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诱发男性负性心理的根源

合集下载

负性情绪的产生及调节【精选文档】

负性情绪的产生及调节【精选文档】

负性情绪的产生及调节学院:教育科学学院班级:12级心理学1班学号:姓名:负性情绪的产生及调节人们在生活中经常会产生一些坏情绪,比如焦虑、沮丧、痛苦、愤怒、悲伤、忧虑、郁闷、恐惧等等,心理学上将这些坏情绪统称为负性情绪,有时又称为负面情绪,人们之所以这样称呼这些情绪,是因为此类情绪体验是不积极的,身体也会有不适感,甚至影响工作和生活的顺利进行,进而有可能引起身心的伤害。

然而,适度的负性情绪,有时候对人是有利的.适度的压力可以转变为动力,面对失落与挫折可以加深人们对人生的体会和感悟,使人心态变得平和宽容。

负性情绪,是人类对环境的一种正常的心理反应。

有点负性情绪不见得是坏事,也许它正在提醒你,你应该对自己的行为、心态甚至人生观做一些调试和改变,你需要给自己一点时间休息和放松.但是如果负性情绪长期存在,不能及时地宣泄和处理,则会使人失眠焦虑、心力交瘁、注意力不集中、工作学习效率下降、乃至让人悲观消沉、精神抑郁,还可能给身体和心理带来较大的伤害;这时候,应该学会合理的,适当的调节和宣泄负性情绪。

首先,应该正确认识压力,主动调节情绪。

压力与情绪紧密相关,心理压力一旦产生就会伴随着情绪上的焦虑和高度紧张.因此,正确认识压力,有助于缓解压力。

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每个人都有压力,学生怕成绩不好,毕业生怕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工作以后还有职场上的竞争.。

.。

而我们要学会的是,当压力来临时,要对自己进行积极的心理暗示,帮助自己树立信心,把压力化为目标,积极的化解压力。

在将压力化为目标的同时,应该调整自己的人生的阶段性目标,或者总的人生目标,调整人生观、价值观、爱情观、世界观,改变生活方式和工作环境,改变自己的人生态度等,使之适应自己的实际情况,不能好高骛远。

这是从认知水平上掐断产生负性情绪的源头,是宣泄负性情绪的最根本的方法.第二个调节负性情绪的方法是适当宣泄。

情绪需要出口,通过适当的宣泄方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调节和缓解情绪.宣泄的方式分为三种:一是倾诉与交流。

男人为何对陌生女人更有激情

男人为何对陌生女人更有激情

男人为何对陌生女人更有激情男人对陌生女人的兴趣和激情往往会比对已熟悉女性的兴趣更高。

这种现象可以从心理层面、生理层面和社会文化因素三个方面解释。

一、心理层面1.新鲜感:陌生女人给男人带来了新鲜感,他们对未知事物充满好奇心和探索欲望。

陌生女人让男人感受到挑战与冒险,这种刺激会激发起男人的激情。

2.理想化:男人对陌生女人容易产生理想化的情感,他们倾向于把美好的一面投射在那位陌生女人身上,从而激发起对她的激情和追求。

陌生女性提供了一种空白的画布,男人可以在其上塑造自己的幻想。

3.自我肯定:和陌生女人互动能给男人增加一种自信心和自我肯定感。

陌生女人对他们的兴趣和注意会让男人觉得自己更有吸引力和魅力,这种自我肯定感会进一步激发他们对陌生女人的激情。

二、生理层面1.遗传冲动:男人对于陌生女性的性吸引力在生理层面有其根源。

这种吸引力基于进化心理学,是保证种族传承的一种机制。

男性通过这种生理反应能更容易对陌生女人产生激情。

2.兴奋剂:陌生女人对男人来说是一种兴奋剂,可以激发他们的性欲和激情。

新的刺激和未知性会在男人身体产生荷尔蒙的变化,导致对陌生女人的更大兴趣。

三、社会文化因素1.社会期待:男性被社会赋予了追求女性的责任和期望。

陌生女人是他们追求和征服的对象,符合男性心理中的争夺和征服欲望。

社会文化对男性的期待也会导致他们对陌生女人产生更多的兴趣。

2.媒体刺激:社会媒体、电影和电视剧中塑造了很多具有吸引力和神秘感的陌生女性形象。

这些形象通过各种渠道传播到男性的视野中,进一步增加了男人对陌生女人的激情。

综上所述,男人对陌生女人更有激情是来自于心理层面、生理层面和社会文化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对于男人来说,陌生女人代表着未知的刺激和挑战,容易引发他们的好奇心和追求欲望,同时也满足了进化心理学中的性吸引力和追求的社会期待。

然而,在追求激情的同时,我们也应该理性对待这种现象,充分尊重他人并维护社会公共秩序。

性别差异心理学思考题

性别差异心理学思考题

1、阐述性别差异心理学的产生及其研究意义。

答:性别差异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19世纪后半期,但性别差异心理的研究始终零散、稀少,到了20世纪五六十年代才作为心理学的一门独立分支脱颖而出,可发展依然缓慢,到了70年代后期才有长足发展,1974年美国心理学家麦考比和杰克林发表的《性别差异心理学》成为经典之作。

直到今天,与其他的一些主要的心理学分支先比,性别差异心理学的研究还是比较薄弱,但在西方心理学界已经初步建立了比较系统的性别差异心理学的理论体系。

研究意义:有理论和实践两方面意义。

理论意义:研究男女心理存在的差异现象及其规律,有助于促进差异心理学这一学科分支的完善和发展,也将促进整个心理学理论体系的发展,还有助于人们客观分析和解释各种心理性别差异现象,为男女正确认识自身提供了理论依据。

实践意义:有助于树立正确的性别观念,消除旧有的关于男女两性的偏见;有助于教育工作者因性施教,充分发挥男女各自的心理发展优势,同时可以使人们获得正确的性别观念和知识,以改变沿袭已久的性别刻板印象和性别偏见,增进异性间的了解,从而达到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的目的。

2、阐述性别差异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原则和具体方法。

答:基本原则:1、客观性原则,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坚持客观标准,以客观指标来研究心理现象,从而揭示男女心理发生、发展和变化的规律,反对主观臆断和随意判断的研究倾向;2、发展性原则,由于男女在心理方面的差异很大程度上受到社会环境因素的影响,因而研究中揭示的男女心理差异带有一定的时代性、相对性。

随着社会的发展,男女的地位逐渐趋于平等,男女心理也呈现出新的变化,尤其是女性的才能得到了认可和发挥,个性也得到了完善;3、教育性原则,要在正确认识男女心理差异的基础上,尊重所存在的差异,从而有利于两性的教育,有利于男女的身心健康,有利于男女发挥各自的优势。

研究方法:1、观察法;2、实验法;3、调查法;4、测验法。

3、男女心理差异形成的基本动力是什么?答:1、生物发生论,男女两性的心理差异是由生物学的差异造成的;2、社会发生论,男女两性的心理差异的实质是社会因素作用的结果,强调了外界条件,社会学习和成人榜样对男女两性心理发展的作用。

心理变态的性别差异男性与女性心理异常的不同表现

心理变态的性别差异男性与女性心理异常的不同表现

心理变态的性别差异男性与女性心理异常的不同表现性别差异一直是心理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

男性和女性在生理和心理层面存在着不同,这也影响了性别在心理变态或异常行为中的表现方式。

本文将从心理变态中探讨男性和女性的不同表现,并分析其原因。

一、男性的心理变态表现男性在心理变态方面表现出一些与女性不同的特点。

其中最常见的是性别暴力行为。

男性在心理上更加倾向于使用暴力来解决问题,这可能与男性较高的攻击性有关。

另外,男性的心理问题也表现为冷漠和情绪压抑。

男性往往更难于表达自己的情感,对于压抑和自我保护的需求更加强烈,这导致了他们在心理变态中的独特表现。

二、女性的心理变态表现女性在心理变态方面表现出不同于男性的特点。

相比之下,女性更倾向于内化问题,表现为情绪低落、焦虑和抑郁。

女性更容易受到社会和家庭压力的影响,对外界的评价和期望更加敏感,这使得她们在心理异常中常常表现出内向和自责的行为。

三、男女心理变态差异的原因性别差异导致男女在心理变态方面表现出不同的特点。

首先,性别社会化的影响扮演了重要角色。

男性常常被教育成强壮和有竞争力的角色,这可能导致他们在情绪表达上存在困难,更容易倾向于使用暴力。

而女性则被社会期望成为典型的温柔、敏感和顾家的形象,在面对压力时更容易出现内化的情绪问题。

其次,生理差异也是男女心理变态差异的原因之一。

男性荷尔蒙水平较高,使得他们更倾向于冲动和攻击。

而女性的激素水平变化更加频繁,这也增加了她们在情绪方面的易受影响性。

最后,心理变态的产生受到个体的外部环境和内部因素的共同作用。

家庭环境、社会压力、遭受暴力等都可能对个体的心理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男性与女性在面对这些因素时常常有不同的应对方式,这也导致了他们在心理异常方面的不同表现。

综上所述,男性和女性在心理变态方面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和倾向。

了解性别差异对于心理学的研究和干预措施具有重要意义。

未来的研究应该进一步深入探讨性别差异在心理变态中的作用,并制定针对性别的治疗方法,以更好地帮助男性和女性解决心理问题。

性别心理学理解性别差异和性别认同

性别心理学理解性别差异和性别认同

性别心理学理解性别差异和性别认同性别心理学是研究人类性别差异和性别认同的学科,它探索了人们对自己性别的认知、认同和表达方式。

性别差异是指男性和女性在生理、心理和行为方面的差异,而性别认同是个体对自己性别特征的认同和接受程度。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介绍性别心理学对性别差异和性别认同的理解。

一、生理角度生理角度是性别心理学理解性别差异和性别认同的重要视角之一。

从生理上看,男性和女性存在着显著的生理差异,如染色体、性别激素、生殖器官等。

这些生理差异将导致男性和女性在身体发育、生理周期以及患疾病的机率上存在差异。

例如,男性携带Y染色体,而女性携带两个X染色体,这导致了性激素的不同分泌和影响。

雄激素如睾酮会促进男性的身体发育,使得男性具备更多的肌肉量和骨骼密度,而雌激素则会影响女性的性成熟和生育能力。

由于生理差异的存在,男性和女性在认知和行为方面也存在差异。

一些研究表明,男性在空间定位、逻辑思维等方面表现出更好的能力,而女性在语言表达、情绪识别等方面更擅长。

这些差异也是性别认同形成的基础之一。

二、社会角度社会角度是理解性别差异和性别认同的另一个重要视角。

社会角度强调了社会文化对性别认同的影响。

社会文化将男性和女性赋予不同的角色和期望,从而塑造了性别认同的形成。

在许多社会文化中,男性被期望具备力量、决策和竞争能力,而女性则被期望具备温柔、关爱和家庭责任。

这种社会文化对性别角色的塑造会影响个体的性别认同。

一部分个体为了符合社会期望,会主动接纳并内化这些性别规范,从而形成与自己生理性别一致的性别认同。

然而,社会文化也存在一些刻板印象和性别歧视,对于那些认同与自己生理性别不一致的个体造成困扰。

例如,对于认同为跨性别者的个体来说,他们常常面临着社会压力和歧视。

三、心理角度心理角度强调了个体在性别认同形成过程中的主观体验和心理感受。

心理角度关注个体对自己性别身份和表达方式的理解和认知。

性别认同是一个个体自我意识的心理构建,它涉及到认同为男性、女性或其他性别的意识和情感。

性别偏见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性别偏见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性别偏见对心理健康的影响性别偏见是指一种对男性和女性在社会角色、行为、能力等方面存在的以偏见为基础的不公平待遇或偏见态度。

从古至今,在各个社会和文化中,性别偏见一直存在,并给个体的心理健康带来了负面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性别偏见对心理健康的影响,并提出相关的解决方法。

一、性别偏见对自尊心的影响性别偏见可能导致个体自尊心受损。

社会对男性和女性的期望与角色刻板印象的强加,容易使个体对自身价值感产生怀疑。

女性可能受到的“脆弱性假设”影响,认为女性在某些领域或职位上比男性更脆弱或不适应,从而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

而男性则可能受到“男性刻板印象”的影响,被强加以理智、强壮和果断的形象,一旦无法达到这些期望,就可能产生自我贬低的情绪。

解决方法:教育和家庭环境的改变可以对性别偏见产生积极的影响。

通过教育,可以加强学生对性别平等的理解与认同,培养他们对自己和他人的尊重。

同时,家庭教育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父母应该给予孩子平等的关注和支持,鼓励他们追求自己的兴趣和激发他们的潜能。

二、性别偏见对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性别偏见对个体的心理健康状况具有显著的影响。

一方面,社会对女性的期望,如完美外貌、家庭责任和职场成功等,可能给女性带来心理压力。

另一方面,男性被认为应该是强壮、勇敢和不流泪的代表,使得男性更难表达情感和寻求帮助。

这些性别偏见可能导致个体的心理健康出现焦虑、抑郁和自卑等问题。

有研究发现,女性在面对自体形象问题时,更容易出现饮食失调和自我否定的行为;而男性则更易于压抑情绪、不愿意倾诉,导致压力累积和心理问题的发生。

解决方法:为了改善心理健康状况,社会应该致力于缩小性别差距,消除对男性和女性的刻板印象和期望。

同时,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提倡男性和女性均可以表达情感和寻求帮助,为个体提供专业的心理咨询和支持。

三、性别偏见对职场环境的影响性别偏见也会对个体在职场中的心理健康造成负面影响。

女性常常在工作中面临性别歧视和不公平待遇,如薪资差距、晋升机会受限等。

男女思维差异的脑神经发育过程

男女思维差异的脑神经发育过程

男女思维差异的脑神经发育过程人类的大脑是一个复杂而神秘的器官,它负责控制我们的思维、情感和行为。

长久以来,人们一直对男女思维差异的存在感到困惑和好奇。

研究表明,男性和女性在脑神经发育过程中存在一些差异,这些差异可能导致其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的差异。

本文将探讨男女思维差异的脑神经发育过程。

1. 性别差异的起源性别差异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胎儿时期。

在受精卵形成后的早期阶段,性染色体XY或XX的存在会决定胎儿的性别。

在此后的发育过程中,男性和女性大脑会经历一系列的变化,从而导致他们在认知和行为上的差异。

2. 脑神经发育中的结构差异研究发现,男性和女性大脑在结构上存在一些差异。

例如,男性右半球和女性左半球的连接更强,这可能解释了男性在空间认知和导航方面的优势。

此外,女性的海马体和额叶皮层更大,在语言和情绪识别方面表现出更好的能力。

这些结构差异可能与性别差异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相关。

3. 神经化学物质的影响神经化学物质在脑神经发育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一些研究表明,男性和女性在神经化学物质的水平上也存在差异。

例如,雄性激素睾酮在男性的大脑中水平较高,而雌性激素雌二醇在女性的大脑中水平较高。

这些激素的不同水平可能影响着男性和女性的认知和行为。

4. 环境和社会因素的作用除了生物学因素,环境和社会因素也对男女大脑的发育产生影响。

研究表明,儿童时期的性别角色教育和社会化可能塑造了男女思维差异的一部分。

例如,男孩通常被鼓励从事与空间和数学有关的活动,而女孩通常被鼓励从事与语言和社交有关的活动。

这些不同的教育和社会化方式可能导致男女在认知和行为方面的差异。

5. 性别差异的心理影响男女思维差异对个体的心理产生影响。

研究发现,男性更多关注事物的具体细节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而女性更多关注人际关系和情感。

这种差异可能会导致男性倾向于更理性和分析性的思维方式,而女性则更倾向于更情感和综合性的思维方式。

6. 应对思维差异的方法了解男女思维差异的存在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与不同性别的人进行交流。

浅析电影本体心理学中男性负性心理特征

浅析电影本体心理学中男性负性心理特征
时刻提醒 自己,要使 自己的机体的规律和行 为保 持一 致。所
的地位和燕儿叫劲 , 所 以她就 假装 怀孕 。燕儿发 现后 , 便告诉 了二太太 , 直 到后 来老爷找 到大夫 , 知 道了颂莲是假装 的 , 于
是老爷封 了颂莲的灯 , 不再去颂莲那里 。 老爷 的这种情结遵从
了他的本性以及 本能性 的一切规则活动。 这种“ 信息心理感 应 为 ,让他的潜意识对所有的女性都只看到如何让他 的身体得 场 ” 所产生 的情结 , 是从 主体整体机体里独 立出来 的 , 且 同主
光 影 艺 术
文艺 生活 L I TE RA T URE L I F E
2 0 1 3 一 O 3
浅析 电影本体 心理学 中男性负性心理特征
. .
干 _ L_
. . . J
I -
( 西 南大学 新 闻传媒 学院, 重庆 4 0 0 7 1 5 )
摘 要: “ 男性 负性心理” 主要特征有 四点 , 即家长式的作风和思 想意识 , 精神分裂 , 男性 的受挫 心理和创造 力, 不能
宽恕女性犯的错 。这种拥有 男性 负性 心理的男主人公可 以是任何影片 中的一个男主人公 。 关键词 : “ 男性 负性心理学” ; 精神 分裂; 受挫心理 ; 电影本体心理学
中图分 类号 . J 9 0 5 文 献标识 码 : A 文章编 号 : 1 0 0 5 — 5 3 1 2 ( 2 0 1 3 ) 0 8 — 0 1 5 2 — 0 1
到快感 , 在强大 的“ 信 息心理感应场 ” 机制 的作用 下最终会 导 体 的构想 、 计划和组织形式截然对立。 这种男性 的负性在无意 识地驱动下不会顾及 他人 的心理需 求 ,只会认 为 自己是个 聪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女性——诱发男性负性心理的根源
作者:李欣童
来源:《文艺生活·文艺理论》2012年第10期
摘要:在简单的远古社会,人类在生存本能之后就是性本能。

对于男性而言,性本能是与生俱来的,是有周期的循环发作的,既有心理周期更有生理周期。

“阳具化的性是男人之事,男人是在同自己的性器官发生关系。

”假使把性本能发生时分为两种情况:在有女性的情况,通过与之发生性关系得到本能驱使的满足;反之,男性通过幻想女人得以发泄本能驱使。

过程中,女性的突然抽离和置身事外,必然会令男性因性欲得不到发泄而疯狂。

就像你拔掉了婴儿的奶嘴,这是本能被剥夺后的本能反应。

女性在这过程中就像是驱使这一本能发生的催化剂和诱因。

关键词:女性;诱发;复性心理
中图分类号:B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29-0272-01
一、女性气质的诱惑
波德里亚说,“依循弗洛伊德的男性中心论,在父权中心的结构中,女性的力量在于引诱,而引诱可是高技术的复杂运作。

两性关系中的性欲、爱情、引诱,引诱是最高层次。

男人表现性欲,女人精于引诱。

男性控制权力,而‘女性的力量在于引诱’。

‘引诱无处不在。

引诱强于权力’。

”似乎属于女性的特权。

中世纪的英国,舞台上盛行男扮女装。

因为在当时社会,女性上台表演是违法的。

男人们都要男扮女装进行表演,你也许可以说男人也一样具有了女性气质。

但是,波德里亚曾找到这样的解释:“明星这个词借用于英语的星星(Star),但给它冠以阴性的形式,所以不管是男人还是女人出了名,都被称作具有女性内在特质的明星。

”所以,俨然这里的女扮男装的男性是盗用和突出了女性特征的表现,已经脱离了男性的外表与内心而被灌入了女性的特质。

所以他们不能说是作为男人在诱惑大众,而是作为女人在实施这一诱惑。

二、女性——诱发男性负性心理的始作俑者
关于“负性”的理解,我个人理解为:任何积极的或消极的情绪夸张蔓延直至达到极点,期间所产生的情绪波动偏离了正常的轨道和范围,可能会影响到周围的人或事物的正常运作。

负性心理的形成并不单单指存在人性弱点的消极情绪,也存在于人性中高尚的品质中。

作为母亲:
在这个以男性为中心的父权社会,女性总是被受到各方面的歧视,女性也总在被剥夺。

最终,女性也很快被灌以负性心理。

拉康和弗洛伊德更多的是研究的是母亲分娩后的新生儿时期的人类,认为幼儿与母亲是一个统一,母亲满足幼儿的所有需求驱动。

假使我把这一统一提前到胚胎时期,需求驱动是同样存在的。

据资料显示:在怀孕4周时,胎儿的脑部急速发育,形成亿万个神经细胞核神经系统。

假想:母亲是个有负性心理和情结的人,她的胎儿(这里假使是男婴)用脐带与之传输的还有一些“负性信息”。

这些信息在胎儿神经元的形成时影藏于其中,也就是说无意识和潜意识中被看做已经存在的负性因子。

而婴儿出生后,需求驱动促使与母亲成为统一。

在他的成长过程中,母亲也将这样的负性情绪无意识的带入到对他的培养中,那么他的后天心理形成也被引诱至负性。

这就使得他存在负性心理的潜在隐患,只要一个诱发点的到来就可以激发出这种负性心理的爆发。

那么很可能他日后会成为比母亲更有影响力的负性心理传输者。

作为男性的伴侣:
女性天生拥有诱惑的气质并且一生都在使用这种特质,却不明白自己为何拥有?为何又会使用?这种天生的女性诱惑气质在她周围形成了心理感应场,被波及到的人都会被其感染。

她们时常表现为以下这几种类型:
1、忠诚型的女性,散发出不良的心理感应场,她纵容男性犯错。

以男性的错误来达到自身的满足。

2、不忠型的女性,她们利用爱情游戏的规则诱发出男性(目标)的嫉妒心,从而达到自己的目的。

3、嫉妒型的女性。

制造假象诱导男性中计与她人结合而达到自己的目的。

4、疯狂型的女性是以上三者的结合,也是最具高智商和情商于一体的女性。

懂得善用男性的弱点的女性必然会最终控制男性从而走在权力之上。

聪明的女性懂得满足男性的需求,更懂得剥夺和诱发男性需求。

她不需要时时刻刻都与这个男人在一起,因为一秒钟的诱惑足以残留在男人的影像中,欲望驱使他一步步接近诱饵,最终成为游戏的棋子。

在或不在场,都不影响诱惑的进行。

想要掌握权力的女性,必需具备控制男性的本领。

在父权社会中,不是没有女性取得权力并且成功的。

例如古埃及中由女性为法老和王的继承者并不奇怪。

托勒密王朝最后的女王克里奥帕特拉是女性负性心理的最完美呈现。

为了服众人之口,沿用哈塞普斯法老为自己建立一套众神之子的说法来提高自己的地位和拥有神秘力量的气质。

所以我大胆猜想:女性在男性负性心理形成的整个过程中,都对其产生着巨大的影响。

影响都是无意识的流动,在胚胎时期中隐藏,童年时代中形成,成人时代爆发。

参考文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