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诗三首教学设计
9短诗三首(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

6. 诗歌的文化背景:通过介绍诗歌的创作背景和文化内涵,帮助学生理解和感悟诗歌的文化美。
7. 诗歌的欣赏和创作:通过具体的例子,展示诗歌的欣赏和创作方法,引导学生提高自己的诗歌鉴赏能力和创作能力。
(2)诗歌的文化背景和创作背景:通过介绍和分析三首诗的文化背景和创作背景,帮助学生理解和感悟诗歌的文化美。
解决办法:
(1)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如朗读、讨论、分析等,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和思考,提高学生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2)通过举例和比较,引导学生理解和感悟诗歌的思想内容和情感表达。
(3)通过介绍和分析三首诗的文化背景和创作背景,引导学生理解和感悟诗歌的文化美。
九.作业布置与反馈
1. 作业布置:
(1)诗歌朗诵:让学生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诗,进行朗诵练习,录制视频上传至班级群,同学和老师会进行评价和反馈。
(2)诗歌创作:让学生尝试创作一首诗,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考,提交诗歌文本,同学和老师会进行评价和反馈。
(3)诗歌鉴赏报告:让学生选择一首诗进行深入鉴赏,撰写鉴赏报告,包括诗歌的背景、内容、情感、艺术特色等方面,提交报告文本,同学和老师会进行评价和反馈。
引导学生思考这些案例对实际生活或学习的影响,以及如何应用诗歌解决实际问题。
4. 学生小组讨论(10分钟)
目标: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
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择一个与诗歌相关的主题进行深入讨论。
小组内讨论该主题的现状、挑战以及可能的解决方案。
每组选出一名代表,准备向全班展示讨论成果。
二、拓展建议
1. 组织诗歌朗诵比赛:鼓励学生参加诗歌朗诵比赛,通过朗诵自己的诗歌或他人的诗歌,提高自己的朗诵能力和表达能力。
部编版四年级下学期第三单元《9 短诗三首》教案

部编版四年级下学期第三单元《9 短诗三首》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并掌握《9 短诗三首》的内容和意义。
–能够准确朗读和理解诗歌内容。
–掌握相关生字词的写法和意义。
2.能力目标:–能够通过诗歌展示自己的情感和想法。
–能够听懂他人朗读的诗歌,理解他人的情感表达。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和热爱。
–培养学生用心感受诗歌中的情感和意境。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理解诗歌内容,准确朗读,掌握相关生字词的写法。
•难点:理解诗歌中的意境和情感表达。
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唱歌或者朗诵一首与《9 短诗三首》相关的诗歌,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魅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学习诗歌(15分钟)1.讲解第一首诗《春晓》的内容和意义,让学生理解诗歌中的描述和情感。
2.学生跟读诗歌,纠正发音和语调。
3.分组小练,让学生用自己的话复述《春晓》的内容。
3. 生字词学习(10分钟)1.教授生字词,让学生掌握相关生字词的写法和意思。
2.针对生字词设计游戏或者练习,巩固生字词的记忆。
4. 学习诗歌(15分钟)1.讲解第二首诗《秋思》的内容和意义,让学生理解诗歌中的表达和情感。
2.学生跟读诗歌,加深对诗歌的理解。
3.让学生分组演绎《秋思》的情感表达。
5. 创作小诗(20分钟)1.引导学生参考前两首诗的风格和情感,创作自己的小诗。
2.学生相互分享创作,欢迎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
6. 学习诗歌(15分钟)1.讲解第三首诗《钓鱼》的内容和意义,让学生理解诗歌中的描写和情感。
2.学生跟读诗歌,品味诗歌中的细节描写。
3.让学生按照自己的理解,表演《钓鱼》的情景。
7. 总结(5分钟)让学生回顾当天学习的内容,总结诗歌中的主题和情感表达。
鼓励学生继续接触并学习诗歌,培养对文学艺术的热爱和欣赏能力。
四、课后作业1.背诵《9 短诗三首》中的一首诗。
2.仿写一首关于自己生活的小诗。
3.练习相关生字词的书写。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教学内容主要针对《9 短诗三首》进行了分析和讲解,通过多种形式的学习活动,让学生全面理解诗歌内容和情感表达。
统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9《短诗三首》(教案 )

统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9《短诗三首》(教案 )教学内容本课教学内容选自统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九课《短诗三首》。
本课所选的三首短诗,分别出自不同年代、不同风格的诗人之手,旨在通过短小精悍的诗歌形式,引导学生感悟生活的美好,培养对诗歌的欣赏能力,激发学生的文学兴趣。
三首短诗分别为《春晓》、《静夜思》和《寻隐者不遇》。
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三首短诗,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和情感表达。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学生能够掌握三首短诗的基本含义,学会欣赏诗歌的美。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诗歌的热爱,激发学生对文学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学难点1. 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表达。
2. 指导学生正确朗读诗歌,体会诗歌的韵律美。
3. 培养学生对古典诗歌的兴趣和欣赏能力。
教具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投影仪、黑板。
2. 学具:教材、笔记本、彩笔。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导入与初读1. 导入:通过图片展示春天的美景,引导学生感受春天的美好,引出《春晓》这首诗。
2. 初读:学生自读《春晓》,整体感知诗歌内容。
第二课时:深入学习1. 解读《春晓》: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意境和情感表达,理解诗人对春天的喜爱之情。
2. 朗读指导:教师示范朗读,指导学生正确朗读《春晓》,体会诗歌的韵律美。
第三课时:拓展阅读1. 导入:《静夜思》和《寻隐者不遇》的背景介绍。
2. 深入学习:学生自读两首诗,分析诗歌的意境和情感表达,理解诗人对家乡的思念和对隐居生活的向往。
3. 朗读指导:教师示范朗读,指导学生正确朗读两首诗,体会诗歌的韵律美。
第四课时:总结与作业布置1. 总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引导学生总结三首短诗的特点和魅力。
2. 作业布置:完成课后练习,预习下一课。
板书设计《春晓》- 诗人:孟浩然- 意境:春天的美好- 情感:对春天的喜爱《静夜思》- 诗人:李白- 意境:夜晚的宁静- 情感:对家乡的思念《寻隐者不遇》- 诗人:贾岛- 意境:隐居生活的美好- 情感:对隐居生活的向往作业设计1. 抄写三首短诗,熟读成诵。
短诗三首第一课时试讲教案

短诗三首第一课时试讲教案第一课时试讲教案。
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试讲,学生能够理解短诗的基本结构和意义,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理解诗歌。
教学重点,短诗的基本结构和意义。
教学难点,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理解诗歌。
教学准备:1. 教材,准备一些经典的短诗,如《静夜思》、《春晓》等。
2. 多媒体设备,准备投影仪或者电脑,以便展示诗歌内容。
3. 板书准备,准备好板书内容,包括短诗的基本结构和意义。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
老师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进入课堂氛围,比如可以问,“你们知道什么是诗歌吗?”“你们喜欢读诗歌吗?”通过导入,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
二、呈现(15分钟)。
老师通过多媒体设备展示一首经典的短诗,比如《静夜思》。
然后,老师可以向学生介绍短诗的基本结构,包括诗歌的格律、韵律和意境等内容。
通过呈现,让学生对短诗有一个直观的认识。
三、讲解(20分钟)。
老师可以向学生详细讲解短诗的基本结构和意义,比如诗歌的格律是指诗歌的长度和音节,韵律是指诗歌的韵脚和押韵方式,意境是指诗歌所表达的情感和意义。
通过讲解,让学生对短诗有一个系统的认识。
四、梳理(10分钟)。
老师可以与学生一起梳理所学内容,帮助他们理清思路,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
五、练习(15分钟)。
老师可以让学生进行课堂练习,比如让他们分析一首短诗的格律、韵律和意境,或者让他们朗读一首短诗并谈谈自己的感受。
通过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六、作业布置(5分钟)。
老师可以布置相关的作业,让学生在课后进行巩固和拓展。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试讲,学生对短诗的基本结构和意义有了初步的了解,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理解诗歌。
在后续的教学中,可以通过更多的案例和练习,帮助学生进一步提高诗歌分析和理解的能力。
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设计-第三单元 9《短诗三首 》

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设计-第三单元9《短诗三首》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理解和朗读《短诗三首》。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朗读表达能力。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短诗三首》的理解和朗读。
•运用适当的语音语调表达诗歌情感。
难点
•理解抽象诗歌语言,提升对诗意的把握能力。
三、教学准备
•课件:《短诗三首》PPT。
•手段:黑板、彩色粉笔、CD音响。
•素材:准备课文朗读音频。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课堂导入:巩固前几课的内容,复习相关知识点。
2.学习新知:呈现《短诗三首》诗歌内容,详细讲解诗意和文中隐含的
情感。
3.听读诗歌:播放音频,让学生跟读,感受诗歌的韵律。
4.课堂练习:分组或个人朗读诗歌,注重语音语调的运用。
第二课时
1.复习上节课内容,梳理《短诗三首》的主要内容和感情色彩。
2.分组朗读:让学生进行分组朗读,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和互助意识。
3.课文理解:通过问题讨论,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领悟其中的诗意。
4.诗歌赏析:展示相关插图或图片,让学生进行诗歌形象联想,增强理
解深度。
五、课堂小结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相信学生对《短诗三首》已经有了一定的理解和感悟。
在未来的学习中,希望学生能够继续深入诗歌世界,感受诗歌的美丽与魅力。
四年级人教部编版下册语文教案--9《短诗三首》(第二课时)

四年级人教部编版下册语文教案–9《短诗三首》(第二课时)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能够背诵《小蝌蚪找妈妈》、《天鹅》、《小溪》三首短诗。
2.理解短诗中的基本意思,能够简单表达自己的感受。
能力目标1.提高学生朗读短诗的能力,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和理解能力。
2.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课文内容的能力,进行简单创作。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通过欣赏短诗,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激发学生对文学的兴趣和热爱。
2.通过理解短诗中蕴含的情感和意义,引导学生感受大自然之美,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背诵《小蝌蚪找妈妈》、《天鹅》、《小溪》三首短诗。
2.理解短诗的意思,表达自己对短诗的感受。
难点1.稳定背诵三首短诗的内容。
2.理解并表达短诗的情感内涵。
三、教学过程1. 创设情境,导入在课堂开始时,教师可以通过一段引人入胜的描写大自然的语言导入,引起学生的好奇和兴趣。
2. 学习课文1.学生跟读语文课本上的三首短诗《小蝌蚪找妈妈》、《天鹅》、《小溪》,并进行逐句理解。
2.师生共同讨论短诗中的情感、意义,引导学生体会其中的美好。
3. 分组朗诵学生分成小组,各小组选择一首短诗进行朗诵,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团队协作能力。
4. 情感分享学生围绕每首短诗的主题进行情感分享,让每位学生表达自己对于诗歌的感悟和理解。
5. 创作活动让学生结合现实生活或自己的想象力,完成一篇短诗创作,鼓励学生发挥创造力,体验文学创作的乐趣。
四、板书设计本节课板书内容示例: - 《小蝌蚪找妈妈》 - 《天鹅》 - 《小溪》 - 感受大自然之美五、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们不仅能够背诵了三首短诗,还能够理解其中的意义并表达自己的情感。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们也锻炼了朗读能力和合作意识。
六、课后作业1.复习三首短诗,尽量做到背诵流畅。
2.完成一篇自己的短诗创作,体会文学创作的乐趣。
以上就是本节课的教学计划,希望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短诗,感受大自然之美。
《短诗三首》知识点教案

《短诗三首》知识点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唐代诗歌发展历程,认识唐诗的艺术特点。
2. 学习《短诗三首》这一作品,了解其背景、主题和艺术手法。
3. 掌握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4. 提高学生的写作技能,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二、课前准备1. 准备相关唐代诗歌的资料及样品,介绍唐诗的艺术特点。
2. 准备相关诗歌鉴赏的知识,如诗歌的句读、韵律等。
3. 准备《短诗三首》的文本及相关分析资料。
4. 准相应的教学工具,如多媒体课件、黑板报等。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通过唐代诗歌资料的展示,引导学生了解唐代诗歌的兴盛和特点,培养学生对唐代诗歌的兴趣。
(二)正文1. 介绍《短诗三首》的背景介绍唐朝末年的政治、社会环境、文化背景和诗歌发展历程。
简单介绍《短诗三首》作者唐婉的生平及诗歌创作特点。
2. 分析《短诗三首》的主题(1)第一首诗《闺怨》的主题是女子思念远方的亲人和家园,描写了女子在长夜漫漫的孤寂中思念故乡和亲人的情景。
(2)第二首诗《独行》的主题是独行者在荒野中独自徘徊,感受孤独和无助,描写了诗人在人际关系疏离的现代社会中的情感体验。
(3)第三首诗《夏雨》的主题是夏日的雨水,描写了雨后树叶清新欲滴的美景,并借以表达对大自然的赞美和对生命的热爱。
3. 分析《短诗三首》的艺术手法(1)意境奇美:即通过描写景物,表现出一种神秘的、美丽的、富有讴歌之意的意境。
(2)画面优美:即通过对字句的巧妙搭配和修辞手法的运用,构造出生动的画面,让人感受到美的享受。
(3)节奏和韵律配合:即在传递情感和表现意境的同时,配合合理的节奏和韵律,让诗句更加抑扬顿挫。
4. 针对具体诗歌进行分析分别对三首诗进行具体的分析和鉴赏,引导学生了解《短诗三首》的创作背景、意义和艺术特点。
(三)课堂互动1. 鉴赏和评论通过对《短诗三首》的鉴赏和评论,让学生自由发表自己对诗歌的看法和感受,培养学生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2. 诗歌创作鼓励学生灵活运用课堂所学的诗歌鉴赏技巧和写作技能,进行诗歌创作,提高创作能力。
四年级人教部编版下册语文教案-9《短诗三首》

四年级人教部编版下册语文教案-9《短诗三首》一. 教材分析《短诗三首》是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材中的一篇课文,本节课主要内容包括《春晓》、《绝句》和《静夜思》三首古诗的学习。
这三首诗都是经典的中国古代诗歌,文字优美,意境深远,易于学生理解和接受。
通过学习这三首诗,让学生感受古代诗歌的魅力,培养他们对文学的热爱,同时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诗歌基础,他们对古代诗歌有一定的认识和了解。
但在理解和感悟诗歌意境方面,还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启发。
此外,学生在诗歌的朗读和背诵方面存在差异,部分学生朗读不够流畅,部分学生对诗歌的背诵不够熟练。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三首古诗,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歌的意境。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朗读等方法,提高学生理解和感悟诗歌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古代诗歌的热爱,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正确朗读和背诵三首古诗,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歌的意境。
2.教学难点:对诗句中的关键字词的理解,以及对诗歌意境的感悟。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创设情境,帮助学生理解和感悟诗歌的意境。
2.朗读教学法:通过反复朗读,使学生熟练掌握诗句,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3.讨论教学法: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激发他们的思维,提高他们的理解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课件,包括诗歌的文本、图片、音乐等素材。
2.黑板:准备黑板,用于板书关键词和诗句。
3.教学资源:准备相关的教学资源,如古诗文解读、诗歌背景资料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三首古诗的图片,引导学生欣赏诗歌中的美景,激发他们对诗歌的兴趣。
同时,让学生谈谈他们对古代诗歌的了解和认识。
2.呈现(10分钟)呈现三首古诗的文本,引导学生逐句阅读,理解诗句的意思。
在阅读过程中,注意讲解关键词的含义,如“春晓”、“绝句”、“静夜思”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短诗三首教学设计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认识“漫、涛”2个生字,读准“啊”“膝”等音变和易误读字音,会写“繁、漫”等8个生字,理解“漫灭”“思潮”等词语。
2.初读课文,读出节奏。
教具准备课件:教学设计一、导入课题,释义诗题1.【出示课件2】《纸船》——寄母亲我从不肯妄弃了一张纸,总是留着——留着,叠成一只一只很小的船儿,从舟上抛下在海里。
有的被天风吹卷到舟中的窗里,有的被海浪打湿,沾在船头上。
我仍是不灰心的每天的叠着,总希望有一只能流到我要它到的地方去。
母亲,倘若你梦中看见一只很小的白船儿,不要惊讶它无端入梦。
这是你至爱的女儿含着泪叠的,万水千山求它载着她的爱和悲哀归去。
这是冰心先生的一首小诗。
让我们一起朗读欣赏。
诗歌,让我们用美丽的眼睛看世界。
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冰心先生的三首短诗。
2.(板书课题:繁星)学生齐读课题“繁星”。
解释“繁星”,指导书写“繁”字,上下结构,注意下面的“绞丝底”写的宽一些,上面的部分写得扁一些。
【出示课件3】3.诗集介绍:【出示课件4】《繁星》:是冰心的第一部诗集,诗集收入诗人1919年冬至1921年秋所写小诗164首,最初发于北京的《晨报》。
《繁星》是冰心在印度诗人泰戈尔《飞鸟集》的影响下写成的,用她自己的话说,是将一些"零碎的思想"收集在一个集子里。
总的说来,它们大致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对母爱与童真的歌颂。
二是对大自然的崇拜和赞颂。
将母爱、童真、自然融为一体。
三是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
4.今天,我们就和作家冰心先生一起,体会母爱、童真、自然的美好。
5.简介作者以及写作背景【出示课件5】“冰心(1900年10月5日-1999年2月28日),原名谢婉莹,福建长乐人。
中国诗人,现代作家,翻译家,儿童文学作家,散文家,社会活动家。
笔名冰心取自“一片冰心在玉壶”。
1919年8月的《晨报》上,冰心发表了第一篇散文《二十一日听审的感想》和第一篇小说《两个家庭》。
1923年出国留学前后,开始陆续发表总名为《寄小读者》的通讯散文,成为中国儿童文学的奠基之作。
1946年在日本被东京大学聘为第一位外籍女教授,讲授“中国新文学”课程,于1951年返回中国。
1999年2月28日21时12分冰心在北京医院逝世,享年99岁,被称为“世纪老人”。
二、初读课文,自主识字词1.自学课文生字词,可以用笔在文中圈出来,然后用合适的方法来解决生字词。
2.检查学习效果,相机指导。
(1)读准字音【出示课件6:词语】漫灭波涛繁星藤萝膝上躲到自由读,指名读。
师生共同指正读音:注意读准前鼻音“漫、繁”,后鼻音“藤”,读准易错音“膝”。
(2)指导书写【出示课件7】重点指导“藤膝”。
“藤”上窄下宽,上面的草字头的一横要写长一些。
下面的部分是“滕”,不是“腾”。
“膝”左窄右宽,右边的部分,需要注意,上面是个“木”,撇捺要注意避让穿插,下面不是“水”。
(3)理解词语【出示课件8】漫灭:磨灭,模糊不清。
回忆:想过去的事或指回想;反省。
藤萝:又名紫藤萝,是优良的观花藤木植物,缠绕茎,羽状复叶,小叶长椭圆形。
总状花序,春季开花,花淡紫色,具有优美的姿态和迷人的风采。
思潮:某一时期内在社会上流行的思想倾向;脑海里涌现的念头。
清响:清脆的响声。
三、有板有眼,读出节奏环节一:朗读《繁星》(一五九) 【出示课件9】1.发现韵脚:发现“了”“里”,了解同字成韵。
2.读出节奏:指导分句朗读,读出分句间的强弱对比,感受现代诗高低起伏的节奏。
环节二:朗读《繁星》(七一) 【出示课件10】1.发现特点:发现无韵诗,句式相同,节奏相仿的特点。
2.读出节奏:指导朗读“母亲的膝-上--”读出节奏,引发思考。
环节三:朗读《繁星》(一三一) 【出示课件11】1.比较思考:现代诗与古诗之间的异同,发现诗“韵”。
2.读出节奏:感知“光”“香”“响”ɑnɡ的韵脚,了解同音成韵,关注问号的语气,读出节奏。
3.情境朗读:师生合作,接读“哪一……?”排比句式,理解“思潮”。
过渡:读着读着,你不仅发现了现代诗的节奏,你还发现了现代诗的什么特点呢?预设:发现现代诗押韵的特点。
预设:我发现现代诗字数不要求相同的特点。
四、课堂小结【出示课件12】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字词,读通了诗歌。
初步了解了诗歌的一些特点。
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三首诗歌的内容及表达的情感。
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通过反复朗读课文,体会诗歌韵味,熟读成诵。
2.初步了解现代诗的一些特点,体会诗歌的情感。
3.根据需要收集资料,初步学习整理资料的方法。
教具准备课件教学设计一、复习检查,导入新课1.检查,指名学生有节奏地朗诵三首短诗。
2.谈话导入新课:上节课我们领略了《繁星》蕴含的爱与真,这节课,我们将继续跟随冰心先生走进诗歌的意境,去感受一下自然的美好,母爱的伟大。
【出示课件16】二、有声有色,读出想象环节一:想象《繁星》(七一)【出示课件17】这些事——是永不漫灭的回忆:月明的园中,藤萝的叶下,母亲的膝上。
1.延长顿逗:教师示范朗读,学生展开想象。
2.补白想象:指导破折号和“中”“下”“上”停顿并增加音长,仿照朗读。
想象月明的园中、藤萝的叶下、母亲的膝上作者在做什么。
预设:作者漫步在月明的园中,走到了藤萝的叶下,趴在母亲的膝上,听母亲讲美妙的故事。
3.“月明的园中、藤萝的叶下、母亲的膝上”唤起了你怎样的感受?(一种闲适、温馨、充满母爱的感受。
)4. 理解词语:通过补白想象理解“永不漫灭”的含义。
预设:“永不漫灭”是对美好童年的回忆永不漫灭,对母亲的依恋,对母爱的回忆永不漫灭。
(板书:月明的园中藤萝的叶下母亲的膝上)5.情景朗诵:教师引导学生,想象情景积累背诵。
环节二:想象《繁星》(一五九)【出示课件18】母亲啊!天上的风雨来了,鸟儿躲到它的巢里,心中的风雨来了,我只躲到你的怀里。
1.诗中两个“风雨”有什么不一样?(1)“天上的风雨”是指什么?预设:狂风暴雨、倾盆大雨、暴雨如注……引导学生朗读重音,分角色朗读,想象“风雨”景象。
(2)“心中的风雨”又是指的什么呢?(预设:困难、挫折、痛苦……)(板书:风雨:狂风暴雨困难挫折痛苦)作者冰心此时“心中的风雨”又是指的什么?预设:学生课前搜集资料如下:【出示课件19】(1)1900年出生的冰心,从小便体弱多病(2)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革命对于11岁的冰心来讲是可怕的,是枪林弹雨,是无家可归……2.过渡:现代诗不仅蕴含着丰富的想象,你又发现了现代诗的什么特点?三、有情有思,读出情感环节一:悟情《繁星》(一五九)1.品读“风雨”:在补白想象的基础上,感受母亲怀抱中浓浓的母爱。
2.体会情感:结合作者经历,理解“心中风雨”的内涵,通过复沓朗读体会情感。
【出示课件20】(1)1900年出生的冰心,从小便体弱多病,每次生病就会想起,母亲啊……(2)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革命对于11岁的冰心来讲是可怕的,是枪林弹雨,是无家可归……想到这些冰心有些害怕,她会说,母亲啊……(3)1921年,经历人生风雨的冰心出版了她人生的第一本诗集《繁星》,她把对母亲的爱写在这首诗中,母亲啊……风雨是景象,是心情,更是对母亲怀抱的依恋。
(板书:心情、对母亲的依恋)环节二:悟情《繁星》(一三一)1.情景朗读:播放海浪声音,情景朗读体会作者对大海的挚爱之情。
2.体会情感:补充资料,体会大海对作者写作带来的灵感与思考。
【出示课件21】(1)“我的童年是在海边度过的。
我特别喜欢大海,所以,在我的早期作品中经常有关海的描写。
”--《冰心自传》(2)“每次拿起笔来,头一件事忆起的就是海。
”--《往事》大海是作者写作灵感的源泉,是心灵寄托的地方,作者对海眷恋、感激……(板书:对大海的眷恋、感激)3.共同诵读:伴着海浪声,引导学生诵读诗歌,内化背诵。
环节三:悟情《繁星》(七一)【出示课件22】这些事——是永不漫灭的回忆:月明的园中,藤萝的叶下,母亲的膝上。
1.品悟月明:月是中国人心中的共同的情怀,举头望明月……月明时分又寄托着作者怎样的情感?2.体会情感:母亲给予我们生命,养育我们长大,谁言寸草心……母亲的膝上感受到什么呢?预设:是一种依恋的感觉。
预设:趴在母亲膝上是一种安全、温馨的感觉。
四、情动辞发,仿写《繁星》1.仿写诗句,唤起自我感受。
出示“语文园地”词句段运用【出示课件23】◎读一读,注意加点的部分,再仿照着写一写。
这些事-- 这些事--是永不漫灭的回忆: 是永不漫灭的回忆:月明的园中,( )的( ),藤萝的叶下,( )的( ),母亲的膝上。
( )的( )。
2.教师巡视,相机评价。
3.朗读仿写,分享自创“繁星”。
4.朗读成诵,齐背三首《繁星》。
五、课堂总结,布置作业【出示课件24】1.学习冰心先生的诗,被她浓浓的对母爱的赞美之情,对大自然的顶礼膜拜所打动。
2.布置作业,拓展延伸。
朗读现代诗集《繁星•春水》,摘录喜爱的现代诗写清作者和出处,和家人或朋友一起分享,开展班级诗歌朗诵会。
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