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朝的民族大融合的教案
七上历史第20课《北方民族大融合》

第20课北方民族大融合【学习目标】:1、概述北魏孝文帝促进民族融合的措施。
2、培养学生理解和思考历史上的民族关系问题和追踪历史发展基本线索的初步能力。
3、初步树立维护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的历史价值观。
【学习重点】: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
【学习难点】:①正确认识民族大融合含义。
②北魏孝文帝改革如何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学习过程】:(一)自主学习:1、北方的统一和民族的融合(课本114----115第一段小字)建立时间:(1)、北魏的建立:建立民族:统一黄河流域的时间:(2)、那时候,黄河流域的各族人民长期生活在一起,在生产技术和生活习俗上相互影响,_ 已经成为趋势。
2、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课本115页第一、二个自然段和小字部分)(1)、北魏建立以后,定都,孝文帝时迁都到。
(2)、孝文帝为什么要迁都洛阳?迁都洛阳有什么积极意义?(小组讨论)3、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课本115----116)(1)、孝文帝改革的目的是什么?(2)、孝文帝改革的内容有哪些?(3)、孝文帝改革产生了怎样的历史影响?(二)合作探究:1、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的第一次大分裂时期,你能将魏、吴、蜀、十六国、西晋、东晋、南朝、北朝等对号入座,填入下面的图表中吗?2、回顾并讨论一下我国历史上出现的变法改革主要有哪几个?分别产生怎样的影响?对现代社会的改革有怎样的启示?3、迁移应用,训练技能:魏主下诏,以为“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
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
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
诸功臣旧族自代来者,姓或重复,皆改之”。
请回答:1、材料中的“魏主”是谁?2、本诏令提出了什么政策?3、除本诏令提到的措施外,“魏主”还采取了哪些措施?4、“魏主”采取的这些措施有何历史影响?(三)拓展延伸、感悟历史1.你觉得应该如何评价历史上的孝文帝?2.列举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曾经统一了北方的四个政权。
(四)展示点评,归纳提升:迁都洛阳各族人民长期接触→民族融合的趋势→北魏政府的改革改革措施(五)复习巩固,检测反馈:1、北魏是哪个民族建立的政权()A氐族B鲜卑族C匈奴D羌族2、迁都是一个朝代政治、经济、文化中的重大事件,其中因接受先进文化而迁都的是()A周平王迁都B盘庚迁都C北魏孝文帝改革D明成祖迁都3、下列不属于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的是()A在朝廷中禁用鲜卑语B将鲜卑族的姓氏改为汉族姓氏C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贵族联姻D禁止学习汉族的礼法4、下列属于中国古代少数民族政治家领导的改革是()A商鞅变法B孝文帝改革C大化改新D戊戌变法5、南朝官员陈庆之出使洛阳,感慨地说:“以前以为长江以北都是落后的‘异族’风气,现在才知道中原地区礼仪兴盛,人才济济。
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案)-初中历史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

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案教学整体设计教学过程设计(3)引导:苻坚拥有80多万兵力,却不能统一江南,这究竟是为什么?大家可以讨论一下。
秦军中氐族人不多,汉族和其他民族的将士占大多数,他们不愿为前秦卖命,秦军一退即溃;苻坚骄傲轻敌,战前不认真准备:东晋军队伍严整,勇敢善战;将领沉着冷静,调度有方。
过渡:淝水之战以后,前秦很快土崩瓦解,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战状态。
439年,北魏统一北方,结束了“十六国”以来分裂割据的局面。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1.北魏的建立和统一黄河流域。
4世纪后期,游牧在阴山地区的鲜卑族拓跋部迅速崛起,建立北魏。
439年,北魏完全统一了北方地区。
结束了十六国以来分裂割据的局面。
北魏统一黄河流域以后,北方各族交往频繁,黄河流域出现了民族大融合的趋势,这种民族融合的趋势在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得到了加强。
那么,北魏孝文帝迁都到底是怎么回事?为什么说在他迁都洛阳后民族大融合的趋势得到加强?2.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
(1)学生自主阅读课本内容,思考问题:①北魏孝文帝为什么要迁都洛阳②迁都洛阳有什么积极意义?①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的原因有:一、北魏都城平城气候干旱,出产的粮食不能满足都城众多人口的需要;二、平城的位置偏北,不利于北魏对中原广大地区的统治,也不利于鲜卑政权学习和接受汉族的先进文化。
②孝文帝迁都洛阳的积极意义在于使洛阳迅速发展成为一座宏伟壮观的城市,有巍峨的宫殿、华丽的屋宇、数以千计的佛教寺院。
洛阳的人口达到50万左右。
(2)引导:我曾说过孝文帝迁都洛阳后使一种趋势加强,请同学们想一下,孝文帝迁都后,使什么趋势加强了?使民族大融合的趋势加强了。
小结:因此,孝文帝迁都洛阳后,除了使洛阳发展成为一座宏伟壮观的城市外,还使原来在黄河流域出现的民族大融合趋势得到加强。
(3)引导:同学们,孝文帝迁都时是不是非常顺利?(不是)(4)提问:有哪些不利因素呢?一些保守的鲜卑贵族不愿离开平城。
第23课 北方的民族大融合 教案之一

第23课北方的民族大融合教案之一第23课北方的民族大融合教案之一教学目标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掌握十六国、苻坚统治前秦、前秦的强大和统一黄河流域;淝水之战的原因、过程、结果和影响;北魏政权的建立及其统一黄河流域;北魏孝文帝进行的社会改革及其历史作用;北魏都城洛阳的繁荣;北朝政权的更替和北周统一北方;北方民族的融合。
通过教师引导学生对淝水之战双方实力、人心向背等情况进行分析,培养学生综合和比较分析问题的能力。
通过学生讨论、回答“为什么说北魏孝文帝是我国古代少数民族杰出的政治改革家”,引导学生归纳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和意义,从而培养学生归纳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通过教师引导学生对淝水之战双方实力、人心向背等情况以及战争结果和影响进行分析,使学生理解历史发展中治乱、成败的原因。
通过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和影响的分析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凡是符合历史发展趋势和人民愿望的改革必能起到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
教学建议教学重点淝水之战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
而且此战役对于当时的局势和以后的历史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使前秦统治瓦解,北方由统一走向分裂,南方则乘机收复部分失地,使南北势力趋近均衡,使南北对峙局面稳定持续下去。
孝文帝改革是本课的另一个重点。
孝文帝改革是我国历史上意义重大的一次改革,孝文帝为了稳固自身的政权,进行改革,采取了有利于民族融合的政策,也推进了民族融合的进程。
同时也使落后的少数民族统治者接受先进的统治制度。
教学难点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民族融合是其历史发展的突出特点。
此时的民族融合又与以往有所不同,具有由边地向中心发展的趋势,学生不易区分。
同时由于学生年龄及阅历的关系,对民族融合的重大意义难以理解。
地位分析本课地位十分重要。
淝水之战和北魏孝文帝改革都是我国历史上重大的事件,对当时甚至是以后的历史都起到了重大的作用,民族融合对于我们今天形成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的意义就更加重大。
教法建议关于“十六国”,由于是阅读内容,教师可让学生自己看书,通过提问使学生明白以下三个问题即可:时间、名称和当时的社会状况,为接下来的教学作铺垫。
北方民族大融合_教学设计

《北方民族大融合》教学设计一、课前教学分析与目标确立(一)、“课标”分析:关于“北方民族大融合”这一内容,《初中历史课程标准》的要求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长期的分裂局面,西部和北部的少数民族大量涌入中原,逐步实现了与汉族的融合。
概述北魏孝文帝促进民族融合的改革措施。
根据这一要求,通过学习本课内容,学生要了解东汉末年以来北方少数民族内迁,出现了民族融合的趋势,掌握孝文帝改革的措施。
通过对改革措施的理解、掌握,认识到这些改革措施进一步推动了民族的大融合。
(二)、教材与教学内容分析:第四单元所述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古代民族关系最为复杂的时期,这时民族关系的最大特点是民族融合。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在客观上适应了历史发展趋势,加快了鲜卑族迈入先进民族经济、政治、文化的步伐,对北方的经济发展、政治安定、文化复兴,对消除民族间的隔阂、促进民族融合和酝酿、培养隋唐时期繁荣的经济与灿烂的文化,都做出重大贡献。
(三)、学情分析:知识储备方面:学生对有关少数民族的知识比较生疏,本节课涉及的少数民族内迁、孝文帝改革等内容,缺乏了解。
认知水平:全面、辩证的评价历史事件,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
讲课过程中应适当地加以方法上的指导,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的思维习惯和能力。
学习态度:七年级的学生有强烈的求知欲、好奇心;但是,单纯枯燥地知识传授,容易使学生丧失学习的兴趣。
应用授课内容的生动、表现形式的多样、高超的教学艺术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真正实现师生的互动。
(四)、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南北朝时期我国北方地区民族融合的趋势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
理解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我国古代历史上民族大融合的进程,为隋朝统一奠定了基础。
2、过程与方法:通过问题导引,自主阅读材料,探讨孝文帝改革前北魏的社会状况,在分析归纳中掌握孝文帝改革的历史背景及主要措施,培养学生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学习方法。
通过对孝文帝改革作用的讨论探究,提高学生对历史事件的评价能力,并培养学生辩证的思维习惯。
《北方的民族大融合》教案

《北方的民族大融合》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比较系统地了解南北朝时期我国民族大融合的基本史实,包括自十六国以来北方地区民族融合的趋势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史实,为学生进一步了解我国古代历史上民族融合的进程和中华民族形成的历史过程奠定基础。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习和思考本课所叙述的民族大融合进程,首先,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民族平等原则理解和思考历史上的民族关系问题的初步能力;其次,培养学生全面、系统地思考问题的初步能力和追踪历史发展基本线索的初步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培养学生在民族问题上的正确观念,使学生认识到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是我国历史上民族关系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民族融合的前提条件。
二、[重点和难点]
1、重点: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2、难点:北魏孝文帝改革是如何加速了北方民族大融合?
三、[教学方法]先学后教当堂训练
四、使用教具: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初一历史教学20课北方民族大融合教案

初一历史教学设计课题20北方民族大融合课型问题解决课课时1课时上课时间第16 周主备魏云鹤合作修订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北魏的建立和黄河流域的统一;北魏迁都洛阳;北魏孝文帝进行政治、经济改革的主要史实;北朝政权的更迭。
通过对民族大融合进程的学习,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民族平等的原则理解民族关系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全面、系统地思考问题的初步能力和追踪历史发展基本线索的初步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北方民族大融合和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的介绍与评价,培养学生对历史人物的初步分析和评价能力。
通过小组合作探究,让学生学会在合作中与别人交流、共享知识,同时明白团队合作精神的重要性。
通过图片、表格等形式,增进历史学习的趣味性,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学习兴趣。
同时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学会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培养学生在民族问题上的正确观念,使学生认识到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是我国历史上民族关系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民族融合的前提条件。
民族关系和谐也是社会平稳发展的重要保证。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教学难点:正确认识民族大融合的含义。
关键问题本课主题是民族大融合。
重点是了解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通过本课学习,培养学生在民族问题上的正确观念,使学生认识到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是我国历史上民族关系的主要内容。
教学方法根据初一学生的特点,设计合理的问题,以小组讨论、讲故事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本课内容,培养他们归纳和口头表达的能力。
而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利用“学案”进行探究合作学习,培养动脑、动口、动手的实践能力。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导学案、训练单教学过程设计程序时间创设情境教师行为学生行为导入新课3分钟走近历史(展示资料)2007年11月,第八届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在广州举行,展示具有少数民族特色的比赛场面。
(教师发放“导学单”,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主预习。
)带着新奇走近历史自主学习10分钟整体感知(教师巡视指导,小组长检查预习,并汇报)组内展示并批改,收集大家的生成问题;小组内讨论交流生成问题用10分钟时间阅读课文,找出下列问题并记忆。
北方民族大融合

“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 (指汉语)。其年三十以上,习性 已久,容或不可猝革。三十以下, 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 若有故为,当加降黜。”
——《魏书·献文六王传》
这是孝文帝改革的哪项措施? 他这样规定的目的是什么?
“十二月……魏主 引见群臣于光极堂,颁 赐冠服(注:赐冠服以易 胡服)。”
——《资治通鉴》 卷一四0
鲜卑姓氏改为汉姓
鲜卑姓 汉姓 鲜卑姓 汉姓 拓拔 元 贺赖 贺 丘穆陵 穆 独孤 刘 步六孤 陆 贺楼 楼
想一想
这是孝文帝改革的哪 些措施?
他这样规定的目的是 什么?
想一想 汉服的流行 说明了什么现象?
魏晋北南魏北帝朝后妇礼女佛服图饰
《敕勒歌》
敕勒川,阴山下,天似 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 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你对民族融合有了 哪些认识?
民族融合
民族融合是中国古代历 史上一种进步的历史现象, 民族融合的过程是指各民族 间共同生活、彼此学习、共 同发展、融为一体的过程, 更是中华文明的进步过程。
第20课 北方民族大融合 一、背景
1.鲜卑拓跋部统一黄河流域 439年 2.北方民族大融合的趋势
二、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1、迁都洛阳 2、汉化措施
三、影响:促进了北方的民族大融合
北魏骑马俑
汉
胡
服
服
俑
俑
鲜卑
北魏
鲜卑
北魏
鲜卑人的活动区域发生 了怎样的变化?
平城 洛阳
孝文帝的汉化措施
•改用汉语 •改穿汉服 •改姓汉姓 •与汉族联姻 •采用汉族的官制、律令。 •学习汉族礼法,尊崇孔子,以孝
《敕勒歌》是鲜卑语的民歌, 为什么在汉族中广为流传?南想一想Fra bibliotek北 朝
北方民族大融合教案

北方民族大融合教案第一章:导言1.1 课程背景本课程旨在帮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北方民族大融合的历史背景、过程及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通过学习,学生将能够了解各个民族之间的交流与融合,认识多元文化在中国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1.2 教学目标1.2.1 知识与技能了解北方民族大融合的历史背景和原因;掌握北方民族大融合的主要过程及其特点;分析北方民族大融合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1.2.2 过程与方法通过查阅资料、讨论、分析等方法,深入研究北方民族大融合的历史背景、过程及其影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1.2.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多元文化的尊重和理解;使学生认识到民族融合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增强民族认同感。
第二章:北方民族大融合的历史背景2.1 北方民族的分布与特点介绍北方各民族的地域分布、生产方式、社会制度等;分析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与互动。
2.2 汉族与北方民族的关系探讨汉族与北方民族在历史长河中的交流与融合;分析汉族对北方民族的影响及北方民族对汉族的贡献。
第三章:北方民族大融合的主要过程3.1 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分析两晋南北朝时期民族融合的原因;阐述这一时期民族融合的主要特点。
3.2 隋唐时期的民族融合探讨隋唐时期民族融合的背景与过程;第四章:北方民族大融合的特点4.1 民族融合的主动性分析北方民族在民族融合过程中所表现出的积极性;探讨各民族在融合过程中的互动与共赢。
4.2 民族融合的广泛性阐述民族融合涉及到的领域,如政治、经济、文化等;强调民族融合对整个中国社会的影响。
第五章:北方民族大融合对中国历史的影响5.1 政治方面的影响分析民族融合对政权变迁、政治制度的影响;探讨民族融合对国家统一的作用。
5.2 经济方面的影响阐述民族融合对农业、手工业、商业等领域的影响;分析民族融合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5.3 文化方面的影响探讨民族融合对中华文化的发展与传承的影响;强调民族融合对民族性格、风俗习惯等方面的塑造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朝的民族大融合教学目的一、要求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北魏的建立及其统一黄河流域:北魏孝文帝改革及历史作用;北魏都城洛阳的繁荣;北朝政权的更替和北周统一北方。
二、要求学生从思想上认识:1.“民族融合”,在中国历史上是推动社会发展的进步现象;是中华民族具有强大凝聚力的表现,是分裂向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发展的历史趋势。
北朝是我国民族融合的一个重要时期。
2.鲜卑族建立北魏、统一北方和孝文帝改革,在客观上是符合历史发展趋势和人民愿望的,起到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进步作用。
从而明确树立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伟大祖国的历史,是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这一观点。
三、要求培养学生能力: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具体史实,对“北朝的民族融合”、“孝文帝改革的评价”,全面观察、正确分析的能力。
重难点重点:北魏孝文帝改革。
难点:对民族融合问题的讲解和分析。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提问:南朝的起止年代?南朝包括哪几个朝代?(420—589 年宋、齐、梁、陈)动荡和发展并存的南朝,一方面是在一百多年里,相继四个政权频繁更迭,说明统治阶级内部矛盾的复杂、使其政权动荡不稳,门阀士族专政的极端腐朽;另一方面是这一时期,南北各族人民共同开发了江南,使江南经济得到继续发展。
这是南朝时期的历史特点。
而在北方,与南朝并存的是北朝,北朝历史发展的重心始终围绕着民族大融合的问题。
这节课我们就讲“北朝的民族大融合”。
(板书课题)(先让学生阅读178 页课前提示)北魏是北朝的第一个朝代,也是北朝时期最重要、统治时间最长的一个朝代。
下面我们先介绍北魏统一黄河流域。
一、北魏统一黄河流域439 年(板书)提问:①4 世纪初,西晋灭亡后,北方进入什么时期?(五胡十六国)②4 世纪中期以后,北方曾出现过一次统一的政权,是什么政权?哪个历史事件后又再次使北方陷入分裂混战的局面?(前秦淝水之战)淝水之战后,苻坚前秦政权被颠覆了。
鲜卑族的拓跋部乘机迅速兴起,重建鲜卑国家政权,这就是北魏。
鲜卑族拓跋部是怎样兴起的呢?1.鲜卑族拓跋部的兴起(板书)鲜卑族是我国北方的一个古老的少数民族。
拓跋部是鲜卑族的一支,发源于大兴安岭的大鲜卑山。
(让学生看《鲜卑族拓跋部发源地、大鲜卑山的嘎仙洞》图)。
拓跋部的这个发源地,是我国文物工作者在1980 年发现的,这个发现就揭开了拓跋部发源地的千古之谜。
汉魏时,拓跋部南迁。
西晋末年,它居住在现在的内蒙和山西北部地区。
包括36 个部落,拓跋部是其中兴起的强大一部。
(请同学阅读178 页小字)提问:北魏建立前,拓跋部主要过着什么样的生活?史实根据是什么?(见课本小字内容)当然南迁后的鲜卑人在和汉族的接触中,也开始学习农耕,过定居生活。
这时期,拓跋部已由原来的游牧生活,逐渐向农业经济、定居生活发展,由于受到汉族先进生产方式的影响,由不成熟的奴隶社会正向着封建化过程发展。
就在这个时候,拓跋珪建立了北魏。
2.拓跋珪建立北魏386 年,建北魏,后定都平城(板书)拓跋部的杰出首领拓跋珪,在前秦衰亡以后的第三年,即386 年,他重建国家魏。
史称北魏,或称拓跋魏。
以别于曹丕建立的魏。
拓跋珪是北魏有作为的君主,即魏道武帝。
北魏建立初,力量还很单薄,内部也不稳固。
经过一番征战和专力于内部的巩固,几年后,北魏就发展成为跨有塞内外的强国。
后于398 年,定都平城(今山西大同。
年代可不要求记住)。
北魏这个新生的、充满活力的政权,在他一建立就遇到这样一个问题,即北魏的统治地盘是封建制早已确立的中原地区,而拓跋部却是落后的部族,如何解决这个先进和落后的矛盾?提问:同学们想一想,拓跋珪怎样做才能解决这个矛盾,巩固自己在中原地区的统治?(学习汉族先进的政治、经济制度和文化等)。
(请同学看179 页第一段小字)提问:这里讲了拓跋珪有关学习先进的汉族文化的几件事呢?①建国前,他就结识汉族地主知识分子,学习汉族的文化和军事知识:②建国后重用汉族地主、重视农业、修建洛阳;③与后燕崔宏的故事;④兴办太学,搜罗书籍,供拓跋贵族学习)。
拓跋珪这样重视知识和人才,善于吸取汉族先进的经济和文化,促进了拓跋部向封建化过渡,巩固和发展了北魏的统治,同时为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准备了条件。
所以,拓跋珪是奠定北魏基业的开国皇帝。
3.北魏统一黄河流域439 年(板书)在拓跋珪和他后继者的共同努力下,经过几十年征战,先后灭掉北方的割据政权,终于在439 年统一了黄河流域,结束了长达120 年之久五胡十六国割据混战的局面。
(挂出北魏疆域图,指图讲解)统一后,北魏的疆域包括今天陕西、山西、甘肃、河北、河南的一部分,成为和南朝相对峙的北方强国。
在北魏境内,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相互影响,出现了民族大融合的趋势。
杰出的少数民族政治家北魏孝文帝——拓跋宏,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立足于他父辈的基业,在黄河流域统一50 多年后,登上了历史舞台。
二、北魏孝文帝的改革1.改革的社会背景(板书)471 年,年仅5 岁的孝文帝拓跋宏即位,在位25 年。
他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少数民族政治家。
孝文帝即位的时候,北魏已建国85 年,进入北魏政权的中期。
他在位期间最有作为的是实行了一系列改革。
那么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背景是什么呢?请同学们概括一下孝文帝改革的社会背景。
①北魏统一黄河流域;②北方出现了民族大融合的趋势。
(板书)同学们是否还记得,我们前面讲过,汉魏西晋以来,陆续内迁的几个少数民族?(匈奴、鲜卑、羯、氐、羌)这几个民族人民从东汉时就陆续内迁,纷纷来到中原地区。
从东汉至此的四百多年中,这些兄弟民族和汉族居住在一起,学习汉族先进的生产技术、文化以及语言和风俗等,使这些兄弟民族和汉族渐趋融合,尤其是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就进一步推动了这种民族大融合的趋势。
孝文帝能不能顺应这一历史趋势,实行改革,进一步革除拓跋部的落后积弊,加速北方各族大融合的步伐,是北魏统治能不能继续巩固和发展的关键。
面对这一重大的历史决择,孝文帝继位后,接受了汉族地主的建议,推行一系列改革的措施。
2.改革的主要内容(板书)由于孝文帝即位时年幼,所以一度朝政由祖母冯太后主持,冯太后是汉族人,受过很好的教育,很有才略,她临朝听政期间,以孝文帝的名义实行两项经济方面的改革,这是孝文帝在位时的前期改革。
490 年,冯太后死,孝文帝亲政。
亲政后,孝文帝在冯太后改革的基础上,把改革推向了新阶段,采取一系列措施,实行政治和汉化改革,这是孝文帝在位时的后期改革。
所以,历史上的北魏孝文帝改革,是孝文帝和冯太后两人的事业。
而其中孝文帝的改革措施,更坚决、更彻底。
下面我先介绍孝文帝在位期间的前期改革措施,即冯太后主持朝政时的改革措施:(1)实行官俸制,严禁贪污(板书)官俸制就是给百官俸禄。
俸禄中有米、田、布帛等,这些要按官品的大小,有差等地分给百官。
同学们知道,官俸制是封建朝代百官向国家领取报酬的制度,北魏是没有这个制度的。
长期以来,鲜卑贵族在战争中以掠夺为生,有时也能从皇帝那里得到一些赏赐的战俘。
北方统一后,鲜卑贵族中则出现或“盗没军资,所在掳掠”,或串通富商大贾,敲诈百姓,或自己发了财,却不交足赋税等弊政。
为了禁止贪污,增加财政收入,缓和阶级矛盾,484 年,北魏仿效汉族,颁行官俸制。
政府规定官吏按季度领取俸禄,贪赃绢一匹以上处死刑。
在官俸制实施后的三、四个月中,刺史以下贪赃的官吏,就有四十多人处死。
官俸制的实施,不仅有利于澄清吏治,更主要的是推动了北魏统治集团在封建化的道路上大大地迈进了一步。
(2)均田制485 年(板书)485 年,冯太后又下令实行均田制,就是政府把掌握的土地分配给农民,农民向政府交纳租税,并承担一定的徭役和兵役。
为什么北魏要实行均田制呢?北魏统一黄河流域以后,面对的是长期混战之后,生产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大片土地荒芜,人民流离失所,土地和劳动力相脱离。
北魏政府为了恢复和发展生产,巩固自己的统治,在不触动地主阶级利益的前提下,把无主荒地分给农民,并让农民向国家交纳租税和服兵役、徭役,也就是对北魏人民实行封建剥削。
均田制是一项很好的经济改革措施,我们一起讨论一下均田制的历史作用。
第一,把土地和劳动者结合在一起,大量荒地被开垦出来,政府的收入增加了,巩固了北魏的统治。
第二,客观上对人民也有好处,使北方人民的生产、生活比较安定了。
第三,均田制的实施,使北方鲜卑族和其它少数民族封建化了,渐渐地在经济关系上他们和汉族农民没有什么区别了,这也就促进了北方的民族大融合。
均田制在隋唐时期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
下面我们讲490 年孝文帝亲政后,实行的后期改革。
(3)迁都洛阳494 年(板书)(让学生在《北魏疆域》挂图中,找到平城、洛阳的位置。
引导学生分析出迁都洛阳的原因。
)490 年,冯太后死后,孝文帝继续推行改革,其主要内容是实行汉化政策。
494 年,迁都洛阳是汉化改革的重大措施。
为什么要从平城迁都到洛阳呢?(学生议论:略)有政治的和经济的双重目的,不外有如下几点:第一,这时北魏已实行均田制,主要剥削对象是黄河流域地区的人民。
迁都洛阳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统治和镇压黄河流域的人民。
第二,迁都洛阳便于摆脱拓跋部守旧势力的控制,而与汉族的封建士大夫、官僚结合,巩固统治,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第三,此时北魏边境形势发生变化,北部民族对北魏的威胁已不大,迁都洛阳便于向南发展,从南北之间的关系看,有必要迁都洛阳;第四,平城农业生产的粮食,不能满足当地人口的需要,而洛阳是中原的经济中心,而且便于运输。
所以,迁都洛阳是关系到北魏政治经济发展的重大决策,但它却遭到鲜卑贵族的反对。
怎么办?颇有谋略的孝文帝就以南伐为借口,导演出一场出色的迁都戏。
(请同学朗读180 页小字第一段)这样,西晋灭亡以来,荒废了170 多年的故都洛阳,又成了北魏的新都。
来到新都的孝文帝,仿佛真成了封建王朝的继承者了。
这项措施,是孝文帝改革的高潮。
(4)汉化措施——改汉姓、穿汉服、说汉话、与汉人通婚(板书)孝文帝改革的第4 项措施,是实行汉化措施。
所谓汉化,按当时说,就是鲜卑人全面地向汉人学习。
这一政策也就是在文化上进一步的封建化的政策。
颁布均田制和迁都洛阳后,孝文帝看到鲜卑语言不宜做与汉族沟通、社会交际的工具,鲜卑服装不合于“华夏之衣冠”传统等等,于是便下令鲜卑贵族必须全面向汉人学习。
改汉姓。
孝文帝下令把鲜卑族的二个字、三个字合在一起的复姓改成单姓。
并亲自带头,改拓跋为元,孝文帝叫元宏。
(让学生看179 页《鲜卑姓改为汉姓》表。
)穿汉服。
孝文帝下令不许穿胡服,也就是鲜卑族的服装,谁穿罚谁!(请学生看180 页《汉服俑和胡服俑》图,根据图下小字区别汉服、胡服的不同。
再让学生看《身着汉装的鲜卑贵族》和《北朝妇女》两幅图,说明当时北方汉族和少数民族服装的融合趋势。
)说汉话。
规定三十岁以下的鲜卑人一律不许讲鲜卑语,违反者要受到处罚,三十岁以上的人不易改,违反不受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