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美学第三章
04026设计美学第三章《文化整合论》课后练习题参考答案

《设计美学》教材版本:李砚祖、王明旨主编;徐恒醇著课后题:第三章文化整合论简答题:一、何谓文化,为什么说设计的文化内涵和品位是决定设计质量的关键?二、何谓文化整合?设计为什么能将科学技术和人文艺术的内涵包容在自身之内?三、何谓生态设计,它对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有什么作用?四、为什么说市场效应具有二重性?它积极方面和消极方面是什么?五、如何统一设计的文化取向和市场取向,通过市场机制促进文化的健康发展?课后题参考答案:第三章文化整合论一、答:文化:是人类所创造的特有的生存样式系统,它是人作为社会生活的主体和从事自我创造和发展的成果。
1.设计是按照美的规律来塑造物体,体现出特定的文化传统与生活习俗。
2.产品的设计是实用与审美相统一,涉及了科技文化与整个人文文化的联系。
3.产品设计是以当代文明的技术因素来满足人们生活和文化需要。
4.产品设计也是人的生活方式的设计,必然作用于人的精神生活和个性心理。
5.设计的文化内涵和品味是决定产品的适用性、工艺性和审美表现力,这三个方面决定了设计的质量。
二、答:文化是人类所创造的特有的生存样式的系统,它与自然相区分,具有不同形态的特质。
(1)文化整合是一个多种要素相互综合的过程。
它是通过设计师的主体创造性实现的。
从创造思维的特征上看,设计是感性和理性的综合;(2)在设计构思的过程中,逻辑思维、抽象思维、科学知识、设计师的概括能力以及符号语言等理性的东西。
总是与形象的、感性的东西交织在一起;(3)从设计的专业和知识领域看,产品设计是结构和造型的一体化,是工程设计与工业设计的结合。
前者是以科学技术为基础的,后者还涉及艺术造型能力和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知识;(4)高技术或复杂产品的设计,必然是依靠集体力量完成的,由设计任务相关专家组成的集体,才是这种设计的主体;设计的文化整合原理,不仅体现在结构设计和造型的一体化;产品设计与市场营销的统一上,而是体现在这一系列工作背后的知识和文化的相互关联上。
《设计美学》

《设计美学》第一章形态主要概念部分:形态:事物与其特定功能结构相关联的外在特征。
人工形态:是指人工制作物这一形态,它是由天然形态的物质材料经过人的有目的的加工而成。
结构:是指产品中各种材料的相互联系和作用方式。
产品结构的特点:层次性、有序性、稳定性。
结构的有序性:是指产品结构要使各种材料之间建立合理的联系,即按照一定的目的性和规律性组成。
结构的稳定性:是指产品作为一个有序的整体,无论处于静态或动态过程中,它的各种材料之间的相互作用都能保持一种平衡状态。
结构的层次性:是指根据产品复杂程度的不同,它的结构可能包含零件、组件、部件等不同隶属程度的组合关系。
感觉:是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在人脑中的直接反映。
知觉:是以感觉为基础,它是以感官刺激引发的,经过组织化的个人经验、形成对客观事物的总体属性和各属性之间相互联系的整体反映。
定势:是行为的准备状态,主要由过去的经验和知觉者的需要、情绪、态度和价值观念所决定。
完形质:由知觉结构所形成的事物特性,如曲调,风格等.形式自由度:产品形式在设计创造中的变化范围.技术规定性:物质产品生产所依据的制作要求.意境:由产品实体与空间,形象与意义作用于人所产生的精神境界.一、填空题1、形体学的研究首先出现在(生物学)领域,生物形态学是研究(有机体结构形态)的科学。
生物形态学通过(对动植物的机体结构及其外部形状关系)来了解它们的不同类型和特征。
2、形态是(指事物与其特定功能结构相关联系的外在特征)可分为(自然形态)和(人工形态)3、产品的结构一般具有(层次性)(有序性)和稳定性的特点。
4、决定产品形成的因素包括产品的(材料)(结构)(实用功能)(认知功能)。
5、(对象性)是人的活动的根本特点,也是人的审美活动的特点。
6、知觉是以感觉为基础,是由(由感官刺激引发的,经过组织的个人经验形成对客观的整体属性和各属性之间的相互联系)的整体反映。
7、视觉的恒常性是指(在视网膜成像不断变化过程中,我们的知觉映像却保持不变)8、完形质是指(由知觉结构所形成的事物特征<如曲调、风格>)9、完形心理学是由(德国)心理学家(韦特墨)开创的。
设计美学第三章

《设计美学》第三章讲义主要概念:期待世界:是构成读者希望接受和理解的文学作品的条件系统。
集体无意识:是由各种遗传力量形成的心理倾向,它是先天的非个人的心理机制。
个体无意识:是以一种情结表现出来的原型。
文化:是人类所创造的特有的生存样式系统,它是人作为社会生活的主体和从事自我创造和发展的成果。
文化模式:是指文化类型特定的构成方式及其稳定的特征。
文化生态系统:将各种文化形态依其与自然环境关系的密切程度的连接而构成的系统。
文化进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主要形式,是以社会化的组织形式通过文化的传承和积累而实现,具有质的飞跃。
文化整合:是指不同的文化之间相互吸收、融化、调和而趋于一体化的过程。
生态系统:指有机体与环境之间形成的相互依存和相互作用的系统。
设计:一种综合性策划和形式创造活动,作为生产的前提,它以观念的构思形成产品的表象。
大设计:从人与环境的和谐共生关系中去规划和安排各项具体的设计任务。
生活方式:是指除物质生产和交换外,人们日常社会生活采取的各种形式。
时尚:在生活方式的选择上所形成的社会流行倾向。
市场机制:依据商品交换原则形成的社会资源分配方式。
边际效用:是指有无某一种商品在效用上的差别。
消费定势:是消费者依据过去的经验或习惯性选择来购买商品的现象。
1为什么说实用功能是产品的最基本的功能?答:1 因为人的物质需要的产生是先于精神的需要,人要生存,就要解决吃、穿、住的问题,就要具备一定的物质条件,所以产品首先就是用来满足人的某种物质需要。
2就产品与人相互作用的发生学过程而言,产品的实用功能是各种精神功能产生的根源,从人类生产发展的历史过程看,产品先是取得了实用功能,以后才逐渐产生出认知的和审美的功能。
2 文化概念的界定答:从词源学的角度来考查,文化一词源于拉丁文,其原意是对土地的耕耘和植物的栽培,后来引申为对人心身的教养。
文化实质上就是“人化”,文化是人的创造物,体现了人的本质力量,任何文化活动都是人的活动,从而也是为着人的活动,所以人不仅是文化的主体,也是文化的目的,文化的发展总是以满足人的需要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
服装设计的美学原理

变化丰富的服装
褶裥在整统理一课中件 求变化
纹样统一的服装
14
五、强调与削弱
(一)强调:强调能够突出重点,使设计更具吸引力和艺术感染 力。被强调的部分经常是设计的视觉中心。主要包括强调主题、 强调工艺、强调色彩、强调材料、强调配饰等。
(二)削弱:服装设计中的削弱就是对非主要因素进行舍弃或减 弱,目的是为了反衬强化的元素。
强调
整理课件
削弱
15
六、呼应与穿插
(一)呼应:呼应是指在设计中通过对设计元素的添加、删 减或排列等使得两个不同的设计或同一设计的不同部分产生 某种关联性。
(二)穿插:穿插是指造型元素的交叉,可以作为呼应的一 种手段,穿插可以改变设计中的单调。
整理课件
3
三、材料:服装的材料美是指由材料因素而产生的美感。材 料美的侧重点主要放在面料上,因为它是服装材料美的外观 表现,许多辅料的功用只是服装材料美的内在表现。
整理课件
4
四、工艺:服装的工艺美是指由服装的工艺因素而产生的美 感。制作工艺是否精良直接影响到服装品质的好坏。
整理课件
5
五、综合美:服装整体美是指服装造型、色彩、材料、工艺、 流行、功能等因素所综合表现出来的美感,是服装物质内容 与精神内容的完美结合。
整理课件
23
(四)造型
视觉中心的造型是设计者需要关注的重点,有时为了突出中 心会用比较新颖奇特的造型。
整理课件
24
(五)色彩
设计的视觉中心可以使用与整件服装完全相同或不同的色 彩。不管使用何种色彩,都可以结合造型或材质创造出不 同的形态。
2.04026《设计美学》讲义

设计美学讲义2019-11-22广东·广州《设计美学》第一章讲义主要概念部分:形态:事物与其特定功能结构相关联的外在特征。
人工形态:是指人工制作物这一形态,它是由天然形态的物质材料经过人的有目的的加工而成。
结构:是指产品中各种材料的相互联系和作用方式。
感觉:是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在人脑中的直接反映。
知觉:是以感觉为基础,它是以感官刺激引发的,经过组织化的个人经验、形成对客观事物的总体属性和各属性之间相互联系的整体反映。
定势:是行为的准备状态,主要由过去的经验和知觉者的需要、情绪、态度和价值观念所决定。
一、问答题1.设计师为什么要读“设计美学”?答:第一:这首先是由于设计活动中审美特质所具有的特殊复杂性和综合性,使得设计师的审美素质和创造力的培养,离不开对审美规律的认识。
设计作为社会生产活动的一个环节,不仅是一种技术实践活动,也是科学和艺术的结合。
在产品形态的千变万化中,形式美指具有从属的意义,审美价值不能成为一种孤立的追求,功能美才是产品功能与形式变奏中的主旋律。
第二:设计美学有助于设计师从美学的视野,加深对于设计历史和设计原理的理解。
设计史为设计原理的开拓提供了历史借鉴。
审美趣味和消费时尚是不断发展变化的。
第三:市场是人创造的,只有依靠设计创新才能开拓市场和创造市场,以取得占有市场的主动权。
设计美学将有助于开启通向现实生活的思想之门。
设计美学把产品系统与人的关系作为考察的中心。
当今是一个呼唤名牌产品和名牌设计师的时代,设计师是创造品牌的开拓者之一,肩负着重大的历史使命。
设计美学作为一种感性文化的人类学,正在逐步融入整个设计文化、企业文化和商业文化之中。
在设计中,美的呼唤和心灵的感应,将促进物质文明向精神文明的转化,并推动着生态文明与物质——精神文明的同步发展。
所以设计师只有掌握了“设计美学”,设计出来的产品才能在充满竞争的国际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2.自然形态的情感内涵由何而来,在功能层面对人有何启示?答:自然形态的情感内涵产生的原因:第一,人类对大自然充满热爱之情,因为它不仅是人类生存的依托,它是构成人们生活的天地。
第3章产品形态设计美学法则

第3章 产品形态设计美学法则
对比与调和 节奏与韵律 对称与均衡 比例与尺度 过渡与呼应 统一与变化
三、产品形态设计美学法则
3.1 对比与调和
3.1.1 形体的对比与调和 在产品形态设计中,产品形体的对比与调和主要表现在形状的大小、长短、粗细、曲直
、凹凸、高矮、厚薄,方向的水平、垂直、倾斜,位置的高低、远近、上下、左右,形态的 黑白、轻重、动静、虚实、软硬,数量的多少,排列的疏密等诸多方面的对立因素上。
三、产品形态设计美学法则
3.3.2 均衡
均衡主要是指上下、左右、前后等双方在布局上的等质。均衡是自然界里一切物体 都必须遵循的一条力学法则,均衡是人们在审美过程中获得的生理和心理的平衡。在产 品形态设计中的均衡,是指以产品某一点或线为支点,使产品一部分与另一部分的实际 重量和心理重量对等,从而达到一种稳定的状态。
体的统一与变化
分来充当载体,而有的产品则需要虚体来辅助其功能实现,所以在产品外观构成中就有虚实之分。
三、产品形态设计美学法则
3.1.4 色彩的对比与调和
色彩对于产品设计的作用不容小觑。在设计中,利用色块或色带将各部分贯穿或统一起 来,是使产品形象相互呼应的一种常用的手法。色彩对人们的感官和情绪有着直接的影响, 在功能、价格和外观形态大致相同的情况下,消费者普遍选择中意的颜色。
三、产品形态设计美学法则
3.4.1.2 整数比 把1:2,2:3,或1:2:3……这样由整数形成的比例叫整数比。这是一种容易被人理解的 数 列关系,具有文静而整齐的明快感,在建筑设计、家具设计、产品设计等领域应用广泛, 实用价值较高。 3.4.1.3 几何分析比 几何分析比在比例分析研究中占十分重要的地位。我 们在日常生活中接触的原始体形,如正方形、正三角形、 圆、球、立方体等形体有一个共同的特点,这些形体周边 的“比率”和位置不能加以任何改变,只能按比例放大或 缩小,否则就丧失了这种形状的特性。如圆,无论其面积 大小,其圆周和直径的比例永远是π。
韩敏 设计美学第三章

[教学内容] 3.1 材料要素 3.2 结构要素 3.3 形式要素 3.4 功能要素
3.5 经济要素 3.6 科技要素
[学时安排] 8 学时
[知识点及其基本要求]
必须掌握的概念: 材料 结构 形式 功能 质感 “形式依随功能” 基本要求: 1.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能较清晰的理解各个设计要素在产品 设计中的的作用及特点,以及各要素之间的联系。 2. 通过优秀产品的欣赏与讲解,能初步了解和分析 产品设计中的各个设计要素的构成和运用,使 学生具有一定的审美能力。 结构 产品结构的层次性 产 产品形式美 产品的功能
3.2 结构要素
结构:是指物质系统内部各组成要素之间相互联系、 相互作用的方式。
产品结构:就是组成产品的各种材料之间相互关系、 相互作用方式的总和。 3.21不同的历史时期出现不同结构作用和结构方式
(1 )最早的原始传动结构:开始制造工具,建筑房屋,制 作陶器等。 结构作用:提出“空间”的概念。 成 果:稳定感、秩序感。
在产品形态设计中对比调和主要表现为: 1.形状:如大小、多少、轻重、粗细、长短、厚薄、水平 垂直、集中扩散等。
2.色彩:如明暗、黑白、鲜浊、丽朴、冷暖等。
3.材质:如凹凸、软硬、滑糙、素花等。 4.空间位置:如前后、左右、上下、高低、快慢等。
(4)产品美的形式:指产品整体造型给消费者的审 美感受。 (5)产品形式美:专指产品按一定规律组合起来的 色彩、线条、形体等形式因素本身,所具有的那种被高 度概括化、抽象化了的美。 思考并讨论:
“一构多功” “形式追随功能”。
(1)“形式依随功能” 三个方面的含义:
一、形式来自功能;
二、形式服从功能; 三、形式表现功能。
《设计美学第三章》PPT课件-53页精品文档

(1)产品结构的层次性
层次性,指的是任何一种产品的结构都有若干不同的层次, 而每一个层次的结构又有它自身赖以组成的材料。
(2)产品结构的有序性
有序性,指的是任何产品的结构都是合目的性和合规律性 的统一。
(3)产品结构的稳定性
稳定性,指的是产品作为有序的整体,无论属于一种静态 结构或动态结构,它的各种材料之间的相互作用都能够保持一 种平衡的状态。
3.13 现代设计对材料的不同理解,形成不同的设计风格
新材料发展的三个阶段:1.对传统材料的模拟; 2.对传统材料的超越; 3.树立起自己独特的个性质感。
一、保留传统材料的本色,追求自然质朴的美; 设计风格:清新自然、“反璞归真”; 代表产品:原木家具;
二、新材料对传统材料的模拟。 人造革——真皮 仿真丝——真丝 晴纶绒线——羊毛绒线 玻璃——钻石 仿动物皮毛——真动物皮毛
思考并讨论:两种不同材质的特点及优劣之处?
三、与前两种对立的设计风格:“舍弃质感,只重形式”。
设计思想:反设计的传统,反对现代设计和国际主义风格, 强调大众文化价值。
设计风格:摒弃材料的真实质感,色彩浓烈,轮廓分明, 充满活力。
代表产品:
孟菲斯小组的作品
3.2 结构要素
结构:是指物质系统内部各组成要素之间相互联系、 相互作用的方式。
(3)平面构成:通过点、线、面、色彩的对比变化形成 平面结构,发挥其特殊作用。
特点:使产品最后具有完整的形式,来满足人们传达 信息和审美的要求。
蒙德里安的油画
红蓝椅 1918年 G.T.里特维尔德
3.22 结构的表现形式 任何产品结构的美都是具体的。 A. 裸露结构表现法; B. 隐藏结构表现法。
系。 3. 用美学的观点和思考方式来理解设计美的构成要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材:《设计美学》 科目代码:04026
版次:2011年1月第1版 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 主编:刘子川
1、本次课程为《设计美学》精讲4(第3章)。该课程是艺术设计本科选考科目。
目录
第一编 背景
第二编 设计观念与美学思想
第一章 何谓现代设计
第二章 工业经济时代的设计观念与美学思想 第三章 后工业经济时代的设计观念与美学思想 第第四章 当代语境中的中国设计
理解程度 掌握程度
1、本次课程为《设计美学》精讲4(第3章)。该课程是艺术设计本科选考科目。
自测表
序号 5 6 7 8
重点 从现代设计到后现代设计
孟菲斯设计的影响 后工业经济时代的设计观 后现代主义设计的多元化探索
理解程度 掌握程度
1、本次课程为《设计美学》精讲4(第3章)。该课程是艺术设计本科选考科目。
第一节 何谓后工业经济时代
杜尚从视觉形象转向思维领域,主张“一件艺术作品并不是供人欣赏的,更重要的 是让人去思考”。(P71)【单选】
《泉》
《L.H.O.O.Q》
1、本次课程为《设计美学》精讲4(第3章)。该课程是艺术设计本科选考科目。
第一节 何谓后工业经济时代
三、后现代主义艺术对后现代主义设计的影响(P71-75)【单选、简答】 “现成物品”概念成为后现代艺术的一个重要特征; 观念艺术形态(最鲜明的特征之一)成为整个后现代艺术的核心; 两个流派—大地艺术和装置艺术。
从现代社会景观走向后现代社会景观
从现代科学观走向后现代科学观 从现代主义艺术走向后现代主义艺术
1、本次课程为《设计美学》精讲4(第3章)。该课程是艺术设计本科选考科目。
第一节 何谓后工业经济时代
1. 从现代科学观走向后现代科学观(P66-67)【单选】 1. 意大利文艺复兴运动揭开了现代科技革命的序幕; 2. 形成了现代主义世界观; 03 爱因斯坦的相对论;
1、本次课程为《设计美学》精讲4(第3章)。该课程是艺术设计本科选考科目。
第一节 何谓后工业经济时代
“现成物品”概念(P72)【名词】 应重视创作作品的意图而不是它的表现形式,并可以把各种现成的东西直接应用到 自己的作品中。
1、本次课程为《设计美学》精讲4(第3章)。该课程是艺术设计本科选考科目。
第一节 何谓后工业经济时代
观念艺术形态—整个后现代艺术的核心(P72)【单选、简答】 艺术创作的重心从物质形式的探讨转向精神层面,艺术成为艺术家对人类本身和 现实社会展开思考的载体。
第一节 何谓后工业经济时代
重点2 达达主义运动(P70)【单选】
达达派 苏黎世 德国柏林 汉诺威
纽约
背景/主张/代表人物 反战情绪而产生愤慨的共识中诞生
强调社会革命的色彩 施威特(最注重艺术表现形式的改革者),废物雕塑的真正鼻祖
马塞·杜尚、弗朗西斯·毕卡比亚、曼·雷
1、本次课程为《设计美学》精讲4(第3章)。该课程是艺术设计本科选考科目。
1
西班牙、拉美诗选》。
汤因比在《历史研究》中用“后现代”标志西方新兴工业城市工人阶级
2
的产生及非西方民族和文化的崛起。
3
哈桑和费德勒在肯定意义上使用了“后现代主义”一词。
1、本次课程为《设计美学》精讲4(第3章)。该课程是艺术设计本科选考科目。
第一节 何谓后工业经济时代
生活与过去相比发生了某些本质的变化(P66-69)【论述】
现代设计的后现代转向
第一节 何谓后工业经济时代
一、技术变革下的后工业经济时代(P63)【单选】 马克思主义认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
1、本次课程为《设计美学》精讲4(第3章)。该课程是艺术设计本科选考科目。
第一节 何谓后工业经济时代
后工业经济时代各行业的发展趋势(P63-65)【简答】
全新的“信息社会”时代 现代电子革命
PART 01
理论知识
1、本次课程为《设计美学》精讲4(第3章)。该课程是艺术设计本科选考科目。
章节小结
1、本次课程为《设计美学》精讲4(第3章)。该课程是艺术设计本科选考科目。
第三章 后工业经济时代的设计观念与美学思想
何谓后工业经济时代
后工业经济时代的 设计—多元化设计
第一节 第二节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第三节
1、本次课程为《设计美学》精讲4(第3章)。该课程是艺术设计本科选考科目。
4. 亨利·庞加莱的混沌理论;
5. 科学家提出“无序和有序是如何共存的”。
1、本次课程为《设计美学》精讲4(第3章)。该课程是艺术设计本科选考科目。
第一节 何谓后工业经济时代
2.从现代社会景观走向后现代社会景观(P67-69)【单选】 阿尔文·托夫勒以浪潮来借喻人类社会的变革—农业革命、工业革命;
对宇宙和微观世界的探测 生物工程
材料、工艺、计算机及宽带网技术的发展 各地方富有特色的小报
光纤,技术和图像传播技术的发展 网络的全球化
1、本次课程为《设计美学》精讲4(第3章)。该课程是艺术设计本科选考科目。
第一节 何谓后工业经济时代
重点1 二、后现代社会的总场景(P65)【单选、简答】
“后现代主义”一词最早出现于菲德里柯·德·奥尼斯的《1882-1923年
工业文明技术领域特色的形成; 工业文明的主要特征(托夫勒)—标准化、专业化、同步化、最大化; 当代消费的多样化、个性化特点; 未来的制造业将全面进入新时代。
1、本次课程为《设计美学》精讲4(第3章)。该课程是艺术设计本科选考科目。
第一节 何谓后工业经济时代
3.从现代主义艺术走向后现代主义艺术(P69-71)【单选】 为艺术而艺术,艺术从社会意识形态中剥离出来,目光只集中到美学自身。 一种改造社会、提升人类精神的力量并尝试用艺术来干预现实社会—苏黎世达达派;
1、本次课程为《设计美学》精讲4(第3章)。该课程是艺术设计本科选考科目。
第一节 何谓后工业经济时代
“后现代”与“后现代主义”概念(P70)【名词】
“后现代” 时间观念、思维观念
“后现代主义” 设计风格流派 广义:现代主义设计以后的各种设计流派 ; 狭义:一种设计流派。
1、本次课程为《设计美学》精讲4(第3章)。该课程是艺术设计本科选考科目。
第三编 美学批判
第五章 当代设计美学的批判
1、本次课程为《设计美学》精讲4(第3章)。该课程是艺术设计本科选考科目。
自测表
本次课程精讲4学习第3章的内容,共8个非常重要的知识点,建议同学 们制作一个自测表,边听课边自测。
序号 1 2 3 4
重点 后现代社会的总场景
达达主义运动 波普设计风格 新艺术作品的基本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