版了《无词歌》的第五集和第六集。
第五集开始于轻柔温暖、舒展和缓的第一首;随后是快速活泼、热情而充满活力的第二首。
接下来的第三首开头紧张激动,随后转为深沉凝重,这种暗淡的色调在《无词歌》中却属罕见;随后的第四首在舒展灵活的跳动中也带着些许忧伤;这种暗淡忧伤的情绪一直延续到第五首。
何少英《八首中国民歌钢琴小品》的曲式结构分析

何少英《八首中国民歌钢琴小品》的曲式结构分析作者:黄佳颖来源:《北方音乐》2016年第11期【摘要】何少英先生将民歌融入自己的体会和灵感,化为钢琴作品。
我们从中可以深刻地感受到他对音乐创作的严谨态度,他总是根据音乐内容的需要来不断选择结构,从而极大地丰富和增强了作品的艺术表现力,使作品既流露出浓郁的民族风情,又具有强烈的时代气息。
【关键词】何少英;《八首中国民歌钢琴小品》;曲式结构《八首中国民歌钢琴小品》是何少英先生通过对民歌主题在调性、和声、织体、音区等进行发展创作而成的中国风格钢琴作品。
分析这部作品的结构特点,有助于我们在学习和演奏中更好的诠释作品,揭示作品的音乐内涵。
第一首《脚夫调》这首作品是变奏曲式,由包含了尾声的两个乐段构成,图式1是它的曲式结构图。
全曲以充满悲愤的陕西民歌《脚夫调》为变奏主题。
第一乐段(1—9)小节,a羽调式,主题在右手上方声部单音陈述,低声部在旋律长音处用五声性和弦衬托。
第二乐段(10—18)小节,a羽调式,主题在左手低声部单音陈述,上方声部是流动的音型,加密了节奏型,推动了悲愤情绪的进一步高涨。
尾声(19—24)小节,a羽调式,两个声部上四度双手交替进行,第22小节是是上四度紧缩模仿。
全曲在A羽音五声性和线上结束。
第二首《凤阳花鼓》这首作品是变奏曲式,由包含了引子、间奏和尾声的两个乐段构成,图式2是它的曲式结构图。
全曲以安徽民歌《凤阳花鼓》的旋律作为这首作品的变奏主题。
引子(1—3)小节,D宫调式,上方声部是欢快的旋律,下方声部是用纯五度音程内加增四度组成的和弦来模仿民间的锣鼓点。
第一乐段(4—15小节),D宫调式,主题旋律在上方声部单音陈述,旋律长音处辅以跳跃的含小二度或增四度的音程,低声部用音程或和弦来模仿民间锣鼓点,整个低声部的线条以级进进行为主(16—18)小节是间奏,和引子的材料、调性完全一样,继续延续了欢快、活跃的音乐情绪。
第二乐段(19—30)小节,D宫调式,主题旋律在高低音区相互交替陈述。
和声曲式分析柴可夫斯基《四季》十一月《雪橇》November-----Troika

(二)十一月《雪橇》November-----Troika《雪橇》又译作《在马车上》,关于这首小品,还有一段小故事。
1876年,每月一个固定的日子,柴可夫斯基的管家就会提醒他:“先生,又该寄邮件了吧?”这时候,柴可夫斯基就坐下来,把当月的曲子完成。
写这些钢琴小品成了他每个月定期的音乐游戏,写过就放下,直到下个月仆人提醒之前,他不把这事放在心上。
创作灵感不可能随呼随到,在六月和十一月,到了“寄邮件的日子”,柴可夫斯基腹中空空,找不到理想的表达方式,于是拿两首平时写好的性格小品来充数,这就是:《船歌》和《雪橇》。
注①《雪橇》,复三部曲式,快板,四四拍。
这是一首描写冬日欢乐的乐曲,钢琴模仿马拉雪橇上铃铛的叮咚声,轻快活泼,雪橇在茫茫雪原上逍遥自在地奔跑,一路洒下欢愉快乐的铃声。
柴可夫斯基性格忧郁,冬天却能给他带来欢乐,在给梅克夫人的信中他写到:“……俄国的冬天风光对我来说美妙无比。
……在阳光灿烂的日子,雪像无数钻石般闪耀光芒。
从我住房的窗口可以视野开阔地眺望远方,多么美好自在,在一望无际的大地上畅快自由地呼吸吧!”注②十一月《雪橇》表现的正是晴朗的冬日里自由欢畅的心情。
1、主题分析首部(1-27)为带变化再现的单三部曲式,明朗、优美的旋律,表现了赶车的人和坐车的人的心情都格外欢畅,也体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无限向往和追求。
[A段](1—8)为两个同头异尾乐句构成的方整性乐段,四四拍,E大调。
主题由中庸的快板和五声音调组成,质朴而宽广,使人联想到车夫哼唱着俄罗斯民歌,赶着三套马车在茫茫雪原上奔驰的情景。
谱例7在这段中,主题由高声部及次中声部的八度重复展开,并在整个A段中持续,使主题的旋律形象更加鲜明、突出。
节奏型由两个八分音符、一个二分音符与两个八分音符组合而成,使四四拍的节奏带有切分节奏的特点,但在二分音符长音停顿处加入了四分音符音程的填充,使切分节奏得以打破。
在A段的最后两小节转入升g小调,经属七和弦,结束于升g 小调主和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钢琴小品八首》之四“对话”的序列技法分析
【内容摘要】20世纪初,美籍奥地利作曲家阿诺尔德?勋伯格首创了“十二音技法”,随着时间的推移,“十二音技法”的影响力逐步扩大,得到了广泛的传播。
很多中国作曲家也对其进行了创作实践,并不断有佳作产生,陈铭志的《钢琴小品八首》就是其中的一部。
文章从序列的构成、序列的应用,以及多声部结合的方式三个方面入手,对《钢琴小品八首》之四“对话”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十二音技法序列音乐复调《钢琴小品八首》
陈铭志是我国知名作曲家、复调理论家、音乐教育家,在他创作的大量风格独特的音乐作品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写于1982年的《钢琴小品八首》。
这部作品被称为我国第一部以“十二音技法”创作的钢琴作品,不仅完美地应用了序列技法,更是结合了中国特有的五声风格,这是一首富有民族特色的中国无调性音乐。
《钢琴小品八首》采用了我国知名作曲家罗忠?F的作品《涉江采芙蓉》的音列,经过作曲家的精雕细琢,在音乐形象、性格特征等方面已经与《涉江采芙蓉》相迥异,从而展现出独具特色的民族性与现代性相融合的风格。
因此,《钢
琴小品八首》充分地体现了序列音乐的独特魅力。
《钢琴小品八首》之四“对话”是一首小快板作品,情绪是欢乐的(Giocoso),四二拍,三段体。
此曲侧重于模仿复调,由十六分音符构成的动机贯穿全曲,声部间的问答形成有趣的对话,乐曲中有几处完整地运用了五声音阶的形式。
一、序列的构成
作曲家根据创作的需要,把12个半音排成一个序列。
最初的序列叫做“原形”(Original),用“O”来标记,为了使作品更加丰富、饱满,在原形的基础上派生出三个变形,分别是:“逆行”(Retrograde),用“R”来标记;“倒影”(Inversion),用“I”来标记;“倒影逆行”(Retrograde of Inversion),用“RI”来标记,每个序列都要用阿拉伯数字按照一定的顺序标注。
这首“对话”采用了罗忠?F的作品《涉江采芙蓉》的音列(谱例1)。
在原形排列中,从升F到E,是E宫调(1-5音);从A 到D,是降B宫(七声)调式(6-12音);从升C到A(4-6音),是A大调;从还原G到还原F(7-11音),是降E宫调。
因此,在乐曲的第一句右手声部,原形排列蕴含着4种调性,其中五声性序列有3种,这是独具特点的序列构成(谱例2)。
如第8、9小节,第13、14小节则是两个完整的五声调式音阶的下行和上行。
这种处理在作品中屡次出现。
在倒影排列中,从B到降E(4-6音),是升g小调;从
还原F到还原G(7-11音),是F宫调(谱例2)。
乐曲的第一句左手声部,倒影排列。
“对话”不仅保持着严密的逻辑结构组织,同时具有五声性的序列因素特点,其中蕴含了6种调性因素。
谱例2:
总体而言,这些调性因素只是在局部发挥了作用,三全音、半音的音程排列,仍然使乐曲保持着十二音的无调性总体风格。
如E与降B、降E与A,均为三全音;A与降B、A与升g、E与F为半音关系。
大小三度、大二度小七度,纯四度纯五度等音程以及五声性的结构,都是该作品中的基本特点。
因此,无论是纵向重叠还是横向排列,音符之间相互排斥和并置都是严格遵循着序列音乐的原则。
二、序列的应用
“对话”是《钢琴小品八首》中的第四首,整个序列运用了原形(O)、逆行(R)、倒影(I)、倒影逆行(RI)四种形式,共由5句组成。
其中第一句第一小节到第5小节右手的前半拍,左手的第一个音,上方声部是原形,下方声部是倒影;第二句到第8小节的第3个音结束,上方声部是原形,下方声部是倒影;第三句从第8小节最后两个音到第12小节,上方声部是倒影,下方声部是原形;第四句从第13小节到16小节,下方声部到17小节的第一个音,上方声部是
原形,下方声部是倒影逆行;第五句从17小节到结束,两个声部均为倒影。
三、多声部结合的方式
“对话”在多声部结合的方式中,只运用了“重叠法”。
整个作品在上下声部的结合中主要使用了复调的织体。
第一句是模仿复调,生动地描绘出两个人对话的情景。
主题本身就是以模仿复调手法构成的(谱例2),下方声部模仿上方声部,倒影模仿,时距一拍半。
两个声部好似一个人在说话,另一个人在对答;第二句左手是下行的音阶式进行,6至8小节是左右手互换的演奏方式,左手是主要旋律,隐伏的旋律线条,右手是装饰性的,体现了支声复调的进行;第三句是呼应式织体,短句式的呼应;第四句是对比复调,上下声部旋律清晰,有着各自的特点,右手声部是主题的模仿,时值扩大的模仿;第五句虽然上下声部均为逆行,下方声部模仿上方声部,时距一拍半,前两拍看似节奏型相近,实则自由模仿,惟妙惟肖地再现了两个人生动有趣的对话情景。
通过对这首乐曲的分析可以发现,序列音乐与复调对位有着良好的亲和性,不仅丰富了无调性音乐的表现力,使其更具艺术性,更使复调这一传统的对位技术得以发展,为其注入了新的活力。
由于陈铭志的《钢琴小品八首》与罗忠?F的艺术歌曲《涉
江采芙蓉》的特殊“渊源”关系,被称作是一对中国式十二音音乐的“姊妹作”,是一种“独特的唱和”(罗忠?F语),
是具有异曲同工之妙的佳作,同时开启了我国“十二音技法”的先河。
这部作品不仅运用了十二音的技法,更很好地结合了我国特有的民族调式的特点。
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音乐系教授森托里亚曾说:“我将把中国作曲家的第一部有中国特
点的十二音钢琴曲介绍给美国听众。
”由此可见,这部作品
享誉国内外,是我国的骄傲,更是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音乐财富。
参考文献:
[1]郑英烈.序列音乐写作教程[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7.
[2]杨琼.异曲同工的十二音作品――陈铭志复调钢琴曲《钢琴小品八首》的分析与演奏提示[J].钢琴艺术,2009(10).
[3]王瑞,陈铭志《钢琴小品八首》的艺术特色[J].音乐艺术,2000(2).
作者系哈尔滨师范大学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专业2014
级硕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王文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