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翻译的文化视角看庞德的《论语》译本
浅析庞德对于《论语》的英译

浅析庞德对于《论语》的英译作者:虞如霞来源:《青年文学家》2013年第15期摘要:随着近代中国与其他国家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往来日趋频繁,解读《论语》也必然成为了其他国家感受中国文化和了解中国社会传统思想的重要途径。
目前,《论语》的英译版本众多,而其中庞德对于《论语》的英译版本在《论语》翻译研究探讨中占有比较重要的地位。
他所采用的拆字翻译和创造性翻译翻译方式,使他的译本独树一帜,较好地解读了《论语》的内涵。
关键词:庞德;论语;翻译;语言特色;争议[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3)-15--01一、庞德的翻译法(一)拆字翻译法笔者认为,汉语不同于世界上的其他语系,她的独特魅力尤其体现在她的象形意义上。
程裕祯有言,汉字既具有写实意义,又具有人本精神,既有原始社会物质条件的写照,也是人们精神生活的反映(2003)。
能够认识到这点并从象形字角度出发来翻译《论语》的,在历史上也并不是庞德的首创。
然而,这里值得注意的一点是,庞德作为一名意象派诗歌创始人,对《论语》的英译不仅仅是关注在象形字的写实意义上。
他的英译《论语》甚于其他译本的关键处在于,他更加注重了汉字本身的象形隐喻意义,着力在“形”与“义”之间寻求到平衡。
(二)创造性翻译庞德的翻译更多的不是从语言学和客观角度出发,而是更多地从整个社会经济政治形态出发,更偏向于主观性。
例如,子曰:“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庞德将“格”翻译成“an organic order”(有机的秩序),其实是有其社会历史背景引起的趋于主观性译文。
从庞德所处的社会背景来看,庞德历经了两次的世界大战,对战争所造成的伤害作出了深刻的反思。
所以,庞德其主观性的意愿是希望通过寻找一种秩序来诱导社会走向归正的道路。
笔者认为,主观性在译作过程中是不可避免的因素,读者在欣赏庞译时应趋于理性客观,了解背景。
二、庞译的语言特色庞译《论语》现如今被研究者所欣赏的重要原因之一是诗人庞德所赋予其独特语言特色。
从《论语》两个英译本比较看翻译的文化转向

背景下研究《 论语》 这一 承载 着中 国传统 文化精 神 的典 型文
本, 便具有一定 的时代 前瞻性。 本文拟进行 研究的是上世纪初英 国传教士 、 学家理雅 汉 各 的译本 和现代美 国汉 学家 安乐哲 的译本 。文 化 翻译 理论 在文化层 面对 翻译 所作 的反思 可 以解 释《 语》 论 理雅各 译本
和安乐哲译本之 间的巨大差异 , 《 通过 论语》 理译 本和安译本
的对 比研究对 于文化翻 译理论 的不断 完善和 构建也 具有 积
极意义 。
一
翻 译 目的
理雅各 翻译 《 论语 》 目的与 他作为 传教 士的 身份 是密 的 切相关 的 , 他在香港居住 约 3 年 (83 83 。始终 以传教 O 14 —17 ) 为首要任务 。传教 士传 教的 目的是为 了证明上 帝存 在 的普
信仰使他们认为上帝 主宰甚至高于理性 和情感 。 士所受 传教 到的信仰熏染 以及其相应 的价值取 向 , 由知识的缜密锻造 经
之后变 得十分虔诚而 坚定 , 也就 是说 , 他们在接 触 中国文化
nt与列夫维尔 (nr Lf e ) e) t Ad e r 两人提 出了当代 西方翻译学 e eve
背景与 理雅各有很大 的差异 。在 现代西方 , 一场翻天覆地 的
变化正在进行 , 学术界 兴起 的各 种思潮 , 各个 方 面对 我们 从 所熟悉 的关 于理论 和方 法 的客 观性 的 主要观 点提 出质 疑。 在新实 用主义 、 后结 构 主义 、 释学 、 马克思 主义 、 诠 新 解构主 义、 女权主义 、 生态哲学 和后 现代 主义等各种旗 帜下 , 自西 来 方传统 的内部 的批评运动正在 兴起 , 过去在东西方交流 的过 程当中有意无意表现 出的文 化中心主义受到巨大的冲击 , 代 之 以一 种全 新的去 文化 中心 主义 视角 。安 乐哲《 论语》 英译 本在这 种理 念指 导下应 运而生 。其 目的在 于尝试 摆脱 对上 帝的信仰 , 以同情和理解的眼光来看 待中国文化 。 “ 我们总是预设了 自己文化 经验 中的所 熟悉 的东西 , 而 忽略了其他一些重 要材 料 , 恰正是 它们 , 恰 展示 了作为 文化 之源的具有可比性 的行为 。 只有 当我们 注意到积淀 与中国人 生活方式和思维模式中的那些非 同寻常 的理念时 , 我们才能
系统功能语言学语境视阈下的《论语》英译本分析

系统功能语言学语境视阈下的《论语》英译本分析
《论语》是中国古代经典文化著作之一,被广泛研究和阅读。
在翻译《论语》时,语言学的功能理论和语境理论能够提供重要的指导和视阈。
本文将从这两个角度出发,对《论语》英译本进行分析。
语言学的功能理论可以帮助理解并翻译《论语》中的各个句子和词语。
功能理论主张语言的目的在于实现特定的功能,比如表达感情、传达信息、建立社交关系等。
在翻译《论语》时,译者需要根据句子的具体功能来选择合适的翻译方法。
在《论语》中有很多关于道德、伦理和修养的论述,译者可以通过使用相应的词汇和表达方式,准确地传达原文中的含义和观点。
由于《论语》是古代文化的代表作,其中包含了很多特定的文化背景和观念,译者需要利用功能理论来解释并翻译这些内容,以使翻译更加准确和易于读者理解。
在进行《论语》的英译时,无论是从功能理论还是语境理论的角度出发,译者都需要根据原文的具体内容和背景做出恰当的选择和调整。
还需要注意到《论语》的英译本有很多不同的版本,每个版本都有其翻译策略和风格。
在选择《论语》英译本时,读者也需要考虑到翻译者所采用的理论和方法,以确保选择到合适的版本。
从翻译的文化视角看庞德的论语译本

从翻译的文化视角看庞德的论语译本作者:刘芸来源:《好日子(下旬)》2018年第01期摘要:在诸多《论语》的英译本中,庞德的译本简洁生动、主观性强,堪称论语译介乃至整个翻译学界的另类。
本文以翻译的文化转向视角为理论依据,对庞德英译论语译本的诊释行为进行分析,从而从文化视角发掘庞德《论语》译本的新价值、新意义。
关键词:文化;庞德;论语;翻译1、文献综述1.1 国外《论语》英译研究综述:Wing Chan评述了林语堂的《孔子的智慧》,认为林语堂在选译《论语》条目翻译时细致、到位,《论语》中最重要的一些条目大部分都没有漏网,此外,译文“信”、“美”俱备,质量甚高。
总体而言,国外《论语》英译的研究不如国内的研究丰富、广泛、深入。
研究的主体主要集中在英国和美国的几个学术刊物、研究机构或高等学校。
《论语》英译的研究者也不很多,其中不少是旅居海外的华人。
1.2 国内《论语》英译研究综述:概括起来,近些年国内《论语》英译研究主要集中在《论语》的译本(对比)研究、《论语》中的核心概念词的研究、《论语》英译历史和传播研究及其他方面。
1.3庞德个人简介:埃兹拉·庞德翻译了不少中国古典诗歌和儒家经典。
他翻译的《华夏集》在美国诗歌现代化的进程中起到了重大的推动作用,成为了美国新诗运动中诗歌创作的一个经典模本。
庞德的中国古典诗歌英译不但很好地介绍了中国文化,而且恰当地将中国诗学精髓用之于发展英语现代诗歌,同时又突出地表现了他的创意翻译法。
1.4 翻译背景:庞德在“二战”期间和“二战”前后陆续翻译了儒家经典。
庞德译经时正处在战火连连秩序混乱的二次世界大战时代,他的翻译目的是要向西方社会传播他悟出的儒家思想,以求挽救当时的社会危机。
而同时为让西方的普罗大众接受儒家思想,他的翻译选词有时有归化倾向。
2、翻译理论的文化视角翻译就是文化内部和文化之间的交流,是源语与目的语在文化功能上的对等。
这种文化转向的具体含义是:1)翻译应当以文化为单位,而不是把翻译单位局限在语言的范围里;2)翻译不只是简单的“译码—重组”过程,更重要的是一个交流过程;3)翻译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原则和规范,不同时期的翻译也都是为满足不同时期的文化需求以及满足特定文化里不同群体的需要。
系统功能语言学语境视阈下的《论语》英译本分析

系统功能语言学语境视阈下的《论语》英译本分析本文将从系统功能语言学语境视阈分析《论语》英译本。
《论语》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经典,具有深远的影响力。
而由于翻译人员的不同文化背景和对《论语》文本的不同理解,各个英译本的语言风格和译文质量也有所不同。
因此,采用系统功能语言学语境视阈,对《论语》英译本进行分析,可以更全面地了解语言、意义和文化之间的联系。
其次,从意义的角度分析,《论语》的翻译方式直接关系到读者对文本意义的理解。
例如,《论语》中“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直接翻译为“Those who know are not as good as those who love, and those who love are not as good as those who enjoy”,虽然表达了原文的大致意思,但却未能完全理解“知、好、乐”三者之间的深层含义。
故在一些英译本中,“知”被译为“understand”,“好”被译为“appreciate”,“乐”被译为“enjoyment”,更为精准地表达了作者的深层意图。
最后,由于《论语》的翻译面向不同的语言和文化背景,文化差异也对翻译产生了一定的干扰。
例如,“忠恕之道”在中国文化中有着深远的意义,然而在英语语境中,这句话可能会被误译为“way of loyalty and forgiveness”,而丧失掉“忠恕”所特有的文化内涵。
因此,尽管译文质量和语言风格的确非常重要,但在翻译中更应该注重对于文化内涵的尊重。
以上为系统功能语言学语境视阈下的《论语》英译本分析。
通过对于语言、意义和文化之间的联系进行探究,不仅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论语》文本的内涵,还可以为今后的跨文化交流和翻译工作提供一定参考。
文化视角下庞德诗歌翻译的思考

【 要】 摘 埃兹拉 ・ 庞德是 2 0世纪美 国意象派诗人 的代表 ,他模仿 中国古典诗歌 的艺术手法 ,将许 多中 国古诗译成英语 ,
为中国古典诗歌美学与西方现代主义诗学的结合创造 了契 机 ,他的翻译在西方产生 了巨大影响。然而 ,庞 德由于不懂汉语 ,
第 2 卷第 1 0 期 21 0 0年 2月
梧 州 学 院 学 报
J U N LO Z O N V R IY O R A FWU H U U I E ST
No 1 1 0 . Vo . 2 F b.01 e 2 0
文化 视 角 下庞 德诗 歌 翻 译 的思 考
wol . h n ti a e n lz st en g t eef c f o n ’ t n lt n a ds merf ci nh s r n lt n gv s S r T e , h s p r ay e e ai f t u dS r sai n o e e t i ta sai i e . d p a h v e oP a o l o o H
Ke o d : u u a p rp cie EzaP u d a ce t h n s o ms mit n lt n y W r s c h r l es e t ; r o n ; n in i e ep e ; s a sai v C r o
一
、
前 言
颇 具 争议 的人 物 之一 。 庞德 把 他 的 中 国情结 与他 对 西方 社 会 文 化 的理 解 紧密 结 合 起 来 ,将 许 多 中
对中国传统文化 了解不多 ,故对 中国古典诗歌的翻译 有很 多失误 。该文从文化视角剖析庞德对 中国诗歌 的翻译为什 么会在 西方 引起轰动 ,并分析其产生的负面影 响及带给我们 的思考 。
理雅各_庞德_论语_译本比较

理雅各、庞德《论语》译本比较王 辉(深圳大学师范学院外语系,广东深圳 518060)提 要:庞德的《论语》译本脱胎于理雅各的学者型译本却又与之迥然不同。
本文对比分析两位译者的翻译目的、解经方法和行文风格,说明两个译本的特色及成因。
关键词:《论语》译本;理雅各;庞德;特色中图分类号:H561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3831(2004)05-0140-05A Comparison of Conf ucian AnalectsTranslated by James Legge and Ezra PoundWANG HuiAbstract:Using James Legge’s scholarly translation as crib,E zra P ound managed to produce a highly idiosyncratic translation of Confucian Analects.This paper com pares the tw o versions in terms of purpose of translation,interpretive approach,and linguistic features.K ey w ords:Confucian Analects;James Legge;E zra P ound;features 《论语》的英文全译本,据笔者所知,有26种。
理雅各(James Legge,1815~1897)的译本收入《中国经典》(王辉,2003)第一卷,1861年初版于香港,1893年修订再版于牛津。
行世一百多年来,一直被奉为标准译本,成为后起译者无法回避的高峰。
事实上,不少译者翻译《论语》的初衷都与理译本的得失有关。
将这些译本和理译互参,不仅可以凸现各自的特色,而且可以揭示不同历史文化语境中翻译观念的嬗变。
庞译《论语》完成于1950年,和理译本的关系最为奇特。
译者主体性与《论语》两种译本的对比分析

译者主体性与《论语》两种译本的对比分析作者:吴恒高洁来源:《文学教育·中旬版》2017年第07期内容摘要:译者主体性随着翻译文化转向的出现而日益受到翻译界的关注,本文拟从译者主体性的角度入手进行具体分析,试图探讨译者作为翻译的主体如何影响着整个翻译过程,从而造成了译本的多样性。
关健词:译者主体性论语一.引言随着翻译研究更多地关注译入语文化,翻译研究空间不断拓展,译者的主体性及其文化创造性开始凸显出来。
翻译文本都是经过变形和改造,融入译者的主观审美意向和历史存在的一种自足的艺术创造产物。
本文试图通过韦力和庞德的译本的对比分析,说明译文的主体性对翻译结果的影响。
二.译文对比《论语》作为中国的经典古籍,包含着大量具有文化特殊性的词语。
语言和文化永远形影不离,互为依存。
语言的基本单位是词汇,文化的最直接反映自然也是词汇。
某些词汇浓缩了说这种语言的人们所特有的文化思想和习俗,可称为文化负载词。
下面笔者拟从两位译者对几个文化负载词的译法来探讨译者主体性在原文解析时的影响。
1)“仁”的译法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韦译本:The Master said: He who can himself submit to ritual is Good.庞译本:He said: Support oneself and return to rites that makes a man.相比之下,韦利首先将“仁”固定译作大写的“Good”。
他参照的是刘宝楠的解析。
刘宝楠对“仁”的注解为,“仁字从二人会意。
言己与人相亲爱也。
”这里的“仁”已并不强调“全德”,而是突出与人为善这一好品质的普遍含义。
庞德把“仁”翻译成了一句话,“that makes a man”。
他在其它译文中“仁”的译法多种多样,有“manhood”,“the complete man”,“human”,“humane”,“humanity”,“humanize”和“humanization”。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经典 《 论语 》 历史 久远 、 具有 鲜 明 的文体 特 征 , 向 在
欧洲语 言翻译过程 中 , 这种 汉文化诠 释行 为特 征尤
为突出. 而庞德对《 论语》 进行的诠释更别具一格.
对论语译 本 的评 价 不应 仅 停 留在 原文 与 译文 的对 等方 面 , 要考 虑这 种诠 释 行 为 产生 背后 的社 会 、 还 文化 、 译者 个人 等 因素. 翻译 的 文化 转 向理论 便 为 这样 的翻译 诠 释 行 为 提供 了描 写 性 的依 据 . 以下
第3 3卷 第 3期
Vo _ 3 No 3 l3 .
济 宁学 院 学报
J un lo iigUnv ri o r a fJnn iest y
21 0 2年 6月
Jn 2 2 u . 01
文章 编 号 :O 4 l7 ( 02)3 1o 一 8 7 2 1 O —019 4 0 —0
或 阻止 文 学 阅读 、 作 或 改 写 的各 种 权 利 ( 或 写 人 机构 ) 包括 文学 系 统 内部 和外 部 影 响 . 学 通 过 , 诗 影 响意 识形 态而 作 用 于译 者 的翻 译 策 略 . 识 形 意 态 , 由某个 社 会 群体 在 某 一 历 史 时期 所 接 受 的 是
is 、 c ) 意识 形 态 (dooy 的 影 响 . 助 人 , iel ) g 赞 即促 进
将 以翻译 的文 化 转 向视 角 为理 论 依 据 , 庞德 英 对 译 《 语 》 本 的诠 释行 为进 行分 析 . 论 译
1 翻 译 理 论 的文 化 视 角
翻译 的文 化转 向 注重 翻译 与文化 之 间 的交互 关 系 , 翻译 问题置 于 文化环 境 之 中 , 限制 于语 把 不 言 层 面 , 标志 着 翻译 从 更 加形 式 主义 的方 法 转 它
学 思想 的关 系. 这些具 有政治 I 生的主 观成分 和其 意 识形态有 着密不 可分 的关 系.5 _ 子 日 : 之 以德 , 道 齐之 以礼 , 耻且 格. 有
He a d,‘Go e n n t e b o ki g tag t s i ‘ v r i g h m y l o n sr i h
程 , 重要 的是 一个 交 流过 程 . 更
收稿 日期 :0 2 4 O 2 1 —0 — l
到当时特点社会文化对影 响尤为深刻. 论语》 他《 译 本 较之 于其 它译 本呈 现 出 明显特 色 .
作者简 介: 李娇 (9 8 , , 18 一) 女 山东邹平人 , 曲阜师 范大学在读硕 士 , 研究方向 : 英汉语对 比与翻译
掘庞德《 论语》 译本 的新价值、 意义. 新
关键 词 : 化 ; 文 庞德 ; 语 ; 译 论 翻
中 图分 类 号 : 3 5 9 H 1 .
文 献标 识 码 : A
安乐哲 认为 翻译 是一种诠 释.1由于 中国儒学 1
3 )翻译 不应 局 限于对 源文 本进 行 描 述. 而应 着 眼 于源 文本 在 目标语 文 化里 的功 能对 等 . 4 )翻译在 不 同 的历 史 时 期 有 不 同 的原 则 和
从 翻译 的文化视 角看庞 德的《 论语 》 译本
李 娇
262 ) 7 86 ( 曲阜 师范 大 学 东方语 言与翻 译 学 院 , 东 日照 山
摘
要: 在诸 多《 论语》 的英译本 中, 庞德 的译 本简洁生动、 主观性 强 , 堪称 论语译介 乃 至整 个翻译 学界 的
另 类 . 文 以翻 译 的 文化 转 向视 角为 理 论 依 据 , 庞 德 英 译 论 语 译 本 的诠 释 行 为 进 行 分 析 , 而 从 文 化 视 角发 本 对 从
规 范 , 同时期 的 翻译 也 都 是 为 满 足不 同 时期 的 不 文 化 需 求 以 及 满 足 特 定 文 化 里 不 同 群 体 的 需
要.
拉 法 福 尔 ( nr A d6・L fvr 在 翻译 操 纵 理 e ee) e
论 中又 对 目的语 文化 因素 进 行 阐述 , 为 译 者 的 认 翻译 行 为 受 到 赞 助 人 ( aoae 、 学 ( ot pt ng ) 诗 r pe.
2 庞德英译 《 论语》 的文本特 点
威 尔逊 ( l n 在 写 到庞德 创作 背 景 时 总结 Wi o ) s 了该 时 期 内 庞 德 作 品 八 大 特 征 , 括 片 断 化 包 ( rg e t in 、 Fam na o ) 主观 性 ( u jc v y 、 理 认 知 t S bet i ) 心 it
律、 学、 哲 道德 、 艺术 、 宗教 观点 等 等并 且这 些看 法
和见 解影 响着 读 者 和 译 者 对 文 本 的 处理 . 识 形 意
态作 用 于译者 , 译者 选 择性 的强 化或 者弱 化 、 使 增 添或 者删 节 文 本 以迎 合 接 受 语 的 意 识 形 态 和 读 者. 识 形态 方 面 的考 虑 对 译 者 的影 响 是 最 为 重 意
要 的.
与 目的语 在 文化 功 能 上 的对 等 . 种 文 化 转 向 的 这
具体 含义 是 : 1 )翻译 应 当以文 化 为单 位 , 而不 是把 翻译 单
对 于生 活于 2 0世 纪 的庞德 , 作 品和译 作 受 其
位局 限在 语 言 的范 围里 ; 2 )翻 译 不 只 是 简 单 的 “ 码 —— 重 组 ” 译 过
看法 和见 解 构成 , 其基 本 内容 包括 人们 的政 治 、 法
向强调 文本 外 因素 的方 法 .2翻译 理 论 文 化 转 向 【
的领 衔 人 巴斯 奈 特 ( ua ・ B sn t 认 为 翻 译 S sn aset ) 不 是纯 粹 的语 言行 为 , 是植 根 于文 化 深 处 的行 而 为; 翻译 就是 文化 内部和 文化 之 间 的交 流 ; 源语 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