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七校2016届高三上学期12月联合调研考试语文试卷(DOC)
上海市七校2016届高三语文3月联合教学调研考试试题

2015学年第二学期高三教学调研 (2016.03)语文试卷一阅读80分(一)阅读下文,完成第1——6题。
(17分)⑴“自我表露”一词由人本主义心理学家朱拉德于1958年提出,后来他又在《透明的自我》中将自我表露界定为,告诉另外一个人关于自己的信息,真诚地与他人分享自己个人的、秘密的想法和感受的过程。
我国学者李林英将自我表露定义为,个体与他人交往时,自愿地在他人面前将自己内心的感觉和信息真实地表现出来的过程。
⑵综合中外研究的界定,笔者认为自我表露具有以下特征:⑶自我也称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身生理、心理和社会功能状态的知觉和主观评价,包含个体在社会实践中对自己及自己与周围关系的认识。
在现实生活中可以分为“公我”和“私我”两部分,前者是人们在公众场合或在一般社会情境中表现出的形象,而后者是个人的真实形象,二者往往不一致。
但假如一个人永远将自己装在套子里也不行。
⑷在通常情况下,人们会尽力避免别人发现我们身上不被人喜欢的人格特征和习惯,害怕自己陷入难堪的境地或失去自己喜欢的人的尊重,害怕别人发现真正的自己。
当一个人总是隐藏自己时,他就会变成一个套中之人,在面对现实时不是积极地解决问题,而是用各种心理防卫机制歪曲事实以维持不真实的自我,因而就无法成长和变得自我实现。
Jourard(1971)认为自我表露是健康人格的必备前提条件。
他认为一个从不对他人表露自己重要信息的个体,就无法从他人那里得到反馈和建议,不仅他人无法了解他的需要和感受,他自己也无法知道自己真正的需要和感受。
通过自我表露,人们可以获得自我澄清,通过自我表露也可获得自我认同,因此通过自我表露,个体可对自己有新的更深入的认识。
⑸大学阶段处于人生的尝试期,在校大学生常常会遇到以前未遇到的问题和情况,如恋爱、就业、越来越成人化的人际交往等等。
研究发现,人们仅仅是大声地将问题说出来就有利于解决问题,找到对问题或令人担忧的事情的有效解决方法。
因为语言的表达是通过思维组织的,一旦人们开始表露自己的经历,就有对事实的再认识,一般会意识到事件并没有原先想象的那么糟糕、令人郁闷或难为情,从而增强对生活的控制感,提高解决问题的自信心。
上海市七校2016届高三12月联合调研考试政治试卷.pdf

2015学年第一学期高三教学调研 (2015.12) 政 治 试 卷 一、单项选择(每题分,共0分) 1........................ ①健全司法机关内部监督制约机制 ②排除地方对司法活动的干扰 ③提升司法公信力 ④推动审判权和执行权相分离 A. B. C. D...A.B.C.D...........家庭日用品教育、医疗水、电、煤气通讯、交通、娱乐股票、债券150080070050010003000该居民家庭这半年的恩格尔系数应该为 A.12% B.20% C.33.3% D.45.6% 17.下列选项中能够引起小型汽车需求曲线出现图中变化的因素是 ①国家实施小型汽车购置税减免政策 ②部分汽车企业提高劳动生产率增产扩能 ③汽油价格的下降 ④国家优先发展公共交通...税率1%1.5L—2.0L(含)3%-5%3.0L—4.0L(含)15%—25%4.0L以上40%A.税率是征税的根据 B.调整消费税率能够促进财政收入的增长 C.调整消费税率可有效调节过高收入 D.税率变化会引导产品结构调整升级 表1 21.. A.世界是物质的 B.世界是运动变化和发展的 C.物质世界的运动是有规律的 D.人类社会的发展有其自身固有的客观规律 23....................面对经济新常态的种种挑战,要开源节流、精打细算、花好每一分钱, A. B.只要不断注重量的积累,就一定能实现质变 C.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没有量变就不 D.事物的发展是通过质变实现的,质变比量变更重要 .....结合材料运用经济常识阐述。
要求:(1)围绕论题,运用经济常识论述中;(2)论题、总论点(结语)、分论点内在逻辑一致,论述合乎逻辑,较全面深入;(3)根据论题,运用相关材料,理论联系实际地加以论证;(4)学科术语使用规范。
2015学年第一学期高三教学调研 (2015.12) 政治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单项选择(每题3分,共90分) 题号123456789101112131415答案BDCBCCDCDCBCCCD题号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答案CBCBDADABADDBCC 二、简答题(共32分) 31. (1)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推荐学习]上海市长宁区2016届高三语文12月质量检测试题
![[推荐学习]上海市长宁区2016届高三语文12月质量检测试题](https://img.taocdn.com/s3/m/337d3a6cbe1e650e52ea99ae.png)
2015-2016学年第一学期高三语文教学质量检测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一阅读(80分)(一)阅读下文,完成1-6题。
(17分)①屠呦呦研究员凭借青蒿素的抗疟疾功效,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但令许多人困惑的是,青蒿素却不是来自青蒿。
提取青蒿素的原植物,在植物学上叫“黄花蒿”,植物学上叫“青蒿”的植物反而不含青蒿素。
对此名实问题,植物学界和药学界都曾有人做过考证。
②“物种”这个词在科学上是有特殊地位的,这是现代研究者尽可能综合形态、习性和分子等各方面证据之后得出的分类和命名,是相对可靠的。
,传统医学和早期分类学者没有相关知识工具,所以他们很多时候无法给出可靠的分类和命名,这也给传统医学实践带来了巨大的麻烦。
③成书于西汉末至东汉初的《神农本草经》是后世一切本草书的源头和基础,其中已记载了“青蒿”之名,作为“草蒿”的别名。
书中对草蒿的介绍是:“味苦寒……一名青蒿。
”东晋葛洪在《肘后备急方》中记载“青蒿一握,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可治寒热诸疟。
屠呦呦就是从这条记载中获得了提取青蒿素的灵感。
唐代苏敬主编的《唐本草》记载:“草蒿处处有之,即今青蒿。
”北宋苏颂主编的《图经本草》是首部以“青蒿”为正名的本草书。
④然而,北宋有人发现叫做青蒿(草蒿)的植物具有不同的形态,如寇宗奭《本草衍义》记载:“草蒿今青蒿也……有青色与深青色两种。
”沈括《梦溪笔谈》记载:“青蒿一类自有二种,一种黄色,一种青色。
”这就为后世的命名混乱埋下了隐患。
⑤李时珍《本草纲目》在“青蒿”之后新立“黄花蒿”的名目,介绍很简略,只有“(又名)臭蒿……此蒿与青蒿相似,但此蒿色绿带淡黄”等寥寥数句。
⑥这样一来,北宋人发现的青蒿的两种形态在本草书中就正式独立成了两“种.”植物、两味药。
但本草书的这两种药材,在植物学里都是黄花蒿。
⑦按照《中国植物志》,黄花蒿和青蒿是两种不同的植物。
黄花蒿是菊科蒿属学名为Artemisia annua的种的中文普通名,青蒿是蒿属另一种Artemisia carvifolia的中文普通名。
【配套K12】上海市长宁区2016届高三语文12月质量检测试题

2015-2016学年第一学期高三语文教学质量检测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一阅读(80分)(一)阅读下文,完成1-6题。
(17分)①屠呦呦研究员凭借青蒿素的抗疟疾功效,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但令许多人困惑的是,青蒿素却不是来自青蒿。
提取青蒿素的原植物,在植物学上叫“黄花蒿”,植物学上叫“青蒿”的植物反而不含青蒿素。
对此名实问题,植物学界和药学界都曾有人做过考证。
②“物种”这个词在科学上是有特殊地位的,这是现代研究者尽可能综合形态、习性和分子等各方面证据之后得出的分类和命名,是相对可靠的。
,传统医学和早期分类学者没有相关知识工具,所以他们很多时候无法给出可靠的分类和命名,这也给传统医学实践带来了巨大的麻烦。
③成书于西汉末至东汉初的《神农本草经》是后世一切本草书的源头和基础,其中已记载了“青蒿”之名,作为“草蒿”的别名。
书中对草蒿的介绍是:“味苦寒……一名青蒿。
”东晋葛洪在《肘后备急方》中记载“青蒿一握,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可治寒热诸疟。
屠呦呦就是从这条记载中获得了提取青蒿素的灵感。
唐代苏敬主编的《唐本草》记载:“草蒿处处有之,即今青蒿。
”北宋苏颂主编的《图经本草》是首部以“青蒿”为正名的本草书。
④然而,北宋有人发现叫做青蒿(草蒿)的植物具有不同的形态,如寇宗奭《本草衍义》记载:“草蒿今青蒿也……有青色与深青色两种。
”沈括《梦溪笔谈》记载:“青蒿一类自有二种,一种黄色,一种青色。
”这就为后世的命名混乱埋下了隐患。
⑤李时珍《本草纲目》在“青蒿”之后新立“黄花蒿”的名目,介绍很简略,只有“(又名)臭蒿……此蒿与青蒿相似,但此蒿色绿带淡黄”等寥寥数句。
⑥这样一来,北宋人发现的青蒿的两种形态在本草书中就正式独立成了两“种.”植物、两味药。
但本草书的这两种药材,在植物学里都是黄花蒿。
⑦按照《中国植物志》,黄花蒿和青蒿是两种不同的植物。
黄花蒿是菊科蒿属学名为Artemisia annua的种的中文普通名,青蒿是蒿属另一种Artemisia carvifolia的中文普通名。
2016届上海市七校高三12月联合调研考试历史试卷(解析版)

上海市七校2016届高三第一学期联合调研考试历史试卷(2015.12)第Ⅰ卷选择题(1—30题2分,31—35每题3分,共75分)一、选择题1、下列对于中华文明的起源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A、中华文明的源头曾是满天星斗般地分散在中华大地上B、中华文明的源头呈现多元分布的态势或格局C、中华文明起源时各区域文明的特征和作用是相同的D、中华文明起源时各区域文明之间就互相影响,出现融合趋势【考点】古代中国【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华文明的起源,旨在考查分析比较相关所学的能力。
联系所学,中华文明由于国家地域文化差异而显示出多元化的格局,文明之间的交流融合是必然的,但其特征和作用不会是相同的,所以表述错误的是C项。
【答案】C2、以下有关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错误的是A、孔子以伦理道理来协调人际关系不符合春秋时期的时代需要,所以不是具有普世价值的精神财富。
B、战国时期的荀子重新解释孔子的思想,熔礼、法为一炉,提出“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C、法家肯定了战国时期激烈的社会变革,提倡“法治”,倡导激进的功利主义。
D、道家对春秋战国时期的现实持否定的态度,认为儒家和法家的主张都是徒生实非,主张“无为而治”,回归“小国寡民”。
【考点】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百家争鸣思想,旨在考查分析比较相关所学的能力。
联系所学,孔子所代表的儒家思想通过伦理协调人际关系,尽管不适合春秋时期的需要,但是对后世的伦理道德建设具有重要作用,所以表述错误的是A项,BCD项表述正确。
【答案】A3、在秦朝巩固大一统中央集权的措施中,对中华民族凝聚力影响最大和最深刻的是A、修长城B、车同轨C、书同文D、统一货币【考点】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秦始皇的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旨在考查分析比较相关所学的能力。
学生解答此题注意题干中“中华民族凝聚力影响最大和最深刻”这一要求,其中修长城.统一车轨和货币是军事和经济上的措施,这些措施能巩固政权和促进经济的发展,而统一文字则更加促使中华文化的普及和传播,推动了民族向心力的凝聚和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所以符合题意的是C项,排除ABD项。
2016届高三上学期12月联合调研考试语文试卷

语文试卷一、阅读下文,达成1—6 题( 17 分)⑴“假如科学的意义是发现世界的真切状况并加以解说,你一定在发现了某些状况以后,才能问它对我们能否实用。
在此从前,假如你去问那些还在‘发现’过程中间的人,‘你研究的东西有什么用’,他们预计也不好回答。
”⑵在被多次问及“学这个有什么用” 后,陶衍,剑桥大学心理语言学专业内隐学习的学生,这样解说他对科学研究的终极理解——科学,是一个积累的过程。
⑶走在伦敦城外的牛桥,就听到许多当地人诉苦“大环境不好” :象牙塔弄丢了“科学” ,愈来愈像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有人说,这是“火车” 造的孽,以火车为代表的现代交通方式,将都市的声色犬马引入以前远离尘嚣的知识净土;再此后,一颗名为“功利主义”的种子埋入人心,对学术的追求不再纯粹,商业、金融等应用型专业成为大众追赶的骄子。
⑷但是,仍有一群人,在求索一些最基础的、或在世俗看来“无用..”的学科。
⑸好多时候,陶衍不太愿意和他人沟通自己的专业。
“很多人听不懂,我也更怕被人问,‘学这个有什么用?’”⑹所幸,身处剑桥,陶衍其实不感觉自己是“异类”。
自100 多年前,这里就是“异类”的集聚地——大家只做学术,不关怀“实用”。
⑺翻开牛剑的故事集,各处充满着“不行知论”者的传说:对全部不行知的东西都充满好奇,追根溯源;裹扎“怪行”,亦不以为奇。
⑻跑到剑桥大学学习神学的达尔文,在南美洲近 5 年的观察后竟引起了一场世界观的革命——《论物种发源》。
发现DNA的双螺旋构造的克里克和沃森,当时不过试图经过对大脑的研究,查出“灵魂究竟是什么”。
还有埃塞克· 牛顿,一个苹果,促成他的划时代著作《数学原理》。
⑼为何这些不算发达的农村会这样密集地出生那么多精英?很多人试图找寻答案。
这里的老师和学生告诉记者,也许就是对“未知的尊敬”。
⑽好像在 18 世纪的头10 年中,剑桥三一学院的学生要学习《人类理解论》、《上帝创世智慧》、《读史方略》等等,他们还要学习几何学。
2016年高三校际联合检测语文试题及答案

2016年高三校际联合检测语文本试卷分为第I卷和第II卷两部分,共8页。
满分150分。
考试用时150分钟。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座号、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和试题卷规定的位置上。
2.第I卷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答案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3.第II卷必须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纸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的位置,不能写在试题卷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能使用涂改液、胶带纸、修正带。
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第I卷(选择题共36分)一、(每小题3分,共15分)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1~3题。
伫立在昭君墓底下的石阶上,聆听着两旁葱笼..的松林里,阵阵的微风不住地吟咏,是替王昭君唱一曲悲怆..泪下,脑海中呈现的是(留传/流传)至..和深情的歌?我禁不住潸然今的关于她的动人故事,真是思接千载,回味无穷。
抬起头,蓦然..望见,十来丈高的斜坡上,稠密的青草丛中,________________,红艳艳的,黄灿灿的,像是齐声叫唤着我。
匆匆地快走两步,我却又踟蹰..了,如此(草率/轻率)地去走近她,算不算是一种不敬?湛蓝的天空里,不住地放射出晶莹的光彩,把我眼前的花草和树木,映照得明晃晃的,亮闪闪的。
仰望天空,一朵朵缥缈..的白云,轻轻地徘徊,似是来看望和凭吊这青冢,却又不愿打扰她,好让她耳根(清静/清净)。
沿着石阶前一条清静的林荫小路,_________________,隐约瞧见了北边黝黑..的荒山,还有连接在一起的田垄与房屋。
两千多年前,王昭君历尽千辛万苦,风尘仆仆....地来到塞外时,该目睹过什么样的风景呢? 1.文中加点的词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悲怆潸然泪下B.葱笼踟蹰C.黝黑风尘仆仆D.缥缈蓦然2.依次选用文中括号里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A.流传草率清静 B.留传轻率清静C.流传轻率清净 D.留传草率清净3.在文中两处横线上依次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A.正在盛开的野花稀疏地点缀着默默地眺望,缓缓地徜徉B.稀疏地点缀着正在盛开的野花缓缓地徜徉,默默地眺望C.稀疏地点缀着正在盛开的野花默默地眺望,缓缓地徜徉D.正在盛开的野花稀疏地点缀着缓缓地徜徉,默默地眺望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著名教育家黄炎培认为,人应该“和若春风,肃若秋霜”,做到外圆内方....,才能既受尊重,又能有很多朋友。
上海市闵行区2016届高三上学期质量调研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

上海市闵行区2016届高三上学期质量调研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XXXX上海市闵行区高三语文模型试卷阅读(80分)阅读(1分)如下,完成问题1-6(1 7分)说他和其他人赵(1)从去年开始,一些最著名的导演或娱乐明星就表达了这样一种观点,认为文化没有雅俗之分,甚至认为没有什么雅俗之分,但实际上却全是俗。
这是一个重要的信号毫不奇怪,大众文化越来越受欢迎。
然而,如果在流行文化成为主旋律之后,高雅文化的存在应该被进一步彻底否定,问题就有点大了。
一位著名的西方学者关心中国。
他对中国“不健康和健康”的文化感到惊讶。
中国的艺术家和导演现在经常用淫秽下流的眼光来看待人、生活和各种事物。
②现代社会有一个特点叫做平等。
平等必须符合某种标准。
古人说他们应该见贤思齐。
这是通过与更高、更好的事物结盟而形成的平等。
例如,优秀的作品应该成为公共资源,这样每个人都有机会看到优秀的作品。
好的教育不能被某些人垄断。
它应该是开放和平等的。
每个人都应该有机会接触更好的文化,然后才能得到提高。
最后,每个人都应该在一个更好、更高的层次上保持一致。
这就是人人都得到优化的平等。
这种越看越低的平等是一种集体堕落的平等。
文化重建的问题似乎值得考虑。
③文化重建是个大问题。
有两件事需要关注。
一是重述自己,重建中国自己的思想和文化叙事。
另一方面,我们应该谈论别人,面对世界,用中国的思想解释世界上的各种事情。
(4)他自己说,中国自己的思想文化建设,还只是初步的从目前的主流话语来看,中国仍然是从西方的角度来看的,也就是西方人看待中国,而不是中国自己的独立思想。
现在一些中国学者开始创造新的中国概念或重建中国叙事,如王辉的《中国思想史的再叙述》,还有很多人的作品。
这样的努力和观点可以讨论,但关键是要一起做事情。
谈论别人也很重要目前,说自己不多的人数甚至更少。
根据西方人对西方故事的看法,这仍然相当于翻译。
问题是,我们对西方的独立看法是什么?如果从西方的角度看中国的事务,从西方的角度看西方的事务,甚至世界的事务,我们在做什么?最多的是西方观点的汇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5学年第一学期高三教学调研 (2015.12)语文试卷一、阅读下文,完成1—6题(17分)⑴“如果科学的意义是发现世界的真实情况并加以解释,你必须在发现了某些情况之后,才能问它对我们是否有用。
在此之前,如果你去问那些还在‘发现’过程当中的人,‘你研究的东西有什么用’,他们估计也不好回答。
”⑵在被多次问及“学这个有什么用”后,陶衍,剑桥大学心理语言学专业内隐学习的学生,这样诠释他对科学研究的终极理解——科学,是一个累积的过程。
⑶走在伦敦城外的牛桥,就听到不少当地人抱怨“大环境不好”:象牙塔弄丢了“科学”,越来越像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有人说,这是“火车”造的孽,以火车为代表的现代交通方式,将都市的声色犬马引入曾经远离尘嚣的知识净土;再以后,一颗名为“功利主义”的种子埋入人心,对学术的追求不再纯粹,商业、金融等应用型专业成为大众追逐的宠儿。
⑷但是,仍有一群人,在求索一些最基础的、或在世俗看来“无用..”的学科。
⑸很多时候,陶衍不太愿意和别人交流自己的专业。
“许多人听不懂,我也更怕被人问,‘学这个有什么用?’”⑹所幸,身处剑桥,陶衍并不觉得自己是“异类”。
自100多年前,这里就是“异类”的集聚地——大家只做学术,不关心“有用”。
⑺打开牛剑的故事集,到处充斥着“不可知论”者的传说:对一切不可知的东西都充满好奇,追根溯源;裹扎“怪行”,亦不足为奇。
⑻跑到剑桥大学学习神学的达尔文,在南美洲近5年的考察后竟引发了一场世界观的革命——《论物种起源》。
发现DNA的双螺旋结构的克里克和沃森,当时只是试图通过对大脑的研究,查出“灵魂到底是什么”。
还有埃塞克·牛顿,一个苹果,促成他的划时代著作《数学原理》。
⑼为什么这些不算发达的乡村会如此密集地诞生那么多精英?许多人试图寻找答案。
这里的老师和学生告诉记者,或许就是对“未知的尊重”。
⑽如同在18世纪的头10年中,剑桥三一学院的学生要学习《人类理解论》、《上帝创世智慧》、《读史方略》等等,他们还要学习几何学。
没有一个人会问,“学这个有什么用?”⑾学科交叉与“复杂的生态”在牛剑,不仅文理的界限变得模糊,学院制的传统更让不同专业的人住在同一屋檐下,这是生活的一种重要仪式,“越交叉,越会有火花”。
⑿“内隐学习说”在心理语言学领域实属“新生儿”,相当前沿,国际少部分开展此项研究的高校与研究所,有的侧重从神经科学角度入手;有的从语言学中的语言习得方面入手;当然,还有涉及心理学角度的研究;或从语言本身出发,分析语言及其文化,比如阿拉伯语与德语又有很大的不同,因为背后的文化背景差异巨大。
⒀文理不应该分科。
陶衍猜想,基础学科到最后可能是相通的。
“不然,怎么解释笛卡尔发明了数学坐标系?经典的数学公式都是用大段的文字写成,最后才有一个短短的公式——文科不需要逻辑么?用文字写数学公式恰恰说明文科是最需要逻辑的……”⒁陶衍总觉得自己来对了地方——牛剑,似是学科交叉的乐园。
⒂在伦敦城外的这个牛群渡口,这所大学从一开始就与同辈院校有所不同,最典型的代表莫过于“学院制”。
⒃牛津、剑桥、杜伦,是英国至今仅剩的三所还保留学院制传统的古老院校。
大部分情况下,学院里总是各专业云集,学生和各专业的院士构成了一种“复杂的生态”,和不同专业、背景的人“交谊”成了学院生活的一个重要部分。
⒄“事实上,牛剑的单个专业交叉性也巨大,这就让不同专业的人聚到一起,都有话题可聊。
”毕原,牛津大学的社会学专业硕士生,他的导师是一个意大利籍的教授,在犯罪社会学领域颇有建树,“他只关心黑手党!”毕原更喜欢足球与社会学演变研究,他正计划着去拉夫堡或剑桥拜访这方面的社会学专家,讨论博士阶段的研究计划。
⒅专业本身没有泾渭分明的界限,这种特点见于许多学科。
更重要的是,一些基础学科被一再强调的痕迹,在这里异常明显。
剑桥三一学院雷恩图书馆屋顶上伫立的4座石像就是一个很好的注脚——4个石像分别代表4门最古老的学科:神学、法学、物理学和数学。
⒆“这些被认为是最古老、最基础的学科,也是这里最受尊重的学科。
”毕原说。
他的身后是牛津大学博德林图书馆门前的16座古希腊先哲石像。
⒇不可动摇的信念:知识就是力量(21)在牛津的皇后学院,毕原和记者说起一则典故:皇后学院的徽章是一个野猪头,个中缘由是,很久以前学院里有个学生被野猪追着跑,情急之下,他把手中的一册书扔向了野猪,并大喊“这是希腊语的!”野猪啃在嘴里,转头就走了。
事后考证,这本书是《亚里士多德》。
“这就是知识的力量。
”对这所学校的许多人而言,这种力量依然具有很大的震慑力,哪怕外人觉得“这传闻很没有依据,这说法很可笑”。
(22)“什么研究才是有意义的?什么才是有用的?谁说了算?”剑桥的校训是拉丁文所写的“启蒙之所,智识之源”,但陶衍更喜欢理解为“此乃智慧之源”。
“谁说了都不算,我说了算,坚持自己喜欢的。
”(选自《最“无用”的知识,最受尊敬的灵魂》,有删节)1、第⑷段中加点字“无用”在文中的含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2、全文依次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方面概述牛剑的学院特征。
(3分)3、把下列语句组织起来填入第⑴段的方框处,语意连贯的是()(3分)①难道让后人再走一遍?②对很多从事学术的人来讲,发现这个世界、了解这个世界,本身就是一个崇高的事业,③退一步讲,就算后来证实非常没有用,④不需要去考虑万一发现的东西没有用怎么办。
⑤我们现在不走点弯路,A、⑤①②③④B、②③④⑤①C、②④③⑤①D、④③②⑤①4、下列有关“学科交叉”的表述准确的一项是()(3分)A、内隐学习说涉及心理学、神经学、语言学这三门学科。
B、有时,经典的数学公式需要富有逻辑的文字来辅助。
C、让不同专业的人在一起相处并交流学习是牛剑学院的传统。
D、剑桥三一学校图书馆的4尊石像是学科交叉的典型。
5、文章第(21)段中典故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6、根据文章关于“有用”、“无用”的观点,联系现实,谈谈你的看法。
(4分)二、阅读下文,完成7-11题。
(19分)童年随之而去(节选)木心(节略部分内容提示)母亲、姑妈等人在睡狮庵请和尚做佛事。
“我”随着在山上呆了一段时间后,天天吵着要回家,终于-----(1)回家啰!(2)走出山门时,回望了一眼 ---睡狮庵,庵是小的啊,怎么有这样大的庵呢?这些人都不问问。
(3)家庭教师是前清中举的饱学鸿儒,我却是块乱点头的顽石,一味敷衍度日。
背书,作对子,还混得过,私底下只想翻稗书。
那时代,尤其是我家吧,“禁书”的范围之广,连唐诗宋词也不准上桌,说:“还早。
”所以一本《历代名窑释》中的两句“雨过天青云开处,者般颜色做将来”,我就觉得清新有味道,琅琅上口。
某日对着案头一只青瓷水盂,不觉漏了嘴,老夫子竟听见了,训道:“哪里来的歪诗,以后不可吟风弄月,丧志的呢!”一肚皮闷瞀的怨气,这个暗趸趸的书房就是下不完的雨,晴不了的天。
我用中指蘸了水,在桌上写个“逃”,怎么个逃法呢,一点策略也没有。
(4)满船的人兴奋地等待解缆起篙,我忽然想着了睡狮庵中的一只碗!那碗却有来历------我不愿吃斋,老法师特意赠我一只名窑的小盂,青蓝得十分可爱,盛来的饭,似乎变得可口了。
母亲说:“毕竟老法师道行高,摸得着孙行者的脾气。
”(5)我又诵起:“雨过天青云开处,者般颜色做将来。
”母亲说:“对的,是越窑,这只叫盌,这只色泽特别好,也只有大当家和尚才拿得出这样的宝贝,小心摔破了。
”(6)每次餐毕,我自去泉边洗净,藏好。
临走的那晚,我用棉纸包了,放在枕边。
不料清晨被催起后头昏昏地尽呆看众人忙碌,忘记将那碗放进箱笼里,索性忘了倒也是了,偏在这船要起篙的当儿,蓦地想起:(7)“碗!”(8)“什么?”母亲不知所云。
(9)“那饭碗,越窑盌。
”(10)“你放在哪里?”(11)“枕头边!”(12)母亲素知凡是我想着什么东西,就忘不掉了,要使忘掉,唯一的办法是那东西到了我手上。
(13)“回去可以买,同样的!”(14)“买不到!不会一样的。
”我似乎非常清楚那盌是有一无二。
(15)“怎么办呢,再上去拿。
”母亲的意思是:难道不开船,派人登山去庵中索取——不可能,不必想那碗了。
(16)我走过正待抽落的跳板,登岸,坐在系缆的树桩上,低头凝视河水。
(17)满船的人先是愕然相顾,继而一片吱吱喳喳,可也无人上岸来劝我拉我,都知道只有母亲才能使我离开树桩。
母亲没有说什么,轻声吩咐一个船夫,那赤膊小伙子披上一件棉袄三脚两步飞过跳板,上山了。
(18)船里的吱吱喳喳渐息,各自找乐子,下棋、戏牌、嗑瓜子,有的开了和尚所赐的斋佛果盒,叫我回船去吃,我摇摇手。
这河滩有的是好玩的东西,五色小石卵,黛绿的螺蛳,青灰而透明的小虾……心里懊悔,我不知道上山下山要花这么长的时间。
(19)鹧鸪在远处一声声叫。
夜里下过雨。
(20)是那年轻的船夫的嗓音——来啰……来啰……可是不见人影。
(21)他走的是另一条小径,两手空空地奔近来,我感到不祥——碗没了!找不到,或是打破了。
(22)他憨笑着伸手入怀,从斜搭而系腰带的棉袄里,掏出那只盌,棉纸湿了破了,他脸上倒没有汗——我双手接过,谢了他。
捧着,走过跳板……(23)一阵摇晃,渐闻橹声欸乃,碧波像大匹软缎,荡漾舒展,船头的水声,船梢摇橹者的断续语声,显得异样地宁适。
我不愿进舱去,独自靠前舷而坐。
夜间是下过大雨,还听到雷声。
两岸山色苍翠,水里的倒影鲜活闪袅,迎面的风又暖又凉,母亲为什么不来。
(24)河面渐宽,山也平下来了,我想把碗洗一洗。
(25)人多船身吃水深,俯舷即就水面,用碗舀了河水顺手泼去,阳光照得水沫晶亮如珠……我站起来,可以泼得远些——一脱手,碗飞掉了!(26)那碗在急旋中平平着水,像一片断梗的小荷叶,浮着,氽着,向船后渐远渐远……(27)望着望不见的东西——醒不过来了。
(28)对母亲怎说……那船夫。
(29)母亲出舱来,端着一碟印糕艾饺。
(30)我告诉了她。
(31)“有人会捞得的,就是沉了,将来有人会捞起来的。
只要不碎就好——吃吧,不要想了,吃完了进舱来喝热茶……这种事以后多着呢。
”(32)最后一句很轻很轻,什么意思?(33)现在回想起来,我的一生中,确实多的是这种事,比越窑的盌,珍贵百倍千倍万倍的物和人,都已一一脱手而去,有的甚至是碎了的。
(34)那时,那浮氽的盌,随之而去的是我的童年。
(选自《哥伦比亚的倒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有删节)【注】①盌,一种敞口而深的食器。
也作“碗”。
7、请紧扣“醒”一词,赏析第(27)段画线句。
(3分)8、下面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2分)A、文章以盌为叙事线索,意在表现我对盌的珍爱和失去后的伤感。
B、第(18)段中写同船的人各自找乐子,既暗示等待时间之久,也表现了同船人对我的不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