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届高考生物第一轮单元知识点复习1

合集下载

高三第一轮生物知识点

高三第一轮生物知识点

高三第一轮生物知识点高三生物知识点引言:生物学是一门关于生命的科学,它涵盖了从细胞到生态系统的各个层面。

在高三生物学学习中,我们需要掌握并理解一系列生物学的基本知识点。

本文将介绍高三第一轮生物知识点,以帮助同学们更好地备考。

一、细胞生物学1. 细胞结构与功能:细胞膜、细胞核、细胞质、线粒体、内质网等。

2. 细胞代谢: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发酵作用等。

3. 细胞分裂: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过程与意义。

4. 生物技术:DNA重组技术、细胞工程等。

二、遗传学1. 遗传基因的分离规律:孟德尔遗传规律、染色体的性状遗传规律等。

2. 遗传变异与进化:突变、重组等遗传变异的作用,自然选择与进化。

三、生物进化1. 进化论:自然选择、群体遗传、适者生存等进化论的基本概念。

2. 进化的证据:地质记录、化石记录、生物地理分布等证据。

3. 人类进化:人类起源、人类演化过程、人类起源与进化的证据。

四、生态学1. 生态系统的组成与结构:生物群落、生物圈等。

2. 生态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营养关系、食物链、食物网、生态金字塔、碳循环、氮循环等。

五、植物学1. 植物体的结构与生活活动:植物营养器官、光合作用、植物生殖等。

2. 植物的种类与分类:种子植物、裸子植物、蕨类植物等分类。

六、动物学1. 动物体的结构与生活活动:动物组织器官、动物呼吸、动物循环系统等。

2. 动物的种类与分类:无脊椎动物、脊椎动物等分类。

七、人体生物学1. 人体结构与生理功能:人体各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包括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等。

2. 人体健康与疾病:营养与健康、常见疾病及预防、生活习惯与健康等。

结语:高三第一轮生物知识点的掌握对于备考生物学科目至关重要。

通过系统学习和复习上述知识点,我们将更好地理解生物学的基础概念和原理。

希望同学们能够在高三阶段努力学习,取得优异的成绩。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讲义:1.2.2细胞器 (1)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讲义:1.2.2细胞器 (1)

第 2 讲细胞器——系统内的分工与合作知识点一细胞质的结构和功能图解细胞器知识点二细胞的生物膜系统1生物膜系统概念:内质网、高尔基体、线粒体、叶绿体、溶酶体等,这些细胞器膜和⑰等结构,共同构成细胞的生物膜系统()保持细胞内部环境的相对稳定,对物质运输、⑱和⑲功能等过程起决定作用()为多种酶提供附着位点,是许多生化反应的场所()分隔细胞器,保证生命活动⑳地进行议一议:各种生物膜结构和组成成分有何异同?什么细胞含溶酶体比较多?线叶双膜加核膜,无膜中心核糖体,产水结构有六处①,内高核叶制有机②,植物特有叶液壁,低植还有中心体,互补配对线叶核③,动植异功高尔基,结构功能相适应,特殊细胞常出题。

①产生水的细胞结构有线粒体、叶绿体、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和细胞核②内质网、高尔基体、核糖体(细胞核)、叶绿体可合成有机物③能进行碱基互补配对的结构有线粒体、叶绿体、细胞核、核糖体想一想分泌蛋白在分泌过程中通过了几层生物膜?学习笔记:自我校对:①差速离心法②细胞液③光合作用④养料制造车间⑤能量转换站⑥线粒体⑦ 有氧呼吸⑧动力车间⑨蛋白质○10 脂质⑪高尔基体⑫蛋白质⑬生产蛋白质⑭细胞的有丝分裂⑮多种水解酶⑯消化酶、抗体和部分激素⑰细胞膜、核膜⑱能量转换⑲信息传递⑳高效、有序议一议:结构大致相同:各种生物膜的化学组成相似,基本结构大致相同;组成成分不同:只有细胞膜的外表面有糖被结构,另外功能复杂的生物膜中蛋白质含量高(如线粒体内膜)。

含溶酶体较多的细胞如吞噬细胞。

想一想:分泌蛋白是通过小泡转移到细胞外的,没有跨过生物膜,故为0 层。

,细胞器的结构与功能归类分析线粒体叶绿体形态短棒状、哑铃形等椭球形、球形结构成分内膜:有氧呼吸有关的酶有氧呼吸有关的酶基质少量DNA 和RNA与光反应有关的酶类囊体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薄膜基质与暗反应有关的酶少量DNA 和RNA 增大膜面积方式内膜向内凹陷形成嵴囊状结构堆叠形成基粒功能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光合作用的场所共同点(1)都具有双层膜(2) 都与能量转换有关,产生ATP(3)都含有DNA,可以自主复制与表达,是细胞质遗传的物质基础分布植物特有的细胞器叶绿体、液泡动物和低等植物特有的细胞器中心体结构不具有膜结构的细胞器核糖体、中心体具有单层膜结构的细胞器内质网、液泡、溶酶体、高尔基体提醒(1)除上述细胞器外:①能产生水和碱基互补配对的场所还有细胞核(DNA 复制及转录过程中有水生成);②能产生ATP 的场所还有细胞质基质(无氧呼吸及有氧呼吸第一阶段均产生ATP);③中心体虽无DNA,但在细胞分裂间期也可以进行复制(每个中心粒复制为两个中心粒)。

高考生物第一轮复习知识点

高考生物第一轮复习知识点

高考生物第一轮复习知识点生物高考第一轮复习知识点1、细胞分化:持久的稳定性和不可逆性,加上普适的四个性质;物种的增殖和繁殖,不同的形态和功能结构;薄壁组织的选择性表达,形成器官和组织;遗传学不提高功效,高分不破解,通用性低;基于发展的全能型表达与母亲是分离的:外营养条件下,动物表现受到抑制;身体接收和接收身体,分化与全能成反比;细体和小核大,但核仁有明显的滞留能力。

说明:分化的四个特征:持续性、稳定性、不可逆性和普遍性。

增加分裂细胞的数量,增加细胞的种类,改变细胞的形态功能和结构。

分化的本质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

分化的结果是器官和组织的形成,而不改变遗传物质。

分化可以提高细胞的功能效率。

高分化细胞不分裂,全能性低。

发育以分化为基础,全能性的表达条件是离开母体,要有营养激素和适宜的外界条件,动物细胞的全能性受到抑制。

分化程度:体细胞大于生殖细胞大于受精卵,全能性:受大于活大于体,分化程度与全能性成反比,即分化程度越高,全能性越差。

特点:干细胞体积小,细胞核大,核仁明显,保留分裂和分化能力。

2.光的补偿点和饱和点光的饱和度和补偿,阴生植物都比阳少;拐点光饱和,光合作用达到X强度。

交叉轴光补偿,生长前补偿,此时气体不交换,光合呼吸速率相同。

说明:阴生植物补偿点的饱和点小于阳生植物,虚线拐点横坐标为饱和点,(为虚线拐点横坐标!把竖线从拐点引到X轴,竖脚就是饱和点!)光合速率首次达到X。

斜线与水平线交点为补偿点。

只有当光照强度大于补偿点时,植物才能生长(所谓植物生长是指植物积累有机质),而补偿点不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所以光合速率等于呼吸速率。

3.细胞内液的细胞外液比:内部液体的三分之二(大比例)和外部液体的三分之一(小比例)。

方法:记忆内大外小。

汉字中的“人”字和“门”字上面的横线正好构成一个“大”字,外文中的“不”“Xi”正好构成一个“小”字。

在物理电学实验中也有“大内小外”的说法,记忆方法也是一样的。

2012年高考生物总复习一轮课件:5.1 生物的生殖(大纲版第一册)

2012年高考生物总复习一轮课件:5.1 生物的生殖(大纲版第一册)

3.(2011·绵阳一模)下图甲表示某高等动物(假设其基因 (2011·绵阳一模)下图甲表示某高等动物( 绵阳一模 型为AaBb,2n=4)的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量变化曲 型为AaBb,2n=4)的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量变化曲 AaBb,2n 线。乙图中a、b、c、d、e分别表示分裂过程中的某时 乙图中a 期染色体行为的示意图。在不考虑基因突变的情况下, 期染色体行为的示意图。在不考虑基因突变的情况下, 相应说法错误的是 ( )
与无性生殖相比,有性生殖过程中可发生基因重组, 与无性生殖相比,有性生殖过程中可发生基因重组,
增加遗传物质重组的机会,从而产生更大的变异。 增加遗传物质重组的机会,从而产生更大的变异。 [答案] A 答案]
无性生殖与有性生殖的比较 无性生殖 不产生有性生殖细胞, 不产生有性生殖细胞, 无生殖细胞的结合 有性生殖 产生两性生殖细胞, 产生两性生殖细胞,一 般需两性生殖细胞的结 合 有丝分裂、 有丝分裂、减数分裂 基因突变、染色体变异、 基因突变、染色体变异、 基因重组
一、无性生殖及其类型 1.概念:不经过 生殖细胞 的结合,由母体直接产生出新 的结合, 概念: 个体的生殖方式。 个体的生殖方式。 2.类型
类型 分裂 生殖 出芽 生殖 孢子 生殖 营养生殖
新个体来源
举例
变形虫、草履虫、 一个生物体直接分裂成两 变形虫、草履虫、 个新个体 母体长出的芽体 母体产生的孢子 营养器官 细菌 酵母菌、水螅 酵母菌、 霉菌、 霉菌、衣藻 马铃薯块茎
解析:先结合图丁分析, Ⅰ→Ⅱ的过程中, 解析:先结合图丁分析,由Ⅰ→Ⅱ的过程中,出现了姐妹染色 的过程中 单体、DNA加倍,表明该过程是细胞分裂间期发生的变化;在间 单体、DNA加倍,表明该过程是细胞分裂间期发生的变化; 加倍 期细胞内发生的主要变化是DNA的复制和蛋白质的合成,图乙细 期细胞内发生的主要变化是DNA的复制和蛋白质的合成, DNA的复制和蛋白质的合成 胞为减数第二次分裂的后期,因此由Ⅱ→图乙的过程中, 胞为减数第二次分裂的后期,因此由Ⅱ→图乙的过程中,细胞 Ⅱ→图乙的过程中 进行了减数第一次分裂和减数第二次分裂,由此可知:Ⅱ→图 进行了减数第一次分裂和减数第二次分裂,由此可知:Ⅱ→图 乙的过程中染色体的主要行为变化为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同源染 色体分离和减数第二次分裂的着丝点分裂, 色体分离和减数第二次分裂的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成为 染色体;解答(3)、(4)题 关键是抓住图乙来分析, 染色体;解答(3)、(4)题,关键是抓住图乙来分析,观察图乙 (3) 的4号染色体可知b的出现不是基因突变产生的,而是发生了交 号染色体可知b的出现不是基因突变产生的, 叉互换,再结合图乙和图丙可推知基因A 叉互换,再结合图乙和图丙可推知基因A和b所在的染色体来源 于同一方,即图中黑色的染色体,而基因a 于同一方,即图中黑色的染色体,而基因a和B所在的染色体来 源于同一方,由此可以确定图丙的基因型应是Ab。 源于同一方,由此可以确定图丙的基因型应是Ab。 Ab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知识点汇总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知识点汇总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知识点汇总必修 1第一节细胞中的原子和分子一、组成细胞的原子和分子1、细胞中含量最多的 6种元素是 C 、 H 、 O 、 N 、 P 、 Ca (98% 。

2、组成生物体的基本元素:C 元素。

(碳原子间以共价键构成的碳链, 碳链是生物构成生物大分子的基本骨架,称为有机物的碳骨架。

3、缺乏必需元素可能导致疾病。

如:克山病(缺硒4、生物界与非生物界的统一性和差异性统一性: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 在无机自然界都可以找到 , 没有一种元素是生物界特有的。

差异性: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在生物体和自然界中含量相差很大。

二、细胞中的无机化合物:水和无机盐1、水:(1含量:占细胞总重量的 60%-90%,是活细胞中含量是最多的物质。

(2形式:自由水、结合水●自由水:是以形式存在,可以的水。

作用有① ;②生化反应 ;③物质运输 ;④维持细胞的形态 ;⑤体温调节(在代谢旺盛的细胞中,自由水的含量一般较多●结合水:是与其他物质相的水。

作用是组成的重要成分。

(结合水的含量增多,可以使植物的抗逆性增强2、无机盐(1存在形式:离子(2作用①与蛋白质等物质结合成复杂的化合物。

(如 Mg 2+是构成叶绿素的成分、 Fe 2+是构成血红蛋白的成分、 I -是构成甲状腺激素的成分。

②参与细胞的各种生命活动。

(如钙离子浓度过低肌肉抽搐、过高肌肉乏力第二节细胞中的生物大分子一、糖类1、元素组成:由 C 、 H 、 O 3种元素组成。

附:二糖与多糖的水解产物:蔗糖→ 1葡萄糖 +1果糖麦芽糖→ 2葡萄糖乳糖→ 1葡萄糖 + 1半乳糖淀粉→ 麦芽糖→ 葡萄糖纤维素→ 纤维二糖→ 葡萄糖糖原→ 葡萄糖3、功能:糖类是生物体维持生命活动的主要能量来源。

(另:能参与细胞识别 ,细胞间物质运输和免疫功能的调节等生命活动。

4.糖的鉴定:(1淀粉遇碘液变蓝色 ,这是淀粉特有的颜色反应。

(2还原性糖 (单糖、麦芽糖和乳糖与斐林试剂在隔水加热条件下,能够生成砖红色沉淀。

(新高考)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必修部分 模块1 分子与细胞 第2单元 细胞的基本结构与物质交换 第1讲

(新高考)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必修部分 模块1 分子与细胞 第2单元 细胞的基本结构与物质交换 第1讲

第1讲细胞的多样性和统一性▌考纲研读备考定位▌考纲要求核心素养1.说明生物体由一个或很多细胞构成,细胞的形态和功能多样,但都具有相似的结构。

2.描述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区别。

3.活动:使用光学显微镜观察各种细胞,可以结合电镜照片分析细胞的亚显微结构。

1.生命观念——运用生物学观点认识生物的多样性、统一性。

2.理性思维——运用归纳与概括的思维方法对比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异同。

3.科学探究——通过使用光学显微镜观察各种细胞,掌握基本的显微操作技能,提高实践能力。

考点一细胞的多样性和统一性ZI ZHU XUE XI TAN JIU TI SHENG自主学习·探究提升基础梳理1.熟记真核细胞与原核细胞的五个主要区别2.巧用数字“一、二、三”归纳记忆常见的原核生物一藻二菌三体蓝藻细菌、放线菌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氏体3.明确细胞学说的内容及其建立过程(1)细胞学说建立的过程(2)细胞学说的内容思维辨析易错整合,判断正误。

(1)蓝藻细胞的能量来源于其线粒体的有氧呼吸过程(全国卷Ⅰ,1C)( ×)(2)蓝藻无细胞核,也无核糖体(海南卷,1B)( ×)(3)蓝细菌(蓝藻)与酵母菌的相同之处是都有拟核(北京卷,1A)( ×)(4)念珠藻、发菜、黑藻和绿藻都是原核生物( ×)(5)细胞学说从一个方面揭示了生物界的统一性( √)(6)光合作用的场所都是叶绿体( ×)(7)硝化细菌无线粒体,只能通过无氧呼吸获得能量( ×)(8)酵母菌的细胞核内含DNA和RNA两类核酸(全国卷Ⅰ,1B)( √)(9)控制细菌性状的基因位于拟核和线粒体的DNA上(全国卷,1D)( ×)(10)原核细胞中既有DNA也有RNA(全国卷Ⅱ,1C)( √)(11)蓝藻细胞具有细胞核且DNA分子呈环状(全国卷Ⅰ,6A)( ×)延伸探究1.(教材P14T2改编)观察下面的生物类群集合图,并思考:(1)框图①与⑥的分类依据是是否具有细胞结构。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第1讲 种群的特征与数量变化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3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第1讲 种群的特征与数量变化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3
【答案】 D
考点二
种群数量的变化及实践应用
本考点在高考中选择题与简答题
都有所呈现,通过增长曲线数学模
型、新情景材料、表格等形式综合考 命题解读
查考生的获取信息能力以及对生物学
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合理判断的能
力。高考很可能延续这种命题方式
示例2 (2010·浙江高考)某生态系统中生活着多种植 食性动物,其中某一植食性动物种群个体数量的变化如 图所示。若不考虑该系统内生物个体的迁入与迁出,下 列关于该种群个体数量变化的叙述,错误的是( )
准确识记
1.种群数量变化的内容及影响因素 (1)种群数量变化内容:包括增长、波动、稳定和下 降等。
(2)种群数量变动的影响因素:影响种群密度的因素 有很多,主要的有气候、食物、天敌、传染病等。
2.种群数量增长的“J”型曲线和“S”型曲线
项目
“J”型曲线
“S”型曲线
增长模型
项目
“J”型曲线
理想状态:资源
5.种群在空间分布上只有均匀分布和随机分布两 种。( )
6.年龄组成有增长型、稳定型和衰退型三种类型。 ()
二、种群增长曲线[填空] 1.模型构建的形式、步骤及意义 (1)表现形式及意义 通过________和数学方程式表现种群数量变化,属 于________模型,可以用来描述、________和________ 种群数量变化。
(2)适用范围 调查植物或活动能力和范围较小的动物(如蚯蚓、蚜 虫、跳蝻等)的种群密度。 (3)注意事项 ①随机取样。 ②样本数量足够大。 ③取样过程没有主观偏见。
(4)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的计数要点 ①样方内的个体全部计数。 ②样方相邻两边及顶角个体都要计数,即计上不计 下,计左不计右。

2012届高考生物第一轮知识点复习课件39

2012届高考生物第一轮知识点复习课件39



解析: 本题借助科学发展史考查蛋白质 的多样性等特点。蛋白质不具备热稳定性, 也不能复制,故选C项。其他选项所述的蛋 白质的特点,与遗传物质应具备的特征一 致,可作为遗传物质的理由。 答案: C





2.(2011·徐州摸底)某研究人员模拟赫尔 希和蔡斯关于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进 行了以下4个实验: ①用 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未标记的细菌 ②未标记的噬菌体侵染 35S标记的细菌 ③ 用15N标记的噬菌体侵染未标记的细菌 ④ 用未标记的噬菌体侵染3H标记的细菌 一段时间后离心,以上4个实验检测到放射 性的主要部位是( ) A.沉淀、沉淀、沉淀和上清液、沉淀和上 清液 B.沉淀、沉淀、沉淀和上清液、沉淀

解析: 本题考查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 相关知识。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离心后, 上清液中主要有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沉 淀物主要为细菌。32P标记的噬菌体(标记的 是DNA)侵染未标记的细菌后,则放射性主 要在沉淀物中;未标记的噬菌体侵染 35S标 记的细菌,则放射性主要在沉淀物中;用 15N标记噬菌体,可以标记其蛋白质外壳, 也可以标记其DNA,因此,侵染未标记的细 菌后,上清液和沉淀物中均可能有放射性; 用未标记的噬菌体侵染 3H标记的细菌,则 放射性主要在沉淀物中。


5.(2011·南京调研)将大肠杆菌的核糖体 用15N标记,并使该菌被噬菌体感染,然后 把大肠杆菌移入含有32P和35S的培养基中培 养,请回答: (1)由实验得知,一旦噬菌体侵染细菌,细 菌细胞内会迅速合成一种RNA,这种RNA含 有 32P,而且其碱基能反映出噬菌体DNA的 碱基比例,而不是大肠杆菌DNA的碱基比例, 此 实 验 表 明 : 32P 标 记 的 RNA 来 自 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实验设计的基本程序 (1)实验目的:做本实验的原因或动机,因此一定要预先 明确实验目的。 (2)实验原理:本实验操作的理论依据,是达到实验目的 理论依据的标准,能指导操作人员去设计和操作实验。 (3)材料器具:根据实验目的和原理,准备合适的材料和 用具,是完成实验的必备条件。
(4)活动程序:按照原理进行实验操作,过程中要遵循一定 的原则,以使结果有说服力。 (5)实验预期: 根据实验中的现象或者实验中所反映的数据, 作出合理的推断,列举可能的实验结果和结论。 (6)分析实验:无论实验成功或失败,都要分析实验中存在 的不足和亮点,对实验结果作出合理的解释。
易错警示 对病毒的培养和其它细胞生物的培养混淆不清 典例 下列关于病毒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烟草花叶病毒可以不依赖宿主细胞而增殖 B.流感病毒的核酸位于衣壳外面的囊膜上 C.肠道病毒可在经高温灭菌的培养基上生长增殖 D.禽流感病毒的遗传物质中含有 4 种碱基、4 种核苷酸
解析
由于烟草花叶病毒体内缺少增殖所需的酶、 原料、 能
对位训练 3.某科研小组对禽流感病毒的遗传物质进行了如下实验: 实验目的:探究禽流感病毒的遗传物质是 DNA 还是 RNA。 材料用具:显微注射器、禽流感病毒的核酸提取物、活 鸡胚、DNA 酶、RNA 酶等。 实验步骤:(1)取等量活鸡胚两组,利用显微注射技术, 分别向两组活鸡胚细胞中注射有关物质。 (2)在适宜条件下培养。 (3)分别从培养后的鸡胚中抽取样品, 检测是否产生禽流 感病毒。
典例 探究癌基因或衰老基因的位置——在细胞核内还是 细胞质内?写出实验的基本思路、描述指标及所有可能的 情况。 答案 方法思路:先核质分离后重组细胞。
描述指标:癌细胞或细胞衰老的特征,但应具体题目具 体分析。 结论:①在细胞核中;②在细胞质中;③同时存在,单 独作用;④同时存在且核质基因相互作用,但不能都不 存在。
栖息地的破坏和丧失是导致物种濒危和灭绝的重要原因。 (2) (3)外来物种的入侵、 环境污染和自然灾害也是物种濒危和灭绝
的重要原因。
二、科学合理地保护动物 1.营造保护动物的氛围 2.依靠生物科学和技术保护动物 (1)建立野生动物保护区。 (2)采用人工繁殖技术。 (3)实施再引进工程。这是保护、壮大濒危野生动物种群 的重要手段。 (4)科学引种。在引入外来物种时,务必保护当地的物种 不受侵害。 3.积极开展濒危动物的生物资源学研究。 4.寻求广泛的国际合作,引进资金、技术和先进经验等。
内在 原因
物种特化
突破考点提炼方法
考点一 生物多样性破坏的原因及其保护 1.生物多样性破坏的重要原因——人类的活动
2.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1)就地保护:主要指建立自然保护区,这是最有效的措 施。 (2)迁地保护:即移入动物园、植物园、水族馆及繁育中 心等,是就地保护的补充,为行将灭绝的生物提供了生存 的最后机会。 (3)采用人工繁殖技术。 (4)实施再引进工程。 (5)加强教育和法制管理。 (6)野生生物资源的合理利用(可持续发展的观点)。
请将与实验相关的内容填入下表: 注射的物 质 实验现象预 测(有无禽流 感病毒产生) 相关判断(禽流感 病毒的遗传物质) 则____是遗传物质 则____是遗传物质 则____是遗传物质 则____是遗传物质
第一 ________ 如果______ 组 组 ________ 如果______ ________ 如果______ 第二 ________ 如果______
检测落实体验成功
题组一 生物多样性破坏的原因及其保护 1.关于科学合理保护动物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保护野生动物 B.对于珍稀濒危物种,可以采用人工繁殖技术以增加其 种群数量 C.对于曾在某地生存而后绝迹的物种,可以实施再引进 工程,以逐步恢复其野生种群 D.保护我国的特有物种,不需要寻求国际合作 ( ) A. 建立野生动物保护区是利用保护野生动物的栖息地来
三、征服致病病毒的历程 1.发现者:俄国青年学者伊凡诺夫斯基。 2.实例 (1)1892 年,俄国发生的烟草怪病,其病原体为滤过性病毒。 (2)1918~1919 年,全世界流行的瘟疫的病原体是流感病毒 。 (3)2003 年春,SARS 袭击人类,引发该病的病原体是一种新 型的冠状病毒。
想一想 引起甲型 H1N1 流感的病原体容易变异的原因是什 么?
答案
D
2.下列不属于科学合理地保护动物的做法的是 A.努力营造全社会保护动物的氛围 B.采用人工繁殖的方法保护濒危物种 C.开展濒危动物的生物资源学研究和国际合作
( D )
D.大量引进外来物种 解析 科学合理地保护动物包括营造社会保护氛围, 建
立自然保护区,采用人工繁殖技术,实施再引进工程, 科学引种,但不意味着大量引进外来物种,因为会造成 生物入侵现象发生。
的保护;尽量减少人为人素的干扰是建立自然保护区的 原因;迁地保护是对濒危物种而言,是给它们提供最后 的生存机会,当然要禁止一切形式的狩猎和买卖。
考点二 科学研究的探究过程 1.基本模式 提出问题:引起烟草致病的是一种比细菌还小的生物 ↓ 作出假设:该病也可能是由细菌引起的 ↓
设计实验:显微镜观察——常规实验法;孔径非常小的过滤 器——新思路方法 ↓ 实施实验:按照设计的实验步骤进行 ↓ 分析证据:重复实验,将相关数据分类整理 ↓ 得出结论:根据收集的证据对实验假设做出定论
量和核糖体, 所以必须在宿主细胞内才能增殖; 流感病毒的 核酸位于衣壳内; 病毒不能在宿主细胞外生长和繁殖; 禽流 感病毒的遗传物质是 RNA,含有 4 种碱基,4 种核苷酸。 答案 D
纠错笔记
病毒不具有细胞结构,既不属于真核生物,也不
属于原核生物,没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等结 构,主要由蛋白质和核酸(每种病毒的核酸只有一种,DNA 或 RNA)构成。 (2)病毒只能营寄生生活, 只有在活的寄主细胞内才具有生命 现象。根据宿主不同,病毒可分为植物病毒(如烟草花叶病 毒)、动物病毒(如鸡瘟病毒)、细菌病毒(噬菌体)。
3.自然保护区的作用 (1)自然保护区,尤其是那些没有或较少受人类干扰的地 方可为我们提供生态系统的自然面貌, 其合理的结构和高 效的功能可为建立人工生态系统提供依据。 (2)自然保护区是生物物种的天然基因库,它可为人类保 存和提供大量有用的物种。据估计,地球上可能有 500 万 种生物, 但有记载的只有 150 万种, 由于人类活动的干扰, 有许多物种在未被发现前就灭绝了。 (3)自然保护区是进行生物学、生态学和其他科学研究的 天然实验基地。B.鼓励人们进入保护区,给鸟类建巢、喂食
( D )
A.自然保护区的功能是接纳各地迁移和捕来的野生动并
C. 迁地保护就是把大批野生动物迁入动物园、 水族馆等进 行保护 D.对于珍稀濒危物种,禁止一切形式的狩猎和买卖
解析
建立自然保护区是对本地区原有生态环境和物种
第八单元
生命活动的调节与免疫
第 29 课时 生物科学与我们 回扣基础构建网络
一、生物多样性的丧生 1.物种灭绝的内因:物种特化或功能基因的丧失。例如:大熊猫 特化为主要以箭竹为食,一旦环境变化引起其栖息地内箭竹的 大面积死亡,大熊猫就有可能出现生存危机。 2.物种濒危灭绝的外因 (1)乱捕滥猎是物种濒危和灭绝的直接原因之一。
答案 实验现象 注射的物质 预测(有无 相关判断(禽流感 禽流感病 毒产生) 第一 组 第二 组 核酸提取物 如果有 +DNA 酶 如果无 核酸提取物 如果有 +RNA 酶 如果无 则RNA是遗传物质 则DNA是遗传物质 则DNA是遗传物质 则RNA是遗传物质 病毒的遗传物质)
方法体验 探究性实验分析结果得出结论的方法 探究性实验的结果不唯一,具体操作中要分组讨论,情 况如下: 1.分两种情况讨论 只有一种因素,且作用效果只有有和无两种情况,则分 两种情况讨论。 例(1):探究端粒酶对细胞增殖的影响——分两种情况, 有影响和无影响;因癌细胞无限增殖,所以影响中促进 方面不需要考虑。 例(2): 探究某一物质能否导致细胞癌变——讨论两种情 况能和不能即可。
提示 其病原体为 RNA 病毒,RNA 单链结构不稳定, 易变 异。 四、科学探究的过程
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 →实施实验→分析证据→ 得出结论
构建知识网络
物种濒危和绝灭 —
科学合理地 保护动物
科学研究的 探究过程
功能基因丧失 乱捕滥猎 外部 栖息地的破坏和丧失 原因 外来物种的入侵 营造保护动物的氛围 依靠生物科学与技术保护动物 积极开展濒危动物的生物资源学研究 寻找广泛的国际合作,引进资金、技术 和先进经验 提出问题 作出假设 设计实验 实施实验 分析证据 得出结论
3.20 世纪末至 21 世纪初,全世界出现了奇特现象。如澳 大利亚的“兔灾” ,地中海的“毒藻” ,美国五大湖的“斑 马贻贝” 夏威夷的 , “斧蛤” 以及入侵我国的 “紫茎泽兰” 、 “克氏原螯虾”等事例不胜枚举。据报道,2007 年杭州 西溪湿地小龙虾之患已拉响警报,小龙虾是一种典型的 入侵生物,适应能力强和缺乏天敌是它得以快速繁衍的 主要原因,小龙虾的存在给当地的生产、生活造成了巨 大影响并严重损害了生物多样性。
解析
建立野生动物自然保护区, 就是将野生动物及其所生
活的环境一起保护起来,相对而言是较好的保护措施。对于 珍稀濒危物种,由于种群个体数量少,很容易绝灭,可以用 人工繁殖技术来增加种群数量进行保护。再引进工程是保 护、壮大濒危野生动物种群的重要手段,例如麋鹿、野马等 在我国已经绝迹, 通过再引进工程已经形成一定规模的种群 数量。保护野生动物需要寻求广泛的国际合作,引进资金、 技术和先进的经验等。
2.分三种情况讨论 若用 A、B 两组实验:是 A 不是 B,是 B 不是 A,A 和 B 都是,但不会出现 AB 都不是这种情况。 例: 探究体温调节中枢是在下丘脑还是脊髓(都不在的情 况不考虑),结果有三种情况:①在下丘脑;②在脊髓; ③都存在。
3.分四种情况讨论 若用 A、B 两组实验:A 是 B 不是;A 不是 B 是;AB 都不 是;AB 都是。 例(1): 探究质粒上是否有标记基因——抗青霉素基因(a) 或抗四环素基因(b)。实验步骤分三步:分组编号,分别 在加入青霉素、四环素的培养基培养,观察分析。描述 指标:受体细胞能否存活。现象及结果:①只带 a 基因; ②只带 b 基因;③a、b 基因都带;④a、b 基因都不带。 例(2):A、B 两种元素谁是必需矿质元素。分三组实验, 基本方法:设对照组(完全培养液),用只缺少 A 或 B 的 培养液分组进行实验,其结果预测有四种情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