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理解性默写习题
最新《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理解性默写过关训练

高考默写过关训练《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姓名:等次:1、《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分析亡国的条件的句子是: , , 。
2、《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总结全文,归纳中心论点的句子是:,。
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体现“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过?”只要知错能改,善莫大焉的句子是:,。
4、欧阳修在《伶官传序》中说:“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孟子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也说过意思相近的话“,。
5、孟子认为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所以人才必须经过:,,,,。
6、孟子认为经历磨难砥砺的好处是:,。
7、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
”两句从一个国家所面临的内外形势角度,揭示了国家灭亡的原因。
高考默写过关训练《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答案姓名:等次:1、《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分析亡国的条件的句子是: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2、《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总结全文,归纳中心论点的句子是: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体现“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过?”只要知错能改,善莫大焉的句子是:人恒过,然后能改。
4、欧阳修在《伶官传序》中说:“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孟子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也说过意思相近的话“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5、孟子认为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所以人才必须经过: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6、孟子认为经历磨难砥砺的好处是: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7、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两句从一个国家所面临的内外形势角度,揭示了国家灭亡的原因。
《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理解性默写(11题,含答案)

《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理解性默写(11题,含答案)1. 本文的中心论点(全文的中心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说明人才必须经过艰苦磨炼的作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所摆出的事实论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课文第二段主要阐述要成就大业,必须经受一番苦难磨练的道理。
其中阐述在思想上受磨练的句子是:___________;在行动上受磨练的句子是:___________; 在生活上受磨练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课文中哪些语句反映了孟子认为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课文中哪些语句反映了孟子重视人才成长的主观因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 列举作者分析六位古人的事例后作出结论的过渡句:___________。
8. 论述造就人才的客观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论述造就人才的主观因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由个人推论到国家,提出判断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鱼我所欲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理解性默写学生

1.《鱼我所欲也》文中全篇的中心论点的句子是:。
2.《鱼我所欲也》中,作者认为“失其本心”的行为是“”。
3.《鱼我所欲也》中表明“我”不会做苟且之事的原因的句子是:“”。
4.《鱼我所欲也》中,作者认为:在生命和大义之间,要毅然做出“”的选择,如果迷失本心,则人容易犯下“”的错误。
5.《鱼我所欲也》中说,虽然一点食物即可关乎生死,但若“”,饥饿的路人也不会接受;若“”,即便是乞丐也会拒绝。
6.《鱼我所欲也》中用“”“”两句表明了仁人志士不苟且偷生、不逃避死亡的原因。
(作者认为人们能够做到舍生取义的原因)7.表明“我”不会做“苟且偷生之事”的句子是:,。
8.《鱼我所欲也》中强调做人要有自己的原则的句子“,”。
9.人生常常面临各种各样的选择,当“义”和“生”不能两全时,我们应当像《鱼我所欲也》一文中所说的那样:,。
(表达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人生追求)10.在孟子看来,什么情况下,即使遇到祸患也会挺身而出的?,。
11.《鱼我所欲也》中,作者用行人不吃“嗟来之食”的例子得出“,”的结论,来表现自己品格的高洁。
12.《鱼我所欲也》中,体现孟子的“向善论”的句子是“,”。
13.《鱼我所欲也》中说人人都有向善之心,只不过贤者能不丧失本心的句子是“,,。
”1.《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作者列举六位古人的事例后作出结论的过渡句是“。
”2.体现“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过?知错能改,善莫大焉”的句子是:。
3.“”一句说明了忧虑劳苦才可以振兴国家,图享安逸必定祸害终身的道理。
4.《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一句从国内方面阐释了国家灭亡的原因。
5.总结全文,归纳中心论点(对治理国家提出的论断)的句子是:“。
”6.《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指出艰苦磨炼对于一个人成才的意义(艰苦磨炼益处)的句子是:“,。
”7.《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指出,一个人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论证了人必须经历过挫折和困苦才能有所作为的观点。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理解性默写

答案 1、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 2、所以动心忍,曾益其所不能。 3、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 后喻。 4.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5.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 6.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7.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8.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9.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1、《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写磨练思想 和锻炼筋骨的句子是 2、《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阐述了经 历磨难后产生的结果是: 3、内心经过挣扎后振作,痛苦表现出来 后醒悟的句子: 4.写舜与傅说的句子:
5.写胶鬲与管仲的句子: 6.写孙叔敖与百里奚的句子: 7.写身体饥饿和乏困的句子: 8.内外两方面写国家灭亡的原因是: 9.孟子对治理国家提出的论断是: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理解性默写

主观条件是(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从而论证了生于忧患;然后用(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论证了死于安乐,最后归纳出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列举作者分析六位古人的事例后作出结论的过渡句是(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22.作者由个人作为上升到国家治乱,提出了什么论
断?(),(),()。
23.恶劣的环境可以使人为生存发展而积极奋发:
安逸
的环境容易消磨人的意志,导致最终衰亡,所以在《〈孟子〉
二章》中孟子总结说:
(),()。
24.《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总结全文,归纳中心论
点的句子是:
(),()。
25.孟子对治理国家提出的论断是:
外患者)。
20.在总结了大量亡国史实的基础上,作者针对国君提
出了怎样的论断: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
者),(国恒亡)。
21.《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孟子认为国家常常会
灭亡的原因是: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22.作者由个人作为上升到国家治乱,提出了什么论断?(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理解性默写
1.孟子认为造就人才的客观条件是(),
(),(),(),();只
有这样,才能(),();造就人才的主观
条件是(),(),();从而论证
了生于忧患;然后用(),(),();
论证了死于安乐,最后归纳出中心论点(),
()。
2.列举作者分析六位古人的事例后作出结论的过渡句
是()。
(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理解性默写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第一部分:【重点字填空】
舜发于()亩之中,傅说举于()筑之间,胶()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举于海,百里()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
入则无法家()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第二部分:【情境默写】
1.“,”是本文的中心论点。
2.孟子对治理国家提出的论断是:,。
3.写身体饥饿和乏困的句子:,。
4.欧阳修说“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孟子也说过意思相近的一句话:,。
5.《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写磨练思想和锻炼筋骨的句子是:,。
6.写胶鬲与管仲的句子:,
7.孟子认为造就人才的客观条件是,,
,,
8.体现“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过?”知错能改,善莫大焉的句子是:。
答案
1.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2.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3.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4.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5.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
6.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
7.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8.人恒过然后能改。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选择、默写、阅读及答案【部编版八上第21课】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习题及答案【部编版八上第21课】班级:姓名:题型:【选择题】【理解性默写】【课外文言文阅读】一、选择题: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必先苦其心志.便扶向路,处处志.之B.行拂.乱其所为入则无法家拂.士C.舜发.于畎亩之中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D.人恒.过然后能改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理解错误的一项是()A.舜发于畎亩之.中(的) B.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到)C.行拂乱其.所为(他的) D.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因而)3、选出下列加点字用法相同的一项:()A.困于.心皆以美于.徐公B.苦其.心志帝感其.诚C.出则无敌国外患者.肉食者.谋之D.舜发于畎亩之.中何陋之.有4、选出下列加点词词义相同的一项:()A.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上使外将.兵B.傅说举于版筑之间.在乎山水之间.也C.人恒过.,然后能改及鲁肃过.寻阳D.征于色,发.于声野芳发.而幽香5、下列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傅说举.于版筑之间(举:被选拔)B.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任:责任,使命)C.入则无法家拂.士(拂:通“弼”,辅佐)D.人恒过.然后能改(过:过去)6、下列加点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必先苦其.心志行拂乱其.所为B.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出淤泥而.不染C.舜发于畎亩之.中何陋之.有D.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贤于.材人远矣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舜发于.畎亩之中泻出于.两峰之间者B、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温故.而知新C、行拂乱其.所为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D、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 A.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不知木兰是.女郎B.舜发于畎亩之.中莲之.爱,同予者何人C.所以..兴隆也..动心忍性此先汉所以D.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吴广以为然.9、对下面语句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傅说举.于版筑之间举:被举用,被选拔B.曾.益其所不能曾:同“增”,增加。
高考语文古诗理解性默写:《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高考语文古诗理解性默写:《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展开全文
1.文中列举作者分析六位古人的事例后作出结论的过渡句是: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2.文中指出了艰苦磨炼益处的句子是: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3.文中承上启下的句子: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4.文中表明生活、思想、行为上的磨难的目的的句子是: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5.孟子在文中认为人应该接受苦难的磨砺,这种磨砺的作用是: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6.文中孟子将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引申拓展到国家安危的层面,认为如果“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家必将灭亡。
7.文中从内外两个方面说明了导致亡国的原因的句子是: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8.文中指出国家常常会灭亡的原因,从反面论证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的两句是: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9.文中总结全文,归纳中心论点的句子是: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0.恶劣的环境可以激发人为生存发展而积极奋发,安逸的环境容易消磨人的意志,导致最终衰亡,所以在文中孟子总结说: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注:本资料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小编删除)。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理解性默写习题
1. 本文的中心论点(全文的中心句):_____,_____。
2. 说明人才必须经过艰苦磨炼的作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所摆出的事实论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课文第二段主要阐述要成就大业,必须经受一番苦难磨练的道理。
其中阐述在思想上受磨练的句子是:_____;
在行动上受磨练的句子是:_____;
在生活上受磨练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
5. 课文中哪些语句反映了孟子认为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课文中哪些语句反映了孟子重视人才成长的主观因素?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7. 列举作者分析六位古人的事例后作出结论的过渡句:____。
8. 论述造就人才的客观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 论述造就人才的主观因素——_____,_____,_____。
10. 由个人推论到国家,提出判断的句子——_____,_____,_____。
11.分析亡国的条件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
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理解性默写答案
1.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3.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4.必先苦其心志;行拂乱其所为;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5.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6.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征于色,发于声,而然喻
7.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8.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9.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10.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11.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