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规划
成都十三五规划

成都十三五规划成都市十三五规划是指成都市在2016年至2020年期间,制定的五年发展规划,主要围绕着经济社会发展、城市建设、环境保护等方面展开的一系列发展目标和任务。
下面以700字为例,列举了一些规划的主要内容。
首先,成都市将着力推动经济发展。
通过加快创新驱动发展,加强产业转型升级,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成都市将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放宽市场准入,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吸引更多优质企业和项目落户成都。
同时,培育壮大优势产业,包括现代制造业、新兴产业、文化创意产业等,提升产业链的水平和竞争力。
其次,成都市将加大城市建设力度。
继续完善城市基础设施,新建和改扩建一批人民满意的工程项目。
加快推进城市交通建设,完善公共交通体系,提升交通运输的便利性和效率。
此外,成都市还将加强城市功能区规划,提升城市的综合竞争力。
第三,成都市将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坚持绿色发展理念,推行绿色低碳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加大环境污染治理力度,提升空气、水质等环境质量。
推动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相协调,促使经济增长与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相适应。
最后,成都市将加强社会事业发展。
提高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水平,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
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提高社会保障水平,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权益。
此外,成都市还将推动人才引进和培养,优化创新创业环境,培养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
以上便是成都市十三五规划700字的内容,主要包括经济发展、城市建设、环境保护和社会事业发展等方面。
通过制定和执行这些规划,成都市将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高市民的生活质量,促进城市的健康有序发展。
成都中心城区规划方案

成都中心城区规划方案1. 引言成都作为中国西部的重要城市,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积淀和经济发展潜力。
为了适应城市未来发展的要求,制定一份完善的中心城区规划方案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成都中心城区规划方案的主要内容和目标。
2. 规划目标成都中心城区规划方案的目标主要包括:•实现城市功能与空间布局的优化,提高城市的整体竞争力。
•解决交通拥堵问题,改善交通出行条件,提高交通效率。
•保护和发展历史文化遗产,提升城市的文化底蕴和形象。
•促进生态环境保护,打造宜居宜业的城市环境。
•推动经济发展,提升城市的综合实力。
3. 规划范围成都中心城区规划方案的范围涵盖成都市主城区及周边片区。
具体范围如下:•南起锦江河,北至成都市外环高速公路。
•东起成都双流国际机场,西至龙泉驿区。
4. 规划内容4.1 城市功能布局根据中心城区的不同特点和功能需求,将按照以下划分进行功能布局:•商业核心区:集中发展商业中心、金融中心等功能,形成繁华商圈。
•行政文化区:集中政府机构、文化艺术中心等,打造城市的行政和文化中心。
•居住区:合理规划住宅区,提供多样化的居住选择。
•教育科研区:集中发展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等,促进科技创新。
•生态绿化区:提升城市绿化水平,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
4.2 交通规划为解决交通拥堵问题,提高交通效率,成都中心城区规划方案将采取以下措施:•建设更多地铁线路,完善城市轨道交通网络。
•规划智能交通系统,提升交通管理水平。
•优化道路布局,拓宽主要道路,建设快速通道。
•发展公共自行车系统,鼓励绿色出行。
4.3 文化保护与发展成都拥有悠久的历史文化,成都中心城区规划方案将注重保护和发展城市的历史文化遗产:•加强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修缮传统建筑。
•打造文化创意产业园区,促进文化产业发展。
•举办文化艺术活动,提升城市文化氛围。
4.4 生态环境保护为了提升城市的生态环境质量,成都中心城区规划方案将采取以下措施:•加强水资源保护和管理,推行水资源循环利用。
成都中心城区规划方案

成都中心城区规划方案成都作为中国西部重要的文化、商贸和交通中心城市,其城市规划对城市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引领和推动作用。
为了推动成都中心城区的发展,提升城市的整体品质和竞争力,制定一套科学、合理的规划方案至关重要。
下面将就成都中心城区规划方案进行探讨。
一、总体规划成都中心城区规划方案旨在构建一个宜居、宜业、宜游的现代化城市,强调合理布局和功能分区,注重绿色环保和可持续发展。
规划将中心城区划分为商业、居住、文化、教育、交通等功能区域,确保各区域之间的协调和统一。
二、商业区规划商业区作为中心城区的经济发展核心,规划方案将注重打造国际一流的商业中心,引进优质的商业资源和国际品牌。
同时,商业区还将注重创新和科技产业的发展,搭建科技交流和合作的平台,形成高端产业集聚区。
三、居住区规划居住区规划方案将以提升城市居住品质为目标,建设高品质住宅小区和社区。
规划中将注重绿化和景观建设,提供公园、休闲娱乐等配套设施,满足市民对宜居环境的需求。
同时,规划还将合理规划住房供应,解决城市居住问题。
四、文化教育区规划文化教育区是中心城区的文化建设和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规划方案将注重建设文化艺术中心、博物馆、图书馆等文化设施,提供良好的文化交流和教育培训场所。
同时,规划还将建设优质的教育资源,培养高素质的人才。
五、交通规划交通是城市的血脉,交通规划方案将注重提升中心城区的交通效率和便捷性。
规划将优化公共交通网络,加强地铁、公交、轨道交通的连接,并建设便捷的自行车和步行系统,推广绿色出行方式,减少交通拥堵和环境污染。
六、绿化环保规划绿化环保是成都中心城区规划方案的重要内容之一。
规划将注重增加绿地面积,建设公园、植被带、生态保护区等绿化设施,提升城市的生态环境质量。
同时,规划还将推动节能减排和可再生能源利用,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
总之,成都中心城区规划方案的制定目标在于打造一个宜居、宜业、宜游的现代化城市。
通过科学合理的布局和功能分区,促进城市各项事业的发展,提升城市的整体竞争力和影响力。
成都西站周边规划方案

成都西站周边规划方案成都西站周边规划方案引言成都西站是成都市重要的交通枢纽站之一,承载着大量的客流和货流。
周边规划方案的合理设计与实施对于提升交通通行效率、改善城市形象和提升乘客体验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针对成都西站周边规划方案进行详细探讨。
1. 现状分析成都西站作为成都市的重要交通枢纽,其周边区域存在一系列问题。
首先,交通拥堵现象比较严重,尤其是进出站口周边道路。
其次,周边配套设施缺乏,旅客停车位不足,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出行需求。
最后,市政设施亟需改进,例如道路状况不佳、人行通道不畅等。
2. 规划目标基于现状分析,我们制定以下规划目标:•提高交通通行效率,减缓交通拥堵现象。
•优化周边配套设施,提升旅客停车条件。
•改善市政设施,提升周边环境质量。
3. 规划方案为实现上述目标,我们提出以下规划方案:3.1 交通通行优化•扩建进出站口道路:对进出站口周边道路进行扩建,增加车道数量,缓解交通拥堵。
•优化信号灯控制:引入智能信号灯系统,通过数据分析优化信号灯配时,提高交通流量效率。
•建设快速出租车通道:专门建设快速出租车通道,疏解进出站口的出租车拥堵问题。
3.2 周边配套设施优化•增设停车场:规划建设新的停车场,提供更多的停车位,满足旅客的停车需求。
•建设公共自行车停放点:在周边区域设置公共自行车停放点,便于旅客短程出行。
•提供公共交通接驳服务:新增公交线路,加密运营班次,提供方便快捷的公共交通接驳服务。
3.3 市政设施改进•道路状况改善:对周边道路进行修复和改造,确保道路畅通无阻。
•新建人行通道:规划新的人行通道,保障行人出行安全并提升通行效率。
•美化周边环境:增加绿化带和景观设施,改善周边环境质量。
4. 实施计划为确保规划方案的顺利实施,我们制定了以下实施计划:•第一阶段(2022年):进行道路扩建、信号灯优化和停车场建设等基础设施改造工作。
•第二阶段(2023年):建设公共自行车停放点、新增公交线路和加密运营班次等公共交通改善措施。
成都北改规划

成都北改规划1. 引言成都北改规划是指对成都市北部地区进行整体规划和改造的计划。
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成都北部地区的基础设施和社会资源逐渐暴露出短板,亟需进行规划和改进。
本文将介绍成都北改规划的背景、目标和计划,并对其可行性和影响进行分析。
2. 背景成都是中国西南地区的重要城市,经济发展迅速。
然而,随着城市人口的持续增长和城市功能的不断扩展,成都北部地区的交通、环境和社会服务等方面逐渐出现了一些问题。
例如,交通拥堵、环境污染、人口密集等。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成都市政府决定对成都北部地区进行综合规划和改造,从而提升该地区的基础设施和社会资源水平。
3. 目标成都北改规划的主要目标包括:•提升交通网络:通过新建道路、扩建公交线路和加强交通管理,改善交通拥堵状况,提升交通效率。
•改善环境质量:加强环境保护措施,减少污染物排放,提升空气和水质量,创造更健康的生活环境。
•优化社会服务:增加教育、医疗、文化等社会服务设施的供给,提升居民的生活品质。
•促进经济发展:通过产业升级、引进外资等方式,吸引更多优质企业入驻,推动经济发展。
4. 计划成都北改规划的具体计划包括以下几个方面:4.1 交通规划•新建高速公路:在成都北部地区新建一条高速公路,连接市区和周边城市,提升交通便利性。
•扩建公交线路:增加公交线路的覆盖范围和频率,提升公交出行的便利性。
•建设综合交通枢纽:在成都北部地区建设一个综合交通枢纽,集合公交站点、地铁出入口、停车场等设施,提供便捷的换乘服务。
4.2 环境保护规划•加强大气污染治理:对成都北部地区的工业企业进行严格的环境排放监管,减少大气污染物排放。
•改善水质:加强污水处理设施的建设和运营,提高水质净化效果。
•推行绿色出行:鼓励居民使用公共交通工具、共享单车等低碳出行方式,减少汽车尾气排放。
4.3 社会服务设施规划•新建学校和医院:在成都北部地区新建一些学校和医院,提供更好的教育和医疗资源。
•丰富文化设施:增加剧院、图书馆、博物馆等文化设施的数量,满足居民的文化需求。
国务院关于《成都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的批复

国务院关于《成都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的批复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国务院•【公布日期】2024.09.27•【文号】国函〔2024〕146号•【施行日期】2024.09.27•【效力等级】国务院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土地资源正文国务院关于《成都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的批复国函〔2024〕146号四川省人民政府、自然资源部:你们关于报请批准《成都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的请示收悉。
现批复如下:一、原则同意自然资源部审查通过的《成都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以下简称《规划》)。
《规划》是成都市各类开发保护建设活动的基本依据,请认真组织实施。
成都是四川省省会,西部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
《规划》实施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统筹发展和安全,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发挥西部经济中心、西部科技创新中心、西部对外交往中心、全国先进制造业基地等功能,建设成为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
二、筑牢安全发展的空间基础。
到2035年,成都市耕地保有量不低于453.99万亩,其中永久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不低于416.64万亩;生态保护红线面积不低于1496.61平方千米;城镇开发边界面积控制在2361.20平方千米以内;单位国内生产总值建设用地使用面积下降不少于40%;用水总量不超过上级下达指标,其中2025年不超过56.8亿立方米。
明确自然灾害风险重点防控区域,划定洪涝、地震等风险控制线以及绿地系统线、水体保护线、历史文化保护线和基础设施建设控制线,落实战略性矿产资源等安全保障空间。
三、构建支撑新发展格局的国土空间体系。
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加强成都都市圈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利用的区域协同,共建西部陆海新通道,加强对青海、西藏等地区的战略保障。
成都城市规划控制性规划

成都城市规划控制性规划
成都市规划局负责制定和实施成都城市的控制性规划。
控制性规划是指为实现城市发展的总体战略和规划目标,限制和约束城市建设活动的规划方案。
控制性规划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 总体规划目标:明确成都市未来一定时期内的总体发展目标和方向,如经济发展目标、人口发展目标、基础设施发展目标等。
2. 土地利用规划:确定成都市各类土地的开发利用方式和强度,包括居住用地、工业用地、商业用地、公共设施用地等。
3. 城市建设控制规划:规定城市建设用地的分布和规模,包括建筑物高度、容积率、用地性质等方面的控制要求。
4. 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制定保护和恢复成都市生态环境的目标和计划,包括生态保护区的划定、环境污染治理措施等。
5. 交通规划:规划城市交通网络的发展方向和布局,包括道路、铁路、地铁、公交等交通设施的规划。
6. 基础设施规划:制定城市基础设施(如供水、供电、供气、通信等)的建设方向和规模,确保城市正常运转所需的基础设施需求。
控制性规划是成都市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它能够引导城市发展,提高城市的整体规划和建设水平,保障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成都城市总体规划概况

成都城市总体规划概况1. 引言成都作为中国西部重要的城市之一,其城市总体规划对于城市的可持续开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对成都市的城市总体规划进行概述,包括城市开展背景、总体规划目标和主要内容等方面进行分析和阐述。
2. 城市开展背景成都市位于中国西南地区,是四川省省会,也是中国西部地区综合实力较强的城市之一。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西部地区的重视和对成都市的支持力度加大,成都市经济不断开展壮大。
在城市开展过程中,成都市面临着一系列挑战,如城市建设与环境保护的平衡、交通拥堵问题、城市根底设施建设等。
为了有效解决这些问题,成都市制定了城市总体规划,以标准城市建设,推动城市可持续开展。
3. 总体规划目标成都市的城市总体规划旨在实现以下目标: - 综合开展:通过优化产业结构、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推动经济社会的全面开展。
- 生态环境保护:注重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提高城市的生态环境质量。
- 空间优化:合理规划城市空间布局,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 交通便捷:优化交通组织,提高交通运输效率,缓解交通拥堵问题。
- 社会公平:注重人民群众的福祉,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4. 主要内容成都市的城市总体规划主要涵盖以下内容:4.1 城市空间布局规划根据城市开展需要,成都市制定了合理的城市空间布局规划。
通过科学规划和利用城市土地资源,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优化城市的开展结构。
同时,提升城市的整体形象和品质,打造宜居宜业的良好环境。
4.2 产业开展规划成都市将重点开展现代效劳业、高新技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
通过引导和支持各类产业的开展,提高产业结构的稳定性和竞争力。
此外,成都市还将大力开展旅游业,打造成为国内外重要的旅游目的地。
4.3 生态环境保护规划成都市高度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制定了一系列的措施和规划。
通过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提高城市生态环境的质量。
例如,加大生态绿化和水源保护力度,加强大气和水污染治理等。
4.4 交通规划成都市通过优化交通组织,提高交通设施的建设水平,推动交通运输的便利化和智能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月6日,全国人大代表、四川省人大代表视察团在四川省成都市听取了成都市政府关于新一轮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2003—2020)情况的汇报,未来成都将成为总人口约1500万人、中国西部创业环境最优、人居环境最佳、综合实力最强的现代特大中心城市。
成都市是四川省省会,在总体规划中,成都市自有一番发展战略。
具体是整合区域,依托成渝经济区,形成成渝城镇密集区;强化成德绵城市带建设,推动成都平原经济区发展,加快成都平原经济区一体化进程,形成西部地区重要的增长极。
一心多极多轴众星捧月
根据规划,成都市主城区建设用地发展方向是以中心城为核心,沿放射道路走廊式轴向发展,重点向南、北、东3个方向发展,逐步形成南北展开的城市格局。
未来的城镇空间格局,将形成“一心多极多轴”的局面。
“一心”指主城区;“多极”指规划区外的4市和4县;“多轴”指由主城区沿各放射道路形成的发展轴,其中重点发展南北轴和东轴。
“一心多极多轴”形成众星捧月之势,形成由1个特大城市,4个中等城市(都江堰、崇州、邛崃和彭州),4个小城市(新津、大邑、蒲江和金堂),30个重点小城镇,200个一般乡镇所构成的城乡一体、协调发展的城镇体系。
规划成渝高速铁路搬迁机场
在主城区综合交通规划中,强化成都市交通枢纽地位,在成龙公路南侧规划成渝高速铁路,并预留宝成、达成、成昆高速铁路通道,形成强大的铁路枢纽。
同时,改善火车北站,改造火车南站;在龙泉组团大面镇预留第三客运站,在新都泰兴建设成都北编组站,规划将成都东编组站改造为集装箱节点站。
此外,还要搬迁凤凰山机场、太平寺机场,中远期搬迁黄田坝机场,解放城市净空;加快双流机场二跑道建设,强化航空枢纽的地位。
同时加强中心城区与周边组团的联系;中心城与外围组团至少有二条以上的城市道路和一条轨道交通相连接,以实现40分钟的主城区交通战略。
政府搬家形成两大物流中心
规划中打算将行政办公职能从核心区内迁至城市新区,此外,还要控制中心城工业发展,中心城内工业逐步向外迁移。
工业向园区集中,发展成都高新区、成都经济技术开发区、双流航空港开发区、海峡两岸开发区、青白江工业区;重点发展成都高新区、成都经济技术开发区。
形成北部、南部两大区域物流中心,四个区域配送中心,形成现代化的物流运输配送体系。
水井坊及川大华西校区纳入文化保护
在保护历史文化,强化城市历史文化特征上,总规划拓展了保护范围,在上轮总规基础上增加了水井坊历史文化保护片区及四川大学(华西医科大学)近现代文化保护片区;将市
域范围内具有历史和文化价值的历史地段划定为历史文化街区;并保护市域范围内的历史文化名镇。
此外,还将加强城市绿化工作。
远景构想强化“多中心城市空间结构”
总体规划认为,为了保持城市可持续发展,所以特别制定了2020年后的城市远景发展构想。
远景发展强化“多中心城市空间结构”,形成轴向开放型城市空间体系和轴向拓展的带状空间形态,空间布局以中心城为核心南北展开;成都经济技术开发区向南发展,高新区向东发展,形成集中连片的工业发展区。
数字未来成都
长胖六个周边区县纳入城市规划区
在城市区域的规划范围上,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的规划范围面积是12390平方公里,其中,城市规划区包括中心城五城区、高新区和六个周边区县(双流、温江、郫县、新都、青白江、龙泉驿)的行政区划范围,总范围为3681平方公里,其中建设用地660平方公里;五城区加高新区,及外环路以内的其它区域,含道路外侧500米绿化带的成都中心城区的用地范围中,建设用地有400平方公里。
而城市化水平以城市人口计,2010年为63%,2020年达到70%。
近期(2010年):主城区城市建设用地515平方公里,城镇人口570万人;总人口1110万人;
中期(2015年):主城区城市建设用地590平方公里,城镇人口655-660万人;
远期(2020年):主城区城市建设用地660平方公里,城镇人口734-760万人。
总人口1400-1500万人。
新一轮(2003—2020) 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
基本按照国民经济五年计划目标方向来制定,同城化水平进一步提升,城镇化率要达到65% 城市群包括成都市、德阳市、绵阳市、遂宁市、乐山市、雅安市、眉山市、资阳市
《规划》共分11章,从规划背景、总体要求、城市群布局、提升发展成都核心城市、促进各类城镇协调发展、增强城市现代产业支撑、提高城镇综合承载能力、统筹城乡发展、扩大城市群对外开放、推进城市群一体化发展、保障措施等方面
强化成都发展核心,拓展成德绵眉乐、成雅遂、成资城市轴线,培育绵雅眉资遂城市环线,优化完善城镇体系结构,推进形成“一核、三轴、一环”的城镇空间格局。
当然这个概念其实比较大,还包括了环境保护规划、养老设施布局规划、城乡建设发展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文态规划、商业布局规划、工业发展规划、乡村规划等
其实双流、龙泉驿、新都、青白江、郫县、温江、新津等7个区县建设卫星城的定位其实很具看点。
包括现代化的城市形态、高端化的城市业态、特色化的城市文态、优美化的城市生态融合发展。
重视历史文化和风貌特色、历史记忆的保护。
——————————————————————
前任目标》成都下一站:世界现代田园城市
现任城市设计师唐良智2011年在武汉市首次提出“独立成市”,并按此理念规划在当地兴建了6座新城。
这一次,他也将其实践于此。
“城市设计新理念”:“独立成市”、“小街区规制”的理念不绝于耳,构建双核共兴、一城多市的…网络城市群‟的目标也已制定。
“小街区规制”,指的就是由中小街道分割围合、街区规模在50亩左右、公共服务设施就近配套的开放街区模式。
配备合适比例的社会资源,如教育、医疗,甚至从某种程度上解决了“最后一公里”的难题。
成都市规委会专委会由专家和公众代表两部分构成,其大多来自国内规划、建筑、市政交通、建筑园林、历史文化社会经济等多个行业。
专委会委员由104名增至156名,其中,专家数从原来的96名增至141名,专家中教授级专家占三分之二以上。
而公众代表则由原来的8名增至15名
交通干线是轴,对于建设城市群,交通线路是用来串起各个城市的,应该是以轨道交通为主,其中一个内涵是更应采用与中心城市点对点的快速交通,而不应是网络连片的交通体系。
所参考的东京都市圈的交通体系就是由集中、放射的路网布局向分散、环状的格局发展。
优先建设环状线路,主要作用是疏导过境交通、绕行交通,合理分配交通流,改善中心区交通拥挤状况,使城市职能适当向外分散。
但是单行道有点多,有时候还改变
另外就是现在天府新区的规划抢了其他区域规划资源
北改的进程还需要加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