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七上文言文期末复习好
七年级语文上册期末文言文阅读专题复习

七年级语文上册期末文言文阅读专题复习七年级语文上册期末文言文阅读专题复习班级姓名效果评定一、《陈太丘与友期》1、解释加点词的含义。
(1)与友期行(2)去后乃至(3)相委而去(4)下车引之2、写出下列句子的译文。
(1)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2)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3、当友人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时,元方是如何对答反驳的?答:4、友人“下车引之”的用意是什么?答:5、你认为陈元方这样的待客方式和待客态度合适不合适?你的理由是什么?答:二、《〈论语〉十二章》1、下列句子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A.吾十∕有五而志于学B.吾日∕三省吾身C.知之者∕不如好之者D.择其∕善者而从之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不亦说乎(2)人不知而不愠(3)不逾矩(4)人不堪其忧3、翻译下列句子。
(1)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2)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4、选文多处内容都与学习有关,请你选择感悟最深的一则,写出在学习方面所获得的启示。
答:三、《虽有嘉肴》1、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1)弗食,不知其旨也(2)虽有至道(3)是故学然后知不足(4)教然后知困2、给下面句子划分朗读节奏。
(1)不知其旨也(2)然后能自反也3、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2)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4、这则短文阐述了什么教学原则?请用四字句加以概括。
答:四、《河中石兽》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1)山门圮于河(2)阅十余岁(3)竟不可得(4)众服为确论2、翻译下列句子。
(1)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耙,寻十余里,无迹。
(2)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3、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答:五、《塞翁失马》1、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1)有善术者(2)居数月(3)人皆吊之(4)其马将胡骏马而归2、翻译下列句子。
2014——2015学年度第一学期七年级语文期末文言文复习宝典(二)

日期: 主编: 编审: 组长: 教研室主任: 班级: 姓名: 组别:【第2—3课时】——《论语》十二章【复习目标】:1、识记孔子及《论语》的相关常识。
2、积累常用的文言词语,理解翻译文章内容。
“温故而知新”,复习学过的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
今天让我们再次复习《论语》十二章,看看自己又有哪些新的理解与体会呢?【自主复习】“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下面请同学们根据复习提示,用三十五分钟的时间自主复习。
1、识记孔子及《论语》的相关常识。
课本52页注释1.2、积累常用的文言词语,理解翻译文章内容。
(口头文成下列题目)第一章:原文(断句):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重点字词解释:学、时、习、不亦……乎、说、朋、知、愠、君子译文:文言现象:通假字:说通悦,愉快。
第二章:原文(断句):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重点字词解释:吾、日、三、省、为(wéi)、谋、信、传译文:文言现象:词类活用:传:(动词用作名词)老师传授的知识第三章:原文(断句):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重点字词解释:有、立、惑、知、天命、耳顺、逾、矩:译文:文言现象:通假字:有:通“又”内容理解:1、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是怎样的?从心所欲,不逾矩2、我们从这一章中可以得到什么启示?道德修养并非一朝一夕可以完成,要经过长时间的学习,循序渐进。
第四章:原文(断句):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重点字词解释:温、故、知新、可以译文:文言现象:词类活用:故:(形容词用作名词)学过的知识新:(形容词用作名词)新的理解和体会古今异义:可以——古义:可以凭借今义:能够,许可第五章:原文(断句):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2014年培英学校七上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复习测试题(新人教版)

2014年培英学校七上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复习测试题(新人教版)一阅读文言短文《欧阳公事迹》,完成1-3题(9分)先公①四岁而孤,家贫无资。
太夫人以荻②画地,教以书字。
多诵古人篇章。
使学为诗。
及其稍长,而家无书读,就闾里③士人家借而读之,或因而抄录。
抄录未毕已能诵其书以至昼夜忘寝食唯读书是务。
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成人。
[注释]①先公:指欧阳修。
②荻:与芦苇相似的草本植物。
③闾里:街坊。
1、解释下面加点词。
(2分)①以.荻画地()②教以书.字()2、用三条“/”给文中画线句子断句。
(3分)抄录未毕已能诵其书以至昼夜忘寝食唯读书是务3、读了这则故事,你认为欧阳公“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成人”的最根本原因是?(4分)二阅读文言短文《郑人买履》,完成4-6题(10分)郑人有欲买履①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至之市,而忘操之。
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
”反归取之。
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注释]①履:鞋。
4、解释下面加点词。
(2分)①先自度.其足()②至.之市()5、用三条“/”给文中画线句子断句。
(4分)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6、《郑人买履》告诉我们什么道理?(4分)三阅读文言短文《北人食菱》,完成7-9题(10分)北人生而不识菱①者,仕于南方,席上食菱,并壳入口。
或曰:“食菱须去壳。
”其人自护所短,曰:“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去热也。
”问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夫菱生于水而曰土产,此坐②强不知以为知也。
[注释]①菱:俗称菱角,水生植物,果实可以吃。
②坐:因为。
7、解释下面加点词。
(2分)①其人自护所短.()②此坐强.不知以为知也()8、用三条“/”给文中画线句子断句。
(4分)问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9、《北人食菱》告诉我们什么道理?(4分)四阅读文言短文《邴原泣学》,完成10-12题(9分)邴原少孤,数岁时,过书舍而泣。
师曰:“童子何泣?”原曰:“孤者易伤,贫者易感。
期末复习七年级上册语文古诗词文言文理解性默写

期末复习七年级上册语文古诗词文言文理解性默写(一)《观沧海》(曹操)1.《观沧海》中,最能表达作者博大胸襟的句子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2.《观沧海》一诗中,描写草木景色的句子是: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3.《观沧海》一诗中写大海水波动荡,山岛高耸突兀的句子是: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4.《观沧海》一诗中对景物作总写的句子是: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5.《观沧海》一诗中详细写诗人见到的景象的句子是: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6.《观沧海》一诗中描写诗人想象中的景象的句子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7.《观沧海》一诗的主要表达方式是描写,但是也有两句诗是叙事的,这两句诗是: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二)(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1.表达对友人深切同情的诗句是:我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2.正面写诗人的愁绪,表达对友人深切同情的诗句是: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3.把对友人的怀念之情托付给明月的诗句是: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4.李白在《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把明月人格化,表达对友人不幸遭贬的深切同情与关怀的名句是;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三)《次北固山下》(王湾)1.王湾在《次北固山下》一诗中描绘涨潮时水面宽阔,帆船顺风而行的句子是: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2.《次北固山下》一诗中,表现时序变迁,新旧交替这一自然规律的诗句是: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3.《次北固山下》一诗中表现游子思乡情深的诗句是: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四)(天净沙秋思》(马致远)1.《天净沙・秋思》中写农村晚景的句子是: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2.马致远在《天净沙・秋思》中渲染萧条、冷落、凄凉气氛的写景的句子是: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
3.马致远在《天净沙・秋思》中写游子孤寂愁苦之情的名句是:夕阻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4.该曲的主旨句是:(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语文版七年级上册文言文阅读期末复习题

七年级语文期末复习:古文专项训练〔一〕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
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那么是无信;对子骂父,那么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
元方入门不顾。
1.本文出自? ?,作者___,__朝文学家。
2.解释加点字与友期.行〔〕太丘舍去.〔〕相委.而去〔〕元方入门不顾.〔〕3.翻译句子日中不至,那么是无信;对子骂父,那么是无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 “尊君在不?〞“君与家君期日中……〞以上两句话中,“君〞、“尊君〞、“家君〞的称谓有何不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这那么故事告诉我们这样一个道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华歆、王朗俱乘船避难,有一人欲依附,歆辄难之。
朗曰:“幸尚宽,何为不可?〞后贼追至,王欲舍所携人。
歆曰:“本所以疑,正为此耳。
既已纳其自托,宁可以急相弃邪?〞遂携拯如初。
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
1. 本文出自? ?,作者___,__朝文学家。
2.解释加点字俱.乘船避难〔〕歆辄.难之〔〕王欲.舍所携人〔〕纳其自托.〔〕3.翻译句子本所以疑,正为此耳。
____________________既已纳其自托,宁可以急相弃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这那么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论语?1.解释加点字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人不知而不愠.〔〕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那么罔.〔〕思而不学那么殆.〔〕择其善者而从.之〔〕2.翻译句子:1.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学而不思那么罔,思而不学那么殆。
七年级上册文言文期末复习

a. 略无阙处:阙____________ b. 重岩叠嶂:嶂____________
2. 请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自非亭午 夜分,不见曦月”。
THANK YOU
感谢聆听
识别古今异义的方法:根据上下文语 境推断,或查阅工具书、参考书等。
一词多义
一词多义是指同一个词在不同的语境中具有不同的意义。如《论语》中“行”可 表示“行为”、“品行”、“行走”等意义。
掌握一词多义的方法:积累词汇,多阅读文言文,了解词在不同语境中的意义和 用法。
词类活用
词类活用是指某些词在特定的语境中临时改变其基本功能, 充当其他类型的词。如《孟子》中“时”可活用为动词,表 示“按时”。
通过反复朗读、背诵 和默写,强化对文言 文的记忆。
通过练习和模拟考试, 将所学知言文的含义 和语境,提高理解能 力。
课堂学习与自主学习相结合
认真听讲,做好课堂笔记,掌 握老师所讲的重点和难点。
充分利用课外时间,自主安排 复习计划,巩固所学知识。
七年级上册文言文期末复习
目
CONTENCT
录
• 复习目标与要求 • 文言文基础知识 • 重点篇目梳理 • 复习策略与建议 • 模拟试题与答案解析
01
复习目标与要求
掌握重点词汇
掌握本学期所学文言文中出现的重点实词、虚词,如“之”、“ 其”、“而”等。
理解并能够运用所学文言文中的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等 语言现象。
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制定个性 化的复习方案,提高复习效率。
05
模拟试题与答案解析
模拟试题一
试题
阅读《论语》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 答问题。
子曰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 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 亦君子乎?”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文言文期末复习(word版有答案)

(3)少时,有狻猊来 (4)猎者因望狻猊发一弩
9. 用“/”划分句子停顿,划两处 狻 猊 择 一 肥 者 意 将 搏 噬
10. 用现代汉语解释下面句子。
象乃行,至一处,以蹄穴地,得脱牙无算。
11. 结合文章内容,说说文中的象有哪些特点。
(三)阅读甲乙两文,完成8-11题。(13分)
8.下面哪一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或用法相同?()(3分)
A.厉王使玉人相之相委而去(B.和乃抱其璞而哭于楚山之下屠乃奔倚其下(
C.及厉王薨悲守穷庐,将复何及D.使人问其故温故而知新(《论语》)
9.下列哪一项与“此,石也”句式不同?()(3分)
A.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B.天,积气耳
C.丁氏穿井得一人D.夫学须静也
注:①万历:明神宗朱翊钧年号。②狮猫:猫的一种,俗称狮子猫。③逡巡:从容,不慌不忙。④无能为:无本领,无所作为。⑤跳掷:跳跃。⑥“彼出”二句:讲的是用运动战术避敌制胜。⑦匹夫按剑:指庸人斗狠,勇而无谋。
5. 用斜线“/”给下面句子断句。(限两处)抱 投 鼠 屋 阖 其 扉 潜 窥 之。
6.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0.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①泣尽而继之以血。
②天下之刖者多矣,子何哭之悲也?
11.联系全文,用自己的话说说和氏悲伤痛哭的原因。(2分)
(八)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18题。(12分)
【甲】杞人忧天
杞国有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其人舍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
(选自《聊斋志异),人民文学出版社)
[注释]①矢:箭。②鼻摄:用鼻子卷挟。③自分:自以为。④未几:不久。⑤狻猊(suān ní);狻猊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龙生九子之一,其形如狮,能食虎豹的猛兽。亦作“狮子”的古称。⑥噬:咬。⑦殪:死。⑧无算:形容数目多。⑨束治:捆束。
完整版部编版七年级上册文言文专题复习好用

七上文言文专题复习文言文复习清单:《咏雪》《陈太丘与友期行》《论语十二章》《诫子书》《狼》《穿井得一人》《庸人自扰》(A)要点梳理一、要点实词:1.谢太傅寒雪日内集(把家里人齐集在一同)..2.俄而雪骤 (俄而,不久,一会儿;骤,急)...3.公欣然曰 (快乐的样子)..4.白雪纷繁何.所似.(何,疑问代词,什么;似,像) 5.撒盐空中差.可拟.(差,大概;拟,对比)6.陈太丘与友期.行 (商定)7.太丘舍去 (丢掉(他)而走开)..8.门外戏 (嬉戏).9.相委而去 (委,舍弃;去,走开)..10.下车引之 (拉,牵拉 ).11.元方入门不管.(回头看)12.学而时习之 (准时).13.不亦说乎 (同“悦”,快乐).14.人不知而不愠.(生气,愤怒)15.吾日三省吾身 ( 日,每日;省,自我检查、反思)..16.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诚信 )17.传不习乎 (教授,指老师教授的知识).18.温故而知新 (学过的知识).19.学而不思则罔.( 罔然无所得,即没有收获)20.思而不学则殆.( 迷惑 )21.静以修身 (个人的道德涵养)..22.俭以养德 (培育道德)..23.非宁静无致使远 (寂静,这里指寂静,集中精神,不分别精力;致远,达....到远大目标)24.非学无以广才(增加才华)..25.非志无以成.学 (完成,成就)26.淫慢则不可以励精 (放纵懒惰)..27.意与日去.(消逝,逝去)28.险躁则不可以治性 (轻浮烦躁)..29.多不接世 (接触社会)..30.将复何及.( 来得及 )31.一狼径去 (径直).32.屠暴起 (忽然 ).33.缀行甚远 (连结、紧跟).34.屠自后断其股.( 大腿 )35.苫蔽成丘 (覆盖、掩盖)..36.目似瞑 (闭上眼睛).37.狼亦黠矣 (狡猾).38.眈眈相向 (凝视的样子)..39.一狼仍从.( 随从 )40.屠大窘 (处境困迫,犯难).41.顾野有麦场 (看,视 ).42.积薪此中 (柴草).43.又数刀毙之 (杀死).44.一狼洞此中 (洞窟,这里用作动词,指挖洞).45.止露尻尾 (屁股).46.乃悟前狼假寐(假装睡觉)..47.止有剩骨 (仅,只).48.两狼之并.驱如故.(并,一同;故,本来的)49.恐前后受其敌.(这里指攻击)50.弛担持刀 (弛,排除,卸掉;持,拿起)..51.有人忧天地崩坠 (坍毁坠落)..52.天果积气 (果然、果然).53.只使坠 (纵使,即便)..54.充塞四虚 (四方)..人不堪其忧(.仁在其中矣(.恐前后受其.敌(场主积薪其.中(4.其屠乃奔倚其.下(一狼洞其中(.代词,这类)指代某人的思想的一部分)指狼)指麦场)指柴草堆)指柴草堆)55.及其家穿井 (待,等到).56.国人道之 (叙述 ).二、要点虚词:学而时习之.(代词,指学习过的知识)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代词,它)夫君子之行(助词,的).又数刀毙之.(代词,它,指狼)1.之助词,的)禽兽之变诈几何哉(.久之(助词,调整音节,不译).而两狼之并驱如故(助词,位于主谓之.间撤消句子独立性)复投之(代词,代骨头).相委而去(表承接,不译).2.而人不知而不愠(表转折,却).3.盖:盖以诱敌 (表示推断,大概,本来是).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指屠户)屠自后断其.股(指狼)静以修身(介词,用).非志无以成学(介词,来).投以骨(介词,把)5.以.以刀劈狼首(介词,用).意将遂入以.攻以后也(介词,来)盖以诱敌(介词,用来).去后乃至(才).6.乃屠乃奔倚其下(于是,就).乃悟前狼假寐(才).三、通假字1.尊君在不.( 同“否”,读 f ǒu,相当于“吗”)2.不亦说乎 ( 同“悦”,快乐).3.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同“又”,用于整数和零数之间).4.其人舍然大喜 ( 同“释”,排除、除去).5.亡处亡气(亡同“无”,没有)四、词类活用1.友人惭.(意动用法,感觉愧疚)2.学而 之 (名 作状 ,按)意暇甚( 神态、 度)..3.吾日 三省吾身 ( 名 作状 ,每日 )6.意意将隧入以攻以后也( 意)..4.温故 而知新 ( 形容 用作名 ,故,学 的知 ;新,新的理解和领会)恐前后受其 ( 攻 ). .7.盖以 (.5. 不 乎 ( 作名 ,老 授的知 )人 ) ..6. 疏食 ( 名 作 ,吃 )恐前 后受其 ( 前方 ).8.前 .7.好之者不如 之者 ( 名 的意 用法,以⋯⋯ 快 )狼不敢前 ( 上前 )..8.非学无以广 才 ( 形容 作 ,增 )主 薪 此中( 堆 柴草 ).9. 薪..9.狼不敢前 ( 名 作 ,上前)堆 在那边的柴草 )薪 后(...10.恐前后受其 .( 名 作 ,攻 ) 六、古今异11.一狼洞 此中 ( 名 作 ,挖洞 )1.与子女 文...12.意将隧 入以攻以后也 ( 名 作状 ,“从通道”的意思)古 : __泛指小 ,包含侄儿侄女__.13.其一犬 坐于前 ( 名 作状 ,像狗似的)今 : __指子女 __ .2.与子女 文14.苫 蔽成丘 ( 名 作状 ,盖上 )...古 : __文章的 理 __ 今 : __文章的意思 __15.一屠 晚 ( 作名 ,屠).3.去 后以致16.一屠晚 ( 名 作状 ,夜晚 )..古 : __走开 __ 今 : __到、往 __17.弛 担持刀 ( 形容 作 ,排除,卸掉)4.相委 而去.五、一 多.古 : __舍弃 __今 : __委屈、拜托 __日中不至( 太阳 )1.日 .5.元方入 不 .寒雪日 内集( 天 ).古 : __回 看 __ 今 : __照 __能够 矣(当、做) 6.与人期 行.2.人 而不忠乎(替).古 : __ 定 __ 今 : __日期 __.人不知 而不愠(认识)7.下 引 之..3.知温故而知 新(懂得)古 : __拉, 拉 __ 今 : __引用 __.非学 无以广才(学)8.不亦君子 乎..4.学.古 : __有才德的人 __非志无以成学.( 学 、成就 )今 : __泛指道德崇高的人 __止有剩骨( ,只 )9.能够 矣.5.止一狼得骨止 ( 停止 ).. 今 : __可能、 可 __.古 : __能够依靠 __10.饭疏食,饮水.古义: __粗劣 __今义:__疏导、分散__11.饭疏食,饮水.古义: __冷水 __今义: __无色、无味、无臭的液体__12.匹夫不行夺志也..古义: __老百姓中的男子,泛指老百姓百姓__今义: __无学问、无智谋的人__13.吾日三省吾身.古义: __多次 __今义:__数词,三__14.非寂静无致使远..古义: __精力集中 __ 今义: __寂静、不喧闹 __15.险躁则不可以治性.古义: __轻浮 __今义: __危险、不安全 __16.淫慢则不可以励精.古义: __懒惰 __今义: __速度迟缓 __17.少时.古义: __略微 __今义: __数目小 __18.禽兽之变诈几何哉..古义: __多少 __今义: __几何学的简称 __19.止增笑耳.古义: __古文言文出此刻句尾时,往常解说为“罢了”__今义: __耳朵 __20.屠自后断其股.古义: __大腿 __今义:__屁股__21.身亡所寄.古义: __依赖,依靠 __今义: __寄望 __22.因往晓之.古义: __见告,开导 __今义: __知道 __七、文言句式1.省略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4年七上文言文期末复习咏雪①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②“撒盐空中差可拟。
”兄女曰:③“未若柳絮因风起。
公大笑乐。
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傅.(fù)柳絮.(xù)差.可拟.(chā)(nǐ)无奕.(yì)雪骤.(zh òu)道韫.(yùn)2.本文选自南朝宋彭城人刘义庆编著的《世说新语》一文。
3.解释字词:⑴内集(家庭聚会)⑵儿女(子侄辈)⑶俄而(不久,一会儿)俄而雪骤(急)⑷欣然(高兴地)⑸差可拟(相比)⑹未若(不如,比不上)⑺因风起(凭借)⑻即(是)4.翻译文中划横线的句子:①谢太傅在一个寒冷的下雪天举行家庭聚会,跟子侄辈们谈论诗文。
②跟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
③不如比作风把柳絮吹得满天飞舞。
5.“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这一句总述了谢太傅家人咏雪的背景,极精炼地交代了时间“寒雪日”、地点“内集”、人物“谢太傅与儿女”、事件“讲论文义”等要素。
文中“寒雪”“内集”“欣然”“大笑”等词语为我们营造了一种欢快、轻松、融洽、温馨的家庭气氛。
6.下列句子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C)A.撒盐 / 空中差 / 可拟 B白雪 / 纷纷何 / 所似C未若 / 柳絮 / 因风起 D左将军 / 王凝 / 之妻也7.对“公大笑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D )A.说明谢太傅对两个答案都表示满意。
B.谢太傅“笑”前喻,而“乐”后喻。
C.为“柳絮”一喻而“笑乐”。
D.谢太傅认为后一喻没有前一喻好。
8.文章最后写道:“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你以为作者写上这一句的用意何在?答:补充谢道韫的身份,这是一个有力的暗示,表明作者赞赏道韫的才气。
9.用“撒盐空中”和“柳絮因风起”来比拟“白雪纷纷”,你认为哪个更好?为什么?答:(1)“撒盐”一喻好,雪的颜色和下落之态都跟盐比较接近;而柳絮呈灰白色,在风中往往上扬,甚至飞得很高很远,跟雪的飘舞方式不同。
(2)“柳絮”一喻好,它给人以春天即将到来的感觉,有深刻的意蕴。
而且两者都是轻飘飘的,呈团状,这一点极相似。
10.除“柳絮”一喻外,你还能写出一两个形容飞雪的喻体吗?能否再写出几句咏雪的诗句吗?词:鹅毛、鸭绒、扬花、梨花、花絮、飞花句:⑴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⑵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陈太丘与友期①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②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 "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
③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④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11.给加点的字注音:与人期行(qī)尊君在不(fǒu)12.解释加横线的字词。
⑴与友期行(约定)⑵太丘舍去(离开)⑶去后乃至(才)(4)待君久不至(您,对对方的尊称)⑸尊君在不(对别人父亲的尊称)(通“否”,句末语气词,表询问)⑹相委而去(丢下,舍弃)⑺家君(对人称自己的父亲)⑻下车引之(拉)⑼元方入门不顾(回头看)13.翻译文中划横线的句子:①、陈太丘与友人相约同行,约定的时间是中午。
②、(家父)等你好久你不来,他已离开了。
③、(你)到正午还不来,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儿子骂(他的)父亲,就是没有礼貌。
④友人感到很惭愧,下车去拉元方,元方连头也不回地走进了自家的大门。
14.“期日中,过中不至”说明陈太丘的朋友是个不守信用的人,“友人便怒”,从友人的话中我们又看到了友人是个言辞粗鲁、只会怪罪别人而不会反省自己的人,从“友人惭,下车引之”说明友人意识到自己错了,想博得元方的好感,还可看出友人是个知错能改的人。
陈元方维护了父亲的尊严,显示了聪明才智,体现这一天资的语言是“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也表现出对客人无信无礼的不满,体现不满的行动是“元方入门不顾”。
15.元方“入门不顾”是否失礼?说说你的看法。
不失礼:对这种无信无礼之人,不值得与他交谈,表现了陈元方的明白事理和落落大方,也符合一个七岁小孩的心理。
(失礼:既然友人已经感到惭愧了,他毕竟是长辈,而且已经认错,应当以礼相待。
)16.从这篇文章中,我们可以得到什么启示?为人处事要讲信用,懂礼貌17.你知道哪些有关诚信的的词语或名言?你还知道哪些类似的故事?(请各举出两例)词语:一言九鼎,君子一言,驷马难追名言:言必行,行必果金诚所至,金石为开故事:司马光砸缸曹冲称象王冕四岁画画曹植七岁做诗《论语》十二章18.下列句子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C)A.吾十∕有五而志于学B.吾日∕三省吾身C.知之者∕不如好之者D.择其∕善者而从之19.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不亦说.乎通“悦”,愉快(2)人不知而不愠.生气,发怒(3)不逾.矩越过,超过(4)人不堪.其忧忍受20.翻译下列句子。
(1)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与朋友来往是不是诚实呢?老师传授的学业是不是复习过呢?(2)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博览群书,广泛学习,坚守自己的志向,能恳切地提问,多考虑当前的问题,仁德就在这里面了。
21.选文多处内容都与学习有关,请你选择感悟最深的一则,写出在学习方面所获得的启示。
答: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习与思考紧密结合;温故而知新;终身学习;博览群书。
积累成语:不亦乐乎、三十而立、温故知新、三人行,必有我师、不舍昼夜、逝者如斯、择善而从、博学笃志、切问近思虽有嘉肴2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嘉肴.(yáo)自强.(qiǎng)兑.命(duì)学.学半(xi ào)给下面句子划分朗读节奏。
(1)不知∕其旨也(2)然后∕能自反也23.解释下列加点字词的意思。
①虽.有嘉肴即使②弗.食不③不知其旨.也甘美④不知其善.也好处,益处⑤能自强..也自我勉励⑥虽有至.道达到极点⑦教学相长.增长,促进⑧是故..所以⑨教然后知困.不通,理解不了24.翻译下列句子。
1)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即使有美味的菜肴,不吃就不知道它的美味;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学习也不知道它的好处。
2)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所以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教人之后才知道自己也有理解不透的地方。
3)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知道自己的知识不足,然后才能反省自己;知道自己理解不通,然后才能自我勉励。
4)故曰:教学相长。
所以说,教导和学习能互相促进,教别人,也能增长自己的学问。
5)《兑命》曰:“学学半。
”其此之谓乎?《兑命》说:“教人是学习的一半。
”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25.本文节选自《学记》,又名《小戴礼记》,儒家经典著作之一,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的选集,共49 篇。
《学记》是《礼记》中的一篇,是中国教育史上,也是世界教育史上第一部教育学的专著。
该文中隐藏一个流传至今的成语是教学相长。
26.本文主要论述了什么道理?作者是怎么论述的?(论证思路)本文主要论述了教与学是互相促进的道理。
本文在论述时先以“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作比,继而引入“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进而又从教与学两个方面加以说明,最后归结到“教学相长”这个结论。
(用原文填空)27.开头“虽有嘉肴”一句有什么作用?用嘉肴比喻至道,运用了类比论证,是为了衬托至道的好处,也起到了引出论点的作用。
28.从学习的角度,“教学相长”可以给我们怎样的启示?试结合学习经验,谈谈你的看法。
只有学习以后才能知道自己的不足,教学以后才能知道有理解不了的地方。
教和学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
教师和学生之间应该互相学习,互相促进,共同提高。
《河中石兽》29.《河中石兽选自《阅微草堂笔记》一书,这是( 纪昀 )所作的一部( 笔记志怪 )小说。
作者是( 清)朝的文学家,字(晓岚),学者,是《四库全书》的总篡官。
30.翻译下列语句:然则天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只知道表面现象,不知道其中根本道理的人和事有太多了,难道可以根据自己所知道的道理就可以主观臆断吗?31.中心思想:许多自然现象的发生往往有着复杂的原因,我们不能仅仅根据自己的一知半解就根据常情作出主观的判断,否则会得不偿失。
32.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事物的变化是很多的,不能凭主观臆断去判断事物。
(实践出真知)寓言四则》宋有富人,天雨(下雨)墙坏(毁坏)。
其(他的)子曰:“①不筑(修补),必将有盗。
”其邻人之父(老人fǔ)亦云(也这样说)。
暮(晚上)而果(果然)大亡(丢失)其财,其家甚智(认为……聪明)其子,而(表转折,却)疑邻人之父。
33.本文选自战国末期著名思想家韩非的著作《韩非子》。
34.在文中括号内给加点字解释:35.翻译划线句:①如果不(赶紧)修补它,一定有盗贼进来。
”②这天晚上果然丢失了大量财物,这家人很赞赏儿子的聪明,却怀疑偷盗的是隔壁的老人。
36.下列句子朗读停顿正确的一项是(D)A、其家甚∕智其∕子B、马∕无故亡∕而入胡C、其马将∕胡骏马∕而归D、暮∕而果∕大亡37.写出文章的寓意:听意见只应听正确的,而不要看这意见是什么人提出,对人不能持偏见。
(告诉人们不能凭空随意猜疑或赞赏别人,要实事求是。
)《塞翁失马》近(靠近)塞上之人有善(擅长,善于)术者(的人),马无故(原因,缘故)亡(逃跑)而入胡。
人皆(都)吊(安慰)之,其父曰:“①此何遽(就)不为(是)福乎(呢)?”居(经过)数月,其马将(带领)胡骏马而归。
人皆贺之,其父曰:“此何遽不能为祸乎?”家富(有很多)良马,其子好(喜欢)骑,堕(摔下)而折(折断)其髀(大腿)。
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一年,胡人大入塞,丁壮者引(拉)弦而战。
②近塞之人,死者十九(十分之九,绝大部分)。
③此(这个人)独以(因为)跛(瘸腿)之故(原因,缘故),父子相保( 保全 )。
38.本文选自西汉(朝代)淮南王刘安编著的《淮南子》,此书又名《淮南鸿烈》。
39.在文中括号内给加点字解释。
40.翻译划线句:①这怎么就不是福气呢?”②靠近长城一带的人,绝大多数都战死沙场。
③这个人唯独因为瘸腿的原因,父子都得以保全性命。
41.下列各句加点的“之”意思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C)①、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②、友人惭,下车引之③、其邻人之父亦云④、人皆吊之⑤、故时有物外之趣⑥、驱之别院A、①③⑥B、②④⑥C、①③⑤D、②④⑤42.从文中的哪些语句可以看出战争的惨烈?作者为什么要写战争的惨烈?答:“近塞之人,死者十九。
”进一步说明了塞翁的“祸福相依”的看法。
43.成语的来源之一是古人的著作,出自上文的一个成语是:塞翁失马,焉知非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