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化学全册 1.2 化学研究些什么同步练习 (新版)沪教版
2017届九年级化学全册 1.2.2 化学研究些什么教案(新版)沪教版

2017届九年级化学全册 1.2.2 化学研究些什么教案(新版)沪教版一. 教材分析本节课是沪教版九年级化学全册的第一章第二节第二部分内容,主要介绍了化学研究的内容。
教材通过生动的实例和丰富的图片,帮助学生理解化学研究的领域和对象,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化学基础知识,对化学实验和现象有一定的了解。
但部分学生可能对化学研究的具体内容和方法还不够清晰,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来进一步明确。
三. 教学目标1.了解化学研究的领域和对象,理解化学研究的方法和过程。
2.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3.通过对化学研究的内容的学习,使学生能够运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四. 教学重难点1.化学研究的领域和对象。
2.化学研究的方法和过程。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和小组合作法进行教学。
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分析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化学研究的内容,小组合作使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和探究。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案例和实例,用于引导学生思考和分析。
2.准备教学PPT,包括相关的图片、文字和动画,用于展示和讲解。
3.准备小组合作的活动材料,用于学生分组讨论和探究。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化学?化学研究些什么?引发学生对化学研究的兴趣和好奇心。
2.呈现(10分钟)利用PPT展示化学研究的领域和对象,如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变化等。
通过生动的实例和丰富的图片,让学生对化学研究的内容有直观的了解。
3.操练(10分钟)分析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化学研究的内容。
如通过分析一个具体的化学实验,让学生了解化学研究的方法和过程。
4.巩固(5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和探究,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化学研究的内容。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问题。
5.拓展(5分钟)引导学生思考化学研究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环境保护、医药健康等。
沪教版九年级化学全册同步练习:1.2..2化学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用途与制法

沪教版九年级化学全册同步练习:1.2..2化学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用途与制法是较软的矿物质,在纸上划过,会留下痕迹。
知识点 2 化学研究物质的用途与制法8.下列用途主要利用物质物理性质的是()A.用氮气作食品的保护气B.用金刚石作钻探机钻头C.城市中用天然气作为居民厨房的主要燃料D.白磷在军事工业上用于制造烟幕弹9.下列物质的用途主要由其化学性质决定的是()A.用氮气保存食品B.石墨用作电池的电极C.用酒精给发热病人擦身体降温D.用金刚石刻划玻璃10.如图1-2-5所示装置也可用来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对该实验认识不正确的是()图1-2-5A.红磷的量不足会影响实验结论B.装置不漏气是实验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C.将红磷改为蜡烛也能得到正确的实验结论D.钟罩内气体压强的减小会导致水面的上升11.葡萄糖和面粉在燃烧匙中烧焦后都得到一种黑色残渣,其主要成分都是碳,由此说明()A.两者的组成有相似之处B.两者的物理性质完全相同C.两者的化学性质完全相同D.两者的用途相同12.下列各组物质中,前者属于纯净物,后者属于混合物的是()A.氮气、冰水混合物B.矿泉水、海水C.氢气、食醋D.糖水、二氧化碳13.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在老师的指导下,正确完成如图1-2-6所示的两个实验。
已知所用实验装置气密性良好(提示:铜在加热条件下能与氧气反应生成黑色的氧化铜固体)。
图1-2-6关于该实验,有如下说法:①红磷熄灭并冷却至室温后才能打开弹簧夹;②点燃酒精灯加热铜丝,可观察到铜丝由红色变成黑色;③停止加热后即可读出注射器内气体的体积约为24 mL;④实验取用铜丝质量的多少不会影响实验结果;⑤两个实验均能证明空气是混合物;⑥两个实验均能证明空气中约含15体积的氧气。
其中正确说法的个数有()A.2个B.3个C.4个D.5个14.某同学设计了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实验装置如图1-2-7所示。
图1-2-7该同学的实验步骤如下:①将集气瓶液面以上分为5等份,并做好标记。
沪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 1-2化学研究些什么 同步练习

1.2化学研究些什么一、单选题1.空气中含量较多且化学性质不活泼的气体A.氧气B.氮气C.二氧化碳D.水蒸气2.100年前,为我国的制碱事业做出杰出贡献的科学家是。
A.侯德榜B.张青莲C.徐光宪D.黄鸣龙3.下列常见的现象中,发生了化学变化的是A.粮食酿酒B.酒精挥发C.衣服晾干D.冰雪融化4.下列有关空气成分的说法错误的是A.利用氦气可制作霓虹灯B.食品包装中充入氮气用来防腐C.发射火箭是用氧气为燃料的D.敞口放置在空气中的饼干变软是因为吸收了空气中的水蒸气5.初到西藏时会发生不同程度的“高原反应”,这是由于A.高原地区空气中氧气含量过高,让人有压抑感B.高原地区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过高让人感到窒息C.高原地区的氧气与平原地区的氧气的化学性质不同D.高原地区,空气稀薄,人在同样呼吸情况下,吸入的氧气总量减少6.下列过程中,没有发生化学变化的是A.牛奶酸败B.冰雪融化C.青稞酿酒D.木材燃烧7.化学改变世界的途径是使物质发生化学变化。
下列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A.山体滑坡B.汽油挥发C.铁丝弯曲D.木条燃烧8.物质世界充满了变化。
下列过程中,发生了化学变化的是A.雕琢玉石B.雪糕融化C.葡萄制酒D.瓷盘破碎9.下列变化中,前者属于物理变化,后者属于化学变化的是A.空气液化,矿石粉碎B.碘升华,二氧化碳使石灰水变浑浊C.酒和醋的酿造,铁生锈D.农家肥的腐熟,开水沸腾10.“一带一路”是跨越时空的宏伟构想,赋予古代丝稠之路新的时代内涵,古代丝稠之路将中国的发明和技术带到国外,下列技术不涉及...化学变化的是A.纺纱织布B.使用火药C.稻草造纸D.冶炼金属11.2022 年第二十四届冬奥会在北京隆重开幕。
在冬奥会开幕盛典中发生的化学变化是A.LED 屏发光B.冰墩墩跳舞C.点燃圣火D.升起国旗12.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
在空气的成分中,能供给动植物呼吸的是A.氮气B.氧气C.稀有气体D.二氧化碳13.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文明,考古工作者在发掘一座距今已有三千多年的古城遗址时,发现的下列古代文化遗迹与化学变化有密切关系的是A.在甲骨上刻字B.用泥土筑城墙C.磨制玉石饰品D.烧制陶器瓷器14.在蜡烛燃烧的过程中,发生的变化是A.只有化学变化B.只有物理变化C.既有化学变化,又有物理变化D.既没有化学变化,也没有物理变化15.生活中处处有化学,下列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A.切割玻璃B.冰雪融化C.鸡蛋变臭D.石蜡熔化16.下列相关防控新冠肺炎疫情的措施中发生了化学变化的是A.裁剪熔喷布制作口罩B.喷洒含氯消毒液杀菌C.配制75%的医用酒精D.用水银温度计测量体温17.生态环境部通报2022年元宵节期间我国城市空气质量状况,全国空气质量总体较好。
【配套K12】九年级化学全册 1.2 化学研究些什么教案2 (新版)沪教版

化学研究些什么
学生基础高低参差不齐,有的基础较牢,成绩较好。
当然也有个别学生
难点
知道化学研究的对象和内容,
自
信
课
堂
教介绍
不同的物质结构不同,物质都是由肉眼看不见的极小微粒构成。
完善自信
金刚石晶体结构模型
巩固练习、考点早实践
、下列变化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C.钢铁生锈
()
连贯。
我们利用一盒泡腾片将本节课多个实验活动串联起来。
首先利用包装中的泡腾片遇水放出气而最后对于蜡烛燃烧分析,是一个综合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体现了不同物理性质和。
沪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 1.2 化学研究些什么 同步测试

沪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 1.2 化学研究些什么同步测试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单选题1 .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分子、原子、离子都是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B.化学是在原子、分子水平上研究物质及其变化规律的基础自然科学C.化学知识能指导我们认识物质、改造物质和科学的应用物质D.化学科学和技术的快速发展必然导致生态环境的恶化2 . 下列在生活中自行车发生的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A.轮胎漏气B.车架生锈C.螺钉松脱D.链条涂油3 . 下列对各种材料的利用过程中,主要过程属于化学变化的是()A.用棉、麻等植物纤维纺纱织布B.用钛和钛合金制成飞机、火箭的外壳C.用氯气、漂白粉等为自来水消毒D.用活性炭除去水中有色杂质4 . “神舟十一号”飞船所用燃料之一为液氢,下列说法中属于氢气的化学性质的是()A.无色无味的气体B.氢气是最轻的气体C.氢气具有可燃性D.氢气可转化为液氢5 . 下列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A.米煮成饭B.衣服晒干C.干冰升华D.纸剪窗花6 . 下列工业生产中包含化学变化的是A.工业上用石油生产汽油、柴油B.工业上用空气生产氧气C.工业上用二氧化碳制取干冰D.工业上用煤炭制取焦炭7 . .下列实验中能说明分子可以再分成原子的事实是()A.水变成水蒸气B.水通电分解成氢气和氧气C.蔗糖与水形成糖水D.降温条件下氧气变成液氧8 . 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变化的。
以下不属于化学变化的是A.燃放鞭炮B.矿石粉碎C.植物光合作用D.酒精燃烧9 . 物质的性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物质的用途,下列物质的性质与用途对应关系错误的是A.金刚石的硬度很大——切割玻璃B.氧气具有助燃性——用于炼钢C.氢气具有可燃性——作燃料D.铜具有导热性——作电线10 . 下列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A.铁水铸锅B.冰雪融化C.酒精挥发D.葡萄酿酒11 . 下列变化中不包含化学变化的是()A.将大豆磨成豆浆B.将煤制成煤气C.以石墨为原料合成金刚石D.二氧化碳作为气体肥料参与光合作用二、填空题12 . (1)如图所示是一氧化碳(CO)与氧气(O2)反应的微观示意图,试回答:反应前后没有发生变化的粒子是____(填字母);A ①②B ②③C ③④D ④⑤(2)在如图所示装置的试管中,加入硝酸铵固体,片刻后,∪型管中左侧液面将____(填“上升”、“下降”或“不变”)13 . 小刚收集到一瓶浑浊的长江水,他要模拟自来水厂的净水过程,最终制成自来水。
沪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1.2化学研究些什么同步练习

2019-2019 学年沪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 1.2 化学研究些什么同步练习一、单项选择题1.以下现象和应用中,利用了物质化学性质的是()A. 浓盐酸瓶口形成的白雾B. 白醋冲洗水壶中的水垢C. 利用干冰进行舞台布景D. 清水清洗衣服上的汗水2.相关化学性质的推测正确的选项是()A.两种物质互相反响生成盐和水,证明该反响是中和反响B.在同一化合物中,金属元素必定显正价,非金属元素必定显负价C.必定温度下,往氢氧化钙饱和溶液中加入氧化钙,溶质、溶剂的质量必定改变D.某物质在空气中焚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证明该物质含碳、氢、氧三种元素3.以下物质的用途,只利用其物理性质的是()A. 干冰用于人工降雨B. 小苏打治疗胃酸过多C. 液氢作火箭燃料 D. 一氧化碳炼铁4.电解水生成氢气和氧气的过程属于()A. 化合反响B. 化学变化C. 物理变化 D. 置换反响5.以下变化都属于化学变化的是()A. 汽油挥发、铁生锈B. 燃放烟花、二氧化碳通入澄清石灰水中C. 活性炭吸附冰箱内异味、干冰升华D. 分别液态空气获得氧气、6.以下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A. 冰川消融B. 酒精挥发C. 光合作用 D. 矿石粉碎7.空气是一种重要的自然资源.以下空气成分的用途,主要利用物理性质的是()A. 氧气做助燃剂B. 液态氮做制冷剂C. 罕有气体做保护气 D. 二氧化碳做灭火剂8.以下变化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A. 干冰升华B. 菠萝榨汁C. 透水砖渗水 D. 植物光合作用9.在以下变化中,有一个变化与其余变化的实质不一样,该变化是()A. 纸张焚烧B. 白腊消融C.酒精挥发 D. 分别液态空气制氧气10.以下物质的用途,主要利用了物质的物理性质的是()A. 氧气用于抢救病人B. 氢气用作火箭燃料C. 二氧化碳用于灭火 D. 铜用于制造导线二、填空题11.初三某班的同学关于化学在社会发展进度中所起的作用进行了以下商讨:Ⅰ.一方面化学给人类带来络绎不绝的物质财产,于是他们采集到以下七种物品并进行探究.请回答:(1)图顶用化学方法制取的物质进行生产的物件是________(填序号,下同).(2)图中与人类住、行相关的是________.(3)图中能够食用的是 ________ .(4)从亲自经历中举两例说明化学在保证人类生计和提升生活质量中的重要作用.例一: ________;例二: ________Ⅱ.另一方面化学科技的发展也带来了挑战:例一: ________ ;例二: ________ .结论:化学是一把双刃剑.所以在发展化学科技的同时,还应顾及对环境的影响.12.①铜在湿润的空气中会生锈②铜锈是一种绿色粉末③加热铜绿生成氧化铜、二氧化碳、水④氧化铜为黑色粉末⑤加热时产生的水蒸气在试管口凝成水珠⑥二氧化碳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⑦不行燃⑧但通入澄清石灰水中,能使石灰水变污浊。
上海新版九年级(上)《1.2 化学研究些什么》同步练习卷

,能用来蒸馒头的盐是
,瓦
斯的主要成份是
,可用做建筑材料的是
.
17.实验设计的严密性、操作的规范性等都很重要,每一个环节都会影响实验结果。
(1)两容器中分别盛有等质量的酒精和水,室温下放置几天后酒精比水蒸发得更快”的结论。但
是另一位同学认为不能得出该结论,其理由是实验中没有控制
部位,原因是:
①
;
②
.
(3)若蜡烛的主要成分是石蜡,则其燃烧的反应文字表达式为:
.
(4)某研究小组由法拉第的实验又联想到:在学习氧气的化学性质时发现:铁丝在氧气
中燃烧没有火焰,而蜡烛在氧气中燃烧却有明亮的火焰.该小组同学进行了如下探究.
①写出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文字表达式
②探究一:蜡烛燃烧产生火焰的原因是什么?
四氧化三铁;气态;沸点;
声明:试题解析著 作权属菁优网 所有,未经书 面同意,不得 复制发布
日期:2019/4/5 1 3:40:19; 用户:qgjyus er101 98;邮箱:qg jyus er10198.2195 7750;学号: 21985204
第6页(共6页)
B.生石灰用作干燥剂
C.氧气用作助燃剂
D.氮气用作保护气
5.下列变化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苹果榨汁
B.海水晒盐
C.粮食酿酒
D.矿石粉碎
6.“一带一路”是跨越时空的宏伟构思,赋予古丝绸之路崭新的时代内涵.古丝绸之路将中
国的发明和技术传送的到国外.下列不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
A.稻草造纸
B.使用火药
三、解答题 18.美国科学家卡尔•克里斯特成功地制 d 得盐粒大小的氮 5(化学式为 N5),在制取氮 5
的实验中,它曾发生了爆炸,摧毁了实验室的部分设备,因此,科学家们认为,如果能 让这种物质保持稳定;它可能会成为火箭和导弹后级的理想燃料.氮 5 是由排列成 V 形 的 5 个氮原子结合而成的,化学性质极不稳定,需保存在﹣80℃的干冰中.根据以上叙
沪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第1.2 节 化学研究些什么 课后练习

《化学研究些什么》同步练习1.1999年度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艾哈迈德•泽维尔(Ahmed Hzewail)开创了化学研究新领域,他运用了激光光谱技术来观测化学反应时分子中的原子运动成为可能,你认为该技术不能观察到的是()A.原子中原子核的内部结构B.化学反应中原子的运动方向C.化学变化中生成物分子的形成D.化学反应中反应物分子的分解2.老师在化学课上提出,可用澄清石灰水来检验人呼出的气体是否是二氧化碳气体,就这一过程而言,属于科学探究环节中的A.建立假设B.收集证据C.设计实验D.做出结论3.下列生产生活不涉及化学变化的是A.用大米发酵酿制白酒B.家里使用液化石油气煮饭C.用食盐来配制0.9%的生理盐水D.用稀盐酸除去菜刀上的铁锈4.下列变化中,有一种变化与其它三种变化有本质区别,这种变化是A、牛奶变酸B、水结成冰C、轮胎爆炸D、打碎玻璃5.诗词、名著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瑰宝。
下列诗句或名著事件的描述中既隐含物理变化,又有化学变化的是()A.千里冰封,万里雪飘B.陆虞后火烧草料场C.白玉为床,金作马D.伐薪烧炭南山中6.某化学兴趣小组设计四种实验方案来证明炭粉中是否含有氧化铜.其中可行的是:A.将固体高温加热,看是否有红色固体生成B.在样品中加稀硫酸,充分反应后,观察是否有固体剩余C.在样品中加水,是否有蓝色沉淀D.在样品中加硫酸,充分反应后,溶液是否呈蓝色7.把某金属用小刀切下一小块放入盛有水的烧杯中,观察到该金属能与水剧烈反应,并放出热量,金属本身熔化成银白色的小球浮在水面上。
根据以上现象可推断该金属的物理性质有: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如右图所示,在甲、乙两支完全相同的试管中,装有足量的质量和溶质质量分数均相同的稀盐酸,在两只试管上方各罩一个完全相同的气球,两个气球中分别装有相同质量的金属A 与B,现同时提起两只气球,使其中的金属迅速与稀盐酸接触反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化学研究些什么
1.化学的研究成果在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下面的发明或发现不能归为化学研究范畴的是( )
2.以下生产过程主要发生物理变化的是( )
3.下列过程中,不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
A.用冰块进行防暑降温
B.用高温蒸汽对碗筷进行消毒
C.镁粉作照明弹材料
D.炒菜用过的铁锅,放置后出现红棕色斑迹
4.2006年5月14日中央电视台《经济半小时》栏目报道,齐齐哈尔第二制药有限公司在生产“亮菌甲素注射液”时使用了存在严重质量问题的丙二醇作为药用辅料,已造成多人中毒、死亡。
小杰同学看到新闻后,通过查询得到了关于丙二醇的以下资料:①化学式C3H8O2;②无色粘稠状的透明液体;③无味;④易燃;⑤沸点245 ℃;⑥熔点-6.5 ℃;⑦无腐蚀性;⑧可用作水果催熟剂等,其中属于丙二醇的物理性质的是( ) A.②③⑤⑥ B.①③⑥⑦
C.③④⑦⑧
D.②④⑥⑧
5.水冷却后,除了会凝固成冰晶体外,还会形成玻璃态。
它是由液态水急速冷却到-108 ℃时形成的,玻璃态的水与普通液态水的密度相同。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水由液态变为玻璃态,体积减小
B.水由液态变为玻璃态,体积膨胀
C.水由液态变为玻璃态是物理变化
D.水由液态变为玻璃态是化学变化
6.物质的变化过程中伴随着能量的变化。
化学变化中通常伴随着能量转化,这是因为不同的物质包含不同的化学能,在化学变化中物质具有的化学能转变为热能、光能或电能等。
(1)举出一个从环境中吸收热能的物理变化的例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蜡烛燃烧时,化学能转化为_____________能和_____________能。
7.钢是一种由铁和碳元素形成的合金。
不锈钢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研制、投产,是冶金工业中的一项重大成就。
现在,不锈钢有许多品种,以满足各种不同的应用要求。
最常用的不锈钢有铬不锈钢(含铬>12%)和铬镍不锈钢〔一般至少含铬16%,镍8%,最广泛使用的一种含铬(Cr)18%,镍(Ni)8%,碳(C)0.5%〕两类。
不锈钢中的镍的作用是改善加工性能和增强抗蚀性(特别是对热碱的抗蚀性)。
铬镍不锈钢具有优良的抗蚀性,且延展性良好,适于加工成复杂的形状。
各种不锈钢在不同程度上具有抵抗空气、水、酸、碱、盐等腐蚀的能力,应用广泛,用于制造某些化学工业中用的容器、管道、医疗器械、建筑、装饰材料及日常生活用品(如炊具)等。
(1)你能判断出上述材料中涉及的化学元素除了镍还有哪些吗?
(2)说出你见过或用过的三种不锈钢器具。
(3)不锈钢制品除了美观外,请说出它的一些物理、化学特性。
8.小炜在家中利用实验的方法探究了木片和木炭燃烧的现象,你认为它们燃烧会有哪些不同的现象?(让我们也动手做一做吧)
9.关于化学的说法不准确的是( )
①化学研究的内容包括:物质组成、结构、性质、变化、合成和环境等诸多方面②化学与人的衣食住行都有直接联系③化学的发展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④化学主要是研究危险品
A.②④
B.②③
C.①④
D.④
10.现有六种物品:金属小刀片、塑料直尺、2B铅笔芯、食盐水、眼镜片、橡皮,小明将它们分成两类,如下表所示。
他是按照物质的哪种属性进行分类的( )
A.状态
B.颜色
C.硬度
D.导电性
11.中央电视台《共同关注》栏目记者报道重庆江津的一些怪事:晾晒的衣服等物品无缘无故地出现破损。
随之而来的是漫天飞舞的猜测:有的说是大气电离惹的祸,有的认为是地球磁场变化所引发……后经材料科学家对破损处进行仔细观察,确认所有的破口无一例外都是机械损伤,而非自然环境下的损伤。
关于此现象的一些认识,你认为理由充分的是( )
A.这是自然界的化学物质的损害所致
B.机械损伤表明这是一种化学变化
C.伪科学总会被真正的科学所揭穿
D.这是外星人所为
12.当前,我国所面临的挑战有健康问题、环境问题、能源问题、资源与可持续发展问题等,化学家们希望从化学角度,通过化学方法解决问题,为我国的发展和民族的振兴作出更大的贡献。
化学界研究的课题很多,其中有①高效化肥的合成;②新型药品的开发;③在低消耗情况下分解水而得到氢气作为燃料;④
寻找快速降解塑料、橡胶等化工产品再利用的途径;⑤研制人造血管;⑥在无毒、无害的条件下进行反应;
⑦研制开发超导材料;⑧研制高效无磷洗衣粉。
把有助于上述问题解决的课题序号填在相应的横线上。
(1)健康问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环境问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能源问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粮食问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若你是一名化学家,针对我国所面临的挑战,你想通过什么化学方法来解决?研究哪几方面的课题?
13.
阅读上述资料并回答下列问题:
(1)干洗店在“干洗”衣服时,利用的是干洗剂的_____________(填“物理”或“化学”)性质。
(2)你认为上述干洗剂中,绿色环保、零污染的干洗剂是_____________干洗剂。
参考答案
1答案:C
解析:化学主要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变化以及用途与制法,A、B、D三项均符合题意,C项属于物理学研究范畴。
2答案:B
解析:石油蒸馏是利用石油中各成分的沸点不同,将石油进行分离,蒸馏过程中并无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3答案:A
解析:用冰块进行防暑降温,利用冰融化吸收大量的热,属于物理变化过程;高温消毒,是利用高温杀灭病毒,使病毒的蛋白质发生变性,蛋白质发生了化学变化;镁粉作照明弹材料,利用物质的化学变化过程
中反应放出大量的热量和强光,属于化学变化;炒菜用过的铁锅,放置后生锈,发生了化学变化。
4答案:A
解析:物理性质主要描述物质的颜色、状态、熔点、沸点、硬度、密度、气味等,②③⑤⑥的描述均属于丙二醇的物理性质。
5答案:C
解析:玻璃态的水与普通液态水相比,只是状态发生了变化,并没有新物质生成,是物理变化,且两者密度相同,体积未发生变化,故选C。
6解析:物质变化中伴随着能量变化。
如果一个过程是吸热的,变化后周围环境的热量减少,即温度降低;反之,则温度升高。
生活中的各类燃烧和爆炸几乎都是释放热量的,这都是化学变化;而物理变化则主要表现在物质的三态变化。
答案:(1)冰的融化(其他合理答案也可以) (2)热光
7解析:本题考查钢铁的成分、制造和用途等。
了解化学对社会发展的积极推进作用。
答案:(1)铁、碳、铬。
(2)脸盆、口杯、餐具等。
(3)物理特性:延展性良好,适于加工成复杂的形状。
化学特性:具有抵抗空气、水、酸、碱、盐等腐蚀的能力。
8解析:本题旨在指导学生运用实验获得知识,掌握正确的科学思维方法,养成优良的思维习惯。
对于这个实验要从燃烧的火焰、燃烧有无黑烟、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及燃烧产物是否相同等方面对比观察。
答案:木片:易点燃,燃烧时有火苗、冒黑烟;木炭:不易点燃,燃烧无火苗、无黑烟或极少烟。
9答案:D
解析:化学研究关于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变化、合成和环境等诸多方面;化学关系到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化学对社会的发展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是社会发展的关键推动力;化学研究物质世界的诸多方面,而不仅限于危险品。
10答案:D
解析:第一类物质均具有导电性,第二类物质不具有导电性,故选D。
11答案:C
解析:衣服出现机械损伤说明是有人故意所为,而不会是化学物质的损害;也说明有人故意制造事端,产生混乱;认为是自然环境下的损伤或外星人所为属于伪科学。
12解析:这是一个概念理解型题,做好此类题的关键是能够深入分析、理解概念的涵义,且应该有较为宽广的视野。
答案:(1)②⑤ (2)④⑥⑧ (3)③⑦ (4)①
化学方法和研究的课题:略。
13答案:(1)物理(2)液态二氧化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